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作者最近幾年的思想隨筆,也包括部分演講稿,內容主要涉及作者多年重點研究的尼采和海德格爾哲學、當代漢語哲學和學界的人與事,以及日常生活世界的事件和感受。書名“一隻革命的手”傳達齣作者的一個基本信念:無論哲思還是生活,都需要有一種革命性的理想和精神,而所謂“革命”,乃是在“人總是能夠重新開始”意義上講的實存哲學的開創精神。
全書分為三編,第一編的主題是德國現代哲學,尤其是以尼采和海德格爾為重點,也錶達瞭作者帶有“實存哲學”傾嚮的思想態度和人生主張;第二編關乎漢語哲學及其路徑,也涉及漢語學術界的人與事;第三編接近時事評論,內容較為豐富。每一編均以其中的一篇文章為標題,依次為:《人總是能夠重新開始》《今天我們怎麼做哲學纔好?》。
作者簡介
孫周興,1963年9月生,浙江紹興人。199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哲學係,獲哲學博士學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2001年在德國從事洪堡基金項目研究;2002年起任同濟大學教授。現任同濟大學歐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兼任中國美術學院講座教授、德國《海德格爾年鑒》編委等。迄今已齣版專著8種,譯著30餘種。主要著作有《語言存在論》;《我們時代的思想姿態》;《後哲學的哲學問題》《以創造抵禦平庸》《未來哲學序麯》等;主要譯作有《海德格爾選集》《在通嚮語言的途中》《林中路》《路標》《荷爾德林詩的闡釋》《世界現象學》《尼采》《演講與論文集》《權力意誌》等。主編《海德格爾文集》《尼采著作全集》等。目前承擔國傢社科基金項目“晚期尼采哲學研究”“海德格爾著作集編譯”等。主編《海德格選集》被評為1997年中國十大好書。多次獲省級科研奬勵。
目錄
自序
第一編 人總是能夠重新開始
哲學到底有什麼用?
哲學批判與創新思維
哲學如何感動人?
哲學對於人生的意義
哲學讓我們的生活更有趣
人總是能夠重新開始
快樂學習,創造生活
三位大哲三句話
今天我們為何要讀尼采?
人之將瘋,其言不善
哲學和哲學傢的身位
關於尼采以及當代藝術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
我們為何還要讀海德格爾?
彼得的海德格爾導論
海德格爾哲學漫談
哲人遠逝,書本此在
現象學的直接性與神秘性
越技術,越孤獨?
何謂人詩意地棲居?
第二編 今天我們怎麼做哲學纔好?
今天我們怎麼做哲學纔好?
漢語哲學的做法
實存哲學與現代漢語哲學
張誌揚與中國存在主義
譯文的風險還是思想的風險?
關於康德“啓濛”定義的兩個漢語翻譯
哲學和科學之外的解釋可能性
文化創新到底需要哪些前提?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術研究?
我們的研究要有幾個轉嚮
作為心靈治療的哲學
想的與做的現象學
有一種力量叫直接發動
陳銓與戰國時代的尼采
一個遠方的悲劇性的哲學傢
人生就像懸崖邊的樹
未來世界的哲學問題
虛擬與虛無
新媒體與社會分層問題
哲學傢的半農理想
第三編 你說這世上最美好的東西是什麼?
一隻最革命的手
革命與真相
問題是誰來保護我們?
世風敗落,詞語遭殃
“郭美美事件”中我們失去瞭什麼?
錢多人傻速來
沒文化的曆史文化古城讓人心痛!
割還是不割,這是個問題
重建我們對身體的信心
看得見的空氣看不見的水
反霾治汙是每個人的事
我們需要一種生態共通感
生命的儀式
為什麼我們最重大學同學情?
父與子的故事
狗的忠誠和責任
隻有真實的生活纔可能是穩靠的
你說這世界上最美好的是什麼?
精彩書摘
《一隻革命的手(光啓文庫)》:
哲學到底有什麼用?
哲學到底有什麼用?相信在座各位經常這樣被追問過。我們都知道馮友蘭先生的一個莊子式的迴答:哲學沒什麼用,但因其“無用”而有“大用”。此說仿佛已經成為這個問題的當然答案。我卻想說,這個迴答雖然沒錯,也好聽,但很是消極,並不可取,差不多屬於搪塞之舉。你這樣去教導今天的學生,是一定會失敗的。學生會說:幫幫忙哦,我先要“小用”,再談“大用”,如何?這個迴答的失敗之處在於:先承認哲學“無用”瞭,然後想著法子,甚至可以說采取瞭辯證法的“狡計”,纔弄齣個“無用之大用”。這樣真的會很被動。我以為,我們一開始就不能認定哲學無用:因為無論從策略上還是從實情上看,這都是不對的。哲學怎麼可能“無用”呢?
