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无形之手:资本主义、战争机器与国际关系理论

和平的无形之手:资本主义、战争机器与国际关系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帕特里克·J.麦克唐纳 著,白云真,刘建伟 译
图书标签:
  • 国际关系
  • 资本主义
  • 战争
  • 和平研究
  • 政治经济学
  • 国际政治
  • 冲突
  • 全球化
  • 理论
  • 安全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28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94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战略与经济研究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3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际关系理论方面一本重要著作,结合统计分析、案例研究和社会调查,考察了与资本主义有关的国内制度(私人产权与竞争性市场结构)是如何推动过去两个世纪以来国家间和平的。本书利用大量历史证据阐明了这些观点广泛的适用性及其对重大历史事件新颖的解释能力,这些研究发现表明,与民主国家间和平相比,这种资本主义式和平在历史上似乎更具说服力,而且在后“9·11”世界当代美国对外政策应该推动经济自由化而不是民主。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J.麦克唐纳(Patrick J.McDonald),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政府系副教授。2002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政治科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国际政治研究中心做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白云真,中央财经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副主任,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博士,中央编译局政治经济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后。

刘建伟,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硕士、复旦大学法学博士。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国家经济动员办公室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重大课题,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等课题多项。

目录

致 谢
第一章 美国大战略与自由和平论
对自由和平论的修正
和平的无形之手
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战争观
市场对公共权威的约束
古典自由主义的战争观
战争的原因:利益与结构
新古典自由主义的战争观
总结
第三章 解读无形之手
和平的钱袋子
全球化、创造性毁灭与和平
总结
第四章 自由经济制度与2世纪的和平
公共产权与军事冲突:一项经验性检验
自由贸易与和平:一项经验性检验
总结
第五章 第一个全球化时代的自由贸易与和平
自由主义经济秩序?
19世纪自由贸易与和平?
总结
第六章 从竞争到友谊
英美关系、方法以及自由和平
俄勒冈争端
委内瑞拉、金本位以及全球性权力的出现
俄勒冈、委内瑞拉与自由和平
资本主义与和平?美国全球性权力的出现
第七章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阿喀琉斯之踵”?
为战争做好准备:铁、黑麦与德俄冲突
资本管制、法俄联盟以及195年后俄国复苏的开始
公共产权与俄国凤凰涅槃
俄国与军备竞赛
俄国与德国预防性战争的决策
总结
第八章 台湾海峡的和平?
两岸关系
经济改革与中国对外政策的克制
中国经济轨道与台湾创造性毁灭的政治
所有其他条件并不相同
总结
第九章 无形之手或投票箱?
一战后民主和平的出现
私人产权、民主与1945年后的和平
总结
第十章 资本主义与美国和平性市场权力
资本主义与和平
理论发展:趋向全球市场结构
从理论到政策意义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表目录
表3.1 战争的一般机制
表4.1 国家每年参与新军事冲突的平均值
表4.2 成对国家的检验(197~21年)
表4.3 模型1所预测冲突的可能性
表4.4 成对国家的检验(197~21年)
表4.5 以贸易与关税交互方式对成对国家的检验(197~21年)
表4.6 模型1与表4.4所预测的冲突可能性
表5.1 主要经济体出口额指数(182~1989年,1913=1)
表5.2 关税收入占中央政府总税收的比例
表5.3 单向国家的统计检验(1865~1914年)
表5.4 所预测的冲突可能性(1865~1914年)
表7.1 一战前俄国政府收入与开支
表9.1 成对国家的检验(1816~21年)
表9.2 单向国家的模型(1816~21年)
表9.3 成对国家的检验(197~21年)
表9.4 表9.3模型2中“民主”与“公共产权”变量有条件的系数与标准误差
表9.5 单向国家层次的结果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
