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

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千叶明 著,张彤 译
图书标签:
  • 书信
  • 传统文化
  • 中国文化
  • 鉴赏
  • 写作
  • 礼仪
  • 文化史
  • 历史
  • 文学
  • 修辞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856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735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十一篇珍贵名人书信范本详解书写要点
  十个章节细分各种场合下的正确表达方式
  二十篇参考习作分析纠正常见错误
  上百条万能金句助你五分钟一气呵成锦绣文章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是作者在东京大学讲学内容的基础上,又总结了在日中翻译学院里两个学期的授课经验写作而成。书中结合中国名人名家所撰写的传统书信范文实例,按照请托、感谢、馈赠、邀约、请求、婉辞、致歉、问候、祝贺和吊唁等主题分类介绍书信鉴赏与写作的专门知识和技巧,可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读写传统书信的能力,提高文化修养。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献的学习、研究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千叶明,1959年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1978年从都立富士高中毕业,升入东京大学。1984年进入日本外务省工作,曾分别在中国的北京大学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修学习。历任日本驻中国大使馆二等秘书、日本驻日内瓦办事处参赞、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参赞、国际媒体发言人、日本法务省出入境管理局登录管理官、日本驻美国公使等,现任日本驻伊朗公使。精通汉语、英语和法语。

精彩书评

  ★随着“国学热”的不断升温,人们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产,尺牍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亦能体现出书写者的个人修养。《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以名人书信为例详细解读了写作规范和要领,并列举出了丰富的例句作为参考,文学性和实用性并重,值得一读。
  ——唐作藩(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授,著名汉语史专家,前中国音韵学会会长)
  
  ★语言学大师王力教授专门写过《怎样写信》的文章,可见写信并非只是个人生活的小事。书信用语反映写信人的文化素养,遣词造句应该虑及收信人的情况。书信的语言乃至格式不当,将有失写信人的身份。因此,读一下这本书是有必要的。
  ——胡双宝(北京大学出版社资深编审,著名文字学家、出版家)

目录

引言
1、书面用语的变迁
2、传统书信的现代应用
3、本书结构
4、参考书
基础知识 浅谈中国传统书信
1、中国传统书信的构成
2、空格与换行

第一讲 没有及时回信,非常抱歉
[一般回信的写法]
实例 茅盾给臧克家的信
Ⅰ 常用词句
Ⅱ 书信往来
1、收到来信的表达
2、没有回信的表达
3、确认是否收到信的表达
实践1

第二讲 衷心地拜托您
[请托信的写法]
实例 宋庆龄给蔡元培的信
Ⅰ 常用词句
Ⅱ 请求的礼仪
1、求人办事的表达
2、求人物品的表达
3、求人见面的表达
实践2

第三讲 受之有愧,却之不恭
[感谢信的写法]
实例 鲁迅给日本友人的信
Ⅰ 常用词句
Ⅱ 心存感谢
1、一般的感谢表达
2、收到礼物时的表达
3、答应出席宴会时的表达
4、对以前的招待表示感谢时的表达
实践3

第四讲 请笑纳
[馈赠信的写法]
实例 毛泽东给符定一的信
Ⅰ 常用词句
Ⅱ 恳请笑纳
实践4

第五讲 钦慕已久却无缘相见
[邀约信的写法]
实例 郁达夫给叶圣陶的信
Ⅰ 常用词句
Ⅱ 想拜见您
1、想去对方家中拜访的表达
2、请对方出席宴会的表达
3、请对方来自己家的表达
实践5

第六讲 期待您的回信
[请求信的写法]
实例 蔡元培给黄炎培的信
Ⅰ 常用词句
Ⅱ 想得到您的回复
实践6
第七讲 希望得到您的谅解
[婉辞信和致歉信的写法]
实例 周恩来给张雪澄的信
Ⅰ 常用词句
Ⅱ 谢绝和道歉
实践7

第八讲 去拜访您了,但没能见到
[问候信的写法]
实例 李大钊给胡适的信
Ⅰ 常用词句
Ⅱ 书信往来
1、在对方家中见面的表达
2、对方不在家的表达
3、对方来自己家里的表达
4、自己不在家的表达
实践8

第九讲 我很挂念您的身体
[慰问信的写法]
实例 毛泽东给张千的信
Ⅰ 常用词句
Ⅱ 书信往来
1、慰问对方的表达
2、合家安好的表达
3、恢复健康的表达
实践9

