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時空的大智慧:新解《道德經》

超越時空的大智慧:新解《道德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佘明哲 著
圖書標籤:
  • 道德經
  • 老子
  • 哲學
  • 智慧
  • 人生
  • 修身
  • 養生
  • 道傢
  • 古典
  • 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61090
版次:1
商品編碼:1151920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8-01
頁數:432
字數:481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玄奧無極。作為一部充滿智慧的奇書,一直被古今中外的人們所熱捧,且經久不衰。本書作者懷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不能僅僅把傳統文化當成化石,要和現實生活緊密結閤”的精神,堅持曆史唯物主義立場,並且盡可能運用新思維、新視角、新方法去闡析老子智慧。所有這些努力,都是試圖為讀者提供一本正解、通俗、實用與新穎的輔導讀物,從而方便讀者通過閱讀本書後能迅速領悟和把握老子智慧的精髓。

作者簡介

佘明哲,男,1950年生,重慶市巫溪縣人。曾當過知青,乾過企業。80年代後期步入從政之路,曆任巫溪縣副縣長、縣長、縣委書記,開縣縣委書記,重慶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現退休,從事慈善工作。從政期間,以百姓心為心,以務實創新為己任,政績卓著。2003年,轟動一時的中石油開縣“12·23”特大井噴事故發生後,時任縣委書記的他,果敢地站在一綫,與廣大黨員乾部一道沉著組織搶險救災和災後重建,得到上級黨委政府的嘉奬和人民群眾的好評。發現、總結並倡導的開縣麻柳鄉黨委“八步工作法”,為基層組織建設提供瞭新方法,重慶市委下發通知在全市推廣,並蜚聲全國。在卸甲之際,沒瞭繁忙的事務,卻放不下思考與責任,品四十年與民之甘苦,攬六十載人生之風雨,悉心研究國學,心解《道德經》,用經曆解讀經典,用智慧詮釋人生。

目錄

基礎篇/001
第一章 眾妙之門/003
第二章 不言之教/009
第三章 聖人之治/014
第四章 萬物之宗/018
第五章 天地不仁/022
第六章 榖神不死/026
第七章 天長地久/029
第八章 上善若水/033
第九章 功遂身退/037
第十章 愛民治國/040
第十一章 虛實互用/045
第十二章 聖人為腹/049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053
第十四章 執古禦今/057
第十五章 善為士者/061
第十六章 緻虛守靜/066
第十七章 無為而治/071
第十八章 道廢仁齣/075
第十九章 見素抱樸/078
第二十章 與眾不同/081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從/086
第二十二章 麯全枉直/089
第二十三章 飄風驟雨/094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098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102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106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痕/110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115
第二十九章 適度最好/119
第三十章  果而勿強/122
第三十一章 勝而不美/127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131
第三十三章 自勝者強/135
第三十四章 不自為大/139
第三十五章 道用無窮/143
第三十六章 欲取姑予/146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151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155
第三十九章 貴賤高下/159
第四十章  相反相成/163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167
第四十二章 負陰抱陽/173
第四十三章 以柔剋剛/177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181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186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190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193
第四十八章 為道日損/197
第四十九章 德善德信/202
第五十章  齣生入死/205
第五十一章 尊道貴德/210
第五十二章 塞兌閉門/214
第五十三章 行於大道/219
第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224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228
第五十六章 玄同為貴/232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236
第五十八章 福禍相隨/240
第五十九章 深根固柢/246
第六十章  道蒞天下/250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254
第六十二章 美言市尊/258
第六十三章 報怨以德/263
第六十四章 慎終如始/268
第六十五章 善為道者/272
第六十六章 善善處下/278
第六十七章 吉祥三寶/281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287
第六十九章 哀兵必勝/292
第七十章  被褐懷玉/296
第七十一章 聖人不病/299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304
第七十三章 天網恢恢/308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312
第七十五章 民之輕死/316
第七十六章 柔弱處上/320
第七十七章 損餘補缺/323
第七十八章 正言若反/327
第七十九章 天道無親/332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336
第八十一章 聖人不積/340

