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書簡介 | 
| 本書係“十一五”國傢古籍整理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是國傢圖書館齣版社策劃齣版的“著名圖書館藏稀見方誌叢刊”係列的一種。本書共收錄南京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誌68種,其中稿本3種,如《昌平誌外誌稿》等;抄本36種,如《寜晉縣鄉土誌》《【光緒】洪洞縣誌》等;孤本23種,如《【康熙】杞縣誌》等。 | 
| 目錄 | 
| 001 昌平誌外誌稿 002 【民國】新城縣誌 003 【乾隆】直隸深州總誌 004 寧晉縣鄉土誌 005 【康熙】長治縣誌 006 【光緒】洪洞縣誌 007 【乾隆】續猗氏縣誌 008 【光緒】遼陽州誌 009 【宣統】鐵嶺縣誌 010 【民國】拜泉縣誌 011 【民國】訥河縣誌 012 【康熙】涇陽縣誌 013 【雍正】涇陽縣誌 014 郃陽縣鄉土誌 015 【康熙】會寧縣誌 016 【宣統】鎮番縣誌 017 【光緒】重修蒲臺縣誌 018 【光緒】平度誌要 019 【康熙】江寧府誌 020 【康熙】六閤縣誌 021 溧水徵訪冊 022 【萬曆】興化縣新誌 023 【康熙】睢寧縣誌 024 【同治】象山縣誌稿 025 【乾隆】湯谿縣誌 026 【雍正】景寧縣誌 027 【嘉慶】麗水誌稿 028 【嘉慶】霍山縣誌 029 【順治】亳州誌 030 【光緒】全椒縣誌 031 【嘉靖】新安誌補 032 歙縣採訪冊 033 【道光】新昌縣誌 034 【康熙】臨江府誌 035 【康熙】建昌府誌 036 【乾隆】南豐縣誌 037 【萬曆】杞乘 038 【康熙】杞縣誌 039 江陵縣誌勘誤 040 【順治】攸縣誌 041 【康熙】攸縣誌 042 【道光】武緣縣誌 043 【道光】羅城縣誌 044 天河縣鄉土誌 045 【乾隆】雒容縣誌 046 【道光】西延軼誌 047 【道光】陽朔縣誌 048 【道光】永福縣誌 049 【光緒】恩陽州誌 050 【乾隆】漢州誌 051 【康熙】邛州誌 052 【康熙】綿竹縣誌 053 【嘉慶】興文縣誌 054 【康熙】嘉定州誌 055 【康熙】夾江縣誌 056 【光緒】丹稜縣誌 057 【乾隆】纂集仁壽全誌 058 【道光】蓬州誌略 059 【乾隆】太平縣誌 060 【乾隆】會理州誌 061 安寧州鄉土誌閤編 062 古越州誌 063 路南縣鄉土誌草本 064 【康熙】新修宜良縣誌 065 【康熙】新平縣誌 066 【乾隆】景東直隸廳誌 067 【民國】箇舊縣誌 068 中甸縣纂修縣誌材料 | 
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的圖冊,打開它,就如同走進瞭一座座精美的江南園林,讓人流連忘返。圖冊中的每一張照片都經過精心挑選,光影捕捉恰到好處,將園林的亭颱樓閣、假山流水、麯徑通幽之美展現得淋灕盡緻。無論是蘇州拙政園的典雅,還是無锡寄暢園的靈秀,亦或是揚州個園的奇巧,都仿佛觸手可及。文字部分雖然不多,但卻字字珠璣,簡練地介紹瞭每個園林的建造曆史、設計理念以及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作者對於園林中的每一處細節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比如一片瓦當的紋樣,一塊石頭的肌理,一棵樹木的姿態,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湛的工藝。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藉景”手法的介紹,如何將園外的山巒、河流、甚至遠處的村落巧妙地引入園中,使其成為園景的一部分,這種天人閤一的境界,著實令人贊嘆。書中還附有詳細的園林平麵圖和剖麵圖,配閤照片一起閱讀,能更清晰地理解園林的布局和空間構成。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真的走過瞭一趟中國古代的園林之旅,感受到瞭中國傳統建築的智慧和東方審美的獨特魅力。
評分最近在閱讀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的著作,它以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梳理瞭從春鞦戰國到明清時期,各大哲學流派的演變與發展。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體係化的梳理,它沒有簡單地羅列各個學派的人物和思想,而是著重於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繼承與批判,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例如,書中在講述儒傢思想時,不僅僅介紹瞭孔孟的學說,還詳細闡述瞭董仲舒如何將其與法傢、陰陽傢思想融閤,成為漢代官方哲學,又如王陽明如何結閤儒、釋、道三傢思想,形成瞭心學。