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中国文学 [Chinese Literature]

牛津通识读本:中国文学 [Chinese Literatu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桑禀华 著,李永毅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学
  • 文学史
  • 牛津通识读本
  • 文化
  • 历史
  • 中国文化
  • 文学
  • 通识
  • 经典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613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6477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牛津通识读本
外文名称:Chinese Literatur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汉学家桑禀华为游历中国文学的无边景致提供的一份别致指南,巧妙运用具体例证来讲述普遍主题,关注文学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回应,以及文学与历史和哲学之间盘根错节的牵连。三千年文学长河,六万字清晰鸟瞰。文字灵动,译笔优美。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中国文学从古至今的历程,尤其关注文学文化在回应社会与政治关切时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中国传统的文学概念不仅涵盖了诗歌、诗学、戏剧、小说,也包括了历史和哲学,作者遵循了这种理解,在书中讨论了文学文化的哲学基础以及文学直面历史创伤、陶冶情操、滋育感性的力量。桑禀华从古代的历史文献一直追踪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全球化,突出了伦理和审美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展现了中国思想的多样性。

作者简介

  桑禀华,美国史密斯学院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副教授,兼任文学翻译学刊《蜕变》执行编辑、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11至2013年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公共知识分子项目研究员。著有《时光的心灵:20世纪中国小说的道德力量》(2006)、《牛津通识读本:中国文学》(2012),另合著、翻译有其他作品,并在中文研究期刊上发表论文。精通中文、俄文、法文和英文。

精彩书评

  桑禀华完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在如此短的篇幅内,对中国文学从古至今三千年中的主要趋势、作者和作品进行清晰而迷人的鸟瞰,并且在具体例子和一般分析之间做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  ——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伊维德(WiltL.Idema)  以六万多字的篇幅,呈现中国文学各体的面貌,勾勒中国文学发展的线索,突显中国文学文化的特色,更非易事。只有高瞻远瞩,执简驭繁,才能高屋建瓴,纲举目张,做到既有论述高度,又有信息密度。我以为,本书就是采取这样一种策略。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章灿