專題篇/345
道德章/347
修身章(一)/355
修身章(二)/362
處世章/368
為官章/376
管理章/383
和諧章/392
養生章/399

參考書目/408
後  記/413

前言/序言

心嚮智慧,智慧生活
——《超越時空的大智慧》序
孫偉平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部充滿智慧的曠世奇書。全文雖然僅僅五韆言,然則包羅萬象,博大精深,玄奧無極,令無數思想者為之沉醉,為之癡迷,流連忘返。每位認真研讀過《道德經》的人,雖可能有自己迥然不同的詮釋,但幾乎都能獲得深刻的感悟,受到深刻的啓迪。
時至今日,學術界關於《道德經》的解讀和研究已經汗牛充棟瞭,挖掘得不可謂不深,闡釋得不可謂不準,演繹得不可謂不透,然而,誰也不敢說自己完全“破譯”瞭《道德經》,真正把握瞭《道德經》的真諦。或許應該說,《道德經》對今天的我們依然常讀常新,有時甚至是一個難解之謎。也正因為如此,多少年來,它一直對人們具有無窮的魔力或巨大的吸引力,令人們不斷地重讀、反思、窮索、應用……
在眾多詮釋和研究《道德經》的著作中,本書有點“特彆”,甚至有點“另類”。它不是一位學院派書生皓首窮經的傑作,而是一位有追求、有思想的學者型官員解讀、闡釋《道德經》的作品。作者明哲先生曾經長期從政為官,但一生癡迷《道德經》,為《道德經》幾乎傾注瞭一生的心血和熱忱。綜觀這本嘔心瀝血之作,可以發現,作者對《道德經》的解讀可謂慧眼獨具,對《道德經》的應用可謂彆具一格。作者不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係統整理、闡釋瞭自己關於道德經的理解,而且以其獨特的視角,結閤自己的生活實踐,深入淺齣地講述瞭道德經對人們的啓示,在生活實踐中的應用。如果說,《道德經》的價值在於“用”,那麼,明哲先生結閤生活實踐的解讀和應用自有其獨特的價值所在。
在本書中,明哲先生立足現時代的視野,運用確切、平實與通俗的語言,全麵、準確地詮釋瞭《道德經》博大精深的內容,如修身的智慧、處世的智慧、為官的智慧、管理的智慧、和諧的智慧以及養生的智慧等,並將這些思想整閤成一個包容萬物、統攝一切的思想整體,注意凸顯老子智慧跨越時空的適用性和生命力。而且,在詮釋的過程中,明哲先生總是力圖獨闢蹊徑,想前人所未想,發前人所未言,錶現齣自己不落俗套、銳意創新的可貴精神和品質。
就方法而言,明哲先生特彆重視“循著産生思想的那種思維方式”(即老子的辯證思維方式)思考問題。例如說,老子辯證思維的一大特徵是逆嚮思維。於是,在明哲先生的讀解中,“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勇於不敢”等反映逆嚮思維的命題,都有濃墨重彩的論述,並結閤實際加以闡發。至於老子為何如此注重逆嚮思維?明哲先生指齣,這是因為老子深諳辯證法,善於從反麵觀察和解決問題,知道相反相成與物極必反的道理。
此外,在尊重《道德經》本身結構、全麵反映原著的思想體係和內在邏輯的基礎上,明哲先生還特彆注重體例的編排。他將全書分成兩大闆塊:一塊是基礎篇,遵循《道德經》八十一章之順序,條分縷析。他筆下的“注釋”釋疑解難;“譯文”注重直譯與兼顧文氣通暢順達;“簡析”忠實原文原意作本源性解讀,力圖真實地錶達《道德經》的主要內容、思想意旨,令讀者對此篇內容有一個提綱挈領的總體把握;“啓示”遵循老子“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的原則,明古之理,治今之事,把老子思想與現實生活相聯係,古為今用;“案例”在每一章末尾,與本章內容相對應,將古今中外的故事人物穿越時空地嫁接到作品中,幫助讀者更好地讀懂原文,掌握老子思想的真諦,吸納老子智慧的精髓。另一塊為專題篇,包括自然之道、修身之道、處世之道、為官之道、管理之道、和諧之道、養生之道等。該篇分門彆類、細緻深入地闡釋瞭老子的大智慧。如果把基礎篇的每一章原文比喻為顆顆璀璨的智慧珠寶,那麼專題篇則是一綫串珠,把老子的智慧精髓係統、深入地進行瞭發掘和歸納。如果說,老子的思想是一座光耀韆鞦的智慧之塔,那麼,基礎篇則是塔的基座,專題篇則是塔的頂尖。兩者相互呼應,相輔相成,將《道德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智慧生動地呈現在人們麵前。
當然,本書遠非關於《道德經》闡釋與研究的蓋棺定論,而是明哲先生以其獨特的學術視角和豐富的人生閱曆,超越曆史時空“與先賢的對話”,立足人生體驗“與先賢的互動”。或許,這不能算是一部嚴格、考究的專業性學術著作,但正是這種對傳統老子研究單純訓詁、注疏模式的顛覆和結構重塑,纔凸顯瞭本書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和學術價值,鑄就瞭一座多維度、立體化的智慧之塔。無論讀者諸君是處於這座智慧之塔的塔基、塔尖,抑或是置身塔的內部,大體都能夠從中汲取養料,汲取智慧,受到感染和啓迪。就此而言,本書可以算得上是讀《老》、解《老》、喻《老》、悟《老》係列中的一朵奇葩,值得讀者諸君在百忙中抽空一閱。

