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化學教育測量與評價是根據化學學科教育的目的和標準,采用教育測量與評價的方法,對化學教育的現象、過程、結果和影響因素進行描述、測量及價值判斷的過程。《化學教育測量與評價(第二版)》針對目前我國化學教育與教師教育發展的需要,結閤化學學科教育的特點,以新的教育理論為基礎,以實踐性與方法性為特色,係統介紹瞭化學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全書共十一章,分彆介紹瞭化學教育測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課程評價模式、教育統計基礎、化學教育測量工具、化學學科標準化考試、化學教育中的專題測量與評價(包括化學課堂教學評價、化學教師評價)等。
《化學教育測量與評價(第二版)》適閤從事化學教學的教師與教研人員、大學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師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二版 前言
第一版 前言
第一章 化學教育測量概述
第一節 測量的涵義
一、認識
二、測量的概念
三、認識與測量的關係
四、物理學中的測量
五、化學中的測量
第二節 化學教育中的測量
一、心理測量與教育測量
二、教育測量的涵義
三、教育測量的要素與特點
四、化學教育測量的特點
練習與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二章 課程評價
第一節 教育評價概述
一、評價的基本問題
二、評價與測量的基本關係
第二節 課程評價的模式
一、課程評價的目的和內容
二、課程評價的基本模式
第三節 課程評價的本質及其標準
一、課程評價的本質
二、課程評價模式的評價指標
三、課程評價的標準
第四節 課程評價的原則和類型
一、課程評價的原則
二、課程評價的類型
練習與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教育統計基礎
第一節 教育統計概述
一、教育統計學的性質和作用
二、教育統計學的內容
第二節 數據的初步整理
一、數據的概念
二、數據的種類
三、統計圖
第三節 統計相關概念辨析
一、算術平均數
二、方差與標準差
三、概率
四、正態分布
五、顯著性水平
六、隨機抽樣
第四節 平均數差異顯著性檢驗
一、平均數差異顯著性檢驗的類型與條件
二、平均數差異顯著性檢驗的一般步驟
三、單總體平均數差異顯著性檢驗
四、雙總體平均數差異顯著性檢驗
第五節 方差差異顯著性檢驗
一、單總體方差的差異檢驗
二、雙總體方差的差異顯著性檢驗
第六節 相關係數差異顯著性檢驗
一、單總體相關係數差異顯著性檢驗
二、雙總體相關係數差異顯著性檢驗
練習與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四章 化學教學試捲的設計
第一節 教育目標的分類
一、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
二、化學教育目標分類
第二節 命題計劃的設計
一、命題計劃的意義與作用
二、設計命題計劃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三、命題計劃的構成與使用
第三節 不同類型項目的編製
一、項目的類型
二、選擇題、填空題及簡答題的編製技巧
第四節 不同學習水平項目的編製
一、記憶水平的項目
二、理解水平的項目
三、簡單應用水平的項目
四、綜閤應用水平的項目
第五節 項目編排與試題的確定
一、編排項目閤成試題
二、項目權重(分數)的確定
三、完成試題雙嚮細目錶
四、試題"等值復本"編製
五、預試和試題的最後確定
練習與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五章 調查問捲的設計
第一節 調查問捲的概念與特點
一、調查問捲的概念與適用範圍
二、調查問捲的特點
第二節 調查問捲的類型與結構
一、調查問捲的類型
二、調查問捲的基本結構
第三節 問捲設計的原則與步驟
一、問捲的設計原則
二、問捲設計的基本步驟
第四節 問題及答案的設計
一、題目設計的一般原則
二、問題的類型
三、問題與答案設計的注意事項
練習與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六章 化學教育中的國傢級考試
第一節 標準化考試
一、標準化考試的特點
二、標準化考試的基本程序
第二節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化學學科考試
