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的思维方式(人文社科悦读坊)

政治学的思维方式(人文社科悦读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安德鲁·海伍德 著,张立鹏 译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思维方式
  •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学术
  • 理论
  • 方法论
  • 阅读
  • 普及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018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87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文社科悦读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页数:38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政治学入门读物中的作品,也是英国政治学大师安德鲁?海伍德的代表作。全书以生动有趣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向读者展示了何为政治学的思维方式,告诉读者政治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它是怎么运行的。作为一部畅销全球的政治学经典入门读物,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探究政治学的独特而富有洞察力的路径,其内容着眼于国际视角,行文简洁易懂,被英国、美国、加拿大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众多大学列为政治学课程必备读物。
  
  畅销全球的政治学经典入门读物
  英国政治学大师安德鲁?海伍德代表作品,被众多世界名校列入政治学必读书目
  内容丰富、形式活泼,以专栏形式介绍政治学的核心概念、重要思想家及焦点问题
  
  概念专栏 介绍了治理、市民社会、权力、乌托邦、自由民主、威权主义、意识形态、第三条道路、多元民主、国家主义、社会资本、合法性、克里斯玛、利益团体、公共选择、人权、法治等近百个政治学的核心概念
  人物专栏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马基雅维利、黑格尔,再到哈耶克、罗尔斯、哈贝马斯等数十位在政治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思想家
  焦点论述专栏 介绍了政治学界关于权力、直接民主和代议民主、利益团体、法典宪法、两院制、对手政治、君主制、总理制政府、准自治非官方机构等的不同看法和争论

作者简介

安德鲁?海伍德(Andrew Heywood),英国著名政治学家,多部政治学经典畅销教材的作者,政府与政治学AS-Level及A-Level课程首席考试官,曾任英国克罗伊登学院副院长、奥平顿学院督学。具有二十多年的政治学教学与研究经验,长期致力于于政治学基础和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在政治学、政治意识形态、全球政治等领域著述颇丰,尤其擅长政治学入门读物的撰写,他的《政治学的思维方式》、《政治学核心概念》、《政治学导论》、《政治意识形态》、《全球政治学》等多部图书,都是可读性非常强、知识含量极其丰富的著作,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欢迎。

目录

第一部政治理论

第1章什么是政治?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
1.1 政治的界定
●概念:权威
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
●概念:治理
●人物:马基雅维利(1469—1527)
作为公共事务的政治
●人物: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概念:市民社会
●人物:汉娜?阿伦特(1906—1975)
作为妥协和共识的政治
●概念:共识
作为权力的政治
●焦点论述:权力的几张“面孔”
●概念:权力
1.2 政治的研究
政治研究的取向
●人物: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
●概念:科学,科学主义
●焦点论述:囚徒困境
政治研究可以科学化吗?
概念、模型和理论
●概念:理想类型
●概念:范式

第2章 政府、体系和政体
不管事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亨利?大卫?梭罗
2.1 传统的分类体系
●概念:政府
为何划分政治体系?
●概念:乌托邦,乌托邦主义
古典的分类
●概念:专制主义(绝对专制主义)
●人物:约翰?洛克(1632—1704)
“三个世界”的划分
●概念:极权主义
●概念:自由民主
●人物:弗朗西斯?福山(1952—)
2.2 现代世界的政体
西方多头制
●概念:多头制
●概念:西方
新民主制
●概念:共产主义
东亚政体
●概念:儒家思想(儒家,儒教)
●概念:威权主义
伊斯兰政体
●概念:神权政治
军事政体

