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艺装备设计

机械制造工艺装备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阎青松,翟小兵,朱中仕 编
图书标签:
  • 机械制造
  • 制造工艺
  • 装备设计
  • 机械工程
  • 工业工程
  • 自动化
  • 数控技术
  • 精密制造
  • 生产技术
  • 工艺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69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24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八个项目,主要内容包括通用夹具、常用刀具、常用量具的选用;工件的定位、夹紧、切削设计;专用夹具设计及零件加工工艺装备设计实例。
全书以企业中的实际工作任务为教材的案例和载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内容层次分明、实例丰富,并且每个项目均附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工作任务、小结及思考与练习供教学参考。
为方便教学,本书配套电子课件。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机械类的相关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机械制造与加工的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1
项目1通用夹具的选用5
1.1工作项目5
1.1.1项目描述5
1.1.2项目分析5
1.2知识准备6
1.2.1夹具概知6
1.2.2常用的通用夹具8
1.2.3通用夹具的选用25
1.3项目实施26
1.3.1工作项目实施26
1.3.2工作项目拓展28
1.3.3实践中常见问题解析28
项目小结29
思考与练习29
项目2常用刀具的选用30
2.1工作项目30
2.1.1项目描述30
2.1.2项目分析30
2.2知识准备31
2.2.1刀具概知31
2.2.2常用刀具34
2.2.3常用刀具的选用47
2.3项目实施48
2.3.1工作项目实施48
2.3.2工作项目拓展50
2.3.3实践中常见问题解析53
项目小结53
思考与练习53
项目3常用量具的选用54
3.1工作项目54
3.1.1项目描述54
3.1.2项目分析55
3.2知识准备55
3.2.1量具概知55
3.2.2常用量具56
3.2.3常用量具的选择69
3.3项目实施70
3.3.1工作项目实施70
3.3.2工作项目拓展71
3.3.3检验轴的位置精度的方法72
3.3.4实践中常见问题解析72
项目小结73
思考与练习73
项目4工件的定位设计74
4.1工作项目74
4.1.1项目描述74
4.1.2项目分析74
4.2知识准备75
4.2.1工件定位概论75
4.2.2工件定位基准的确定76
4.2.3工件定位方案的确定83
4.2.4定位元件选择及设计94
4.2.5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107
4.2.6组合定位112
4.3项目实施116
4.3.1工作项目实施116
4.3.2工作项目拓展1116
4.3.3工作项目拓展2(一面二孔组合定位)118
4.3.4工作实践中常见问题解析121
项目小结121
思考与练习122
项目5工件的夹紧设计124
5.1工作项目124
5.1.1项目描述124
5.1.2项目分析125
5.2知识准备125
5.2.1夹紧装置概知125
5.2.2夹紧力确定的基本原则126
5.2.3基本夹紧机构133
5.2.4联动夹紧机构145
5.2.5定心夹紧机构148
5.2.6夹具动力装置的应用151
5.3项目实施157
5.3.1工作项目实施157
5.3.2工作项目拓展157
5.3.3工作实践中常见问题解析158
项目小结159
思考与练习159
项目6工件的切削设计162
6.1工作项目162
6.1.1项目描述162
6.1.2项目分析163
6.2知识准备163
6.2.1切削概述163
6.2.2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166
6.2.3切削液168
6.2.4刀具的几何参数172
6.2.5刀具前角和前面型式的选择179
6.2.6刀具后角、副后角的选择181
6.2.7刀具主偏角、副偏角的选择181
6.2.8刀尖与过渡刃选择182
6.2.9刃倾角的选择183
6.2.10刀具几何参数的选择实例183
6.2.11车刀角度测量183
6.2.12刀具磨损形式和磨损原因185
6.2.13切削用量的选择186
6.3项目实施188
项目小结193
思考与练习193
项目7专用夹具设计194
7.1工作项目194
7.1.1项目描述194
7.1.2项目分析194
7.2知识准备195
7.2.1夹具设计要求和方法195
7.2.2夹具设计步骤195
7.2.3夹具精度分析201
7.2.4夹具的经济分析202
7.2.5车床夹具203
7.2.6铣床夹具208
7.2.7钻床夹具216
7.3项目实施227
7.3.1工作项目实施227
7.3.2工作项目拓展230
项目小结234
思考与练习234
项目8零件加工工艺装备设计实例236
8.1短轴零件236
8.1.1工作项目236
8.1.2项目实施237
8.1.3拓展项目239
8.2锥度零件240
8.2.1工作项目240
8.2.2项目实施240
8.2.3拓展项目243
8.3球头零件243
8.3.1工作项目243
8.3.2项目实施244
8.3.3拓展项目247
8.4手柄零件247
8.4.1工作项目247
8.4.2项目实施248
8.4.3拓展项目249
8.5偏心零件250
8.5.1工作项目250
8.5.2项目实施250
8.5.3拓展项目253
8.6薄壁零件253
8.6.1工作项目253
8.6.2项目实施254
8.6.3拓展项目257
8.6.4实践中常见问题解析257
8.7连杆零件260
8.7.1工作项目260
8.7.2项目实施261
8.7.3拓展项目264
项目小结265
思考与练习265
附录266
附表1各种生产类型的生产纲领266
附表2各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公差等级266
附表3通用量具的测量极限误差266
附表4测量仪器的测量极限误差267
附表5常见工件材料、所用刀具及相应的切削用量267
附表6按工件的直线尺寸公差确定夹具相应尺寸公差268
附表7按工件的角度尺寸公差确定夹具相应尺寸公差268
附表8高速钢麻花钻、扩孔钻的直径公差268
附表9高速钢机用铰刀的直径公差268
附表10硬质合金机用铰刀的直径公差269
附表11机械加工定位及夹紧符号269
附表12公差等级选用270
附表13一面二孔定位时基准位移误差的计算公式270
附表14机床联系尺寸272
附表15快换钻套尺寸273
附表16定位键尺寸274
附表17锥度芯轴尺寸275
附表18刀具标准276
参考文献278

