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科學與技術

鋰離子電池:科學與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義夫正樹,[美] 拉爾夫·J.布拉德,[日] 小澤昭彌 等 編,蘇金然,汪繼強 等 譯
圖書標籤:
  • 鋰離子電池
  • 電池材料
  • 電化學
  • 儲能
  • 新能源
  • 材料科學
  • 化學工程
  • 可充電電池
  • 電池技術
  • 能源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16533
版次:1
商品編碼:1159105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3
字數:45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鋰離子電池作為信息化、動力和儲能等應用的最重要新能源材料而越來越重要,對其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本書是由世界上鋰離子電池首位發明者和奠基者親自撰寫,也是國際上一批享有盛譽的電池行業知名專傢所著。
  《鋰離子電池:科學與技術》共分23章,全麵介紹瞭鋰離子電池材料、生産工藝、應用及市場等方麵的曆史、進展及未來趨勢,對鋰離子電池的市場、應用進行瞭深入分析,對電池生産工藝及材料技術進行瞭全麵和係統的闡述。全書內容豐富、實用。
  本書可以作為我國從事電池、鋰離子電池研究、生産和使用的廣大科技人員、工程技術人員極具價值的參考書和工具書,同時也可作為各類中、高等院校及電化學及新能源材料專業師生的有益參考書。

作者簡介

  蘇金然,天津力神公司,高級工程師,1986~1991年從事空間用鎳鎘電池研製,在材料創新方麵進行較深入研究,這些研究的成果在通信衛星的二次電源係統中得以應用;
  1996~1998年,開始涉足質量管理領域,並做為項目組負責人承擔援巴等裝備用鎳鎘電池的應用産品開發。
  1998開始從事鋰離子電池研製、工程技術研究、生産及質量管理工作,期間做為起草人主持起草鋰離子電池方麵的第一個國傢標準《蜂窩電話用鋰離子電池國傢標準》,作為主要起草人參與製訂第一個鋰離子電池方麵的國、軍標,主持或參與多個鋰離子方麵的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製訂和修訂。

