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录中国当代艺术十年风云激荡
中国进入21世纪的十年,是充满碎片化现实的十年。我们需要在何种背景之上,才能真正理解十年来的当代艺术现实?如何理解无数碎片之间的断裂?艺术史家吕澎在剧烈变革的大时代中书写艺术家的工作,透过这十年的艺术发展历程,窥见社会在时代浪潮下的变革。把握当代艺术的现在,也就理解了中国社会的未来。
★ 富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史家吕澎,兼具大历史感与真性情
吕澎2011年入选“Art+Auction”评选的“全球艺术影响力100人”。他每十年都会有一本重量级的艺术史评述,政治学专业的出身,令他的思考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具有宏大的历史感。同时,吕澎也是一位性情中人,直抒胸臆的风格也令他的艺术史写作更为坦诚、率真。
  21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现实逐渐碎片化的十年。
  我们需要在何种背景之上,才能真正理解十年来的当代艺术现实?如何理解无数碎片之间的断裂?那些行为艺术与新绘画之间的断裂,纸面行间与实地现场之间的断裂,国际语境与本土在地之间的断裂,社会巨景与个体意志之间的断裂。
  艺术史家吕澎在剧烈变革的大时代中书写艺术家的工作。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讨论的是艺术家和他们作品的生存空间问题,以798为代表的艺术区、其他美术馆等艺术空间在政策调控和市场浪潮下的兴衰,以及艺术品交易市场的资本运作对当代艺术产生的影响。吕澎将“艺术生态”视为艺术生产的语境,更看作艺术生产的结构、过程与结果。潮涌潮落间,张弛不一的规则体制、狂飙突进的市场资本、过渡时期的实验空间,呈现出新世纪百态并进的激烈交锋。
  下篇从艺术空间的讨论转向了艺术创作本身,全面记录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诸多作品与代表人物,如方力钧、张晓刚、刘小东、隋建国、周春芽等等。无法承继传统的“艺术与艺术家”,面对美学的彻底退位,形式观念的千山万壑,又将如何凝固观念于作品,突出重围,进入第二个十年?
  艺术是前瞻的。把握当代艺术的现在,或许也就理解了中国社会的未来。
吕澎,艺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著有《溪山清远:两宋时期山水画的历史与趣味转型》《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合著)《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20世纪中国艺术史》等书。策展有威尼斯双年展特别邀请展“给马可波罗的礼物”与“历史之路”,以及“溪山清远”系列等。
序言
上篇  艺术生态
艺术体制与意识形态控制的式微
社会断裂与意识形态控制的式微
“上海双年展”与“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
策展人及其问题
艺术空间的兴起
过渡时期的“实验空间”
798:背景与新空间
艺术空间与美术馆问题
宋庄及其象征
第三章  市场、资本突进与体制问题
画廊、博览会与拍卖
争议
艺术体制问题
下篇  艺术与艺术家
第四章  行为与暴力:美学的彻底退位
价值标准混乱的国际语境与个人主义的历史回顾
“后感性”:“观念艺术”之后
“感性”的蔓延
批评与争论
第五章  观念艺术与综合艺术
观念艺术问题
影像艺术与艺术家
综合艺术与艺术家
新雕塑与雕塑家
第六章  新绘画与画家
1978年后的艺术史背景
语言流变与重要成员
个人主义新趋势
早期新绘画画家的变化与绵延
最新倾向及其与传统绘画历史的关系
尾声  进入第二个十年的背景
注释
人名索引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批评家和艺术家之间不断讨论的“国际接轨”问题,在有二十多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加的20世纪最后一届“威尼斯双年展”(1999)这一事件中似乎有了结论性的回答。尽管中国当代艺术家早于1993年就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不过,由史泽曼(Harald Szeemann,1933—2005)策划的本届展览在国内当代艺术圈子里仍然获得了影响,原因之一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前已经成为乌利· 希克(Uli Sigg,1946— )这类更早关心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人收藏的对象。