前言/序言


《古籍修复:技艺与传承》 内容简介 《古籍修复:技艺与传承》是一部深度探讨古籍修复这一古老而精湛技艺的著作。本书并非讲述机械制造工艺装备的设计,而是将视角聚焦于那些承载着历史厚重感的珍贵文献,以及那些用智慧与匠心守护它们的人们。本书旨在全面、细致地展现古籍修复的方方面面,从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发展演变,到具体的修复技法、材料选择,再到从业者的必备素质、行业传承与未来发展,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而生动的古籍修复图景。 第一章:古籍的生命与价值 本章将深入剖析古籍作为物质载体所蕴含的文化、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我们将探讨古籍的起源,不同历史时期纸张、墨、装帧工艺的演变,以及这些物质特征如何记录了时代的信息。同时,本章也将阐述古籍损毁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如虫蛀、霉变、光照、温湿度变化)和人为因素(如不当保管、使用痕迹、历史战乱等),为后续的修复技法奠定理论基础。我们将通过大量珍贵古籍实例,说明每一部古籍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其修复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二章:古籍修复的千年史话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顾古籍修复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对损坏文物的朴素修补,到宋代以来对书籍损坏的初步记录与干预,再到近现代古籍修复理论的逐步建立与体系化。我们将介绍历史上著名的修复案例,梳理历代修复大师的贡献与他们的修复理念。同时,也会提及西方对古籍修复的早期探索,以及中西方修复理念的交流与融合。本章将强调,古籍修复并非简单的“修补”,而是一门融合了历史学、文学、艺术学、材料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艺术。 第三章:修复的基石:材料与工具 本章将详细介绍古籍修复中至关重要的材料和工具。我们将一一列举修复过程中常用的纸张种类,如宣纸、皮纸、竹纸等,并阐述它们在不同修复环节的适用性,包括其纤维结构、强度、透光性等关键特性。墨的种类与选择,浆糊的制作与性能,以及各种加固、填补材料的特性也将被一一介绍。 在工具方面,本书将详尽描述各类修复工具的名称、用途及使用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裁纸刀、剪刀、镊子、毛笔、刮板、压板、糨糊勺、糨糊刮刀、排笔、针、线等。我们会着重介绍一些传统手工工具的精妙之处,以及现代修复中引入的一些精密仪器和辅助设备。强调工具的精细与材料的纯天然,是保证修复质量的关键。 第四章:技艺精粹:古籍修复的核心环节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将系统地介绍古籍修复的各项核心技法。我们将从修复前的评估与诊断开始,讲解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判断古籍的损毁程度、材料状况以及修复的可能性与风险。 去污与去痕: 详细介绍针对不同污渍(如墨迹、茶渍、霉斑、油污等)的去除方法,以及如何处理纸张上的各种痕迹,如折痕、破损、起翘等。我们将讨论各种清洁剂的选择与使用,以及对纸张的潜在影响。 揭裱与托裱: 深入讲解揭裱过程中精细的操作技巧,如何分离纸张层,避免二次损伤。重点介绍托裱的工艺,包括选择合适的托纸、浆糊的调配、托裱的顺序与力度控制,以及如何使修复后的纸张平整、强度恢复。 裁补与加固: 介绍如何根据纸张的纤维走向和原有质地,裁剪出大小、厚度一致的补纸,并将其巧妙地填补到破损处。对于脆弱的书叶,将详细讲解如何使用各种方法进行加固,如分层加固、网状加固等,以恢复其原有的强度和韧性。 缝补与装订: 介绍传统的古籍缝补方法,包括线迹的选择、针法的运用,以及如何与原有装订方式保持一致。对于装订工艺,将详细介绍线装、包背装、册页装等不同装订方式的修复与重制。 除霉杀虫: 讲解如何有效地对霉菌和虫害进行处理,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以及如何预防其再次发生。 整旧如初的技术: 强调在修复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古籍的原貌,避免过度修复,做到“修旧如故”。 第五章:理念之辨:修复原则与伦理 本章将深入探讨古籍修复背后的哲学思考与伦理准则。