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 1919年中国的外交争执与政派利益

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 1919年中国的外交争执与政派利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野 著
图书标签:
  • 巴黎和会
  • 北京政府
  • 外交史
  • 中国近代史
  • 政治博弈
  • 政党利益
  • 五四运动
  • 外交争执
  • 历史研究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36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143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7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章宗祥、陆宗舆、曹汝霖“卖国”竟有难言之隐?
  一战后,段祺瑞怎样从众望所归沦为众矢之的?
  当民众舆论绑架外交决策时,会出现怎样意想不到的后果?
  为什么理直气壮地抵制对德宣战的广东非常国会,到后来却更理直气壮地要求向巴黎派遣自己的外交代表?
  为什么说五四学潮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下层学运?
  从军事领袖到政治领袖,吴佩孚怎样实现了华丽转身?
  巴黎和会紧要决策时刻,为何外交总长陆徵祥擅离职守出走瑞士?
  为什么张勋复辟时主张公然推翻民国的康有为,五四时却以民国名义,大义凛然地斥责政府专制?
  一个警察总监,为何竟能架空国务总理?
  …………

内容简介

  巴黎和会就其本身而论,只是一个纯粹的外交意义上的国际会议。但是,外交是内政的继续,在南北分裂、派系林立的特定条件下,外交不可避免地卷入政争……
  一时间,国内政潮陡起:当年理直气壮地抵制对德宣战的广东非常国会,如今,又同样是理直气壮地要求向巴黎派遣自己的外交代表,争享战胜国的荣耀。不久之前,康有为还是张勋复辟的主谋,公然推翻民国,现在却反过来,以民国的名义,大义凛然地斥责政府专制。更为有趣的是,国会与国务院形同冤家,为转嫁对德和约的责任,彼此暗算,相互推卸,国会的不合作,屡屡把国务院置于难堪与孤立的地位……

作者简介

  邓野,重庆市人,1953年5月20日生。198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1986年来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评聘为副研究员,2003年评聘为研究员。著有《中华民国史》《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民国政治的逻辑》等作品。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欧战与中国政局的演变