目錄

引言:鋰離子電池的發展Masaki Yoshio,Akiya Kozawa,and Ralph J.Brodd1
0.1簡介1
0.2鋰離子電池發展史1
0.3鋰離子電池曆史及專利2
0.4電解質添加劑:一種提高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方法3
參考文獻7第1章鋰離子電池市場概況Ralph J.Brodd8
1.1概述8
1.2當前鋰離子電池市場9
1.3市場特徵10
1.4消費電子産品11
1.5手持電動工具11
1.6不間斷電源及靜態儲能12
1.7運輸工具12
參考文獻12
第2章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綜述Masaki Yoshio and Hideyuki Noguchi13
2.1正極材料現狀13
2.2正極材料的結構13
2.3充放電過程中的電化學特徵及結構變化16
2.4正極材料存在的問題(層狀材料和尖晶石LiMn2O4型材料的安全問題)26
2.5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最新進展28
參考文獻36
第3章碳負極材料Zempachi Ogumi and Hongyu Wang38
3.1Li.GIC(鋰.石墨層間化閤物)的階現象39
3.2固體電解質中間相薄膜的形成39
3.3碳結構與電化學性能的相關性41
3.4碳中Li+的擴散44
3.5超高容量的碳44
3.6嵌鋰碳的熱安全性45
3.7碳的結構修飾46
3.8實用型碳負極材料46
參考文獻50
第4章功能電解質:添加劑Makoto Ue55
4.1概述55
4.2特定功能的電解質56
4.3負極成膜添加劑56
4.4正極保護添加劑62
4.5過充電保護添加劑64
4.6濕潤劑70
4.7阻燃劑72
4.8其他添加劑74
4.9結論75
參考文獻75
第5章鋰離子電池的碳導電添加劑Michael E.Spahr82
5.1概述82
5.2石墨粉末84
5.3炭黑導電添加劑93
5.4石墨還是炭黑?98
5.5其他縴維狀碳導電添加劑99
參考文獻100
第6章鋰離子電池中聚偏氟乙烯(PVDF)相關材料的應用Aisaku Nagai104
6.1概述104
6.2聚閤物的電化學穩定性105
6.3PVDF的物理性質106
6.4KF聚閤物的産品範圍107
參考文獻108
第7章SBR黏結劑(用於負極)和ACM黏結劑(用於正極)Haruhisa Yamamoto and Hidekazu Mori109
7.1概述109
7.2SBR和ACM黏結劑的特性111
7.3負極黏結劑:BM.400B113
7.4正極黏結劑:BM.500B117
7.5總結120
參考文獻120
第8章鋰離子電池的製造過程Kazuo Tagawa and Ralph J.Brodd121
8.1概述121
8.2電池設計121
8.3圓柱形和方形電池的製造122
8.4混漿和塗覆123
8.5圓柱形電池的製造123
8.6方形電池的製造125
8.7鋰離子平闆電池和聚閤物電池的製造126
8.8化成及老化127
8.9安全性128
參考文獻128
第9章聚陰離子正極活性材料Shigeto Okada and Jun.ichi Yamaki129
9.1第一代4V正極材料129
9.2第二代正極材料130
參考文獻135
第10章金屬氧化物包覆的正極材料的過充電行為Jaephil Cho,Byungwoo Park,and Yang.kook Sun138
10.1簡介138
10.2正極材料過充電反應機理138
10.3AlPO4包覆層的厚度對LiCoO2正極的影響139
10.4包覆Al2O3和AlPO4的LiCoO2的比較141
10.5包覆AlPO4和包覆LiNi0.8Co0.1Mn0.1O2的LiCoO2正極的對比144
10.6ZnO包覆的LiNi0.5Mn1.5O4尖晶石正極150
緻謝154
參考文獻154
第11章金屬閤金負極材料的發展Nikolay Dimov157
11.1概述157
11.2常溫下鋰離子電池用鋰閤金的曆史迴顧158
11.3含矽材料和鋰之間的電化學反應機理160
11.4矽基負極的製備工藝161
11.5矽碳復閤電極168
11.6總結和展望169
參考文獻169
第12章HEV應用Tatsuo Horiba174
12.1概述174
12.2日本之外的國傢174
12.3日本175
12.4日立/新神戶175
12.5HEV電池模組176
12.6前景展望177
參考文獻177
第13章鋰離子電池阻燃添加劑Masashi Otsuki and Takao Ogino178
13.1概述178
13.2磷氮烯化閤物179
13.3添加劑磷氮烯的優化結構179
13.4可燃性的判定方法181
13.5熱穩定性183
13.6電池性能184
13.7結論185
參考文獻186
第14章基於石墨正極和活性碳負極的高能電容器Masaki Yoshio,Hitoshi Nakamura,Hongyu Wang188
參考文獻192
第15章用於二次鋰離子電池的LiCoO2的開發Hidekazu Awano193
15.1概述193
15.2LiCoO2的製造方法和性質195
15.3進一步提高LiCoO2的性能199
15.4總結201
參考文獻201
第16章正極材料:LiNiO2和相關化閤物Kazuhiko Kikuya, Masami Ueda, and Hiroshi Yamamoto202
16.1概述202
16.2LiNiO2的閤成工藝202
16.3工藝和質量之間的關係203
16.4總結205
參考文獻206
第17章鋰離子電池錳基正極活性材料Koichi Numata207
17.1概述207
17.2尖晶石錳酸鋰207
17.3層狀的含錳材料209
參考文獻210
第18章鋰離子電池碳負極材料發展趨勢Tatsuya Nishida211
18.1概述211
18.2MAG的粉末特性211
18.3MAG的充放電特性214
18.4結論218
參考文獻218
第19章鋰離子電池功能電解質Hideya Yoshitake219
19.1概述219
19.2鋰離子電池電解質的過去和未來219
19.3功能電解質220
19.4第二代功能電解質224
19.5為正極設計的第三代功能電解質227
19.6其他功能電解質231
19.7補充說明233
參考文獻234
第20章鋰離子電池隔膜Zhengming(John)Zhang and Premanand Ramadass235
20.1概述235
20.2電池及隔膜市場236
20.3隔膜與電池237
20.4隔膜的要求238
20.5鋰離子二次電池的隔膜238
20.6總結260
20.7未來的發展方嚮261
參考文獻261
第21章聚閤物電解質與聚閤物電池Toshiyuki Osawa and Michiyuki Kono266
21.1概述266
21.2鋰離子電池的聚閤物電解質266
21.3乾式聚閤物電解質267
21.4凝膠態聚閤物電解質268
21.5使用純聚閤物電解質的商業聚閤物電池269
21.6使用凝膠聚閤物電解質的商業化聚閤物電池270
21.7新趨勢273
21.8前景展望273
參考文獻274
第22章用於大型二次鋰離子電池的優化新型硬碳Aisaku Nagai,Kazuhiko Shimizu,Mariko Maeda,and Kazuma Gotoh275
22.1概述275
22.2一種新型硬碳的結構和電化學性質275
22.3小結278
參考文獻278
第23章高容量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LiMn2O4Masaki Okada and Masaki Yoshio279
23.1概述279
23.2實驗279
23.3結果和討論280
23.4結論283
參考文獻283

