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卢会杰)(基础篇)

有机化学(卢会杰)(基础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会杰,王敏灿 编
图书标签:
  • 有机化学
  • 卢会杰
  • 基础
  • 大学教材
  • 化学
  • 有机物
  • 反应机理
  • 命名
  • 结构
  • 学习辅导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67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201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页数:43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部分即第1章到第4章介绍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有机化学的发展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有机化合物的异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第二部分集中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基本化学性质和制法,抓住化合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比,以实现有机反应之间的相互联系。这部分篇幅较大,为第5章到第16章,内容包括链烃、碳环化合物、含卤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生物高分子化合物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第13章集中介绍化合物结构的物理测定方法,包括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氢谱和碳谱以及质谱。为方便学生学习,每章后均有习题,每隔几章有一些阶段练习供复习之用。
  本书可供化学、应用化学、化工、制药、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食品、环境、材料、医药等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1绪论1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
1.1.1有机化合物1
1.1.2有机化学1
1.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共价键2
1.2.1经典结构与分子模型2
1.2.2化学键3
1.2.3有机化合物的表示方法6
1.3共价键的基本性质7
1.3.1键级7
1.3.2键能7
1.3.3键长8
1.3.4键角8
1.3.5键的极性8
1.4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测定8
1.5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9
1.5.1布朗斯特-劳尔酸碱理论9
1.5.2路易斯酸碱理论10
1.5.3路易斯酸碱与布朗斯特-劳尔酸碱的异同10
1.6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与共振论11
1.6.1诱导效应11
1.6.2共轭效应11
1.6.3超共轭效应11
1.6.4共振论12
1.7有机化合物的来源12
1.8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3
习题14
2有机化合物的异构16
2.1构造异构16
2.2顺反异构17
2.2.1双键化合物的顺反异构18
2.2.2环状化合物的顺反异构19
2.3对映异构19
2.3.1对称因素与手性19
2.3.2手性分子与对映异构体20
2.3.3对映异构体的特性26
2.4构象异构28
2.4.1链状化合物的构象异构29
2.4.2环状化合物的构象异构31
习题34
3有机化合物的命名37
3.1烷烃的命名37
3.1.1烷烃的普通命名37
3.1.2烷烃的系统命名38
3.2含单官能团的链状化合物的命名39
3.2.1含单官能团的链状化合物的普通命名法39
3.2.2含单官能团的链状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40
3.3环状有机化合物的命名42
3.3.1脂肪族环状化合物的命名42
3.3.2芳香烃的命名43
3.4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命名45
3.4.1硝基化合物和亚硝基化合物的命名45
3.4.2胺的命名46
3.4.3其它含氮化合物的命名46
3.5杂环化合物的命名47
3.5.1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命名47
3.5.2六元杂环化合物的命名48
3.5.3稠杂环化合物的命名48
3.5.4脂肪族杂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48
3.6多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命名49
3.7复杂化合物的命名方法51
习题51
4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53
4.1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与分子间作用力53
4.1.1分子间作用力53
4.1.2物理性质54
4.2烃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56
4.2.1烷烃的物理性质56
4.2.2烯烃的物理性质57
4.2.3炔烃的物理性质58
4.2.4脂环烃的物理性质58
4.2.5芳香烃的物理性质59
4.3卤代烃的物理性质59
4.3.1卤代烷烃的物理性质60
4.3.2卤代烯烃61
4.3.3卤代芳烃61
4.4含氧化合物的物理性质62
4.4.1醇的物理性质62
4.4.2酚的物理性质62
4.4.3醚的物理性质63
4.4.4醛、酮、醌的物理性质63
4.4.5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质64
4.5含氮化合物的物理性质65
4.5.1胺和季铵的物理性质65