似是而非的是,资本主义是否促成和平或战争的问题已成为数世纪以来哲学论断以及各种争论的主题,然而该问题并没有得到现代研究技术有力的检验。为此,《和平的无形之手》把统计分析、案例研究以及社会调查结合起来,考察了与资本主义有关的国内制度,即私人产权与竞争性市场结构是如何推动过去两个世纪国家间和平的。本书利用大量历史证据阐明了这些观点广泛的适用性及其对重大历史事件新颖的解释能力,如19世纪末英美友好关系的出现、一战的爆发、海峡两岸冲突的变迁等。这些研究表明,与民主国家间和平相比这种资本主义(式)和平在历史上似乎更具说服力,而且在后“9?11”世界,当代美国对外政策应该推进经济自由化而不是民主。
非常高兴的是,拙作有幸被译成中文。笔者由衷地感谢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向中国学者提供了分享本人作品的机会,也特别感谢陈波博士、白云真博士、刘建伟博士在翻译本书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最后,笔者真诚地希望中国学者对此提出批评性与建设性的意见。
帕特里克·J.麦克唐纳
2010年9月20日
致  谢
因为没能及时完成此项目,xi笔者由此深感内疚。尽管如此,这种拖延为从更大范围扩充本书提供了机会,因此笔者希望这是值得的。特别感谢笔者的三位导师:戴夫·罗(Dave Rowe)、埃德·曼斯菲尔德(Ed Mansfield)、哈里森·瓦格纳(Harrison Wagner)。当我获得硕士学位而准备就业时,戴夫设法将我留在了研究生院。笔者认为,任何工作都不会比这更有价值了。戴夫的各种研讨会继续促使笔者重新思考自己的观点。他关于一战的著作催生了本书的最初观点。即使埃德早就清楚连笔者自己都不知道的困惑,他仍然不断提供坚定的鼓励和有益的忠告。笔者尽力以埃德为榜样,最大程度地学会了细致的研究。笔者曾经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克里斯托弗·布朗(Christopher H.Browne)国际政治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这为笔者提供了进一步修改的时间与自由,以使其有别于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笔者曾经在费城生活,这使我们有机会成为好友。对此,笔者不胜感激。2004年笔者在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参加了面试,很快确认一定不能错过与哈里森·瓦格纳成为同事的机会,从他那里学到的知识比自己预期的还要多。哈里森不知疲倦地反复阅读了该书稿,并挤出无数的时间与笔者讨论书稿中的观点。他的耐心、远见和乐于助人是最好的礼物。
特别幸运的是,三个重要机构(俄亥俄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与得克萨斯大学)的许多学者对书稿提出了重要的反馈意见。现在回想起来,若没有这些,xii笔者也许会疏忽或一笔带过本书的很多内容。感谢在各个阶段所有阅读书稿的学者,以及那些与自己激荡思想的朋友。非常幸运的是,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戴夫·罗、埃德·曼斯菲尔德、约翰·米勒(John Mueller)、蒂姆·弗赖伊(Tim Frye)作为笔者的学位论文委员会委员,给笔者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由此笔者仍然记得那最富成效的两个小时的答辩。感谢研究生院的同事们:戴维·贝尔斯(David Bearce)、保罗·弗雷茨(Paul Fritz)、约维·戈特翟克(Yoav Gortzak)、安德烈娅·格罗夫(Andrea Grove)、约拉姆·哈弗特尔(Yoram Haftel)、特德·莱曼(Ted Lehmann)、乔恩·佩弗豪斯(Jon Pevehouse)、克里斯·肖勒(Chris Scholl)。他们耐心地反复讨论了本书的最初观点。特别感谢凯文·斯维尼(Kevin Sweeney):即使我们上同样的课程,以同样的速度进步,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思考方式却很不一样。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差异使本书变得更好,非常感谢这种长存的友谊。
感谢宾夕法尼亚大学布朗国际政治研究中心与政治科学系的博士后奖学金,因此笔者才能够有机会在两个方面扩充本项研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时,笔者就开始研究19世纪的全球化。艾弗里·戈尔茨坦(Avery Goldstein)促使笔者思考把自己的观点如何运用到东亚政治,特别是对中国的研究中。如果没有艾弗里的督促与支持,笔者也许不会完成本书的第8章。笔者非常感激艾弗里鼓励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因为正是这种鼓励丰富了自己的思想。笔者也要感谢戴维·鲁索(David Rousseau)与鲁迪·西尔(Rudy Sil)。当笔者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时,他们两位总是不断地对敝人的研究项目或学术产生共鸣。
