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析口腔黏膜病学

案析口腔黏膜病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谦明,曾昕 编
图书标签:
  • 口腔黏膜病学
  • 口腔科
  • 临床案例
  • 诊断
  • 治疗
  • 病理学
  • 口腔医学
  • 医学教材
  • 病例分析
  • 口腔疾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871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23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口腔黏膜疾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种类繁多、类型各异的疾病。医师对口腔黏膜病损的视觉印象及诊治经验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案析口腔黏膜病学》共收集105例口腔黏膜疾病的临床病例,包括口腔黏膜常见疾病病例、罕见疾病病例、疑难病例,及部分严格意义上虽不属于口腔黏膜疾病,但患者常于口腔黏膜病科就诊的病例。通过逐例展示各类型口腔黏膜病病例的病损图片,如实反映其特征性临床表现;通过完整介绍各病例的病史、专科检查、诊断、治疗等情况,再现各病例的诊治过程和特点,让读者最大限度切实体验口腔黏膜疾病的诊治过程;通过介绍各病例的诊断依据,以及对各类口腔黏膜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述评,并在述评中展示更多的典型病损图片,使读者更好地掌握口腔黏膜病的知识。编者力图呈现一本创新而独特的图谱型专著,适用于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研究生和不同水平的口腔临床医师,也适用于皮肤科、内科的医师、护士和学生。

作者简介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分别于1985年、1992年获得原华西医科大学学士、博士学位,于1994年在该校完成基础医学博士后训练。曾受聘于香港大学牙学院,任研究员(Research Fellow),后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任研究学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口腔颅颌面研究所(NIH/NIDCR)任高级访问学者。
  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专业委员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部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四川省分会口腔黏膜病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国际牙医师学院(ICD)FELLOW及分区秘书长、国际牙科研究同盟(IADR)会员、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曾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获得原华西医科大学学士学位并留校工作,2000年于香港大学牙学院口腔生物部研修,2001年获得四川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委、四川省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主要研究方向为口腔黏膜疾病的病因与防治。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知名专家,长期从事口腔黏膜病的临床医疗工作,年门诊口腔黏膜病病例8000人次以上,对常见和疑难口腔黏膜疾病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特别是在全身性疾病口腔表征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

目录

第一章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第1单元 口腔单纯疱疹
病例1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幼儿)
病例2 急性疱疹性龈口炎(成人)
病例3 复发性单纯疱疹(唇疱疹)
病例4 复发性单纯疱疹(硬腭)
【述评】口腔单纯疱疹
第2单元 带状疱疹和水痘
病例5 带状疱疹(唇、颊、舌、皮肤)
病例6 带状疱疹(唇、腭)
病例7 水痘(成人)
病例8 水痘(儿童)
【述评】带状疱疹和水痘
第3单元 手足口病
病例9 手足口病
【述评】手足口病
第4单元 疱疹性咽峡炎
病例10 疱疹性咽峡炎
【述评】疱疹性咽峡炎
第5单元 口腔念珠菌病
病例11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
病例12 急性红斑型念珠菌口炎
病例13 慢性红斑型念珠菌病
病例14 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
【述评】口腔念珠菌病
第6单元 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
病例15 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
【述评】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
第7单元 口腔结核
病例16 结核性溃疡
【述评】口腔结核

第二章 口腔黏膜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1单元 药物过敏性口炎
病例17 药物过敏性口炎
病例18 过敏性口炎
病例19 固定性药疹
【述评】药物过敏性口炎
第2单元 多形性红斑
病例20 多形性红斑
【述评】多形性红斑
第3单元 接触性口炎
病例21 原发性接触l生口炎(误饮农药所致)
病例22 原发性接触性口炎(含漱白酒所致)
病例23 过敏性接触性唇炎
【述评】接触性口炎
第4单元 血管神经性水肿
病例24 血管神经性水肿
【述评】血管神经性水肿

第三章 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
第1单元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病例25 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病例26 疱疹样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病例27 重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病例28 青少年腺周口疮
【述评】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第2单元 白塞病
病例29 白塞病
【述评】白塞病
第3单元 放射性口炎
病例30 放射性口炎
【述评】放射性口炎
第4单元 创伤性血疱和创伤性溃疡
病例31 创伤性血疱
病例32 创伤性溃疡(创伤性血疱破溃后)
病例33 创伤性溃疡(压疮性溃疡)
病例34 创伤性溃疡(Bednar溃疡)
病例35 创伤性溃疡(Riga-Fede溃疡)
病例36 创伤性溃疡(自伤性溃疡)
【述评】创伤性血疱和创伤性溃疡
第5单元 坏死性涎腺化生
病例37 坏死性涎腺化生
……