第3章 政治意识形态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3.1 什么是政治意识形态?
●概念:意识形态
3.2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的要素
古典自由主义
现代自由主义
●人物:约翰?斯图亚特?密尔(1806—1873)
3.3 保守主义
●人物:埃德蒙?柏克(1729—1797)
保守主义的要素
家长式保守主义
新右派
●人物: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1899—1992)
3.4 社会主义
●人物:爱德华?伯恩施坦(1850—1932)
社会主义的要素
马克思主义
●人物:卡尔?马克思(1818—1883)
●人物:约瑟夫?斯大林(1879—1953)
●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
社会民主主义
●人物:约翰?罗尔斯(1921—2002)
第三条道路
●概念:第三条道路
3.5 其他意识形态传统
法西斯主义
●人物: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
政府主义
女性主义
●人物: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1759—1797)
环保主义
●概念:生态学,生态主义
宗教原教旨主义
●概念:原教旨主义
3.6 意识形态的终结?
●概念: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

第4章 民主
民主是最坏的政府形式,只不过要除掉所有其他已经不断试验过的政府形式。——丘吉尔
4.1 界定民主
谁是人民?
●概念:政治平等
人民应该如何统治?
●焦点论述:直接民主和代议民主
●概念:公民投票式民主
人民统治的范围应有多大?
4.2 民主的模式
古典民主
保护型民主
●人物:杰里米?边沁(1748—1832)
发展型民主
●人物:让雅克?卢梭(1717—1778)
●概念:议会民主
人民民主
●人物: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
4.3 实践中的民主:对立的观点
多元主义观点
●概念:多元主义
●概念:多元民主
精英主义观点
●概念:精英,精英主义
统合主义观点
新右派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观点

第5章 国家
国家的目的总是相同的:限制个人,驯服之、征服之、压制之。——马克斯?斯特纳
5.1 国家为何物?
●人物: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
●概念:国家
5.2对立的国家理论
多元主义国家
●焦点论述:社会契约论
●概念:新多元主义
资本主义国家
●概念:新马克思主义
利维坦式国家
家长式国家
●概念:家长制(父权制)
5.3 国家的角色
最小国家
●人物:罗伯特?诺齐克(1938—2002)
发展型国家
社会—民主国家
集体化国家
●概念:国家主义
极权国家
5.4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
国家与全球化
国家转型
●概念:弱国家

第二部分 政治互动

第6章 政治文化、认同与合法性
即使最强者也绝不会强大到足以永远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卢梭
6.1 政治文化
●概念:政治文化
公民文化和意识形态霸权
●概念:霸权
●人物:安东尼?葛兰西(1891—1937)
社会资本的衰落?
●概念:社会资本
●人物:罗伯特?普特南(1940—)
●人物:迈克尔?奥克肖特(1901—1990)
●概念:后物质主义
6.2 认同政治与多元文化主义
认同政治的兴起
●人物:赛义德(1935—2003)
●概念:跨国社区
多元文化主义的模式
●概念:多元文化主义
●概念:世界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的缺陷
6.3 合法性与政治稳定
●概念:合法性
权力的合法化
●人物:马克斯?韦伯(1864—1920)
●概念:传统
●概念:克里斯玛(超凡魅力)
合法性危机
●人物:于尔根?哈贝马斯(1929—)
为什么发生革命?
●概念:革命
●概念:阶级意识
●人物:毛泽东(1893—1976)
●人物:阿列克谢?德?托克维尔(1805—1859)

第7章 代表、选举与投票
如果投票成就了某事,它亦能败坏之。——肯?里文斯顿
7.1 代表
●概念:代表
代表的理论
●焦点论述:公民投票(全民公决):赞成与反对的观点
●人物:托马斯?潘恩(1737—1809)
●概念:授权
7.2 选举
●人物:约瑟夫?熊彼特(1883—1950)
选举的功能
选举制度:辩论与争议
●概念:比例代表制
●焦点论述:单一名额相对多数选举制
●焦点论述:两轮投票制
●焦点论述:选择性投票制和增补性投票制
●焦点论述:附带名额制
●焦点论述:单记可转移投票制
●焦点论述:政党名单制
选举意味着什么?
●概念:公共利益(公益)
7.3 投票行为
投票理论
●概念:党徒解盟
●概念:阶级解盟

