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中国抗战

毛泽东与中国抗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燕月 著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抗日战争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传记
  • 政治
  • 军事
  • 战争
  • 国共关系
  • 抗战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21083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19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7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毛泽东与中国抗战》以毛泽东在中国抗战14年的实践活动和理论述为线索,记述了毛泽东在抗战中的不凡经历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作出的伟大贡献。书中既有对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概括和总结,也有对其党建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探讨和研究,较为全面地再现了毛泽东在抗战中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思想风范和高尚品格。

作者简介

  夏燕月,1942年生,上海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巾共党史专业毕业,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原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当代史等相关陈列展览的研究策划、总体设计和博物馆学研究等工作。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 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 中共号召武装抗日
奠基西北 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第二章 全民族抗战爆发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卢沟桥事变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制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第三章 指导敌后抗战 发表《论持久战》
指导敌后抗战 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
发表《论持久战》等军事理论著作

第四章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理论
提出并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第五章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 巩固抗日民主阵地
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
建设新民主主义“试验区”
制定“十大政策” 巩固发展抗日民主阵地

第六章 领导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的准备与开展
深入学习 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第七章 为实现联合政府主张而斗争
会见中外记者和对美军观察组的争取
为实现联合政府主张的斗争

第八章 争取中国抗战的最后胜利
中共“七大”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指导解放区战场大反攻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毛泽东与中国抗战》: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满洲省委提出建立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号召党团员到农村去,发动农民,开展游击战争。1932年3月,中共满洲省委通过了《抗日救国武装人民群众进行游击战争》文件,指出要创建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并支持、援助和联合其他一切抗日武装力量,共同反抗日本侵略者。
  1931年12月,在东北巡视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罗登贤就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从1932年初开始,省委陆续派出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到各地指导工作。其中派出省委军委书记杨林、杨靖宇到南满,派出大连市委书记童长荣到东满,派出省军委书记赵尚志到巴彦、珠河,省委秘书长冯仲云到汤原,开展创建抗日武装的工作。中共北平市委还派出党员冯基平、进步青年李兆麟到辽西抗日救国军中开展工作。他们到各地后,指导了当地党组织的工作,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先后在磐石、海龙、延吉、和龙、珲春、饶河、珠河(今尚志县)等地创建了十几支抗日游击队。开始时虽然人数少,武器装备差,又处在对日作战极端困难环境中,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他们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严明的纪律,紧紧地依靠广大民众,不怕牺牲,坚持战斗。
  如,磐石游击队(南满游击队)。1932年11月,中共满洲省委派军委代理书记杨靖宇到南满一带指导工作。磐石游击队在杨靖宇指导下,经过整顿改编发展到800多人,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从1933年1月至5月,杨靖宇指挥南满游击队与敌人作战60余次,粉碎敌人4次“讨伐”,歼敌近千人。在胜利形势的推动下,伪军第十四团迫击炮连在共产党人的策动下起义,使南满游击队人数迅速增至2000余人,成为南满地区抗日武装的骨干。
  又如,珠河游击队(哈东游击队)。1933年初,赵尚志被派到哈东地区义勇军中工作。1934年春,他率领珠河游击队在庙岭战斗中歼灭日、伪军:300多人,还攻克了珠河5区珠河镇,大破3区黑龙宫,三次围攻宾州城,全歼守城日军,在珠河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
  据伪满铁路局统计,1934年1月至10月,伪奉天铁路局所辖各铁路遭游击队袭击136次,伪“新京”(长春)铁路局所辖各铁路遭袭击105次,伪哈尔滨铁路局所辖各铁路遭袭击127次,伪洮南铁路局所辖各铁路遭袭击166次。
  到1933年底,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各地抗日游击队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把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推向了新阶段。
  东北抗日义勇军是九一八事变以后兴起的,是东北各族各阶层人民、部分东北军的爱国官兵和绿林武装等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抗日武装的统称。1931年10月,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周恩来撰文指出:“现在救国义勇军的组织已成为工农劳苦群众的普遍要求,我们要领导工农及一切被压迫民族自己组织的救国义勇军。”其后,中共满洲省委提出:“大规模的组织义勇军的工作,用目前各地的反日战争,来动员广大群众建立起义勇军组织,党应该积极领导去参加这一战争”,对抗日义勇军予以有力的领导和援助,使义勇军得到迅速发展。党组织还派出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到义勇军中工作。著名抗日将领、共产党员李延禄、周保中曾分别担任“国民救国军”王德林部的参谋长、总参议,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33年春,在日军重兵进攻下,由于缺乏集中统一领导,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严格的组织纪律,东北义勇军受到严重挫折,伤亡惨重,有的溃散了,有的退到苏联和热河,尚有4万人分散在各地坚持抗日斗争,其中有部分人员加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
