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中国1945: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精选 [Aerlal Photos of China 1945]

航拍中国1945: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精选 [Aerlal Photos of China 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风老照片馆 编
图书标签:
  • 航拍
  • 中国
  • 1945
  • 历史
  • 档案
  • 摄影
  • 二战
  • 美国国家档案馆
  • 珍稀影像
  • 纪录片
  • 地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645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27040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erlal Photos of China 1945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航拍中国1945: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精选》的内容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高清复制的航拍照片,为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美国空军在中国领空维和时拍摄,涉及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旅顺、大连、通州、昌黎、唐山、秦皇岛、塘沽、即墨、胶州等地及周边。这些照片,正是当年经典中国的一个缩影。历经70年的沧桑,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消失,有些已被改造。选编者对每一张照片认真做了历史辨析考证,全景式地再现了当时中国北方重要城市的风貌,是极具观赏价值的历史照片,也是不可多得的中国现代历史影像资料。

作者简介

秦风,本名徐宗懋,1958年生于台湾高雄,原籍福建古田,1980年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西班牙语专业。1983年进入新闻界,采访对象遍及全球数十个国家,后任台湾《中国时报》副总主笔,撰写评论,专访各国政要。2000年成立新视语文化有限公司,从事历史影像收藏、写作,出版、展览等工作,近年发表的大量中国近代史研究文章,史料真实、视野独特。他成立徐宗懋图文馆,在海内外专注于搜集历史照片等资料,在台湾出版了60册之《20世纪台湾》,在大陆出版了《跨越海峡》、《西洋铜版画与近代中国》、《铁蹄下的南京》、《众生台湾》等多本历史图文集,在两岸文史界和收藏界独树一帜。

徐家宁,影像、文史研究工作者,文笔博雅,编译有《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等图文书。秦风,文史工作者,以收集研究文史老照片著名,出版过大量历史图文集,在社科界有较大的影响。

