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1945年的春天

东线:1945年的春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世巍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战争
  • 二战
  • 苏联
  • 德国
  • 东线战场
  • 1945年
  • 军事
  • 战争史
  • 柏林战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ISBN:97872290896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66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东线:1945年的春天》文字细腻严谨,客观讲述了苏军和德军的战争细节。它是一套目前我国出版的表现苏德战场的最详细、最贴近军事爱好者的纪实军事文学作品。

内容简介

  《东线》系列丛书由著名的军事文学作家朱世巍先生创作,它是一套目前我国出版的表现苏德战场的最详细、最贴近军事爱好者的纪实军事文学作品。全书系以丰富的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细腻的文字,展示了苏德战场上的浴血大搏击和攻防力量的大转换。该书为《东线》书系的第十一季,讲述德军在1944年夏季遭受了东西两线的惨败,但在秋季却又奇迹般地稳定住了战线。其中着重讲述了1945年春季的东线全景。包括在波兰、东普鲁士、匈牙利境内的战役。德军波兰集团崩溃,东普鲁士集团也在挣扎中走向灭亡,布达佩斯被苏军占领。为了挽救败局,德军集中最后的精锐装甲部队,在巴拉顿湖地区发动反击,却以惨败而告终。苏军随后也占领了维也纳。

作者简介

  朱世巍,1979年生人。江西南昌人,现居南昌,我国著名军事作家。从2001年开始,给《兵器》、《战场》、《军事世界画刊》等刊物和文集撰写稿件,同时还参与了《二战德军坦克装甲车辆全集》、《二战苏军坦克装甲车辆》的编撰工作。2003年开始出版个人关于苏德战争的专著。

目录

特别篇之一:1944年夏秋的西线
一、1944年夏季前的西线形势 / 1
二、诺曼底登陆 / 10
第一章 东线北段的夏与秋
一、北方集团群之夏 / 31
二、1944年秋季的东线概况 / 36
三、北方集团军群之秋 / 39
四、库尔兰之战的开端与贡宾嫩之战 / 51
第二章 巴尔干之秋
一 、1944年初秋的巴尔干形势 / 59
二、东喀尔巴阡战役 / 60
三、向保加利亚进军 / 68
四、红军在南斯拉夫 / 70
第三章 冲向匈牙利平原
一、特兰西瓦尼亚的九月 / 81
二、1944年10月初的匈牙利战场 /91
三、德布勒森之战 / 96
特别篇之二:阿登攻势
一、希特勒在1944年秋 / 113
二、阿登攻势 / 117
第四章 1945年的春天
一、1945年初东线形势 / 132
二、桑多梅日攻势 / 143
三、华沙及其以南攻势 / 151
四、向奥得河挺进 / 159
五、1945年初的库尔兰半岛 / 166