《毛泽东与中国抗战》这本著作,并非旨在对一段宏大的历史进行全景式的描摹,或是一份详尽的军事战役编年史。相反,它专注于一个极其关键但又常常被宏观叙事所掩盖的维度:毛泽东个人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之间那错综复杂、充满张力却又至关重要的联系。本书深入剖析的,是在那段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位日后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政治家,是如何在民族解放的洪流中成长、蜕变,并最终以其独特的思想与实践,深刻影响了整个抗战进程及其最终走向的。 首先,本书并非简单地将毛泽东描绘成一个天生的军事战略家或政治领袖。相反,它以一种审慎的态度,追溯了毛泽东在抗战爆发前后的思想轨迹。在民族危难日益加剧的时代背景下,他如何从早期的革命实践中汲取经验,如何研读马列主义经典,又如何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是本书探讨的起点。我们将看到,毛泽东并非一夜之间领悟了抗战的真谛,而是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认识过程。他如何辩证地看待中国国情,如何分析中日双方的实力对比,又如何根据客观条件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方针,这些都是本书重点关注的。 本书着重阐述了毛泽东在抗战初期所提出的,并日后被证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思想。其中,“人民战争”理论是核心。这并非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基于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作用的重新认识。毛泽东深刻理解到,中国的抗战,尤其是敌后战场的抗战,不可能完全依赖正规战争的模式,而是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他如何系统地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意义、作战原则、组织形式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本书将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这意味着,将国家命运的重心,从狭隘的军事对抗,转移到一场全民参与的、深刻的社会动员之中。 此外,毛泽东如何将游击战争提升到战略高度,并将其作为敌后战场的主要作战形式,也是本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装备和军事实力远逊于日本侵略者的条件下,游击战争以其灵活性、隐蔽性和持久性,成为了牵制日军、保存和发展自身力量的有效手段。本书会深入探讨毛泽东关于游击战争的战术思想,例如“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等基本原则,以及如何根据敌情、地形和群众基础的变化,灵活运用各种游击战术。更重要的是,毛泽东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战术,而是将其与政治动员、组织建设、经济建设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尤其是在延安时期,如何致力于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在面对日本侵略这个民族大敌时,如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国民党,是关系到抗战胜败的关键。毛泽东如何在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中,提出并坚持“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主张,如何与国民党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进行周旋,既要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又要保持共产党的主动性和独立性,这些都是本书深入挖掘的内容。他如何从宏观战略和长远眼光出发,理解统一战线对于凝聚民心、消耗敌人、争取国际援助的极端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原则,这些复杂的政治智慧,将得到细致的展现。 毛泽东对“持久抗战”的战略判断,也是本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许多人对日本侵略者强大的军事力量感到绝望,或寄希望于速战速决时,毛泽东却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分析,以及对中国人民抵抗意志的充分肯定,提出了“持久抗战,最终胜利”的论断。本书将详细考察这一论断提出的历史背景,它所依据的理论依据,以及它对振奋民族精神、坚定抗战信念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我们将看到,这一战略判断,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撑,避免了因短期挫折而产生的悲观情绪,指引着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向最终胜利。 同时,本书也关注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这其中,“新民主主义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理论成果。本书将深入分析毛泽东如何论述中国革命的阶段性,如何界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以及如何以此指导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这一理论不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思想武器,更为战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外,本书不会回避毛泽东在抗战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例如,国民党方面的猜忌与摩擦,共产党自身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日军强大的军事压力。毛泽东是如何在这些复杂局面下,运用其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化解危机,抓住机遇,带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这些都将在书中得到细致的呈现。 本书并非仅是学术研究的结晶,更试图勾勒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如何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凭借其超凡的洞察力、坚定的意志和非凡的领导力,将一个濒临灭亡的民族,引导向了抗战胜利的光明前途。它所展现的,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是关于一位领袖如何在民族危难中,塑造历史,也如何被历史所塑造的故事。读者将从中了解到,毛泽东与中国抗战之间,是相互塑造、相互依存的,没有毛泽东的思想和领导,中国的抗战无疑会走向另一条道路。 最后,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深入思考。它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英雄叙事,而是试图还原历史的复杂性,展现一位领导者在历史关键时刻的决策与担当。通过对毛泽东与中国抗战之间关系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思考在当今世界仍然面临的各种挑战时,何为真正的领导力,何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这是一部关于思想、战略、实践与民族命运交织的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起初翻开《毛泽东与中国抗战》,我抱着学习宏大战略和军事思想的期待,然而,书中描绘的更是一幅幅触及灵魂的时代画卷。作者并未将笔墨过多地集中在战场上的硝烟弥漫,而是巧妙地将目光投向了后方,投向了那些在艰苦条件下维系抗战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运作。我被书中关于边区经济建设的章节深深吸引,那些在封锁和贫困中摸索前行的尝试,那些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同时,书中对根据地文化艺术发展的描述也十分精彩,在枪炮声中,人们依然不忘用文艺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知识分子在抗战中所扮演角色的探讨,他们如何思考,如何选择,如何为民族命运贡献智慧,这些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与觉醒。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的中国抗战,它不仅仅是军事的对抗,更是全民族精神、文化、经济多方面的生存与发展,这种宏观视角下的叙事,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以为是一本聚焦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个人贡献和决策的书籍,但实际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毛泽东的战役指挥,而是深入剖析了那个波澜壮阔年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我尤其被书中对普通民众抗争史实的描写所打动,那些默默无闻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他们如何在日军铁蹄下坚守家园,用自己的方式抵抗侵略。作者通过大量鲜活的史料和生动的人物塑造,让我们看到了抗战胜利背后,是无数中国人付出血与泪的代价。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抗日力量的描绘也十分细致,展现了中华民族空前团结一致对外敌的伟大精神。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亲身感受到了民族危亡之际,个体力量的汇聚如何能够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最终赢得了宝贵的胜利。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伟人的传记,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群像史诗,其厚重感和感染力,远远超出了我对书名原有的想象。