目录

前言1基础:伦理、寓言和鱼2诗和诗学:山水、典故和酒3文言叙事:史书、笔记和志怪小说4白话戏剧和小说:园林、草寇和梦5现代文学:创伤、运动和车站索引英文原文

精彩书摘

  第一章基础:伦理、寓言和鱼  中国文学中的求知之路有时会令人惊讶。以传说中的智者庄子(约前369—前286)命名的文集会让偏爱直觉领悟的读者眼前一亮。庄子和名家的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时曾有下面一段对话: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先是用惠子本人的逻辑来反驳,然后却提供了通向智慧的另一条路径。正如惠子即使不肯承认,其实也知道庄子所知,庄子同样能感觉到鱼的快乐。对名家而言,语言是交流的唯一工具。而在庄子看来,既然他和鱼同属一个宇宙,他就可以和鱼感同身受。物我之间的此种感应意味着不断扩展人的视野,这正是《庄子》的一则寓言中河伯所收获的道理。河伯游至北海,方知此前所见只是一隅。北海若评论道:“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中国思想的各大流派都渴望更加辽阔的视野,最受爱戴的诗人、乐天的政治家苏轼(1037—1101)最精彩地表达了这种向往。在《前赤壁赋》中,苏轼记述了泛舟长江的一次夜游。当饮酒的宾客途经一处著名的战争遗址时,气氛变得忧郁起来。此地的兵败事实上决定了汉朝覆亡的命运,所以众人不免谈起了无常与恒常的话题。应当如何看待历史上那些王国的终结?一位宾客不禁哀叹人生的无足轻重: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为了解开朋友的心结,苏轼以盈亏不止的月亮和奔流不息的江河为例,说明自然也有恒常的一面,应该更达观地看待变化: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在11世纪关于无常与恒常的沉思触及了中国文学想象中的一个核心主题。人生如此短暂,我们该如何应对?时间流逝的忧虑让得失荣辱的问题,出仕为官的责任以及对友谊、家庭和种种成就的追求都变得格外紧迫。文学文化起到了帮助人们探讨这些问题和欲望的作用,这种对人生抱负的关注也能指导他们如何面对时光中的变迁。按照公元前4世纪晚期《左传》的说法,“言”是实现“不朽”的三条途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之一。  第二章诗和诗学:山水、典故和酒  诗意地栖居  在《芦滩钓艇图》中,吴镇(1280—1354)的诗所占据的空间超过了作为主角的渔夫,虽然比起水边的芦苇岸来它还是小些。书、画和诗的含义融为一体,这幅手绘卷轴浓缩了自然界和它内在的模式,堪称微型宇宙。  红叶村西夕照馀。黄芦滩畔月痕初。轻拨棹,且归欤。挂起渔竿不钓鱼。  他凝神注视光影的变幻,似乎在劳作之外看到了什么。观画者或许会在他的休憩中体会到许多种情绪,从沉静到坦然,再到不安,甚至到阴郁,然后或许又循环一遍,因为渔夫可以象征失意的文人,这在堵死了出仕之路的元朝尤其能触痛他们的心。这种情感的起伏与水面的波浪和风中的芦苇一样,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画常被称为“无声诗”,它能传递难以言表的情绪,书法被看作性格的窗口,而诗则负有更复杂的使命,不仅要唤醒自然的种种神秘,还要让它们激发情感的共鸣和历史的联想。  在中国,诗歌向来都承担了许多功能,修身养性、教化社会、治理天下都在其中。人们认为诗歌呈现了自然的运行模式,因而可以在易逝的时间中发现意义,也可调节身体的“气”,培养善的品格。陆机(261—303)在《文赋》中写道,“诗缘情而绮靡”。诗歌表达复杂情感的能力使得它既适合幽独的沉思,也适合众人的雅集。许多诗都是应景之作,所以在标题或序言中记录了时间、地点和场合。互赠此类诗歌有助于见证并深化彼此的关系,也能促进政治的稳定。  正因诗歌有如此丰富的用途,它在古代中国就成了最受尊崇的文学体裁。古代的朝廷会采集民歌,经史子集各类书籍都收入了诗歌。到了公元3世纪,上层的扶植已经可以让文人专心作诗,而且写诗几乎成了士大夫阶级的必备才能。7世纪末,唐朝更把这种要求变成了制度,写诗作赋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科举考试的科目。虽然现代学者对唐朝以后的诗评价不高,认为基本是因袭前人,但在整个帝制时代,诗歌仍保持了文学至尊的地位。  诗歌的感染力经常需仰赖理性所不能把握的“气”,中国诗歌尤其擅长表达微妙易变的情绪。例如在《二十四诗品》中,诗评家司空图(837—908)不仅讨论了“悲慨”和“旷达”这样的情感,而且还将“精神”等动态情绪与“缜密”等更静态的情绪彼此对照。司空图的这篇诗话本身就是一首长抒情诗,它既可形容诗,也可形容人。在开篇描绘“雄浑”的短章之后,立刻有“冲淡”来与之平衡,并突出了这种特质的飘忽难测: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其中一些情感(或者司空图所称的“品”)聚焦于人的世界(“典雅”),另一些则指向人类陈规之外的东西(“超诣”“飘逸”)。“自然”“实境”等品侧重可感的表象,“含蓄”“流动”等品则突出无形的变化。这些诗品之间经常彼此交叠,体现了中国诗歌各种维度相交织的丰富质感。以山水诗为例,它不仅可以提供超脱红尘的一条路径(“飘逸”),也可呈现人心与自然的亲密交流以及自己的心境(“冲淡”)。

