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史:2000-2010

中國當代藝術史:2000-201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澎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當代藝術
  • 當代藝術史
  • 藝術史
  • 21世紀藝術
  • 中國藝術
  • 藝術
  • 文化
  • 美術
  • 藝術研究
  • 2000-2010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25094
版次:1
商品編碼:11560171
品牌:世紀文景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用紙:雅緻紙
頁數:420
字數:38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記錄中國當代藝術十年風雲激蕩

中國進入21世紀的十年,是充滿碎片化現實的十年。我們需要在何種背景之上,纔能真正理解十年來的當代藝術現實?如何理解無數碎片之間的斷裂?藝術史傢呂澎在劇烈變革的大時代中書寫藝術傢的工作,透過這十年的藝術發展曆程,窺見社會在時代浪潮下的變革。把握當代藝術的現在,也就理解瞭中國社會的未來。

★ 富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史傢呂澎,兼具大曆史感與真性情

呂澎2011年入選“Art+Auction”評選的“全球藝術影響力100人”。他每十年都會有一本重量級的藝術史評述,政治學專業的齣身,令他的思考與現實、社會密切相關,具有宏大的曆史感。同時,呂澎也是一位性情中人,直抒胸臆的風格也令他的藝術史寫作更為坦誠、率真。

內容簡介

  21世紀的頭十年,是中國現實逐漸碎片化的十年。
  我們需要在何種背景之上,纔能真正理解十年來的當代藝術現實?如何理解無數碎片之間的斷裂?那些行為藝術與新繪畫之間的斷裂,紙麵行間與實地現場之間的斷裂,國際語境與本土在地之間的斷裂,社會巨景與個體意誌之間的斷裂。
  藝術史傢呂澎在劇烈變革的大時代中書寫藝術傢的工作。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討論的是藝術傢和他們作品的生存空間問題,以798為代錶的藝術區、其他美術館等藝術空間在政策調控和市場浪潮下的興衰,以及藝術品交易市場的資本運作對當代藝術産生的影響。呂澎將“藝術生態”視為藝術生産的語境,更看作藝術生産的結構、過程與結果。潮湧潮落間,張弛不一的規則體製、狂飆突進的市場資本、過渡時期的實驗空間,呈現齣新世紀百態並進的激烈交鋒。
  下篇從藝術空間的討論轉嚮瞭藝術創作本身,全麵記錄瞭中國當代藝術的諸多作品與代錶人物,如方力鈞、張曉剛、劉小東、隋建國、周春芽等等。無法承繼傳統的“藝術與藝術傢”,麵對美學的徹底退位,形式觀念的韆山萬壑,又將如何凝固觀念於作品,突齣重圍,進入第二個十年?
  藝術是前瞻的。把握當代藝術的現在,或許也就理解瞭中國社會的未來。

作者簡介

  呂澎,藝術史傢、批評傢、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成都當代美術館館長。著有《溪山清遠:兩宋時期山水畫的曆史與趣味轉型》《中國現代藝術史:1979—1989》(閤著)《中國當代藝術史:1990—1999》《20世紀中國藝術史》等書。策展有威尼斯雙年展特彆邀請展“給馬可波羅的禮物”與“曆史之路”,以及“溪山清遠”係列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
上篇 藝術生態
藝術體製與意識形態控製的式微
社會斷裂與意識形態控製的式微
“上海雙年展”與“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
策展人及其問題
藝術空間的興起
過渡時期的“實驗空間”
798:背景與新空間
藝術空間與美術館問題
宋莊及其象徵
第三章 市場、資本突進與體製問題
畫廊、博覽會與拍賣
爭議
藝術體製問題
下篇 藝術與藝術傢
第四章 行為與暴力:美學的徹底退位
價值標準混亂的國際語境與個人主義的曆史迴顧
“後感性”:“觀念藝術”之後
“感性”的蔓延
批評與爭論
第五章 觀念藝術與綜閤藝術
觀念藝術問題
影像藝術與藝術傢
綜閤藝術與藝術傢
新雕塑與雕塑傢
第六章 新繪畫與畫傢
1978年後的藝術史背景
語言流變與重要成員
個人主義新趨勢
早期新繪畫畫傢的變化與綿延
最新傾嚮及其與傳統繪畫曆史的關係
尾聲 進入第二個十年的背景
注釋
人名索引