第四章 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
第五章 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
第六章 唇舌疾病
第七章 梅毒
第八章 艾滋病
第九章 人乳头瘤病毒相关性口腔黏膜病损
第十章 系统疾病的口腔表征
第十一章 口腔黏膜色素异常
第十二章 其他

精彩书摘

  《案析口腔黏膜病学》:
  诊断依据
  1.周期性反复发作史。
  2.数十个小溃疡呈满天星样散在分布。
  处理
  1.药物治疗
  醋酸泼尼松5m9×25片sig.25rag q.d.晨起顿服
  肿痛安0.289×48片sig.0.56g q.d.p.o.
  2.地塞米松注射液、庆大霉素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及维生素B,:注射液各l支行雾化治疗,1~2次/日,连续3日。
  后续治疗病情控制后,可再按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治疗。
  诊断依据
  1.周期性反复发作史。
  2.单个溃疡具有红、黄、凹、痛的特点。
  3.溃疡大且持续时间长。
  处理
  后续处理病情控制后,可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每次1ml,隔日1次,18次为一疗程。若疴隋控制不佳,可酌情增加沙利度胺剂量至每次75~100mg,每日一次,2周为一疗程;或更换为昆明山海棠,每次29,3次/日,1个月为一疗程;或雷公藤总苷片1~1.5mg/(kg·d),分3次服用,1个月为一疗程。
  ……

