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故宮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4期·總第174期)》主要內容包括:明朝天順年間碑刻彌陀禪寺記與西方極樂世界圖述論、四川唐代摩崖浮雕維摩詰經變分析、江南式白衣觀音造型分析、慈寜宮大佛堂考、清代內務府房産經營狀況探析、清乾隆年間整頓內廷酒醋房述論、永樂、宣德朝的朝鮮籍“皇親”與明鮮關係研究等。
內頁插圖
目錄
明朝天順年間碑刻彌陀禪寺記與西方極樂世界圖述論
四川唐代摩崖浮雕維摩詰經變分析
江南式白衣觀音造型分析
慈寜宮大佛堂考
清代內務府房産經營狀況探析
清乾隆年間整頓內廷酒醋房述論
永樂、宣德朝的朝鮮籍“皇親”與明鮮關係研究
明代北京營建燒造轉摺期的重要史跡——記河北武強縣明三聖廟遺址
米萬鍾及其訂造瓷器研究
疊石為假山植檜稱溫樹——試論建福宮花園園林景觀的復原
英文提夏
英文目錄
精彩書摘
該定例對常態下奉先殿等處一年內使用玉泉酒次數、每次使用量及宮中年使用總量都有明確規定。總管內務府大臣等並按繕寫醬菜等各項用量清單之例,將本年宮中各處用過玉泉酒數量詳細開列清單具奏。通過此舉,乾隆帝亦可直接掌握宮中玉泉酒的使用情況。
從四十三年後內務府奏銷檔案可以瞭解到,《玉泉酒定例》製定後,宮中玉泉酒年使用量幾乎全在定例基數之上,依此似乎可以得齣定例並沒有被嚴格執行的結論。然該定例受乾隆帝和內務府雙重監督,故不可能齣現嚴重懈怠之情。《玉泉酒定例》雖是乾隆帝“硃批逐款欽定”,但具有較大的隨意性,故宮中玉泉酒年使用量均高過定例基數之情況亦屬正常。即便如此,通過奏銷檔案仍可看齣除告祭、筵宴時添用外,宮中各處玉泉酒年用量仍1日呈現齣逐年減少的趨勢。
《玉泉酒定例》對遇有筵宴、告祭等年份須添用玉泉酒的情況有“按例歸並核實”奏銷的規定,但有時內務府大臣在奏銷時未予說明。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十日,內管領事務處題銷酒醋房四十七年內承辦及按定例傳用過酒醋醬菜等物支齣銀兩。內務府大臣等照成例派員外郎福慶將酒醋房上報的四十七年舊存、新造及開齣實在用過酒醋醬菜等物數目,照乾隆四十三年新定之例逐款核對,各項數目“均屬相符,並無浮冒”。經再三核實,內務府大臣德寶等繕寫開銷各項清單呈奏。乾隆帝在禦覽清單時發現,四十七年份玉泉酒用量高達1086斤8兩,超齣定例303斤10兩之多,然內務府大臣等在摺中並未予以說明,“所有玉泉酒為何用此許多?”乾隆帝著軍機大臣等核查覆奏。
經軍機大臣等調取酒醋房各項用冊檔逐款詳查,原來四十七年五月內乾隆帝筵宴哈薩剋使臣沙該蘇爾坦時曾用過玉泉酒30斤,四十八年正月內筵宴宗室成員時用過玉泉酒273斤10兩,正是因為這兩次筵宴用酒,纔使該年玉泉酒用量大幅超過四十三年欽定之數。為完全消除乾隆帝的疑慮,內務府將四十三年欽定玉泉酒用項清單一並呈覽,並錶示嗣後繼續“留心稽查,節省辦理,不使任意開銷,以歸核實”。
從現存乾隆朝內務府奏銷檔案中可以看齣,凡是該年玉泉酒用量遠高於“四十三年定例”,則該年宮中定有筵宴或閏月等情。乾隆五十四年內務府奏銷上年宮中奉先殿、英華殿、佛堂等處以及筵宴等共享過玉泉酒827斤14兩,從該奏銷摺後開列各處用項細數可知,是年乾隆帝分彆在正大光明殿、熱河萬樹園筵宴外藩使臣、宗室大臣時用過玉泉酒75斤。又如五十四年時宮中各處玉泉酒用量多達1039斤4兩,高齣四十三年定例240餘斤,從清單可知該年有幾次重大的筵宴:八月間乾隆帝在熱河萬樹園筵宴扈從王公大臣、貝勒、貝子、額駙、颱吉及青海紮薩剋郡王、安南國使臣等共享玉泉酒30斤;九月間綿總阿哥迎娶福晉,初定禮、迎嫁、成婚禮等筵宴共享玉泉酒64斤;十月間乾隆帝幼女和孝固倫公主初定禮、成婚禮筵宴共享玉泉酒70斤。僅此三項事務筵宴使用玉泉酒就多達164斤。
至清乾隆朝時,相沿日久的宮廷膳食機構酒醋房已然陷入成例盡失、弊端叢生之睏局,亟需整頓。本文以內務府奏銷檔案為核心,考察乾隆帝兩次著手整頓酒醋房之亂象,重訂內廷酒醋房用度奏銷定例之史實,揭示其行動背後的意義,在於撙節宮廷財政、整肅宮廷奢靡之風,體現瞭乾隆帝法祖以儉治國的政治理念。
在整個清史,甚至是清代宮廷史研究中,本文討論的主題無異是一個很小的部分,但它之於清代宮廷史的研究應有特彆的意義。近年來,清代宮廷史的研究由以往偏重於政治史、藝術史嚮宮廷日常生活等麵嚮轉變,呈現齣重新齣發的新態勢。筆者以為,清代宮廷史的研究應當拓展其關注麵嚮,其中對宮中各機構之曆史及內廷生活日常史應當給予更多的關注,以加強清代宮廷史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
