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

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泽厚 著
图书标签:
  • 李泽厚
  • 中国哲学
  • 哲学史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对话录
  • 学术著作
  • 现代哲学
  • 中国文化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32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66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泽厚对话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以李泽厚的读书经历、思想渊源、思想发展,及其哲学观点的自我解读,勾勒出李泽厚一生的思想脉络和哲学思考的轨迹,实为李泽厚思想导论。
  看李泽厚如何阐释“中国哲学登场”及“中国哲学如何登场”
  《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对中国哲学能否登场、如何登场世界作出深层次探讨,认为中国哲学可补救西方哲学之不足,带领西方哲学“走出语言”。

内容简介

  该中国哲学登场世界了!该什么样的中国哲学登场?
  李泽厚提出“情本体”思想,作为走进世界的中国哲学形态,能否引领西方哲学“走出语言”的困境?
  《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为李泽厚先生与刘绪源2010、2011年对谈录,站在今日时代的高度,围绕李泽厚的读书经历、思想渊源、各种哲学观点,以17个话题为纲领,通过中西哲学、思维的对比分析,勾勒出李泽厚一生的思想脉络和哲学思考的轨迹,实为李泽厚思想导论,更对中国哲学能否登场、如何登场世界作出深层次探讨,认为中国哲学可补救西方哲学之不足。书中新见倍出,令人启发。

作者简介

  李泽厚,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193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著有《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哲学纲要》等。2010年出版的以权威和标准严格著称的《诺顿文集》,他的著作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莱辛、黑格尔等大哲学家的代表作一起入选。李泽厚是美学、马克思主义和身体理论这三种类别目录下唯一的非西方哲学家。

目录

上篇: 该中国哲学登场了?(2010年)
Ⅰ 李序
01 现代哲学还剩下什么
广义的形而上学与狭义的形而上学
从理念, 到生活, 到解构
欣赏两位中国海德格尔专家的话
巫史传统与“为王先驱”
“情本体” 与哲学
02 我的学术思想的三个阶段
靠自学, 要善于判断
喜欢看书, 不喜欢写书
当时我才二十几岁, 哪敢自称一派
写康德, 其实在表达自己的哲学
从文体上看, 《己卯五说》是最好的
命运, 情感, 人性, 偶然
03 谈谈几本书
第6 版《批判》增补了“德国思想史的严重教训”
那时文艺批评的灵魂式人物
“哲学研究” 与“哲学创作”
救亡压倒启蒙: 最早出现于《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陈寅恪治史, 所用材料也是不多的
《美的历程》每章每节都有新东西
搞文艺批评, 主要应靠感觉
做学问, 不论是谁, 都是要下死功夫的
《漫述庄禅》发表后, 钱学森专门来看我
当年的“文化热” 都是反传统的
钱穆梁漱溟更能抓住中国文化的要害
短期饥饿受得了, 长期饥饿吃不消
历史的“积淀”, 是我所有研究环绕的“同心圆” 的圆心
04 关于“情本体”
哲学研究什么
关于“外星人” 的三段论
上世纪60 年代的哲学, 已经都关注个体了
“情本体” 颠覆了几千年的传统哲学
“情本体” 以中国传统为基础, 却是一种世界性视角
05 汉字与历史经验
“结绳记事” 就是最初的历史记录
命名: 走向历史经验
“度” 是经验性的, 与人类生存直接有关
康德研究新动向
06 《红楼梦》与“乐感文化”
可以有两种《红楼梦》
小说阅读中的文化-心理结构
琐屑日常细节与“乐感文化”
07 当“情本体”面对基督教精神
“人类中心说” 是西方传统
中国要哪种现代性
人总要寻找信仰
08 人性能力人性情感与善恶观念
政治军事和文化充满偶然, 经济有某种“必然”
道德二分: 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
道德行为由人性能力人性情感和善恶观念组成
康德高于休谟
康德的理性命令与基督教的上帝之爱
心理本体: 理性内构(认识)
理性凝聚(道德)理性融化(审美)
09 文章上的追求及其他
把意思表达出来, 容易使人了解
没有新意就不要写文章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全面发展,
这包括片面发展独特的潜能
生物科学不发展, 美感讲不清
对自己讲过的话负责

