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刑法學(第三版·2011)/21世紀公安高等教育係列教材·法學(本科)》第三版新納入瞭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及2010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的有關規定,並對2007年修訂本中的相關內容作瞭補充和調整。
本次修訂由李文燕、楊忠民主持,集體討論,總論篇由楊忠民、楊金彪執筆修訂,分論篇由莫開勤、陳誌軍執筆修訂,最後由李文燕、楊忠民、莫開勤共同審定。
目錄
總論篇
第一章 刑法概述
第一節 刑法的定義和分類
第二節 刑法的創製和演進
第三節 刑法的性質、目的和任務
第四節 刑法的體係和解釋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 刑法的基本原則概述
第二節 罪刑法定原則
第三節 刑法麵前人人平等原則
第四節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第三章 刑法的適用效力
第一節 刑法的適用效力概述
第二節 刑法的空間效力
第三節 刑法的時間效力
第四章 犯罪概述
第一節 犯罪的本質
第二節 犯罪的界定
第五章 犯罪構成
第一節 犯罪構成概述
第二節 犯罪構成的要件
第三節 犯罪構成的意義
第六章 犯罪客體
第一節 犯罪客體概述
第二節 犯罪客體的類型
第三節 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
第七章 犯罪客觀方麵
第一節 犯罪客觀方麵概述
第二節 危害行為
第三節 危害結果
第四節 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
第五節 犯罪客觀方麵的其他要件
第八章 犯罪主體
第一節 犯罪主體概述
第二節 刑事責任能力
第三節 影響刑事責任能力的因素
第四節 犯罪主體的特殊身份
第五節 單位犯罪
第九章 犯罪主觀方麵
第一節 犯罪主觀方麵概述
第二節 犯罪故意
第三節 犯罪過失
第四節 意外事件
第五節 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
第六節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
第十章 刑法中的正當行為
第一節 刑法中的正當行為概述
第二節 正當防衛
第三節 緊急避險
第四節 刑法中的其他正當行為
第十一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
第一節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概述
第二節 犯罪既遂
第三節 犯罪預備
第四節 犯罪未遂
第五節 犯罪中止
第十二章 共同犯罪
第一節 共同犯罪概述
第二節 共同犯罪的形式
第三節 共同犯罪人的分類
第十三章 罪數
第一節 罪數的認定標準
第二節 一罪的分類
第三節 數罪的分類
第十四章 刑事責任
第一節 刑事責任概述
第二節 刑事責任的分類
第三節 刑事責任的實現
……
分論篇
精彩書摘
第四節 刑法的體係和解釋
一、刑法的體係
刑法的體係是指刑法的組成和結構。
如前所述,刑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刑法的體係是指廣義刑法由哪些刑法規範組成,各刑法規範之間的相互關係如何。我國的廣義刑法是由一係列刑法規範組成的整體,包括刑法、刑法修正案、單行刑法和附屬刑法四個部分。其中,刑法是核心,刑法修正案和單行刑法一般是對刑法典的補充和修改,而附屬刑法則主要是對刑法有關內容的重申。
本節所說的刑法體係,特指狹義刑法,即我國刑法的組成和結構。我國現行刑法由總則、分則和附則三部分組成。其中,總則、分則各為一編,在編之下,再根據刑法規範的性質、內容和體例需要有序地劃分為章、節、條、款、項等各個層次。刑法的體係就是由上述各層次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
(一)總則、分則與附則
18lO年的《法國刑法典》首創總則與分則分立的刑法體係。刑法總則是關於刑法的指導思想、目的、任務和適用範圍,以及犯罪和刑罰一般原理、原則的規範體係,這些規範是定罪量刑所必須遵守的共同的規則。分則是關於具體犯罪和具體法定刑的規範體係,是解決具體定罪量刑的標準。總則與分則之間的關係是一般與特殊、抽象與具體的關係。總則不僅適用於分則,而且還適用於其他有犯罪與刑罰規定的法律(但其他法律有特彆規定的除外),分則是總則中一般原理、原則的具體體現。隻有將總則與分則結閤起來,纔能正確地認定犯罪,適用刑罰。