前言/序言

  程章灿  从事中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屈指算来,已经三十多年了。其间接触过很多介绍中国文学的著作,即以英文著述而论,也见过不少。其中面向一般读者,而且比较流行的,就有好几种。例如上世纪初出版的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A.Giles)的《中国文学史》(AHistoryofChineseLiterature,D.AppletonandCompany,1901),上世纪中叶出版的华裔学者陈受颐的《中国文学史》(ChineseLiterature:AHistoricalIntroduction,TheRonaldPressCompany,NewYork,1961),以及另一位华裔学者柳无忌的《中国文学概论》(AnIntroductiontoChineseLiterature,IndianaUniversityPress,BloomingtonandLondon,1966)。新世纪以来,欧美学界又有几种中国文学史新刊,大抵出于集体撰述,执笔者几乎囊括了欧美汉学界中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一时精英。然而,这些书要么过于陈旧,没有能够及时更新知识;要么过于学究,只适宜做专业课程教学的参考,并不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先不论其阅读界面是否友好(这一点,既涉及笔调写法的讲究,也涉及篇章结构的安排),只谈篇幅,动辄数百页,乃至长达多卷,常常令人望而生畏,一般读者是否有耐心读完,就大有疑问。  相比之下,桑禀华(SabinaKnight)教授的这本《中国文学》,英文本正文不过薄薄120页,中译本只有区区六万多字,简直就是微缩版。但它的时间跨度,却从《诗经》一直写到卫慧,空间跨度上则涵盖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香港等地的文学创作,甚至囊括哈金、李翊云等海外华人作家创作,可谓具体而微。其书言简意赅,引人入胜,集中精力,一两天就可以看完。老话说,“开卷有益”,就我个人而言,阅读此书,既是一次轻松愉快的经历,也是一种别致的知识体验。  本书是“牛津通识读本”之一。这套丛书的设计思路,是面向一般读者,进行某一学科领域的通识传播。“牛津通识读本”的英文标题是“VeryShortIntroductions”,这相当于汉语中的“简说”、“略论”、“浅谈”,可见简明扼要是其首要诉求。谁都知道,中国文学史历史悠久,文类繁杂,风格多样,线索纷乱,作家作品汗牛充栋,即使一部鸿篇巨制,也未必驾驭得了,容纳得下。以六万多字的篇幅,呈现中国文学各体的面貌,勾勒中国文学发展的线索,突显中国文学文化的特色,更非易事。只有高瞻远瞩,执简驭繁,才能高屋建瓴,纲举目张,做到既有论述高度,又有信息密度。我以为,本书就是采取这样一种策略。在“引言”中,作者开门见山,征引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那首脍炙人口的《登鹳雀楼》,意在借用这首绝句,提示全书的写作思路:“这首公元8世纪的绝句,让我们想起中国人将文化视为绵延之河的传统观念。……蜿蜒的河道最宜登高远眺,以观其轮廓,体其深意。”  除了“引言”,全书只有五章,每章平均一万来字。“螺丝壳里作道场”,显然,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作者的应对策略,首先是突出重点,其次是深入浅出。第一章描述中国文学的历史与文化基础,相当于全书的概论;最后一章叙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相当于收尾;中间三章分别叙述中国诗歌、文言叙事与白话叙事,相当于分体的中国文学概述,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先秦诸子散文与诸子哲学,早期文言叙事与历史编纂,彼此纠缠,其间关系“剪不断,理还乱”,议论纷纭。书中不仅对这两组关系作了细心梳理,又从中国文化的高度,关注哲学与文学、历史与文学之间盘根错节式的牵连。这样一种关注,显示的是作者对“文史哲本是一家”这个“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尊重”。  站在西方人的立场,又主要面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文学,选择从世界文学或者比较文学的视野来观照中国文学,是理所当然的。由于作者本来就具有比较文学的学术背景,所以,在把握中国文学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特征时,能够抓住一些具有宏观性与理论性的“普遍的主题”,作为标的。第一章先摆出“文”、“文人”、“经典”等概念,讨论文、文人以及经典的产生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又围绕“情之道”这一主题,探讨“情”在中国文学里的独特内涵。作者惯于“将普遍的主题与具体的例子相结合,在不同文本的对话中,呈现自己关心的主要问题”。如果说“普遍的主题”好比森林中的道路,引导全书的行进方向,那么,“具体的例子”就有如森林中的花草树木,呈现行进途中的一帧帧风景图画,让人赏心悦目。  本书五章题目的设计,就自觉体现了“普遍的主题”与“具体的例子”的结合。这五个题目依次为:“基础:伦理、寓言和鱼”,“诗和诗学:山水、典故和酒”,“文言叙事:史书、笔记和志怪小说”,“白话戏剧和小说:园林、草寇和梦”,“现代文学:创伤、运动和车站”。很显然,这些题目以冒号为界,前面就是“普遍的主题”,后面则是“具体的例子”,其结构相同,实出一辙。每一章之下,又分出若干小题,可以说是次一级的“普遍的主题”,与之相配合的,则是各类“具体的例子”。以专门介绍中国诗歌的第二章为例。此章总共只有12000多字,却在“诗和诗学:山水、典故和酒”的总题之下,又分出九个小题:“诗意地栖居”(主要讲诗歌之用)、“实境”(主要介绍《诗经》)、“超诣”(主要介绍《楚辞》)、“典雅”(除诗体之外,又兼及辞赋)、“悲慨”(从汉魏六朝五言诗一路讲到李白诗和李清照词)、“疏野”(介绍嵇康、阮籍、陶渊明等疏离政治、具有鲜明的反抗个性的诗人)、“飘逸”(介绍谢灵运、王维、禅诗、神韵诗等)、“感时”(介绍杜甫《春望》等作品)、“豪放”(介绍李白、苏轼等)。不难看出,从“实境”到“豪放”都是围绕诗歌的风格来做文章,而这八种风格标目,除了“感时”之外,全都出自《二十四诗品》,可见作者对此书情有独钟,也就是对《二十四诗品》所代表的极具中国特色的诗歌理论批评方式,怀有特殊的温情与敬意。表面上看,风格论是本章的核心,实际上,作者在具体展开时,文笔随时流转,如入江南园林,得移步换景之妙。例如“豪放”一节由这种风格流派入手,在介绍过苏轼之后,就顺流而下,介绍宋代印刷术发展以及诗话韵书之类书籍的大量出现及其对于诗学的影响,然后又陡然一转,切换到古代女性诗人与女性诗评家等有趣的话题等,虽然点到即止,却让读者有意犹未尽之感。  “点”哪里,怎样“点”,大有讲究。书中对具体作品的解析,就是“点”的一种,由于视角独特,往往意味隽永,发人深思。在解析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二句时,作者讲到诗句的意思,“或者是诗人因为花和鸟而溅泪、惊心,或者是花本身溅泪、鸟自己惊心。两层意蕴交融形成的歧义,表现出学者们所称的中国诗的‘浓缩’特质或者‘双重语法’”。在此基础上,作者点出中国诗歌的一个特色:“中国诗并不赞美单个的主体,反而经常让自我隐身。