4.5.2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66
4.5.3重氮化合物的物理性质66
4.5.4偶氮化合物的物理性质67
4.6杂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67
4.6.1五元杂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67
4.6.2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68
4.6.3稠杂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68
习题69
5链烃的结构、反应与制法70
5.1烷烃的结构、反应与制法70
5.1.1烷烃的结构70
5.1.2烷烃的反应70
5.1.3烷烃的来源和制法73
5.1.4典型的烷烃74
5.2烯烃的结构、反应和制法74
5.2.1烯烃的结构74
5.2.2烯烃的反应75
5.2.3烯烃的制备83
5.2.4典型的烯烃85
5.3炔烃的结构、反应和制法86
5.3.1炔烃的结构86
5.3.2炔烃的反应86
5.3.3炔烃的制备90
5.3.4典型的炔烃91
5.4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反应和制法91
5.4.1共轭二烯烃的结构91
5.4.2共轭二烯烃的反应92
5.4.3共轭二烯烃的制法94
5.4.4典型的共轭二烯烃94
习题95
6碳环化合物的结构、反应与制法99
6.1脂环化合物的结构、反应与制法99
6.1.1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张力学说99
6.1.2脂环化合物的反应100
6.1.3脂环化合物的制法101
6.2甾族化合物和萜类化合物101
6.2.1甾族化合物101
6.2.2萜类化合物105
6.3芳香烃的结构、反应与制法106
6.3.1苯的结构与反应106
6.3.2取代苯的反应与定位效应109
6.3.3多环芳烃的反应114
6.3.4稠环芳烃的反应115
6.3.5芳烃的来源和制法119
6.4非苯芳烃120
6.4.1芳香性——Hückel规则120
6.4.2几种重要的非苯芳烃121
6.5富勒烯与杯芳烃123
6.5.1富勒烯123
6.5.2杯芳烃124
习题124
7卤代烃的结构、反应与制法129
7.1一卤代烷烃129
7.1.1一卤代烷烃的结构129
7.1.2一卤代烷烃的反应129
7.1.3一卤代烷烃的制备135
7.1.4典型的一卤代烷烃136
7.2卤代烯烃136
7.2.1乙烯式卤代烃137
7.2.2烯丙式卤代烃137
7.3卤代芳烃138
7.3.1卤代苯及其衍生物138
7.3.2苄卤140
7.4多卤代烃140
7.4.1多卤代烃的概述140
7.4.2几种重要的多氯代烃141
7.4.3多氟代烃142
7.4.4有机氯农药143
习题143
8醇、酚、醚的结构、反应与制法146
8.1醇的结构、反应和制备方法146
8.1.1醇的结构146
8.1.2醇的反应146
8.1.3醇的制备152
8.1.4典型的醇154
8.2酚的结构、反应和制备方法155
8.2.1酚的结构155
8.2.2酚的反应155
8.2.3酚的制备方法159
8.2.4典型的酚160
8.3醚的结构、反应与制备方法162
8.3.1醚的结构162
8.3.2醚的反应162
8.3.3醚的制备方法163
8.3.4环醚的反应和制备方法164
8.3.5典型的醚166
习题167
9醛、酮的结构、反应和制法172
9.1醛、酮的结构172
9.2醛、酮的反应172
9.2.1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172
9.2.2醛、酮α-H的反应177
9.2.3醛、酮的氧化与还原反应180
9.3醛、酮的制法183
9.3.1通过醇的脱氢或氧化制备醛、酮183
9.3.2通过芳烃侧链的氧化制备芳香族醛、酮184
9.3.3通过芳环的酰化反应制备芳香族醛、酮184
9.3.4通过炔烃水合反应制备醛、酮184
9.3.5通过烯烃的催化羰基化制备醛、酮185
9.3.6通过偕二卤代烃水解制备醛、酮185
9.3.7通过羧酸或其衍生物与有机金属反应制备醛、酮185
9.4典型的醛、酮186
9.5多官能团的醛、酮187
9.5.1二元醛、酮187
9.5.2α,β-不饱和醛、酮188
9.5.3醌190
9.5.4羟基醛、酮193
9.5.5卤代醛、酮195
习题196
阶段练习1202
阶段练习2203
阶段练习3205
10羧酸及其衍生物207
10.1羧酸207
10.1.1羧酸的结构207
10.1.2羧酸的反应207
10.1.3羧酸的制法213
10.1.4典型的羧酸214
10.2羧酸衍生物215
10.2.1羧酸衍生物的结构215
10.2.2羧酸衍生物的反应216
10.2.3羧酸衍生物的制法224
10.2.4典型的羧酸衍生物226
10.2.5几种特殊的羧酸衍生物227
10.3多官能团羧酸及其衍生物230
10.3.1二元酸及其衍生物230
10.3.2α,β-不饱和羧酸(酯)232
10.3.3卤代羧酸(酯)234
10.3.4醇酸236
10.3.5酚酸239
10.3.6羰基酸(酯)241
10.3.7乙酰乙酸乙酯合成法和丙二酸
二乙酯合成法243
10.4油脂、磷脂和蜡244
10.4.1油脂与天然脂肪酸244
10.4.2磷脂247
10.4.3蜡248
10.5碳酸衍生物248
10.5.1碳酸的酰氯249
10.5.2碳酸酯250
10.5.3碳酸的酰胺250
10.5.4几种特殊的碳酸衍生物251
10.5.5硫代碳酸衍生物252
习题254
11含氮化合物260
11.1硝基化合物与亚硝基化合物260
11.1.1硝基化合物的结构260
11.1.2硝基化合物的反应260
11.1.3硝基化合物的制法261
11.1.4典型的硝基化合物262
11.1.5亚硝基化合物262
11.2胺263
11.2.1胺的结构263
11.2.2胺的反应263
11.2.3芳香胺的亲电取代反应268
11.2.4胺的制法270
11.2.5典型的胺272
11.3重氮化合物与碳烯275
11.3.1重氮化合物275
11.3.2碳烯和类碳烯277
11.3.3重氮化合物的制法278
11.4芳基重氮盐278
11.4.1重氮盐的结构278
11.4.2重氮盐的制法279
11.4.3芳基重氮盐的反应279
11.5偶氮化合物与叠氮化合物282
11.5.1偶氮化合物282
11.5.2叠氮化合物283
11.6异腈与异氰酸酯285
习题286
阶段练习4290
阶段练习5291
阶段练习6291
12杂环化合物294
12.1呋喃、噻吩和吡咯294
12.1.1呋喃、噻吩和吡咯的结构294
12.1.2呋喃、噻吩和吡咯的性质294
12.1.3呋喃、噻吩和吡咯的制法297
12.1.4呋喃、噻吩和吡咯的衍生物298
12.2唑及其衍生物299