下篇: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2011 年)
Ⅱ 序: 为什么有这续集
10 能不能让哲学“走出语言”
“太初有言”与“天行健”
“回到康德”是什么意思
“学而第一”
从来不谈方法论
中国学问缺少自然科学基础
很多哲学名著又薄又好看
与王浩谈哲学两难
玄奘怕丢人, 不敢译《老子》
“点穴法”
11 为什么“度是第一范畴”
人类的生存延续是出发点和基础
大猩猩-黑猩猩-人
理性使主客体分离
皮亚杰的动作与杜威的工具
美是人对“度” 的自由运用
现代心理学还在婴儿阶段
12 善包容, 肯学习, 能吸收, 可消化
两种可能性与钱学森
文字控制语言的原因
凡“智慧” 均可学
忽略个体是一种战争思维
还是蔡仪能抓住要害
“必要的余事”
13 “理性的神秘”与宗教经验
宗教与感性的神秘经验
个体创造性源泉
“宇宙-自然” 是我唯一信奉的神
发现都是发明
14 巫史传统的情理结构
研究传统不从观念文本出发
巫术礼仪中的“情本体” 线索
“礼” 的神圣性和神秘性
“天道” 在“人道”中
15 还用不用“本体”“本体论”“哲学”这些词
冯友兰为何赞同“西体中用”
心理形式与“抽象继承法”
“哲学在中国” 与“中国的哲学”
胡绳毕竟是书生
中国接受怎样的哲学
16 “情本体”的外推与内推
“情本体” 外推即政治哲学
“两德论” 是政治哲学的基础
启蒙落实到制度才算完成
中国也许能调解文明冲突
“四大皆空” 还得活
时间与“时间性”
“闲愁最苦” 与“何时忘却营营”
没有人类, 哪来善恶美丑
17 我的一生简单平凡
四个“静悄悄”
我与胡风案
记不住面貌和声音
算是毕生遗憾
美国学生
家里一直订科学杂志
人所培育的情感心理即“情本体”
附录
(1) 八十李泽厚: 寂寞的先知
时代和它的李泽厚/ 《南方人物周刊》编辑部
寂寞思想者/ 卫毅
(2) 刘绪源萧功秦刘再复: 再谈李泽厚
(3) 六十年代残稿
(4) 科学应该是真正的理论思维
(5) 两封信, 一本书, 三条注/ 刘绪源
补记