前言/序言
《故宮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4期·總第174期)[Palace Museum Journal] 捲首語:探尋曆史的脈絡,傳承文明的基因 本期《故宮博物院院刊》如同一扇珍貴的曆史之窗,徐徐展開,引領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深入探究中國古代藝術、文化與曆史的豐富內涵。值此2014年第四季度,總第174期院刊集結瞭眾多學者潛心研究的學術成果,涵蓋瞭從宮廷秘聞到民間風俗,從藝術珍品到考古發現等多個領域,旨在為讀者呈現一幅更為立體、多元的故宮文化畫捲,同時,也緻力於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悠久而燦爛的文明。 專題研討:紫禁城中的權力象徵與空間敘事 本期院刊的重頭戲之一,聚焦於故宮博物院建築群的深層意涵。多位建築史、宮廷史領域的專傢學者,從不同的角度解讀瞭紫禁城作為皇權中心的空間布局、禮儀製度與象徵意義。 “乾清宮明間明黃色的使用及其象徵意義” 一文,深入考證瞭清代宮殿建築中明黃色調的廣泛應用,並追溯其在儒傢文化、陰陽五行學說以及皇權象徵體係中的獨特地位。文章通過對大量文獻資料的梳理與比對,揭示瞭黃色在皇傢意識形態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其如何通過建築色彩的運用,不斷強化皇權的至高無上。研究者不僅分析瞭色彩的視覺衝擊力,更探討瞭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文化哲學,為理解古代中國帝王統治的意識形態提供瞭新的視角。 “養心殿西暖閣的“治乾”理念及其與帝王日常生活的關聯” 則是另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它將目光投嚮瞭清朝皇帝處理政務、休憩生活的核心場所——養心殿。作者通過對養心殿西暖閣陳設、格局的細緻分析,結閤帝王起居錄、奏摺等一手史料,詳細闡述瞭“治乾”這一理念如何在空間布局和日常活動中得到體現。文章尤其關注瞭皇帝 Personal Space 的設計如何服務於其作為最高統治者的角色,以及如何在日常起居中體現齣“內聖外王”的儒傢治國理想。這種將微觀的日常細節與宏觀的政治哲學相結閤的分析方法,使得讀者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帝王生活的復雜性與深層含義。 “論清代宮廷陳設中的“賞石”文化與審美趣味” 則將視角拓展至宮廷物質文化層麵。文章深入探討瞭清代宮廷中賞石的收藏、陳設與鑒賞活動,分析瞭賞石在中國傳統美學中的地位,以及其在宮廷環境中如何被賦予象徵意義,如象徵君子的德行、山水的永恒等。研究者考察瞭大量宮廷造辦處檔案、畫作以及相關的文學記載,力圖還原齣清代宮廷獨特的賞石文化景觀,揭示瞭賞石在營造皇傢生活情趣、寄托帝王情懷方麵的作用,也反映瞭當時文人階層及宮廷貴族的審美取嚮。 藝術與工藝:跨越時空的審美對話 本期院刊亦不乏對故宮博物院所藏精美藝術品的研究,它們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承載著曆史的溫度與時代的印記。 “明代龍泉窯青瓷的器型演變及其在宮廷中的地位考察” 一文,聚焦於中國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龍泉窯青瓷。作者通過對明代龍泉窯不同時期器型的詳細梳理與類型學研究,分析瞭其造型特徵的演變規律,並結閤傳世品、齣土遺物及文獻記載,探討瞭龍泉窯青瓷在明代宮廷中的接受程度、使用場景及其所代錶的審美價值。文章認為,明代龍泉窯青瓷不僅是中國古代製瓷業高超技藝的體現,更是當時社會審美趣味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 “清代宮廷繪畫中的“花鳥畫”風格演變與題材選擇研究” 則將目光投嚮瞭宮廷繪畫領域。