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语辞汇释(繁体竖排版 套装上下册)

诗词曲语辞汇释(繁体竖排版 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相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
  • 曲语
  • 辞汇
  • 古典文学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化
  • 文学工具书
  • 古诗词
  • 上下册
  • 繁体竖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8708
版次:3
商品编码:1150628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55-0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诗词曲语辞汇释(套装上下册)》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语辞,详引例证,解释辞义与用法,兼谈其流变与演化,对于研究古典文学、语言学都有一定参考价值。此书为作者解放前的旧着,其中有些例句,内容不好,格调不高。为满足有关专业工作者的需要,现据一九五五年第三版,重印发行。

内页插图

目录

<<br /><img onerror="this.src='//www.360buy.com/images/none/none_150.gif'" src="//img10.360buyimg.com/bookDetail/jfs/t175/139/2747943038/89312/1390396b/53d87ee2Nc116fe45.jpg"><br />;<img onerror="this.src='//www.360buy.com/images/none/none_150.gif'" src="//img10.360buyimg.com/bookDetail/jfs/t163/122/2718518346/78217/bbc6de25/53d87ee1N2d235406.jpg"><br /><img onerror="this.src='//www.360buy.com/images/none/none_150.gif'" src="//img10.360buyimg.com/bookDetail/jfs/t175/139/2747943038/89312/1390396b/53d87ee2Nc116fe45.jpg"><br />