前言/序言


《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思想的碰撞,智慧的火花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思想对话录,它将我们带入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李泽厚先生的思考世界。本书并非对某一个具体哲学理论的详尽阐述,也不是对某一历史时期哲学事件的梳理,而是通过一系列与不同领域、不同时代思想家和知识分子的深度对话,呈现出中国哲学在现代语境下的“登场”——其独特的生命力、延展性以及面对时代挑战的深刻反思。 一、 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话体裁。它打破了传统哲学著作的固有模式,以一种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现了思想的生成过程。书中收录的对话,跨越了不同的时空维度,既有与国内学界泰斗的智识交锋,也有与青年学者对未来的探索,更有与跨文化交流者的视野碰撞。每一次对话,都如同一场思想的探险,在观点的碰撞中,激发出新的洞见;在质疑与回应中,深化了理解的层次。 与前辈的致敬与超越: 李泽厚先生在对话中,常会回顾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并对其思想进行现代性的解读。他并非简单地复述前人的观点,而是深入剖析这些古老智慧在当下社会的适用性与局限性,尝试从中提炼出能够回应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哲学资源。这其中,可以看到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看到他勇于批判和创新的精神,是一种“古为今用”的深刻实践。 与同辈的激辩与共鸣: 书中收录的与当代学者进行的对话,更是充满了思想的火花。这些对话涉及的议题广泛,从中国哲学的美学、伦理学,到社会政治哲学,乃至文化批评,无不展现出李泽厚先生深邃的洞察力与敏锐的时代感。在与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交流时,他能够准确把握对方的论点,并以其独特的视角提出独到的见解,常常能够引发更深层次的讨论,甚至是思想上的“共振”。 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随着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崛起,中国哲学如何走向世界,与西方哲学进行对话,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李泽厚对话集》中也收录了部分与海外学者、文化人的对话,展现了李泽厚先生对中西哲学交流的思考。他强调中国哲学并非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能够与其他文明进行对话,并从中汲取养分,同时也能为世界哲学贡献独特的价值。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使得中国哲学的“登场”具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远的意义。 二、 “登场”的时代语境 “中国哲学登场”这一书名,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哲学在中国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中国自身的哲学传统则面临着被边缘化或被简单化解读的困境。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当代中国哲学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登场”时刻。 《李泽厚对话集》正是记录了这一历史性的进程。李泽厚先生作为一位始终关注中国文化命运的思想家,他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哲学在现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 回应时代之问: 当代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科技发展以及全球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是经济、政治层面的,更是深刻的哲学层面的。例如,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如何理解人的价值?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们如何坚守伦理原则?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如何保持民族的文化认同?李泽厚先生在对话中,无不积极地回应这些时代之问,他试图通过中国哲学智慧,为解决这些当代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重建主体性: “登场”也意味着中国哲学在主体性上的重建。它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思想,而是主动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李泽厚先生在对话中,反复强调中国哲学的人文关怀、生命情怀以及“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这些特质,正是中国哲学区别于西方哲学的显著标志,也是其能够为世界提供独特贡献的关键所在。 创新与发展: “登场”并非简单的回归,而是创新与发展。李泽厚先生的对话,清晰地展示了他如何将中国哲学传统与现代思想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哲学范式。他并不拘泥于古老的文本,而是善于在新的语境下,对古老的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这种创新精神,正是中国哲学能够真正“登场”,并获得世界认可的重要动力。 三、 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李泽厚先生个人的思想,更是他对整个中国哲学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 本体论的追问: 在对话中,李泽厚先生常常会触及中国哲学的本体论问题,例如“情本体”、“美本体”等。他试图在中国哲学内部寻找一种不同于西方二元对立的本体论解释,强调人的情感、欲望在认识和创造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追问,挑战了传统的哲学框架,为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维度。 认识论的再审视: 中国哲学独特的认识论,如“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在对话中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李泽厚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理性认识,而是包含了实践、情感、体验等多种认识方式,这种认识论的特点,对于我们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美学与艺术的渗透: 李泽厚先生的哲学思想,尤其强调美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他在对话中,常常会将哲学问题与美学、艺术理论相结合,认为美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也是通往真理的独特路径。这种将美学置于哲学核心的视角,为我们理解中国哲学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伦理与政治的关怀: 关注现实,关怀人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传统。在对话中,李泽厚先生也毫不避讳地探讨当代中国的伦理道德困境和政治发展问题。他以深厚的人文关怀,审视社会现实,并试图从中国哲学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 四、 值得细细品读的思想盛宴 《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是一部思想的宝库,它以对话的形式,让复杂的哲学思想变得更加易于理解和接近。每一场对话,都像是一次思想的旅行,带领读者穿越思想的丛林,感受智慧的闪光。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轨迹,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绝佳窗口。它展现了中国哲学如何在一个新的时代语境下,进行自我反思、自我革新,并最终走向世界舞台。 对于任何关心中国哲学、关心中国文化,以及关心人类思想未来走向的读者来说,《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思想盛宴。它将激发你的思考,拓宽你的视野,让你在阅读中,与伟大的思想家一同,见证中国哲学“登场”的辉煌时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对“时间感”的把握。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够让历史的厚重感和当下的鲜活感同时呈现在读者面前。读到某些段落时,你会觉得那些遥远的古代人物仿佛就坐在你的对面,他们的困惑与挣扎,与我们今日所面对的焦虑并无二致。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绝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对人性本质的深刻理解之上的。书中对某个历史转折点的分析尤其精彩,作者没有采用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展示了多重可能性是如何在那个瞬间交织、碰撞,最终决定了后世的走向。这种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处理,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历史进程的理解。它提醒我们,所有的“定论”都只是特定时间点上的一个观察视角,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充满变数和可能性的世界里。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没有采用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反而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温暖的炉火边,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句子结构错落有致,时而如大江奔流,一泻千里,将复杂的思想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时而又像山间溪流,婉转低回,细致地描摹出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情感细节。这种节奏感的拿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愉悦性,完全没有传统严肃著作的枯燥感。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某个绝妙的比喻或者一个精妙的转折而停下来,反复咂摸其中的韵味。它成功地将深刻的思辨性与平易近民的表达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跨入思想的殿堂,而不必时刻紧绷着神经去解码那些艰涩的术语。这种将“高深”与“易懂”并举的本事,实属难得,让人由衷佩服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匠心。