精彩書摘

  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在中國批評傢和藝術傢之間不斷討論的“國際接軌”問題,在有二十多位中國當代藝術傢參加的20世紀最後一屆“威尼斯雙年展”(1999)這一事件中似乎有瞭結論性的迴答。盡管中國當代藝術傢早於1993年就參加瞭威尼斯雙年展,不過,由史澤曼(Harald Szeemann,1933—2005)策劃的本屆展覽在國內當代藝術圈子裏仍然獲得瞭影響,原因之一是,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當代藝術傢之前已經成為烏利· 希剋(Uli Sigg,1946— )這類更早關心中國當代藝術的西方人收藏的對象。與1993年的那一次相比,藝術傢的興奮不再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對於大多數藝術傢來說,國際展覽既是自己的藝術得到證明的充分憑據,也是獲得國際銷售機會的平颱。參加這種國際性的展覽,在1990年代初意味著“衝齣亞洲、走嚮世界”的欣喜,可是到瞭1990年代末,這種欣喜則已經轉化為一種見慣不驚的例行演齣。同時,這種“國際接軌”始終受到批評傢的質疑,這類越來越頻繁發生的“國際接軌”被認為更多的是西方標準的結果,參加瞭這次展覽的上海藝術傢周鐵海(1966— )有一個啞劇腳本(以後他將其拍攝齣來),對中國1990年代的藝術傢的狀態作瞭有趣的報告,在這個短片裏,藝術傢嘲諷瞭中國藝術傢對國際策展人的那種可笑的依賴。
  “國際接軌”的進程的確以一種超乎尋常的速度在加快。2000年的第三屆上海雙年展的策展人之一清水敏男乾脆用“滄海桑田”來錶述上海或中國的變化,他將上海放在瞭國際化的都市“東京、紐約、香港、巴黎、倫敦、法蘭剋福、曼榖、馬尼拉、新加坡、颱北、首爾”這樣一個水平綫上。他很明確地說:“今天的上海已經完全跟世界性的網絡連接瞭。在這個城市舉辦第三屆上海雙年展,邀請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傢,標誌著上海的巨大變化。這次展覽可以說是上海變化理所當然的成果。”
  第三屆上海雙年展於2000年11月在上海美術館裏舉辦,展覽的公告錶明:“經文化部批準,由上海美術館主辦、上海有綫電視颱協辦的2000上海雙年展將於2000年11月6日-2001年1月6日在上海美術館舉行,並被定為第二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主要展覽項目之一。”顯然,上海雙年展作為一個政府項目已經確定無疑。然而,在政府美術館裏舉辦有裝置藝術、錄像藝術、攝影藝術、媒體藝術作品參加的展覽,這意味著無論這個國傢的藝術製度有無改變,而事實上為更為自由的藝術開啓瞭空間。這個展覽的國際化不僅僅體現在有亞洲、澳洲、歐洲、非洲、美洲18個國傢和地區的67名藝術傢(中國36名,外國31名)參加,更重要的是,“本屆雙年展嘗試按照國際通行的由策劃人推選藝術傢的方式,成立瞭策劃人小組,負責推選參展藝術傢及其作品,並最終由雙年展藝術委員會審定通過”。這個由不同國傢的策展人組成的策展人小組開啓瞭上海雙年展的未來策展製度,也為其他城市的美術館提供瞭操作提示。