我國刑法的第一編為總則,第二編為分則。總則共五章,分彆為: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範圍,犯罪,刑罰,刑罰的具體運用,其他規定。分則共十章,規定瞭十類犯罪,即:危害國傢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産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危害國防利益罪,貪汙賄賂罪,瀆職罪,軍人違反職責罪。
附則是關於刑法的生效時間等非實體性內容的規定。我國刑法的附則部分隻有一個條文,規定瞭修訂後的刑法開始施行的時間及修訂後的刑法與此前單行刑法的關係。
(二)編、章、節、條、款、項
編是刑法的第一級單位。我國刑法分為總則和分則兩編。編下設章,章下為節,但隻是總則的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以及分則的第三章、第六章之下設節,總則的第一章、第五章和分則的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之下均沒有設節。節(章)下是條。條是錶達刑法規範的基本單位,刑法規範通常都是以條文的形式齣現。刑法的全部條文用統一的順序號碼進行編號。編號自成係統,不受編、章、節的影響。以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在刑法中增加規定時,一般在相關的條文後采取第×條之一、二的編號方式.我國刑法共有452條。條下為款。款是條的組成單位,沒有編號,用另起一段來標誌。有的條文隻有1款,如刑法第1章第2條,在這種情況下隻稱作“第×條”,而不是“第×條第1款”。款下為項,是在條或款下設立的單位,其標誌是另起一段並且用括號內的基數號碼編寫。一般來說,列為項的內容之間往往具有並列關係,而且共同從屬於條或者款。
二、刑法的解釋
刑法的解釋,是指對刑法規範含義的闡明。刑法的解釋之所以有必要,主要.有三個方麵的原因:一是刑法作為一種法律規範,具有抽象性,刑法條文規範的含義尤其是一些專門的術語,需要通過解釋闡明。二是刑法具有穩定性,而客觀社會現實是發展變化的。要使刑法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形勢,就需要依賴解釋。三是刑法由於文字錶述、立法思想等原因會客觀存在某些缺陷,有必要運用解釋這種法律技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刑法規範的缺陷。刑法的解釋,可以按不!司的標準進行劃分。
(一)以解釋的效力為標準,可分為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學理解釋
1.立法解釋。即立法機關對刑法含義所作的解釋。有權進行立法解釋的立法機關隻能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解釋主要包括二種情況:一是在刑法中用條文對有關刑法術語所作的解釋。例如,刑法第9l條至第99條對刑法規範中的公共財産、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産、國傢工作人員、司法工作人員等所作的解釋。二是在“法律的起草說明”或者“修訂說明”中所作的解釋。三是刑法施行中的專門解釋。在1997年刑法頒布後,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刑法第93條、第228條、第294條、第313條、第342條、第384條第1款、第410條中的有關定義以及瀆職罪的豐體等均作齣過立法解釋。
……
《刑法學(第三版·2011)/21世紀公安高等教育係列教材·法學(本科)》圖書簡介(不含原書內容) 書名: 憲法精義與法治實踐:當代中國的製度構建與公民權利保障 作者: [虛構作者 A]、[虛構作者 B]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 C] 齣版年份: 2023年 開本: 16開 頁數: 約 680 頁 --- 內容概述 《憲法精義與法治實踐》一書,旨在為法學本科生、法律專業人士以及對國傢根本大法深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有時代前沿性的憲法學分析框架。本書摒棄瞭純粹的教條式闡述,著重於將抽象的憲法原則與當代中國政治、社會、經濟實踐緊密結閤,探討憲法在國傢治理體係現代化過程中的核心作用與麵臨的挑戰。 全書結構圍繞“憲法基礎、國傢組織、公民權利、憲法實施與監督”四大核心模塊展開,力求構建一個邏輯嚴密、論證充分的憲法學體係。本書的特色在於其對“製度動態性”的強調,即憲法文本並非一成不變的僵化規則,而是社會變遷的動態反映與能動引導力量。 第一部分:憲法基礎與理論溯源(約 150 頁)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憲法學的基本理論前提,為後續的製度分析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石。 第一章:憲法學的學科定位與研究範式 探討憲法學在法學體係中的地位,梳理從古典自由主義到當代社會憲政主義的理論演變軌跡。 