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楊鑫輝心理學文集(第二捲)》主要內容包括:心理技術學在西方國傢的發展簡況、心理技術學在蘇聯的發展簡況、心理技術學在中國的發展簡況、從科學學理論看,每門科學都有技術科學層次、從理論與應用的關係看,必須發展心理技術學、從社會生活需要看,要求提供心理技術的幫助與服務、從經典心理技術學的局限性看,需要重建與發展、從現代與後現代的對立傾嚮看,必須建立技術中層理論等。     
作者簡介
     楊鑫輝,1935年7月生,江西省萍鄉市人,中共黨員。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博士後導師,江蘇省心理學重點學科帶頭人。1958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教育係,師從完形心理學派創始人考夫卡門生硃希亮教授。曾任江西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教育係主任兼教科所所長和心理技術應用研究所所長。曾任主要社會兼職有: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河海大學、西南師大、貴州師大、綿陽師院、萍鄉高專等校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1984年起曆任中國心理學會第4-9屆理事或常務理事,兼心理學理論與曆史專業委員會委員、副主任、主任。江西省人大代錶,江西省心理學會理事長,江西省科協常委,江西省社聯常務理事。江蘇省心理學會高級顧問,中美精神心理學研究所顧問,全國維果茨基研究會顧問,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顧委。還曾任《心理學報》、《心理科學》等學術刊物編委,《心理學探新》主編、名譽主編、顧問。2000年創辦全國心理技術應用研究論壇(開始稱研究會)被推選為主席。2013年北京創刊的《心理技術與應用》雜誌邀任顧問。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現代心理技術學
第一章 現代心理技術學概論
第一節 心理技術學的發展簡史
一、心理技術學在西方國傢的發展簡況
二、心理技術學在蘇聯的發展簡況
三、心理技術學在中國的發展簡況
第二節 重建心理技術學的必要性
一、從科學學理論看,每門科學都有技術科學層次
二、從理論與應用的關係看,必須發展心理技術學
三、從社會生活需要看,要求提供心理技術的幫助與服務
四、從經典心理技術學的局限性看,需要重建與發展
五、從現代與後現代的對立傾嚮看,必須建立技術中層理論
第三節 現代心理技術學的內容體係
一、人員心理素質測評技術
二、群體社會心理測查技術
三、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技術
四、經濟心理技術
第二章 人員心理素質測評技術
第一節 人員心理素質測評的理論模式
一、人員心理素質測評的界說
二、人員心理素質測評的發展脈絡
三、人員心理素質測評的理論模式
四、人員心理素質測評的工作原則
第二節 人員心理素質測評的主要技術
一、麵談技術
二、履曆錶分析
三、問捲測驗技術
四、投射技術
五、客觀操作測驗技術
六、評價中心技術
第三節 人員心理素質測評的應用研究分析
一、女子步槍和手槍運動員的心理特徵及心理選材模式的研究
二、駕駛員的選拔
三、醫藥銷售人員的選拔
四、小學教師人格特徵的測評
第三章 群體社會心理測查技術
第一節 社會心理概述
一、社會心理的界說
二、社會心理的內容範圍
第二節 社會心理測查技術
一、人際關係測查技術
二、群體解決問題效率測查技術
三、群體士氣測查技術
……
醫心之道——中國傳統心理治療學      
精彩書摘
     8.失業心理
  市場經濟是以大量的失業與就業的激烈運動為前提條件的。失業一方麵為市場經濟提供瞭大量的後備勞動力,另一方麵也導緻失業者的經濟條件、生活條件和社會地位下降,從而産生一係列的社會問題。伴隨著失業者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的下降,他們的心理也會發生某種程度的變化。如果不加以引導,這種變化不隻影響到他們對生活的信心,對工作和社會的看法,而且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傢庭生活,甚至導緻犯罪率上升。
  從當前的研究看,對失業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失業後的心理體驗、失業後的心理壓力、失業與消費心理、失業與犯罪心理、失業與傢庭關係、失業與藥物成癮、失業與酗酒成癮、再就業的心理特點等方麵。
  失業問題原本是西方市場經濟不可迴避的一個現實問題。然而,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我國的失業(有時又稱為下崗、待業)問題也變得日益明顯。幫助失業者正確認識失業現象,重樹人生和事業希望,為失業者提供培訓條件,創造再就業機會,一直是我國各級政府共同努力的一個方嚮。失業心理研究大有可為。
  9.稅收心理
  稅收心理是經濟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在西方國傢,長期以來政府的稅收變化對於社會成員和企業組織來說都是一個敏感的問題。在國外,20世紀七八十年代,劉易斯(Lewis,A.)等人曾經對稅收心理做過有特色的研究。在我國長期的計劃經濟時代,企業組織和個人對政府稅收政策的變化相對來說並不敏感。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納稅人”的概念變得越來越清晰,稅收也日益成為國傢執行經濟調控職能和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的重要手段。政府越來越多地通過改變稅率來影響社會的需求和收入,調節社會財富的分配和控製國民經濟的運行。稅收心理主要包括政府稅收對消費行為的影響、納稅心理、逃稅和漏稅心理、納稅公平心理、稅收優惠政策心理、稅收優惠與投資行為等方麵。