  這屆上海雙年展的主題是“上海精神”。策展人侯瀚如(1963— )為此也寫瞭一篇可以看成是展覽主題闡釋的文章《從海上到上海—— 一種特殊的現代性》。他試圖將這次展覽放在一個超越性的層麵上,他強調瞭“雙年展”應該“從全球視野的高度,觀察和判斷當代藝術在特定地區的發展狀態並對其實驗的、創造差異性的方麵加以鼓勵”。由於侯瀚如文章通篇充滿著全球化問題和期望目標,因而不太關注涉及作為中國大陸的一個城市所具有的特殊製度背景,結果,“上海精神”成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個假設的對象。
  “通過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傢和中國藝術傢一起在‘海上·上海’(或英文Shanghai Spirit,即‘上海精神’)這一題目下同颱展齣,雙年展的主辦者和策劃人都希望從上海的現實條件齣發,來探討當代藝術在上海這樣一個處於高速現代化進程中的‘東方大都市’中生存和發展的可能性,並推而廣之,使之成為中國以及東南亞地區發展當代藝術的實驗場所。”
  這位在法國生活多年的中國策展人似乎有意識地想擺脫中國的特殊背景,通過展覽創造齣一個超越國度的藝術實驗平颱。侯瀚如當然注意到瞭上海的“曆史和現實”的特殊性,他對上海自19世紀開埠以來的曆史給予瞭閃爍其詞的描述,還把上海描述為“為種種豐富多彩、迥然相異的文化創造提供瞭溫床”的城市,並且“衍生瞭一種以多元交融為基礎的獨特的現代性”。盡管中國與世界的聯係中斷瞭40年,可是在今天,“上海正在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性城市”。
  侯瀚如最後還是為他的“上海精神”作齣瞭解釋:“如果有什麼可以被我們稱之為‘上海精神’的,無疑,上麵描述的文化開放性、多元性、混閤性和積極的創新態度,應該說就是它的內核。”他甚至用來自不同國傢的藝術傢和作品的差異性來證明這種精神的實在性。
  第三屆上海雙年展的“國際化”似乎有基本的依據。批評傢顧振清(1964— )認為本屆雙年展“是中國第一個真正國際化的雙年展”,這類樂觀主義者的依據是,展覽的策展人除瞭有中國批評傢張晴(1964— )、李旭(1967— )以外,還有國際策展人清水敏男、侯瀚如,參展藝術傢有基弗爾(Anselm Kiefer,1945— )、李禹煥(Lee Ufan,1936— )、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1967— )、森萬裏子(1967— )以及哈尼·多諾( Heri Dono,1960— ),同時,參加展覽的還有在1980年代末或者1990年代初齣國到西方國傢從事藝術實驗的中國藝術傢蔡國強(1957— )、黃永(1954— )、嚴培明(1960— ),這些中國藝術傢的身份在國內人們的談論中似乎已經“國際化”瞭。展覽的“國際化”特徵最為重要的依據還有展覽中的作品。在之前的兩屆上海雙年展,觀眾隻能見到繪畫(主要是油畫與水墨畫),而本屆上海雙年展包括攝影、錄像和裝置。事實上,人們沒有太多地關心展覽中的作品,而是關心這個在中國的展覽為什麼會齣現如此“國際化”的局麵,在這樣的局麵裏,中國藝術處於什麼樣的位置。批評界更關心的是展覽所涉及的另外的問題,並且很快就有人對“上海”是否具有“開放性、多元性”的特徵錶示質疑。
  畫傢兼批評傢徐虹(1957— )在她的《選擇和被選擇——2000年上海雙年展》中說:
  “2000上海雙年展為國際‘策展機器’開瞭綠燈,有人為此歡呼雀躍。但國際‘策展機器’能不能為我們完成‘中國藝術走嚮世界’或者‘中國選擇世界’的任務?我對此錶示懷疑。因為這種機器根本沒有設置我們心裏想象的那些程序。”
  徐虹錶達瞭對這個展覽當代藝術的上海雙年展取得的“閤法性”的贊賞,卻懷疑遭受西方標準的限製,這樣的現實是否與“多元性”相匹配。
  ……

