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 [WANG DAHONG ARCHITECT 1942-1995]

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 [WANG DAHONG ARCHITECT 1942-199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明松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
  • 建筑师
  • 王大闳
  • 现代建筑
  • 中国建筑
  • 建筑设计
  • 传记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8560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8059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WANG DAHONG ARCHITECT 1942-199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384
字数:7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王大闳(1917—)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先驱”,他以现代建筑理念、营造模式与中国传统建筑精神有机结合,为二战后台湾建筑界如何面对传统、如何诠释现代,作出了重要的启蒙与示范贡献。他的国父纪念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方案、建国南路自宅、虹庐等,都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范例。
  他又被称为“最后的贵族”。因家世背景与机遇,他自少年时期便得到了欧洲精致文化的滋养,其后又先后在英国剑桥、美国哈佛接受了完整的现代性教育。中西文化精粹的兼收并蓄,使他成功把中国传统的空间格局带到现代建筑里来,把东方元素置入西方的架构空间。
  王大闳是我们思考、探究中国自身建筑之路所必须了解的。他是连接我们断裂、模糊的建筑发展之路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我们明了原本模糊的想法,促使我们更自觉地思考,看见我们的未来。如果作为一名建筑师或建筑系学生,只知密斯或库哈斯,不知王大闳或华揽洪,那么,这正说明此书出版的意义。

内容简介

《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是台湾建筑史学者、评论家徐明松多年来对王大闳建筑成就的研究成果,不仅以专论形式收录了对其中39个建筑案例的评述,更以文献形式详尽记录了王大闳先生的所有建筑作品,以及他在文学方面的创作。读者从中不仅可了解到王大闳建筑实践的特点及演变、一些重大项目的前后始末,更可窥得一位建筑师在动荡大局下的人生际遇。

作者简介

  徐明松,台湾建筑史学者,建筑、都市评论与策展人,铭传大学建筑系专任助理教授,威尼斯建筑学院建筑硕士、意大利国家建筑师。著或编有《柯比意:城市、乌托邦与超现实主义》《古典、违逆与嘲讽:从布鲁涅列斯基到帕拉底欧的文艺复兴建筑师》《建筑师王大闳》等十余本作品。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他放弃了在欧美追求名利之途,遗世独立,潜存于台湾迄今六十多年,也成为华人人格上的标杆。
  ——华昌宜(王大闳建筑研究与保存学会理事长)


  建筑师王大闳是最后的贵族,再现了战后现代建筑在台湾的移植之梦。
  ——夏铸九(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创始人、名誉教授、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宜兴讲座教授)


  他的人跟他的建筑同样硬朗质朴。
  他说:意志力比灵感重要!有好的生活才有好的建筑。
  ——王镇华(德简书院主持人)


  一位兼具西方的自信与东方的谦冲的建筑师。一位真正的君子。
  ——吴清友(诚品书店董事长)


  王大闳无疑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先驱,他是中国建筑师中最早对现代性感兴趣的人之一,同时,他又把中国空间的传统带到现代建筑里来。
  建国南路自宅和虹庐这两个作品的平面,是王大闳对中国建筑最大的贡献——同时带有鲜明的现代建筑特征和中国传统特征的空间格局出现了。
  ——张永和(非常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MIT建筑系教授、前系主任,普立兹克建筑奖评委)


  王大闳在建筑上的表现称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是观念与形式美学的成熟,尤其对细部设计与营造性的掌握,更是无人能比。
  ——郭肇立(台湾现代建筑学会理事长)


  中国现代建筑史上承前启后并引领一个时代的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
  ——史建(策展人、建筑评论家)

目录


导读 静默、原乡与隐逸
专论
预制住宅
战后住宅竞图
城市中庭住宅
浴室设计
小住宅
建国南路自宅
日本驻台湾地区长官官邸
松江路罗宅
沙利文宅
台湾省政府二楼连栋式宿舍
“中油”大楼马公办事处
台北故宫博物院竞图计划案
台北监狱龟山新监总办公厅
台湾大学第一学生活动中心
淡水高尔夫球场俱乐部
台湾大学地质工程馆
台湾大学法学院图书馆
济南路虹庐
登陆月球纪念碑计划案
国父纪念馆竞图计划案
台湾银行台北宿舍
《杜连魁》
台湾大学化学研究中心
亚洲水泥大楼
良士大厦
台南区基督教大专服务中心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办公大楼
台湾外事主管部门办公大楼
鸿霖大厦
台湾大学归国学人宿舍
淡水假日自宅计划案
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学研究所
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
庆龄工业研究中心
张群宅
弘英别墅
东门基督长老教会
成功大学文学院
台湾“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
文献
王大闳建筑作品文献描述一览表
王大闳非建筑作品(著述)一览表
有关王大闳的出版、论述、座谈会一览表
王大闳生平年表