通过淡化‘我’与‘物’的区分,这些诗所沉思的世界,是个性经验较少横亘其间的世界。”如此点评,堪称举一反三,妙语解颐。又如第三章介绍唐传奇,从故事的叙述角度和作者的身份认同入手:“虽然多数核心故事是用全知的无人称视角叙述的,许多故事却采用了由某位目击者向叙述者转述的框架,仿佛故事只是一段客观的记录。”“这些叙述框架在故事本身和读者的世界之间架起了桥梁,并且时常对核心故事的伦理内涵做出评判。对道德说教如此重视,或许揭示了作者对文人地位和传统儒家价值观的忧虑”,也颇有见地。再如第四章介绍白话戏剧和小说,拈出“园林、草寇和梦”这三个具体意象,不只是为了简单地对应《红楼梦》、《水浒传》、《牡丹亭》这三部名著,而且借由这些意象,强化直观印记,拓展回味空间。以“园林里的草寇”为切入点,讨论《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故事,就富于巧思,也饶有余韵。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号称明代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为了帮助读者了解这些小说,作者着重介绍了成书过程及其主题表现。就成书过程来说,“这类小说都是在缓慢的累积中演化而成的,和重写前代诗歌的做法相仿,文人们经常为了某些意识形态的目的改写更早的版本”。不是就事论事地说明这类小说的成书过程,而是将这类小说与前代的诗歌重写以及意识形态力量的介入相挂钩,从而揭示隐藏于小说背后的文化因素。当然,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主题内涵,这四部小说又是各不相同的。以《西游记》为例,其主题貌似简单,尽人皆知,实则复杂,大可讨论:“如果把《西游记》当作一部象征性的小说,那么玄奘就是求道者,悟空是他的心智,白龙马是他的意志,八戒是他的生理欲望,沙僧是他与大地的联系。取经之路代表心智的修行,作品中的危难与妖怪代表遮蔽顿悟之光的种种扭曲的幻象。小说对精神追求的描绘在多大程度上表达了反讽,学者们各执一词。它是严肃的史诗还是史诗的戏仿?它是鼓吹用佛法度人,还是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这段话有确定的判断,也有不确定的追问,还可以看成是对广大读者的一点提醒:实际上,这类小说都有复杂的主题,而这种复杂性,正是其深厚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不小心细读,就最容易被忽略。  从总体上看,第五章的写法与前四章略有不同,其逻辑层次特别简约。这一章专门叙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其空间背景涵盖中国大陆、台湾以及香港,甚至远涉北美地区的华裔作家。全章以高行健名噪一时的剧作《车站》为引子,串连起全章的五条线索。“高行健的剧作是一则寓言,解读了中国从乡村进入城市的变化,隐含着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至为关键的五个主题:对民族自豪感、人文主义、进步、记忆和快乐的追寻。”接下来,作者就以追寻民族、追寻人性、追寻进步、追寻记忆、追寻快乐这五个主题为纲,提挈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各家创作,曲终奏雅,归结到对于文化中国的追寻,也涉及华语文学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收尾干净利落,却也显得有些匆促。  本书作者桑禀华曾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接受过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专业训练,从其书后所附延伸阅读的书目来看,作者是拥有较为宽广的专业知识视野的。这本书是为英语世界对中国文学有兴趣但并未受过专业教育的一般读者而写的,对他们来说,不必花多少时间,就可以鸟瞰中国文学,有个粗略了解,事半而功倍。它也同样适合中国读者。即使对中国文学已经有所了解的中文专业学生,若能设身庐山之外,有所观,进而有所思,有所悟,定可满载而归。倘得如此,自要感谢本书将普遍与具体相结合的体例,新鲜而跳荡的笔法;也要感谢本书的译者李永毅教授,他不仅有晓畅的译笔,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校订了原书的几处讹误。至于从中英文对读中,体会两种语文表述各自的微妙,更是双语读本得天独厚之处,此乃众所周知,不需我再饶舌。
《中国文学史:从远古到现代的辉煌》 第一章:文学的黎明——先秦的诗歌与散文 中国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先秦时期,那是中华文明孕育、萌发的关键阶段。在那个时代,口头文学的传统依然强大,诗歌和散文是主要的文学形式。 《诗经》:民族情感的千年回响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余篇。这些诗篇内容广泛,涉及民生疾苦、劳动生产、婚姻爱情、政治讽刺、祭祀颂歌等方方面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风貌。“风、雅、颂”的分类方式,不仅体现了诗歌的地域来源和表现手法,也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国风”以其朴实真挚的情感、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情感,如《关雎》的相思,《蒹葭》的追寻,无不触动着后世读者的心弦。《雅》则更多地反映了贵族阶层的日常生活、宴饮歌舞以及对社会政治的议论。《颂》则用于宗庙祭祀,歌颂祖先的功德和神灵。《诗经》的语言质朴而富有表现力,其重章叠句、比兴赋等手法,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楚辞:浪漫主义的璀璨星辰 与《诗经》的质朴风格不同,产生于南方楚国的楚辞,以其瑰丽的想象、奔放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作家,将神话传说、民间歌谣、个人情感熔于一炉,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篇章。《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叙事诗,屈原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懑,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深沉忧虑,同时展现了其高洁的人格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其他篇章如《九歌》描绘了人神之间的情感,《天问》则以质询的方式探讨宇宙万物和天地神灵的起源,其想象之奇特,意境之宏大,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楚辞》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中国诗歌的表现空间,为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 先秦散文:哲学思想的璀璨光芒 先秦时期也是中国散文的奠基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通过生动、深刻的散文形式得以传播,为中国文学贡献了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表达方式。 