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是机械工业出版社集中优势资源精心打造的中高端产品,出版目的是传播国际技术成果,搭建电气工程技术平台。丛书中所有图书都是精选的国外优秀电气工程著作,主要针对新能源、智能电网、电力电子、自动控制及新能源汽车等电气工程热点领域。这些图书都是由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编著,并由国内知名专家翻译,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的出版目的主要是为广大国内读者提供一个展示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窗口,使国内读者有一个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外技术的平台。“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可供电气工程及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内容简介
锂二次电池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锂二次电池原理与应用》共分6章,第1章简述了电池发展历史,介绍了锂二次电池及其发展。第2章介绍了电池化学的基础。第3章以较大篇幅全面介绍了锂二次电池用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以及其他辅助材料,然后对锂二次电池中的界面反应与特性进行了重点介绍。第4章对电池研究中的电化学分析与材料性能分析进行了介绍。第5章详述了电池的设计与制造。第6章概述了电池性能评估及其应用。《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锂二次电池原理与应用》的大量内容反映了锂二次电池的最新研究成果,基本概念清楚、思路清晰、内容全面、易于读者理解。各章节之间力求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内容上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锂二次电池原理与应用》适合从事材料、化学、新能源等领域研究、开发和生产的科研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教师、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
作者简介
朴正基(Jung-Ki Park),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的教授。他从事锂电池研究20余年,在相关领域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受邀做了50多次国际报告。他是2003~2009年韩国政府(产业资源部)支持的先进二次电池教育中心的主任。Park教授是韩国电化学协会的主席、聚合物电池和燃料电池国际会议的发起者,也是锂电池国际会议IMLB 2012年的主席。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引言
1.1 电池的历史
1.2 电池技术的发展
1.3 锂二次电池的概述
1.4 锂二次电池的未来
参考文献
第2章 电池化学的基础
2.1 电池的组成
2.1.1 电化学单元和电池
2.1.2 电池组件和电极
2.1.3 全电池和半电池
2.1.4 电化学反应和电势
2.2 电池电压和电流
2.2.1 电压
2.2.2 电流
2.2.3 极化
2.3 电池特性
2.3.1 容量
2.3.2 能量密度
2.3.3 功率
2.3.4 循环寿命
2.3.5 放电曲线
第3章 锂二次电池材料
3.1 正极材料
3.1.1 正极材料的发展史
3.1.2 正极材料的概述
3.1.2.1 正极材料的氧化还原反应
3.1.2.2 放电电压曲线
3.1.2.3 正极材料的特性要求
3.1.2.4 正极材料的工作原理
锂二次电池原理与应用目录3.1.3 正极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质
3.1.3.1 层状化合物
3.1.3.2 尖晶石化合物
3.1.3.3 橄榄石型化合物
3.1.3.4 钒的化合物
3.1.4 通过表面修饰改善性能
3.1.4.1 层状结构化合物
3.1.4.2 尖晶石化合物
3.1.4.3 橄榄石型化合物
3.1.5 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
3.1.5.1 电池安全的基本理论
3.1.5.2 电池安全与正极材料
3.1.5.3 正极的热稳定性
3.1.6 正极材料物理性质的预测与正极材料设计
3.1.6.1 第一性原理计算的介绍
3.1.6.2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来预测和考察电极的物理性质
参考文献
3.2 负极材料
3.2.1 负极材料的发展史
3.2.2 负极材料的概述
3.2.3 负极材料的类型与电化学特性
3.2.3.1 金属锂
3.2.3.2 碳材料
3.2.3.3 非碳材料
3.2.4 小结
参考文献
3.3 电解液
3.3.1 液体电解液
3.3.1.1 液体电解液的要求
3.3.1.2 液体电解液的组成
3.3.1.3 液态电解液的性质
3.3.1.4 离子液体
3.3.1.5 电解液添加剂
3.3.1.6 电解液热稳定性的改善
3.3.1.7 液体电解液的发展趋势
3.3.2 聚合物电解质
3.3.2.1 聚合物电解质的类型
3.3.2.2 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
3.3.2.3 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质
3.3.2.4 聚合物电解质的发展趋势