2014年4月1日  
(孫偉平,哲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副會長、價值哲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副會長。2013年入選國傢百韆萬人纔工程,並被授予國傢“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稱號)


奉獻老子的智慧 享受精神的美餐
——《超越時空的大智慧——新解〈道德經〉》值得一讀
董味甘

開捲有益,古有明訓,但前提是所開的書捲必須是知識的海洋,信息的倉庫,經驗的總匯,思想的遺産。隻要具有其中任何一端,就可以成為“起碼的養料”、“精神的食糧”,須臾不可缺少的“空氣和陽光”;就可以不愧為“真正的大學”、“生活的燈塔”、“生命的綠洲”、“力量的源泉”。這本由佘明哲先生著述的《超越時空的大智慧——新解〈道德經〉》(以下簡稱《新解》),確乎可以當之無愧。
我喜歡傳統文化,但比較熟悉的隻是詩詞歌賦,至於哲學,可以說是門外漢。這本《新解》,本來是在並非心甘情願的情況下偶爾試試看看的,沒有想到一下子就被它牢牢地吸引住瞭,簡直就像武陵人誤入桃花源那樣,自然而然地沉醉在“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新奇世界之中。而且,情不自禁地寫起詩來,記錄我的真實感受:
勤澆古苑綻奇葩,歲晚鞦園結碩瓜。驪頷明珠牢掌握,墨光文彩吐精華。
韆鞦經典能通俗,萬象人生證考查。治學求新終得解,立言用世澤無涯。
談哲理的書,先前我也讀過一些,當然也有覺得好的,但也許是由於我不耐沉思的緣故,總擔心枯燥說教的多,最怕的是陳陳相因、玄之又玄地繞來繞去,繞得人頭昏腦漲,不知所雲。索然寡味瞭,也就失掉瞭閱讀到底的勇氣。奇怪的是這本《新解》卻為什麼能夠使人一旦過目就會覺得彆開生麵、如磁吸鐵,至於興趣盎然、樂而忘倦的呢?
平心靜氣地想,答案不是明明擺在眼前的嗎?關鍵在於正確而巧妙地解決瞭古哲的思想和今人的認識如何溝通這個難題。《新解》不但善於剝開曆史的塵封,復現古老的經典,洗去僵陳的腐氣,還其鮮活的生命,而且能夠從廣大讀者的不同需要考慮如何學以緻用,不僅可以增益其知,而且可以啓導其行,“金針度世”,“授人以漁”,這點尤其難能可貴。
首先,思維與文字是不可分割的錶裏一緻的統一體,老子的《道德經》,是近三韆年以前寫的,今人解讀,起碼要過好語言這一關,隻有很好地完成從文言到白話的過渡,纔能正確地由錶及裏地瞭解其思想內涵。《新解》好就好在腳踏實地,重視基礎。解釋詞句,準確貼切;譯成白話,通俗易懂。不鑽牛角尖,不好高騖遠,應該怎麼正確理解,就直截瞭當地揭示齣來,例如:“天地不仁”,注釋“不仁”,就是“無所偏愛。引申為不偏私。老子所言‘天地不仁’、‘聖人不仁’的‘仁’是偏愛的意思。”譯文呢?“天地無所仁慈偏愛”。無須煩瑣的考證,免去異解爭論的糾纏。如此“要言不煩”,哪裏還會“多言滋惑”呢!
再者,老子的《道德經》,其抽象的理論,是“實者虛之”的升華,基礎依然還是自然和人生的現實,後人的詮釋最好就是“虛者實之”的還原。也就是說最好迴到理論的本源中去探索,迴到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實際中去驗證。《新解》好就好在不尚清談,不帶學究氣息,不故弄玄虛地坐而論道,不關閉在象牙塔內搞純學術性的研究。用“簡析”解讀本源,明其綱要;用“啓示”明古之理,治今之事;用“案例”聯係實際,驗證真理。處處虛實並舉,把道理和事例結閤起來,從掌握中心,得其精髓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作者雖是盤馬彎弓、引而不發,讀者卻能茅塞頓開、豁然領悟。
之後,值得一提的還有從基礎到專題的恰當安排,從樹木到森林,由局部而整體:從細數智珠的各個擊破,到縱覽傢珍的條貫收獲。引徑窺門,既能有轍可尋,又能登堂入室,必然事半功倍。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新解》好就好在掌握全方位,釋放正能量。明道重德、修身處世、官場管理、和諧養生,舉凡社會人生的諸多方麵,可謂包羅無遺;由此可見,不管窮通貴賤,人人不能置身事外,自然、社會的客觀規律,誰能漠然置之?於是,清心寡欲,厚德載物,和光同塵,知足不辱,清靜無為,貴精保和……在《新解》中,所有這些順乎天道的老子思想,今天仍然煥發齣唯物辯證法的光彩,仍然是中華民族積極嚮上的精神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苦心孤詣,奉獻老子的智慧;怡情悅性,享受精神的美餐。在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全民行動中,《新解》能夠做齣這樣的貢獻,真是功德無量!
五韆言的《道德經》,玄秘深奧;三韆年的演繹史,錯雜紛紜。解開亂麻絲團,理清思緒,確實艱難;捨去浮文妄語,要見真章,談何容易!百多本的鑽研,得費多少功夫!五年多的編撰,得花多少心血!缺乏體驗的容易誤會,看人挑擔不吃力,真有感受的應該理解,事非經過不知難!我之積習難改,又要有詩為證瞭:
道雖可道非常道,名本無名亦可名。聚訟相爭難定奪,多歧滋惑枉譏評。
井深綆短難為汲,簷滴石穿有望成。闡釋經文傳妙諦,誰知《新解》善權衡!
我和《新解》的作者雖無一麵之雅,有幸的是卻能夠先於讀者領略到本書的佳趣,並有幸得以把初讀後的感受披露於此,也算是我對本書作者的緻敬和感謝。風行草偃,相信《新解》一定能夠使廣大讀者獲得更大的快樂和滿足。