诸子散文: 以《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为代表的诸子散文,不仅仅是哲学著作,更是极具文学价值的散文经典。《论语》以其简练的对话、精辟的格言,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生活片段,语言平实而富有哲理。《孟子》的论辩性散文,文辞雄辩,逻辑严谨,充满感染力。《道德经》以其玄奥的哲理和高度凝练的语言,构建了一个神秘而深邃的宇宙观。《庄子》的散文则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恣意汪洋的笔触、寓言式的故事,展现了道家“逍遥游”的哲学境界,其语言汪洋恣肆,意境邈远,充满奇思妙想,被誉为“最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想资源。 历史散文: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记事史书,虽然语言古朴,但其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和帝王言行的记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一定的文学色彩。《左传》则以其细腻的叙事、生动的人物刻画和宏大的历史视野,成为先秦散文的巅峰之作。它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更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展现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人性的冲突。其叙事条理清晰,语言生动形象,为后世史传散文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第二章:统一与辉煌——秦汉文学的多元发展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文学也呈现出多元而辉煌的面貌。 赋的兴盛:铺陈描摹的艺术 汉代是赋的黄金时代。“赋”是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其特点是铺陈描摹,辞藻华丽,想象丰富。从汉初的作文赋,到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赋的艺术达到了顶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以其宏大的篇幅、瑰丽的辞藻、磅礴的气势,描摹了帝王的宫苑、珍禽异兽,展现了汉代帝国的强盛与奢华,同时又暗含着对统治者居安思危的讽谏。《封神演义》虽然并非汉代作品,但其中对神仙世界的描绘,其想象力与汉赋的铺陈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赋的兴盛,标志着中国文学在形式和技巧上的重要发展,也反映了汉代社会昂扬向上、气象万千的精神风貌。 乐府诗:市井生活与民生疾苦的呐喊 汉代的乐府诗,是这一时期文学的另一重要成就。乐府是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采集民间歌谣,创作宫廷音乐。乐府诗以其现实主义的精神、朴实真挚的情感、通俗易懂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各方面情况,尤其是下层人民的生活和疾苦。《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陌上桑》则展现了民间女子罗敷的聪明美丽和不屈服于权贵的气节。乐府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开始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贴近人民的心声,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传文学的成熟:《史记》的千古绝唱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生动的人物刻画和精湛的叙事技巧,开创了史传文学的新纪元。《史记》不仅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更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如项羽的霸气、刘邦的狡黠、韩信的隐忍,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司马迁在《史记》中融入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个人情感,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抱负,使其作品具有了超越历史记录的文学魅力。 第三章:风流百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思潮与革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也是文学思想空前活跃,文学形式不断革新的时代。 建安文学:苍凉慷慨的时代绝响 建安时期(公元196-220年),曹操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及其“建安七子”创作了大量诗歌,形成了“建安风骨”。他们的诗歌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精神,同时又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风格慷慨悲凉,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曹植的诗歌尤为杰出,其《七步诗》、《白马篇》等作品,情感真挚,意境壮阔,语言精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玄言诗与山水诗的兴起:哲思与自然的融合 随着佛教和道教思想的流行,玄学思潮对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玄言诗以哲学思辨为主题,追求清谈和意境的营造。同时,山水诗也开始兴起,山水成为诗歌的重要表现对象。陶渊明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以其田园诗的独特风格,展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腐败的厌弃。他的诗歌语言平淡自然,意境悠远,充满了哲理和诗情,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 魏晋南北朝散文:文体与风度的演变 这一时期的散文,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形式和风格的创新。“骈文”的兴起,以其对仗工整、辞藻华丽为特点,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如曹操、曹丕、王粲等人的作品。