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國際電氣工程先進技術譯叢”是機械工業齣版社集中優勢資源精心打造的中高端産品,齣版目的是傳播國際技術成果,搭建電氣工程技術平颱。叢書中所有圖書都是精選的國外優秀電氣工程著作,主要針對新能源、智能電網、電力電子、自動控製及新能源汽車等電氣工程熱點領域。這些圖書都是由經驗豐富的業內人士編著,並由國內知名專傢翻譯,具有很高的實用性。
“國際電氣工程先進技術譯叢”的齣版目的主要是為廣大國內讀者提供一個展示國外先進技術成果的窗口,使國內讀者有一個可以更好地瞭解國外技術的平颱。“國際電氣工程先進技術譯叢”可供電氣工程及相關專業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及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內容簡介
鋰二次電池在日常生活以及工業界得到瞭廣泛的應用和普及,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國際電氣工程先進技術譯叢:鋰二次電池原理與應用》共分6章,第1章簡述瞭電池發展曆史,介紹瞭鋰二次電池及其發展。第2章介紹瞭電池化學的基礎。第3章以較大篇幅全麵介紹瞭鋰二次電池用的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以及其他輔助材料,然後對鋰二次電池中的界麵反應與特性進行瞭重點介紹。第4章對電池研究中的電化學分析與材料性能分析進行瞭介紹。第5章詳述瞭電池的設計與製造。第6章概述瞭電池性能評估及其應用。《國際電氣工程先進技術譯叢:鋰二次電池原理與應用》的大量內容反映瞭鋰二次電池的最新研究成果,基本概念清楚、思路清晰、內容全麵、易於讀者理解。各章節之間力求相對獨立,又相互聯係,內容上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國際電氣工程先進技術譯叢:鋰二次電池原理與應用》適閤從事材料、化學、新能源等領域研究、開發和生産的科研人員,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教師、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
作者簡介
樸正基(Jung-Ki Park),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係的教授。他從事鋰電池研究20餘年,在相關領域發錶瞭100多篇論文,受邀做瞭50多次國際報告。他是2003~2009年韓國政府(産業資源部)支持的先進二次電池教育中心的主任。Park教授是韓國電化學協會的主席、聚閤物電池和燃料電池國際會議的發起者,也是鋰電池國際會議IMLB 2012年的主席。
內頁插圖
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電池的曆史
1.2 電池技術的發展
1.3 鋰二次電池的概述
1.4 鋰二次電池的未來
參考文獻
第2章 電池化學的基礎
2.1 電池的組成
2.1.1 電化學單元和電池
2.1.2 電池組件和電極
2.1.3 全電池和半電池
2.1.4 電化學反應和電勢
2.2 電池電壓和電流
2.2.1 電壓
2.2.2 電流
2.2.3 極化
2.3 電池特性
2.3.1 容量
2.3.2 能量密度
2.3.3 功率
2.3.4 循環壽命
2.3.5 放電麯綫
第3章 鋰二次電池材料
3.1 正極材料
3.1.1 正極材料的發展史
3.1.2 正極材料的概述
3.1.2.1 正極材料的氧化還原反應
3.1.2.2 放電電壓麯綫
3.1.2.3 正極材料的特性要求
3.1.2.4 正極材料的工作原理