癸巳教師節成稿於重慶師大味廬
(董味甘,四川榮縣人,1926年5月生。國立四川大學中文係畢業,重慶師範大學資深教授、著名詩人、重慶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閱讀研究會名譽會長、全國語文學習科學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中國改革開放文藝終身成就奬獲得者;中國寫作學會和中國閱讀學研究會的創始人之一,享有“西南寫作一枝花”、“西南寫作一講傢”之美譽;獲得“中國改革開放文藝成就奬”,該奬由中央文史研究館、國際漢語詩歌協會、中華詞賦學會、《見證中國》組委會授予,全國僅賀敬之、白雪石、丁芒、董味甘等30餘人獲此殊榮。享有重慶國學泰鬥、文學大師之稱號)


好書傳遞正能量
劉 健

《道德經》是道傢的聖經,是智慧的瑰寶。它既閃耀著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哲學光芒,又展現瞭老子高超的政治智慧、高尚的倫理智慧、科學的生活智慧和豐富的語言智慧。它不僅深刻影響瞭中華文明,而且贏得瞭世界人民的廣泛贊譽。明哲同誌畢其多年為人為學為官之道,筆耕近六年,撰寫齣《超越時空的大智慧》,把老子的大智慧通過本書轉換為現代、鮮活、立體化的能為今人所用的智慧。
譬如,書中提到老子主張為官者要“愛民治國”,要“以百姓心為心”,視百姓為親人,一切以百姓利益為依歸。進而指齣要注意操守,節製欲望,固守清廉,隨時都要進行去私欲除妄念的自我改造。類似老子這樣的政治智慧,對為官者樹立正確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提高執政水平是大有幫助的。
又如,書中不但論述瞭如何定位人生目標,塑造人格品質的問題(如要“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就得堅持做到“為學日益”與“為道日損”);而且還強調瞭加強性格修養的重要性(如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到“枉則直”,“自勝者強”,就得勇於剋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四自”毛病)。這對於一些心浮氣躁、急功近利、自傲自大的現代人照照鏡、洗洗澡、治治病隻有好處而沒有壞處。
再如,書中把老子主張經營事業要學會“不爭而善勝”,並把“不爭”視為一種最高的道德錶現和最有智慧的競爭方略等思想進行瞭演繹。這提醒大傢一方麵要“知雄守雌”,不爭為爭(“守雌”,即外示柔弱謙退,不去招惹是非;“知雄”,即內求充實,積蓄力量,增強其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麵要與時俱進,注重價值創新,這樣就能進入“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以上所摘取的隻不過是《超越時空的大智慧》的少許“珍珠”,全書還有許多“真金白銀”更待讀者去挖掘。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不失為執古禦今,傳遞正能量的好書,於個人、於傢庭、於事業等都有所裨益,值得讀者諸君細細品味。
“書品即人品”,且看佘明哲其人,曾任中共巫溪縣委書記,開縣縣委書記,重慶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一路走來,好學善思,勤奮務實,謙卑處下,執政為民,其政績獲得組織的肯定和群眾的認同。《道德經》第四十四章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在退休之際,明哲同誌放棄掙錢的機會,毅然決然地投入慈善事業。在他身上,見不到世俗的名利,隻有一顆相對安靜的心靈。
一個人,特彆是一個官員,如果能夠正確、智慧、理性地對待進退流轉,在自己的崗位上踏踏實實地為人民做一些事情,那麼最終一定是幸福的。明哲同誌退下來之後,一邊潛心做慈善,一邊潛心學習研究《道德經》,這無疑也是一種幸福。
幸福之人,定是“尊道貴德”之人。正因為明哲同誌對《道德經》、對人生有著深刻的體悟,纔會寫齣如此高質量的傳遞正能量的佳作。相信對於想瞭解《道德經》、研究《道德經》、運用《道德經》的各位讀者皆能透過《超越時空的大智慧》“用其光,復歸其明”!
知止,是老子的智慧,是明哲的做法,亦是本序的結尾!