精彩书摘

摘自《建国南路自宅》


  1953年的建国南路自宅是他来台开业后的第一个作品,也是他为自己设计的住宅。这栋王大闳最早实现的自宅,据建筑界许多前辈说,是早期台南成功大学建筑系接受建筑洗礼的地方,高而潘建筑师就曾提到,看过这栋房子让他激动了三天都睡不着觉。尽管此建筑目前已拆,不过我们却掌握不少讯息,除早期成大的《今日建筑》第5期(1954/10)有刊登外,最近王家也提供不少早期影像,让我们可以更深入掌握细节。
  基地近87坪(62 英尺× 50英尺长宽),中间坐落了一栋27坪(31英尺 ×31英尺长宽)左右的房子。南向正面有近3m的高墙,据王大闳的长子王守正告知:“当时建国南路自宅周围都是一些日据时代留下来的低矮宿舍,家里的围墙感觉就比周围房子高。”显见在当时的城市脉络中,王大闳那高大的红砖围墙的确异于寻常。
  黑色油漆的双扇狭长木制院门由南面左侧围墙进入,踏石板穿过左右皆有扶疏花木的曲径,漫步至建筑物入口,进玄关,正对面是有四扇开门的朱红壁橱,约2.4m(8英尺)宽,直顶天花。左转是厨房,右转是餐厅与客厅,建筑物坐北朝南。
  值得注意的是,由客餐厅外望南侧庭园,除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外,退缩落地窗外的两根黑色铸铁柱子恰恰响应了传统合院正厅左右对称的逻辑,也就是在看似不对称的整体配置(无论是围墙大门或入口玄关),最后进入客、餐厅竟然又回到传统中轴线的“礼制”逻辑。因此前院所扮演的角色,正是传统的院落空间。然而这两根柱子也是结构所需,周围的一砖半厚的清水砖承重墙在南向由一排不间断、比例修长的大片落地窗所取代,结构上需要两根柱子支撑上方的钢筋混凝土梁,因此这两根柱子并不只是装饰性的存在。再者是关于整片落地窗的窗樘也颇有玄机,华昌宜教授就曾忆起,一次陪一位外国朋友参观建国南路自宅,外国朋友非常惊讶落地窗窗樘的做法,因为王大闳直接挪用了传统建筑上下轴承支撑的做法,因此少掉许多框材,让室内外的视觉更没有阻碍。
  餐桌是白色的圆形中式餐桌,周围则环绕六张没有靠背的圆形板凳,板凳面为柚木涂朱红色,支撑为涂黑漆的三支钢脚,客厅则有三张密斯似的白色沙发与一张同样有着洁白大理石面的茶桌,另一侧亦是密斯似的长型靠榻,“上面放着古色古香的垫子与枕头,再配合天花上悬下的大葫芦,充分流露出东方情调”。
  东西两侧是清水砖墙粉白,地板则是黑色水泥分割成60.96cm(2英尺)宽的釉黑色水泥地面,与卧房、浴室之间的隔间墙与平顶天花则涂以白漆,犹如白色画布,准备吸纳来自各处的景色,无论是昼间的自然或人工光线,或是人影移动的光影。至目前为止,我们描述了王大闳许多用色,敏锐的读者一定会察觉到,建筑师试着要活用那些传统的朱红、黑、白、清水砖等颜色,再配上有传统味道的摆饰来建构他的新东方空间。
  客厅一侧转进后方,无门,是王大闳的卧室,东侧有直径168cm(5又1/2英尺)的圆形窗,外有木制窗棂可开关,界定室内外。卧房内的浴室不循唐宋做法,但也不买现成浴缸,据王守正描述,浴缸为砖砌,上方再覆以观音石。
  从建国南路自宅可以看到王大闳另一个重要的尝试,密斯(特别可以比较1934年密斯的“三个中庭的住宅”)似乎被融入传统中国的氛围里。在1945年王大闳发表的城市中庭住宅中,所谓的“东方”还是以元素呈现,整体氛围仍然是密斯的,但建国南路自宅往前跨了一大步,因为建筑师在庭园与建筑中发现了传统,就像王大闳在一篇访谈中所说:“中国建筑的特色……它的神秘感很重要,中国建筑与庭园的设计,往往善于使用‘内造墙’、‘外造墙’,让你一眼看不透,一进再一进……”
  ……