精彩書摘

  1.4消費電子産品
  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的應用驅動將持續主導電池的應用市場,隨著人們更多的關注,高性能設備、藍牙耳機和3G移動電話將繼續擴展這個市場。美國、歐洲的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市場已接近飽和,增長速度與國民生産總值同步。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市場增長潛力較大的是亞洲,尤其是中國和印度。
  攝像機約占電池應用的25%。通常攝像機是不連續使用的,在使用之前會放置一段時間,鋰離子電池的儲存壽命要明顯好於之前使用的Nicd電池和Ni—MH電池。數碼照相機的應用緊隨其後,它們使用的堿性電池和Ni—MH電池正逐漸被鋰離子電池替代。大多數一次電池缺乏照相機工作時所需的瞬間高脈衝電流的要求,隻有LiFesz體係一次電池能滿足數碼相機工作時的性能要求。筆記本電腦和手機用戶會定期為電池充電以保證持續使用。此外,很多手機都有內置攝像頭,這有可能減緩數碼相機市場的發展。
  1.5手持電動工具
  電動工具市場主要以Ni—Cd電池為主。就電池體積而言,它排在第三位。與鋰離子電池相比,這種電池較重且工作時間短。早期的鋰離子電池高功率性能不及NiCd電池,近來采用LiMn2O4或LiFePO4正極材料的高功率鋰離子電池開始應用於電動工具領域。與以前的Ni—cd電池相比,鋰離子電池體積隻有其三分之一,質量也隻有其一半。使用磷酸鹽正極材料的電池在安全性方麵具有明顯優勢,其600℃以下不會熱失控。納米磷酸鹽正極材料具有更好的安全性能和更高的容量,因此是理想的正極材料。由於這個市場對價格非常敏感,且NiMH電池低溫性能和高功率性能較差,因此Ni—cd電池得到瞭更多的應用。鋰離子電池電動工具的引進者DeWalt和MilwaukeeTool為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提供瞭契機。
  1.6不間斷電源及靜態儲能
  不問斷電源市場每年的銷售額為60~100億美元,並且與國民生産總值(GNP)同步增長。市場主要以鉛酸電池為主。鉛酸電池正在由濕式技術緩慢轉變為閥控式技術。閥控式鉛酸電池是密封的,在充電和靜置狀態下不會釋放氫氣和酸性氣體,但是其造價較高。造價更高的袋式Ni—cd電池對閥控電池有很強的競爭力,這種電池有很長的使用壽命,Ni—cd電池使用15年或更長的時間是很正常的。越來越高的環保要求使環境友好的高成本鋰離子電、池對鉛酸電池和Ni~Cd電池形成瞭挑戰。
  不間斷電源市場是價格敏感型市場,鋰離子電池需要達到0.3美元/w·h纔有可能實現市場滲透,新型的、成本更低的錳和磷酸鹽正極材料電池可以達到這個成本目標。需要說明的是,這個市場領域的幾傢鉛酸電池公司最近已經和鋰離子電池製造商簽訂協議,為其提供電池以進行評估,此現象錶明大多數傳統的鉛酸電池製造商已經在積極轉型中。
  1.7運輸工具
  鋰離子電池在運輸工具領域有很好的商機。鋰離子電池在動力電池市場擁有最好的前景,一旦實現應用,鋰離子電池在運輸工具的應用市場將會遠‘遠大於便攜設備市場。segway運輸車已經將NiMH電池換為鋰離子電池。豐田Prius將會在下一代模組設計中將Ni—MH電池改為鋰離子電池。包括淡水湖的救援摩托艇在內,鋰離子電池將進入這個龐大的市場並搭建起自己的平颱。歐洲已經開始禁止在所有湖泊使用汽油摩托艇,美國的一些湖泊也開始禁止汽油摩托艇的使用,駕駛者必須使用電池驅動的摩托艇。這些摩托艇目前使用的是鉛酸電池。在歐洲,更小、更輕便的鋰離子電池在這個領域中已開始應用。
  2007年,Tesla電動汽車達到瞭200英裏以上的續航裏程,為運輸領域過渡至電池驅動奠定瞭基礎,使用新型正負極體係的鋰離子電池也將替代傳統的鉛酸su(啓動一照明點火)電池用於燃油動力交通工具的啓動申源。
  ……

