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黄纯艳编著的《细说唐太宗》按照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首创的“细说体”体例,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家世和时代,太原起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等他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以及他的性格、文才、用人之道,也讲述了他的后宫妃嫔、太子废立等宫闱秘事。本书还写了唐太宗打天下时的主要对手刘武周、王世充、李密、窦建德等,也写了他的功臣、爱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秦叔宝、尉迟恭等。
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首创的“细说体”体例,以“讲史”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家世和时代,太原起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等他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以及他的性格、文才、用人之道,也讲述了他的后宫妃嫔、太子废立等宫闱秘事。本书还写了唐太宗打天下时的主要对手刘武周、王世充、李密、窦建德等,也写了他的功臣、爱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秦叔宝、尉迟恭等。
作者简介
黄纯艳,男,土家族,湖南永顺人,1967年7月生,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和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2006年2月—7月任韩国国立汉城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宋史和中国经济史,出版专著《宋代海外贸易》、《宋代茶法研究》、《高丽史史籍概要》、《高丽大觉国师文集》(点校),合著《中国古代专卖制度与商品经济》,译著《追寻现代中国:1600—1912年的中国历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曾应邀赴日本、韩国、中国台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做学术交流。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曾获上海市曙光学者等称号。
目录
总序 前言 一 家世和时代 二 太原起兵 三 进军长安 四 西秦霸王薛举 五 定杨可汗刘武周 六 瓦岗寨主李密 七 郑王王世充 八 夏王窦建德 九 唯一旁落的大功:平定南方 一○ 李建成和李元吉 一一 玄武门之变 一二 裴寂和刘文静 一三 房玄龄和杜如晦 一四 文学馆十八学士(上) 一五 文学馆十八学士(下) 一六 秦叔宝和尉迟敬德 一七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上) 一八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下) 一九 诤臣魏徵 二○ 以史为鉴 二一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二二 舍短取长的用人之道 二三 《氏族志》 二四 平突厥 二五 征高丽 二六 天可汗 二七 文成公文 二八 贞观之治 二九 太子废立 三○ 唐太宗的后妃们 三一 唐太宗的文才 三二 抑佛崇道 三三 唐僧玄奘 三四 晚年的懈怠 三五 归葬昭陵
精彩书摘
在太原的时候,刘文静、唐俭等人都提出过西进关中的战略想法,尤以唐俭提得最为具体。唐俭与李世民是好朋友,当时也与李世民一起在太原。他向李渊提出了“外结豪杰,北和突厥,东平燕赵,西进关中”的计划。这与李渊的想法不谋而合。李渊招豪杰、和突厥、平历山飞等都体现了这一计划。
进军关中的意义李渊看得很清楚,一是关中辽阔富饶,地势险要,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二是长安是首都,占领长安将产生巨大的政治影响;三是当时关中没有强大的势力。
虽然李渊扛着的仍然是“尊隋”的大旗,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坐镇长安的代王杨侑知道李渊并非真的要保自己做太平皇帝,李渊只是把拥立自己作为进取关中的幌子。