研究者詳細梳理瞭清代宮廷花鳥畫的發展脈絡,分析瞭不同時期畫傢在技法、風格上的繼承與創新,以及在題材選擇上所呈現齣的時代特徵與宮廷需求。文章特彆關注瞭西洋繪畫技法對清代宮廷花鳥畫的影響,以及宮廷畫傢如何通過描繪花鳥,寄寓吉祥寓意、彰顯皇室威儀,或是抒發個人情懷。這為理解清代宮廷繪畫的藝術成就及其背後的文化邏輯提供瞭深入的解讀。 “乾隆時期“琺琅彩”瓷器工藝創新與藝術風格研究” 是一篇關於宮廷工藝的專題。琺琅彩瓷器作為中國古代瓷器工藝的巔峰之作,其製作技藝復雜,藝術價值極高。本文深入探究瞭乾隆時期琺琅彩瓷器在工藝上的突破與創新,如釉料的研製、色彩的調和、繪畫技法的精進等。同時,文章也分析瞭乾隆時期琺琅彩瓷器的典型藝術風格,如融閤中西的紋飾、精細的筆觸、典雅的色彩等,並試圖解讀其在當時宮廷審美中的地位和影響,展示瞭清代宮廷工匠的卓越創造力。 考古與文獻:揭示曆史的未解之謎 除瞭對已有文物的研究,本期院刊也呈現瞭考古發現與文獻考證的最新成果,為我們揭開曆史的層層麵紗。 “甘肅敦煌西北部墓葬齣土的古代服飾研究” 帶來瞭一份來自遙遠西域的考古發現。文章詳細介紹瞭甘肅敦煌西北部一處古代墓葬齣土的服飾實物,從材質、結構、紋飾、色彩等方麵進行瞭係統性的考察與分析。通過與其他地區同期墓葬齣土服飾的比較研究,作者探討瞭這些服飾所反映的當地民族特色、文化交流以及當時的社會階層分布,為我們理解古代絲綢之路上不同文化的交融與碰撞提供瞭珍貴的實物證據。 “明代內府藏書目錄研究:以《天祿琳琅書目》為中心” 是一篇文獻研究的力作。內府藏書是明代皇傢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與管理狀況直接反映瞭當時的學術水平與文化政策。《天祿琳琅書目》作為一部重要的內府藏書目錄,為我們研究明代宮廷藏書提供瞭寶貴的綫索。文章對《天祿琳琅書目》的成書年代、編纂體例、著錄情況及其反映齣的明代宮廷藏書特色進行瞭深入的解讀,並嘗試揭示其背後所蘊含的皇傢對知識的掌控與傳播策略。 “清代宮廷戲麯演齣考:以《升平樂》為個案研究” 則將視角轉嚮瞭宮廷的演藝活動。戲麯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宮廷中的演齣具有特殊的意義。文章以清代宮廷戲麯《升平樂》為具體個案,通過對相關史料的梳理與考證,詳細闡述瞭《升平樂》的創作背景、演齣過程、參與人員以及其在宮廷中的傳播與影響。研究者試圖通過這一具體案例,勾勒齣清代宮廷戲麯演齣活動的概貌,以及其在宮廷文化生活中的獨特地位。 學術動態與書評:拓展視野,交流思想 除瞭上述專題研究,本期院刊還收錄瞭學術動態以及對相關學術著作的書評,為讀者提供瞭解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的平颱。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鍾錶展學術研討會綜述” 報道瞭近期一次重要的學術會議。會議圍繞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代宮廷鍾錶這一主題,匯聚瞭來自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傢學者,共同探討瞭鍾錶的工藝、技術、文化內涵及其在宮廷中的象徵意義。綜述部分梳理瞭會議的主要議題、重要觀點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嚮,為相關領域的學者提供瞭寶貴的參考信息。 “書評:[某學者]著《[某書名]》評介” 則對一本近期齣版的,與故宮博物院研究領域相關的學術專著進行瞭深入的評介。書評作者客觀評價瞭該書的研究價值、學術貢獻以及不足之處,並結閤自身的研究經驗,提齣瞭獨到的見解。這不僅有助於讀者瞭解該書的內容,也為其他學者提供瞭進一步研究的思路。 結語: 《故宮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4期·總第174期)是一部集學術性、思想性、藝術性於一體的優秀期刊。它不僅展現瞭故宮博物院作為重要文化遺産保護機構在學術研究方麵的深厚積纍,也為我們提供瞭認識和理解中國古代曆史、文化與藝術的絕佳窗口。本期內容豐富,視角多元,無論是對專業研究者還是普通讀者,都能從中獲得啓發與收獲,共同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