中国对德奥宣战

国会问题与南北战争

安福国会的成立

徐世昌就职与南北停战

第二章 巴黎和会与中国的期待

中国朝野关于欧战性质的解读

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准备

陆徵祥赴欧与中国代表团的组成

广东军政府对于代表权的争执

第三章 山东问题的提出与辩论

山东问题的提出与辩论

日使施压与中日密约的公布

山东问题说帖的递交

中国代表团的内部纠纷

第四章 山东问题的交涉与失败

中国另外三个说帖的递交

利益的平衡与美国对日妥协

直接归还山东的交涉与失败

中国代表团的应对方针

第五章 学潮与政潮

山东问题责任人的认定与追究

五四学运与各方评论

学生保释与政潮初起

广东方面的介入及其政治意图

第六章 南北和会的召开与破裂

南北议和与各自盘算

南北和会的召开与破裂

南北相互攻击与代表辞职

各方斡旋

第七章 北京政府关于签署对德和约的决定

曹陆章辞职、自辩与挽留

国会与日使对研究系的责任追究

国务院与国会的彼此算计

北京政府关于签约的决定

第八章 徐世昌辞职、留任与钱能训下台

上海的市民运动

罢黜曹、陆、章

徐世昌辞职、留任与钱能训下台

继任总理人选的争执与国会的搅局

第九章 几个不同的利益集团及其政治表现

英美在华势力对于山东问题的态度

特立独行的吴佩孚

广东军政府的双重身份与双重性格

孙中山及其国民党人的冷热两面

第十章 拒签对德和约

保留签字的交涉与陆徵祥的脱身之计

龚心湛的推诿与拖延

顾维钧的最后交涉:妥协与原则

拒签对德和约

第十一章 余波

德奥问题的善后

芮恩施归去与陆徵祥归来

山东问题的继续

安福系的孤立与吴佩孚的崛起

结束语

征引文献

精彩书摘

  国会问题与南北战争
  张勋复辟期间,国会被强制解散。由于在对德宣战问题上,国会与段褀瑞尖锐对立,因此,在平息复辟之后,段褀瑞并不恢复原国会,而是准备另行选举,另组一个新国会。在此情况下,孙中山随即发起护法运动与之抗衡。所谓护法,就是拥护约法,具体讲,主要诉求就是恢复旧国会。
  在孙中山的号召下,原国会议员纷纷南下,聚集广东。1917年8月,到达广东的参众两院议员约150人,因不足法定的开会人数,为此,决定采用“国会非常会议”名义。8月25日,由原众议院议长吴景濂主持,非常国会在广州开幕, 150余名议员出席,议决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当选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
  随着广东军政府的成立,中国分裂为南北两个政府。其中,北京政府为国际承认的合法政府。
  两个对立政府的形成,必然爆发战争,对此,南方称护法战争,北方称南北战争。
  ◇ ◇
  对于北京政府来讲,战争的主要目标是夺取广东,因此,南北交战的主要战场便是湖南。战争前期,北洋军大败,护法军占领湖南全境。鉴于前线战败,段祺瑞于1917年11月22日辞职,研究系的几位内阁总长亦随之卸任。
  1918年3月,曹锟部将吴佩孚,率其第三师主力攻克湘北门户岳阳,随即夺取长沙,4月,攻占湘南重镇衡阳。是役,吴佩孚横扫南军,从湘北打到湘南,成为其从军以来,取得的头一个重大的战役胜利。自此,吴氏一战成名,成为北洋軍将领当中的一个明星。
  就在吴佩孚攻占长沙之际,段褀瑞乘势复职,3月23日,代总统冯国璋再次任命段褀瑞为国务总理。3月27日,北京政府任命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兼省长。
  由于张敬尧毫无战功,北京的此项任命,立即引起曹锟、吴佩孚强烈不满。为此,吴佩孚攻占衡阳之后,便不再向南推进,而是在衡阳滞留下来。
  ◇ ◇
  1918年3月6日,代总统冯国璋发布命令,要求新一届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的选举,均于6月下旬完成。此时,对于段祺瑞及其皖系集团来讲有两个中心任务:其一,继续对南用兵,实行武力统一。其二,抓紧举办新一届国会选举。
  4月4日,段祺瑞的智囊徐树铮,密电张作霖、倪嗣冲等,就整个军政布局通报如下:“昨在京晤日馆(日本公使馆~引者注)斋藤少将,密告:‘日前曹使(曹锟~引者注)曾派人到馆言:岳长(岳阳、长沙~引者注)既下,北军欲和而不便于言,拟乞助于日政府,转告南军,再提和议,以便调停,当经拒回。为贵国计,粤川不定,国事无从下手,惟前敌有此情形,不得不告知阁下,酌达同志,预为准备’等语。”这就是说,曹锟方面希望停战议和,而日本方面不仅将此消息密告徐树铮,并且鼓动皖系继续打,拿下广东、四川。最后,徐树铮表明态度:“鄙意国会选举,为时已不裕。乘讨贼之时,赶紧著手,尚可有十数省好结果之希望,一言和则万事休矣。”
  曹锟及其所属吴佩孚部,为北方参战部队主力。在吴佩孚打下岳阳、长沙之后,曹锟之所以提出停战议和,显然含有不愿为皖系打天下之意。由于停战议和不可能与皖系商讨,为此,曹锟私下派人联络日本方面,指望日方出面调停,不料被日方出卖,密告徐树铮。那么,徐树铮为何拒绝停战?其中的关系是这样的:南北之间的战与和,核心就是国会问题,一旦停战议和,旧国会的恢复肯定被提出,这样,新国会便难以举办,此即“一言和则万事休矣”。因此必须继续向南作战,乘此机会抓紧举办新国会选举,以期取得一个有利的选举结果,所谓“十数省好结果”,从而控制国会。在这里,徐树铮把对南作战与国会选举的关系说清楚了,一句话,要新国会,不要旧国会。
  5月9日,徐树铮电告张作霖:“就时局而论,有战然后芝揆(段祺瑞字芝泉~引者注)可以支持,选举可以赶办。一日不战,则内阁立见崩溃,选举必无从著手,我北系无以自存,国家亦随之沦陷。” 5月31日,徐树铮再电张作霖:国会选办事宜,“日来初选已讫,成效甚佳。”“弟曾一再言及:战局不辍,选政即能妥办,大局庶以速定;战局稍弛,选政立败者,即根此而言也。”这里的选举、选政,就是指新国会选举。
  综上所述,徐树铮反复强调的就是“战”与“选”的关系,此即:“战局不辍,选政即能妥办”;“战局稍弛,选政立败”。
  ……