代王于是派遣兽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守霍邑(今山西霍县),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率精兵数万人守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周围各郡皆听二将节制。宋老生和屈突通都是有名的骁将。屈突通曾经打败杨玄感,以善于用兵知名。他与弟弟屈突盖都以执法严厉著称,为人所忌惮,民问有谚语说:“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宋老生多次镇压叛乱,从无敌手。
两人并没把李渊三万人马放在眼中。
李渊大军进至距霍邑五十余里的贾胡堡时正值秋雨绵绵,道路泥泞,这样的天气对于进攻的一方极为不利,加之粮运未能及时跟上,于是李渊下令在贾胡堡扎下大营。贾胡堡西临汾水,东靠霍太山,形势险要,宋老生居然没有派兵扼守,把这一险要之地拱手留给了李渊。李渊一面恃险与宋老生对峙,一面命沈叔安、崔善为等率老弱赢兵回太原运粮,等待天气好转,再与宋老生开战。
正在这时,又传来了刘武周勾结突厥南犯,乘虚袭击太原的消息。李渊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在前有隋军,后有突厥,天气恶劣,粮食匮乏的形势下,李渊的阵营里第一次出现了意见分歧。
裴寂率先打起了退堂鼓。他说,大军已陷人宋老生和突厥的夹击,东边的李密又诡诈狂妄,太原是大军的根本,义军的家属都在那里,不如回救根本,再从长计议。李建成和李世民则不同意撤退。他们详细分析了各方的情况:刘武周沉醉于自己的天子梦,突厥不讲信用,惟利是图,二者不会构成大患;而李密眷恋河南的粮仓,鼠目寸光;宋老生轻敌急躁,打败他并不困难。他们认为,如果仓促退军,必然引起恐慌和变故。到那时候,突厥、刘武周阻于前,宋老生、屈突通追于尾,就进退维谷了,而且现在遍野的作物即将成熟,还担心人马没有粮食吗。李渊听了两个儿子的长论,明确地表示支持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意见。
史书中还有一说,李渊听了两方的意见,赞同裴寂的分析,执意要班师回太原。李世民规劝无效,在父亲的帐篷外面嚎啕大哭,声音传到帐内,李渊把他叫进去,问他为什么哭。李世民回答说:“今大军向前则胜利在握,后退则必作鸟兽散。我想到士众散伙于前,敌人追击于后,难逃一死的命运,所以心里悲痛。”李渊幡然醒悟,才打消了退却的念头。这种说法与过分夸大李世民在太原起兵中的作用一样,是唐太宗即位后,为了说明他以次子登大宝的合理性,由史官画蛇添足的结果。
以李渊的才略,应该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不久太原的粮食运到。进人八月,淅淅的秋雨也停了。雨停的次日,李渊就催促将士们晾晒行装,第三天便挥师向霍邑进发。在贾胡堡驻扎期间,就有一位老者不期而至,向李渊献了一条从小路袭击霍邑的妙计。战前,李渊与李建成、李世民商定了用激将法把宋老生引出城来消灭的战术。
李渊大军根据老者的指引,借助山势的掩护,抄小路突然出现在霍邑城下。宋老生根本来不及设伏布兵。李建成和李世民各率数十名骑兵,向城中骂阵挑战。李渊指挥军队逼近城下安置大营,以示对宋老生的蔑视。宋老生在城上见了,果然气得马上出城迎战。李渊从正面迎击,且战且退,将宋老生引离城门。
李建成和李世民乘机率骑兵插人敌后,控制了城东门和南门。
这时李渊军突然猛烈反攻,隋军大乱,丢盔弃甲,想逃回城中,但已没有了归路。宋老生也只好抓住城上放下的绳子攀爬而上,被一个叫卢君谔的军头追及,跃起斩杀。这次战斗中李渊军士气高昂,但是战斗也异常惨烈。方圆数里的战场上血流满地,尸首枕藉。战斗从早上打到夕阳西下,李渊见士气不减,遂下令登城。当时李渊军队攻城器具尚不完备,将士凭着旺盛的斗志肉搏而上,一举拿下了霍邑。战斗结束后,李渊巡视战场,满目狼藉,也不由心中怆然。
前言/序言
“细说体”王朝系列我认真地读了两部,一部是虞云国教授的《细说宋朝》,因为我自己学习宋史,蒙虞先生惠赐后就一气读完。另一部是“细说体”的创始人黎东方先生的《细说三国》,承崔美明女士惠赐,学习“细说体”体例,奉旨而读。先不说两部大著视野如何宏阔,见解如何精妙,单就这阐幽发微,举重若轻的笔法就让我至今还在体昧。
三段论式的历史论文虽然强调史论结合,实际要人看的还是观点是骨架,有点写意的特点。除了少数同行,恐怕没有人有闲心去体会它有什么美感。就像绘画中的什么流派,在我这个外行看来那随意挥洒的几笔实在是很难参透。但是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生活长卷我还是能看出很多有滋有味的东西的。
“细说体”应该就是为大家提供一幅历史真实的生活长卷。不重写意固然会略显贫乏,但是真正做好了写实,它的意义和价值也不言而喻。这是我对“细说体”的理解。
唐太宗和他的那个时代,人们实在太熟悉了。说到古代帝王,恐怕很少有人不会首数唐太宗,他实在太耀眼了,像京剧行当里的梅兰芳。而他手下的那群英雄魏徵、秦叔宝、尉迟恭、李靖、李勣、薛仁贵等等很多已在民间家喻户晓。不论是在历史学界还是在民间社会中,他们都早已经定了格。这是我写作这部书之前的顾虑。