鋰二次電池原理與應用目錄3.1.3 正極材料的結構與電化學性質
3.1.3.1 層狀化閤物
3.1.3.2 尖晶石化閤物
3.1.3.3 橄欖石型化閤物
3.1.3.4 釩的化閤物
3.1.4 通過錶麵修飾改善性能
3.1.4.1 層狀結構化閤物
3.1.4.2 尖晶石化閤物
3.1.4.3 橄欖石型化閤物
3.1.5 正極材料的熱穩定性
3.1.5.1 電池安全的基本理論
3.1.5.2 電池安全與正極材料
3.1.5.3 正極的熱穩定性
3.1.6 正極材料物理性質的預測與正極材料設計
3.1.6.1 第一性原理計算的介紹
3.1.6.2 采用第一性原理計算來預測和考察電極的物理性質
參考文獻
3.2 負極材料
3.2.1 負極材料的發展史
3.2.2 負極材料的概述
3.2.3 負極材料的類型與電化學特性
3.2.3.1 金屬鋰
3.2.3.2 碳材料
3.2.3.3 非碳材料
3.2.4 小結
參考文獻
3.3 電解液
3.3.1 液體電解液
3.3.1.1 液體電解液的要求
3.3.1.2 液體電解液的組成
3.3.1.3 液態電解液的性質
3.3.1.4 離子液體
3.3.1.5 電解液添加劑
3.3.1.6 電解液熱穩定性的改善
3.3.1.7 液體電解液的發展趨勢
3.3.2 聚閤物電解質
3.3.2.1 聚閤物電解質的類型
3.3.2.2 聚閤物電解質的製備
3.3.2.3 聚閤物電解質的性質
3.3.2.4 聚閤物電解質的發展趨勢
3.3.3 隔膜
3.3.3.1 隔膜的功能
3.3.3.2 隔膜的基本性質
3.3.3.3 隔膜對電池裝配的影響
3.3.3.4 隔膜的抗氧化性
3.3.3.5 隔膜的熱穩定性
3.3.3.6 隔膜材料的發展
3.3.3.7 隔膜的製造工序
3.3.3.8 隔膜的前景
3.3.4 粘結劑、導電劑與集流體
3.3.4.1 粘結劑
3.3.4.2 導電劑
3.3.4.3 集流體
參考文獻
3.4 界麵反應與特徵
3.4.1 非水電解液的電化學分解
3.4.2 電極錶麵SEI膜的形成
3.4.3 負極�駁緗庖旱慕緱娣從�
3.4.3.1 鋰金屬�駁緗庖旱慕緱娣從�
3.4.3.2 石墨(碳材料)的界麵反應
3.4.3.3 SEI膜的厚度
3.4.3.4 添加劑的影響
3.4.3.5 非碳負極與電解液間的界麵反應
3.4.4 正極�駁緗庖旱慕緱娣從�
3.4.4.1 氧化物正極的本徵錶麵層
3.4.4.2 氧化物正極的SEI膜
3.4.4.3 氧化物正極的界麵反應
3.4.4.4 磷酸鹽正極的界麵反應
3.4.5 集流體�駁緗庖旱慕緱娣從�
3.4.5.1 鋁的本徵層
3.4.5.2 鋁的腐蝕
3.4.5.3 鋁錶麵鈍化層的形成
參考文獻
第4章 電化學分析與材料性能分析
4.1 電化學分析
4.1.1 開路電壓
4.1.2 綫性掃描伏安法
4.1.3 循環伏安法
4.1.4 恒電流法
4.1.4.1 電壓截止控製法
4.1.4.2 恒容截止控製法
4.1.5 恒壓法
4.1.5.1 恒壓充電
4.1.5.2 電勢階躍測試
4.1.6 恒電流間歇滴定法和恒電位間歇滴定法
4.1.6.1 恒電流間歇滴定法
4.1.6.2 恒電位間歇滴定法
4.1.7 交流阻抗分析
4.1.7.1 原理
4.1.7.2 等效電路模型
4.1.7.3 電極特徵分析的應用
4.1.7.4 應用分析(1):Al/LiCoO2/電解液/碳/Cu電池
4.1.7.5 應用分析(2):Al/LiCoO2/電解液/MCMB/Cu電池
4.1.7.6 相對介電常數
4.1.7.7 離子電導率
4.1.7.8 擴散係數
4.1.8 EQCM分析
參考文獻
4.2 材料性能分析
4.2.1 X射綫衍射分析
4.2.1.1 X射綫衍射分析原理
4.2.1.2 Rietveld精修
4.2.1.3 原位XRD
4.2.2 紅外光譜和拉曼光譜
4.2.2.1 紅外光譜
4.2.2.2 拉曼光譜
4.2.3 固態核磁共振光譜
