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李德·哈特 著,林光余 译
图书标签: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战争史
  • 军事史
  • 历史
  • 欧洲历史
  • 战争
  • 历史事件
  • 战史
  • 一战
  • 20世纪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46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762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德·哈特经典作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精)》由世界著名军事史学巨擎李德·哈特执笔,详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整个过程与各方战略战术的运用,是李德·哈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国际格局与冷战二极化的世界形成。欲了解今天的世界为何如现今所见,就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开始谈起。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精)》是世界著名军事史学家、现代战略大师李德·哈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详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整个过程与各方战略战术的运用。
   1914年,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引爆了整个世界。欧洲列强集团纷纷全面动员,倾其全国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
   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壕沟阵地,成为列强意志拼搏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在破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世界新秩序的黎明。
   兵灾遍及亚欧非三洲,炮火烟硝中,旧帝国纷纷解体,欧洲的权力格局亦随之改变,然而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竟是下一场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

作者简介

李德·哈特爵士(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大战略――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沙漠之狐隆美尔》等。1966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勋章。

目录

译序
序言
《大战真相》原序
第一篇 战争缘起
第二篇 各方实力
第三篇 各方战争计划
第四篇 1914年——情势胶着
第一章 改变情势的马恩河会战
第二章 传奇的坦能堡会战
第三章 奥军终结者康拉德与伦贝格之战
第四章 第一次伊普尔之战
第五篇 1915年——一团僵局
第五章 达达尼尔计划的诞生
第六章 功亏一篑的加利波利登陆
第七章 毒气弥漫的伊普尔
第八章 不必要的卢斯会战
第六篇 1916年——不分胜负
第九章 凡尔登浴血包围战
第十章 布鲁西洛夫的攻势
第十一章 索姆河攻势
第十二章 多灾多难的坦克发展
第十三章 罗马尼亚的沦陷
第十四章 攻占巴格达
第十五章 日德兰海战
第七篇 1917年——战局紧绷
第十六章 打打停停的阿拉斯攻势
第十七章 梅西讷之战
第十八章 通往巴斯青达之路
第十九章 坦克奇袭康布雷
第二十章 卡波雷托之战
全景:空中战争
第八篇 1918年——胜利的曙光
第二十一章 最初的突破
第二十二章 弗兰德斯地区的突破
第二十三章 突破马恩河
第二十四章 第二次马恩河之战
第二十五章 德军的“黑日”
第二十六章 美吉多之战
第二十七章 圣米耶勒之战
第二十八章 默兹河-阿戈讷之战
后记