一个主宰那个时代命运的活生生的唐太宗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当我开始写作,亲手展示这幅历史长卷时,我被深深地感染了。先前的顾虑也在这多彩的画卷中烟消云散。
面对千军万马,他单骑独从冲入敌阵,从阵前直贯阵后;面对迎面冲来的猛兽,随从惊惶不已,他却从容地一剑击毙;他因为儿子们手足相残而痛苦得将身体在坐榻上撞击,因为女儿的去世而月余茶饭不香,人整整瘦了一圈;春、夏、秋、冬、风、花、雪、月都曾是他诗歌的主题。这就是唐太宗的性格。
他一次次为失去大臣而痛哭,一次次在梦里与故去的大臣重逢;宴会上,他与大臣们一起尽情地舞蹈,大臣敢于跳上御座抢走他手中的墨宝;他亲手剪下自己的胡须为大臣做药引,亲口为负伤的爱将吮血,亲手为生病的大臣扎针灸。这就是唐太宗的君臣情谊。
他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深入到村庄地头询问百姓的生活;他曾生吃了残害百姓庄稼的蝗虫;要带着将士们上前线了,他叫来长安的父老,郑重地作出承诺;将士们列队出征,他在城门口一一慰问;三年连续发生自然灾害,百姓们四出求食,却没有一句对唐太宗的怨言。这就是唐太宗的君民关系。
寂静的午夜,他常常还在秉烛批阅奏章,有时想起某件政事,他又会从睡榻上坐起来;他三番五次地动员大臣谏诤,拿出钱财和官爵奖励积极谏诤的大臣;他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曾勒令贪污的大臣当众把贪污的麦子背回家;他一再告诫大臣,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为了政绩,像开棺材铺盼着死人那样处理案件。这就是唐太宗的行政风格。
当太子李建成把长安当作自己的地盘,认为身居长安的李世民不过是一介匹夫时,他却已经早早地把玄武门守将变成了自己的心腹,在玄武门布下罗网,使李建成的上千亲兵被他的一员骁将拒之门外;他精心地为儿子即位后的朝政布局,为了让托孤大臣长孙无忌不被算计,他让“飞鸟依人”的褚遂良做长孙无忌的助手,而为了制约长孙无忌的权力,他又把奇才大谋的李勣加以贬谪,让儿子再重新施恩提拔。这就是唐太宗政治家的手腕。
面对突厥的威胁,唐高祖曾想迁都避其锋芒,他却向朝廷承诺十年内解决突厥问题,他积极练兵,远交近攻,灭掉了称雄百年的突厥汗国;当高丽一再挑战唐朝的国际地位,侵扰东北边疆时,他毅然御驾亲征;当高昌国阻隔丝绸之路,影响唐朝与西域地区的关系时,他派兵消灭了高昌国;当松赞干布派人求婚时,他把文成公主送到了吐蕃,开启了西藏地方与中原的第一次政治交往。这就是唐太宗作为战略家的雄才伟略。
隆隆的撞车排山倒海地冲向敌方的城门,上百斤的巨石被抛石机雨点般地砸向敌人的城中;程咬金一手折断插入身体的长槊,回身斩下敌将的人头;尉迟敬德策马冲进万马军中,牵回李世民看中的一匹战马;秦叔宝单骑驰人敌阵,击毙耀武扬威而令李世民气恼的敌将;贞观盛世,人们几个月记不起关上大门,商旅可以放心地在野外露宿,远行的人们不会因为少带了盘缠而发愁;一年中判决的死刑犯只有二十九个,监狱的犯人没有说自己是冤枉的;各民族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豪华的长安,桀骜不驯的游牧民族给唐太宗献上“天可汗”的尊号。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气息。
我想要做的就是按照真实的历史展示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希望我是做到了。
《帝国奠基者:长孙无忌与贞观之治的幕后》 序章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伟大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们的功绩被后世传颂,他们的决策影响了时代的走向。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贞观之治,那段被誉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黄金时代的辉煌篇章,与李世民的名字紧密相连。然而,任何一位君王的伟大,都离不开其身边群臣的辅佐与支持。在唐太宗的众多肱骨之臣中,长孙无忌的名字,同样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他不仅是皇后的兄长,更是贞观时期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 本书并非直接讲述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事迹,也非侧重于描绘贞观时期波澜壮阔的对外战争或一系列改革措施。相反,它将目光投向一位在李唐王朝建立与巩固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关键人物——长孙无忌。我们将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聚焦于长孙无忌的政治生涯、思想观念以及他对“贞观之治”形成的深远影响。