4.2.4 X射綫光電子能譜
4.2.5 X射綫吸收光譜
4.2.5.1 X射綫吸收近邊結構
4.2.5.2 擴展X射綫吸收精細結構
4.2.6 透射電鏡
4.2.7 掃描電鏡
4.2.8 原子力顯微鏡
4.2.9 熱分析
4.2.1 0氣相色譜�倉勢�
4.2.1 1電感耦閤等離子體質譜
4.2.1 2比錶麵積測試
參考文獻
第5章 電池設計和製造
5.1 電池設計
5.1.1 電池容量
5.1.2 電極電勢與電池電壓的設計
5.1.3 正極/負極容量比的設計
5.1.4 電池設計的實際應用
5.2 電池製造工序
5.2.1 電極製造工藝
5.2.1.1 電極漿料的製備
5.2.1.2 電極塗覆
5.2.1.3 輥壓工序
5.2.1.4 分切工序
5.2.1.5 真空乾燥工序
5.2.2 裝配工序
5.2.2.1 捲繞工序
5.2.2.2 捲芯入殼/正極極耳焊接/輥槽工序
5.2.2.3 注液工序
5.2.2.4 正極極耳焊接/封口/X射綫檢測/清洗工序
5.2.3 化成工序
5.2.3.1 化成工序的目的
5.2.3.2 步驟與功能
參考文獻
第6章 電池性能評估
6.1 電池充放電麯綫
6.1.1 充放電麯綫的重要性
6.1.2 充放電麯綫的調整
6.1.3 過充麯綫與充放電麯綫
6.2 電池的循環壽命
6.2.1 循環壽命的重要性
6.2.2 電池循環壽命的影響因素
6.3 電池容量
6.3.1 概述
6.3.2 電池容量
6.3.3 電池容量的測試
6.4 倍率放電下的放電特性
6.5 溫度特性
6.5.1 低溫特性
6.5.2 高溫特性
6.6 能量密度與功率密度(質量能量密度與體積功率密度)
6.6.1 能量密度
6.6.2 功率密度
6.7 應用
6.7.1 移動設備的應用
6.7.2 交通設備的應用
6.7.3 其他應用
前言/序言
國際電氣工程先進技術譯叢:電力係統動態穩定性分析與控製 作者: [請在此處填寫原著作者姓名] 譯者: [請在此處填寫譯者姓名] 叢書編委: [請在此處填寫叢書編委名單] 圖書簡介 本書是“國際電氣工程先進技術譯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聚焦於現代電力係統領域的核心議題——動態穩定性分析與控製。在當前全球能源結構轉型和電力係統日益復雜的背景下,理解和掌握係統的動態行為,確保電網在受到各種擾動後仍能維持穩定運行,已成為電力係統規劃、運行和安全評估的關鍵。本書旨在為電氣工程領域的專業人士、研究人員以及高年級學生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指導。 一、 核心主題與理論基礎 本書係統地闡述瞭電力係統動態穩定性的基本概念、分類及其數學建模方法。它超越瞭傳統的暫態穩定範疇,深入探討瞭小擾動下係統同步穩定性(或稱功角穩定)和電壓穩定性的理論基礎與分析工具。 同步穩定性分析部分,首先迴顧瞭經典同步發電機模型,並引入瞭現代電力係統中不可或缺的電力電子設備(如HVDC、FACTS裝置)對係統動態特性的影響。書中詳細介紹瞭基於特徵值分析(Eigenvalue Analysis)、李雅普諾夫穩定性理論(Lyapunov Stability Theory)在綫性化係統中的應用,以及時間序列分析法在非綫性係統分析中的初步探索。重點章節涵蓋瞭係統阻尼的來源、互聯係統中的振蕩模式識彆(如低頻和高頻振蕩),以及如何通過係統結構設計來增強固有穩定性。 電壓穩定性分析部分,則側重於係統在電壓幅值和無功功率平衡方麵的動態特性。書中詳細解釋瞭P-V麯綫、Q-V麯綫的構建原理,揭示瞭電壓崩潰的臨界條件。對發電機勵磁係統、自動電壓調節器(AVR)以及各種動態無功電源(如SVC、STATCOM)在維持電壓動態平衡中的作用進行瞭深入剖析。書中特彆強調瞭負荷模型對電壓穩定性分析結果的敏感性,並引入瞭保守與非保守方法在預測電壓穩定裕度上的差異。 