第十讲 请不要过于悲伤
[祝贺信和吊唁信的写法]
实例 毛泽东给杨开智的信
Ⅰ 常用词句
Ⅱ 祝贺和吊唁
实践10

精彩书摘

  引言
  一、中文书面语的变迁
  中文书面语在近百年时间里发生了很大变化。辛亥革命以后社会上掀起了白话文运动,曾经被严重格式所束缚的书信中也渐渐可以看到夹杂白话的表达。过去有种文体叫“八股文”,这是科举考试答案的标准格式,其字数和语法结构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按照这种文体写出来的文章毫无生气,是老一套的典型代表。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大力推广书面语的大众化,在这个过程中,空洞死板的文言体被当作“八股”受到批判,逐渐从公文中销声匿迹。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商业来往更为密切。因港澳台地区还保留着旧时的传统,我们就免不了要接触到用文言体书写的信件。加之珍惜传统文化的心情使然,古色古香的文言体又重新获得人们的青睐。虽然在电视剧中还能看到像“你的家父”这样乱用敬语的表达(“家父”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不用于他人的父亲),但是随着字幕的普及,人们能更方便地读取台词,有不少复杂而优雅的措辞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社交书信方面,旧式传统书信的格式也重获新生,从90年代初开始出版了一些入门书籍。最近关于提高公务员修养的呼声渐起,在公文写作中可能也会使用一些文言句式。
  在此,我们看一则实例吧。这是一封从大陆寄往台湾的书信。张学良将军是军阀张作霖之子,1936年的冬天他把蒋介石困在西安,为第二次国共合作创造了机会。但是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处于软禁状态,迫不得已在台湾过着幽闭的生活。在他90岁生日之际,以周恩来夫人的身份活跃于革命前沿的邓颖超女士给他寄去了以下这封书信。文章中洋溢着优雅之美:
  汉卿先生如晤:
  欣逢先生九秩寿庆,颖超特电表示深挚的祝贺。
  忆昔五十四年前,先生一本爱国赤子之忱,关心民族命运和国家前途,在外侮日亟、国势危殆之秋,毅然促成国共合作,实现全面抗战;去台之后,虽遭长期不公正之待遇,然淡于荣利,为国筹思,赢得人们景仰。恩来在时,每念及先生则必云:先生乃千古功臣。先生对近代中国所作的特殊贡献,人民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所幸者,近年来,两岸交往日增,长期隔绝之状况已成过去。先生当年为之奋斗、为之牺牲之统一祖国振兴中国大业,为期必当不远。想先生思之亦必欣然而自慰也。
  我和同辈朋友们遥祝先生善自珍重,长寿健康,并盼再度聚首,以慰故人之思耳!
  问候您的夫人赵女士。
  邓颖超
  1990年5月30日
  “汉卿”是张学良的字。“故人”也不是去世的人,而是昔日旧友。这封信的特点就是文言体和口语体的交叉使用。传统书信中常用的其他表达会在书中逐一介绍,大家往下读的话会对这封信的含义有更深的理解。
  二、传统书信的写法可以应用于电子邮件
  中文社交书信今后将如何发展尚未可知,估计会如上例所示,兼具文言的风格与口语的通俗易懂。因此,撰写社交信函时应该对传统书信的惯用表达有所了解。传统书信的特点是可以用很少的字数表示很多内容,所以有符合现代通信手段的便利一面。尤其适用于显示画面受到限制的电子邮件等短消息形式。例如,前面例举的书信中“先生对近代中国所做的特殊贡献,人民是永远不会忘怀的”这一部分,按照传统书信语言来写的话,就是“先生为国立功之硕,期为国人所忘怀乎”,文字数量缩减了四成。另外,结尾的一句“问候您的夫人赵女士”也可以换成“令正前,同此致意”。
  当然,如果书信内容过于古色苍然,反倒显得生硬古板,应尽量避免。重要的是要通过积累经验来掌握平衡。
  三、本书的结构
  本书共由十讲组成。
  在每一讲的开头部分展示了与该讲主题相符的社交信函实例,可以使读者先接触到地道的表达。然后每一讲分为前后两部分,在前半部分逐一列举了与本讲主题相关的书信套话。即使是相同的内容,收信人不同的话应使用的表达就不尽相同。所以在每一讲中将收信人身份按照同辈、长辈、女性、老师、学者、政界、财界等来分类;时令的问候按照季节和月份来分类;表示“久未问候”的意思则要根据时间的长短来分类等等。读者朋友能在每一讲中都学到不同的内容。
  后半部分则是不同场合下的表达集合,按照各讲的主题分为请托、感谢、馈赠、邀约、请求、婉辞、致歉、问候、祝贺和吊唁等内容。
  每一讲后还附有实践练习,读者朋友们可以利用刚学到的知识来挑战社交书信的实际运用。
  ……






