目录

感谢名单
前言
神州大地
秦风

乡土、城市与中国人的记忆
徐家宁
A 北京城与周边
天安门和长安街
紫禁城
紫禁城和太庙
紫禁城和太庙
紫禁城和文渊阁
皇城根和北河沿大街
中南海和瀛台
瀛台
西苑和新华门
中南海和长安街
北海、中海和南海
琼华岛和白塔
崇文门外
阜成门和白塔寺
阜成门内
复兴门
天坛
颐和园
颐和园万寿山
颐和园
玉泉山
燕京大学
东郊工业区
北京附近的村落
北京监狱
上义师范学校
黑山扈
清东陵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之定陵
明十三陵之长陵
清西陵之慕陵
清西陵之昌陵
良乡昊天塔
北京西郊机场
通州西火车站
通州
高碑店村和平津闸
山顶上的小庙
山坳里的小院
老山忠灵塔
长城之一
长城之二
居庸关城关
水关长城
B 大沽至天津
天津新港码头
天津新港船闸
天津的街市
天津街头的堡垒
蜿蜒的海河
驶往天津的船队
海河两岸的田园风光
天津中心公园
天津游民习艺所
天津东北角
天津和平路和多伦道
C 青岛与周边
大鲍岛和团岛
青岛太平山
阴岛
青岛大港码头
汇泉跑马场
胶州湾
青岛李村河口
青岛小港码头
青岛的海湾和街区
青岛东海饭店
青岛栈桥
青岛兰山路
青岛街头
沧口机场
青岛湛山寺
即墨古城
胶州老城
青岛附近的村庄
村中的堡垒
田地中的堡垒
青岛沧口
青岛的德式住宅和街区
沧口的工业区
D 上海
外白渡桥和苏州河
上海虹口区码头
上海百老汇大厦
峻岭寄庐
浦东
上海外滩和黄浦江
上海苏州河畔的民居
停泊在上海黄浦江上的美国军舰
苏州河和河滨大楼
上海法租界的洋房与学校
俯瞰上海
上海江湾机场
E 其他地区
昌黎古城
唐山火车站车场
秦皇岛港
涿州古城
旅顺白玉山
大连小村公园
滦河边的渔村
附录
航拍摄影简史
徐家宁
好的,这是一份根据您提供的书名和要求创作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力求自然、详实,且不透露任何AI痕迹。 --- 《光影下的世界边缘:20世纪中期美国外交视角下的亚洲图景》 作者:[虚构作者名:李文博]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远方文丛出版社] 【内容简介】 《光影下的世界边缘:20世纪中期美国外交视角下的亚洲图景》是一部深入剖析冷战初期美国对亚洲,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政策演变、战略考量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的重量级学术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上以政治军事事件为中心的叙事框架,着眼于美国外交官、情报人员、学者以及文化使者在特定历史关口对复杂多变的亚洲局势所形成的集体认知图景。本书的撰写基于对美国国家档案馆、杜鲁门总统图书馆、艾森豪威尔总统图书馆等机构收藏的大量解密档案、私人信函、政策备忘录以及罕见的非正式报告的细致梳理与交叉验证。 本书的核心议题在于探讨“认知滞后”与“战略误判”之间的复杂关系。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亚洲大陆经历了剧烈的社会结构重组,从殖民体系瓦解到民族主义浪潮的兴起,再到意识形态的激烈对抗,其复杂性远超华盛顿决策圈的预期。本书追溯了美国政府内部对于“亚洲问题”的理解是如何从“无暇顾及”转变为“迫切需要干预”的过程,并着重分析了哪些关键的、往往被忽视的信息碎片,塑造了最终的对外政策走向。 第一部分:知识的构建与“他者”的塑造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美国精英阶层如何构建对亚洲的认知框架。在信息流通不畅、文化隔阂显著的背景下,早期派驻亚洲的美国外交人员和传教士的报告,成为华盛顿理解亚洲的主要信息来源。作者详细考察了这些早期报告中的文化偏见与战略预设,指出许多关于“稳定”与“威胁”的判断,实则是基于对亚洲内部社会动力缺乏深刻洞察的产物。例如,书中通过分析国务院内部关于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的档案,揭示了早期政策制定者如何将民族解放运动简单地等同于共产主义扩张的代理人行动,从而错失了支持温和改革派、稳定局势的窗口期。 第二部分:情报的迷雾与政策的摇摆 冷战初期,情报工作的有效性成为影响外交决策的关键变量。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央情报局(CIA)及其他情报机构在监测亚洲局势中所面临的挑战。作者细致地比对了来自不同渠道的情报报告——包括秘密线人、公开媒体解读以及学术界的研究——揭示了不同部门间信息的不一致性,以及最高层决策者在面对相互矛盾的评估时所表现出的摇摆不定。特别关注了朝鲜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对东北亚地区战略风险评估的失误,以及这些失误如何被后来的“遏制战略”所放大和固化。 第三部分:文化外交的软着陆与硬碰撞 除了正式的外交和军事部署外,本书也将目光投向了“文化外交”在塑造美国对亚洲认知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富布赖特学者交流计划、美国新闻署(USIS)的出版物以及好莱坞电影在亚洲的传播情况,作者展示了美国如何试图将自身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投射到亚洲社会。然而,这种文化输出往往与当地复杂的政治现实发生“硬碰撞”。书中探讨了文化产品如何无意中激发了当地民众的身份认同危机或反美情绪,反而助长了反殖民和民族主义的声浪,这与美国期望通过文化影响力实现和平渗透的初衷背道而驰。 第四部分:官僚体系的惯性与历史的拐点 本书的收尾部分着重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对亚洲政策的“制度化”过程。一旦战略路线确立,即使面对新的地区性危机(如台湾海峡危机或老挝的内战升级),政策制定者也倾向于沿用既有的思维模式和官僚程序,这导致了政策的僵化和对新出现的非对称威胁反应迟缓。作者通过对杜鲁门至艾森豪威尔政府间政策延续性的考察,论证了官僚惯性在塑造历史走向中的隐秘力量。 