编辑推荐
古往今来,人们关于司法理想状态的描述不尽相同,但这并不排除人们对司法的应然状态或理想形态会有某些相同的期待和愿望。正是这
些相同的期待和愿望,构成了良善司法的基础和基本要义。
良善司法是司法的高级境界,是评价司法活动和司法行为的普适性标准,是特定社会关于司法的价值体系。提出良善司法意味着给司法提
出了更高要求,树立了更高标准,这必然有助于提升司法的新境界,给司法的发展提供一种强大的牵引力。
实现良善司法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但我们不能因为艰难而放弃。只要我们不断强化良善司法的基本理念、构建良善司法的基本制度、
形成良善司法的监督机制、建设良善司法的司法队伍、成就良善司法的社会环境,我们就会不断接近这一宏伟目标!
内容简介
本丛书紧扣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的“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的要求,提出并论述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中国、良善司法、程序法治的制度逻辑与理性构建。对领导干部以及司法人员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具体措施。
作者简介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兼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行为法学会会长、中南大学教授等职务。荣获第二届中国十大青年法学家、首届当代中国法学名家等称号。出版《国家治理现代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大问题研究》《行政法制的基本类型——行政与法的关系发展史》《中国法文化的渊源与流变》《行政诉讼问题研究》《民事诉讼的制度逻辑与理性构建》等专著五十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报刊发表文章二百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研究”等多项重要课题。
精彩书评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出版重点选题
“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论司法理念
一、司法理念及其定位
二、关于对若干司法理念的反思
三、对建构司法理念的几点认识
第二章 论司法价值
一、司法的人民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二、实现公平正义与实现社会目的的统一
三、形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统一
四、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五、严格依法司法与和谐司法的统一
六、独立行使司法权与接受领导和监督的统一
第三章 论司法理性
一、司法主体的中立性
二、司法过程的正当性
三、认定事实的客观性
四、裁判准据的公意性
五、审判结果的效益性
六、裁判实现的可期待性
第四章 论司法政策
一、司法政策是实现司法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司法政策作用于社会的机制
三、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对司法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司法政策要对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具体的回应
五、调整司法政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五章 论能动司法
一、坚持能动司法意义重大
二、坚持能动司法大有作为
三、坚持能动司法,需要高度重视司法自律和自限
第六章 论司法公正
一、司法的基本内涵、功能及任务
二、公正是司法的永恒主题
三、司法公正的实现机制
第七章 论司法透明
一、司法透明扩张的理论基础:多维视角的考察
二、司法透明的实践反思:从观念到机制的检讨
三、司法透明制度建构应注意的几个关系:宏观进路的思考
四、司法透明机制之具体完善:以保障当事人权利为重点
第八章 论司法效益
一、司法效益的价值定位
二、司法效益的价值体系
三、提高司法效益的制度性思考
第九章 论司法公信
一、司法公信的概念
二、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司法公信建设
三、司法公信力不变的表现及原因
四、如何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
五、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的具体措施
第十章 论和谐司法
一、科学诠释和谐社会的内涵,理性认识司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二、明确和谐社会对司法的需求
三、准确把握和谐司法的作用方向与作用机制
第十一章 论司法的社会效果
一、社会效果是司法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
二、在法律之内寻求司法的社会效果的必要性
三、如何通过法律来寻求社会效果
四、通过法律实现社会效果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结语
第十二章 论法官良知
一、法官良知的价值
二、法官良知的内涵
三、法官良知的养成
第十三章 论司法伦理
一、坚守公正
二、保持廉洁
三、勤勉敬业
四、注意形象
第十四章 论司法的正当性
一、司法审判正当性的意义和价值
二、司法审判正当性的基本要求
三、实现司法审判正当性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十五章 论司法解释
一、司法解释的含义
二、司法解释的必要性
三、司法解释应遵循的规则
四、司法解释的功能定位
五、司法解释的效力
六、结语
第十六章 论司法自由裁量权
一、全面认识司法自由裁量权
二、理性地对待司法自由裁量权
三、正确行使司法自由裁量权
第十七章 论事实认定
一、关于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关系
二、关于举证责任
三、关于提供证据的时效性
四、关于庭审质证
前言/序言
《国家与法治的深层叙事:权力、伦理与公民权利的交织》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特定政治时期或某一部门职能的论述,而是深入探究国家权力运作与法治精神生根发芽的宏大命题,聚焦于权力结构、伦理基石以及公民权利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试图从一个更具历史纵深感和哲学思辨的角度,剖析国家机器如何形成,其内部的权力分配与制约机制如何演进,以及这些机制如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与个体自由的发展。 第一部分:权力空间的透视与重塑 在现代国家构建的漫长历程中,权力的生成、集中与分散是贯穿始终的主题。本书的开篇,将首先审视国家权力的源头与形态。我们追溯权力从分散到集中的历史轨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权力形态的演变,例如从君权神授到人民主权的过渡,从集权式统治到分权制衡的探索。本书特别关注权力运作中的“空间”维度,即权力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如何流动、分配以及产生影响。这包括对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相互关系的细致考察,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权力边界的界定。 