這種縱橫交錯的梳理方式,讓我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發展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引用瞭大量的經典原文,並配以生動易懂的解釋,即使是對哲學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不少啓發。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一些爭議性觀點的探討,作者能站在不同學派的立場上進行分析,展現齣一種客觀公正的研究態度。通過閱讀此書,我不僅對中國古代哲學有瞭更深的理解,也更深刻地認識到其思想的連續性和包容性。
評分最近沉迷於一份關於宋代文學研究的論文集,尤其是其中關於蘇軾詞作的幾篇解讀,讓我耳目一新。以往對蘇軾詞的印象,多停留在其豪放曠達、寄情山水的層麵,但這些文章卻挖掘齣瞭他詞作中更為深沉、細膩的情感維度。有一篇分析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並非僅僅停留於對赤壁景色的描繪和英雄氣概的贊揚,而是深入剖析瞭詞中“大江東去”背後所蘊含的對時光流逝的無奈,以及“故國神遊”中對於政治失意的隱忍。作者通過對當時政治背景的梳理,以及對蘇軾一生經曆的細緻考量,揭示瞭詞中字裏行間那份“壯懷激烈”之下,其實隱藏著更深的孤獨與憂愁。另一篇則著重探討瞭蘇軾詩歌與佛教思想的融閤,從他的禪意詩中,我纔真正體會到那種“枯木逢春”、“靜水流深”的境界。書中引用瞭大量的古籍文獻,對一些關鍵的詞語、典故進行瞭溯源,使得理解更加透徹。閱讀這些論文,感覺就像在和一位博學的老友在書房裏暢談,每一次的討論都讓我對這位偉大的文學傢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也讓我對宋代文學的博大精深有瞭更直觀的體會。
評分尋訪古籍,總有一種沉甸甸的儀式感,仿佛穿越時空,與前賢對話。最近得遇一本《中國曆史疆域變遷圖錄》,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它以精細的筆觸,繪製瞭從先秦時期到近現代,中國疆域的每一次重要變動。打開書頁,如同翻閱一部厚重的曆史畫捲,從模糊的輪廓到清晰的界綫,每一個時代的更迭,都伴隨著土地的增減、省份的劃分、民族的融閤。圖錄中的插圖不僅繪製瞭地理風貌,還巧妙地融入瞭當時的行政區劃、重要城鎮、甚至民族分布的示意。文字部分更是對每一幅地圖進行瞭詳盡的解讀,解釋瞭變遷的原因、影響以及相關的曆史事件,比如某次戰爭的勝利如何導緻疆域的擴展,又如某次民族政策的調整如何影響瞭區域的劃分。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曆史地理頗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如獲至寶,它將抽象的曆史概念具象化,讓我能直觀地理解中國這片土地的脈絡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尤其是一些細節,比如不同朝代對同一地區的稱謂差異,以及邊疆地帶的模糊地帶如何隨著中央王朝的強大而逐漸明確,都讓我受益匪淺。書中引用的史料也頗為考究,旁徵博引,論證嚴謹,讀來讓人心服口服。
評分這是一套關於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精選集,裏麵收錄瞭各個時期、各個流派的代錶性畫作,實在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每一幅畫作都配有高質量的復製品,色彩鮮艷,細節清晰,仿佛原作就在眼前。從魏晉時期的壁畫,到唐代的仕女圖,再到宋代的山水畫,以及元明清的文人畫,幾乎涵蓋瞭中國繪畫的完整發展曆程。文字部分則由該領域的專傢撰寫,對每一幅畫作的創作背景、藝術風格、以及作者的生平都進行瞭深入的解讀。例如,在欣賞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時,作者詳細介紹瞭畫中的人物造型、綫條運用,以及如何通過畫麵來錶現曹植的浪漫情懷。而在解析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時,則著重分析瞭其構圖的宏偉、筆法的蒼勁,以及如何通過山水的描繪來寄托作者的情感。本書的另一個特色是,它不僅展示瞭繪畫作品本身,還穿插瞭大量的相關曆史資料、詩詞歌賦,以及文人的題跋,這些都為理解畫作的內涵提供瞭更豐富的視角。通過這套畫冊,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與曆代的大師們進行瞭一次無聲的對話,也更深刻地體會到瞭中國繪畫藝術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韻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