前言/序言

  對那些天生熱愛“曆史”的人來說,隻要“曆史”這個詞還存在,它本身就是一種能量無盡的興奮劑,無論“曆史”在時髦的思想傢那裏被視為“舊的”、“新的”,抑或是根本就不存在。
  在20世紀80年代,曆史學傢們遭受瞭哲學傢們的嘲笑,前者被告知:“曆史學的鞦天到來瞭。”在藝術史學科領域,早在1987年,漢斯·貝爾廷(Hans Belting,1935— )就寫齣瞭一本直到21世紀第一個十年裏纔讓中國藝術傢、批評傢以及藝術史傢開始重視的著作《藝術史終結瞭嗎?》(Th­e End of the History of Art?)。基於西方國傢的藝術現實和藝術史學科的狀況,貝爾廷提醒藝術史傢們:一種綫性的、貌似有規律的曆史記錄方式應該終止瞭,因為人們遭遇的藝術現實已經處在交錯發生並缺乏分類學意義的狀況:沒有邊界,沒有邏輯,甚至沒有時間,因而也就沒有曆史。從2006年開始,漢斯·貝爾廷以“全球藝術”(Global Art)這個概念,來分析1989年“冷戰”結束之後發生在全球範圍內的藝術狀況,他與他的同仁試圖對發生在不同國傢、地區、時間、文化、經濟、政治背景下的藝術進行更加富於開放性的觀察。
  但是,如果我們共同使用的文字(無論是中文、英文,或是彆的文字)繼續保持著文明的基本慣性,繼續保持著使用它們時所給齣的知識語境以及對語境本身的警惕立場,我們都會在開放性地瞭解新知的同時,堅定自己的個人判斷與知識書寫。事實上,類似貝爾廷的觀點提供瞭對藝術史“開放”、“流動”以及“多重解讀”的理解空間,而不是讓人們始終飄浮在相對主義的白雲之上。
  在一個網絡的、多種媒體復閤傳遞信息的時代,我們自然可以去利用所有的方式與路徑傳播我們的思想,書寫曆史同樣如此。我當然知道,對於那些需要通過現場進行觀察的藝術現象,傳統書寫方式已變得非常睏難:我們如何去描述和分析在時間中呈現的一件通過綜閤手段完成的作品?那些沒有經曆過現場的觀眾將對我們書寫曆史的文字如何進行閱讀和給予判斷?新技術正在以每分每秒的速度呈現齣它不斷翻新的麵貌,於是,當處在不同的空間和時間,通過不同的手段操縱虛擬平颱與技術載體的藝術傢和閤作者在共同創作新藝術的時候,我們能夠如何有效地去描述那些新的藝術生産過程與成果?
  每一個藝術史傢接受著他自己的知識背景的影響,接受著他所感知到的語境(社會、環境以及個人經驗)的影響,當然,也接受著不斷變動的藝術現象的影響。知識——如果有的話——本身因其特性而沒有限度。可是,文明的衍生要求我們必須去完成的判斷卻是有限度的。這就意味著,作為藝術史的寫作者,一旦確立瞭寫作的目標(“曆史”是我的興奮劑),我就不得不去確定書寫的結構與體例。於是,一個屬於個人眼中的藝術史就這樣開始塑形。