3.3.3 隔膜
3.3.3.1 隔膜的功能
3.3.3.2 隔膜的基本性质
3.3.3.3 隔膜对电池装配的影响
3.3.3.4 隔膜的抗氧化性
3.3.3.5 隔膜的热稳定性
3.3.3.6 隔膜材料的发展
3.3.3.7 隔膜的制造工序
3.3.3.8 隔膜的前景
3.3.4 粘结剂、导电剂与集流体
3.3.4.1 粘结剂
3.3.4.2 导电剂
3.3.4.3 集流体
参考文献
3.4 界面反应与特征
3.4.1 非水电解液的电化学分解
3.4.2 电极表面SEI膜的形成
3.4.3 负极�驳缃庖旱慕缑娣从�
3.4.3.1 锂金属�驳缃庖旱慕缑娣从�
3.4.3.2 石墨(碳材料)的界面反应
3.4.3.3 SEI膜的厚度
3.4.3.4 添加剂的影响
3.4.3.5 非碳负极与电解液间的界面反应
3.4.4 正极�驳缃庖旱慕缑娣从�
3.4.4.1 氧化物正极的本征表面层
3.4.4.2 氧化物正极的SEI膜
3.4.4.3 氧化物正极的界面反应
3.4.4.4 磷酸盐正极的界面反应
3.4.5 集流体�驳缃庖旱慕缑娣从�
3.4.5.1 铝的本征层
3.4.5.2 铝的腐蚀
3.4.5.3 铝表面钝化层的形成
参考文献
第4章 电化学分析与材料性能分析
4.1 电化学分析
4.1.1 开路电压
4.1.2 线性扫描伏安法
4.1.3 循环伏安法
4.1.4 恒电流法
4.1.4.1 电压截止控制法
4.1.4.2 恒容截止控制法
4.1.5 恒压法
4.1.5.1 恒压充电
4.1.5.2 电势阶跃测试
4.1.6 恒电流间歇滴定法和恒电位间歇滴定法
4.1.6.1 恒电流间歇滴定法
4.1.6.2 恒电位间歇滴定法
4.1.7 交流阻抗分析
4.1.7.1 原理
4.1.7.2 等效电路模型
4.1.7.3 电极特征分析的应用
4.1.7.4 应用分析(1):Al/LiCoO2/电解液/碳/Cu电池
4.1.7.5 应用分析(2):Al/LiCoO2/电解液/MCMB/Cu电池
4.1.7.6 相对介电常数
4.1.7.7 离子电导率
4.1.7.8 扩散系数
4.1.8 EQCM分析
参考文献
4.2 材料性能分析
4.2.1 X射线衍射分析
4.2.1.1 X射线衍射分析原理
4.2.1.2 Rietveld精修
4.2.1.3 原位XRD
4.2.2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
4.2.2.1 红外光谱
4.2.2.2 拉曼光谱
4.2.3 固态核磁共振光谱
4.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4.2.5 X射线吸收光谱
4.2.5.1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
4.2.5.2 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
4.2.6 透射电镜
4.2.7 扫描电镜
4.2.8 原子力显微镜
4.2.9 热分析
4.2.1 0气相色谱�仓势�
4.2.1 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4.2.1 2比表面积测试
参考文献
第5章 电池设计和制造
5.1 电池设计
5.1.1 电池容量
5.1.2 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压的设计
5.1.3 正极/负极容量比的设计
5.1.4 电池设计的实际应用
5.2 电池制造工序
5.2.1 电极制造工艺
5.2.1.1 电极浆料的制备
5.2.1.2 电极涂覆
5.2.1.3 辊压工序
5.2.1.4 分切工序
5.2.1.5 真空干燥工序
5.2.2 装配工序
5.2.2.1 卷绕工序
5.2.2.2 卷芯入壳/正极极耳焊接/辊槽工序
5.2.2.3 注液工序
5.2.2.4 正极极耳焊接/封口/X射线检测/清洗工序
5.2.3 化成工序
5.2.3.1 化成工序的目的
5.2.3.2 步骤与功能
参考文献
第6章 电池性能评估
6.1 电池充放电曲线
6.1.1 充放电曲线的重要性
6.1.2 充放电曲线的调整
6.1.3 过充曲线与充放电曲线
6.2 电池的循环寿命
6.2.1 循环寿命的重要性
6.2.2 电池循环寿命的影响因素
6.3 电池容量
6.3.1 概述
6.3.2 电池容量
6.3.3 电池容量的测试
6.4 倍率放电下的放电特性
6.5 温度特性
6.5.1 低温特性
6.5.2 高温特性
6.6 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质量能量密度与体积功率密度)
6.6.1 能量密度
6.6.2 功率密度
6.7 应用
6.7.1 移动设备的应用
6.7.2 交通设备的应用
6.7.3 其他应用
前言/序言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 作者: [请在此处填写原著作者姓名] 译者: [请在此处填写译者姓名] 丛书编委: [请在此处填写丛书编委名单] 图书简介 本书是“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现代电力系统领域的核心议题——动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在当前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电力系统日益复杂的背景下,理解和掌握系统的动态行为,确保电网在受到各种扰动后仍能维持稳定运行,已成为电力系统规划、运行和安全评估的关键。本书旨在为电气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研究人员以及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一、 核心主题与理论基础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数学建模方法。它超越了传统的暂态稳定范畴,深入探讨了小扰动下系统同步稳定性(或称功角稳定)和电压稳定性的理论基础与分析工具。 