第8章 政党与政党制度
在政治当中,共同的仇恨几乎总是友谊的基础。——托克维尔
8.1 政党政治
●概念:政党
政党类型
●概念:派别(派系),派别主义
●焦点论述:政治光谱
政党的功能
●概念:初选(预选选举)
政党组织:权力位于何处?
●焦点论述:寡头统治铁律
●概念:政党民主
8.2 政党制度
一党制
两党制
●概念:政党政府
一党独大制
多党制
●概念:联合(联盟)
8.3 政党衰落了吗?
●人物: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

第9章 团体、利益和社会运动
十人说话胜过千人沉默。——拿破仑
9.1 团体政治
●概念:利益团体(利益集团)
团体的类型
团体政治的模式
●人物:罗伯特?达尔(1915—2014)
●概念:统合主义
●概念:公共选择
团体政治的样式
●焦点论述:利益团体:反对和支持的观点
●概念:游说
●概念:公民不服从
9.2 社会运动
●概念:社会运动
新社会运动
●概念:新左派
●人物:内奥米?克莱因(1970—)
●人物:贝蒂?弗里丹(1921—2006)

第三部分 政府机构

第10章 宪法、法律与司法机构
宪法之政府乃不正当之力量。——托马斯?潘恩
10.1 宪法
●概念:宪法
宪法的分类
●概念:惯例
●焦点论述:法典宪法:优点与缺点
●概念:宪政(立宪主义)
宪法的目的
●概念:自由
●概念:权利法案(人权法案)
宪法在发挥作用吗?
●概念:议会主权
10.2 法律
法律、道德与政治
●概念:人权
●概念:法治
●人物: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
10.3 司法机构
法官是否具有政治性?
●概念:中立
法官是否创制政策?
●概念:司法审查

第11章 议会机构
议会纯粹是多少有些聊之人参加的大型会议。——白芝浩
11.1 议会的角色
●人物:查尔斯路易?德?斯贡达?孟德斯鸠(1689—1775)
议会制与总统制
●概念:议会制政府
●概念:权力分立(分权)
议会的功能
●概念:责任
11.2 议会的结构
一院制还是两院制?
●人物:詹姆斯?麦迪逊(1751—1836)
●焦点论述:两院制:优点与缺点
委员会制度
●焦点论述:委员会:优点与缺点
11.3 议会的绩效
议会是否创制政策?
●焦点论述:对手政治:支持和反对的观点
为何议会在衰落?
议会能否崛起?

第12章 政治行政机构
统治者必须学会不只是行善。——马基雅维利
12.1 行政机构的角色
行政机构的组成
●概念:行政机构
政治行政机构的职能
●焦点论述:国家元首
12.2 行政机构中的权力:谁来领导?
总统
●概念:总统制政府
总理(首相)
●焦点论述:有关君主制的争论
●焦点论述:总理制政府:优点与缺点
内阁
●概念:内阁制政府
●概念:核心行政
12.3 领导的政治
●概念:领导
领导理论
●人物: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
●概念:人格崇拜
领导的风格
●概念:民粹主义(民众主义)

第13章 官僚机构
官僚组织是由侏儒管理的庞大机构。——巴尔扎克
13.1 官僚制理论
●概念:官僚(官僚制)
理性—行政模式
权力集团模式
●人物:列夫?托洛茨基(1879—1940)
官僚过度供给模式
13.2 官僚机构的角色
官僚机构的职能
●概念:行政
●概念:腐败
官僚机构的组织
●概念:部门主义(本位主义)
●概念:新公共管理
●焦点论述:准自治非官方机构:优点与缺点
●概念:部长责任原则
13.3 官僚的权力:是否失去控制?
官僚权力的来源
如何控制官僚?
●概念:调查官

精彩书摘

谁是人民?