前言/序言


深入理解高效催化:從理論基礎到工業應用 本書旨在全麵、深入地探討現代催化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前沿進展與核心原理,為化學、材料科學、能源工程及環境科學的研究者、工程師和高級學生提供一本結構嚴謹、內容詳實的參考書。 催化是現代化學工業的基石,其效率直接決定瞭能源的利用率、産品的純度以及環境的友好性。本書擺脫瞭傳統教材的刻闆敘事,聚焦於催化劑設計、反應機理探究以及工業規模化應用中的關鍵科學挑戰。全書共分為六個核心部分,層層遞進,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 --- 第一部分:催化基礎與理論視界(Foundations and Theoretical Horizons)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催化現象的基本概念,如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並迅速過渡到現代催化研究的理論工具箱。 1.1 錶麵科學與吸附理論的精確建模: 詳細闡述瞭化學吸附的量子化學基礎,重點討論瞭密度泛函理論(DFT)在預測錶麵能、反應能壘和中間體穩定性中的應用。我們特彆引入瞭多尺度模擬方法,如何結閤分子動力學(MD)模擬來理解催化劑在真實溫度和壓力下的動態行為,而非僅僅依賴靜態的零溫計算。 1.2 活性位點的結構敏感性與電子效應: 深入分析瞭不同晶麵、缺陷位點(如颱階、邊緣和空位)對催化活性的差異化影響。通過配位場理論和電荷轉移模型,解釋瞭如何通過精確調控金屬或氧化物載體的電子結構,實現對反應路徑的定嚮引導。討論瞭“電子助力”效應在活化惰性分子(如C-H鍵、N₂)中的關鍵作用。 1.3 反應動力學與錶麵競爭機製: 區彆於簡單的朗繆爾-希爾伍德(L-H)模型,本章引入瞭更復雜的非理想錶麵反應動力學。重點分析瞭競爭性吸附和錶麵中毒(如積碳、燒結)對反應速率的長期影響,並介紹瞭如何利用原位光譜技術實時監測這些動態變化。 --- 第二部分:異相催化劑的設計與閤成(Heterogeneous Catalyst Design and Synthesis) 本部分關注如何從原子尺度精確構建具有特定形貌和組分的高性能固體催化劑。 2.1 納米結構控製與形貌工程: 探討瞭濕化學法(如溶劑熱法、沉澱法)和氣相沉積技術(如原子層沉積,ALD)在控製催化劑粒徑、晶型和錶麵孔隙結構中的最新進展。重點介紹瞭如何利用模闆法和刻蝕技術,實現催化劑內部結構(如核殼結構、中空結構)的定製化,以優化反應物/産物的輸運效率。 2.2 單原子催化劑(SACs)的興起: 詳細論述瞭SACs的閤成策略(錨定、熱解)及其獨特的催化優勢——最大的原子利用率和清晰可控的活性中心。討論瞭提高SACs熱穩定性和抗團聚性的關鍵挑戰,以及如何利用先進的載體材料(如氮化碳、金屬有機框架,MOFs)來錨定活性位點。 2.3 載體材料的功能化與協同作用: 催化劑的性能往往由催化劑-載體界麵決定。本章深入分析瞭載體(如介孔二氧化矽、石墨烯、摻雜氧化物)對催化劑的電子、酸堿和結構支撐作用。強調瞭“協同效應”的定量評估方法,即如何區分來自活性組分本身和界麵效應的貢獻。 --- 第三部分:高選擇性反應的催化策略(Catalytic Strategies for High Selectivity) 選擇性是衡量催化劑優劣的核心指標。本部分集中探討如何通過精妙的催化劑設計來抑製副反應,實現目標産物的高效獲取。 3.1 幾何限製與空間位阻效應: 闡述瞭利用限域空間(如沸石孔道、納米孔隙)來控製反應物的取嚮和産物的脫附路徑。詳細分析瞭沸石催化劑中分子篩分效應的機理及其在石油化工(如烷基化、異構化)中的應用。 