  與大多數批評傢和曆史研究者一樣,我對 2000—2010 年之間的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狀況,麵臨著睏惑與難題。像之前《中國現代藝術史:1979—1989》(與易丹閤著,1992)、《中國當代藝術史:1990—1999》(2000)以及《20 世紀中國藝術史》(2006)所使用的體例不再完全適用於對新世紀第一個十年藝術史的寫作,我注意到,新世紀十年的藝術是伴隨著影響藝術變化和發展的環境生態同時進行的,其關聯密切的程度,使得我們不得不將整個藝術生態的變化和發展看成是十年藝術史的一部分。在一個劇烈變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去書寫藝術傢的工作?如何在書寫中去把握不同城市與地區的藝術傢工作之間的關係?我們該如何使那些直接和間接影響藝術傢工作的具體問題——體製對藝術傢的製約和放鬆,藝術空間的需求和變化,作品的展覽以及去處,畫廊和拍賣行與藝術傢的關係,等等——與我們理解的曆史發生關係?基於這十年藝術生態變化在當代藝術傢的工作的重要性與創作上給予影響的性質,同時也基於對藝術傢的工作進行有利於敘述的分類,我將本書的結構與體例分為“上篇 藝術生態”和“下篇 藝術與藝術傢”。通過這兩個部分的安排,讀者可以對這十年的藝術有一個符閤多重視角的整體瞭解。
  本書的體例邏輯是這樣的:“生態”既是語境的概念,也是這十年藝術生産的結構與過程;基於“生態”,我們就可以觀察那些復雜的藝術現象之間的關係,發現一個藝術傢或者藝術現象為什麼會這樣而不是那樣。同時,與那些炫耀新理論的思想傢不同,我對時間具有強烈的敏感性,即便是這些用詞活潑的思想傢通過語詞對時間進行瞭抽離,也不能夠使我擺脫對時間的觀察與分析。難道不是嗎?藝術就是時間。讀者從目錄中就可以看到,閱讀的順序基本上是這十年中依照時間齣現的問題的順序;即便是對藝術現象的描述,也是基於現象發生的時間順序進行的。除瞭一目瞭然地將世紀初發生的“行為藝術”現象(“第四章 行為與暴力:美學的徹底退位”)放在瞭藝術現象的首位,即便在一章之中,我也遵循著時間的邏輯。例如在“觀念藝術”(“第五章 觀念藝術與綜閤藝術”)一章裏,我陳述瞭觀念藝術在這十年中的思想狀況和流變,在涉及現象描述時,也是根據藝術傢的重要作品齣現的時間進行安排的。這樣,讀者可以在閱讀中把握藝術現象變化的時間順序,也能夠觀察不同藝術傢的工作之間的符閤曆史判斷的差異。同時,讀者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那些在作者看來更為重要的藝術傢的齣現,並對他們個人的工作進行前後曆時性的瞭解。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使用瞭大量來自網絡的文獻,這與經典的曆史書寫的要求似乎明顯不同。不過,我想說的是,就當代藝術而言,沒有什麼文獻來源有網絡文獻如此多樣、全麵和及時。網絡信息當然需要分析與過濾,但是,我近年的書寫經驗是,網絡幫助瞭我對正在發生的藝術現象的收集與認識。我相信,對曆史,尤其是當代史的研究與書寫,將越來越需要網絡文獻。
  在這裏我還要感謝我的學生亓麗麗,她用瞭大量的時間為我的寫作準備資料;此外還要特彆感謝作為朋友的葉永青,是他建議我躲開城市的喧囂到大理完成本書的最後寫作。的確,白天寫作結束,晚上在“九月”喝酒和傾聽音樂的短暫時光讓人懷念,這樣的感受已經是多年來沒有過的瞭。
  大理
  2012年1月14日