民主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政治平等原则,也就是应尽可能广泛和平均地分配政治权力。但这种权力应该在什么组织或团体内分配呢?简言之,谁构成了“人民”?表面看来,答案很简单:“人民”当然指所有的人,也就是国家的所有人口。但在实践当中,政治参与常受限制,有时候这种限制还非常严格。

概念 政治平等(political equality)
宽泛地讲,政治平等意指政治权力和政治影响的平等分配。政治平等因此可视为民主的核心原则,因为它(不管怎样定义)保证了每一个体成员都同等重要,享有同样的发言权。这可以按下面两种方式来理解。在自由民主理论当中,政治平等意味着平等地分配政治权利,包括投票权和参选权等等,常可概括为“一人一票,票票等值”。与此不同的观点,包括社会主义者的主张,则认为控制经济资源和掌控大众传媒工具与政治平等也有联系。从此角度看,政治平等不仅意味着平等的投票权,而且包括相当程度的社会平等。

如上文所述,早期的希腊思想家往往用demos来指“多数”,即弱势者和通常没有财产的平民。因此这种民主并不含有政治平等,而是一种对穷人的偏见。在希腊城邦中,政治参与仅限于人口的一小部分,包括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排除了所有女性、奴隶和外邦人。一直到20世纪,大多数西方国家仍严格限制投票权,往往设置财产或性别限制。英国直到1928年女性获得完全投票权后才实现普选权;美国则到1960年代早期许多南方州的非洲裔美国人第一次投票后才实行普选制;瑞士实现普选是在妇女最终获得公民权的1971年。虽然投票年龄的下限从21岁到15岁(如伊朗的总统选举)不等,但所有民主体制都将儿童排除在政治参与之外,所以重要的选举限制依然存在。某些硬性限制也经常存在,比如剥夺精神病患者和监禁罪犯的选举权。
“人民”现在被认可的意思几乎包括全部成年公民,但我们仍可从多个不同角度对其加以解释。例如,人民可被视为由共同或集体利益联结起来的一个有凝聚力的实体,这种意义上的人民是一体且不可分割的。基于这种认识的民主模式(如卢梭的理论,将在下一节讨论),往往关注“公共意志”(general will)或“集体意志”(collective will),而非每一个人的“私人意志”。另外一种理解则认为,由于所有共同体都存在分裂和异见,“人民”在实践中指“多数”;在这种情况下,民主意指严格遵循多数决定原则【多数决定原则(majority rule):多数或者数量上占优势的群体的意志高于少数人的意志的原则,意味着后者应当接受前者的观点】,这可能意味着民主会沦为“多数人的暴政”。最后,民主政治应该在哪些人群中运作?民主的场所或地点应该在哪里?在政治民族主义力量的影响下,“人民”通常在全国的范围内界定,不过在如今,地方民主的观念,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民主【世界民主(cosmopolitan democracy):一种在超国家治理层次运作的民主形态,建基于全球或跨国家公民观念之上】都同等受到关注。