前言/序言

  尺牍是古代中国文人留下给现代人的重要写作技术。掌握其中几项基本原则,就能复活这一交流工具,与内地或港澳台地区同胞以文雅的笔致通信。
  有趣的是,日本人亦能参与这种通信活动,因为世界上只有日本人和中国人能以笔谈沟通。
  中国朋友东游扶桑,必有当地人帮忙,或是妙龄姑娘执笔解释参观路线来指南,或是花甲老人挥笔写下几首汉诗去交欢。这是因为日中两国人民共享古汉语的文化恩惠。早在隋唐,日本曾大量派出精英,留学几年至几十年,刻苦学习当时的人类文化之精华,包括汉文。甚至在德川幕府末期,忧国的武士们讨论如何改造日本时,亦是通过尺牍。一直到现代,日本高中生依然在汉文课上努力背诵古代日本前辈们拿回来的经史子集的精髄。
  《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原本是我在东京大学讲学内容的基础上,又总结了在段跃中先生所主持的日中翻译学院中两个学期的宝贵授课经验,不顾才疏学浅,为日本读者写作而成。原书由国际语学社出版。本意是为了将日文书信译成中文时提供方便,因日文的传统书信样式与中国尺牍的形式有不少相似之处。日本人应用尺牍知识翻译日文书信,即可达成严复先生曾提倡过的“信、达、雅”。此次承蒙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的厚意,并有幸得到了张彤女士的精彩翻译,能有机会将《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献给广大的中国读者,令我感到格外荣幸和高兴。《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属于实用类书籍,在学术方面尚待进一步完善。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没有条件重新学习彼此的现代语言也不用担心,只要使用现有的文言文知识,再加上一点尺牍的规则,立即可以进行高层次的国际交流。让我们珍惜这一自然优势,去以“文”会邻邦的新朋友吧!