同时,一些名家名篇也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散文风格,如建安文学中的一些论说文,以及个人化的抒情散文,都为后世散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盛世华章——唐代诗歌的巅峰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涌现出无数杰出的诗人,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 初唐的变革与创新: 初唐诗人如“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继承前代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使诗歌的语言更加明快,意境更加开阔。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 盛唐气象:李白、杜甫的辉煌 盛唐时期是中国诗歌的巅峰。 李白:浪漫主义的巨匠 李白,被誉为“诗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奔放的情感和豪迈的气概。《将进酒》、《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篇章,以其瑰丽的辞藻、磅礴的气势、奇特的构思,展现了诗人自由不羁的灵魂和对理想的追求。他的诗歌犹如天马行空,不受拘束,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杜甫: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 杜甫,被誉为“诗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的现实,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等作品,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精炼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深沉关怀和对人民命运的悲悯。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边塞诗的壮丽: 盛唐时期,边塞战争频繁,涌现出一批以描写边塞风光、战争场面和战士生活为主题的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等。他们的诗歌慷慨激昂,气势雄浑,充满了阳刚之美,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了壮丽的雪景。 中唐的转变与发展: 安史之乱后,唐代文学进入中唐时期。 白居易:通俗易懂的平民诗人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的心声,语言通俗易懂。《长恨歌》、《琵琶行》是他最著名的叙事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情节、深邃的情感,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和对爱情的赞美,也揭示了封建统治的弊端。 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和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反对骈文的浮华,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古文作品,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笔,成为后世散文学习的典范。 晚唐的婉约与伤感: 晚唐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诗歌风格也随之发生转变,出现了更加婉约、伤感的风格。李商隐、杜牧是晚唐诗坛的代表人物。李商隐的诗歌意境朦胧,情感深沉,充满了伤感和凄美,《无题》诗尤其著名。杜牧的诗歌则风格明快,意境开阔,如《江南春》、《山行》等,展现了晚唐时期难得的清新气息。 第五章:词曲的盛宴——宋代文学的婉约与豪放 宋代是中国文学的又一个高峰,特别是词和曲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词的繁荣:花间派与婉约词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继承了唐五代词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花间派的遗风: 五代时期的花间派,以其细腻婉约的笔触,描写男女之情,为宋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婉约词的代表: 柳永是宋代婉约词的代表人物,他的词作数量庞大,内容广泛,语言通俗,情感真挚,尤其擅长描写市井生活和男女情爱。李清照则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作感情真挚,语言清丽,充满了女性的细腻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声声慢》是其代表作。 豪放词的崛起:苏轼、辛弃疾的壮怀 宋代词坛上也涌现出了一批豪放派词人,他们的作品风格雄健奔放,气势恢宏。 苏轼:词坛的巨匠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他在诗、词、文、书、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词作风格豪放,意境开阔,情感真挚,将词的境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篇章,气势磅礴,思想深邃,被誉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爱国词的典范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作充满了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抗金的壮志,风格雄健豪放,意境悲壮,充满了爱国热情。他的词作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散文的成就:《唐宋八大家》 宋代散文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散文家,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继承了古文运动的精神,追求朴实、自然的文风,并创作了大量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散文作品。 