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赤峰史话》以“远古遗韵”“农牧交响”“草原帝国”“漠南雄风”“近代风云”“沧桑巨变”六章,梳理了赤峰从远古到现代的辉煌历史,叙述了赤峰经历的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元代时期的文化等几次文化高峰以及近代的沧桑、现代的发展。书中阐释了赤峰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社会各界了解赤峰和增强赤峰人民对家乡的认知度、归属感和自豪感,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张立平,现为内蒙古赤峰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主修专业为汉语言文字学 ,文字表达能力较佳,著作有《赤峰史话》等。
目录
序
前 言
一 远古遗韵
1.“华夏第一村”
2. 日出红山
3. 文明曙光
4. 龙祖玉源
5. 史前岩画
二 农牧交响
1. 走近方国
2. 青铜时代
3. 石城探秘
4. 逐鹿北方
5. 鲜卑兴衰
三 草原帝国
1. 松漠传说
2. 契丹建国
3. 断腕太后
4. 盛世王朝
5. 因俗而治
6. 游牧本色
7. 独特魅力
四 漠南雄风
1. 金朝统治
2. 元朝分封
3. 鲁王城府
4. 三卫拱边
5. 昭、卓二盟
6. 乌兰布统之战
五 近代风云
1. 贡王革新
2. 蒙地放垦
3. 工商兴衰
4. 革命洪流
六 沧桑巨变
1. 魅力新区
2. 经济腾飞
3. 民族风情
4. 地方特产
5. 如画风光
后 记
前言/序言
赤峰市与河北承德、辽宁朝阳地区接壤,滚滚东流的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横贯赤峰中部,孕育了9万平方公里沃野上的人民,见证了赤峰广袤大地上人类万年的跋涉足迹。赤峰市辖3区7旗2县,有蒙古、汉、回、满等30多个民族和睦聚居,总人口464.3万,是内蒙古第一人口大市,约占内蒙古人口的1/5,其中蒙古族人口94.3万,赤峰市是一个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汉族为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提起赤峰的过往,在多数人的眼里,赤峰偏居塞外,岁月的痕迹比西安浅,光阴的容量比北京狭小,人文的流沙比中原淡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错觉:赤峰的历史起源晚于中华历史任何一个地方。这个错觉令人心酸,但是历史本身会告诉世人赤峰的存在。
赤峰,蒙古语称“乌兰哈达”,因城区东北部赭红色山峰而得名。赤峰多山,山却不危不峻,给人一种温和的气韵。红山,是这些山中独具特色的一座,不仅仅是因为它如火如霞,并且用它命名了这座城市,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处涵括了不同时期的文明的自然景观,如同一本线装史册,随意摊开,厚重的故事便跃然纸上。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此文化没,彼文化起,起起伏伏,交相辉映,于是赤峰成了全国以地名命名文化最多的地级市,全市已发现的各个时期古人类文化遗址就有7300多处,以至于今天的人们不经意间翻动土层便可以见到先民们留下的文明碎片。
一万年前,赤峰就有了人类的活动。8000年前,兴隆洼人在这里种植、畜牧、狩猎,生生不息,用秩序井然的“华夏第一村”点亮了启迪蒙昧的点点星火,考古专家赞誉“这里是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5000年前,红山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现象叩开了文明的大门,形成了赤峰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化高峰后,我们的先民们从古老的文明之路上一步步走来,创造了4000多年前的草原青铜文化、1000多年前的契丹辽文化、800多年前的元代文化三次文化高峰,推进着历史的进程,也传承、发展着多彩的地域文化。
赤峰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始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乌兰哈达厅的设立。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乌兰哈达厅为赤峰县。新中国成立后,赤峰市南部属于热辽行政署设置的热中专区、二十二专区和热辽专区,北部属于东蒙自治政府设置的昭乌达省和热北专区,后属昭乌达盟。1954年,热河建置撤销后,其属下的宁城、赤峰、乌丹等划入内蒙古自治区,属昭乌达盟。1958年,重建赤峰市。1969年,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撤销昭乌达盟建置,设立赤峰市(地级),实行市管县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赤峰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友爱,在继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同全国人民一起共同奋斗,建设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建设着空前繁荣、开放和谐的美丽赤峰。岁月如梭,赤峰这位历经沧桑的母亲不仅没有白发苍苍、风烛残年,反而朱颜绿鬓、风华正茂,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来目睹她的美丽风采,瞻仰其历史的深远厚实。
国学大师钱穆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民族,须对以往的历史存有温情与敬意,这些温情与研究,来自对历史的挖掘与研究,来自对历史的认知与发展。《赤峰史话》既是对赤峰历史的缅怀、对赤峰历史的尊重,更是对这片土地深刻的记忆。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广,行得更远。
赤峰史话 [A Brief History of Chifeng]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