2013年9月於重慶住所
(劉健,現為新華社重慶分社副社長,199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係,高級記者,曾獲新華社“十佳記者”稱號)


自  序
佘明哲

老子的智慧是穿越時空的大智慧,他的大智慧盡在五韆餘字的《道德經》中。用老子智慧修身,必能內聖外王;用老子智慧處世,必能圓融通達;用老子智慧從政,必能受百姓擁戴;用老子智慧經商,必能“天下莫能與之爭”;用老子智慧養生,必能“盡終天年,度百歲乃去”。官場領袖、商界大亨、職場精英、黎民百姓……讓我們一起走近老子,走進《道德經》這座智慧寶庫,尋找我們該尋找的,得到我們該得到的……
譬如,老子生動的語言智慧。老子的《道德經》不僅是一部哲學經典,更可以看作哲學的詩化錶述。尤其是一些經典語句,好多都已成為格言警句,廣泛傳播,深入人心,很多人耳熟能詳。如“天長地久”、“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齣生入死”、“大器晚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閤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颱,起於壘土;韆裏之行,始於足下”,等等,可謂字字珠璣,開啓著我們的智慧,激發著我們的靈感,警醒著我們的意識!這種極具張力,極有生命力的詞匯不會隨著世事的變化和時代的變遷而過時。
譬如,老子非凡的思維智慧。比爾?蓋茨曾說:“你的思維,決定你的成敗”,學老子的智慧,就不能不學他的思維智慧。特彆是他的辯證思維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和中華民族思維方式的形成,影響極其深遠。逆嚮思維是老子辯證思維的一大特徵。如一般人認為無為、柔弱、卑下是不可取的,他卻偏偏認為最應該持守。一般人認為“取”是從彆人那兒拿走,老子卻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一般人認為要削弱誰就予以毀損,老子卻說“將欲弱之,必固強之”。一般人認為“勇敢”是主流價值,老子卻提齣“勇於不敢”的命題,其實老子的意思是勸誡人不要去逞強好勝,而要柔弱內斂,謙卑處下,剋己容眾,尤其對名利得失不要爭先恐後,是對“勇敢”的另一種解釋。這些在當時和現在,頗有些驚世駭俗的味道。
老子為何注重逆嚮思維?這是因為老子比一般人看得深遠,他常常從反麵看問題,從反麵論述觀點。他深知相反相成與物極必反的道理,這種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備的。
譬如,老子高明的政治智慧。如他提齣的“愛民治國”的民本思想與中國共産黨倡導的群眾路綫,他的平等自由的民主意識與黨和政府旨在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係建設,以及他所主張的“大者宜為下”的外交理念與我國堅持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互相扶持、和諧共處的國際關係準則之間都具有相似性和一緻性。老子提齣的“無為而治”也蘊含著極高的政治智慧。其基本理念就是提示管理者要盡量把不適當、不必要的主觀意誌、個人專斷等行為減少到最低程度,堅持運用以眾人的智慧和力量成就眾人事業的管理方式。這種方式是成功之道,它可以幫助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少走彎路。
同樣在倫理上,老子從慈愛情懷、儉樸意識、不爭之德的修養以及以德報怨的和諧理念建構起他的倫理學說,也是開天闢地的。被列夫?托爾斯泰評價為“不同尋常的道德高峰”。
以上列舉的點點滴滴,相對於老子《道德經》這座智慧寶庫隻不過是霜天林海中的幾片紅葉,大海波濤中的幾朵浪花。事實上,《道德經》的內容的確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傢、包容萬物,諸如修身的智慧、處世的智慧、為官的智慧、管理的智慧、和諧的智慧以及養生的智慧等都是老子名副其實的智慧之學,是人生智慧的錦囊。老子不愧為人類的智慧大師!美國學者杜爾評價老子《道德經》一書是“人類最高智慧的珍果”,一點也不為過。
我們今天之所以有必要重讀老子《道德經》,正是因為老子的大智慧已經跨越時空,融入瞭現代世界,成為現代人類文明轉型所倚重的思想源泉和文化力量之一。因為“重視《道德經》,看似一次對經典的迴歸,其實是在醞釀一個時代的進步”。
德國人尤利斯?噶爾在1910年所著的《老子的書——來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誨》同樣對我們具有深刻的啓示:“也許是老子的那個時代沒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許真正認識老子的時代至今還沒有到來,老子已不再是一個人,不再是一個名字瞭。老子,他是推動未來的能動力量,他比任何現代的(著作),都更加具有現代意義,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道理很簡單,那是因為“人類亟須迴歸到先哲的智慧。他們的著作和哲學思想更接近我們這個世界的本質和規律”。(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 許嘉璐)
正是因為這樣,《道德經》一直為古今中外的人們所熱捧,且經久不衰。據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當今被譯成多國文字發行量最大的世界名著中,《道德經》排名第二,僅次於《聖經》。故在21世紀來臨之時,《紐約時報》的讀者評選“人類曆史上影響最大的十大傑齣作傢”時,老子被列為第一名。西方學者公認“老子天下第一”。2011年6月21日,潘基文連任聯閤國秘書長。在他的就職演說中還援引瞭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的“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大自然的基本法則,利物而不害物;聖人的法則,是有所作為而不爭強好勝)的名言,強調應將這種不朽思想與智慧應用到今天的工作中。
正是基於以上所言,筆者懷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不能僅僅把傳統文化當成化石,要和現實生活緊密結閤”的精神,堅持曆史唯物主義立場,秉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的原則,並且盡可能運用新思維、新視角、新方法去闡析老子智慧。所有這些努力,都是試圖為讀者提供一本正解、通俗、實用與新穎的輔導讀物,從而方便讀者通過閱讀本書後能迅速領悟和把握老子智慧的精髓。若能達此目的,這種努力也就值瞭。
在本書編著過程中,筆者深感老子智慧的博大精深,但水平所限,解讀隻是一得之見,難免有掛一漏萬的地方和不當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朋友不吝賜教,則衷心感謝。
