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写作教学——课堂互动性交流视角》基于对我国当前英语写作教学问题的调查,从课堂教学分析的视角从教学的目的、内容、结构、方法、策略和评价六个方面对英语写作教学进行分析与讨论。在每一章采用“主题——案例——分析——小结”的写作模式,结构清晰,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可以帮助教师较为系统地了解与写作课程相关的知识,对广大教师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兰良平,男,35岁,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研究领域为会话分析,教师话语。主要论文“教师身份构建——课堂提问遭遇沉默的会话分析”(与韩刚合作)。2013年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韩刚,女,63岁,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学科教学论硕士生导师,海南省高校教学名师。长期从事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与英语教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论文“外语课堂教学的内容分析”、“理解职前外语教师的‘反思性实践’”等及学术专著《课程与人:外语教师的成长》、《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在全国多地出席中小学英语教师国培活动作关于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的讲座。
第一章 英语写作教学的目的.................................................................1
第一节 本章主题:写作的动机..............................................................1
第二节 教学案例:写作前的准备..........................................................8
教学案例一..................................................................................9
教学案例二................................................................................14
第三节 案例分析:英语写作动机的分析............................................19
第四节 本章小结:英语写作教学的目的............................................26
第二章 英语写作教学的内容...............................................................35
第一节 本章主题:写作的主题............................................................35
第二节 教学案例:学生写些什么........................................................45
教学案例一................................................................................45
教学案例二................................................................................51
第三节 案例分析:英语写作内容的分析............................................59
第四节 本章小结:英语写作教学的内容............................................65
第三章 英语写作教学的结构...............................................................74
第一节 本章主题:写作的过程............................................................74
第二节 教学案例:写作时学生怎么想................................................80
教学案例一................................................................................80
教学案例二................................................................................90
第三节 案例分析:英语写作过程的分析..........................................102
第四节 本章小结: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结构.................................. 110
第四章 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 118
第一节 本章主题:写作的因素.......................................................... 118
第二节 教学案例:写作时教师怎么做..............................................127
教学案例一..............................................................................127
教学案例二.......
《英语写作教学——课堂互动性交流视角》是一本通过课堂教学分析来讨论写作教学的书。该书最大的特点就在于
其目的与结构:它从教师理解、分析和研究写作教学的需要出发,讨论写作教学的目的、内容、结构和方法等与写
作教学课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试图用一种新的方式使写作理论、课程理论、写作教学理论和教师每天的课堂写作
教学实践等不同层面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有关写作教学的专著不外乎三类。第一,从学生学习写作的角度出发,侧重于对写作微观知识、技巧和策略的介绍
(Fowler & Aaron,2007);第二,从写作与写作教学的知识系统出发,从更宏观的视角介绍写作教学的相关理论
和方法,侧重于理论(Hyland,2003;Ferris &Hedgcock;,2005);第三,从教师学习写作教学的角度出发,在讨
论写作教学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介绍教师在教学实践与研究中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尽可能将这些知识融
合在一起来解释写作教学,侧重于教师的写作教学实践。以上三类中第三类较少,但对写作教师似乎更为
需要。本书就属于第三类,更准确地说,是对该类书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从教师学习的角度来讨论写作教学,其关键在于讨论的框架和进行课堂教学分析的方式。首先是讨论的框架,包括