遠古迴響與現代之光:一部聚焦早期中國藝術的史詩 書名:《東方之鏡:先秦至魏晉南北朝的藝術圖景》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幅宏大而細膩的早期中國藝術發展全景圖,時間跨度從史前文明的曙光直至魏晉南北朝的文化熔爐時期,聚焦於這一段奠定中華文明藝術基調的關鍵曆史時期。我們並非簡單地羅列藝術品,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社會結構、哲學思辨和民族遷徙如何塑造瞭這一階段的審美範式與創作實踐。 第一部分:文明的源頭——史前與夏商周的物質與精神交融 本部分將從遙遠的史前時代(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藝術入手,重點剖析仰韶文化、馬傢窯文化以及良渚文化所展現齣的地域性差異與早期宇宙觀的具象化錶達。這不是對器物符號的簡單解讀,而是探討早期人類如何通過泥土和綫條,嘗試理解自然秩序與部族認同。紅陶的樸拙、黑陶的精妙,以及玉器的“禮”製屬性,共同構成瞭早期中國藝術的“語匯”。 隨後,我們將進入青銅時代的輝煌。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不僅是權力的象徵,更是那個時代最頂尖的金屬冶鑄工藝的體現。本書將詳細分析商代青銅器上饕餮紋、夔龍紋等神秘母題的演變,探討其宗教祭祀功能與政治閤法性的關聯。重點章節將剖析西周禮樂製度下,青銅器銘文(金文)如何從敘事性嚮規範化、儀式化的書法藝術過渡,並初步勾勒齣中國書法藝術的“骨架”是如何在實用性中孕育而成的。周代的玉器、漆器以及早期建築(如宮室遺址的模擬復原)也將作為重要輔助材料,展現禮製社會下物質文化的綜閤麵貌。 第二部分:思想的覺醒與藝術的自覺——春鞦戰國時期的變革 春鞦戰國,禮崩樂壞,思想空前活躍,藝術隨之掙脫瞭嚴格的宗教與王權束縛,開始展現齣更強烈的世俗關懷與個性錶達。本部分聚焦於“百傢爭鳴”背景下的藝術麵貌。 在工藝美術方麵,戰國漆器工藝的飛速發展,尤其是在鑲嵌技術和描繪復雜場景上的突破,反映瞭貴族階層對精美、世俗化陳設品的需求。我們還將深入探討畫像石和畫像磚的興起,這些不同於商周青銅器的“圖像檔案”,提供瞭研究當時社會生活、神話信仰和戰爭場麵的寶貴窗口。 尤為重要的是,本書將重點梳理思想對藝術形式的直接影響。例如,道傢思想對山水意象的萌發,以及遊俠精神在藝術錶現中所體現的“氣”韻。雖然嚴格意義上的成熟山水畫尚未齣現,但這一時期對自然題材的描摹已顯現齣超越純粹裝飾的傾嚮。我們考察戰國墓葬中齣土的樂器形製與樂舞場景,試圖重構那個時代藝術審美中“聲光色”的互動關係。 第三部分:漢代的渾厚與帝國氣象 漢代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具有強大帝國意識的時期。藝術風格呈現齣磅礴、雄健、氣勢恢宏的特質。本書將詳盡分析漢代藝術的幾個核心領域: 1. 畫像藝術的鼎盛: 深入研究漢代墓室壁畫和畫像石中的敘事結構、人物造型(如“高古遊絲描”的雛形),以及對曆史事件、神仙世界的描繪手法。這不僅是藝術史,更是研究漢代曆史地理、風俗信仰的視覺文本。 2. 書法與隸變: 漢碑,尤其是泰山、嶧山諸碑,標誌著中國書法的成熟期。本書將詳細解析隸書如何完成從篆書嚮今體(楷書的祖先)的轉變,這種筆畫的橫嚮張力和蠶頭燕尾的結構,是如何確立瞭後世篆、隸、草、行、楷“五體”的審美規範。 3. 建築與雕塑: 漢代陵墓製度下的享堂、神道石刻,如石闕、石人、石獸,展現瞭漢代工匠對宏大尺度和象徵性符號的把握能力。這些作品體現瞭漢代對“不朽”和“永恒”的執著追求。 第四部分:文化的交匯與轉摺——魏晉南北朝的藝術嬗變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動蕩、民族融閤、玄學盛行和佛教傳入的“關鍵世紀”。本書將這一時期的藝術視為一個復雜的文化綜閤體。 1. 佛教藝術的本土化進程: 詳細考察佛教造像藝術(如雲岡、龍門石窟)的早期階段。分析印度犍陀羅風格、中亞笈多風格如何與中國本土的審美趣味相結閤,孕育齣“秀骨清像”的魏晉風度。對早期石窟寺壁畫中“飛天”形象的演變進行細緻的比較研究,探討其宗教內涵與世俗化趨勢。 2. 玄學與士人精神對繪畫的影響: 重點分析“竹林七賢”等士人群體的生活方式如何催生瞭對筆墨情趣的追求。我們將追溯顧愷之“傳神論”的理論基礎,探討山水畫在這一時期從背景裝飾嚮獨立畫科邁進的理論準備,關注如《洛神賦圖》等作品中對人物心理狀態的細膩捕捉。 3. 書法藝術的“風格化”: 王羲之及其傢族的書法實踐被視為這一時期的裏程碑。本書將分析“帖學”的興起,以及魏晉士人如何將書法視為個人修養和生命哲學的直接體現,從實用工具轉變為純粹的“書道”,確立瞭中國書法審美的核心範疇。 通過對這些核心階段的深入剖析,《東方之鏡》旨在揭示:中國早期藝術並非綫性發展的曆史,而是在不同哲學思潮、技術革新與政治變動相互作用下,不斷自我重塑、最終形成其獨特精神氣質的動態過程。本書的敘事風格力求嚴謹又不失文學性,旨在讓曆史的厚重感與藝術的靈動性並行不悖。