前言/序言


《舌尖上的智慧:探索味蕾的奥秘与健康》 舌尖,是我们感知世界最奇妙的窗口之一。它不仅仅是品尝美食的工具,更承载着我们探索味道、理解营养、维护健康的重要功能。本书将带领您踏上一段深入味蕾、解析口腔微观世界的奇妙旅程,揭示隐藏在每一次咀嚼、每一次品尝背后的复杂机制与深远意义。 第一章:舌尖的地图——味蕾的奇妙构造 您是否曾好奇,为何有些食物入口甘甜,有些却辛辣刺激?本章将为您绘制一幅精细的舌尖地图,从宏观的舌形、颜色,到微观的味蕾、味觉感受器,一一为您解析。我们将深入了解舌乳头(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的形态与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神经冲动,最终在大脑中形成丰富的味觉体验。您将认识到,舌头上的每一个微小凸起,都拥有着不可忽视的“情报收集”能力。 第二章:五味杂陈——味觉的科学解析 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基本味觉是如何被我们的舌尖捕捉并传递的?本章将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各种味觉受体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我们将探讨甜味受体如何识别糖分子,酸味受体如何响应氢离子,咸味受体如何感知钠离子,苦味受体又如何对众多苦味化合物做出反应。我们还将触及鲜味,一种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复杂味觉,以及它与谷氨酸钠之间的奇妙联系。了解这些,您将不再仅仅是“品尝”食物,而是真正“理解”它。 第三章:舌尖上的沟通——味觉与嗅觉的协同 您是否注意到,当您感冒鼻塞时,食物的味道似乎也大打折扣?这并非偶然。本章将揭示味觉与嗅觉之间密不可分的协同关系。我们将探讨鼻腔内的嗅觉感受器如何与口腔内的味觉感受器协同工作,共同构建出我们对食物的完整感知。鼻后嗅觉,即当食物在口腔中咀嚼时,香气分子通过鼻咽腔上升至嗅觉上皮,进一步丰富和细化味觉体验。这种“风味”的形成,是味觉与嗅觉共同作用的杰作。 第四章:舌尖的健康守卫——口腔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 舌头不仅仅是味蕾的载体,更是我们抵御外界病原体的重要防线。本章将重点关注口腔黏膜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我们将深入了解唾液在口腔健康中的关键作用,包括其润滑、清洁、缓冲酸碱度、抗菌以及促进组织修复的功能。您将认识到,唾液中丰富的免疫因子,如溶菌酶、免疫球蛋白A等,是如何时刻守护着我们的口腔健康。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口腔黏膜的上皮屏障功能,以及它如何阻止有害物质的侵入。 第五章:舌尖的信号——味觉异常与健康警示 味觉的细微变化,往往是身体健康状况的晴雨表。本章将聚焦于味觉异常现象,如味觉减退、味觉过敏、异味感等,并探讨其可能潜在的健康原因。我们将分析导致味觉异常的常见因素,包括营养素缺乏(如锌、维生素B12)、药物副作用、内分泌失调(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神经系统疾病、以及一些急慢性感染。掌握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您更好地识别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第六章:舌尖上的美食智慧——营养与健康的味觉选择 味觉不仅影响我们的饮食偏好,更与我们的营养摄入和整体健康息息相关。本章将引导您运用味觉智慧,做出更健康、更营养的饮食选择。我们将探讨不同味觉偏好与营养摄入之间的关联,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饮食来平衡营养。您将学习到如何通过品尝来辨别食物的新鲜度和烹饪方式,以及如何利用味觉来丰富您的健康饮食。从儿童味觉发展的特点,到老年人味觉变化的应对,本书将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味觉健康指导。 第七章:舌尖的未来——科技与味觉的交融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味觉科学也在不断突破边界。本章将展望味觉研究的未来,探讨人工智能在味觉模拟和食品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基因技术在味觉研究中的新进展。您将了解到,未来的味觉探索,将更加精细、个性化,并可能为解决全球性健康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舌尖上的智慧:探索味蕾的奥秘与健康》,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关于健康、关于生活、关于我们自身感官世界的深度探索。通过阅读本书,您将重新认识您那神奇的舌尖,掌握解读味觉信号的钥匙,从而更好地关爱自己,享受健康美味的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看中了它在临床实践操作方面的指导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临床操作指南,尤其是在一些侵入性操作(如活组织检查、局部药物注射等)方面。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操作的适应症、禁忌症、术前准备、术中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器械和材料的建议。我对于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疑难病例的处置流程和经验分享非常感兴趣,这对我提高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另外,如果书中能够对一些常见的操作误区进行提示和纠正,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日常临床工作中的一本“操作手册”,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快速找到答案,并得到专业的指导。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更侧重于它在治疗方案上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毕竟,口腔黏膜疾病虽然常见,但很多时候的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复发率也高。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些能够突破现有治疗瓶颈的方法,或者是一些最新的、经过临床验证的有效疗法。这本书在这一点上是否能满足我的期待,我还是持观望态度的。我比较关心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新型药物的应用,比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在口腔黏膜疾病治疗中的进展。同时,对于一些慢性、复发性疾病,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长期的管理和随访建议,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另外,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比如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等,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毕竟,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需求,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治疗选择,才更能体现医学的进步和人文关怀。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更多的是它在预防和健康教育方面的价值。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口腔卫生状况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密切相关。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易于理解的预防建议,并能指导我们如何向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那将非常有意义。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口腔黏膜疾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让患者能够及时发现并就医。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如何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降低疾病风险的建议。此外,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针对特定人群(比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的口腔黏膜健康指导,那就更好了。毕竟,预防胜于治疗,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远离口腔黏膜疾病的困扰,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评分

我是一名口腔医学的在读研究生,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学术上的探索和知识上的拓展。我一直对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学过程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这本书在理论研究方面是否足够深入和前沿,是我非常关注的一点。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基因、分子生物学等在口腔黏膜疾病研究中的应用。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危险因素分析,这对于我未来的科研方向选择会很有帮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学术观点,挑战我现有的认知,促使我去思考更多的问题。如果书中能够引用大量的最新文献,并对一些有争议的观点进行深入的探讨,那就更完美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指引,帮助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想买了,听说是口腔黏膜病学领域的权威著作,一直没舍得入手。这次终于有机会拿到手,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书的装帧很精美,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大部头。我最开始是冲着它在临床诊断方面的详尽介绍来的,想着能从中学习到更系统、更深入的鉴别诊断方法。毕竟,口腔黏膜疾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很多时候单凭肉眼观察很容易误判,一本能够提供清晰、准确的诊断思路的书籍,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一些罕见病、疑难病的病例分析,希望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而且,我听说这本书的插图非常多,而且都是高质量的彩色图片,这对于理解疾病的形态学特征至关重要。我一直觉得,看再多的文字描述,都不如亲眼看到真实的病灶图片来得直观。希望这本书真的能给我带来惊喜,让我在面对复杂的口腔黏膜疾病时,能够更加从容自信。

评分

很好的啊,很喜欢啊,推荐给大家~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很好的啊,很喜欢啊,推荐给大家~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