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一、中文书面语的变迁
  中文书面语在近百年时间里发生了很大变化。辛亥革命以后社会上掀起了白话文运动,曾经被严重格式所束缚的书信中也渐渐可以看到夹杂白话的表达。过去有种文体叫“八股文”,这是科举考试答案的标准格式,其字数和语法结构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按照这种文体写出来的文章毫无生气,是老一套的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大力推广书面语的大众化,在这个过程中,空洞死板的文言体被当作“八股”受到批判,逐渐从公文中销声匿迹。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商业来往更为密切。因港澳台地区还保留着旧时的传统,我们就免不了要接触到用文言体书写的信件。加之珍惜传统文化的心情使然,古色古香的文言体又重新获得人们的青睐。虽然在电视剧中还能看到像“你的家父”这样乱用敬语的表达(“家父”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不用于他人的父亲),但是随着字幕的普及,人们能更方便地读取台词,有不少复杂而优雅的措辞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社交书信方面,旧式传统书信的格式也重获新生,从90年代初开始出版了一些入门书籍。最近关于提高公务员修养的呼声渐起,在公文写作中可能也会使用一些文言句式。
  在此,我们看一则实例吧。这是一封从大陆寄往台湾的书信。张学良将军是军阀张作霖之子,1936年的冬天他把蒋介石困在西安,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创造了机会。但是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处于软禁状态,迫不得已在台湾过着幽闭的生活。在他90岁生日之际,以周恩来夫人的身份活跃于革命前沿的邓颖超女士给他寄去了以下这封书信。文章中洋溢着优雅之美:
  汉卿先生如晤:
  欣逢先生九秩寿庆,颖超特电表示深挚的祝贺。
  忆昔五十四年前,先生一本爱国赤子之忱,关心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在外侮日亟、国势危殆之秋,毅然促成国共合作,实现全面抗战;去台之后,虽遭长期不公正之待遇,然淡于荣利,为国筹思,赢得人们景仰。恩来在时,每念及先生则必云:先生乃千古功臣。先生对近代中国所作的特殊贡献,人民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所幸者,近年来,两岸交往日增,长期隔绝之状况已成过去。先生当年为之奋斗、为之牺牲之统一祖国振兴中国大业,为期必当不远。想先生思之亦必欣然而自慰也。
  我和同辈朋友们遥祝先生善自珍重,长寿健康,并盼再度聚首,以慰故人之思耳!
  问候您的夫人赵女士。
  邓颖超
  1990年5月30日
  “汉卿”是张学良的字。“故人”也不是去世的人,而是昔日旧友。这封信的特点就是文言体和口语体的交叉使用。传统书信中常用的其他表达会在书中逐一介绍,大家往下读的话会对这封信的含义有更深的理解。
  二、传统书信的写法可以应用于电子邮件
  中文社交书信今后将如何发展尚未可知,估计会如上例所示,兼具文言的风格与口语的通俗易懂。因此,撰写社交信函时应该对传统书信的惯用表达有所了解。传统书信的特点是可以用很少的字数表示很多内容,所以有符合现代通信手段的便利一面。尤其适用于显示画面受到限制的电子邮件等短消息形式。例如,前面例举的书信中“先生对近代中国所做的特殊贡献,人民是永远不会忘怀的”这一部分,按照传统书信语言来写的话,就是“先生为国立功之硕,期为国人所忘怀乎”,文字数量缩减了四成。另外,结尾的一句“问候您的夫人赵女士”也可以换成“令正前,同此致意”。
  当然,如果书信内容过于古色苍然,反倒显得生硬古板,应尽量避免。重要的是要通过积累经验来掌握平衡。
  三、本书的结构
  本书共由十讲组成。
  在每一讲的开头部分展示了与该讲主题相符的社交信函实例,可以使读者先接触到地道的表达。然后每一讲分为前后两部分,在前半部分逐一列举了与本讲主题相关的书信套话。即使是相同的内容,收信人不同的话应使用的表达就不尽相同。所以在每一讲中将收信人身份按照同辈、长辈、女性、老师、学者、政界、财界等来分类;时令的问候按照季节和月份来分类;表示“久未问候”的意思则要根据时间的长短来分类等等。读者朋友能在每一讲中都学到不同的内容。
  后半部分则是不同场合下的表达集合,按照各讲的主题分为请托、感谢、馈赠、邀约、请求、婉辞、致歉、问候、祝贺和吊唁等内容。
  每一讲后还附有实践练习,读者朋友们可以利用刚学到的知识来挑战社交书信的实际运用。
  ……
《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它填补了我对古代书信了解的空白,更让我对“写信”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以为书信不过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它其实是一门艺术,一种充满智慧的生活哲学。书中收录的书信,涵盖了从帝王将相到寻常百姓的各种场景,展现了不同身份、不同情感的书信风格。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人生感悟的书信,写信人将生活的酸甜苦辣、对人生方向的思考,都倾注在字里行间,读来让人拍案叫绝,或陷入沉思。书中的鉴赏部分,对信件的结构、语言、语气都做了深入的剖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信件能穿越千年依然感人至深。而写作指导部分,则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循循善诱地教导我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如何让自己的文字拥有温度和力量。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交流,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滋养了我的心灵。我发现,很多书信中的表达方式,即便放在今天,依然是那么的贴切和动人。