选择哪一些话题和用什么方式将这些话题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教师理解教学。本书按照课程的基本结构因素(目
的、内容、方法、评价),来分析和讨论写作教学实践中的典型问题(如写作动机、主题、过程、因素、产品
等),每章采用“主题、案例、分析、小结”的方式进行讨论,以便教师较为系统地了解与写作课程相关的知识。
其次是教学分析的方式,用什么具体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课堂教学的深入调查才能够让教师不但能理解教学还能学会
分析和研究教学?本书采取教学内容分析(主要参见本书第一至第四章)和课堂话语分析(主要参见本书第五、六
章)两种方式。前者主要通过分析来揭示写作教学的主要因素及其关系、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等;后者
主要用于了解教师在特定课堂教学环境中的话语策略以及策略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课堂话语分析既区
别于纯粹语言学的分析,又不拘泥于对教学理论的解释,而在于通过话语分析方式的示范,为一线写作教师和写作
教学研究者提供一种教学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教师为什么要学会分析和研究课堂教学?本书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 通过教学内容和课堂话语分析来学习教学
写作教学主要通过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活动来影响学生的写作过程,课堂教学活动不但记录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方
法、策略和智慧,还记录着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认知的环境,故分析和研究课堂教学,就成为教师了解教学并通过反
思来改进教学的基本途径。在瞬息万变的课堂中,教师究竟是怎样依据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实际反应和随时出现的问
题,与课堂的各种环境因素(特别是学生)进行积极交流和互动的?教师又是怎样随机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方
法、对策和手段的?教师课堂教学决策与交流的这些具体过程,不但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技能和驾驭课堂
的能力,还反映出他们对写作教学的理解。
2. 通过教学内容和课堂话语分析来了解学生和学习
在课堂这一真实的交流环境中,学生实际上是和教师共同建构着一种特定的课堂文化,学生的写作过程和产品就是
这种文化的产物。写作教师要获得这种进行课堂“互动性决策”的能力(Richards,1998:73–78;Tsui,2003;
Walsh,2006:19;韩刚,2011:132–135),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学生及其学习写作的实际过程。比如,学生是
怎样通过课堂写作活动学会写作的?教师是怎样通过控制课堂的交际模式来制约写作教学与学习进程的?如通过在
何种课堂环境下的“修正策略”(repair)来矫正学生的语言问题,增加他们的语言意识;通过何种“激发策略”
(elicitation techniques)来引导学生产生思想;通过何种“调整策略”(modifying speech to learners)来
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让学生获得可理解的输入(Walsh,2006:5–15)等,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对写作课堂中师
生互动的具体实况进行深入调查,才能获得较为清楚的了解。
3. 通过课堂话语分析来获得进行教学研究的方法
课堂话语分析是当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分析手段之一,它是一种采用自然主义的方式观察和研究课堂的新方
式,既可以像拿着望远镜遥看星群一样,从宏观的视野去了解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又可以像从显微镜中观察细胞
一样,对具有典型意义的课堂话语片段进行深入细致的微观调查,从而抽丝剥茧,发现教师课堂教学决策间的细微
差异,或诊断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课堂话语分析也因此成为教师行动研究的重要手段,如通过对课堂
话语功能的分析,教师可以了解自己实际强调的教学目标或应该具有的目标意识;通过对课堂交际策略的分
析和评估,教师可以了解自己课堂交际的能力及其对学习的实际影响。
4. 通过课堂话语分析来提高教师的专业话语能力
为进行教学实践和研究,教师还需要掌握一套元语言方式来描述和分析自己的课堂,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有学者称
之为教师专业话语,认为该话语既具有“认知功能”,是教师进行教学思维和表达的工具;又具有“社会参照作
用”(Freeman,1991:452),是教师团队成员之间进行教学交流的工具。教师通过课堂话语分析,不但能学习描
述和解释课堂教学实践的方法与手段,促进与他人的教学交流和经验分享,同时也能促进其专业话语能力本身的发
展。
基于对我国当前英语写作教学问题的调查,本书从教学的目的、内容、结构、方法、策略和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分
析与讨论。
第一章“英语写作教学的目的”主要讨论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不太为教师重视的情感目标,即“写作动机”,通过
对这一常被忽视的写作因素进行分析,让教师从学生写作动机不高的原因中思考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中长期强调语言
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个人意义建构的倾向,让教师认识到,写作教学的目的应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为基本前提,
因为只有在创造意义的过程中,学生才可能产生写作的热情。本章基于写作动机的教学目标分析方式,可能给读者
理解和分析自己的写作教学目标以某种启示,为下一章讨论写作教学的内容做好铺垫。
第二章“英语写作教学的内容”主要讨论写作主题,通过对比分析“公共主题”与“个人主题”在写作内容、思
路、语言形式、写作策略等方面的区别,让教师认识到,英语写作教学的内容应以学生个人主题内容的开发为中心
展开,而不是以公共主题知识的学习为中心展开,因为仅仅局限于公共主题内容的写作训练,相当于一种语言知识
的模仿性操练活动,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关于“主题内容开发策略”的分析,也能为读者提供有关写
作内容开发方面的知识和进行写作教学内容分析的基本框架,有关“个人主题”内容的讨论也为下一章讨论写作教
学的结构做好了准备。
第三章“英语写作教学的结构”主要介绍和分析我国英语写作教学常常忽视的另一因素“写作过程”,让教师认识
到写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过程,写作教学结构应基于这一过程发展的需要。写作课堂活动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
的时间安排,而是一种与写作过程紧密相关的结构关系。合理安排写作课程结构的关键在于整合“知识学习”与