前言/序言

序(徐明松)



  “……他(指贝聿铭,作者按)始终居留异邦;我急于回往祖国。他胸怀壮志,从纽约麦迪逊大道迈进欧亚,抓紧机会,不顾一切地去实现自己的雄心;我只有野心:在台北街头巷尾,白日燃烛,追寻一种属于中华民族的生活与环境,渴望有一天能完成几件深具意义的工作。”
  这是王大闳第一次在大陆,真正的原乡,出版建筑作品。他1947年回到上海,1949年离开,2000年重回暌违51年的家乡;2014年简体中文版建筑作品全集《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发行。
  动荡不安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让身处其中的创作者背负许多必要、不必要的包袱与压力,两岸看似不同,其实背后的文化根源或情结是相同的。
  2006年我们开始全面关注王大闳,办展览、拍纪录片、出版相关书籍,其实都是我们为自己的研究与自身的历史寻找一个参考点,重新看待周边正在发生的事,以便对照地讨论问题。
  趁《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简体中文版出版之际,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其中少数问题本书已试着解答,但相信多数仍待探求,因此希望更多的大陆朋友一起来思索,并找出答案,或思索本身可能就是答案。
  一、王大闳13岁离乡背井,30岁回国,所有重要的养成皆完成于西方,怎能设计出有中国况味的建筑?是13岁以前的身体经验?还是往后的奋力思考?尤其他谈的是拜伦的诗,翻译的是王尔德的小说,吃的是从瑞士空运来台的巧克力,他是如何综合东西方的?
  二、王大闳诗意的语言,像建国南路自宅与济南路虹庐那样继承传统合院、园林,又接受西方新观念的建筑,到底是开放还是封闭的语言系统?我们有无可能延续?
  三、王大闳的空间经验符合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黄仁宇的“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还是这些条条框框无法禁锢创作的灵魂,创作是忧郁森林里的寻寻觅觅?
  四、亲炙正统的包豪斯教育,一方面是指导老师格罗皮乌斯(包豪斯第一任校长),另一方面又仰慕当时在芝加哥的密斯(包豪斯最后一任校长),这两股在包豪斯内部冲突相反的力量都为王大闳所吸纳,所以我们总可以读到王大闳在模数化框架底下,欲挣脱物质性束缚的尝试,因此这个西方现代性的“新传统”(new tradition)是否仍为华人追求现代性的基础?
  五、到底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在地?它们的界限在哪里?如何在全球化时代确认带流动性的文化身份(identity),还是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建筑如同艺术已死亡了(黑格尔语),建筑生产已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的装点,完全失去推动社会与时代的角色?难道王大闳的建筑语言是华人追求这个文化身份的最后灵光(aura)?
  最近台湾建筑圈正积极推动建国南路自宅重建与王大闳25栋代表性建筑的保护运动,目前皆获台湾文化主管部门与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的善意回应。前者让我们记起1983年几位西班牙建筑师努力奔走在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密斯的德国馆原址重建(1986年完工)的事件。这位让王大闳心仪,且一辈子以其为师的德国建筑师,也感召了一群西班牙建筑师,显见好作品是完全无畛域之分的。如今距离1953年建国南路自宅兴建完工已整整一个甲子,借由仪式性的重建,构筑、材料、五金、颜色、工法等等都可以让我们回到那个简单素朴的年代,重新拥有一颗未受污染的心,检视当下的自己,重新出发。