与1993年的那一次相比,艺术家的兴奋不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对于大多数艺术家来说,国际展览既是自己的艺术得到证明的充分凭据,也是获得国际销售机会的平台。参加这种国际性的展览,在1990年代初意味着“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欣喜,可是到了1990年代末,这种欣喜则已经转化为一种见惯不惊的例行演出。同时,这种“国际接轨”始终受到批评家的质疑,这类越来越频繁发生的“国际接轨”被认为更多的是西方标准的结果,参加了这次展览的上海艺术家周铁海(1966— )有一个哑剧脚本(以后他将其拍摄出来),对中国1990年代的艺术家的状态作了有趣的报告,在这个短片里,艺术家嘲讽了中国艺术家对国际策展人的那种可笑的依赖。
  “国际接轨”的进程的确以一种超乎寻常的速度在加快。2000年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的策展人之一清水敏男干脆用“沧海桑田”来表述上海或中国的变化,他将上海放在了国际化的都市“东京、纽约、香港、巴黎、伦敦、法兰克福、曼谷、马尼拉、新加坡、台北、首尔”这样一个水平线上。他很明确地说:“今天的上海已经完全跟世界性的网络连接了。在这个城市举办第三届上海双年展,邀请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家,标志着上海的巨大变化。这次展览可以说是上海变化理所当然的成果。”
  第三届上海双年展于2000年11月在上海美术馆里举办,展览的公告表明:“经文化部批准,由上海美术馆主办、上海有线电视台协办的2000上海双年展将于2000年11月6日-2001年1月6日在上海美术馆举行,并被定为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主要展览项目之一。”显然,上海双年展作为一个政府项目已经确定无疑。然而,在政府美术馆里举办有装置艺术、录像艺术、摄影艺术、媒体艺术作品参加的展览,这意味着无论这个国家的艺术制度有无改变,而事实上为更为自由的艺术开启了空间。这个展览的国际化不仅仅体现在有亚洲、澳洲、欧洲、非洲、美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67名艺术家(中国36名,外国31名)参加,更重要的是,“本届双年展尝试按照国际通行的由策划人推选艺术家的方式,成立了策划人小组,负责推选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并最终由双年展艺术委员会审定通过”。这个由不同国家的策展人组成的策展人小组开启了上海双年展的未来策展制度,也为其他城市的美术馆提供了操作提示。
  这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上海精神”。策展人侯瀚如(1963— )为此也写了一篇可以看成是展览主题阐释的文章《从海上到上海—— 一种特殊的现代性》。他试图将这次展览放在一个超越性的层面上,他强调了“双年展”应该“从全球视野的高度,观察和判断当代艺术在特定地区的发展状态并对其实验的、创造差异性的方面加以鼓励”。由于侯瀚如文章通篇充满着全球化问题和期望目标,因而不太关注涉及作为中国大陆的一个城市所具有的特殊制度背景,结果,“上海精神”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个假设的对象。
  “通过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一起在‘海上·上海’(或英文Shanghai Spirit,即‘上海精神’)这一题目下同台展出,双年展的主办者和策划人都希望从上海的现实条件出发,来探讨当代艺术在上海这样一个处于高速现代化进程中的‘东方大都市’中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并推而广之,使之成为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发展当代艺术的实验场所。”
  这位在法国生活多年的中国策展人似乎有意识地想摆脱中国的特殊背景,通过展览创造出一个超越国度的艺术实验平台。侯瀚如当然注意到了上海的“历史和现实”的特殊性,他对上海自19世纪开埠以来的历史给予了闪烁其词的描述,还把上海描述为“为种种丰富多彩、迥然相异的文化创造提供了温床”的城市,并且“衍生了一种以多元交融为基础的独特的现代性”。尽管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中断了40年,可是在今天,“上海正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城市”。