评分

这部书的结构实在太精巧了,仿佛是走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迷宫,每转一个弯都能发现新的风景。作者在叙述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细腻的个人观察,使得那些原本冰冷的史实瞬间有了温度和人情味。尤其是对某个特定时代文化风貌的描摹,那种深入骨髓的沉浸感,让人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尘土和墨香。阅读体验像是在攀登一座高山,每一次停下来喘息,都能从不同的角度俯瞰脚下的风景线,视野不断开阔,但又始终保持着一种令人信服的严谨性。作者的笔力之厚重,不仅体现在对文献的扎实掌握上,更在于其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洞察力,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比起那些空洞的口号式赞美,要震撼得多。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矛盾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平衡感,没有急于给出是非的定论,而是将选择的难题抛给了读者,让人在合上书页之后,仍久久不能平静,反刍着那些未尽的思考。

评分

从主题的广度来看,这本书的野心可见一斑,它似乎想勾勒出一个宏大的知识版图,并且在各个节点上都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挖掘。作者的知识面之广博,令人咋舌,无论是对某个哲学流派的源头追溯,还是对某个艺术思潮的横向比较,都显示出一种罕见的博学与自信。然而,令人称道的是,这种博学并未流于堆砌和炫耀,而是内化为叙事的一部分,成为支撑观点的坚实地基。特别是当作者将看似不相干的两个领域进行对比时,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是阅读此书最美妙的瞬间。它不仅仅是在讲述知识,更是在展现一种思考世界的方式——一种将碎片化的信息组织成完整、自洽的认知体系的能力。全书的论证链条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得像瑞士钟表,每一个论点都有可靠的依据支撑,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极大的安全感和信服力。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处理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纸张的选择和墨水的质量,都透露出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更为关键的是,排版布局的疏密得当,使得长篇的论述不会显得压抑,适当的留白给予了读者的思绪喘息的空间。图表的插入也恰到好处,既没有喧宾夺主,又有效地辅助了复杂概念的理解。这显示出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对“阅读行为”本身所投入的精力和细致考量。在如今快餐阅读盛行的时代,能看到如此用心制作的实体书,实属一件幸事。它鼓励你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字、每一行文之间的气韵流动,这本身就是对“深度阅读”的一种无声的呼唤和致敬。

评分

你变得更加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

评分

看李泽厚如何阐释“中国哲学登场”及“中国哲学如何登场”

评分

李泽厚对话集,深入浅出。

评分

他回忆说,在欧洲,“人们追求以艺术排斥自然,铲平山丘,干涸湖泊,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花许多钱建造喷泉,把花卉种得成行成列。而中国人相反,他们通过艺术模仿自然。因此,在他们的花园里,人工的山丘形成复杂的地形,许多小径在里面穿来穿去”。 耶稣会传教士、法国画家王致诚曾在清廷如意馆作画,参与绘制圆明园四十景图。1743年,他曾写信寄往巴黎,信中说,在中国园林里,“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道路是蜿蜒曲折的……不同于欧洲那种笔直的美丽的林荫道。……水渠富有野趣,两岸的天然石块或进或退,……不同于欧洲的用方整的石块按墨线砌成的边岸。”游廊“不取直线,有无数转折,忽隐灌木丛后,忽现假山石前,间或绕小池而行,其美无与伦比”。 欣赏与赞叹之后便是模仿。在欧洲,首先是英国,18世纪中叶,一种所谓自然风致园兴起了;后来传到法国,在自然风致园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中国式的题材和手法,如挖湖、叠山、凿洞,建造多少有点类似中国式的塔、亭、榭、拱桥和楼阁等建筑,甚至还有孔庙,例如1730年伦敦郊外的植物园,即今皇家植物园。仅巴黎一地,就建起了“中国式”风景园约20处。同时也传到意大利、瑞典和其他欧洲国家,但不久以后欧洲人就发现,要造起一座真正如中国园林那样水平的园林有多么的困难。 苏格兰人钱伯斯(1723~1796年)曾到过中国广州,参观过一些岭南园林,晚年任英国宫廷总建筑师。岭南园林算不上中国最好的园林,但仍然引起了他无比的赞赏,在好几本书里他都描写过中国园林,不只是浅层的外在形象的描述,而是对中国的园林精神有了较深的体会。他说:“花园里的景色应该同一般的自然景色有所区别”,不应该“以酷肖自然作为评断完美的一种尺度”。中国人“虽然处处师法自然,但并不摒除人为,相反地有时加入很多劳力。他们说:自然不过是供给我们工作对象,如花草木石,不同的安排,会有不同的情趣”。“中国人的花园布局是杰出的,他们在那上面表现出来的趣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