超越時空的大智慧:新解《道德經》 探尋古老智慧在現代社會的深層意義與實踐路徑 《道德經》,這部誕生於兩韆多年前的中華經典,以其精煉的語言、深邃的洞見,為我們勾勒瞭一個宇宙萬物的運行法則,以及個體安身立命的智慧之道。然而,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如何纔能真正理解並運用《道德經》的思想,讓這份古老智慧煥發新生,成為指引我們超越時代睏境的燈塔?《超越時空的大智慧:新解《道德經》》正是為此而生,它並非簡單地復述原文,而是嘗試以一種全新的視角,深入挖掘《道德經》在當代社會所蘊含的深刻含義,並提供切實可行的實踐指導,幫助讀者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尋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本書的核心在於“新解”。作者並非生搬硬套古人的闡釋,而是結閤瞭現代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乃至科學的最新發展,去審視《道德經》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我們認識到,《道德經》所講的“道”,並非一種虛無縹緲的宗教概念,而是指代宇宙最根本的規律,是萬物生長的內在動力,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趨勢。它涵蓋瞭自然界的法則,也包含瞭人類社會運作的奧秘。理解瞭“道”,就如同掌握瞭事物發展的鑰匙,能夠讓我們更好地順應變化,減少無謂的掙紮,從而 achieve 真正的自由與和諧。 書中,我們將逐章逐句地剖析《道德經》的精髓。例如,開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並非否定語言和概念的重要性,而是強調“道”的超越性與不可言說性。在現代語境下,這可以理解為,我們所認識和定義的“事實”、“理論”、“方法”往往是片麵的、局限的,而事物的本質、宇宙的真相,遠比我們所能錶達的更為廣闊和深遠。這提示我們在看待問題時,要保持開放的心態,認識到自身認知的局限,避免執著於既有的觀念,敢於突破框架,去探索更深層的可能性。 “無為而治”是《道德經》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也是現代人最容易産生誤解之處。本書將深入辨析,“無為”並非消極避世、無所作為,而是指順應自然規律,減少人為的乾預與強製。這在現代管理中,可以體現為“賦能”與“支持”,而非“控製”與“命令”。在個人成長中,則是“順勢而為”,而非“逆流而上”。當我們不再過度地強求、控製,而是去觀察、去理解、去配閤,很多看似棘手的問題,反而會迎刃而解。作者將通過豐富的案例,展示“無為而治”在企業管理、團隊協作、親子教育乃至個人生活中的成功實踐,讓讀者明白,真正的力量往往來自於“不爭”與“不擾”。 《道德經》中充斥著大量的辯證思維,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些看似矛盾的對立統一,實則揭示瞭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例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警示我們在享受成功的同時,也要警惕潛在的危機;在麵對挫摺時,也要看到其中蘊含的機遇。本書將帶領讀者運用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去分析現代社會中層齣不窮的復雜問題,培養一種更為成熟、更為全麵的認知能力。麵對信息時代的真假難辨,麵對人際關係的微妙復雜,辯證思維是保持清醒頭腦的基石。 書中還會重點探討“柔弱勝剛強”的智慧。在崇尚力量、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老子認為,水是至柔至弱的,卻能穿石裂地;嬰兒是至弱的,卻能孕育生命。柔弱並非軟弱,而是一種更具韌性、更具生命力的存在方式。它意味著謙遜、包容、耐心,以及在變化麵前的適應力。本書將闡釋如何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運用“柔”的力量,去化解衝突,去贏得尊重,去實現持久的成功。這不僅僅是策略,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提升。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是《道德經》關於知足與長生的重要論述。在消費主義盛行的今天,我們常常被貪婪和欲望所裹挾,難以獲得真正的滿足。本書將深入剖析“知足”的真正含義,並非讓你安於現狀、放棄追求,而是讓你認識到,真正的幸福並非來自於物質的占有,而是來自於內心的豐盈和對當下擁有的感恩。理解“止”的智慧,則在於知道何時該進,何時該退,避免因過度追求而招緻危險。這種適可而止的智慧,是保持身心健康、實現人生長遠發展的關鍵。 《超越時空的大智慧:新解《道德經》》還將關注《道德經》在現代社會人際關係中的應用。例如,“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等,這些看似樸素的德行,卻蘊含著化解矛盾、建立信任的深刻智慧。在充滿競爭與不確定性的職場,在需要溝通與理解的傢庭,學習如何以“柔”的方式處理人際關係,如何以“不爭”的態度化解衝突,將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積極改變。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通俗易懂,避免晦澀的學術術語。作者旨在將《道德經》的智慧“翻譯”成現代人能夠理解和接受的語言,讓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古籍,而是能夠切實指導我們日常生活的工具。每一章的分析都會輔以生動的故事、經典的案例,以及作者在現代社會中的觀察與感悟,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産生強烈的共鳴,並從中獲得啓發。 本書的價值在於: 提供全新的解讀視角: 結閤現代思想,賦予《道德經》新的時代生命力。 揭示深層實踐意義: 不止於理論闡述,更強調可行的實踐方法。 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幫助讀者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世界。 提升人生智慧境界: 指引讀者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尋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優化人際關係模式: 學習以“柔”化解衝突,以“不爭”贏得尊重。 促進個人與社會和諧: 追求與自然、與他人、與內心的和諧統一。 《超越時空的大智慧:新解《道德經》》是一次對古老智慧的深度挖掘與現代轉化。它邀請您一同踏上這場心靈的旅程,穿越時空的阻隔,去聆聽那超越時代的迴響,去感受那源遠流長的生命力量。願這份來自遠古的智慧,成為您在現代社會中,最堅實的支撐,最明亮的燈塔,引領您走嚮更加智慧、更加寜靜、更加豐盈的人生。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嘗試著從應用層麵來審視這本書的價值,不得不說,它提供瞭一套極其實用的思維框架。我發現自己開始有意識地在日常決策中引入“無為”和“自然”的概念。舉個例子,在處理工作中的一些棘手的人際關係時,我不再急於用強硬手段去“控製”局麵,而是嘗試瞭一種“順勢而為”的策略,結果齣乎意料地和諧。這並不是說鼓勵懶惰或放棄努力,而是強調瞭一種更高層次的主動性——理解事物運行的內在規律,並與之閤作,而不是對抗。這種“軟性”的力量,比生硬的“剛性”乾預往往更具持久性。這本書在闡釋這些哲學思辨時,總能穿插一些極富畫麵感的比喻,讓我能清晰地“看見”老子所描繪的那種流動不息、圓融自洽的狀態。對於在現代社會感到焦慮和失衡的都市人來說,這本書簡直像是一劑定心丸,它教我們如何放下不必要的執念,迴歸到一種更本質的“存在”狀態。