  侯瀚如最后还是为他的“上海精神”作出了解释:“如果有什么可以被我们称之为‘上海精神’的,无疑,上面描述的文化开放性、多元性、混合性和积极的创新态度,应该说就是它的内核。”他甚至用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和作品的差异性来证明这种精神的实在性。
  第三届上海双年展的“国际化”似乎有基本的依据。批评家顾振清(1964— )认为本届双年展“是中国第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双年展”,这类乐观主义者的依据是,展览的策展人除了有中国批评家张晴(1964— )、李旭(1967— )以外,还有国际策展人清水敏男、侯瀚如,参展艺术家有基弗尔(Anselm Kiefer,1945— )、李禹焕(Lee Ufan,1936— )、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1967— )、森万里子(1967— )以及哈尼·多诺( Heri Dono,1960— ),同时,参加展览的还有在1980年代末或者1990年代初出国到西方国家从事艺术实验的中国艺术家蔡国强(1957— )、黄永(1954— )、严培明(1960— ),这些中国艺术家的身份在国内人们的谈论中似乎已经“国际化”了。展览的“国际化”特征最为重要的依据还有展览中的作品。在之前的两届上海双年展,观众只能见到绘画(主要是油画与水墨画),而本届上海双年展包括摄影、录像和装置。事实上,人们没有太多地关心展览中的作品,而是关心这个在中国的展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国际化”的局面,在这样的局面里,中国艺术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批评界更关心的是展览所涉及的另外的问题,并且很快就有人对“上海”是否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特征表示质疑。
  画家兼批评家徐虹(1957— )在她的《选择和被选择——2000年上海双年展》中说:
  “2000上海双年展为国际‘策展机器’开了绿灯,有人为此欢呼雀跃。但国际‘策展机器’能不能为我们完成‘中国艺术走向世界’或者‘中国选择世界’的任务?我对此表示怀疑。因为这种机器根本没有设置我们心里想象的那些程序。”
  徐虹表达了对这个展览当代艺术的上海双年展取得的“合法性”的赞赏,却怀疑遭受西方标准的限制,这样的现实是否与“多元性”相匹配。
  ……
  对那些天生热爱“历史”的人来说,只要“历史”这个词还存在,它本身就是一种能量无尽的兴奋剂,无论“历史”在时髦的思想家那里被视为“旧的”、“新的”,抑或是根本就不存在。
  在20世纪80年代,历史学家们遭受了哲学家们的嘲笑,前者被告知:“历史学的秋天到来了。”在艺术史学科领域,早在1987年,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1935— )就写出了一本直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才让中国艺术家、批评家以及艺术史家开始重视的著作《艺术史终结了吗?》(The End of the History of Art?)。基于西方国家的艺术现实和艺术史学科的状况,贝尔廷提醒艺术史家们:一种线性的、貌似有规律的历史记录方式应该终止了,因为人们遭遇的艺术现实已经处在交错发生并缺乏分类学意义的状况:没有边界,没有逻辑,甚至没有时间,因而也就没有历史。从2006年开始,汉斯·贝尔廷以“全球艺术”(Global Art)这个概念,来分析1989年“冷战”结束之后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艺术状况,他与他的同仁试图对发生在不同国家、地区、时间、文化、经济、政治背景下的艺术进行更加富于开放性的观察。
  但是,如果我们共同使用的文字(无论是中文、英文,或是别的文字)继续保持着文明的基本惯性,继续保持着使用它们时所给出的知识语境以及对语境本身的警惕立场,我们都会在开放性地了解新知的同时,坚定自己的个人判断与知识书写。事实上,类似贝尔廷的观点提供了对艺术史“开放”、“流动”以及“多重解读”的理解空间,而不是让人们始终飘浮在相对主义的白云之上。
  在一个网络的、多种媒体复合传递信息的时代,我们自然可以去利用所有的方式与路径传播我们的思想,书写历史同样如此。我当然知道,对于那些需要通过现场进行观察的艺术现象,传统书写方式已变得非常困难:我们如何去描述和分析在时间中呈现的一件通过综合手段完成的作品?那些没有经历过现场的观众将对我们书写历史的文字如何进行阅读和给予判断?新技术正在以每分每秒的速度呈现出它不断翻新的面貌,于是,当处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通过不同的手段操纵虚拟平台与技术载体的艺术家和合作者在共同创作新艺术的时候,我们能够如何有效地去描述那些新的艺术生产过程与成果?