重點分析中國語境下憲法學的特殊性,討論規範研究、社會學研究和曆史研究的交叉融閤。 第二章:國傢的本質、形態及其閤法性基礎 係統闡述現代國傢理論,辨析主權、政府與民族國傢之間的關係。 深入探討政治閤法性的來源,分析當代中國政治製度運行的法理基礎與文化淵源。 第三章:憲法文本的創製、解釋與規範效力 詳細梳理憲法規範的層級效力和直接適用性問題。 引入“活的憲法解釋”概念,結閤司法實踐案例,探討憲法解釋在應對社會轉型中的靈活性與界限。 第四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係的基石 將憲法置於整個法律體係的頂層框架中考察,分析其對普通法律和部門法律的統攝作用。 論述“法治中國”建設中,憲法所扮演的指導性、基礎性角色。 第二部分:國傢機構的組織與職權(約 200 頁) 本部分聚焦於國傢權力的結構性配置,即“誰來統治”以及“如何被限製”的問題,強調權力製衡與效率的辯證統一。 第五章:全國人民代錶大會製度的運行機製 詳盡解析人民代錶大會的組織結構、會議製度及其對“一府兩院”的監督機製。 專題研究代錶法和選舉法在保障人民當傢作主中的實踐效果與製度優化方嚮。 第六章:國傢行政體係的結構與功能重塑 從憲法角度審視國務院的組織架構、行政決策程序及其麵對復雜社會治理需求的改革動嚮。 分析行政首長負責製與集體領導製之間的張力,以及其對公共服務效率的影響。 第七章:司法權的獨立性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憲法地位 探討法院和檢察院在國傢權力結構中的特殊性,聚焦於“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製度保障。 係統梳理法院的組織法基礎,分析司法改革在強化司法權威方麵的進展。 第八章:地方自治與中央—地方關係 詳細分析憲法中關於地方各級人大和地方政府的設置原則。 重點研究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特殊性,以及在推進國傢統一和促進地方發展之間的平衡策略。 第三部分: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約 220 頁)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價值體現,深入探討憲法如何保障個體自由與尊嚴,並界定公民的政治責任。 第九章:公民基本權利的理論譜係與當代挑戰 梳理公民權利的代際劃分(自由權、政治權利、社會經濟權利),強調權利間的相互依存性。 分析市場化、信息化背景下,傳統公民權利麵臨的新型侵蝕與法律保護的滯後性。 第十章:人身自由與人格尊嚴的法治化保障 細緻解讀人身自由的限製條件(拘傳、逮捕、羈押的法定程序),強調程序正義的重要性。 專論人格尊嚴權,結閤大數據時代隱私權、個人信息保護的憲法基礎。 第十一章:政治參與權與選舉權的深化 超越選舉製度本身,探討公民參與公共決策的多種形式(請願、信息公開、聽證等)。 分析擴大和完善選舉製度,確保人民真正行使管理國傢事務的權利。 第十二章:社會經濟權利的實現路徑與國傢責任 係統分析勞動權、受教育權、物質幫助權(社會保障)的內涵。 著重論述這些權利的“可訴性”和國傢財政能力對權利實現的製約,探討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現權利的“最大可能實現”。 第十三章:公民的基本義務及其與權利的邊界 闡釋公民的義務(如遵守憲法、服兵役、依法納稅)的價值基礎。 精細劃分權利與義務的界限,探討在特定情況下,義務的行使如何閤法地限製某些權利。 第四部分:憲法監督與法治實踐(約 110 頁) 本部分著眼於憲法規範的生命力,即如何確保憲法精神在國傢運行中得到有效的貫徹和維護。 第十四章:違憲審查製度的理論探討與中國模式 深入比較不同國傢的違憲審查體製(美國、德國、歐洲大陸體係)。 專題研究中國憲法監督體製的特點,分析最高國傢權力機關的監督職能及其在實踐中的具體運行。 第十五章:國傢機構的閤憲性審查與行為閤法性 探討國傢機關的規範性文件(如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是否符閤憲法精神。 通過具體案例分析,闡釋行政行為和司法裁判的閤憲性要求。 第十六章:憲法教化與法治文化的培育 強調憲法教育在培養現代公民意識中的作用。 分析媒體、教育體係在弘揚憲法精神、鞏固法治基礎方麵的責任。 本書特色與讀者對象 本書的語言力求精準而富有洞察力,避免瞭過於陳舊的政治術語,而是采用現代法學分析的清晰邏輯。每章後附有“案例研習與反思”環節,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復雜的現實場景。 讀者對象: 本書是為法學專業本科生量身定製的教材,尤其適閤報考公檢法係統、從事立法、行政管理或人權保障工作的學生作為核心參考讀物。同時,對於希望係統瞭解當代中國憲政實踐的非法律專業人士,亦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