二、 先進的建模與仿真技術 本書的核心價值之一在於其對先進建模與仿真技術的介紹。在當今電網高度依賴大規模互聯和可再生能源並網的背景下,高保真度的動態模型至關重要。 書中詳細介紹瞭導綫模型(Rotor Angle Model)的擴展,如何納入詳細的暫態、次暫態模型,以精確描述大型同步機組的動態響應。更重要的是,本書投入大量篇幅講解瞭電力電子交直流輸電(HVDC)與柔性交流輸電係統(FACTS)並入同步穩定分析的復雜性。它解釋瞭如何為脈衝寬度調製(PWM)逆變器建立等效的動態模型,以及這些快速響應設備如何影響係統的固有振蕩頻率和阻尼特性。 在仿真方法上,本書對比瞭時域仿真(Time-Domain Simulation)與能量函數法(Energy Function Methods)的優選場景。時域仿真部分提供瞭在標準電力係統分析軟件(如PSS/E, PowerFactory等)中構建和運行動態模擬的標準流程,包括時間步長的選擇、擾動輸入的設置,以及後處理數據的分析方法。對於能量函數法,書中介紹瞭經典的等麵積準則(Equal Area Criterion)的擴展應用,以及如何構造精確的全局或局部李雅普諾夫函數來評估非綫性係統的穩定性邊界。 三、 穩定控製係統的設計與優化 理解穩定性是前提,實現主動控製是目標。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係統穩定器的設計與應用,旨在增強電網的魯棒性。 功角穩定控製器(PSS, Power System Stabilizer)的設計被視為重點。書中不僅介紹瞭基於PID結構的PSS設計,還深入探討瞭現代控製理論在PSS設計中的應用,如最優控製、$mathcal{H}_{infty}$ 控製等方法,這些方法能夠更有效地處理係統中的不確定性和模型簡化帶來的誤差。通過具體算例,讀者可以理解如何根據係統的振蕩模式選擇閤適的控製輸入(如勵磁電流、調節器輸齣)和安裝位置。 電壓穩定控製器方麵,書中討論瞭如何優化AVR的參數以確保快速的暫態恢復,並分析瞭 STATCOM 和 SVC 等先進裝置在改善係統電壓暫態性能中的作用。 此外,鑒於現代電網中分布式電源(DERs)和柔性直流輸電(LCC/VSC-HVDC)的快速滲透,本書專門討論瞭它們對電網動態特性的雙重影響——既提供瞭潛在的控製資源,也引入瞭新的不確定性。書中探討瞭如何將這些新型設備的控製指令融入到全局的穩定性控製框架中,實現多時間尺度協調控製的理念。 四、 案例分析與前沿展望 本書通過一係列經典的北美、歐洲或亞洲電網的案例研究,將理論知識與實際運行挑戰相結閤。這些案例涵蓋瞭區域性大停電事件的根本原因分析、特定輸電綫路故障後的係統恢復過程,以及大型風電場接入對當地電網模式的影響。 在前沿展望部分,本書對未來電力係統動態穩定性研究的趨勢進行瞭預判。這包括: 1. 智能電網中的自適應與去中心化控製: 如何利用先進通信和計算能力,實現對係統狀態變化的實時、快速響應。 2. 大規模電力電子係統並網的穩定機理: 探討瞭IGBT等器件控製下的換流器與同步機之間的諧波交互和次同步振蕩問題。 3. 大數據與機器學習在動態安全預警中的應用: 初步介紹如何利用曆史運行數據訓練模型,以提高對潛在不穩定態勢的早期識彆能力。 總結 《國際電氣工程先進技術譯叢:電力係統動態穩定性分析與控製》是一本理論嚴謹、內容詳實、緊跟工程前沿的專業著作。它不僅是電力係統動態分析工程師的案頭必備工具書,也是研究生深入學習動態穩定機理的理想教材,對於保障未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下的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書的翻譯質量極高,確保瞭復雜技術術語的準確傳達,使國內讀者能夠無障礙地接觸到國際頂尖的學術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