评分

我一直认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往往需要跳出单一的视角,而《毛泽东与中国抗战》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宽广的视野。这本书并未如书名所示,将一切都归结于毛泽东个人的光辉,而是以一种更为包容和多元的态度,审视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力量是如何协同作战,如何凝聚人心,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抗日洪流。书中对国共合作的复杂进程的描写,对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史实还原,都让我对那个时期中国复杂的政治格局和军事态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并没有回避历史中的分歧与矛盾,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展现了不同派别、不同力量在共同抗敌目标下的艰难协作。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地方武装力量和民间抗日组织的细致描写,他们的存在和贡献,往往容易被宏大叙事所忽略,而这本书则给予了他们应有的关注,这使得整部作品更加丰富和立体。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如何放下分歧,团结一致,共同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伟大历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预示着一次对历史人物深入解读的旅程,但真正吸引我的,却是作者以一种宏大而又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抗战时期,一个民族在濒临绝境时,如何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我被书中对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的策略和战术分析所吸引,这些并非简单的军事指挥,而是基于对中国国情、人民的深刻理解,以及与敌斗争的智慧。书中对根据地建设的描述,也让我看到了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如何建立起有效的政治、经济、社会体系,为持久抗战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当时国际局势的分析,以及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这使得整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它不仅仅是中国内部的故事,更是世界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篇章。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抗战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场抵御外侮的战争,更是一次民族的觉醒,一次国家重塑的开始。

评分

从书名看,《毛泽东与中国抗战》似乎会聚焦于某位领袖的个人视角,然而,这本书所带来的震撼,却来自于它对整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个体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韧性。我被书中描写的基层抗日斗争深深吸引,那些在敌占区默默进行的地下工作,那些在枪林弹雨中传递情报的信使,那些在后方为前线缝补衣物的妇女,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的行动却构成了抗战胜利的坚实基础。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这些散落在历史角落的真实故事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们在抗战中所扮演角色的区分描绘,从山区的游击队到城市的学生运动,从沿海的渔民到内陆的农民,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伟大历史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的平凡而伟大的付出,是民族精神在最艰难时刻的凝聚与爆发。它让我看到了抗战的真正意义,不仅仅是战争的胜负,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洗礼与升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