前言/序言


《政治学的思维方式》(人文社科悦读坊) 是一本深刻剖析政治学研究核心方法与理论视角的著作。它并非对特定政治事件或理论流派的罗列,而是旨在为读者揭示“如何思考政治”的根本路径。本书着力于构建一种批判性的、分析性的政治学视野,引导读者超越日常对政治的直观感知,进入到更系统、更深邃的分析层面。 全书以一种梳理与辨析的方式,引导读者理解政治学的基本单元和分析工具。它首先会从“什么是政治”这一根本问题出发,并非提供一个僵化的定义,而是展示历史上不同思想家如何界定政治,以及这些界定背后的价值取向和研究旨趣。读者将了解到,政治并非仅仅是权力斗争或国家机器的运转,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组织方式,一种集体决策的达成机制,一种价值分配的逻辑。通过对不同政治学定义的审视,本书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政治现象多元化理解的基础。 接着,本书会深入探讨政治学中的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并非孤立的词汇,而是承载着丰富理论内涵的分析框架。例如,关于“权力”,本书将阐释不同学派对权力的理解,从强制性权力到软实力,从结构性权力到话语权力。它会引导读者思考权力是如何运作、被谁掌握、以及如何被合法化的。同样,“国家”这一概念,本书不会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固定的政治实体,而是会呈现其历史演进、不同理论对其功能的解释(例如,国家作为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理人,国家作为社会契约的产物等)。此外,“合法性”、“民主”、“正义”、“意识形态”、“利益”等一系列政治学中的基础概念,都将在书中得到细致的梳理和辨析。本书力求让读者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并且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有不同的解读。 在方法论层面,本书强调“用政治学的眼睛看世界”。它会介绍政治学研究的几种主要进路,例如行为主义、制度主义、理性选择理论、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本书并非要求读者精通所有这些理论,而是要理解它们各自的关注点、核心假设和解释力。通过对比不同理论的优劣,读者可以学会如何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分析工具,并认识到任何单一理论都无法完全解释复杂的政治现实。例如,当分析一项政策时,理性选择理论可能会关注个体如何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选择,而制度主义则会考察政策制定的制度环境和规则,马克思主义则可能深入挖掘政策背后的阶级利益博弈。 本书的重要贡献在于,它教会读者如何进行“政治分析”。这不仅仅是描述政治事件,更是要揭示事件背后的结构性因素、权力关系和深层逻辑。例如,面对一场社会运动,读者将不再满足于了解运动的起因和过程,而是会被引导去分析运动的组织形式、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运动所诉求的利益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以及运动对现有权力结构的挑战和潜在影响。本书会提供一些分析的框架和工具,比如利益集团分析、权力网络分析、话语分析等,帮助读者系统地解构复杂的政治现象。 此外,本书还将政治学研究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它会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政治学理论如何被应用于理解和解释现实中的政治问题。这些案例可能涵盖国内政治、国际关系、公共政策、政治行为等多个领域。通过对案例的深入解读,读者将能够看到抽象的政治学概念和理论是如何在现实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的,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政治决策的复杂性、政治冲突的根源以及政治变革的可能性。本书强调,政治学并非远离生活的象牙塔学问,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能为我们理解和参与公共事务提供宝贵的启示。 《政治学的思维方式》(人文社科悦读坊) 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对“反思性”的强调。它鼓励读者不仅要分析外部的政治世界,更要反思自身在政治分析中的立场和预设。本书会探讨研究者如何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如何保持客观性,以及如何在价值判断与事实分析之间取得平衡。这种反思性的态度,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政治学研究者或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公民的关键。 在语言风格上,本书力求严谨而不失可读性。它会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即使出现,也会给予清晰的解释。同时,本书的编排也旨在引导读者逐步深入,从基础概念到复杂理论,从理论框架到案例应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路径。 总而言之,《政治学的思维方式》(人文社科悦读坊) 是一本旨在“授人以渔”的图书。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思考政治的工具和方法。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 理解政治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认识到政治并非单一的维度,而是涉及权力、制度、意识形态、利益等多种因素的互动。 掌握分析政治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工具: 能够运用诸如权力、国家、合法性、民主等核心概念,并理解不同理论流派的分析视角。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分析能力: 能够超越表象,揭示政治事件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和深层逻辑。 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能够运用政治学知识来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政治现象。 提升公民意识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成为一个更知情的、更有能力的、更有批判性的公共事务参与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政治学感到好奇,希望深入理解政治运行机制,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读者。它不仅是政治学专业学生的入门读物,也是任何希望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的读者不可多得的指南。通过本书,读者将学会如何以一种更系统、更深刻、更有洞察力的方式来审视和理解政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政治学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应该是贴近我们生活的现实。这本《政治学的思维方式(人文社科悦读坊)》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的语言非常平实,即使是初次接触政治学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他把一些看似复杂的政治理论,用非常浅显易懂的比喻和例子解释清楚。比如,他在解释“合法性”概念的时候,就用到了家庭中父母的权威来类比,让我瞬间明白了为什么人们会服从某些权威。书中对不同政治体制的比较也十分精彩,他不仅仅列举了它们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分析了不同体制下,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不同,以及这些体制的优劣势所在。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自由”和“平等”这两个核心政治价值的探讨,他没有简单地给出定论,而是展示了历史上和现实中,人们是如何理解和实践这些概念的,以及在追求这些价值时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这让我意识到,政治的本质就是一种价值的权衡和选择,没有绝对的完美,只有不断的博弈和妥协。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政治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分