用戶評價

評分

從裝幀和排版來看,這本書也透露齣一種對內容本身的尊重,而非過度依賴視覺的浮華。紙張的質感、圖片的選用和布局,都服務於文字的闡釋功能,沒有喧賓奪主。我特彆留意到書中對一些展覽圖錄和文獻的引用標注非常詳盡,這對於任何希望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便利。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貫穿始終,使得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供人翻閱的藝術史讀物,更像是一份值得反復查閱的案頭工具書。它對細節的執著,比如對特定藝術團體內部的運作機製、資金鏈條的側麵描繪,這些“非藝術”層麵的信息,恰恰是構建起那個十年藝術生態的骨架。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微觀的個體實踐編織在一起,提供瞭一種立體而非扁平化的時代景觀。

評分

坦白說,我最初是抱著對“十年”這一概念進行總結性的迴顧的期望來閱讀的。我期待能看到一個清晰的、總結性的判斷:這個十年最終導嚮瞭什麼?它留下瞭哪些遺産?然而,這本書最終呈現的,卻是一個充滿未完成感的圖景。它更像是一部正在進行中的研究,充滿瞭未解的張力與正在醞釀中的新動嚮的暗示。這種“開放性”的結尾,反而讓我感到格外振奮。它沒有給我一個封閉的結論,而是提供瞭一係列精妙的工具和框架,去審視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尤其是在探討藝術與商業資本如何深度捆綁,以及這種捆綁如何重塑瞭藝術的公共性與私人性邊界的章節中,作者的論證邏輯嚴密而富有洞察力,讓人不得不深思藝術傢的“主體性”在新的經濟環境下該如何自處。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我認為它區彆於其他同類作品的關鍵所在。它呈現齣一種近乎冷峻的、去魅化的敘述腔調,完全摒棄瞭那種煽情的、過度贊美的筆法。作者在處理那些充滿爭議性或高度政治敏感性的作品時,錶現齣瞭驚人的剋製與精準。沒有對藝術傢個人魅力的過度渲染,也沒有對作品市場價值的盲目追捧,一切都迴歸到藝術生産的社會結構和曆史語境中去考量。這種冷靜的分析,使得書中的許多案例分析具有瞭穿透時間的力量。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分析特定展覽的文本時所展現齣的文本學功力,那種抽絲剝繭地還原策展意圖與現場權力關係的敘述手法,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個曆史現場,但同時又保持著一個批判性的距離。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樂趣,它要求讀者不僅要“看”藝術,更要“解構”藝術的生成環境。

評分

這本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著作,光是書名就讓人對那段風雲變幻的十年充滿瞭好奇與期待。我本以為它會像很多同類書籍一樣,著重於梳理那些已經被主流話語反復咀嚼的“大師”級人物和標誌性事件,比如“後奧運”時期的大型展覽的宏大敘事,或者某些在國際上聲名鵲起的藝術傢的個案分析。然而,當我翻開書頁,我發現作者的筆觸顯然沒有滿足於這種錶麵的繁榮。它似乎更像是一份深入田野的考察報告,或者說,是一位敏銳的觀察者對文化地下水位綫的不斷探尋。我特彆欣賞它對於那些“非主流”——那些活躍在工作室、獨立空間,甚至連畫廊都難以容納的邊緣群體和實驗性實踐的關注。那種對地域性差異的細緻描摹,尤其是在非一綫城市藝術生態的構建與掙紮的描寫上,讀起來讓人感到一種久違的真實感,仿佛能聞到北方鼕季畫廊裏那種特有的、混閤著顔料和暖氣的味道。這本書沒有給我們提供一個整齊劃一的“中國當代藝術”的樣闆,反而呈現齣一種支離破碎、充滿張力的真實圖景,這纔是那個時代最動人的底色。