評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散發齣的一種深沉的“人文關懷”。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滲透著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深刻理解和悲憫。作者在引導我們理解“道”的同時,也在溫和地提醒我們如何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界達成和解。在當下這個充滿碎片化信息和焦慮感的時代,我們太容易迷失方嚮,追逐那些虛妄的錶象。而這本書,像是一盞溫暖而堅定的燈塔,指引著我們迴望內心深處最原始、最本質的需求。它讓我重新思考瞭“成功”的定義,不再僅僅是物質上的纍積,而更多的是一種內在的充實與平靜。這種由內而外的療愈力量,是任何其他類型的書籍都難以給予的,它真正觸及瞭人生的“根基”問題,給予的指引是持久且富有生命力的。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功力。它並非是簡單地逐章翻譯或注釋,而是構建瞭一種層層遞進的對話感。讀者仿佛是跟隨著作者的思路,從對“道”的宏觀理解,一步步深入到個體如何在社會中安身立命的具體操作層麵。這種編排的節奏掌握得非常好,既保證瞭理論的係統性,又避免瞭陷入枯燥的哲學辯論。更難得的是,作者在保持對原著敬畏的同時,敢於提齣自己的質疑和現代性的再闡釋,他並不害怕打破既有的解讀範式,而是鼓勵讀者進行二次創造性的思考。這種開放性讓我非常受用,它讓我意識到閱讀經典不是被動接受權威,而是一個主動參與“再創造”的過程。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停下來,試圖將書中的觀點投射到我最近遇到的具體睏境中去檢驗,這種實踐性的閱讀體驗,比單純的知識輸入要深刻得多。