《风雨飘摇中的抉择:1919,一个时代的十字路口》 引言 1919年,世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旧有的秩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摇摇欲坠,新的力量在积蓄萌发。对于中国而言,这一年更是一个充满激荡与挣扎的特殊时期。一个世纪前的世界格局,远非今日所能比拟,但历史的脉络,往往在看似遥远的尘埃中,依然闪耀着与当下息息相关的人性光辉与时代洪流。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返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深入探究1919年中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在那场席卷全球的巨变中,中国社会内部涌动的复杂思潮与多元力量。我们将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原一个真实而鲜活的1919,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中国人民在时代洪流中,为民族未来进行艰难抉择的缩影。 第一章:战后世界的阴云与中国的希望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未为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催生了新的国际秩序的重塑。在欧洲,战胜国们聚集在巴黎,试图瓜分战利品,重新划定势力范围。然而,在这场影响深远的国际会议上,远东的中国,却被置于一个尴尬而危险的境地。 本章将详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造成的深刻影响,特别是那些为日后国际关系埋下隐患的因素。我们将重点分析战后世界的主要力量对比,以及新兴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试图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们将聚焦于中国在此时期的国际地位。经历了数十年的屈辱与沉沦,中国渴望在战后国际体系中获得公正的待遇,重塑国家形象,甚至争取收回丧失的主权。然而,在列强的环伺之下,中国的这种渴望,又面临着怎样的现实阻碍?我们将探讨当时中国社会各界对于国际局势的普遍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期待与焦虑。 第二章:巴黎和会的阴影:民族屈辱的伤痕 巴黎和会,本应是中国争取国家权益的重大契机,却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难以磨灭的伤痛。本章将深入剖析巴黎和会的进程,以及中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详细梳理会议期间,各方势力(包括战胜国、中国代表团,以及其他参与国)的诉求与博弈。 这一章节将聚焦于具体的外交斗争。我们将探讨中国代表团所提出的合理诉求,例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同时,我们将揭示列强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在中国问题上相互角力,甚至牺牲中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是,我们将详细分析关于山东问题在和会上的讨论过程,以及最终做出的一系列令人扼腕的决定。这不仅仅是一次外交的失利,更是对中国民族尊严的严重践踏。 第三章:内忧外患:北京政府的困境 在巴黎和会的阴影笼罩之下,国内的北京政府同样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本章将聚焦于1919年时北京政府的政治生态,以及其在内外压力下的应对策略。 我们将分析当时北洋政府的权力结构,以及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军阀割据的现实,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极大挑战。本章将深入探讨影响北京政府内外政策制定的关键人物和势力,分析他们的动机、立场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例如,我们会探讨袁世凯去世后,北洋政府内部的权力真空,以及如何被不同军阀派系所填补。我们将分析政府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所面临的来自国内各方的压力,包括不同政党、地方实力派、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的呼声。 第四章:思想的激荡:新文化运动的余波与民族觉醒 1919年,不仅仅是外交与政治的战场,更是思想与文化的激荡之年。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持续深入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民族的觉醒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本章将探讨这一时期思想解放的深刻内涵,以及它如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我们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例如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等,以及它们在中国社会产生的广泛影响。本章将着重探讨知识分子群体在此次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如何通过报刊、讲座、文学作品等多种形式,传播新思想,挑战旧观念。同时,我们将深入分析新思想与中国民族主义情感之间的联系,探讨在国难当头之际,思想的解放如何转化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我们会看到,知识分子的呐喊,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忧虑,与民众的爱国热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第五章:民众的呐喊:五四运动的怒火与力量 1919年,一个伟大的名字与这一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五四运动。本章将以史诗般的笔触,还原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 我们将详细描绘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索,以及运动的发展过程。从学生们的爱国请愿,到工人、商人的声援,再到全国范围内的联动,我们将展现这场运动的广泛性和群众性。