建筑的轨迹与时代的印记:王大闳的建筑人生(1942-1995) 这是一部关于一位建筑师人生与艺术的深度探索,它聚焦于王大闳先生从1942年到1995年这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这段时期,不仅是王大闳个人建筑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成熟的关键阶段,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风云变幻的缩影。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建筑作品,而是试图穿透建筑的物理形态,探寻其背后的精神内核、时代背景以及艺术家个人的独特思考。 1942年,抗日战争的烽火尚未完全熄灭,王大闳先生的建筑之路正徐徐展开。彼时,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变革,这无疑为这位年轻的建筑师的早期思想埋下了深刻的烙印。本书将追溯他初期的教育背景,探讨他如何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汲取中西文化的养分,初步构筑起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他是否在这段时期接触到了哪些具有前瞻性的建筑理念?早期的实践经历又为他带来了怎样的启示?这些早期探索的痕迹,将为理解他日后宏大的建筑叙事奠定基础。 随着时代的推进,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王大闳先生的建筑实践也随之进入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本书将详细梳理他在这一时期所承担的重要项目。这些项目,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私人住宅,都凝聚着他对建筑功能、美学形式以及与环境关系的深刻考量。我们会深入分析他如何将现代建筑的理性主义与东方文化的含蓄典雅融为一体,如何在满足实用需求的同时,赋予建筑以独特的精神气质。他的作品是否在探索一种“中国式的现代性”?他如何看待建筑与社会、与人的关系?本书将通过对具体建筑项目的案例研究,层层剥茧,揭示出他独特的建筑语言和哲学体系。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王大闳先生的建筑创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本书将把他置于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建设,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浪潮,每一个时代特征都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印记。他如何回应时代的需求?又如何在主流的建筑思潮中保持独立思考?他是否曾试图通过建筑来表达某种社会理想?这些宏观的时代背景与微观的建筑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是本书着力挖掘的重点。 除了建筑实践,王大闳先生的思想世界同样丰富而深刻。他不仅是一位实践家,更是一位思考者。本书将关注他对于建筑理论、城市规划以及文化传承的论述。他是否留下了关于建筑教育、建筑评论的著作或言论?他如何看待中国传统建筑的价值?他对于现代建筑的未来发展又有着怎样的设想?通过梳理他可能留下的文字、访谈以及学术交流的资料,本书将勾勒出他更为完整的精神肖像。 1995年,是王大闳先生人生与艺术的一个重要节点,本书以此为界,回顾他数十年的建筑之旅。这五十四载光阴,见证了他从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成长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建筑大师。他的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他对生活、对文化、对时代的深刻体悟与表达。本书希望通过对王大闳先生1942-1995年间建筑生涯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剖析,不仅为建筑学界提供一份珍贵的学术资料,更能让广大读者,无论是否是建筑专业人士,都能从中感受到一位伟大建筑师的智慧、情怀与对人类居住环境的无尽贡献。 本书的叙事将力求客观而又不失温度,在严谨的学术分析中,融入对艺术家的理解与敬意。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看见”王大闳先生的建筑,更能“听见”他建筑背后的声音,体会到他用生命书写的建筑诗篇。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时代、关于文化、关于一位杰出艺术家人生轨迹的叙事。 具体而言,在结构上,本书可能会遵循时间脉络,但又不止于简单的编年史。每个阶段的叙述都将围绕王大闳先生在那个时期的核心思想、代表性作品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展开。我们会详细介绍项目的背景、设计理念、技术实现,以及建成后的社会反响。同时,也会穿插对相关历史事件、文化思潮以及其他建筑师的作品的解读,以提供更广阔的视角。 对于早期的1940年代至1960年代,本书会重点探讨他在建国初期参与的重大公共建筑项目,分析他如何在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筑风格的同时,融入本土的文化元素。比如,他如何处理建筑的体量、色彩、装饰,以适应当时特定的社会语境和政治要求。这一时期,他所经历的建筑思想的演变,从初步的现代主义探索到对国家建设的责任担当,都将是梳理的重点。 进入1970年代至19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建筑领域也迎来了新的思想解放。本书将关注王大闳先生在这一时期如何调整他的建筑观念,如何在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重新审视现代建筑的多元化发展。他是否开始更多地关注居住的舒适性、空间的灵活性?他是否在探索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地域化的现代建筑风格?这一时期的项目,可能更能体现他作为一位建筑师的成熟与自信。 进入1990年代,直至1995年,是王大闳先生艺术生涯的晚期,也可能是他思想最为醇厚、实践最为从容的阶段。本书将重点考察他晚期作品的艺术特征,他是否在对过往的建筑实践进行总结与升华?他是否在追求一种更为纯粹的建筑语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关系,是否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个时期的作品,往往蕴含着艺术家最终的哲学沉淀,值得细致解读。 除了作品分析,本书还将努力呈现王大闳先生的个人特质。他的生活方式、他的师友交往、他对艺术的理解,都可能对他产生影响。因此,本书可能还会涉及他与当时其他重要建筑师、艺术家、学者的互动,以及他参与的一些学术活动和文化交流。这些侧面的信息,将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认识这位建筑大师。 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简洁明了,逻辑清晰,同时又不失文学性。在描述建筑的空间感受和美学意境时,我们会尽量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对于专业术语,我们会进行必要的解释,确保非专业读者也能理解。 最终,我们希望通过《建筑的轨迹与时代的印记:王大闳的建筑人生(1942-1995)》,向读者呈现一位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用他的智慧和双手,在时代的大潮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他的建筑,不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精神的寄托,是对生活方式和文化身份的深刻思考。这本书,将是他建筑人生的一个生动注脚,也是对中国建筑发展历程的一次有益回溯。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线条、光影和深刻思想交织而成的历史画卷之中。王大闳,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1942-1995这个时间段,则精确地勾勒出他创作生涯中最为关键的四十五年。我相信,这本书绝非仅仅是对他建筑作品的简单收录,而更应是一次对这位建筑大师思想深度和艺术追求的全面解读。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王大闳是如何在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碰撞中,找寻到中国建筑的精神特质,并将其以一种现代而又充满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他的创作世界,理解他如何将他对历史、对文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融入到每一个设计之中。这是一种关于空间、关于人文、关于中国建筑未来发展方向的深邃思考,而这本书,将是理解这一切的最佳窗口。