評分

從文字的雕琢來看,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張力。他似乎非常擅長運用並置和對比的手法來凸顯核心思想的深刻性。比如,當他談論“滿”與“虛”的關係時,他會用極其精煉的語言描摹齣那種空間感和可能性,讓你真切地感受到“空”的強大功用。這種敘事上的美感,讓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為一種審美享受。許多段落的措辭,我都忍不住會反復讀上兩三遍,不是因為難懂,而是因為那種語言的精準和韻味令人著迷。這錶明作者在文字駕馭上達到瞭一個極高的水準,他既能駕馭恢弘的宇宙觀,也能描繪個體心靈的微妙變化。對於我這種對文字錶現力有較高要求的人來說,這本書的文字質量絕對是超乎預期的加分項,它讓枯燥的哲學思考擁有瞭詩意的外衣。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真是令人耳目一新,完全不同於我以往接觸的那些老舊的、故作高深的哲學解讀。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玄奧的道理,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甚至帶著點俏皮的現代視角重新包裝起來。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反而像是在聽一位博學又風趣的長者娓娓道來,他不是在“教”你,而是在“啓發”你。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關鍵概念時的那種“去魅”過程,他沒有將老子塑造成一個遙不可及的聖人,而是將他還原成一個深刻的思考者。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文本的距離,讓那些幾韆年前的智慧,仿佛就是昨天纔發生的事情。特彆是對於那些平日裏對傳統經典望而卻步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非常友好的橋梁,它展示瞭經典並非是束之高閣的古董,而是可以與當代生活産生劇烈共振的“活水”。那種閱讀的愉悅感,是從很多嚴肅的學術著作裏找尋不到的。

評分

還沒看 還沒看 還沒看

評分

還沒看 還沒看 還沒看

評分

還沒看 還沒看 還沒看

評分

還沒看 還沒看 還沒看

評分

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

評分

還沒看 還沒看 還沒看

評分

還沒看 還沒看 還沒看

評分

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還不錯

評分

還沒看 還沒看 還沒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