得克萨斯大学所提供的良好环境,使笔者能够完成这个研究项目。许多同事对本书非常感兴趣,他们帮助笔者艰难地奋力前行,或阅读了部分书稿,或对如何克服问题提出了建议。感谢佐尔坦·巴拉尼(Zoltan Barany)、加里·弗里曼(Gary Freeman)、尤金·戈尔茨(Eugene Gholz)、吉姆·格拉纳特(Jim Granato)、罗恩·克雷布斯(Ron Krebs)、罗布·莫泽(Rob Moser)、巴特·斯帕罗(Bat Sparrow)、德温·斯托弗(Devin Stauffer)与彼得·特卢布维茨(Peter Trubowitz)。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离开了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笔者仍然十分感谢这个执教团队。他们是贾森·布朗利(Jason Brownlee)、贾森·卡塞拉斯(Jason Casellas)、肯·格林(Ken Greene)、安迪·卡奇(Andy Karch)、埃里克·麦克丹尼尔(Eric McDaniel)、塔沙·菲尔波特(Tasha Philot)、约翰·塞兹(John Sides)、伊斯梅尔·怀特(Ismail White)与科琳·麦康瑙希(Corrine McConnaughy)。他们允许笔者在研究小组会上报告与交流该项目的大部分内容,对手稿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使我获得了工作之外的许多快乐。特别感谢乔治·加弗利斯(George Gavrilis)、特里·查普曼(Terry Chapman),因为他们慷慨地贡献了自己宝贵的时间,xiii再三地阅读书稿的许多部分。笔者也特别感谢林(Tse-min Lin)就我对台湾问题的研究给予的指导与鼓励。感谢玛丽·洛夫(Mary Love)、奇史安·利奥(Chihshian Liou)、尤金·库安(Eugene Kuan)与马克·拉布雷利(Mark LaBrayere)的极大帮助。
许多美国之外的人士也对笔者的研究提供了帮助。感谢台湾文化与经济代办处休斯顿分部邀请笔者在2005年之夏参加中国台湾地区的学术代表团。感谢凯茜·陈(Cathy Chen)与安杰尔·刘(Angel Liu)在学术访问中提供的便利以及对所有关于中国台湾问题的解答。笔者的得克萨斯大学同事刘学成(音译)帮我组织了2005年对中国的访问。笔者曾经在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进行研究,特别感谢史志钦、阎学通和袁玉红所做的许多周到安排。特别感谢得克萨斯大学两位研究生奇史安·利奥和尤金·库安在我2006年的中国台湾学术之行中的精心准备与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笔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也感谢索尔兹伯里的马克斯(Marquess)允许笔者在第6章中引用其家庭档案。
笔者非常幸运能在各个阶段获得对这项研究的资金支持。美国哲学学会的资助使笔者能够在2005年之夏到英国进行档案研究。得克萨斯大学负责研究的副校长办公室为笔者的中国和中国台湾之行提供了资助。得克萨斯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基金准许我一个学期的学术休假,从而使我有充裕的时间完成书稿。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曾以论文的形式先期发表过,其中第3章和第4章的部分内容2004年曾以《和平经由贸易或是自由贸易?》为题在《冲突解决》杂志上发表。第3章和第9章的部分内容2007年曾以《和平与钱袋子》为题发表在《美国政治科学》杂志上。第3章和第5章的部分内容2007年曾以《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阿喀琉斯之踵”?“一战”前的全球化与冲突》为题发表在《世界政治》上。第10章的部分内容2007年亦以《大战略的复兴:尚未使用的美国市场权力》为题发表在《华盛顿季刊》上。感谢塞奇(Sage)出版社、布莱克威尔(Blackwell)出版公司、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与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允许笔者在本书中再使用这些论文。
最后,我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家人,因为在撰写自己生平第一本学术著作时,他们忍受着一个研究生和助理教授所面临的挑战。我的母亲多琳(Doreen)与姐妹海迪(Heidi)始终如一地鼓励和支持我。她们知道我们长期以来所面临的挑战。实际上在项目开始之前笔者就可能无缘这个研究项目。我的妻子迪安娜(Deanna)非常大度地原谅我再三地未能按时赴约,而且不断宽慰我,从而使我能安心地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我十分欣慰能把这本书和自己全部的爱献给她。

和平的无形之手:资本主义、战争机器与国际关系理论 内容梗概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现代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复杂交织的学术著作。作者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将经济发展的动力——资本主义的运作逻辑,与国家间冲突的根源——战争机器的演变,以及理解这一切的理论框架——国际关系理论,三者置于同一高度进行审视与对话。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或陈述已知,而是试图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联系,探究资本主义内在的扩张性与竞争性如何与国家间的权力结构、安全困境以及意识形态的较量相互作用,最终塑造了当今国际关系的形态。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资本主义的逻辑并非天然导向和平,相反,其固有的逐利与扩张冲动,在与国家机器的军事化力量相结合时,可能成为导致冲突而非缓和冲突的关键因素。