权力并非一种静态的存在,而是在不断的博弈与调整中获得其合法性与效率。因此,本书将深入剖析权力制约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不仅会介绍孟德斯鸠等经典思想家关于三权分立的精辟论述,更会考察在不同国家和历史条件下,这些理论如何被具体实践,又如何面临挑战。例如,行政权力的扩张如何被立法权监督,司法权如何成为独立的仲裁者,以及公民社会在约束权力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权力制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的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制度执行的透明度与问责机制是否健全。本书将通过对一系列案例的研究,揭示权力失范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弥补权力运行的漏洞。 同时,本书也将探讨权力与治理的内在联系。国家权力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福祉。然而,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并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导向。我们将分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国家权力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如何在保障社会秩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个体自由。这其中涉及到对公权力边界的界定,以及如何防止公权力被滥用,沦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第二部分:伦理的基石与理性的构建 法治的根基,不仅在于外在的制度框架,更在于内在的伦理价值。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支撑法治的伦理原则,以及理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我们认为,任何制度设计,若缺乏深厚的伦理基础,都将是脆弱且难以持久的。 首先,我们将深入探讨“善”的内涵在国家治理中的体现。这里的“善”并非模糊的道德说教,而是指向一种以人为本、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我们将审视“善”如何在法律条文、政策制定以及司法实践中落地。例如,在法律条文中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在政策制定中考量对社会公平的促进,在司法实践中追求实质正义而非仅仅程序正义。本书将分析不同文化语境下,“善”的价值如何被理解和实践,以及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形成一种共同的伦理认知。 理性作为人类最宝贵的认知能力,在法治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书将分析理性如何在法律体系的构建中发挥作用,例如在证据的采信、法律的解释、判决的形成等环节。我们将探讨科学方法、逻辑推理在法律活动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理性分析来克服非理性的偏见和情绪的影响。理性不仅体现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层面,也体现在公民对法律的认知和遵守上。本书将分析如何通过教育和宣传,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理性判断能力,从而构建一个更加理性有序的社会。 伦理与理性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促进,共同构筑法治的精神内核。本书将探讨如何将伦理的关怀融入理性的制度设计,例如在强调效率的同时,不忘关怀公平;在追求秩序的同时,不忘尊重个体;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不忘维护自由。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制度机制,将伦理价值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和权力约束,从而使权力运行更加“有温度”,更具人文关怀。 第三部分:公民权利的保障与社会的进步 法治的最终目的,在于保障和促进公民的自由与权利,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本书的第三部分,将专注于公民权利的保障体系,以及这种保障如何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我们将系统梳理公民权利的内涵与范畴。这包括基本人权,如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政治权利,如选举权、参与权、言论自由;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如劳动权、教育权、健康权。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权利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探讨公民权利的保障机制。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不仅仅体现在权利的被赋予,更体现在权利的被实现和被救济。我们将分析法律体系如何为公民权利提供坚实的后盾,例如宪法如何确立基本权利,法律法规如何细化权利边界,以及司法机关如何对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进行追责。本书将重点关注司法在保障公民权利中的关键作用,包括公正审判、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以及对司法公正的监督机制。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公民权利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自由并非没有边界,权利的行使必须以不侵犯他人权利和不损害公共利益为前提。我们将分析公民如何在其权利得到保障的同时,履行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从而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成员。这种责任感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最后,本书将以公民权利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杆。一个真正进步的社会,不仅经济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其公民能够充分享受其应有的权利,并在自由、公平的环境中实现自我价值。本书将通过对不同社会实践的比较分析,揭示公民权利保障的水平与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创新活力以及人民的幸福感之间存在的深刻关联。 总之,《国家与法治的深层叙事:权力、伦理与公民权利的交织》旨在提供一个超越具体事件和部门的宏观视角,带领读者深入理解国家权力运作的逻辑,探究支撑法治的精神内核,并最终认识到公民权利的保障是社会繁荣与进步的永恒主题。本书希望通过严谨的分析和深刻的洞察,引发读者对国家、法治以及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深层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