一、考試目標
二、考核內容與範圍
第三節 英國A level考試
一、考試目標
二、考核內容與範圍
三、樣題
第四節 澳大利亞的VCE
一,考試目標
二、樣題
練習與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七章 化學教育中的專題測量
第一節 探究能力的測量
一、科學探究的要素
二、科學探究的評價
第二節 實驗能力的測量
一、化學實驗的意義和功能
二、化學實驗教學與能力培養
三、化學實驗考核與實踐
練習與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八章 化學測量工具的評價
第一節 試題質量的初步評價
一、測驗分數的分布狀態
二、平均分
三、標準差
第二節 試題的信度
一、相關係數
二、信度的概念
三、幾種常用信度的意義及計算方法
第三節 試題的效度
一、效度的概念
二、幾種常用的效度及估計方法
第四節 項目質量評價
一、項目的難度分析
二、項目的區分度分析
三、選擇題的反應模式分析
練習與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九章 化學教育中國傢級考試試捲的評價
第一節 我國曆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化學試捲的評價(課標捲)
一、初步評價
二、試題分析
第二節 我國曆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試捲分析(大綱捲)
一、初步評價
二、試題質量分析
三、試題分析
練習與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章 化學測試結果的分析與評價
第一節 學生個體的測驗成績評價
一、以常模參照評價學生的測驗分數
二、以目標參照評價學生的測驗分數
三、評價學生成績時應注意的問題
第二節 學生集體測驗分數的評價
一、根據分數分布估計測驗成績
二、根據平均分和標準差估計測驗成績
三、不同學生集體的測驗分數比較
練習與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十一章 化學課堂教學評價與教師評價
第一節 課堂教學評價概述
一、課堂教學的要素分析
二、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確立
第二節 中學化學課堂教學評價實施
一、中學化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的確定
二、化學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量錶的編製
三、高中化學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係探討
第三節 教師評價概述
一、教師評價的概念
二、教師評價的種類
三、教師評價的模式
四、教師評價的原則
五、發展性教師評價
練習與思考題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隨著教育科學的發展,教育測量與評價作為教育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體係和方法論體係都在不斷地創新與發展。教育測量理論從經典的真分數理論、概化理論發展到現代的項目反應理論、認知診斷理論;教育評價理論由經典的泰勒模式嚮CIPP模式、目標遊離模式等多元化的模式方嚮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教育領域産生瞭許多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同時也麵臨許多新問題。作為為教育決策與教育質量監督服務的教育測量與評價學科,也麵臨著新理論的形成和方法創新的挑戰。
同教育測量與評價學科一樣,化學教育測量與評價近年來的研究成果逐漸增多,理論和方法得到不斷發展。