尺素传情,翰墨载道:中国传统书信的艺术与智慧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书信,作为一种承载情感、传递信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媒介,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组合,更是古人细腻情感的流露、深邃思想的载体、高雅情趣的展现,以及社交礼仪的缩影。 《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一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光的藩篱,深入探寻中国传统书信文化的独特魅力。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如何以笔墨为舟,传递千里之外的思念,如何以方寸纸笺,寄托家国情怀。 一、 文明的脉络:书信的起源与演变 书信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从远古时期结绳记事、刻符传信的粗犷方式,到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中初步显露的书信雏形,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竹简、木牍的广泛应用,中国书信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字的演进史同步。 秦汉时期,随着纸的发明和普及,书信的形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更加轻便、易于携带的书信成为主流。这一时期,公文、私人信函、军事文告等都已具备相当的规范性和艺术性。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雅士的书信往来日益频繁,书信成为表达情谊、交流学问的重要途径,更涌现出如《与山巨源论山巨源独处》等传世名篇,展现了书信中蕴含的哲学思辨与人生感悟。 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促进了书信的繁荣。官私书信往来更加频繁,内容也更为多样。商贸书信、游记书信、问候书信等层出不穷。尤其是唐代,诗歌与书信的结合,使得书信的文学性大大增强,成为抒发情感、描绘景物、寄托相思的绝佳载体。宋代则在书信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取得了更为完美的平衡,许多书信不仅内容翔实,文笔也优雅细腻。 明清时期,随着印刷术的进步和文化教育的普及,书信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同时,书信的格式、用语也愈发成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规范。这一时期,不仅有大量的文人书信流传下来,普通百姓的书信也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帝王将相的谕旨,到文人墨客的酬唱,从父母对子女的叮咛,到友人间的问候,书信承载了社会各阶层的喜怒哀乐,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画卷。 二、 笔墨的温度:书信的鉴赏维度 鉴赏一封传统书信,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其内容的理解,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和艺术价值。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引导读者进行品读: 文辞之美: 传统书信,尤其是文人书信,往往是作者文采的集中体现。或行云流水,或刚劲有力,或婉约含蓄,或直抒胸臆。词语的选用、句式的安排、段落的组织,都体现了作者的文学功底。本书将精选历代名家的书信,逐字逐句进行赏析,揭示其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从骈体文的工整,到古文的自然,再到白话文的流畅,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信,都展现了独特的文辞之美。 情感之深: 书信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其承载的真挚情感。思念、关怀、感激、祝福、歉意,种种情绪,通过文字得以传递。一封家书,可能饱含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和期望;一封友人间的书信,可能充斥着离别的不舍和重逢的期盼;一封夫妻间的书信,则可能诉说着相濡以沫的深情。本书将剖析这些情感的表达方式,带领读者感受字里行间的温情脉脉,理解情感的深沉与复杂。 礼仪之雅: 传统书信,是古代社会交往的重要礼仪载体。从称谓的运用,到开篇的问候,到结尾的祝福,都蕴含着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关系,有着不同的书信礼仪。本书将详细解读这些礼仪规则,了解古人如何通过规范的书信交往,维系社会秩序,表达敬意与尊重。例如,如何称呼长辈、如何对同辈表示亲近、如何向晚辈传达关怀,以及在不同场合下,如何得体地运用敬语和谦辞。 思想之蕴: 许多书信,不仅仅是日常问候,更是作者思想、学识、见解的流露。从对时局的评论,到对学术的探讨,到对人生的感悟,都可以在书信中找到踪迹。本书将引导读者透过文字,挖掘书信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理解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战乱时期,书信中可能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书信则成为思想碰撞的平台。 时代之印: 每一封书信,都是其所处时代的缩影。通过书信的内容、语言、格式,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民俗习惯、经济状况、政治格局,甚至科技水平。本书将结合历史背景,解读书信所承载的时代信息,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例如,一封商人的书信,可能透露出当时的贸易路线和商品价格;一封官员的书信,则可能反映出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官场生态。 三、 笔耕的智慧:书信的写作之道 《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一书,不仅着眼于“鉴赏”,更注重“写作”。在现代社会,虽然通讯方式日益便捷,但书信所蕴含的沟通智慧和情感表达方式,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读者掌握传统书信的写作技巧: 审时度势,情景交融: 写作书信,首先要明确写信的目的,以及与收信人的关系。根据不同的情景,选择恰当的语气和内容。是报平安?是道别?是求助?还是致谢?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不同的写作策略。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如何在不同场景下,写出得体、有效的书信。 称谓得体,尊卑有别: 恰当的称谓,是书信的开端,也是对收信人的尊重。本书将详细讲解各类称谓的用法,以及在不同关系下,如何运用尊称和谦称,避免失礼。 开篇问候,自然引入: 一封好的书信,其开篇往往能够拉近与收信人的距离。本书将介绍多种开篇方式,如问安、问候近况、提及共同经历等,引导读者写出自然、亲切的开头。 内容充实,条理清晰: 书信的内容,是其核心价值所在。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组织语言,使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既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又能让收信人轻松理解。 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写作书信,最忌空洞乏味。本书将鼓励读者注入真挚的情感,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书信富有感染力,能够触动人心。 结尾祝福,礼貌收笔: 结尾的祝福,是书信的点睛之笔。本书将介绍多种祝福语,以及如何根据收信人的身份和祝福的内容,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为书信画上圆满的句号。 学以致用,活用古韵: 学习传统书信的写作,并非要求读者生搬硬套古人的模式,而是要汲取其中的精髓,将其运用到现代的沟通中。本书将引导读者在掌握基本写作技巧后,可以尝试在适当的场合,运用一些雅致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为现代书信增添一份古典韵味。 四、 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信文化的现代意义 在信息爆炸、即时通讯盛行的今天,写一封手写信或许显得有些“复古”。然而,传统书信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沟通智慧,却从未过时。 情感的沉淀与升华: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一封用心书写的信,能够传递一份独一无二的真诚和重视,让情感得到更深层次的沉淀和升华。 思考的深度与表达的精准: 动笔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入思考的过程。它迫使我们放慢速度,仔细斟酌词句,从而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误解。 文化传承的载体: 传统书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人际关系的维系: 在虚拟世界之外,一封真挚的书信,能够为冰冷的网络沟通注入温度,成为维系和加深人际关系的重要桥梁。 《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一书,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思想情感和文化审美的大门。它将带领我们领略尺素传情的古韵,学习翰墨载道的智慧,并在现代生活中,重新发现书信所带来的独特魅力。通过本书,您将学会如何“读懂”一封古信,更能学会如何“写好”一封属于自己的,充满温度和智慧的书信。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它填补了我对古代书信了解的空白,更让我对“写信”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原以为书信不过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它其实是一门艺术,一种充满智慧的生活哲学。书中收录的书信,涵盖了从帝王将相到寻常百姓的各种场景,展现了不同身份、不同情感的书信风格。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人生感悟的书信,写信人将生活的酸甜苦辣、对人生方向的思考,都倾注在字里行间,读来让人拍案叫绝,或陷入沉思。书中的鉴赏部分,对信件的结构、语言、语气都做了深入的剖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信件能穿越千年依然感人至深。而写作指导部分,则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循循善诱地教导我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如何让自己的文字拥有温度和力量。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古人交流,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滋养了我的心灵。我发现,很多书信中的表达方式,即便放在今天,依然是那么的贴切和动人。