《罗马帝国的衰亡与西欧的诞生:从戴克里先改革到查理曼的帝国梦》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一个跨越数世纪的宏大历史进程:西罗马帝国从内部的结构性危机走向最终的瓦解,以及在这一历史废墟之上,新的欧洲文明形态——中世纪早期西欧——是如何艰难而缓慢地孕育和成形的。我们聚焦于公元三世纪末的戴克里先改革,将其视为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并系统地梳理了这一漫长转型期内,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和文化层面发生的深刻变革。 第一部分:帝国的病灶与临时的止痛药(公元284年 – 378年) 本书首先对“三世纪危机”后的罗马世界进行详尽的描摹。我们不再将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改革视为简单的修补,而是将其视为帝国为应对结构性矛盾而采取的、带有深刻反作用力的“医疗措施”。 体制的重塑与代价: 戴克里先推行的四帝共治制(Tetrarchy)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帝国的权力分配和军事部署逻辑?我们探讨了这一制度在短期内稳定了边疆,却如何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离心倾向,以及官僚体系的空前膨胀如何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君士坦丁大帝迁都君士坦丁堡(后来的“新罗马”)的战略意义被置于东西部资源分配失衡的背景下考察。君士坦丁堡的建立不仅是地理上的转移,更是帝国权力重心向东、向富庶地区倾斜的标志,这为后世东西方文明的最终分野埋下了伏笔。 经济与社会的僵化: 面对持续的通货膨胀和军事需求,国家权力如何深入渗透到社会肌理的每一个角落?本书细致分析了“固定职业令”——包括农民对土地的绑定(Colonate制度的强化)和手工业者对行会的强制隶属——如何扼杀了社会流动性,并解释了这些旨在维持税收和供给的政策,如何反过来阻碍了经济创新和长期活力。 基督教的崛起与世俗化: 基督教在君士坦丁“米兰敕令”后的合法化,并非是教会权力的简单胜利,而是与帝国权力进行了一场复杂而微妙的合谋。我们分析了教会如何利用帝国行政体系进行组织扩张,而帝国统治者又如何借助新的普世宗教来重塑其合法性,尤其是在旧有“太阳神信仰”和“皇帝崇拜”衰落的背景下。尼西亚会议及其对异端的定性,被视为早期帝国政治权谋的缩影。 第二部分:蛮族的洪流与帝国的坍塌(公元378年 – 476年) 本部分将叙事焦点从内部改革转向外部压力,但强调了外部冲击之所以致命,是因为内部已经病入膏肓。 边疆的渗透与压力: 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等日耳曼部落的迁徙浪潮,不再是简单的“部落战争”,而是大规模的人口和政治实体的转移。我们重点剖析了阿德里安堡战役(378年)的决定性意义——它不仅是罗马重装步兵的惨败,更是罗马军队在战略上对骑兵和“蛮族”军事力量的深刻依赖的开端。 军事的“蛮化”与权力真空: 随着高卢和西班牙等行省的资源枯竭,帝国不得不依赖同化或雇佣“蛮族”领袖(Magistri Militum)来维持边防。本书详细考察了斯提利科和阿提拉的崛起,揭示了这些军事统帅如何在名义上效忠于弱势的皇帝时,实际上掌握了帝国真正的军事和政治权力。 西方的终结: 476年被传统史学视为西罗马帝国的终点,但本书认为,这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事件。真正的权力转移早已在几十年前完成。我们考察了厄德阿克如何废黜了幼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并将西方的“皇帝徽章”送往君士坦丁堡,这实际上标志着西方不再需要一个象征性的中央权威,而权力已经完全碎片化到各个日耳曼王国(如西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手中。 第三部分:废墟上的新秩序——加洛林王朝的前奏(公元476年 – 800年) 本书的后半部分致力于展现“黑暗时代”并非一片虚无,而是一个充满活力、文化融合的熔炉。 日耳曼王国的建立与罗马遗产的继承: 重点分析了法兰克人在克洛维领导下如何通过皈依正统基督教,迅速获得了高卢和罗马贵族的认可,从而在所有日耳曼部落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我们对比了西哥特人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法律编纂(如《西哥特法典》)如何试图将罗马法传统与部落习俗相结合。 教会的世俗化作用: 在帝国行政机构全面崩溃的西欧,教会(特别是罗马教廷)如何成为唯一的稳定结构?本书分析了修道院(如克吕尼、泰莱)如何不仅是信仰中心,更是农业技术、手稿保存和地方行政管理的核心枢纽。教皇与地方世俗王公之间的权力互动,成为塑造中世纪政治格局的关键因素。 查理·马特尔与伊斯兰的冲击: 普瓦提埃战役(732年)的战略意义被重新评估,它被视为西欧在抵御东方扩张的同时,为内部政治力量的整合赢得了时间。这为后来的加洛林家族(庇平家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丕丕王朝的篡位与帝国梦的复兴: 我们详尽描绘了教皇撒迦利亚和矮子丕平之间的政治交易,即教皇利用“合法性”来确认丕平的王位,而丕平则以军事力量巩固教皇的世俗权力(赠予丕平献土)。公元800年查理曼的加冕,不是罗马帝国的简单恢复,而是一个全新的、日耳曼军事力量与罗马教会精神权威相结合的政治实体的诞生,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中世纪欧洲”的开端。 结论:一个旧世界的终结与一个新世界的诞生 本书最终强调,西罗马的衰亡并非一个单一事件,而是权力、文化、经济模式的缓慢、不可逆转的转移过程。从戴克里先僵硬的官僚体系到查理曼统一的基督教帝国,我们见证了一个以城市为中心、以法律和理性为基础的古代文明,如何逐步让位于一个以土地、信仰和个人效忠为核心的中世纪社会结构。这其中包含的断裂、融合与重塑,是理解现代西方文明起源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无疑是令人震撼的。它显然不仅仅依赖于公开的档案和官方记录,还大量引用了私人信件、日记、口述历史等一手材料,构建了一个极其立体和多维度的历史图景。作者在处理不同来源信息的交叉验证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使得论证过程严谨而无可指摘。特别是在某些关键战役的解读上,作者提出了许多挑战传统定论的观点,并且提供了扎实的证据链支撑,这对于任何严肃研究军事史或欧洲近现代史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精妙,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索推进,而是穿插了社会背景、技术发展、后方民生等多个维度,为理解全面战争的复杂性提供了极佳的分析框架。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其思想的密度和广度,绝对值得反复咀嚼和研读,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