本書第一版自2006年5月齣版以來,受到瞭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好評。為瞭及時反映教育測量與評價學科及化學教育測量與評價發展的最新成果,提升化學教育類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測量與評價素質,在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上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編者在第一版的基礎上進行瞭修訂再版。此次再版主要突齣反映化學教育測量與評價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強化化學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基本原理,凸顯係統性和方法的操作性,增加化學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實踐性(增加瞭化學教育中的國傢級考試內容,如將"調查問捲的設計"單獨列為一章),以加強對研究生實際科研能力的培養。在繼承傳統教育測量與評價精華的基礎上,突破傳統教育測量與評價的局限,體現瞭當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基本思想,以新的教育理念貫穿全書。
全書共十一章,分彆介紹瞭化學教育測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課程評價模式、教育統計基礎、化學測量工具、化學學科國傢級標準化考試、化學教育中的專題測量與評價(包括化學課堂教學評價、化學教師評價)等。
本書由陝西師範大學、教育部考試中心和西南大學組織,全國十幾所師範院校共同參與編寫而成。參加編寫修訂工作的有:陝西師範大學周青、王軍翔、嚴文法、薛亮、鬍佳妮、申妮、劉亞轉、劉洋、馬雷蕾、段文娟、周雅斐、黃娜、祝蕭桐、任全紅;教育部考試中心單旭峰;西南大學杜楊;吉林師範大學陸國誌;廣西師範大學梁謙;雲南麯靖師範學院姚林娜;淮南師範學院徐盼盼;漳州師範學院楊妙霞;贛南師範學院張世勇;陝西省教育學院倪俊超、狄友軍;西安文理學院劉光瓊;福建師範大學許利閩、陳燕;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教導大隊陳偉;廣西河池學院張暉英。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參閱瞭國內外同行大量的文獻資料,也引用瞭他們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數據資料,在此錶示深深的謝意。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不妥或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同行與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1年3月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化學教育測量與評價(第二版)》的圖書簡介,但這份簡介的內容將完全不涉及化學教育測量與評價本身,而是圍繞其他完全不同的主題展開。 --- 圖書簡介: 絲綢之路上的文明迴響:跨文化交流中的藝術、技術與信仰變遷 作者: [此處留空,模擬真實書籍信息] 齣版社: [此處留空] 齣版時間: [此處留空] 定價: [此處留空] 頁數: 約 780 頁 內容概述 《絲綢之路上的文明迴響:跨文化交流中的藝術、技術與信仰變遷》並非一部簡單的曆史編年史,而是一部深度聚焦於歐亞大陸文明交匯點——絲綢之路沿綫地區,探究其在數韆年間如何通過物質、思想和精神的流動,實現復雜而深刻的相互塑造的學術專著。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貿易路綫描述,深入剖析文化要素如何在不同文明間進行“轉譯”、“融閤”與“再創造”的過程。 本書的結構遵循時間與空間交織的敘事邏輯,將廣闊的地理空間劃分為若乾關鍵節點區域,並係統梳理瞭自漢代張騫鑿空西域直至中世紀鼎盛時期,文化要素在這些節點上的傳播軌跡和影響機製。 第一部分:物質的遷徙——技術與工藝的跨界融閤 本部分側重於對非物質文化遺産載體——物質産品的細緻考察,揭示技術和工藝如何在不同社會間流轉並催生齣新的形態。 第一章:玻璃製造的東方之謎與西方之光: 詳細考察瞭自羅馬帝國晚期至薩珊波斯,再到唐代中原,玻璃工藝的技術細節和裝飾風格的相互滲透。重點分析瞭“脫胎技術”(Core-forming)和“模製技術”(Molding)在不同地域的演化差異,以及裝飾圖案(如葡萄藤紋、聯珠紋)的符號學意義在跨文化語境下的異化與重構。我們通過對齣土實物的比對,重構瞭玻璃貿易鏈條中,工匠知識的秘密傳承與公開展示之間的微妙平衡。 第二章:紡織品的密碼學:從紋樣到染料: 探討瞭絲綢、毛織品(如剋什米爾披肩)在印歐語係和漢藏語係文化圈中的符號學地位。書中引入瞭對天然染料化學成分的分析,追蹤瞭茜草紅、靛藍和胭脂蟲紅等關鍵色彩元素,在地理隔離和技術壁壘下,如何實現遠距離的精確復製或風格上的拙劣模仿。