前言/序言


诗词曲语辞汇释(繁体竖排版 套装上下册) 内容简介 《诗词曲语辞汇释》是一部系统梳理、精析中国古典诗词曲赋中常用词语的辞书性著作。全书共分上下两册,采用繁体竖排版,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湛的考证功底,旨在为广大古典文学爱好者、研究者、以及有志于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份权威、详实、易于查阅的工具书。 一、 编纂宗旨与价值 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无不令后人叹为观止。然而,时移世易,许多古典作品中所使用的词语,在现代语境下已变得生僻难懂,甚至其含义已发生演变。理解这些词语的本义、引申义、用典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用法,是深入鉴赏和研究古典文学的关键。 《诗词曲语辞汇释》的编纂,正是基于这一需求。本书并非仅仅罗列词语,而是力求做到: 溯源正本: 追溯词语的起源,考证其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中的演变轨迹,辨析其本义与衍生义。 释义精当: 结合具体诗词曲作品,深入浅出地解释词语的含义,力求准确、全面、立体。 例证丰富: 引用大量经典诗词曲作品作为例证,使读者在理解词语的同时,能够直接感受其在文学中的实际运用,加深印象。 引语考释: 对于部分具有特定文化内涵或典故的词语,进行详细的典故出处考证,阐释其文化背景与深层意蕴。 鉴赏启迪: 通过对词语的深入解析,引导读者从微观层面理解诗词曲的意境、情感与艺术技巧,从而提升鉴赏能力。 本书的出版,不仅能帮助读者扫除阅读障碍,更是为深入研究古典文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将成为研究者手中的利器,帮助他们解决词语考证的难题;同时,也将是广大文学爱好者探索古典文学之美的得力助手,让他们能够更自由地遨游于诗词曲的海洋。 二、 内容构成与编排体例 《诗词曲语辞汇释》的编排,遵循科学、严谨、实用的原则。 1. 词语收录范围: 本书重点收录了从先秦至明清时期,在中国古典诗词曲赋中出现频率较高、含义较为复杂、或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词语。这包括: 常用字词: 尽管是常用字词,但其在古典语境下的特定用法、僻义、或与其他字词组合形成的固定搭配。 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中意义已发生显著变化的词语。 生僻字词: 现代读者较为陌生的字词。 用语、俗语、俚语: 具有地方色彩或时代特征的口语表达。 典故词: 源自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词语。 人名、地名、官职、器物、植物、动物等专有名词: 具有特定指代意义且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营造意境或寄托情感的专有名词。 虚词、副词、形容词等: 在句法结构、语气、情感表达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词语。 2. 释义方法: 每个词条的释义,都力求做到: 条目清晰: 每个词条都以清晰的字头(繁体)呈现。 注音准确: 提供准确的读音(拼音),方便读者掌握。 释义规范: 采用严谨的学术语言,清晰地解释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 字词辨析: 对于形近字、音近字,或含义相近但用法有别的词语,进行辨析,帮助读者准确区分。 用法说明: 详细说明该词语在不同文体、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作品中的具体用法,以及其在句中的语法功能。 引语例证: 每个释义项下,都会列举数条或数十条相关的诗词曲原文例句。例句的选择,兼顾了作品的经典性、例证的代表性以及涵盖的广泛性。同时,对例句中的关键成分进行标注,方便读者对照理解。 典故考证(如适用): 对于涉及典故的词语,会注明典故的出处,并简要说明典故的由来及其在诗词曲中的象征意义。 时代背景: 在必要时,会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阐释词语的产生与流变,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其内涵。 3. 结构安排: 繁体竖排: 全书采用传统的繁体字竖排版式,最大限度地还原古典文献的阅读体验,尤其适合对古典文化有深度追求的读者。 上下两册: 根据词语的笔画、拼音或收录顺序,将词条合理地分配到上、下两册,便于携带和查阅。 索引系统: 书末附有详尽的索引,包括部首索引、拼音索引、笔画索引等,极大地提高了查阅的效率。 三、 目标读者群 《诗词曲语辞汇释》面向的读者群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古典文学研究者: 无论是从事文学史、文学批评、还是文本细读的研究者,本书都将是他们案头的必备参考。 高等院校师生: 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国学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将极大地受益于本书的指导。 中小学教师: 在教授古诗文时,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准确的词语解释,提升教学的深度与趣味性。 古典文学爱好者: 任何热爱中国古典诗词曲赋,希望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提升鉴赏能力的读者,本书都将是他们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文化传播与教育工作者: 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推广的机构与个人,本书是其进行内容创作和知识普及的重要参考。 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从业者: 许多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古典诗词,理解诗词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艺术的精髓。 四、 传承与创新 《诗词曲语辞汇释》在编纂过程中,既继承了历代辞书的优良传统,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又有所创新。 紧扣文学作品: 与许多侧重字义考证的传统辞书不同,本书更强调词语在具体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以文学性释义为特色,将词语的解读融入到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之中。 跨越文体界限: 并非仅限于诗歌或曲,而是将诗、词、曲等不同体裁的常用词语进行整合,体现了文学发展的连续性与融合性。 体例的现代化: 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吸取了现代辞书编纂的先进经验,使释义更清晰,例证更丰富,查阅更便捷。 注重文化内涵: 不仅解释词语的字面意义,更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观念、历史信息、思想情感,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 结语 《诗词曲语辞汇释》是一部承载着对中华古典文化深厚情感的学术结晶。它以其严谨的学术品质、丰富的例证、清晰的体例,必将成为读者深入了解和鉴赏中国古典诗词曲赋的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翻阅本书,犹如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与美学殿堂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人的心声对话,感受中华民族千年文脉的绵延与辉煌。无论您是初窥古典文学的门径,还是深耕学术研究的行家,本书都将以其独特的力量,陪伴您在探索文学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收获满满。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套《诗词曲语辞汇释》,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我一直觉得,真正理解一首诗,词汇的掌握是基础中的基础。很多时候,我们碍于对某些古语词汇的不熟悉,错过了诗歌中那些精妙的比喻、深沉的情感,甚至整个诗的灵魂。这套书的出现,恰好解决了我的这个痛点。它的编排非常清晰,无论是按朝代、按词性还是按主题来检索,都显得游刃有余。我尝试着用它来解读几首我一直不太理解的宋词,效果出奇地好。那些曾经让我皱眉的字眼,在这本书里得到了精准的阐释,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一回事!而且,它并非枯燥的字典式解释,很多词条后面还附带了例句,并且这些例句都来自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这大大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多义词的处理,它会根据不同的诗词作品,列出该词在特定情境下的具体含义,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让我感受到了编者深厚的功底和对古典文学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部《诗词曲语辞汇释》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尤其是它的繁体竖排版,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古籍阅读的全新体验。翻开那厚重的上下册,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文字还承载着更多意境的年代。我一直以来都对古典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常常会因为一些生僻字、古语词汇而感到困惑,影响了对诗词整体意境的理解。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引路人,它系统地梳理了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中的大量词汇,并且给出了详尽的解释。我特别欣赏它在释义过程中,不仅提供了字面意思,还深入探讨了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引申含义,甚至追溯了词语的演变过程。这让我不再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是能够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创作的背景。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竖排的文字仿佛有生命般在眼前流动,配合繁体的笔画,有一种独特的古典美感。这套书不仅是工具书,更是一件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赏心悦目,是我书房里的一抹亮色。