评分

我带着对战术和装备的好奇心翻开这本书,但很快发现它的重心远不止于此。它对技术进步与战争伦理之间矛盾的探讨,才是其最令人深思的部分。作者没有流于对新式武器性能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工业革命如何为大规模杀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效率”,以及这种效率如何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战争”的认知和接受度。从机枪到坦克的出现,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升级,而是一场对人体的重新定义——个体生命价值的急剧贬值。书中对后方工业动员的描述,也相当精彩,它展示了后方如何通过宣传机器和经济手段,将整个国家系统地转化为一个巨大的战争机器,这种系统性的动员,是前代战争中难以想象的。这本书强迫读者去思考,当技术发展超出了道德约束时,历史将走向何方。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可以用“冷峻的诗意”来形容。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他能够用极其精确而富有画面感的词汇,去描绘那些难以言喻的恐怖场景,却又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和距离感,避免了廉价的煽情。那些关于炮火、毒气以及漫长围困的段落,读起来仿佛在看一幅油画,色彩浓烈,笔触厚重,每一个细节都带着历史的重量。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在处理外交辞令、政治博弈的部分时,文字转换得丝滑而犀利,那种隐藏在外交辞令下的权力角逐和致命误判,被揭示得入木三分。整体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你会被作者的文字魅力牢牢吸引,即便面对的是最残酷的事实,也不会感到阅读的疲惫。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语言在面对极限情境时所能达到的高度的展示。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极具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耐心和对复杂历史背景的基本了解。它不是那种“快速了解一战”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份深挖历史脉络的考古报告。书中对于不同战线、不同参战国的内部政治动态的切换非常频繁,初次阅读时可能会感觉信息量过载,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整理思绪。然而,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深度和广度,铸就了它的权威性。作者没有试图为任何一方“洗白”或“定罪”,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呈现了所有参与者的困境与选择。它成功地打破了许多约定俗成的简单化叙事,揭示了那些导致灾难性后果的无数个细微的、相互关联的决策点。读完后,你对“必然性”的理解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审慎,因为它清晰地展示了历史是如何在多种选择的边缘摇摆后,最终滑向那条最黑暗的道路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落入传统历史叙事的窠臼,而是将笔触聚焦于那些被宏大战争机器碾碎的个体命运上。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描绘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将军们的战略部署,而是战壕里泥泞、恐惧与兄弟情谊交织的日常。我尤其欣赏他对心理描写的细腻程度,那些士兵在目睹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屠杀后,精神世界是如何被撕裂和重塑的,那种深入骨髓的荒谬感和虚无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硝烟和潮湿泥土混合的气味,感受到那种挥之不去的寒冷和绝望。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悲剧,转化为无数个令人心碎的、可以触摸的个人故事,让读者得以真正地“进入”那个时代,而非仅仅是“了解”那个时代。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策略,使得沉重的历史题材焕发出了惊人的生命力,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反思战争的本质和人性的脆弱。

评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精)》由世界著名军事史学巨擎李德·哈特执笔,详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整个过程与各方战略战术的运用,是李德·哈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国际格局与冷战二极化的世界形成。欲了解今天的世界为何如现今所见,就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开始谈起。

评分

到货很快,快速看一次二战,深入浅出,值得买

评分

书的质量和包装都很好,也对了解一战很有帮助

评分

买东西的话,在京东购物是很不错的选择,活动多,货品多,各种服务都很到位,客服也很及时回应,更要说的就是京东的物流很快,而且送快递的小哥态度很好,所以在京东购物是很愉快的!!!

评分

书质量不错,是同类里最好的,还会买二战史。

评分

正版图书,纸质相当不错,价钱也比书店便宜,很实惠。

评分

速度很快 包装很好

评分

物流及时,包装完好,物美价廉。

评分

拉基京东,扣的要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