我们将讨论“修旧如旧”的真正含义,它并非简单模仿,而是理解古籍的历史痕迹,并在尊重其历史性的前提下进行修复。本书将阐述可逆性修复原则,即修复过程和材料应尽可能易于移除,以便日后有更先进的技术时可以重新修复。 我们将探讨修复的“度”,何时停止修复,如何权衡修复的必要性与对古籍原貌的干扰。同时,本章也将讨论修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伦理困境,如修复师的个人判断与学术共识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处理不同收藏者或机构的不同需求。强调修复师的责任感、职业操守以及对古籍生命的敬畏。 第六章:传承之路:人才培养与学术发展 本章将聚焦于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和学术的持续发展。我们将分析当前古籍修复领域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探讨有效的培养模式,包括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师徒传承等。介绍国内外知名古籍修复机构的经验,以及它们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 同时,本章也将关注古籍修复的学术研究方向,如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修复理论的深化,修复标准的研究等。鼓励从业者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推动古籍修复学科的整体进步。介绍相关的学术交流平台和研究成果,为有志于此的读者提供更多学习和深造的途径。 第七章:未来展望:古籍修复的新机遇与挑战 本章将对古籍修复的未来进行展望。我们将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古籍保护中的作用,如高清扫描、三维建模等,以及如何与传统修复技艺相结合,实现“物理保护”与“数字再生”的协同。 同时,本章也将分析古籍修复面临的新挑战,如全球气候变化对古籍保存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古籍修复需求。探讨可持续的修复模式,以及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将呼吁社会各界对古籍修复事业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得以世代流传。 《古籍修复:技艺与传承》是一部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的著作。书中汇集了众多古籍修复的实践案例,配以精美的图片和清晰的图解,力求使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各项修复技艺。本书不仅是古籍修复从业者的案头必备,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以及任何希望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们的一份宝贵指南。通过本书,读者将深刻体会到古籍修复工作的严谨、耐心与伟大,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工匠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热加工工艺”方面的介绍,让我看到了金属材料在温度变化中的神奇转变。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热处理工艺,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并解释了它们如何改变金属的组织结构,从而获得不同的力学性能。我原本以为热处理只是简单的加热和冷却,但书中却深入地分析了不同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焊接工艺”的讲解。它让我了解到,焊接并非简单的“粘合”,而是一种精密的连接技术。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焊接方法的原理,如电弧焊、电阻焊、气体保护焊等,以及它们在不同材料和结构上的应用。作者还会讨论焊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陷,以及如何通过工艺控制来避免这些缺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金属材料是如何通过加热和连接,被塑造成各种复杂而坚固的结构。