评分这本《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读来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翻开书页,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雅士的案头,墨香氤氲,笔墨生香。书中选取的书信,无一不精,从鸿雁传书的浪漫,到尺牍传情的细腻,再到家书中流露的殷殷叮咛,都以极其生动的笔触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处理人情往来的书信部分,不仅学习了如何得体地表达谢意、祝福,更体会到了古人含蓄委婉、进退有度的沟通智慧。书中对书信的书写技巧剖析得也极为到位,无论是遣词造句的考究,还是结构布局的安排,都如同拆解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在欣赏中悄然领悟。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想象写信人当时的心境,以及收信人收到时的激动或沉思。那些承载着历史温度的文字,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是心灵的交流。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现代社会,很多时候我们依然可以用这种更为真挚、深刻的方式去与人沟通。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写信”,更是一本关于“人情”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对于想要提升自己人文素养,或者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读完《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沉静而优雅的文化气息。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独特,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书信实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书信的世界。每封信的背后,都有作者细致入微的解读,点明其历史背景、情感主旨以及艺术特色。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尺牍的章节,那些看似简短的信件,却蕴含着深厚的师生情、兄弟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敬重与关怀,让人动容。书中的写作指导部分更是切中要害,它不像现在许多速成的写作指南,而是从书信的“神韵”入手,教导我们如何捕捉情感的细微之处,如何用最恰当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波澜。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写出一封“好”的信,更是引导你如何去“感受”生活,如何去“连接”他人。我尝试着模仿书中的笔法,写了一封问候家人的信,竟意外地发现,文字间多了几分以前从未有过的温情。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让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语言的敏感度和情感的表达能力,这对于任何一个在信息爆炸时代渴望真诚交流的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滋养。
评分《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这本书,简直是一部打开古代社交礼仪和情感世界的宝典。我一直对古代文人的交往方式很好奇,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书中收录的书信,五花八门,既有宏大的家国情怀,也有细微的个人情感,从帝王颁发的诏令,到闺阁女子寄出的情诗,再到文人之间的雅谈,都展现了书信在不同场合下的独特魅力。书中的鉴赏部分,对于书信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都做了极其精彩的阐释,让我得以窥见古人寄情于物、以字传意的精妙之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收信”的论述,它不仅仅是收到文字,更是收到一份情谊,一份责任。而写作指导部分,则像是在为我量身打造一套写信的“内功心法”,它教我如何提炼情感,如何驾驭文字,如何让笔下的文字不仅仅是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到了那个信息不发达但情感却格外浓烈的时代,学会了如何用更深刻、更内敛的方式去表达自己,也学会了如何去理解他人。
评分我最近读了《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感觉整个人都变得更有“文气”了。这本书不像市面上那些讲写作技巧的书,上来就告诉你“套路”,它更注重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对文字的锤炼。里面的书信选得都特别有代表性,有写给亲人的,有写给朋友的,有求学的,也有辞别的,每一封信都像一部微型小说,把当时的情境、人物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情”的分析,比如如何用委婉的语言表达思念,如何用含蓄的方式劝诫他人,这些都让我学到了很多。书中的写作指导部分,也是从“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维度来展开,它教你如何观察生活,如何捕捉细节,如何将这些素材用优美的文字呈现出来。我尝试着按照书里的方法,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觉比以前生硬的表达方式要自然得多,也更显真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沟通,它让我意识到,用心去写,文字才会有生命力。
评分包装不错,暂时买了几本,等有时间了再看。快递也挺快,表扬!
评分书籍装帧很好,印刷也很不错
评分看看蛮好 比较满意
评分首在物美,兼之价平,东西不错,包装完整,送货快速,服务较好。
评分封面好看,文艺青年必备
评分不错,只是内容有点简单。
评分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评分不错,只是内容有点简单。
评分很好玩的小书。挺感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