评分

这本《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读来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翻开书页,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雅士的案头,墨香氤氲,笔墨生香。书中选取的书信,无一不精,从鸿雁传书的浪漫,到尺牍传情的细腻,再到家书中流露的殷殷叮咛,都以极其生动的笔触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处理人情往来的书信部分,不仅学习了如何得体地表达谢意、祝福,更体会到了古人含蓄委婉、进退有度的沟通智慧。书中对书信的书写技巧剖析得也极为到位,无论是遣词造句的考究,还是结构布局的安排,都如同拆解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在欣赏中悄然领悟。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想象写信人当时的心境,以及收信人收到时的激动或沉思。那些承载着历史温度的文字,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情感的载体,是心灵的交流。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现代社会,很多时候我们依然可以用这种更为真挚、深刻的方式去与人沟通。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写信”,更是一本关于“人情”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对于想要提升自己人文素养,或者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读完《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沉静而优雅的文化气息。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独特,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书信实例,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书信的世界。每封信的背后,都有作者细致入微的解读,点明其历史背景、情感主旨以及艺术特色。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尺牍的章节,那些看似简短的信件,却蕴含着深厚的师生情、兄弟情,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敬重与关怀,让人动容。书中的写作指导部分更是切中要害,它不像现在许多速成的写作指南,而是从书信的“神韵”入手,教导我们如何捕捉情感的细微之处,如何用最恰当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波澜。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写出一封“好”的信,更是引导你如何去“感受”生活,如何去“连接”他人。我尝试着模仿书中的笔法,写了一封问候家人的信,竟意外地发现,文字间多了几分以前从未有过的温情。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让你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语言的敏感度和情感的表达能力,这对于任何一个在信息爆炸时代渴望真诚交流的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滋养。

评分

《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这本书,简直是一部打开古代社交礼仪和情感世界的宝典。我一直对古代文人的交往方式很好奇,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书中收录的书信,五花八门,既有宏大的家国情怀,也有细微的个人情感,从帝王颁发的诏令,到闺阁女子寄出的情诗,再到文人之间的雅谈,都展现了书信在不同场合下的独特魅力。书中的鉴赏部分,对于书信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都做了极其精彩的阐释,让我得以窥见古人寄情于物、以字传意的精妙之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收信”的论述,它不仅仅是收到文字,更是收到一份情谊,一份责任。而写作指导部分,则像是在为我量身打造一套写信的“内功心法”,它教我如何提炼情感,如何驾驭文字,如何让笔下的文字不仅仅是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到了那个信息不发达但情感却格外浓烈的时代,学会了如何用更深刻、更内敛的方式去表达自己,也学会了如何去理解他人。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中国传统书信鉴赏与写作》,感觉整个人都变得更有“文气”了。这本书不像市面上那些讲写作技巧的书,上来就告诉你“套路”,它更注重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对文字的锤炼。里面的书信选得都特别有代表性,有写给亲人的,有写给朋友的,有求学的,也有辞别的,每一封信都像一部微型小说,把当时的情境、人物的心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情”的分析,比如如何用委婉的语言表达思念,如何用含蓄的方式劝诫他人,这些都让我学到了很多。书中的写作指导部分,也是从“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维度来展开,它教你如何观察生活,如何捕捉细节,如何将这些素材用优美的文字呈现出来。我尝试着按照书里的方法,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觉比以前生硬的表达方式要自然得多,也更显真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沟通,它让我意识到,用心去写,文字才会有生命力。

评分

包装不错,暂时买了几本,等有时间了再看。快递也挺快,表扬!

评分

书籍装帧很好,印刷也很不错

评分

看看蛮好 比较满意

评分

首在物美,兼之价平,东西不错,包装完整,送货快速,服务较好。

评分

封面好看,文艺青年必备

评分

不错,只是内容有点简单。

评分

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评分

不错,只是内容有点简单。

评分

很好玩的小书。挺感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