同步稳定性分析部分,首先回顾了经典同步发电机模型,并引入了现代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电力电子设备(如HVDC、FACTS装置)对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书中详细介绍了基于特征值分析(Eigenvalue Analysis)、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Lyapunov Stability Theory)在线性化系统中的应用,以及时间序列分析法在非线性系统分析中的初步探索。重点章节涵盖了系统阻尼的来源、互联系统中的振荡模式识别(如低频和高频振荡),以及如何通过系统结构设计来增强固有稳定性。 电压稳定性分析部分,则侧重于系统在电压幅值和无功功率平衡方面的动态特性。书中详细解释了P-V曲线、Q-V曲线的构建原理,揭示了电压崩溃的临界条件。对发电机励磁系统、自动电压调节器(AVR)以及各种动态无功电源(如SVC、STATCOM)在维持电压动态平衡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剖析。书中特别强调了负荷模型对电压稳定性分析结果的敏感性,并引入了保守与非保守方法在预测电压稳定裕度上的差异。 二、 先进的建模与仿真技术 本书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其对先进建模与仿真技术的介绍。在当今电网高度依赖大规模互联和可再生能源并网的背景下,高保真度的动态模型至关重要。 书中详细介绍了导线模型(Rotor Angle Model)的扩展,如何纳入详细的暂态、次暂态模型,以精确描述大型同步机组的动态响应。更重要的是,本书投入大量篇幅讲解了电力电子交直流输电(HVDC)与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并入同步稳定分析的复杂性。它解释了如何为脉冲宽度调制(PWM)逆变器建立等效的动态模型,以及这些快速响应设备如何影响系统的固有振荡频率和阻尼特性。 在仿真方法上,本书对比了时域仿真(Time-Domain Simulation)与能量函数法(Energy Function Methods)的优选场景。时域仿真部分提供了在标准电力系统分析软件(如PSS/E, PowerFactory等)中构建和运行动态模拟的标准流程,包括时间步长的选择、扰动输入的设置,以及后处理数据的分析方法。对于能量函数法,书中介绍了经典的等面积准则(Equal Area Criterion)的扩展应用,以及如何构造精确的全局或局部李雅普诺夫函数来评估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边界。 三、 稳定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理解稳定性是前提,实现主动控制是目标。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系统稳定器的设计与应用,旨在增强电网的鲁棒性。 功角稳定控制器(PSS, Power System Stabilizer)的设计被视为重点。书中不仅介绍了基于PID结构的PSS设计,还深入探讨了现代控制理论在PSS设计中的应用,如最优控制、$mathcal{H}_{infty}$ 控制等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更有效地处理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和模型简化带来的误差。通过具体算例,读者可以理解如何根据系统的振荡模式选择合适的控制输入(如励磁电流、调节器输出)和安装位置。 电压稳定控制器方面,书中讨论了如何优化AVR的参数以确保快速的暂态恢复,并分析了 STATCOM 和 SVC 等先进装置在改善系统电压暂态性能中的作用。 此外,鉴于现代电网中分布式电源(DERs)和柔性直流输电(LCC/VSC-HVDC)的快速渗透,本书专门讨论了它们对电网动态特性的双重影响——既提供了潜在的控制资源,也引入了新的不确定性。书中探讨了如何将这些新型设备的控制指令融入到全局的稳定性控制框架中,实现多时间尺度协调控制的理念。 四、 案例分析与前沿展望 本书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北美、欧洲或亚洲电网的案例研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行挑战相结合。这些案例涵盖了区域性大停电事件的根本原因分析、特定输电线路故障后的系统恢复过程,以及大型风电场接入对当地电网模式的影响。 在前沿展望部分,本书对未来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研究的趋势进行了预判。这包括: 1. 智能电网中的自适应与去中心化控制: 如何利用先进通信和计算能力,实现对系统状态变化的实时、快速响应。 2. 大规模电力电子系统并网的稳定机理: 探讨了IGBT等器件控制下的换流器与同步机之间的谐波交互和次同步振荡问题。 3. 大数据与机器学习在动态安全预警中的应用: 初步介绍如何利用历史运行数据训练模型,以提高对潜在不稳定态势的早期识别能力。 总结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性分析与控制》是一本理论严谨、内容详实、紧跟工程前沿的专业著作。它不仅是电力系统动态分析工程师的案头必备工具书,也是研究生深入学习动态稳定机理的理想教材,对于保障未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下的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的翻译质量极高,确保了复杂技术术语的准确传达,使国内读者能够无障碍地接触到国际顶尖的学术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