评分

我一直觉得,阅读古籍,尤其是那些承载着丰富文化底蕴的诗词曲,如果不能理解其中最细微的词汇含义,就如同隔着一层纱看风景,总觉得模糊不清。这套《诗词曲语辞汇释》的出现,对我而言,无疑是推开了这层“纱”的钥匙。它的繁体竖排版,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所收录的内容相得益彰。我最看重的是它释义的全面性。它不仅收录了常见和不常见的词汇,而且对每一个词汇的解释都非常到位,往往能一词多解,并根据不同的语境给出最准确的翻译。例如,我曾经在读李白的《将进酒》时,对“朝如青丝暮成雪”里的“青丝”一词感到疑惑,在这本书里,我不仅知道了它是指年轻人的头发,还了解到在古诗词中,它常常被用来象征美好的时光流逝。这种深入的挖掘,让我对诗词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整套书的编排也很人性化,查找起来方便快捷,对于我这样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它就是我的“私人辞典”。

评分

收到这套《诗词曲语辞汇释》真是让我激动不已,因为它完美契合了我对古籍阅读的全部想象。繁体竖排的格式,本身就给我一种浓浓的仪式感,仿佛回到了那个手抄书、用心品读的年代。我一直觉得自己对古诗词的热爱,有时却受限于对词汇理解的深度,尤其是那些承载着时代印记的古语。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它将我引向了词汇的深邃海洋。我特别欣赏它对每个词汇的考证,绝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的意思,而是会追溯词源,分析在不同时期的用法演变,甚至会结合具体的诗词作品来阐释。比如,书中对“孤”字的解释,让我明白了在古代,“孤”在不同的语境下,既可以指君王,也可以指年轻人,甚至有孤单、孤独的意思。这种细致入微的辨析,让我能更准确地捕捉到诗句背后复杂的情感和微妙的寓意。每次遇到不认识的词,翻开它,总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而且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例证,让我能看到这些词汇是如何在经典的篇章中焕发生机的。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我平时阅读古诗词,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卡壳”。不是因为诗句本身难懂,而是因为一些看起来不难的字,在古文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意思,或者一些生僻的词汇,让人望而却步。这套《诗词曲语辞汇释》(繁体竖排版)可以说是我的“及时雨”。它的装帧非常考究,上下册厚实而有分量,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内容,非常地详实和严谨。对于每一个词汇,它都提供了多方面的考证,不仅有字面解释,还有词源追溯、用法变化,甚至还引用了历代学者的观点。我曾试着去查阅一些其他的工具书,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而这套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能引导我去发现词语背后的故事,去理解词语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的微妙差异。我最近正在研究唐诗里的边塞诗,里面有很多军事术语和地域名称,这套书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所描绘的壮阔场景。

评分

曹休

评分

有老版的,只是没在身边

评分

方便快捷,印刷质量好

评分

卷五 魏书五 后妃

评分

陈留王奂

评分

三国志(第5册)

评分

发货速度快,包装一般般,希望朋友会喜欢。

评分

世界各国从分散发展到趋于一体,大抵从15世纪、16世纪开始,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清朝从1644年到1912年共延续了268年,这是世界历史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却依然以“天朝大国”自居,闭关自守,使封建社会的中国越来越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洋枪洋炮面前不堪一击;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在18世纪世界历史的大变局中,康乾盛世不过是中国封建社会“落日的辉煌”,而到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清朝日益衰颓,已奏起了“落日的挽歌”。因此,研究清史,确定它的基本内容,以及确定研究它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时,不能脱离清王朝社会发展过程中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

评分

卷八 魏书八 公孙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