  每一个艺术史家接受着他自己的知识背景的影响,接受着他所感知到的语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经验)的影响,当然,也接受着不断变动的艺术现象的影响。知识——如果有的话——本身因其特性而没有限度。可是,文明的衍生要求我们必须去完成的判断却是有限度的。这就意味着,作为艺术史的写作者,一旦确立了写作的目标(“历史”是我的兴奋剂),我就不得不去确定书写的结构与体例。于是,一个属于个人眼中的艺术史就这样开始塑形。
  与大多数批评家和历史研究者一样,我对 2000—2010 年之间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面临着困惑与难题。像之前《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与易丹合著,1992)、《中国当代艺术史:1990—1999》(2000)以及《20 世纪中国艺术史》(2006)所使用的体例不再完全适用于对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艺术史的写作,我注意到,新世纪十年的艺术是伴随着影响艺术变化和发展的环境生态同时进行的,其关联密切的程度,使得我们不得不将整个艺术生态的变化和发展看成是十年艺术史的一部分。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去书写艺术家的工作?如何在书写中去把握不同城市与地区的艺术家工作之间的关系?我们该如何使那些直接和间接影响艺术家工作的具体问题——体制对艺术家的制约和放松,艺术空间的需求和变化,作品的展览以及去处,画廊和拍卖行与艺术家的关系,等等——与我们理解的历史发生关系?基于这十年艺术生态变化在当代艺术家的工作的重要性与创作上给予影响的性质,同时也基于对艺术家的工作进行有利于叙述的分类,我将本书的结构与体例分为“上篇  艺术生态”和“下篇  艺术与艺术家”。通过这两个部分的安排,读者可以对这十年的艺术有一个符合多重视角的整体了解。
  本书的体例逻辑是这样的:“生态”既是语境的概念,也是这十年艺术生产的结构与过程;基于“生态”,我们就可以观察那些复杂的艺术现象之间的关系,发现一个艺术家或者艺术现象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那样。同时,与那些炫耀新理论的思想家不同,我对时间具有强烈的敏感性,即便是这些用词活泼的思想家通过语词对时间进行了抽离,也不能够使我摆脱对时间的观察与分析。难道不是吗?艺术就是时间。读者从目录中就可以看到,阅读的顺序基本上是这十年中依照时间出现的问题的顺序;即便是对艺术现象的描述,也是基于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的。除了一目了然地将世纪初发生的“行为艺术”现象(“第四章  行为与暴力:美学的彻底退位”)放在了艺术现象的首位,即便在一章之中,我也遵循着时间的逻辑。例如在“观念艺术”(“第五章  观念艺术与综合艺术”)一章里,我陈述了观念艺术在这十年中的思想状况和流变,在涉及现象描述时,也是根据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出现的时间进行安排的。这样,读者可以在阅读中把握艺术现象变化的时间顺序,也能够观察不同艺术家的工作之间的符合历史判断的差异。同时,读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那些在作者看来更为重要的艺术家的出现,并对他们个人的工作进行前后历时性的了解。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使用了大量来自网络的文献,这与经典的历史书写的要求似乎明显不同。不过,我想说的是,就当代艺术而言,没有什么文献来源有网络文献如此多样、全面和及时。网络信息当然需要分析与过滤,但是,我近年的书写经验是,网络帮助了我对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的收集与认识。我相信,对历史,尤其是当代史的研究与书写,将越来越需要网络文献。
  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我的学生亓丽丽,她用了大量的时间为我的写作准备资料;此外还要特别感谢作为朋友的叶永青,是他建议我躲开城市的喧嚣到大理完成本书的最后写作。的确,白天写作结束,晚上在“九月”喝酒和倾听音乐的短暂时光让人怀念,这样的感受已经是多年来没有过的了。
  大理
  2012年1月14日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颇具匠心,它并非简单的年代线性叙事,而更像是从不同“切片”入手,层层剥开事物肌理。我原以为它会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按流派划分的章节布局,但我发现作者更倾向于围绕“媒介的嬗变”和“观看方式的重构”来组织论述。例如,它对影像艺术在2000年代初期的爆炸式发展与随后的自我反思,其论述的细腻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不仅展示了技术革新如何催生了新的视觉语言,更深入挖掘了艺术家群体在面对全球化媒介洪流时的身份焦虑与文化挪用策略。特别是其中探讨数字媒体与传统水墨交织时产生的“新文人趣味”的那一部分,文字的密度极高,充满了理论思辨的火花,让我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复揣摩作者如何将看似矛盾的元素熔铸一炉。