评分

《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这本书,仅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一位重要建筑师的深入研究。王大闳,这个名字在中国建筑界早已是响当当的。而1942-1995这个精确的时间跨度,则勾勒出了他创作生涯中一个极为关键且充满挑战的时期。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漫长的四十五年里,王大闳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断探索并实践他的建筑理念的。他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建筑思潮之间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他每一个重要建筑项目的诞生过程,不仅仅是提供精美的图片,更重要的是,能够揭示他设计背后的哲学思考、文化根源以及他对空间、形式、材料的精妙运用。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建筑大师作品的解读,更是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历程中一段重要篇章的梳理与呈现,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对建筑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当我看到《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这本书时,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便油然而生。王大闳,一个我一直非常敬仰的建筑师,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和现代建筑语汇的创新运用。书名中1942-1995这个时间段,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了历史变迁与建筑思潮碰撞的关键时期。我热切地想知道,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王大闳是如何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同时,又积极拥抱和转化西方现代建筑的理念?这本书,我认为,不仅仅是一本作品的汇编,更应该是一次对他设计思想深度的挖掘。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他每一个建筑作品的构思过程,他如何处理空间、材料、形式等要素,以及他对于建筑与社会、建筑与人文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建筑师的了解,更是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历程一次深刻的探索。

评分

初读《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的书名,便被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所吸引。1942年至1995年,这四十五载的光阴,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无疑是一段跌宕起伏、充满巨变的时期。王大闳,这位名字本身就带着几分古典韵味的建筑师,在这段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怎样的足迹?我猜想,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他在此期间完成的项目,而更可能是一次对这位建筑大师深层精神世界的挖掘。他如何在中西文化碰撞激烈的时代,寻觅到中国建筑的精神内核,并将其以一种现代而又充满东方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探索,在我看来,是极具价值的。我会关注书中是否能呈现出他设计理念的演变过程,从早期可能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到后来逐渐回归并创新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我更希望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对于地域性、材料、气候以及人文环境的尊重与思考。建筑,绝不仅仅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它承载着文化、历史和人的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像一位朝圣者,去理解王大闳的建筑哲学,感受他如何在空间中注入灵魂,如何在形式中寄托情怀。

评分

对于《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这本书,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强烈的探求欲。王大闳,这个名字在我的脑海中,总是与一种大气磅礴、古韵悠长的建筑风格联系在一起。书名跨越的年代,1942-1995,涵盖了抗战胜利后的重建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发展,以及改革开放后的蓬勃景象。我相信,在如此广阔的历史背景下,王大闳的建筑实践必然经历了深刻的思考与转型。我好奇的是,他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保持自己独特的建筑语言,又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揭示这位建筑大师在面对历史变迁、文化冲击时,所表现出的独立思考和艺术坚持。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提供项目照片和设计说明,更能深入剖析他每一个重要作品的创作缘由、设计理念,以及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如何融合的深刻见解。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建筑美学之旅,去理解他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