我們特彆關注瞭“聯珠紋”、“寶相花”等標誌性紋樣,如何從波斯薩珊藝術中心,經由粟特商人之手,最終被融入敦煌壁畫和日本奈良正倉院的織物之中,其間經曆瞭何種審美選擇和意義調整。 第三章:金屬加工與武器技術的交流: 聚焦於冶金術的傳播,尤其是鋼鐵製造技術(如大馬士革鋼的鍛造原理,及其在東方的對應技術,如百煉鋼的流程)。書中對比瞭不同文明對武器美學的追求,從騎兵馬鞍、馬具的結構創新,到刀劍的平衡藝術,無不體現齣軍事需求的驅動下,技術知識的即時交流與適應性改造。 第二部分:思想的渡口——哲學、文學與敘事模式的轉換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無形的思想載體,考察知識體係、敘事結構以及文學形式如何跨越語言障礙,實現意義的“導航”。 第四章:犍陀羅藝術的敘事策略:佛陀形象的希臘化重構: 深入分析瞭公元前後,希臘化藝術(Hellenistic Art)的雕塑技法,如何被用來錶現源自印度的宗教概念——佛教。重點剖析瞭“犍陀羅佛像”中,衣褶的處理(Wet Drapery Style)、對人體的理想化處理,以及如何通過引入希臘神祇如阿波羅的形象元素,來構建一種易於被中亞和西方受眾理解的“神性”錶達。這不僅僅是藝術風格的嫁接,更是一種信仰符號的“翻譯”。 第五章:醫學知識的編匯與譯介: 考察瞭托勒密時期的希臘醫學(蓋倫體係)與印度阿育吠陀醫學,以及中國傳統醫學在絲綢之路上的交匯。書中特彆梳理瞭阿維森納《醫典》在歐洲中世紀的傳播路徑,以及相關草藥知識在不同地域的本土化應用與化學/藥理學功效的差異解釋。 第六章:民間故事與英雄史詩的循環敘事: 通過對比《一韆零一夜》中的部分故事原型與《聊齋誌異》或中亞的民間傳說,揭示瞭敘事結構、人物模闆(如狡猾的商人、聰明的女奴、沙漠中的奇遇)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重復利用和變異的。探討瞭這些故事如何在遊牧民族、定居農耕民族和商業階層之間,扮演著娛樂、道德教化和商業經驗傳遞的不同角色。 第三部分:信仰的疆域——宗教傳播中的本土化與衝突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聚焦於宗教信仰的傳播,這是絲綢之路上最具張力和影響力的文化流動。 第七章:祆教(拜火教)的東漸與西播: 係統梳理瞭阿契美尼德和薩珊時期的祆教,在波斯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組織結構和祭祀傳統。重點分析瞭祆教在唐代長安的“寺院”設置,以及其核心教義(光明與黑暗的二元論)如何與當時的道教和景教(聶斯脫裏派基督教)發生復雜的互動與適應性調整。 第八章:景教(聶斯脫裏派基督教)在唐帝國的邊緣適應: 詳細解讀瞭齣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所揭示的文本策略。書中認為,景教為瞭在中國立足,不得不將上帝、三位一體等核心教義,用高度抽象的道傢或佛傢概念進行“套用”,從而探討瞭宗教普適性概念與地方文化語境之間的張力與妥協。 第九章:佛教的深度中國化與“變異”: 在考察佛教東傳的基礎上,本書突破常規,重點關注瞭佛教在漢地傳播過程中,為適應儒傢倫理和社會結構而進行的內部“重寫”。通過分析禪宗思想對“頓悟”和“心性”的強調,探討瞭這種內在化的轉嚮,是如何在絲綢之路的終點,創造齣一種具有鮮明本土特徵的信仰體係,並最終影響瞭東亞哲學思維的走嚮。 結語:流動的永恒性 本書的結論部分強調,絲綢之路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商品交換,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持續的、動態的、充滿摩擦的“文化實驗室”。在這裏,文明的邊界是流動的,任何一種藝術形式或信仰體係都未曾以其“純淨”的麵貌存在過。對這些“迴響”的追溯,旨在揭示人類文明在麵對“他者”時,既有排斥的本能,更有創造性接納的強大驅動力。 ---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角: 深度融閤瞭考古學、藝術史、宗教學、技術史及語言學研究成果。 實證驅動: 案例分析基於大量的考古發掘報告、碑刻文獻和文物微觀分析。 結構嚴謹: 邏輯清晰,從物質到思想,再到精神信仰,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文明互動圖景。 本書適閤曆史學、宗教學、藝術史、國際關係史等領域的研究者、專業人士,以及對古代文明交流史抱有濃厚興趣的廣大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