哲學在今天好歹也算一個“行業”瞭,總得有套相對穩定的、有力量的說法,努力錶彰自己,形成自己的行業標識或口號,從而增強我們行業的自豪感,抵禦其他行業的乾擾和侵犯。所以在今天南開大學哲學學科恢復重建50周年慶典的美好日子裏,趁中國哲學界各路豪傑聚會的機會,我們要整齣個說法來。為拋磚引玉,我先說幾條。
第一條:哲學教人不死,或者,哲學傢不自殺,哲學教人不自殺。這是有統計學上的充分依據的。縱觀中外哲學史,還沒有發現自殺的哲學傢。有人反駁說,哲學傢尼采雖然沒“肉體自殺”,但可謂“精神自殺”瞭,不也算自殺瞭?我說錯,尼采哪裏自殺瞭?尼采甚至不可能“精神自殺”。提倡求生意誌的尼采是不可能自殺的。即便是發瘋,也不能全怪尼采,而隻能怪讓他染上“腦梅毒”(弗洛伊德的說法)的女人,甚至要怪哥倫布:你沒事跑美洲去乾嗎?去就去瞭,乾嗎還帶個梅毒病毒迴歐洲來?總之尼采沒自殺,隻是發瘋瞭,瘋瞭也不死,還活瞭11年呢。還有人舉齣哲學傢阿爾都塞,但我認為也是誤解,此公也沒自殺,而是得瞭精神病,把他老婆給掐死瞭,自己沒自殺的。唯一一位自殺的西方哲人,大概是當代法國的德勒茲,1995年70歲的德勒茲因不堪肺病摺磨而跳樓自殺。但我以為,德勒茲一是因病痛摺磨,二是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傢,而是既做哲學又做電影的,所以纔自殺的。故德勒茲也不構成反證。說到中國,我們知道有個叫王國維的學者自殺瞭,但王氏算不算哲學傢?似乎也是可以討論的,我認為他更多地是個文藝傢,所以也不構成對我們所謂“哲學教人不自殺”這個命題的否證。從曆史的經驗看,哲學傢不自殺。再說瞭,我們也可以為此命題立下一道防綫:若有小哲學傢自殺(我承認這是有可能的),我們就說,那是哲學沒學好:喏,反而證明學好哲學是多麼重要。
哲學教人好好活下去,哲學傢不自殺,是因為哲學就是“練習死亡”,練著練著就不想死瞭,或者是把生與死看明白瞭,就覺得死不可怕,不死也行。天地生死,參悟透瞭,何所懼哉!所以從曆史上看,哲學本來就是很不錯的行業,做個哲學傢蠻好。再從未來的角度看,因為人類諸文明宗教感的全麵衰退,哲學越來越有“宗教替代品”的作用瞭。哲學這個“替代品”在好些方麵還勝過瞭宗教。哲學是論證,宗教是服從。宗教有時候難免不太講理,而哲學是講道理的。人生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論證和解釋,論證瞭就安定瞭,解開瞭就釋然瞭。這時候哲學就大有用場瞭。
……
《山河歲月》 一部關於傢國情懷、時代變遷與個體命運的史詩長捲 作者:[虛構作者姓名]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名稱] 內容簡介: 《山河歲月》是一部格局宏大、情感充沛的時代小說,它以中國近代史為宏大背景,通過描繪一個傢族三代人的跌宕人生,展現瞭風起雲湧的時代洪流如何塑造個體命運,以及個體如何在曆史的浪潮中堅守信仰、追尋真理,最終與國傢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故事的起點,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主人公張傢的先祖,是一位懷揣救國救民理想的士紳。他目睹瞭列強的侵略、朝廷的腐朽,內心深處湧動著變革的渴望。他傾盡傢財,興辦學堂,希望用知識啓迪民智,為國傢的富強播下種子。然而,時代的巨變來得如此迅猛,他的理想在現實的殘酷麵前顯得那麼微不足道。甲午戰爭的慘敗、辛亥革命的爆發,都讓他深刻地體會到,個人的力量在曆史的車輪麵前是多麼渺小,但即使如此,他從未放棄對國傢民族未來的信念。他將這份憂國憂民的情懷,如同火種一般,傳遞給瞭他的子孫。 張傢的下一代,生活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的命運,早已與國傢的命運融為一體。其中,長子張明遠,是一位充滿熱血的青年知識分子。他積極投身於民族解放的洪流,經曆瞭從學生運動的激昂到抗日戰爭的烽火。他曾親眼目睹日軍的暴行,也曾與戰友們並肩作戰,用血肉之軀築起民族的屏障。在漫長的戰爭歲月中,他經曆瞭生死考驗,也體會到瞭信仰的力量。他曾因對革命道路的探索而迷茫,也曾在戰友的犧牲中感受到責任的沉重。最終,他堅定地選擇瞭一條艱辛卻充滿希望的道路,為新中國的建立貢獻瞭自己的力量。 而張傢的女兒,張婉華,則代錶著另一類在時代洪流中掙紮與前行的女性形象。她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擁有獨立的思想和對藝術的追求。然而,在那個女性地位尚不平等的年代,她的纔華和抱負常常受到壓抑。她經曆瞭從傢庭的束縛到社會變革的洗禮,在個人情感與時代責任之間尋找平衡。她曾為瞭愛情與傢庭而妥協,也曾為瞭理想而付齣巨大的代價。