第六章:文体的变革与多元——元明清文学的创新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新的文体不断涌现,文学创作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 元杂剧:戏剧艺术的璀璨明珠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剧艺术的巅峰,以其简洁明快的艺术形式、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的思想内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等,都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它们不仅展现了元代社会的生活风貌,也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对后世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的大发展:章回体小说的繁荣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的黄金时代,特别是章回体小说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章回体小说的经典: 《三国演义》:历史演义的巅峰。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生动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风云,塑造了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一系列经典人物形象。 《水浒传》:英雄传奇的典范。 施耐庵的《水浒传》以其生动的人物群像,描绘了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替天行道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社会不公的呐喊。 《西游记》:神魔小说的瑰宝。 吴承恩的《西游记》以其奇特的想象、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讲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艰难历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深刻的寓意。 《红楼梦》: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它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复杂,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散文的演变与发展: 明清时期,散文创作依然活跃。 公安派: 明代公安派的散文,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小品文的兴盛: 明代小品文的兴盛,以其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意趣盎然为特点,如归有光、袁宏道等人的作品,都展现了独特的文体魅力。 清代散文: 清代散文更加注重理论的探讨和风格的创新,如桐城派的姚鼐,以及其他众多作家,都为清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七章:近现代的转型与探索——20世纪至今的文学新篇章 进入20世纪,中国文学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中国社会变革的双重影响下,经历了深刻的转型与探索。 白话文学运动与新文学的诞生: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倡导“我手写我心”,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冰心等一大批作家,以其白话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揭示了民族的困境,唤醒了国民的意识。鲁迅的《呐喊》、《彷徨》等小说集,以其深刻的批判精神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现实主义与革命文学: 20世纪的中国文学,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现实主义和革命文学成为主流。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歌颂了工农兵的形象,讴歌了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迎来了新的春天,文学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趋势。从乡土文学、反思文学,到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再到新写实主义、女性文学等等,各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竞相涌现,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贾平凹、余华、莫言、苏童、王安忆等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国内外广泛的赞誉。 当代文学的展望: 当代中国文学,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努力回应时代提出的挑战,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世界文学宝库贡献新的光彩。 这部《中国文学史:从远古到现代的辉煌》力求展现中国文学数千年的发展脉络,从先秦的质朴与浪漫,到唐诗的巅峰,再到宋词的婉约与豪放,直至元明清小说、戏剧的繁荣,以及近现代文学的转型与探索,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学画卷,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朽的艺术创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将我引入了中国文学的浩瀚星河。我在这里看到了祖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感受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解读,那些意境悠远、情韵深长的诗句,仿佛能净化心灵,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宁静。我尝试着去背诵一些喜欢的诗句,让它们在心中回荡。书中的故事,也常常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关于离别、相思、归隐的描写,都触动了我内心的情感。我开始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究竟在追寻什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抒发,是思想的表达,是文化的传承。我感觉自己被一种温暖而深邃的力量所包围,并渴望继续在这片星河中遨游,去发现更多属于我的那颗璀璨的星辰。