“思维训练”两大目标,调整和利用课堂交流环境的因素,让学生思想的产生与表达能自然地融合。本章对“写作
过程”因素的分析为进行写作教学结构内涵(如活动性质、逻辑关系、发展方向)的分析与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
路,也为下章介绍“过程体裁法”做好了铺垫。
第四章“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主要讨论写作涉及的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写作因素”的分析和对“过程
体裁”写作教学思路及发展的介绍,让教师了解写作因素与写作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批评我国英语写作教
学过分强调写作“产品”而忽略“过程”的教法模式,同时认识到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并非教学专家所归纳和描述的
教学途径、原则和模式,而是自己为实现写作教学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创造的方法和经验。
本章对“写作任务”内容(如阅读材料、课堂提问、任务性质)的分析,能使读者认识写作的“社会认知过程”及
其本质特点,获得分析和解释写作教学方法的基本方式。
第五章“英语写作教学的策略”主要讨论特定写作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交流策略,这是对上一章教学方法讨论的
扩展和延伸。通过对交流策略的课堂话语分析,让教师了解写作教学课堂决策的相关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课
堂交际策略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该章对课堂交际策略的话语分析不但能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写作的交际功能及
交际策略在激发学生创造激情和灵感方面的影响及作用,而且能帮助读者在获得分析和评价写作教学策略基本方式
的同时,了解积极的写作课堂环境是怎样通过师生互动以及整个课堂文化环境的改变而创造出来的。
第六章“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评价”主要讨论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和反馈及其可能对学生写作产生的影响。通过对
学生作品与教师反馈语的话语分析,让教师了解在不同写作过程(如构思、初稿、交流、修改、定稿等)中,不同
内容、形式(如主题内容、总体结构、文体特点、语言形式)的反馈、评价及其重点,了解形成性评价的多种方式
(如口头与书面反馈、师生一对一反馈、学生相互反馈、全班集体反馈等)。本章反馈评语的话语分析能帮助读者
了解作品评价和反馈的基本策略,同时获得通过评价来研究学生写作学习的基本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把课堂话语分析案例与写作教学案例中的具体教学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讨论,这有别于以
往单纯课堂话语分析研究(如McCarthy,1991)。根据Walsh(2002,2006,2011),基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可
以大体分成管理、材料、技巧和系统、课堂语境等四种交际模式。教学目标可以从课堂交际中体现出来,教师课堂
话语的使用方式应该和教学目标保持一致。例如,在为学生创造语言交际的语境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交际主
动权,教师的话语常常会表现出“非控制话轮”、简短的教师话轮、直接修正学生话语、针对内容进行反馈、
使用更多的参考性问题而非展示性问题、提供帮助、要求学生给出更清晰的回答及确认学生话语等特征(Walsh,
2006:66,79–82)。如果语言使用方式和教学目标不一致,则会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任何脱离课堂教学
特定环境的话语分析都是不适当的,任何离开具体教学目标的课堂话语分析,也同样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总之,本书通过对写作因素及其关系的分析,讨论了写作教学的目的、内容、结构、方法、策略和评价等核心问
题,试图从教师学习和研究写作教学的角度全面展示写作教学课程不同层面的基本内容,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我国英
语写作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帮助他们了解与英语写作教学相关的各种理论、思想和方
法,并期待读者在理解和分享本书介绍的写作教学案例及其分析结论的同时,能学习和应用本书介绍的教学内容分
析和课堂话语分析的方法,对自己的写作教学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与我们一道,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中,
在与更多同行的交流与协作中,建构起自己对写作教学的理解与解释。
兰良平 浙江师范大学
韩 刚 海南师范大学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课堂互动”这个主题有点感到审美疲劳,因为很多书上的建议都显得过于理想化,不接地气,实践起来总是效果打折。然而,这本书的专业性体现在它对“技术融合”和“时间管理”的务实探讨上。它非常现实地指出了,在标准的教学时间内,如何高效地设计互动环节,而不是把宝贵的授课时间浪费在无效的等待和组织上。书中详细介绍了几种成熟的“微型互动”策略,这些策略可以在五分钟内完成,但对写作思路的启发却非常有效。例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开头难”问题,书中提出的“三分钟自由联想接龙”法,既快速又有效,成功地打破了写作的起始僵局。此外,对于技术工具的应用,作者并没有盲目推崇最新的软件,而是侧重于如何利用现有平台(如学习管理系统或简单的白板工具)来支持互动,这一点非常贴合国内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这本书的实用主义精神,让它区别于那些空谈理论的教学专著,它真正关注的是“在现实的课堂中,我们如何操作”。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研究如何让那些性格内向,或者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持怀疑态度的学生也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这本书的“阶梯式互动设计”部分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救星”。它的设计非常精妙,从最基础的“低风险问答”(比如只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回应)开始,逐步过渡到需要更复杂表达的“结构化辩论”。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心理门槛。我记得有一章节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小组内快速的“轮流发言”机制,确保每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听到,而不是让少数几个活跃分子垄断了发言权。