读完《政治学的思维方式(人文社科悦读坊)》,我最大的感受是,政治学并非只是关于权力斗争和政治阴谋,它更关乎我们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我们如何共同生活。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政治学理论中的细微之处,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相结合。我非常喜欢他对于“社会契约”理论的阐释,他用一种非常生动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愿意放弃一部分自由来换取秩序和安全,以及不同社会契约理论家之间的分歧。书中的讨论也涉及到了政治学在理解全球化、科技发展对政治的影响等当代议题上的应用,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有历史的深度,更有现实的关照。他对“意识形态”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持有截然不同的政治观点,以及意识形态在塑造社会共识中的作用。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一种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政治信息,不再人云亦云,而是能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

评分

这本《政治学的思维方式(人文社科悦读坊)》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曾经深信不疑的观念。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严谨,层层递进,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思考。他不仅仅是介绍政治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授一种思考政治问题的方法。我尤其欣赏他对“理性”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的分析,以及对“非理性”因素如何影响政治进程的探讨。他会让你去思考,在政治博弈中,除了利益的计算,还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比如情感、意识形态、群体认同等等。书中的章节安排也很有条理,从政治的基本概念入手,逐渐深入到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发展等更广泛的领域。他对于“国家”这个概念的解读,让我不再仅仅把它看作一个抽象的实体,而是理解了它在历史演进中的具体形态和不同功能。此外,他对“公平”和“正义”等概念的讨论,更是让我对社会制度的运作有了更深刻的洞察。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进行一场与作者的思想对话,受益良多。

评分

这本《政治学的思维方式(人文社科悦读坊)》简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对社会现象背后的运作机制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擅长运用生动的案例来阐释抽象的政治概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权力”的讨论,他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定义,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表现形式,从国家机器的强制力,到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再到人际交往中的微观权力。他举例说明了革命是如何发生的,分析了政党是如何运作的,还探讨了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平衡。这些分析不仅让我对政治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透过表象去观察更深层次的权力关系。书中的分析视角也非常多元,他会在探讨国家制度的同时,也会关注到非政府组织、社会运动等新兴的政治力量。特别是在谈到公民社会时,作者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个体在集体行动中的力量,以及公民参与对政治进程的重要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的角度都发生了变化,更能辨别其中的逻辑和潜在的立场。

评分

这本《政治学的思维方式(人文社科悦读坊)》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引人深思的哲学意味,淡雅的色彩和简洁的排版,让人立刻感受到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我尤其喜欢扉页上那句引言,它点出了政治学的核心在于对权力、秩序和人类社会组织方式的根本性追问。翻开书页,作者并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堆复杂的理论模型,而是从历史长河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切入,比如城邦时代的公民意识觉醒,又或是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他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政治格局的伟大思想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构建他们的理论体系的。读到柏拉图关于理想国的构想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试图超越现实困境的巨人;而读到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描绘,又让我不寒而栗,深刻体会到秩序建立的必要性。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罗列前人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展现了“思考”本身的过程。作者善于引导读者去质疑,去辨析,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政治观念。比如,当谈论到民主时,他会追溯其起源,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民主的含义如何演变,并引入当代关于民主是否面临危机的讨论,这让我对“民主”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扁平的认知。

评分

很经典的一本书!!!!!!

评分

其实是经典之作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购买

评分

非常好,个人花钱消费,我光荣但不自豪。

评分

还木有看,是给老师们买的。

评分

山近月远觉月小,

评分

金山一点大如拳,

评分

是正版 树没毛病 包装不错 没有褶皱是正版 树没毛病 包装不错 没有褶皱

评分

海伍德写政治学的教科书相当有一套,值得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