评分

我一直以为“工艺装备”听起来是一堆枯燥的技术术语,但这本书赋予了它们生命。它让我明白,每一个看似简单的零件,背后都凝聚着设计师的智慧和对制造过程的深刻理解。书中对于夹具设计的讲解尤为精彩,我以前总觉得夹具就是个固定工件的“架子”,但书中详细阐述了夹具在保证定位精度、刚性以及操作便利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它就像是给零件做手术时的“手术台”,必须稳固、精准,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作者通过各种具体的夹具设计案例,比如针对不同形状零件的定位方式,以及如何考虑工件变形和受力情况来设计夹具,让我对夹具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更令我惊叹的是,书中还涉及了模具设计的部分。我一直以为模具只是用来批量生产的,但书中介绍的注射模、压铸模、冲压模等,各有其精妙之处。特别是对于复杂模具的结构设计,比如分型面、冷却系统、排气系统等,作者都做了详细的说明。我仿佛看到一个设计师,如何在CAD软件中一点点地勾勒出模具的每一个细节,如何考虑材料的流动性、冷却的速度,以及如何让产品顺利地从模具中脱离。这本书让我感觉到,机械制造并非冰冷的机器运转,而是充满艺术和科学的结合。

评分

这本书对于“金属切削加工”的阐述,让我大开眼界。我原以为金属切削就是用刀具刮削金属,但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切削加工方法,如车削、铣削、钻削、磨削等,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更重要的是,书中深入分析了切削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比如切削力、切削热、刀具磨损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刀具设计”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一把合适的刀具是高效加工的关键。书中详细介绍了刀具的材料选择、几何参数设计,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加工要求来选择或设计刀具。我仿佛看到一个工程师,如何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不断优化刀具的设计,以达到最佳的加工效果。这本书让我对“工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手艺,更是科学的运用。