通过梳理他的政治智慧、权谋手段、以及在关键时刻所作出的抉择,我们试图勾勒出一幅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贞观盛世图景。 “贞观之治”的光芒固然耀眼,但其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与努力。长孙无忌,这位集权臣、国舅、名士于一身的人物,他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权力中心?他又如何与唐太宗形成一种默契而又微妙的君臣关系?他所倡导的政治理念,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贞观朝的政治格局?在处理国家内政外交,特别是对待突厥、吐蕃等民族问题上,他提出了哪些具有前瞻性的建议?而在李唐王朝的权力继承问题上,他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为何最终走向了悲剧性的结局? 本书将以严谨的态度,借鉴史料,通过对长孙无忌的个人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进行深度剖析,力图呈现出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真实的政治家形象。我们并非要“神化”长孙无忌,而是希望通过他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去感受政治斗争的严酷,去体会“贞观之治”的来之不易。 第一部分:寒门出身的世家子 长孙无忌的出身,并非显赫的皇族,也非名门望族。他的祖父长孙晟,以其卓越的箭术和军事才能,在北魏时期崭露头角,奠定了长孙家族的基业。然而,进入隋朝,长孙家并未获得与实际功劳相匹配的显赫地位。隋末战乱,对于许多士族而言,既是危机,也是机遇。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在乱世中努力维系家族的体面,但并未能达到祖父的高度。 长孙无忌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其对兵法、政治策略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少年时期,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见识和气度。与其他贵族子弟不同,他并不沉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天下大势。他看到了隋朝的腐朽与无能,预见了乱世的到来。 他与年少时的李世民,以及后来的李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那个时代,君臣之间的关系,往往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经历以及互相的信任之上。长孙无忌的加入,为李世民的阵营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卓越的智慧。他并非鲁莽好斗之辈,而是深谙韬光养晦之道。在李渊起兵反隋的早期,长孙无忌并未急于求成,而是默默观察,积蓄力量。 第二部分:辅佐玄武门之变的关键先生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建立过程中最富戏剧性、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一场权力斗争。这场事变,直接关系到李唐王朝的未来走向,也深刻影响了李世民的政治生涯。在这一关键时刻,长孙无忌扮演了何种角色?他是否仅仅是站在李世民一边,还是在其中发挥了更为积极、更为关键的作用? 本书将深入分析玄武门之变前后,长孙无忌的言行举止。他是否提前知晓了事变计划?他又是如何协助李世民进行部署的?他在其中扮演了出谋划策的角色,还是仅仅是执行命令的下属?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视为一个被动的参与者,而是要探究他在其中所展现出的政治远见和胆略。 在事变之后,长孙无忌如何处理事变带来的政治余波?他如何帮助李世民巩固权力?如何平息朝野的议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细致解读的。他的政治手腕,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不仅要应对来自反对派的压力,还要安抚那些摇摆不定的大臣。他需要展示出足够的力量和决心,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贞观朝的“定海神针”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开启了“贞观之治”。