12.2.1唑的结构299
12.2.2唑的反应300
12.2.3唑的制法301
12.2.4唑的衍生物302
12.3吡啶及吡喃衍生物303
12.3.1吡啶的结构303
12.3.2吡啶的反应303
12.3.3吡啶环的制法305
12.3.4吡啶衍生物306
12.3.5吡喃和吡喃酮307
12.4二氮六元杂环和三氮六元杂环308
12.4.1二氮六元杂环的结构308
12.4.2二氮六元杂环的化学反应309
12.4.3二氮六元杂环的制法310
12.4.4二氮六元杂环衍生物311
12.4.5三氮六元杂环311
12.5稠杂环化合物312
12.5.1吲哚312
12.5.2喹啉及异喹啉314
12.5.3苯并吡喃和苯并吡喃酮317
12.5.4含多个杂原子的稠杂环化合物318
习题319
13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与质谱322
13.1紫外光谱322
13.1.1紫外光谱的基本原理322
13.1.2紫外光谱图的特征324
13.1.3影响紫外光谱的因素324
13.1.4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光谱326
13.1.5化合物结构与λmax的关系328
13.1.6紫外光谱的应用328
13.2红外光谱329
13.2.1红外光谱基本原理329
13.2.2红外光谱图的特征331
13.2.3影响官能团吸收频率的因素332
13.2.4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的特征吸收333
13.2.5红外谱图的应用344
13.3核磁共振345
13.3.1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345
13.3.21H NMR谱347
13.3.3核磁共振碳谱354
13.3.4二维核磁共振谱简介357
13.4质谱358
13.4.1质谱概述358
13.4.2质谱中离子的主要类型359
13.4.3质谱图的解析与应用362
13.5综合运用四大谱推测化合物的结构363
习题365
14碳水化合物370
14.1单糖的结构370
14.1.1糖的开链结构371
14.1.2单糖的环状结构372
14.1.3葡萄糖的结构373
14.2单糖的化学性质375
14.2.1糖苷及衍生物的生成375
14.2.2糖的异构化376
14.2.3糖的氧化376
14.2.4糖的还原与加成377
14.2.5醛糖的递升与递降379
14.3重要的单糖及类似物380
14.3.1核糖和脱氧核糖380
14.3.2氨基糖380
14.3.3维生素C381
14.4低聚糖381
14.4.1蔗糖381
14.4.2麦芽糖382
14.4.3纤维二糖383
14.4.4乳糖383
14.4.5棉子糖384
14.5多糖384
14.5.1纤维素384
14.5.2淀粉385
14.5.3糖元386
14.5.4半纤维素386
习题387
15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和核酸389
15.1氨基酸389
15.1.1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名称389
15.1.2氨基酸的性质390
15.1.3α-氨基酸的合成392
15.1.4α-氨基酸的用途及工业生产393
15.2多肽394
15.2.1多肽的结构394
15.2.2多肽的合成396
15.3蛋白质399
15.3.1蛋白质的结构400
15.3.2蛋白质的性质402
15.4核酸402
15.4.1核酸的组成及结构403
15.4.2脱氧核糖核酸(DNA)404
15.4.3核糖核酸(RNA)405
习题406
16合成高分子化合物409
16.1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物理性质409
16.1.1高分子的概念与分类409
16.1.2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与聚集状态410
16.1.3高分子链的柔软性及其运动单元411
16.1.4高聚物的物理状态411
16.2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413
16.2.1加聚反应413
16.2.2缩聚反应417
16.2.3开环聚合419
16.3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420
16.3.1官能团的反应420
16.3.2接枝反应420
16.3.3嵌段共聚反应421
16.3.4交联反应421
16.3.5降解反应421
16.4高分子合成材料422
16.4.1合成塑料422
16.4.2工程塑料和黏合剂424
16.4.3离子交换树脂426
16.4.4化学纤维427
16.4.5橡胶428
习题430
阶段练习7430
阶段练习8431
参考文献434

前言/序言


《无机化学原理与应用》 作者: 王国强、李明华 出版社: 科学技术出版社 定价: 88.00 元 ISBN: 978-7-5388-9234-1 开本: 16开 页数: 650页 装帧: 精装 --- 内容简介 《无机化学原理与应用》 是一部全面、深入、系统介绍现代无机化学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实验技术及其广泛应用的经典教材。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无机化学知识体系,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全书内容涵盖了从原子结构、化学键到复杂配位化合物、固体化学以及环境化学等多个前沿领域,力求展现无机化学的广阔图景和勃勃生机。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的构建 本书伊始,便着力于夯实基础。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再认识”,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入探讨了原子轨道、电子排布的精细结构,特别是对不同周期和族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和解释,强调了相对论效应在重元素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化学键的本质与分子结构”,超越传统的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的简单罗列,重点分析了共价键、离子键、金属键的本质区别与联系。