精彩书摘

  1944年夏秋,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德国终于陷入长期以来最害怕出现的局面:东西两线作战和美军登陆欧洲大陆。希特勒当然清楚地记得,德国正是陷入类似困境才输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俄国人角度看,则是他们盼望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了。虽然此前西方军队也在地中海和意大利地区与德军作战,但因为规模较小,无论希特勒还是俄国人都不会将其视为“第二线”或者“第二战场”。只有当1944年6月6日,美英远征军攻入欧洲大陆后,“第二战场”才成为现实。
  当这一切发生之前,希特勒究竟是怎么想的呢?
  一、1944年夏季前的西线形势
  1.西线德军的战备
  随着东线战局日趋恶化,西线早晚也会爆发战争,这一点并不出乎希特勒的预料。当德国武装力量整体大为削弱,而敌方力量日益增强的前提下,要合理运用好有限的力量,就不得不在东西两线之间有所取舍和分配。在希特勒看来,他虽然遭受了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的惨败,但迟至1943年秋季,东线德军——也就是德国陆军的基本主力,在俄国前线依然占据着很大的地盘,继续阻挡着俄国人通向中东欧(德国的中心地区)和东南欧资源地带的道路。同时,德国得到的情报也证实苏联的人力消耗已接近极限。这一切使希特勒相信,他还有足够的力量和空间与俄国人在东线周旋,而不必着急与斯大林媾和——即使斯大林对讲和怀有兴趣;即使包括戈培尔在内的很多纳粹高官也赞成与俄国人谈谈(他们觉得斯大林远比西方政客现实);即使德国的日本盟友也赞同并试图促成与俄国的“和平”,好腾出力量来对付美国。可是希特勒一概不为所动。
  对当时还很平静的西线,希特勒却不能泰然处之。理由很简单:一旦盟军开辟西线战场,将令德国再次陷入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般的两面包夹困境;经过苏德战争已大为衰弱的希特勒第三帝国,又将承受美英庞大战争机器的全面压力。从战术上看,西线战区不仅保护着重要的西欧工业区,而且这个战区距离德国本土,特别是鲁尔工业区的距离,也实在是太近了。而一旦鲁尔丢失,则等同于德国丧失了心脏。鉴于这些无法回避的危险,希特勒无论如何也不能允许美英军队在西欧大陆战区登陆并站稳脚跟,即使出现美英登陆成功的局面,德军也不能给对手任何扩大滩头阵地的机会和时间,而要尽快发起强大反击把敌人彻底赶下大海——由此取得的胜利,有可能导致美英政局剧变,使之陷入罗斯福下台甚至被捕坐牢之类的乱局。美英或许会因此退出战争,至少也难以组织起新的登陆作战。做到这一切后,希特勒自然就能再次全力以赴对付苏联了。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1943年11月,希特勒颁布了第51号训令,要求强化西线防御。
  德国所谓的西线,具体范围包括1940年以来即处于德军占领下的法国、荷兰、比利时三国。这个总计有2,600公里长海岸线的战区,面对着美英军队盘踞着的英伦诸岛。1944年6月前,除了海空战、法国游击队的袭击和盟军的一些小规模骚扰外,西线战区基本无战事可言,驻防的德国兵力也较少。至1943年10月,德国的全部681.5万可用兵力中,只有137万部署在西线(同期在苏德战场则部署了408万人),其中西线陆战部队更是只有49个师62.5万人(11月份数据)。
  1943年10月 德国“可用兵力”分布:①
  由于德军主力陷入旷日持久的东线战争泥潭,留在西线的部队不仅数量相对较少,质量也是相当的不尽如人意。在东线被打残的部队会被送到法国的繁华之地休整,补充好人员和装备再次送回地狱般的俄国战场。西线本身所拥有的一些质量较好的部队,也被不断派往东线。时任西线D集团军群作战部部长的齐默尔曼中将战后回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实际上西线军队中所有强壮的士兵和补给品都不断被运到东线去了。结果,西线的兵力和战术部署完全成了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可以十分坦率地说,那里的指挥官、部队以及装备都是第二流的。从1943年起,西线军队的基本力量只是一些用陈旧武器装备起来的超龄士兵。”
  当要求强化西线的第51号训令下达后,西欧战区获得的战争资源有所增加。1944年3月,西线各军兵种的人员总数已增加到了154万。具体构成为:
  陆军、党卫军、警察部队89万人,空军近34万人,海军近10万人,服务人员14万,另有7万多外籍人员等。
  ……