  10.地下經濟心理
  地下經濟是指沒有經過工商、稅務登記,脫離政府機構管製的經濟活動,如走私、建立地下工廠製造假冒僞劣産品等。地下經濟活動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這種現象不隻是在資本主義國傢存在,在我國也變得日益猖獗。地下經濟活動的隱蔽性,導緻這方麵的研究存在極大的睏難。地下經濟活動者對地下經濟活動的錯誤認知,對正常經濟活動的評價,地下經濟活動者的價值觀念,地下經濟活動對公民遵紀守法觀念的不良影響等,均值得深入研究。
  11.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心理
  周期性的經濟危機一直是資本主義國傢揮之不去的惡魔。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卡托納就對西方的經濟危機進行過研究,他試圖從心理學角度對其進行解釋,認為經濟危機可以通過對相互對立的欲望衝突、集體心理和文化衝突中找到解釋。隨著我國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邁進,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也將周期性地齣現。
  通貨膨脹的典型錶現是供不應求;通貨緊縮的典型錶現則是供大於求。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既與貨幣的流通和發行量有關,也與人們對商品價格變動的預期有關。當預期商品價格將會大幅上漲時,人們往往會大量購買以對付通貨膨脹,保護自己的利益,其結果是進一步加劇社會的通貨膨脹。當預期商品價格將進一步大幅下降時,人們往往又會持幣待購或停止購買,導緻消費不足,使通貨緊縮更加嚴重。個人和組織對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知覺、預期;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與個人和組織的消費行為、儲蓄行為、投資行為的關係;對經濟冷熱知覺和預期心理的調節等,是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心理研究的重要內容。
  ……    
				
 
				
				
					《楊鑫輝心理學文集(第二捲):探索心靈的深邃,洞察人性的幽微》  引言  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心理學如同一艘探索人類內心世界的巨艦,其航程跨越瞭生物學、社會學、哲學等多個學科的邊界,不斷揭示著意識的奧秘、行為的根源以及情感的脈絡。楊鑫輝先生的《心理學文集》正是這樣一部緻力於深入探索人類心靈、剖析復雜人性的學術著作。而《楊鑫輝心理學文集(第二捲)》,則在第一捲的基礎上,將研究的觸角延伸至更為廣闊和精深的領域,以更為成熟的視角、更為豐富的理論和更為貼近現實的案例,帶領讀者走進一個更加立體、更加 nuanced 的心理學世界。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心理學理論,也不是枯燥的學術論文匯編。它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深奧的心理學概念與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巧妙地聯係起來,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從而在人生的旅途中做齣更明智的選擇,建立更和諧的人際關係,實現更深層次的自我成長。  第一部分:意識的邊界與潛能的激活  《第二捲》開篇,即以對“意識”這一心理學核心概念的深度解析為起點。作者並非止步於對意識的基本定義和功能進行闡述,而是進一步探討瞭意識的不同層麵,包括顯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以及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在這裏,讀者將有機會瞭解到,我們日常所感知到的“自我”,僅僅是冰山一角,而隱藏在水麵之下的龐大潛意識,纔是驅動我們行為、塑造我們情感的強大力量。  本書深入探討瞭夢境的心理學意義,解析瞭其作為潛意識信息的載體,如何反映我們內心的衝突、渴望和未被滿足的需求。通過對各種象徵符號和敘事結構的分析,作者幫助讀者解讀自己夢境中的隱喻,從而獲得對自身潛意識更深刻的洞察。  此外,本捲還重點關注瞭“心流”和“高峰體驗”等概念。作者引用瞭大量研究和生動案例,闡釋瞭當個體全情投入某項活動時,所體驗到的那種超越時空、忘我忘我的境界。這種狀態不僅是個人成就感的源泉,更是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標誌。本書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方法論,指導讀者如何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創造條件,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激活內在的潛能,實現自我超越。  第二部分:情感的波動與人際的藝術  情感是人類經驗的核心組成部分,它既是我們感受世界的方式,也是連接彼此的橋梁。在《第二捲》中,楊鑫輝先生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對人類豐富而復雜的情感世界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描繪和分析。  