作者跳脱了仅将战争视为政治决策失误或纯粹权力斗争的传统解释,而是将其视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甚至在某些阶段是“功能性”的组成部分。同时,本书也批判性地考察了现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许多理论在解释资本主义与战争机器的互动时显得力不从心,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与修正。 核心章节与论述 第一部分:资本主义的动力与张力 本书开篇即深入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其描绘为一种追求效率与繁荣的模式,而是着重揭示其内在的矛盾与张力。 扩张的基因: 资本主义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持续的扩张。无论是对新市场的开拓、对原材料的获取,还是对廉价劳动力的追求,都驱使着资本不断寻求新的地域和领域。这种扩张性,在微观层面表现为企业间的竞争,在宏观层面则可能转化为国家间的竞争,尤其是在资源有限或市场饱和的情况下。 利益的驱动: 资本主义的核心驱动力是利润。当国内市场饱和,或利润率下降时,资本便会转向国际市场寻求更高回报。这种对利润的无止境追逐,可能导致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资本的海外利益而采取激进的外交政策,甚至卷入军事冲突。 周期性的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并非总是稳定增长,而是伴随着周期性的危机。这些危机,如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等,不仅会加剧国内的社会矛盾,也可能迫使国家采取对外转嫁危机的方式,例如通过军事干预或贸易保护主义来寻求出路。 技术进步的双刃剑: 资本主义驱动的技术进步,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丰富了人类物质生活,另一方面,也为战争机器的升级提供了可能。从工业革命时代的蒸汽动力武器,到信息时代的无人机和网络战,技术的发展始终与军事能力的提升紧密相连,并为资本的扩张提供了新的工具和空间。 第二部分:战争机器的演变与逻辑 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的同时,本书也详细考察了“战争机器”这一概念。作者认为,“战争机器”并非仅仅指代军队或武器装备,而是一个更广泛的、包括国家机构、经济部门、技术研发、意识形态宣传以及社会结构在内的复杂系统,它以维持和运用军事力量为核心功能,并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和经济目标。 国家的军事化: 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国家将军事力量作为维护主权、拓展疆域和保护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国家机器的扩张与军事力量的增长互为因果,军工复合体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军工复合体的勾结: 作者批判性地分析了军工复合体(军事工业、政治精英和部分学术界)的形成与运作。这一庞大的利益集团,通过游说、政治献金等方式,积极推动军事开支的增长,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人为制造或夸大外部威胁,以维护自身的生存和扩张。 意识形态的支撑: 战争的发生和持续,往往离不开强大的意识形态支撑。作者探讨了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对抗等如何被用来动员民众、合法化战争,并掩盖资本主义内在的利益驱动。 全球化时代的战争: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战争的形式和逻辑也在发生变化。非对称战争、代理人战争、经济战、信息战等层出不穷,这些新型战争模式与全球资本的流动、跨国公司的运作以及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使得战争的边界和影响更加模糊。 第三部分: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塑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对现有国际关系理论的深刻反思与挑战。作者认为,许多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无论是现实主义、自由主义还是建构主义,在解释资本主义与战争机器的互动方面存在局限性,需要对其进行重塑。 现实主义的局限: 现实主义强调无政府状态下的国家理性与权力斗争。然而,它往往未能充分解释为何在某些情况下,国家会主动卷入代价高昂且风险巨大的战争,尤其是当战争并非直接为了生存或霸权时。作者认为,现实主义的“理性”计算,可能低估了资本主义内在的非理性扩张冲动以及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驱动。 自由主义的盲点: 自由主义强调民主、国际合作与经济相互依赖的和平效应。然而,作者指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本身就可能带来不平等和剥削,而经济相互依赖也可能转化为新的冲突点,例如资源争夺或贸易战。同时,民主国家也并非天然爱好和平,它们同样可能为了经济利益或意识形态扩张而发动战争。 