前言/序言



东线:1945年的春天 序章:黎明前的阴影 1945年的春天,在东线的广袤土地上,空气中弥漫着冰冷与血腥的气息。这是一段被历史铭记的时期,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最决定性的军事对抗之一的尾声。战争的巨轮已经碾压了整整五年,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早已被无休止的破坏与牺牲所掩盖。此刻,轴心国的命运如同风中残烛,摇摇欲坠,而反法西斯盟军的钢铁洪流则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向着德国心脏地带猛烈推进。 战场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斥着撕心裂肺的呐喊与震耳欲聋的炮火。曾经宁静的村庄变成了废墟,古老的城市饱受摧残,无辜的生命在战火中凋零。士兵们在严酷的寒冷中坚守阵地,每一次冲锋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他们眼中闪烁着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屈的意志,为了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为了推翻纳粹的暴政,他们甘愿将鲜血洒在冰冷的土地上。 在这个即将迎来胜利的春天,牺牲的代价依然沉重。东线,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巨大战线,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军事行动之一。从波罗的海的冰封海岸到黑海的温暖水域,无数的士兵在泥泞的战壕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用生命书写着最后的篇章。他们是这场伟大解放战争中最平凡却也最伟大的英雄。 第一章:冰雪消融,战车轰鸣 1945年1月,严冬的余威仍在东线肆虐,但苏军的攻势却如同春潮般不可阻挡。在朱可夫元帅和科涅夫元帅的指挥下,百万红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发动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坦克洪流撕裂了德军固若金汤的防线,炮火覆盖了每一寸土地。城市在炮火中颤抖,士兵在冲锋中前进。 维斯瓦河畔,冰冷的河水映照着冲锋的士兵和坦克。瓦尔特·冯·穆勒上校,一位在东线久经沙场的德国指挥官,看着眼前如同海啸般涌来的苏军,脸上露出了绝望的表情。他知道,防线即将崩溃,但他的士兵们仍在拼死抵抗,用生命为身后的人民争取一丁点的时间。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柏林,希特勒的残余势力还在做着最后的垂死挣扎。宣传机器仍在煽动着狂热,但士兵们的士气却早已摇摇欲坠。物资的匮乏、兵力的枯竭,使得德军的抵抗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苏军的步步紧逼,使得德军节节败退。波兰的土地上,曾经繁华的城市变成了焦土,曾经美丽的乡村化为瓦砾。但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却孕育着新的希望。每一个解放的村庄,每一次击溃的德军,都预示着黎明的到来。 第二章:血染的河流,不屈的灵魂 2月,战线逼近奥得河。奥得河,这条流淌在德国东部的河流,成为了最后的屏障。苏军需要跨越这条河流,才能真正威胁到德国的心脏。水文的复杂、德军顽强的抵抗,使得渡河行动异常艰难。 在法兰克福(Oder),苏军投入了巨大的兵力,企图强行渡河。岸边,机枪疯狂地扫射,迫击炮弹在水中炸开,激起巨大的水柱。士兵们在密集的火力下,用身体搭建起临时的浮桥,用生命铺就前进的道路。 彼得·伊万诺维奇,一位年轻的苏军侦察兵,在渡河的激战中,亲眼目睹了战友们的牺牲。他紧握着步枪,心中充满了悲愤。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更是为了那些被压迫的人民,为了不再有孩子在战火中失去父母,为了不再有母亲在等待中白发人送黑发人。 奥得河的战役异常惨烈,河流被鲜血染红,两岸堆满了牺牲者的尸体。但苏军的意志如同钢铁般坚不可摧。他们跨过了奥得河,为最终的胜利打开了通道。 第三章:柏林的召唤,最后的硝烟 3月,苏军开始向柏林进发。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也是整个二战在欧洲的终结。柏林,这个被纳粹帝国视为“千年帝国”首都的城市,即将迎来毁灭性的打击。 希特勒在地下掩体中,依然妄图指挥着军队进行无谓的抵抗。但他的命令,早已无法改变战局。军队士气低落,民众在恐慌中度日。 在柏林城外,苏军展开了最后的总攻。炮火覆盖了城市,坦克在街道上纵横。士兵们在废墟中搜索,与残余的德军进行着最后的巷战。 玛丽亚,一位年轻的柏林市民,躲在自家被炸毁的地下室里。她听着外面的炮火声,心中充满了恐惧。她曾对纳粹的宣传深信不疑,但如今,她只渴望战争的结束,渴望和平的到来。 4月,战火蔓延至柏林市中心。国会大厦前,苏军士兵插上了胜利的红旗。这面红旗,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法西斯主义的彻底否定,是对全人类解放的象征。 尾声:和平的曙光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东线战场,这场持续了数年的血腥战役,终于画上了句号。弥漫在空气中的硝烟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重的宁静。 无数的生命在这片土地上消逝,无数的家庭在此刻破碎。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留下的伤痕虽然深刻,但幸存者们却将带着对和平的渴望,重建家园,开启新的生活。 东线,1945年的春天,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充满牺牲与奋斗的春天。它是一段悲壮的历史,也是一个关于勇气、牺牲与希望的故事。它提醒着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必须永远铭记历史,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安宁,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注:本简介旨在描绘1945年春天东线战场的宏大图景,其中包含的事件和人物为文学创作,旨在烘托历史氛围,并非对特定图书内容的直接描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充满了历史感,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沉浸式的叙述所吸引。我一直对二战东线战场充满好奇,那片广袤的土地,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以及决定世界格局的殊死搏斗。1945年的春天,那是一个充满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季节,战争的阴霾即将散去,但最后的血雨腥风却格外惨烈。“东线:1945年的春天”,这个书名就如同一个浓缩的画卷,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我希望作者能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描绘宏大的战役场面,更能深入到那些被战争影响的普通人的生活。他们是如何度过那个动荡的春天?他们的家园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他们的心中又怀揣着怎样的期盼?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去展现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与光辉。那些在硝烟中闪耀的微小光芒,那些在绝望中迸发的勇气,都是构成历史的真实血肉。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独有的悲壮与力量,去理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沉浮的个体命运。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被它的标题所吸引。“东线:1945年的春天”,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宿命感和紧迫感。我一直对军事史,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东线战场是二战中最惨烈、最残酷、也最能体现战争绞肉机本质的战场。1945年的春天,那意味着战争即将走向尾声,但同时也是最血腥的时刻,双方都在进行最后的殊死搏斗。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那个时期,在东线战线上,普通士兵们所经历的真实生活。他们经历了怎样的严寒酷暑?他们的食粮是什么?他们的战友是如何牺牲的?他们的心中又怀揣着怎样的希望与绝望?我想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些宏大的战役指挥和战略部署,更是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着的,无数普通人的视角。作者如果能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那些被战火摧毁的村庄,被战争蹂躏的土地,以及在夹缝中顽强生存的人们,那将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与光辉。