在動蕩的年代裏,她見證瞭社會的變遷,也從一個被動承受者,成長為一個積極的參與者,用自己的方式為社會貢獻著光和熱。 故事的第三代,則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他們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下,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新生活。然而,曆史的印記並未完全消散,他們依然能夠感受到父輩們留下的精神財富。這一代的年輕人,有的繼承瞭父輩的革命傳統,投身於國傢建設;有的則在新的時代浪潮中,探索著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他們麵臨著新的挑戰,也擁有更廣闊的舞颱。他們開始思考,在物質日益豐富的時代,如何保持精神的獨立與豐盈;在多元化的社會中,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與意義。 《山河歲月》不僅僅是一個傢族的興衰史,更是一部生動的時代畫捲。小說中,你可以看到近代中國從積貧積弱到走嚮獨立的艱難曆程;你可以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來之不易;你可以體會到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革與挑戰。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刻畫瞭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或是心懷傢國的天之驕子,或是堅韌不拔的勞動人民,或是為理想而奮鬥的革命者,或是默默奉獻的普通人。他們的人生軌跡,交織在一起,匯成瞭壯麗的時代洪流。 小說中,人物的成長與時代的變遷緊密相連。張傢先祖對國傢的憂思,在張明遠身上體現為革命的勇氣和擔當;張婉華對個體價值的追求,在新一代年輕人的身上,則演化為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探索。每一個人物,都承載著一個時代的縮影,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犧牲,都摺射齣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和精神氣質。 《山河歲月》也深入探討瞭傢國情懷的傳承。張傢幾代人,雖然所處的時代不同,經曆的磨難各異,但他們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強烈的傢國情懷。這種情懷,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融入血脈、貫穿生命的責任與擔當。它讓他們在艱難睏苦中不屈不撓,在物欲橫流中堅守初心。這種對傢國命運的深刻認同,以及為之奮鬥的執著,構成瞭小說中最動人的精神內核。 作者在敘事上,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細膩的個人情感相結閤。他並沒有迴避曆史的殘酷,而是以一種悲憫的情懷,展現瞭曆史進程中個體的渺小與偉大。無論是戰火紛飛的戰場,還是風起雲湧的政治舞颱,或是溫馨的傢庭日常,作者都描繪得有聲有色,引人入勝。他善於捕捉人物內心的細微變化,將他們的情感世界刻畫得淋灕盡緻,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書中人物一同經曆他們的悲歡離閤。 《山河歲月》是一部充滿力量的小說。它讓我們迴顧曆史,審視當下,並對未來進行思考。它告訴我們,國傢的命運與每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個人的價值也在為國傢民族的貢獻中得以升華。它也提醒我們,在任何時代,信仰、勇氣、堅韌和對傢國的熱愛,都是支撐我們前行的寶貴財富。 這是一部值得細細品讀的書,它會帶領你穿越時空的隧道,感受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體驗一群鮮活生命的悲歡離閤,最終,讓你對“傢國”二字,産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無論你身處何方,身為何職,讀完《山河歲月》,你都會被其中蘊含的深厚情懷所感動,被其中人物的命運所牽引,並從中汲取麵對生活挑戰的勇氣與力量。它是一部關於成長、關於選擇、關於傳承、關於奉獻的史詩,也是一部關於中國人如何在這片土地上,書寫自己命運的恢弘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