评分

这本书简直把我带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宇宙,却又如此贴切地描绘了人性的幽深。从那些古老的回响中,我听到了喜怒哀乐,看到了沧海桑田。那些关于忠诚与背叛、爱情与牺牲的故事,跨越了千年的时空,依然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尤其被那些描绘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作品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读到那些在乱世中坚持信念的文人,或是在困境中寻求慰藉的普通人,我总会忍不住思考,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书中的语言本身也极具魅力,即使翻译过来,也能感受到其文字的韵律和意境。那些对自然的细致描绘,对情感的含蓄表达,都让我沉醉其中。我发现自己开始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些关于道、仁、礼的阐述,似乎为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更深邃的视角。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文学”的定义,它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文化、历史、哲学和社会的全方位展现。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更多,去发掘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和情感。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关于文学作品的介绍,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之旅。我发现自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当时的政治制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再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那些文学作品,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种种面貌。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诗歌和戏剧的解读,那些精炼的诗句,那些跌宕起伏的剧情,都展现了中国文学独特的魅力。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比喻和象征,去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书中的一些故事,虽然情节并不复杂,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我发现,很多问题,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似乎都具有某种普遍性。这本书让我对“文学”二字有了更广阔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优美的文字,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和思想的载体。我感觉自己被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所吸引,并渴望进一步探索。

评分

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没想到却被深深吸引,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户。那些曾经只在课本上零星了解的篇章,在这里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我尤其惊叹于古代中国文人对细节的捕捉能力,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或是一种复杂的心绪。比如,书中对山水景色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物堆砌,而是将人的情感融入其中,让山水也仿佛有了生命和灵魂。还有那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描绘,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其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却与现代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角色命运的跌宕起伏而感到揪心,也会因为某个感人至深的场景而潸然泪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过去了千年,人类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未改变。它让我看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如何用文字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受以及对世界的理解。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合理,能够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评分

翻开这本书,就像走进了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花园。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绽放,每一朵都散发着独特的光彩。从那些充满哲思的古籍,到那些描绘市井百态的小说,再到那些抒发家国情怀的诗篇,我仿佛看到了中国文学百花齐放的景象。我尤其被那些对人情世故的细腻刻画所打动,那些人物的对话,那些情节的转折,都显得如此真实而引人入胜。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角色的命运而替他感到担忧,也会因为某个情节的发展而为之振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们既是时代的见证,也是人民情感的寄托。我开始尝试着去模仿书中的一些写作手法,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不仅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让我渴望用文字去记录我的生活,去表达我的思想。

评分

市场上存在着少数几家企业,每个企业拥有一定的

评分

买书选京东,京东正版快捷实惠有京豆。

评分

京东这次活动囤的货,很划算,通识教育,扩大视野。

评分

书很好,是正品,已经在京东买了很多书了。

评分

很好!绝对正品!

评分

好书,看看就喜欢,文学作品的另类解读

评分

这个书是老师推荐的,据说是国外文学理论的教材。可以看一看

评分

每次买书都选择京东,特别是开了会员,买书简直跟不要钱一样?

评分

书很好,读完很有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