评分

李泽厚的思想和他的学术成果需要认真读读,读不懂大部头,可以读这本谈话录。

评分

已经13印了,包装盒子够大,拆开盒子捆绑的,3个书盒还是完好的,这套书是我比较喜欢的,上美的收藏本四印前每本都标有版次,五印后只在最后一册标注版次。 昨夜夜观三国,发现定四州等几册重绘较多,但好处是印刷清晰,所以综合来说性价比还是很不错的。本人有580收藏本一版一印。个人认为,除了少数封面、内页重绘外,其原稿印刷的封面、内页令人叹为观止,比之老一版、二版、79版、84版等等都要好(本人有老二版《千里走单骑》和《讨司马》,79版《千里走单骑》和《天水关》)。不少连友认为它不如老版,无非是先入为主、怀旧情结以及价格高低作祟罢了。以后即使三国小精出来,印刷效果也不会比收藏本强的,唯一的悬念是那些重绘页如何处理。 此前我还一直抱有终极本的希望。但昨天开始突然觉得这事情悬了。试想:上美再版所谓的终极小精也好,终极典藏宣纸也罢。封面能不再重绘吗?内页能不再重绘吗?如果这两点做不到,还是像收藏本那样,那就不叫终极本!或许真的不再会有终极再版三国了。最后说一下包装,京东最好用充气袋隔一下防止受损。另内页检验员应该检验一下,有的分册已粘在一起了,如不检查来回退换十分麻烦。

评分

好书值得读,更值得推介。。。

评分

大学时曾拜读先生大作,感觉于方寸间颇有所契合,奈何彼时囊中羞涩,只能借阅借阅,不能细细品读~现在趁京东大促。于是解囊购书,冀得全套,珍而藏之,细细揣摩~

评分

已经13印了,包装盒子够大,拆开盒子捆绑的,3个书盒还是完好的,这套书是我比较喜欢的,上美的收藏本四印前每本都标有版次,五印后只在最后一册标注版次。 昨夜夜观三国,发现定四州等几册重绘较多,但好处是印刷清晰,所以综合来说性价比还是很不错的。本人有580收藏本一版一印。个人认为,除了少数封面、内页重绘外,其原稿印刷的封面、内页令人叹为观止,比之老一版、二版、79版、84版等等都要好(本人有老二版《千里走单骑》和《讨司马》,79版《千里走单骑》和《天水关》)。不少连友认为它不如老版,无非是先入为主、怀旧情结以及价格高低作祟罢了。以后即使三国小精出来,印刷效果也不会比收藏本强的,唯一的悬念是那些重绘页如何处理。 此前我还一直抱有终极本的希望。但昨天开始突然觉得这事情悬了。试想:上美再版所谓的终极小精也好,终极典藏宣纸也罢。封面能不再重绘吗?内页能不再重绘吗?如果这两点做不到,还是像收藏本那样,那就不叫终极本!或许真的不再会有终极再版三国了。最后说一下包装,京东最好用充气袋隔一下防止受损。另内页检验员应该检验一下,有的分册已粘在一起了,如不检查来回退换十分麻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