马克思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在借鉴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的扬弃。他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可能过于强调阶级斗争,而忽视了民族国家、国际政治等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书试图将资本主义的经济逻辑与国际政治的权力逻辑相结合,形成一种更具解释力的分析框架。 建构主义的补充: 建构主义强调社会规范、观念和身份认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作者认为,建构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意识形态在战争动员和合法化中的作用,但它也需要与对物质力量(如战争机器)和经济结构(如资本主义)的深入分析相结合,才能形成更全面的解释。 提出新的理论框架: 基于对现有理论的批判,本书尝试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将资本主义的动力学、战争机器的演变逻辑以及国际关系理论的范式整合起来。这个框架旨在更准确地把握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的复杂性,揭示和平与冲突的深层根源。 本书的意义与贡献 《和平的无形之手:资本主义、战争机器与国际关系理论》是一部极具启发性和挑战性的学术著作。它深刻地提醒我们,在追求和平的道路上,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国际组织和外交斡旋的关注,而更应深入剖析构成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基石的资本主义与战争机器。 本书的贡献在于: 打破学科壁垒: 它成功地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分析方法和理论资源融为一体,为理解复杂的世界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揭示深层根源: 它不仅仅描述现象,而是深入探究资本主义内在的驱动力如何与国家行为、军事扩张相互作用,揭示了冲突发生的深层根源。 挑战传统范式: 它对现有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深刻的批判,并尝试构建新的理论框架,推动了国际关系学界的反思与进步。 警示现实意义: 在当前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经济风险上升的背景下,本书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我们理解当前的国际局势、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旨在揭示隐藏在“和平”面纱下的复杂力量,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为构建一个真正持久的和平而提供深刻的理论洞见。它向我们展示,要理解国际关系,就必须同时理解驱动世界运转的经济引擎、维护秩序(或制造混乱)的军事力量,以及我们用来理解这一切的思维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和平的无形之手”这部分,立刻引起了我对经济学与国际关系交叉领域的兴趣。我一直觉得,理解国际政治,不能脱离其经济基础,而资本主义作为当今世界的主导经济体系,其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书中将战争机器这一具象化的冲突机制与抽象的资本主义逻辑联系起来,让我产生了很多联想。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和分析“战争机器”的,它是否仅仅是国家行为体的一种工具,还是说,它本身就具有一种资本主义逻辑下自我延续和扩张的生命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军工复合体在国家政策制定中的作用,以及资本的逐利本性是如何与国家的安全利益相互交织,甚至相互绑架的。另一方面,“无形之手”的比喻,也让我思考,在资本主义的运作过程中,是否存在一种潜在的、非刻意的力量,能够促成某种程度的稳定或合作?例如,全球化带来的经济相互依赖,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规模战争的发生?或者,资本的流动性本身,是否会促使国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竞争而非军事对抗?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隐藏在国际关系表象之下的经济动力,以及它们是如何塑造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和平的无形之手”——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词组,让人不禁联想到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以及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可能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效应。