3.2 氧化還原調控與電子傳遞路徑: 針對涉及多步電子轉移的反應(如選擇性氧化、電催化還原),討論瞭如何通過精確控製材料的氧化態分布和電子遷移率,來調控反應中間體的穩定性,從而實現目標官能團的定點活化。 3.3 仿生催化與酶啓發的理性設計: 藉鑒生物酶的高效和高選擇性,本章介紹瞭人工模仿天然酶活性中心的策略。重點關注手性催化劑的設計,如何利用非對稱環境誘導對映選擇性,並在工業規模的有機閤成中實現應用。 --- 第四部分:能源轉化的關鍵催化體係(Key Catalytic Systems for Energy Conversion) 聚焦於當前全球能源轉型中的核心挑戰,深入剖析瞭相關的催化解決方案。 4.1 電催化水分解與析氧/析氫反應(OER/HER): 詳述瞭堿性、酸性與中性條件下非貴金屬(如鎳、鐵、鈷基材料)催化劑的最新進展。重點剖析瞭水閤層結構對OER動力學的限製,以及如何通過錶麵缺陷工程優化堿性OER的過電位。 4.2 二氧化碳捕獲與轉化(CO₂RR): 探討瞭將廢棄CO₂轉化為高價值化學品(如CO, 甲醇, 燃料)的電化學和光催化路徑。分析瞭在不同金屬和半導體催化劑上,CO₂/H₂O的競爭性吸附對産物分布的影響,並討論瞭如何通過電解液工程提升法拉第效率。 4.3 燃料電池中的低成本催化劑: 針對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和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本書詳細比較瞭貴金屬(Pt)替代方案的研究,特彆是非貴金屬氮化物(M-N-C)在氧還原反應(ORR)中的機理和穩定性提升策略。 --- 第五部分:催化劑的原位錶徵與機理解析(In Situ Characterization and Mechanistic Elucidation) 理解催化劑在真實工作環境下的演變是提升性能的關鍵。本部分側重於先進的原位(Operando)技術。 5.1 動態反應條件下的光譜學技術: 詳細介紹瞭原位/差分X射綫吸收譜(XAS/D-XAS)、拉曼光譜在監測金屬價態、配位數和晶格氧活性的應用。重點講解瞭如何利用XPS的“化學位移”來辨彆真實催化活性物種。 5.2 錶麵結構的原位顯微成像: 闡述瞭環境透射電子顯微鏡(ETEM)和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在觀察催化劑納米顆粒在反應氣氛下重構、燒結與氧化還原過程的優勢。強調瞭如何區分錶麵“死物種”與“活性物種”。 5.3 反應中間體的捕獲與鑒定: 討論瞭使用低溫電子迴鏇共振(EPR)和原位質譜(MS)來快速捕獲並鑒定瞬態反應中間體(如自由基、錶麵物種)的方法,從而構建可靠的反應機理閉環。 --- 第六部分:工業過程的放大與可持續性(Scale-up and Sustainability in Industrial Catalysis) 本部分將理論和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實際的工業流程,關注反應器的設計和環境影響。 6.1 反應器工程與宏觀傳質限製: 深入分析瞭固定床、流化床和漿態床反應器的特點及其對催化劑的特定要求(如機械強度、粒徑分布)。詳細探討瞭如何通過優化流體動力學設計,剋服外部和內部傳質對宏觀反應速率的限製。 6.2 催化劑的失活、再生與循環經濟: 係統性地分類瞭催化劑失活的主要模式(燒結、浸毒、積碳),並詳細介紹瞭針對性的再生技術(如氧化再生、還原處理、超臨界流體清洗)。強調瞭如何設計“易於再生”的催化劑體係。 6.3 綠色催化與溶劑效應: 探討瞭利用超臨界CO₂、離子液體和水等綠色溶劑替代傳統有機溶劑在催化反應中的潛力。分析瞭這些新型介質對催化劑錶麵性質和反應選擇性的獨特調控機製,緻力於實現更低碳足跡的化學製造。 --- 本書的特色在於其跨越瞭從第一性原理計算到工業反應器操作的完整鏈條,提供瞭一個整閤性的視角,以期推動下一代高效、穩定和環境友好的催化技術的發展。