这种深度的理论挖掘,远超出了我预想的普及性读物范畴,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媒介本体论的绝佳视角。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著作,光是书名就让人对那段风云变幻的十年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本以为它会像很多同类书籍一样,着重于梳理那些已经被主流话语反复咀嚼的“大师”级人物和标志性事件,比如“后奥运”时期的大型展览的宏大叙事,或者某些在国际上声名鹊起的艺术家的个案分析。然而,当我翻开书页,我发现作者的笔触显然没有满足于这种表面的繁荣。它似乎更像是一份深入田野的考察报告,或者说,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对文化地下水位线的不断探寻。我特别欣赏它对于那些“非主流”——那些活跃在工作室、独立空间,甚至连画廊都难以容纳的边缘群体和实验性实践的关注。那种对地域性差异的细致描摹,尤其是在非一线城市艺术生态的构建与挣扎的描写上,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真实感,仿佛能闻到北方冬季画廊里那种特有的、混合着颜料和暖气的味道。这本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整齐划一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样板,反而呈现出一种支离破碎、充满张力的真实图景,这才是那个时代最动人的底色。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是抱着对“十年”这一概念进行总结性的回顾的期望来阅读的。我期待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总结性的判断:这个十年最终导向了什么?它留下了哪些遗产?然而,这本书最终呈现的,却是一个充满未完成感的图景。它更像是一部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充满了未解的张力与正在酝酿中的新动向的暗示。这种“开放性”的结尾,反而让我感到格外振奋。它没有给我一个封闭的结论,而是提供了一系列精妙的工具和框架,去审视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在探讨艺术与商业资本如何深度捆绑,以及这种捆绑如何重塑了艺术的公共性与私人性边界的章节中,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而富有洞察力,让人不得不深思艺术家的“主体性”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该如何自处。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也透露出一种对内容本身的尊重,而非过度依赖视觉的浮华。纸张的质感、图片的选用和布局,都服务于文字的阐释功能,没有喧宾夺主。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一些展览图录和文献的引用标注非常详尽,这对于任何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贯穿始终,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供人翻阅的艺术史读物,更像是一份值得反复查阅的案头工具书。它对细节的执着,比如对特定艺术团体内部的运作机制、资金链条的侧面描绘,这些“非艺术”层面的信息,恰恰是构建起那个十年艺术生态的骨架。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实践编织在一起,提供了一种立体而非扁平化的时代景观。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我认为它区别于其他同类作品的关键所在。它呈现出一种近乎冷峻的、去魅化的叙述腔调,完全摒弃了那种煽情的、过度赞美的笔法。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或高度政治敏感性的作品时,表现出了惊人的克制与精准。没有对艺术家个人魅力的过度渲染,也没有对作品市场价值的盲目追捧,一切都回归到艺术生产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语境中去考量。这种冷静的分析,使得书中的许多案例分析具有了穿透时间的力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特定展览的文本时所展现出的文本学功力,那种抽丝剥茧地还原策展意图与现场权力关系的叙述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历史现场,但同时又保持着一个批判性的距离。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和乐趣,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看”艺术,更要“解构”艺术的生成环境。
评分查看全部
评分策展人及其问题
评分好作品大家看。有意思。
评分速度非常快,东西不错
评分第四章 行为与暴力:美学的彻底退位
评分第六章 新绘画与画家
评分很好用,比想象中还好
评分注释
评分非常优秀的图书,重磅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