内容扩展至现代化学键理论,如杂化理论的深入应用、π键和σ键的精确描述,以及分子间作用力的精细调控,为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奠定理论基石。 第三章“酸碱盐理论的拓展与应用”,不仅复习了布朗斯特-洛里、路易斯等经典理论,更着重介绍了非水溶剂体系中的酸碱性、超酸、超碱的概念,以及固态酸碱催化剂在工业中的实际应用。对化学热力学在无机反应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包括吉布斯自由能、熵变在判断反应自发性中的定量作用,以及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平衡移动规律。 第二部分:元素化学的深度探索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系统地介绍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代表性元素的化学特性。 第四章“s区元素:碱金属与碱土金属”,详细阐述了这些活性金属的制备方法、与水和氧气的反应特性、特有配合物的形成,以及它们在生物体中的生理作用,特别是锂、镁、钙在新能源材料和生命活动中的关键地位。 第五章“p区元素:非金属与类金属的交响”,内容极为丰富。从硼、碳、氮、氧到硫、卤素、稀有气体,逐一剖析了它们的独特氧化态、异构现象和共价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特别关注了硼烷簇化学、氮的多种氧化物、硅酸盐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卤素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地位。 第六章“d区元素与配位化学的精妙”,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覆盖了过渡金属离子的电子结构、晶体场理论(CFT)和配位场理论(LCT)的深入比较与应用,解释了颜色、磁性、催化活性的来源。详细介绍了配位化合物的命名、异构现象、稳定性常数的测定,以及配位化学在分离科学(如萃取、离子交换)中的巨大价值。 第七章“f区元素:镧系与锕系”,聚焦于内过渡金属的独有性质,如镧系收缩、7s电子的参与以及锕系元素在核燃料循环中的重要性,为学习核化学和稀土材料学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部分:新兴与交叉领域的前沿 为了适应现代化学的发展趋势,本书特别设置了对新兴无机化学领域的探讨。 第八章“固体化学与材料科学导论”,深入讲解了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如离子晶体、共价晶体、分子晶体),重点阐述了离子导电性、半导体特性以及高分子无机材料的构筑原理。对钙钛矿结构、沸石分子筛的孔道结构设计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第九章“金属有机化学与催化”,这是现代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交叉前沿。详细探讨了有机金属试剂的合成、稳定性和反应性,重点讲解了茂金属催化剂、过渡金属参与的交叉偶联反应(如Heck、Suzuki反应)的机理,以及均相催化与非均相催化的区别与联系。 第十章“环境无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将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环境问题。内容涵盖了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络合与去除机制、大气污染中无机气体的转化过程,以及绿色化学理念在无机合成中的体现,例如使用超临界流体作为溶剂、开发环境友好型无催化剂反应。 本书特色 1. 理论深度与广度兼备: 既有对量子化学基础的坚实支撑,又不乏对复杂体系(如簇合物、超结构)的细致分析。 2. 强调应用导向: 每一章的理论讲解都紧密结合了现代工业、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中的实例,如锂电池电解质、新型光催化剂的开发等。 3. 丰富的例题与习题: 配备了大量具有挑战性的计算题、推导题和概念辨析题,旨在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4. 配图精美清晰: 涵盖了大量的分子结构图、晶体结构图和反应机理示意图,辅以高清晰度的彩色插图,帮助直观理解抽象概念。 《无机化学原理与应用》 是化学、化工、材料科学、药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理想教材,同时也是广大从事科研和工业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士提升专业素养的优秀参考书。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深刻体会到无机化学作为中心科学的魅力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化学结构图是其一大亮点,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作者在描绘反应机理时,使用了大量高质量的3D分子模型和清晰的电子转移箭头,使得复杂的电子流动过程一目了然。例如,在讲解自由基反应时,书中对于自由基的产生、传播和终止的每一个步骤,都配有形象的图示,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单个电子如何进行转移和成键。书中的立体化学示意图也做得非常出色,通过不同角度的透视图和模型,让我能够轻松地辨别手性中心、区分对映异构体和非对映异构体。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构象分析的部分,通过对环己烷衍生物的椅式构象和船式构象的详细描述,以及对各种取代基在不同位置的热力学稳定性的分析,让我对分子的三维结构及其对反应性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历史故事和科学家的小传,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知识的维度,也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

评分