用戶評價

評分

老實說,這本書在“技術”層麵的信息量似乎被“科學”部分大大稀釋瞭。我拿到它,是希望能瞭解當下市場上主流電池技術的最新突破和商業化路綫圖。比如,對於快充技術,我期待看到關於高電壓平颱穩定性的最新對策,或者新的安全屏障設計。然而,這本書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追溯鋰離子電池發展的曆史脈絡,深入探討瞭早期不可逆容量損失的機理,以及幾十年前不同電解液溶劑的分子間作用力。這些內容無疑是紮實的學術背景,但對於一個關注未來三年産品迭代的工程師來說,這些信息顯得有些滯後和過於基礎。閱讀下來,我感覺自己更像是上瞭一堂深入的大學基礎物理選修課,而不是在研讀一本關於“當前技術與未來趨勢”的行業報告。它缺乏對市場熱點和産業化瓶頸的直接迴應。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學術化,大量使用復閤句和晦澀的專業術語,即使是熟悉的領域,也常常需要查閱好幾遍纔能完全理解作者想要錶達的精確含義。例如,書中對SEI膜形成的描述,並非簡單地停留在“形成穩定鈍化層”,而是深入到“電子轉移速率常數”和“缺陷態密度”的量化分析上。這使得理解的門檻非常高。我必須承認,如果你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你對鋰電池的理解深度將遠超常人。但問題在於,這種深度是以犧牲可讀性和普及性為代價的。對於非化學或材料科學背景的讀者,這本書幾乎是不可逾越的鴻溝,它似乎並不在乎讓更廣泛的技術人員群體受益,而是專注於服務於最頂尖的研究圈子,內容偏嚮於基礎理論的完美構建,而非對現有技術問題的“工程化”解釋或解決方案。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實在是……怎麼說呢,它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巨大的迷宮,裏麵布滿瞭精妙絕倫的物理和化學公式,每條路徑都通嚮一個未知的技術前沿。我原本以為能找到一些關於實際操作的“傻瓜指南”,或者至少是能快速上手的應用技巧,結果發現這本書的立足點完全不在那裏。它更像是一本麵嚮高階研究人員的“聖經”,從最基礎的電化學原理齣發,層層深入到復雜的界麵反應動力學和材料結構設計。當我試圖尋找關於如何優化現有電池包熱管理係統的章節時,我發現作者更傾嚮於探討新型固態電解質的離子遷移機製——這對於我這種需要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工程師來說,信息有點過於晦澀和理論化瞭。雖然書中對某些前沿概念的闡述極為嚴謹和深刻,但對於想要快速解決當前生産綫上某個具體性能瓶頸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可能需要一個非常高的知識門檻纔能真正挖掘齣來。它更像是一部學術專著,而非一本技術手冊。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組織,坦率地說,有點過於“學院派”瞭。每一章的過渡都遵循著嚴格的邏輯鏈條,從熱力學基礎到動力學過程,再到界麵現象,層層遞進,幾乎沒有采用任何便於快速查閱和對比的摘要或總結性錶格。當我想要快速迴顧一下不同正極材料的電壓平颱和容量密度時,我必須從好幾頁的微分方程和熱力學勢能變化描述中去“推導”齣我需要的數據點,這效率極低。它更像是為準備博士資格考試的學生準備的教材,要求讀者必須按部就班地從頭讀到尾,纔能構建完整的知識體係。對於我這種希望在工作間隙快速獲取特定知識點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的檢索友好度非常低,仿佛它根本沒有考慮到“時間就是金錢”的工業現實。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嚴謹,充滿瞭學術論文特有的那種不苟言笑的精準度。我翻閱瞭關於電極材料製備的部分,原本期待看到一些關於不同燒結溫度或添加劑對晶粒尺寸影響的直觀圖錶和討論。然而,書中呈現的更多是基於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的結果,以及對這些計算結果的數學建模和擬閤分析。這無疑展示瞭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但對於一個偏嚮實驗驗證和工藝控製的讀者來說,閱讀過程稍顯枯燥和抽象。我花瞭很長時間纔跟上作者對“亞穩態相變”在充放電循環中扮演角色的論述,感覺自己像是在學習一門全新的高級數學語言,而不是在學習如何製造更好的電池。書中的插圖也大多是光譜數據和晶格結構模型,缺乏直觀的工程應用示意圖,這使得我在試圖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時,感到有些力不從心。

評分

京東啥都能買到,太方便瞭,專業書好好學學

評分

這本講鋰電池內容很全,但是講的不深

評分

保密性很高,對我不實用。

評分

書本很好,說得好詳細,研究中。。很好哦

評分

書本很好,說得好詳細,研究中。。很好哦

評分

很不錯的書

評分

還沒有看。。。。。。。。。。。。。

評分

還好吧。。。?!?。。?

評分

鋰電行業人員,值得一看,不過 感覺,內容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