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莫恩的《最后的乌托邦》是对20世纪人权史的重大贡献,是至今为止zui重要的人权史著作。它对“人权”的起源做出了透彻的解释,阐明了人权观念如何登上历史舞台这一问题,并对人权在当今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不确定的未来做出了有益的追问。莫恩所展示的人权历史是不确定的、偶然的、拖沓的和不平衡发展的……如果说自然权利因世俗化而消亡,那么人权会随着西方自由主义的削弱和现代国家的证券化(securitization)而衰落吗?随着乌托邦梦想的跌宕起伏,有关人权前景的学术主张可能会相左——但是,从现在开始,严肃对待权利便意味着认真审读莫恩的这部作品。塞缪尔·莫恩所作的是一部博学且令人震撼的思想史,他对人权史的重新评定是具有开创性和深刻见解的。
今天,象征着某种国际正义的“人权”正为无数理想主义者们所青睐。它为我们带来了一幅更美好的人道主义社会的图景。尽管人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植根于历史与文化深处的普适价值,塞缪尔?莫恩却指出,这一激发了诸多社会运动的理念是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逐渐为人熟知的。在《zui后的乌托邦》这部颇具开创性的作品中,莫恩试图阐明人权观念如何登上历史舞台这一问题,并对人权在今天所面临的困境和不确定的未来做出了有益的追问。
对一些人来说,人权的理念必需追溯西方文明的源头,或至少是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抑或二战后问世的《世界人权宣言》。然而,在重新审视了充满戏剧色彩的人类道德史之后,《zui后的乌托邦》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人权是在1968年之后才开始作为正义的诉求对民众产生影响的。无论是在东欧还是西欧,北美抑或拉美,作为某种社会行动主义与政治辞令的人权,在短短几年内便穿过联合国的走廊来到了世界的zui前沿。
莫恩认为,正是在早期政治乌托邦的幻灭之后,人权才得以实现其当下的成就。当国际法逐渐代替人民斗争和流血冲突之时,个体权利的道德观也将取代政治幻想。但是,当“人权”chao越人类希望的标语而进入充满纷争的政治议程时,我们必须持有更为警惕和审慎的态度。
塞缪尔·莫恩,哈佛大学法学与历史学教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詹姆斯·布赖斯讲座教授,于2000年和2001年分别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博士和哈佛大学法律博士。主要研究欧洲现代思想史,偏重政治与法律思想、史学理论和犹太研究,近年来关注人权的历史研究。2008年获古根海姆奖金。参与编辑《人文》、《现代思想史》等学术杂志。著有《他者的起源》、《辩论大屠杀》、《最后的乌托邦》等。
译者简介:
汪少卿,浙江大学世界史硕士,师从历史学家吕一民教授,另译有《奇怪的战败》。
陶力行,浙江大学哲学系硕士,主修政治哲学、伦理学、分析哲学,另有译著《实践中的古希腊政治思想》。
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审视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关于“人的价值”这一核心议题。我惊叹于作者对于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哲学思想的融会贯通,能够将它们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关于人权演变的独特叙事。从佛教中的慈悲为怀,到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再到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作者揭示了不同文化基因中孕育出的对人权的早期萌芽。然而,我更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人权的发展过程描绘成一条笔直向上的阳关大道,而是充满了迂回、挫折乃至倒退。书中对殖民主义、奴隶制、种族歧视等历史黑洞的深刻批判,让我感受到人权之路的荆棘与血泪。它提醒我们,对人权的追求,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续的斗争与捍卫。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比如,作者对一些被传统史书“边缘化”的改革者、思想家赋予了新的解读,让他们在人权史上的贡献得以重新被看见。这种“拨乱反正”式的叙述,让我看到了历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普世人权价值的信念。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深邃的蓝色背景上,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仿佛预示着希望与重生。在书名“最后的乌托邦:历史中的人权”的衬托下,我立刻被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未来理想的憧憬所包围。当我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文字,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历史画卷。我仿佛置身于古希腊的雅典广场,听智者们辩论自由的边界;又仿佛漫步在中世纪的欧洲,感受教会统治下的压抑与挣扎;甚至能够听到工业革命时期,工人们在血汗工厂里发出的呻吟。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权发展脉络交织在一起,让我看到了人类在追求平等与尊严的道路上,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斗争。其中,对于一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个体奋斗的挖掘,尤为令人动容。那些看似渺小的个体,却以非凡的勇气,挑战着根深蒂固的不公,他们的故事,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我心中对人权理念更深的理解与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让我们反思当下,警醒未来。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灵魂的对话。我很难想象,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如此清晰而深刻的论述。从古老的法律条文,到震撼人心的革命口号,再到当代国际公约的制定,作者层层剥茧,展现了人权概念从模糊到清晰,从理想化到制度化的演变过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权利的边界”的探讨所吸引。人权并非无限的自由,它与责任、义务、社会契约紧密相连。作者没有回避这一复杂性,而是通过引述大量的历史案例,展示了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实践。例如,在集体主义盛行的东方文化中,个体权利的强调是如何逐步发生的?而在强调自由至上的西方社会,又如何平衡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这些问题,作者都给出了发人深省的解答。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讲述了“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和“如何”。它引导读者去思考,人权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和践行人权?这种深入的思考,让我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有了更宏观的认知,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更强的使命感。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知识的层面,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并非理所当然,而是无数先辈用鲜血、汗水乃至生命所铸就的。我被书中关于“人权作为一项集体事业”的论述所打动。人权的实现,需要法律的保障,更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参与。它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全体公民的共同追求。书中对一些国际人权运动的梳理,让我看到了,当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为了共同的价值而团结起来时,能够迸发出多么强大的力量。同时,作者也并没有回避人权在现实中遭遇的挑战与困境。书中关于“人权的两难困境”的讨论,比如在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之间的权衡,在集体利益与个体权利之间的取舍,都让我看到了人权实践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讲述了人权的历史,更赋予了人权以鲜活的生命力,让我们看到,人权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去努力践行的现实。它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也对自身的责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人权”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将枯燥的历史事件,转化成了生动的故事,让我仿佛亲历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我看到了那些被压迫者在绝望中爆发出的力量,也看到了那些改革者在黑暗中点燃的希望。书中关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的区分与联系,让我对现代社会组织的基本框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当作者描绘法国大革命时期,《人权宣言》的诞生如何一步步推动了社会变革,我就能深刻理解,何为“天赋人权”,何为“社会契约”。同时,书中对“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的强调,也让我看到了人权概念的不断拓展与深化。我了解到,真正的“人权”,不仅仅是免于压迫,更包括享有体面的生活、接受教育、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时而激昂,时而沉静,时而充满力量,时而又饱含哲思,仿佛带领读者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探险。它让我看到,人权的进步,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评分物超所值,比较满意,会向同行推荐
评分书收到了,质量很不错,赞一个。
评分收到啦,,,,
评分书本收到了,还没来得及看,不过第一感很不错,快递很给力!
评分质量很好,下次还会再买的
评分京东商城买的,家人喜欢,很开心,谢谢京东
评分好评
评分挺不错的一本书。尝试新领域
评分包装干净送货快,不错,慢慢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