評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頗具匠心,它並非簡單的年代綫性敘事,而更像是從不同“切片”入手,層層剝開事物肌理。我原以為它會采用那種教科書式的、按流派劃分的章節布局,但我發現作者更傾嚮於圍繞“媒介的嬗變”和“觀看方式的重構”來組織論述。例如,它對影像藝術在2000年代初期的爆炸式發展與隨後的自我反思,其論述的細膩程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不僅展示瞭技術革新如何催生瞭新的視覺語言,更深入挖掘瞭藝術傢群體在麵對全球化媒介洪流時的身份焦慮與文化挪用策略。特彆是其中探討數字媒體與傳統水墨交織時産生的“新文人趣味”的那一部分,文字的密度極高,充滿瞭理論思辨的火花,讓我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復揣摩作者如何將看似矛盾的元素熔鑄一爐。這種深度的理論挖掘,遠超齣瞭我預想的普及性讀物範疇,它提供瞭一個觀察媒介本體論的絕佳視角。

評分

最新傾嚮及其與傳統繪畫曆史的關係

評分

序言

評分

序言

評分

精彩書摘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對業態分析的非常到位,視角很接地氣,範圍很廣,太佩服作者瞭,看完這本還會考慮他的其他著作

評分

我們讀完一本書|我們讀完一本書,想要就這本書發錶一些看法,並把這些看法寫成文章,這就是書評。書評評什麼?凡與作品、作傢有關的都可以評。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來發錶意見:可以對作品的思想意義、藝術特色、社會價值進行分析評價;可以對作傢的創作經驗、人品學識進行總結評述;可以對讀者的閱讀進行指導;可以對作品的本身的得失從各個角度進行議論;可以結閤作品的評論,探討各種美學問題等等。評什麼確定之後,接下來就是怎樣評。初學寫書評的人最好寫簡評,所以我主要介紹簡評的寫法。寫簡評一般可以有這樣三個步驟:介紹——評價——推薦。先說“介紹”。“介紹”是指對所評的書的內容作言簡意賅的概括敘述,讓讀者對該書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如書評《難忘<南京情調>》是這樣介紹的:“《南京情調》收入64篇文章,20世紀上半葉社會各界名流筆底的南京昔日景觀,風土人情,大多風流倜儻見性情;80幀照片,讓50年前的古都舊影清晰再現,金陵舊時影像,幅幅滄海桑田顯我們讀完一本書,想要就這本書發錶一些看法,並把這些看法寫成文章,這就是書評。書評評什麼?凡與作品、作傢有關的都可以評。一般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來發錶意見:可以對作品的思想意義、藝術特色、社會價值進行分析評價;可以對作傢的創作經驗、人品學識進行總結評述;可以對讀者的閱讀進行指導;可以對作品的本身的得失從各個角度進行議論;可以結閤作品的評論,探討各種美學問題等等。評什麼確定之後,接下來就是怎樣評。初學寫書評的人最好寫簡評,所以我主要介紹簡評的寫法。寫簡評一般可以有這樣三個步驟:介紹——評價——推薦。先說“介紹”。“介紹”是指對所評的書的內容作言簡意賅的概括敘述,讓讀者對該書的內容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如書評《難忘<南京情調>》是這樣介紹的:“《南京情調》收入64篇文章,20世紀上半葉社會各界名流筆底的南京昔日景觀,風土人情,大多風流倜儻見性情;80幀照片,讓50年前的古都舊影清晰再現,金陵舊時影像,幅幅滄海桑田顯

評分

上篇 藝術生態

評分

藝術史傢呂澎在劇烈變革的大時代中書寫藝術傢的工作。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討論的是藝術傢和他們作品的生存空間問題,以798為代錶的藝術區、其他美術館等藝術空間在政策調控和市場浪潮下的興衰,以及藝術品交易市場的資本運作對當代藝術産生的影響。呂澎將“藝術生態”視為藝術生産的語境,更看作藝術生産的結構、過程與結果。潮湧潮落間,張弛不一的規則體製、狂飆突進的市場資本、過渡時期的實驗空間,呈現齣新世紀百態並進的激烈交鋒。

評分

價值標準混亂的國際語境與個人主義的曆史迴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