本章将深入分析运动的诉求,它不仅仅是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抗议,更是对北洋政府腐败无能的控诉,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我们将探讨运动所展现出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和人民的自主性,以及它如何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一次政治事件,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蒙和民族觉醒,它标志着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开始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来。 第六章:政派的博弈:利益的纠葛与路线的纷争 在国家命运面临严峻考验的时刻,国内的各个政党和政治派别,也展开了复杂的博弈。本章将揭示1919年中国政治舞台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角力。 我们将分析当时中国主要的政治派别,例如北洋政府内部的不同派系(皖系、直系、奉系等),以及国民党、进步党等。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派别各自的政治主张、经济利益和权力诉求。在本章中,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些政派在处理外交问题(如巴黎和会)和国内政治问题上的不同策略和立场。例如,我们将探讨是否有些派别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而牺牲了国家长远利益,或者利用国难来巩固自身权力。我们将揭示在国家危难之际,个人利益与民族利益之间的冲突,以及政派之间的权力斗争对国家稳定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第七章:外交的拉锯:争取权益的艰辛之路 巴黎和会虽然告一段落,但中国争取国家权益的外交斗争并未停止。本章将继续追踪1919年之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为收回主权、废除不平等条约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我们将分析中国外交界在和会后的策略调整,以及如何利用国内民众的觉醒力量,来推动外交工作的进展。我们将探讨中国在与其他国家进行多边和双边外交谈判时的具体情况,例如与英、美、日等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中国问题上的态度变化。本章将分析中国在处理与苏联等新兴力量关系时的考量,以及这些新的国际关系如何为中国的外交策略提供新的可能性。我们将看到,中国的外交之路充满坎坷,但无数仁人志士从未放弃,他们用智慧和勇气,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奠定了基础。 第八章:未来的隐忧:挑战与希望的交织 1919年,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但也是孕育希望的开端。本章将对这一年中国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总结,并展望其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影响。 我们将回顾1919年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困境,并分析这些困境的根源。同时,我们将探讨五四运动等重大事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它们如何激发了民族精神,为中国走向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本章将重点分析1919年所发生的事件,为中国革命的道路提供了怎样的启示,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早期发展。我们将看到,1919年的中国,正是在这样一种充满矛盾与斗争的环境中,艰难地探索着自己的前进方向。 结语 1919年,是中国的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包含了民族的屈辱与抗争,思想的解放与觉醒,以及政治的博弈与抉择。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一年的细致梳理,还原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历史现场,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坚韧与智慧。理解1919年的中国,就是理解我们今天所处时代的重要根源,就是理解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愈发强大的不屈精神。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歇,但那些曾经的峥嵘岁月,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新的时代浪潮中,坚定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 1919年中国的外交争执与政派利益”,这个书名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它精确地指出了研究的焦点——1919年,一个充满变数的年份;研究的舞台——巴黎和会,一个决定世界格局的会议;研究的主体——北京政府,一个代表中国参会的政权;研究的核心——内外博弈,涵盖了国际外交的挑战与国内政治的角力。这四个关键词的组合,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信心。我尤其好奇“内外博弈”将如何体现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是怎样一边应对着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后续影响,一边又要审视列强之间微妙的政治关系,并试图争取到收回山东主权的可能性?这其中必然充斥着无数的外交策略和谈判技巧。而在国内,北京政府的各个派系,如皖系、直系等,他们又会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这场“内外博弈”之中?他们是为了国家利益还是党派利益,在外交问题上采取了何种截然不同的立场,又如何通过内部的斗争来影响甚至左右国家的整体外交方向?书名暗示了作者将把这些复杂的问题一一剥离,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了解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思考,感受他们在那段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理解那个年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为何如此艰难,又为何最终走向了新的历史进程。