评分

《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这本书,仅仅是看到书名,就足以激发我内心深处的学术好奇。王大闳,一个在建筑界享有盛誉的名字,而1942-1995这个时间段,恰恰是中国建筑史乃至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我设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建筑外观的描绘,而是会深入挖掘王大闳在这段时间内,其设计思想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演进的。他如何在那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年代,既吸收西方现代建筑的精髓,又不失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风格?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他对建筑本体的深刻理解,他对空间、尺度、材料的精妙运用,以及他对中国文化基因的精准把握。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借此书,理解王大闳的建筑哲学,以及他对于如何将建筑与社会、与历史、与人居环境相融合的思考。这不仅仅是关于一座座建筑的记录,更是一段关于一位伟大建筑师的精神旅程。

评分

我拿起《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这本书,心中升腾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王大闳,这个名字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一种独特的东方建筑精神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与传承。书名标注的1942-1995年,横跨了中国近代史上极为重要的几个发展阶段。我想知道,在这段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岁月中,王大闳是如何在他的建筑创作中,体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的继承,又如何将现代建筑的理念与实践相结合?这本书,我期待它能不仅仅展示他那些令人惊叹的建筑作品,更能深入剖析他每一项设计的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思考。他如何理解并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他如何运用材料和技术来表达他独特的建筑理念?我想通过这本书,去理解他对于“中国性”建筑的探索,以及他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持建筑的文化独特性。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脉络的绝佳机会。

评分

拿到《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仅仅是一本建筑作品集,更可能是一部关于一位建筑师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留下独特印记的史诗。1942年至1995年,这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在这漫长的时间跨度里,王大闳以其非凡的才华和远见,在建筑领域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这位建筑大师的内心世界,理解他设计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建筑的深刻理解与融合。我想知道,他是如何在新旧思潮的交汇点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语言,又是如何将他对历史、对人文、对艺术的感悟,倾注于每一个建筑作品之中。这本书,不应该仅仅是图纸和图片的展示,更应该是一次对王大闳思想脉络的梳理,一次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历程的深刻解读。我想透过文字和图像,去感受他设计的力量,去理解他所倡导的建筑精神。

评分

我翻开这本《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仿佛进入了一个由线条、光影和空间构筑的奇妙世界。王大闳的名字,在我看来,代表着一种对传统的回溯与对现代的审视,一种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探索建筑语言的独特路径。从书名中透露的年代跨度——1942到1995,这本身就暗示着一个漫长而充满变革的创作周期,一个建筑师在时代洪流中不断实践、反思、前进的历程。我好奇的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如何能够在历史的缝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建筑表达?又是如何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以一种超越时代、不落俗套的方式,注入到现代建筑的骨骼之中?这本书,我认为,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设计图纸和项目列表的堆砌,它更应该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伟大建筑师的内心世界,理解他设计的哲学,感受他对艺术的执着,以及他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洞察。我期待的是,通过这本书,我能更深入地理解王大闳的作品,不仅仅是看它们“是什么样子”,更能理解它们“为什么是这样子”,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和人文关怀。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探索,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而这本书,便是连接我与这位传奇建筑师的桥梁。

评分

《建筑师王大闳1942-1995》这本书,从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学术研究的严谨与历史探索的深度。王大闳,这位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建筑师,其1942年至1995年的创作历程,恰恰是中国社会变迁与建筑思潮演进的缩影。我非常好奇,在这样一个跨度巨大的时间段里,王大闳的建筑理念是如何形成、发展并成熟的?他如何在民族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之间寻求平衡与融合?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不仅仅呈现出他标志性的建筑作品,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剖析他每一个作品背后的设计哲学,以及他对建筑与人文、建筑与历史、建筑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我希望能从中领略到他如何以一种极具中国文化底蕴的方式,回应现代建筑的挑战,并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发展贡献他独特的智慧。这是一次对中国现代建筑史重要篇章的深入挖掘。

评分

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回顾,很有深度

评分

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回顾,很有深度

评分

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回顾,很有深度

评分

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回顾,很有深度

评分

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回顾,很有深度

评分

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回顾,很有深度

评分

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回顾,很有深度

评分

应该说是很有意义的回顾,很有深度

评分

好.一直买.京东值得信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