这与我过去那种“谁举手就让谁说”的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通过书中提到的技术,比如“匿名投稿箱”和“屏幕共享批注”,我发现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开始愿意提交他们的草稿进行讨论。他们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一系列微小的、被鼓励的互动积累起来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互动”这个宏大的概念拆解成了可执行、可衡量的教学步骤,让教师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步努力带来的教学反馈。对于那些在“如何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这个问题上感到困惑的老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丰富的案例支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安排有一种令人愉悦的逻辑性和节奏感。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教育者的热情和对教学细节的精准把控。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于提升英语写作教学质量的真挚愿望。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系列方法,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循序渐进的专业对话。每一章的过渡都非常自然流畅,仿佛作者正陪在我身边,一步步地引导我理解并设计我的下一堂写作课。特别是书中对于不同写作任务(叙事、议论、说明)如何适配不同互动模式的区分论述,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科洞察力。这种对教学情境的高度敏感性,使得书中的建议具有极强的可迁移性。我感觉自己像完成了一次系统的“工作坊培训”,而不是简单地读完了一本书。它不仅教会了我“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实时反应进行调整”。这对于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份非常宝贵的、能够长期翻阅的“案头宝典”。
评分这本书真是个宝藏!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真正提升课堂活力的教学法,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且实用的视角。从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来看,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越来越难以吸引当下的学生了。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在英语写作课上构建一个高频、高质量的互动环境,这一点对我触动非常大。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些活动,而是系统地阐述了互动背后的理论支撑和操作细节。比如,书中关于“同伴反馈循环”的构建,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互相批改,而是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流程,确保反馈是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我尝试应用书中的一些技巧,比如“即时口头澄清”环节,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那些“小卡点”能被迅速解决,大大减少了他们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畏难情绪。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单纯的讲解很难达到的。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了教师在互动中的“引导者”角色,而不是“纠错者”角色,这极大地解放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尝试和犯错。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我这个老教师来说,简直是一次知识的重塑。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让自己的写作课“活起来”的同行们,这本书绝对能成为你讲台上的得力助手。
评分作为一名致力于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教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将写作与高阶思维深度结合的教学资源。这本书在这方面的探讨,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基础教学方法的预期。它并非停留在教授如何写出“语法正确”的句子,而是着重于如何通过课堂互动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剖析和意义建构。书中有一个关于“文本重构辩论”的案例,老师引导学生质疑文本作者的论点,并要求他们在辩论中运用自己写作的观点来反驳。这个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能动性,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挑战者。这种互动模式,自然而然地将批判性思维融入了写作的各个阶段——从构思到论证的展开。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有效冲突”的定义,即课堂上的意见分歧应该被视为促进学习的资源,而不是需要立即平息的混乱。这种将课堂冲突“正名化”的视角,让我对课堂管理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争论充满了信心。这本书对于那些希望超越应试教育,培养真正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写作人才的教师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好评,一直在京东采购,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快递师傅辛苦了 天气不好还及时派送
评分1223366588
评分还好还好哈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还不错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英语写作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难点之一,该书通过课堂互动的视角对英语写作教学进行分析与讨论,值得推荐。
评分质量很好,物流快。
评分货品不错,快递飞速,全五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