评分

这本关于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书名,巧妙地结合了宏大的国际背景与具体的国内政治现实,这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尤其对“内外博弈”这个词语非常感兴趣,它暗示了本书将不仅仅是一份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更像是一场精妙的历史剧的演绎。想象一下,在那个中国积贫积弱、列强环伺的年代,一个新生的北京政府,它既要面对来自巴黎和会上国际列强的压力和分化,又要应对国内形形色色的政治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这种双重压力下的决策过程,必然充满了智慧、权谋、妥协甚至牺牲。书名中的“1919年中国的外交争执”让我联想到那一年轰动一时的五四运动,它与巴黎和会的进程是否存在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中国代表团在和会上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外交困境?他们是如何在失去国家主权和维护民族尊严之间寻找平衡的?而“政派利益”的指向,则让我预感到书中会对当时北洋政府内部不同派系,如皖系、直系、奉系等,以及他们各自在外交问题上的立场和诉求进行深入的剖析。这些派系为了各自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是如何影响着国家的外交决策的?他们之间的相互制衡又会对中国的外交走向产生怎样的影响?总的来说,这本书名承诺了我一次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关键转折点的机会,它预示着一个充满戏剧性、决策艰难的历史画卷即将展开,我非常期待能在字里行间找到对这些疑问的解答。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吸引我对历史的浓厚兴趣,特别是“巴黎和会”和“北京政府”这两个关键词,立刻将我带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很好奇,在那样一个国际格局剧烈动荡的背景下,一个刚刚走出封建桎梏的中国,其首都的政府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又是如何在国内政治派系林立的漩涡中求生存、谋发展的。书名中“内外博弈”四个字更是点睛之笔,它预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记述,更是一次深入的剖析,揭示了权力、利益、民族情感以及理想在那个特定历史节点如何交织、碰撞,最终塑造了中国在那一年乃至更长远的外交轨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的焦虑、挣扎与决心,去理解那些影响深远的决策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中诞生的。书名中的“外交争执”也让我对书中对具体外交事件的描写充满期待,希望能看到详细的外交交锋,了解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努力与困境,以及最终的成果与失落。而“政派利益”则让我对书中对国内政治斗争的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知道不同的政治派别是如何围绕国家的外交方向展开争夺的,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又采取了什么策略。总而言之,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深刻,充满历史的张力,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探索那个年代中国的真实面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单是读一遍就让人心潮澎湃,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现实的力度。“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这几个词汇精准地捕捉到了1919年中国所处的关键历史节点。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国刚刚经历了辛亥革命,却又陷入了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之中,而与此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政府作为当时中国的代表,肩负着怎样的外交重任?他们在巴黎和会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以及国内各派政治势力为了争夺话语权和利益而进行的“博弈”,必然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书名中的“外交争执”让我猜测,书中一定会详细描写中国代表团在巴黎的曲折经历,也许会有令人扼腕的无奈,也一定会有不屈的抗争。而“政派利益”则预示着,作者将深入剖析当时北洋政府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揭示各个政治派别是如何围绕着国家的外交方向,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利益权衡和权力较量。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叙事框架,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极大的期待,我希望能从中读出那个时代中国政治的复杂性,以及中国人民在寻求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艰辛探索。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它透露出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深刻的洞察力。“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个充满冲突与挑战的时代图景。我设想,这本书将会深入探讨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困境,以及北京政府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进行艰难的周旋。书名中的“内外博弈”四个字,让我看到了作者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解读这段历史,既有国家层面的外交角力,也有政权内部的权力斗争。 我很好奇,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是如何在强权政治的夹缝中争取国家权益的?他们面对的究竟是怎样的外交压力?这本书是否会详细还原那些关键的外交谈判场景,揭示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无奈与抗争?同时,“北京政府的政派利益”这一点也让我非常感兴趣。 当时的中国政治舞台是何其动荡,不同派系为了各自的政治资本和利益,又是如何影响着国家的命运?书中是否会细致地分析这些派系的构成、他们的政治主张以及他们在外交问题上的具体表现? 这些内部的博弈,又是如何反作用于北京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策略,甚至影响了最终的走向?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视角,让我能够理解那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和尊严所付出的努力。

评分

很喜欢,满意极了,下次还要买

评分

有助于了解那个时代的好书

评分

很好很好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看

评分

巴黎和会与北京政府的内外博弈: 1919年中国的外交争执与政派利益,好书推荐

评分

汉唐出了好多精品书,这本听说也很好。

评分

好书,做活动时候买的,价格比较划算!

评分

很精彩的书,可以拍一部电影。

评分

质量不错,值得肯定哦!

评分

对历史有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