评分

这本书对于“表面处理工艺”的介绍,让我明白了“金玉其外”并非易事,而是需要精湛的技术支撑。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表面处理方法,如电镀、喷涂、阳极氧化、钝化等,以及它们在提高产品耐腐蚀性、耐磨性、美观性等方面的作用。我原本以为表面处理只是简单的“涂抹”,但书中却深入地分析了各种处理方法的化学和物理原理,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材料和使用环境来选择合适的处理工艺。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防腐蚀技术”的讲解。它让我了解到,材料的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表面的防护能力。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防腐蚀涂层、缓蚀剂以及电化学保护技术,以及它们在海洋工程、化工设备等领域的应用。作者还会讨论腐蚀的机理,以及如何通过材料选择和工艺设计来预防腐蚀的发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机械制造不仅仅是创造能够运作的部件,更是创造能够长久使用的产品。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并没有将“设计”的概念局限于最终的制造环节,而是将眼光放得更远,涵盖了从产品概念到最终实现的全过程。在讨论“工艺路线”的制定时,作者不仅仅是教你如何选择加工方法,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产品的性能要求、生产批量、成本控制等因素,来规划最优的制造路径。这就像是给一个产品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成长计划”,从原材料的获取,到各个生产环节的衔接,都做了周密的安排。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经济性分析”的部分。它让我理解到,一个好的工艺装备设计,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可行,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合理。作者会引导读者去考虑不同工艺方案的成本差异,包括材料成本、加工成本、设备投资成本,以及潜在的返工和报废成本。这让我认识到,在实际工程中,工程师需要在技术要求和经济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本书让我明白,机械制造不仅仅是创造产品,更是创造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机械制造工艺装备设计”,但作为一名对机械工程充满好奇但并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不止于字面上的“工艺”和“装备”。它像是一本武林秘籍,但描绘的不是刀光剑影,而是精密的零件如何在流水线上被创造出来的奥秘。初翻开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庞大而复杂的工厂,轰鸣的机器,以及工人们熟练操作的场景。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个神秘世界的窗户。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制造方法,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些方法背后的原理。比如,在讨论切削加工时,我原本以为只是告诉读者如何用刀具把金属削掉,但书中详尽地分析了切削力、切削速度、切削深度等因素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刀具材料和几何参数来优化加工过程。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零件加工起来如此精细,而有些则容易出现毛刺或变形。而且,作者还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书中大量的图表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不同工艺装备的设计思路和应用场景。我能想象到,当一个工程师面对一个复杂零件时,他会如何运用书中的知识,从材料选择、加工顺序到刀具夹具的设计,一步步地将其变为现实。

评分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原本以为“机械制造工艺装备设计”这样的书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公式和图纸,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中大量的案例研究,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个设计决策背后的逻辑。比如,在介绍“工装夹具”的设计时,书中会展示不同类型的夹具,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在何种情况下选择哪种夹具。 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装配工艺”的讲解。它并非简单地告诉你如何把零件拼在一起,而是深入地分析了装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零件的公差配合、装配的顺序、以及如何保证装配的精度和可靠性。作者还会介绍一些特殊的装配技术,比如压入、铆接、焊接等,并说明它们的应用场景和注意事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装配工作,也需要精密的工艺设计来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评分

这本书在“塑性加工工艺”上的阐述,让我领略到了材料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塑性变形的方法,如轧制、锻造、冲压、挤压等,以及它们如何将金属材料塑造成所需的形状。我原本以为这些加工过程都是靠蛮力,但书中却深入地分析了材料在变形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变形量来获得期望的性能。 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模具设计”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一个精密的模具是实现高效、大批量生产的关键。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模具的设计原理,如冷镦模、拉伸模、弯曲模等,以及它们在汽车、电子等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作者还会讨论模具材料的选择、模具寿命的预测,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模具结构来提高生产效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如何在材料的极限状态下,通过精巧的设计,创造出无限可能。

评分

我并非科班出身,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复杂的机械制造知识展现在我面前。书中对于“自动化生产线”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未来制造的雏形。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流水线,而是集成了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传感器等多种先进技术的系统工程。作者详细介绍了自动化生产线的布局设计、工艺流程的优化,以及如何通过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自动化控制技术来实现整个生产线的协同工作。 我能想象到,当一个工厂引入这样的自动化生产线时,生产效率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也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书中对不同自动化设备的功能和选型也做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对现代工厂的运作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对于装配工序,书中不仅提到了机器人手臂的应用,还介绍了如何设计自动化装配的流程和所需的辅助设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机械制造在科技进步中的驱动作用,以及它如何不断地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评分

这本书在“测量与检测技术”上的内容,让我看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测量仪器和检测方法,如游标卡尺、千分尺、三坐标测量机、金相显微镜等,以及它们在保证产品精度和质量方面的关键作用。我原本以为只要机器能运转就够了,但书中却强调了“测量是设计的起点,也是质量的保障”。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无损检测技术”的讲解。它让我了解到,在不破坏产品本身的情况下,如何对其内部缺陷进行检测。书中详细介绍了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涡流检测等技术,以及它们在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作者还会讨论不同检测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检测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机械制造的背后,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对完美的不断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