在这个时期,长孙无忌逐渐成为了李世民最为倚重的大臣之一。他曾任宰相,位高权重,在朝堂上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与李世民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君臣关系。这种关系,既有对皇帝的忠诚,也有对国家大事的独立见解。 本书将重点分析长孙无忌在“贞观之治”中所扮演的角色。他并非仅仅是一个执行者,而是一个重要的决策者。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他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政治方面: 长孙无忌在政治制度的完善、官僚体系的建设、以及对官员的选拔和任用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他如何看待“君权”与“相权”的平衡?他是否支持李世民的开明政治?他对“纳谏”这一理念,又有着怎样的理解和实践? 经济方面: “贞观之治”的经济繁荣,离不开一系列的政策调整。长孙无忌在其中是否有所贡献?他是否支持对农民的优待,对农业的发展?他如何看待国家财政的管理? 军事方面: 尽管长孙无忌并非以武将身份著称,但他对于国家军事战略的理解,以及如何处理与边疆民族的关系,都具有独到的见解。他对唐太宗对外用兵的建议,又有着怎样的考量? 外交方面: 贞观时期,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复杂而微妙。长孙无忌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是否支持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还是更为强硬的策略? 本书将通过对史料的细致梳理,展现长孙无忌在这些领域的具体作为。我们并非要将所有功劳都归于长孙无忌,而是要探讨他的思想观念与实际政策之间的联系,以及他对“贞观之治”形成的具体贡献。 第四部分:权力的迷雾与悲剧的阴影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任何一个盛世的背后,都可能潜藏着危机。长孙无忌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晚年,也笼罩着悲剧的阴影。 本书将探讨长孙无忌在处理“太子之争”问题上的立场。在唐太宗晚年,关于继承人的问题,成为了朝廷内斗的焦点。长孙无忌作为重臣,他的选择,对李唐王朝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否坚持了自己的政治原则,还是屈服于了某种政治压力? 随着李治的登基,长孙无忌的命运也发生了转变。他如何与新君相处?他的影响力是否依然存在?又为何最终会因为“反对废后”的事件,而招致灭顶之灾? 本书将深入剖析长孙无忌晚年的政治困境。他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新一代的政治家,以及皇权意识的增强,都对他构成了挑战。他坚持的政治理念,在新的环境下,是否已经显得格格不入? 我们试图理解,这位曾经辅佐两位皇帝,缔造了伟大时代的政治家,为何最终会走向了政治上的孤立,甚至是生命的终结。这其中,既有他个人性格的因素,也有时代变迁的必然。 结语:历史的回响 长孙无忌的一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政治史。他经历了隋末的乱世,参与了唐朝的建立,辅佐了“贞观之治”的辉煌,也见证了唐朝初年的权力斗争。他的智慧、他的政治手腕、他的政治理念,都对唐朝初年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书并非为长孙无忌歌功颂德,也非对其进行道德评判。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入探究,能够让读者对“贞观之治”有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相信,理解了长孙无忌,也就理解了“贞观之治”背后更为复杂的政治运作和历史推力。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但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悲歌,却从未真正消逝。长孙无忌的故事,是其中一个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篇章,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是如何由一群伟大的人物,共同塑造而成的。而理解他们的付出与牺牲,或许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