评分

我刚开始阅读这本书,就被作者深厚的叙事功力所折服。他笔下的文字,像一股涌动的河流,将我带入了那个充满战争气息的年代。书中所描绘的场景,无论是辽阔的东欧平原,还是被战火洗礼的城市废墟,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战争细节的精准把握,从武器的型号到战术的运用,都显示出他对历史的严谨态度。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笔墨过多地集中在宏大的战略层面,而是深入到普通士兵的内心世界。他描绘了他们在战场上的恐惧与勇气,在饥饿与寒冷中的挣扎,以及在生死关头所展现出的战友情谊。我从中看到了那个时代士兵们的无奈与坚韧,他们的牺牲与奉献,都让我深感震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史诗。它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黑暗中闪耀的人性光辉。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洗礼,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生命也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开篇就营造出一种沉郁而紧张的氛围,让我瞬间沉浸其中。书中所描绘的战场细节,无论是武器装备的精准描述,还是战术策略的严谨分析,都显示出作者在史料研究上的扎实功底。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几位关键人物的刻画,他们不再是冰冷的历史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挣扎的普通人。他们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在战争的泥沼里求生,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困惑,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书中的战争场面描写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硝烟弥漫,炮火连天,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激烈的枪林弹雨之中。然而,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血腥与残酷,他更注重对战争背后原因的探讨,对历史进程的反思。在那些激烈的战斗描写之间,穿插着对政治格局、战略意图的剖析,使得整本书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又不失微观的细节刻画。这是一部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作品,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历史片段,更是在拷问着战争的本质,以及人类的命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那个年代特有的军事插画,立刻将我拉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东线:1945年的春天”,光是这个名字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禁好奇,在那个决定性的春天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一直对二战东线的战役颇感兴趣,尤其是战争末期,那种濒临崩溃又奋力一搏的绝望与疯狂。我总觉得,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无数的个体命运交织着,构成了宏大的历史洪流。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描绘那个时期士兵的视角,他们的恐惧、他们的信念、他们的牺牲,那一定会是一部令人动容的作品。我期待书中能有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比如泥泞中的跋涉,寒冷中的煎熬,以及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战友情谊。不仅仅是战役的宏大叙事,更重要的是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所能展现出的光辉与黑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重返那个充满硝烟与悲壮的春天,去感受历史的脉搏,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沉重。

评分

这个系列前几本不错,后面简单了点,不过买成了惯性!!!

评分

支持老朱,写完它!

评分

送货快,书也很好,很满意的购买

评分

1944年夏秋,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德国终于陷入长期以来最害怕出现的局面:东西两线作战和美军登陆欧洲大陆。希特勒当然清楚地记得,德国正是陷入类似困境才输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俄国人角度看,则是他们盼望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了。虽然此前西方军队也在地中海和意大利地区与德军作战,但因为规模较小,无论希特勒还是俄国人都不会将其视为“第二线”或者“第二战场”。只有当1944年6月6日,美英远征军攻入欧洲大陆后,“第二战场”才成为现实。

评分

朱世巍的书,一定要支持!!

评分

超级好看,内容精彩。

评分

支持老朱,写完它!

评分

书越来越薄,连战役地图都省了。。。

评分

下一仗打柏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