这本教科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对概念的精确定义和对理论的严谨论证。在学习芳香性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Hückel规则,而是从π电子离域的能量优势出发,结合分子轨道理论,详细解释了芳香性产生的根本原因。书中对于芳香性化合物的亲电取代反应,例如卤代、硝化、磺化和Friedel-Crafts反应,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不仅列举了反应机理,还深入探讨了取代基对反应活性和区域选择性的影响。例如,在解释活化基团和钝化基团时,书中通过共振结构和诱导效应来生动地展示了这些基团如何影响苯环的电子密度,进而影响亲电试剂的进攻位置。书中还引入了一些“例外”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合理的解释,这让我认识到化学并非是僵化的规则,而是充满了动态平衡和细微差别的艺术。此外,书中关于羰基化合物的反应,如加成、取代和氧化还原,也同样深刻。对于α-氢的酸性,书中通过共振稳定烯醇负离子的方式进行了清晰的解释,这为理解aldol缩合、Claisen缩合等碳-碳键形成反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和理论深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排版布局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形象,避免了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使得即使是没有太多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书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电子的离域和共振,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类比,将其形象化,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例如,在解释芳香性时,作者将π电子比作在环状轨道上自由“跳舞”的电子,这种形象的描述让我在脑海中构建起了清晰的画面。同时,书中的排版设计也非常人性化,重点内容使用了加粗、斜体等醒目的格式,关键公式和定义单独列出,便于读者快速定位和记忆。大量的空白区域和合适的行距,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不会让眼睛感到疲劳。书中还为每一个章节都设定了清晰的学习目标和总结回顾,这有助于我更好地规划学习进度,并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整体而言,这本书在细节之处都体现了作者对读者的关怀,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有机化学入门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习题设计是其另一个亮点,非常贴合书中的理论讲解,并且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习题的难度梯度设计合理,从最基础的概念巩固到复杂的综合应用,层层递进,能够有效地检验读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反应机理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进行发散性思考,将书本上零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例如,一道题目要求预测一个多步反应的产物,这就需要我根据每一步反应的条件和机理,准确判断中间产物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步反应。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不仅加深了对各个反应机理的理解,还提升了分析和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能力。书中还包含了一些设计巧妙的“思考题”,这些题目往往没有直接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索更深层次的化学原理,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通过反复练习和思考,我感觉自己对于有机化学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记忆层面,而是真正具备了分析和创造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对于许多我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化学反应,现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者在讲解亲电加成和亲核取代反应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机理图示,而是深入剖析了电子云的分布、过渡态的能量以及溶剂效应等微观因素对反应进程的影响。例如,在讨论烯烃的亲电加成时,书中详细阐述了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如何影响区域选择性,并通过对比不同取代基对碳正离子稳定性的影响,层层递进地解释了Markovnikov规则背后的深层原因。此外,书中对于立体化学的讲解也极具启发性,不再是简单的面朝面或背靠背的表示,而是通过分子轨道理论来解释立体异构体的能量差异和反应活性差异,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为什么某些反应会优先生成特定的立体异构体。整本书的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原子结构和化学键,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反应机理,每个概念的引入都显得顺理成章,过渡自然,不会让读者感到突兀或困惑。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有机化学的学习门槛,让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甚至感觉自己正在经历一次对物质世界本质的探索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