我一直对战争的根源及其背后的驱动力充满探究的欲望,而这本书将资本主义、战争机器和国际关系理论这三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似乎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视角。我特别期待书中是否能阐释出资本逐利的本能是如何与国家间的冲突和合作交织在一起的,它是否能够揭示出那些隐藏在表面冲突之下的经济逻辑。战争机器,这个听起来就充满力量与破坏力的词汇,又将如何在资本的逻辑下运转?它是否仅仅是国家机器的延伸,还是资本本身孕育出的、具有独立意志的吞噬者?而国际关系理论,作为理解国家间互动的分析框架,又将如何被书中提出的“无形之手”所重塑,或是挑战?我想这本书很有可能会提供一套有别于传统地缘政治或意识形态分析的、更加宏观且具有经济学深度的解读框架,让我对国际政治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遥远的要素串联起来,描绘出一幅关于和平与冲突的全新图景。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强烈的思辨精神所吸引。作者似乎在试图构建一个极其宏大而又精密的理论体系,将我们习以为常的国际政治现象置于一种全新的、由资本主义逻辑驱动的框架下进行审视。我尤其对“战争机器”这一概念的阐释感到兴趣。它是否仅仅指代军队、武器制造商等实体,还是更进一步,指向一种由资本驱动、不断追求扩张和利润的系统性力量?书中对资本主义内在驱动力的分析,是否能够解释为何即便在和平时期,军备竞赛和对外干预的冲动依然存在?我设想,作者可能会深入探讨金融资本、军事工业复合体与国家决策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塑造了国际关系的走向。此外,书中对“无形之手”的运用,是否暗示着资本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即便在不经意间,也可能促成一定程度的“和平”?例如,通过全球贸易的 interdependence ,战争的成本变得过高,从而抑制了冲突的发生。但另一方面,资本对新市场的渴求和对资源控制的欲望,又是否会成为新的冲突导火索?这种辩证的视角,正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挑战了我们对和平与战争的简单二元认知,提供了一种更为 nuanced 的理解。

评分

这个书名,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和平的无形之手”这个概念,它巧妙地将经济学中的经典理论与国际政治的宏大叙事结合了起来。我一直在思考,为何在看似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资本主义体系下,战争依然频繁发生,甚至有时成为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这本书的题目暗示着,也许存在一种我们尚未充分理解的机制,使得资本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即便是在无意间,也可能对和平产生影响。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比如利润驱动、市场扩张、资源争夺等,是如何与国家间的权力斗争、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军事力量的部署相互作用的。尤其是我对“战争机器”的阐释很感兴趣,它是否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军队和武器,更是一种由经济利益驱动的、不断追求增长和防御的系统性存在?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致的分析,揭示出隐藏在国际关系表面纷争之下的经济驱动力,以及这些动力是如何在“无形之手”的作用下,塑造着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动模式,并最终影响到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评分

标题中的“和平的无形之手”立刻引起了我对资本主义与国际安全之间复杂关系的关注。我常常思考,在理论上,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资本主义是否应该倾向于和平而非战争,因为战争往往会破坏经济活动。然而,现实中的国际政治却充斥着冲突与对抗。这本书似乎试图填补这一认知鸿沟,将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军事工业的运作以及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进行整合。我特别好奇作者如何界定和分析“战争机器”的概念。它是否仅仅是军事力量的集合,还是说,它是一种由资本驱动、具有自我维系和扩张动力的系统?书中是否会探讨,资本的逐利本性,例如对资源的控制、对市场的需求,如何成为引发冲突的重要因素,又或者,是否存在另一种情况,即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使得战争的成本过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和平化”了国际关系?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地缘政治分析的新视角,揭示出隐藏在国际关系表象下的经济驱动力,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无形之手”般的作用,塑造着世界的和平与动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