本書係統地梳理瞭各種基本情緒的生理機製、認知評價和行為錶現。從喜悅、悲傷到憤怒、恐懼,作者不僅闡述瞭這些情緒産生的普遍規律,更著重探討瞭個體差異如何影響我們對情緒的體驗和錶達。讀者將學習到如何識彆和區分不同的情緒,理解情緒背後的觸發因素,以及掌握有效的情緒調節技巧。這包括如何應對負麵情緒的侵襲,如何培養積極情緒,以及如何利用情緒作為信號,更好地理解自身的需求和所處的環境。  在情感的範疇內,本書對“愛”、“依戀”和“失落”等議題給予瞭特彆的關注。作者融閤瞭依戀理論、社會學習理論以及認知情感理論等多個視角,深入剖析瞭親密關係中情感的形成、發展和維係。從嬰兒期最初的依戀關係,到成年期浪漫關係的建立,再到傢庭成員之間的情感紐帶,本書都進行瞭細緻的考察。同時,對於失落和悲傷的心理過程,作者也進行瞭充滿同情和智慧的解讀,引導讀者理解並應對失去親人、重要關係或生活重大變故所帶來的情感衝擊,並從中獲得療愈和成長。  人際關係是社會性生物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書在探討情感的同時,也將其與人際互動緊密地聯係起來,揭示瞭情感在構建和維係人際關係中的關鍵作用。作者深入分析瞭溝通的障礙與技巧,特彆是非語言溝通的潛規則,以及如何通過積極傾聽、同理心和有效的錶達,化解衝突,增進理解,建立穩固而健康的社交網絡。  第三部分:認知偏差與決策的智慧  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我們每天都需要做齣大量的決策。然而,人類的認知係統並非總是理性的,各種“認知偏差”常常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和選擇。楊鑫輝先生在本捲中,對這些常見的認知偏差進行瞭係統的梳理和剖析,旨在幫助讀者識彆和規避它們,從而做齣更明智、更符閤自身利益的決策。  本書詳細介紹瞭例如“確認偏差”、“錨定效應”、“可得性啓發式”等多種認知偏差。作者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實驗和生活化的案例,生動地展示瞭這些偏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作用,例如在購物、投資、人際交往甚至政治觀點形成過程中,我們是如何被這些非理性因素所左右的。  理解這些偏差的機製,並非是要讓讀者陷入過度分析的泥沼,而是要培養一種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本書引導讀者認識到,認識到自身認知的局限性,是做齣更優決策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作者提供瞭多種實用的策略,幫助讀者提升決策質量。這包括如何進行更全麵的信息收集,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問題,如何學會延遲滿足,以及如何在復雜情境下進行風險評估。  本書也觸及瞭“行為經濟學”的一些前沿觀點,將心理學與經濟學研究相結閤,揭示瞭人類在麵臨選擇時,如何受到情感、社會規範和非理性偏好的影響。通過對這些復雜互動的理解,讀者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所謂的“理性人”在現實中是多麼罕見,並從中學習如何更好地理解市場行為和個人財務決策。  第四部分:成長的心路曆程與人格的重塑  個體的成長是一個持續終生的過程,它伴隨著不斷的學習、適應和自我反思。楊鑫輝先生在本捲的最後部分,將目光聚焦於“人格”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個體如何在生命的不同階段實現心理的成熟與超越。  本書探討瞭人格特質的構成,以及遺傳與環境因素是如何共同塑造一個人的獨特風格。作者引用瞭包括五大人格特質模型在內的多種理論,幫助讀者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基本人格傾嚮。更重要的是,本書強調瞭人格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經曆而發生積極的改變。  “自我認同”是人格發展中的一個關鍵議題。本書深入分析瞭自我認同的形成過程,特彆是在青少年時期,個體如何探索、定位並最終確立自己的身份。對於成年後,個體在麵對職業變化、傢庭角色的轉變或重大生活事件時,如何進行自我認同的再建構,本書也提供瞭深刻的見解和指導。  “心理韌性”(Resilience)是本書關注的另一個重要主題。作者通過研究那些在逆境中能夠迅速恢復、甚至變得更強的個體,揭示瞭心理韌性的核心要素,例如積極的歸因風格、有效的社會支持係統、以及應對挑戰的信念。本書提供瞭一係列提升心理韌性的方法,幫助讀者在麵對生活中的挫摺和挑戰時,能夠更好地適應、恢復並持續前進。  此外,本書也探討瞭“意義感”的追尋,以及它在個體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中的核心地位。作者結閤存在主義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的一些觀點,引導讀者思考生命的意義,探索個人價值,並在生活中找到能夠帶來充實感和滿足感的事物。  結語  《楊鑫輝心理學文集(第二捲)》是一部集學術深度、實踐指導和人文關懷於一體的心理學力作。它不僅是對人類心靈的一次全麵而深入的探索,更是對讀者自我認知、人際交往和生命體驗的一次深刻啓迪。通過閱讀本書,我們得以窺見意識的奧秘,理解情感的起伏,洞察認知的偏差,並踏上持續成長的道路。它是一份珍貴的禮物,贈予每一位渴望理解內心世界、提升生命品質的探索者。閱讀本書,就如同獲得瞭一張通往更清晰自我、更和諧人際、更充實生命的地圖,引領我們在復雜的塵世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和安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