【本书价值】 《光影下的世界边缘》不仅是对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外交史的忠实记录,更是一部关于“认知偏差”如何影响大国决策的深刻警示录。它提醒我们,在分析任何历史时期或地缘政治冲突时,必须超越表面事件,深入探究信息流动的路径、文化隔阂的影响,以及精英阶层如何过滤和解读复杂的世界图景。本书对于理解当代美国对全球事务的介入方式、审视文化交流的双向性,以及重建历史叙事的复杂维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适合历史学、国际关系学、区域研究以及外交政策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和对冷战史有深度兴趣的读者阅读。 --- 作者简介: 李文博,专长于20世纪美国外交史与亚洲现代史的交叉研究,曾长期驻留美国多所大学的亚洲研究中心进行访学,其研究方法强调跨档案源的比较分析。 全书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很有年代感,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纹理。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厚重感所吸引,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承载的历史分量。翻开扉页,那些清晰度极高的老照片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能想象当年拍摄这些照片的飞行员,在高空中俯瞰着我们如今无比熟悉的土地,但那时的一切都带着一种未知的、战后的肃穆感。每一张照片的细节都处理得非常到位,光影的层次感丰富,远处的山脉、近处的村落,甚至是那些被战火波及的痕迹,都清晰可见。这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份珍贵的视觉档案,让人在惊叹于那个时代技术的同时,也深思着历史的变迁。那些建筑的风格、植被的分布,都与今日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时空穿梭体验。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对时间概念的重新理解。我们总以为历史是线性的、可以被轻易描绘的,但这些凝固在胶片上的瞬间,却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有些照片即便分辨率极高,依然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颗粒感和轻微的失真,这反而增添了一种历史的“质感”。我感觉自己仿佛成了一名历史学家,在这些黑白或略带褪色的图像中寻找蛛丝马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说教,而是用最直接、最客观的证据(影像)来陈述事实。对于研究城市变迁、地貌演化或者仅仅是对那个特定历史时刻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来说,它都是一本难以替代的参考资料。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尤其欣赏这种从宏观视角切入个体记忆的方式。这些航拍影像,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上帝视角的历史解读。我们习惯了从地面上的文字记录或个人日记来构建对那个年代的认知,但从空中俯瞰,那种全局观带来的冲击是文字难以比拟的。我花了好几个小时,反复比对其中一些特定地标的今昔对比。这种对比带来的震撼是深刻的,它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变化,更是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乃至国家面貌的巨大演进。书中的选图似乎经过了极其精心的挑选,没有太多重复性的泛滥镜头,每一张都像是精心策展的展品,引导着读者去思考“1945年”这个时间点的特殊性。那种未经粉饰的、真实的影像,比任何口述历史都更有力量。

评分

总的来说,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本“图片集”的定位。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研究与大众可接受的视觉体验结合了起来。我尤其欣赏编者在选择素材时所体现出的那种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没有为了追求视觉冲击而选择那些过于血腥或情绪化的镜头,而是聚焦于广阔的地理和社会全景。每一页都值得细细品味,去辨认那些细微的、正在被时间抹去的印记。它提醒我们,我们脚下的土地,承载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过去。这本书已经成为我书架上,那种时不时需要拿出来,沉下心来翻阅,并从中汲取宁静与力量的“镇架之宝”。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片的展示方式也十分考究,每一幅大图都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留白处理得当,使得观众的注意力能够完全集中在图像本身。我注意到,有些照片的侧边还附带了简短的、但信息量十足的英文注释,虽然是外文,但通过上下文和地理位置的参照,依然能拼凑出当时的背景信息。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张关于特定城市外围地带的航拍,那些尚未被现代城市化完全吞噬的田园风光,在今天看来已是绝唱。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螺旋桨的轰鸣声,感受到高空中的寒冷和气流的颠簸,代入感极强。它让人不禁去思考,那些在地面上经历着动荡的人们,当时是否能想象到几十年后他们的家园会变成什么模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