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老照片留下一座城的百年风云,勾起多少记忆与想象
★全新装帧设计、全新图片处理,楚尘文化精制珍藏版
◆ 京畿重镇,津卫之所;数不尽河海民情、百年风华,叙不完租界白楼、前卫时髦。
◆ 300余幅珍贵历史老照片,图文并茂,活色生香,赏心悦目。
※老城影像丛书※
徐城北:《老北京·帝都遗韵》、《老北京·巷陌民风》、《老北京·变奏前门》
叶兆言:《老南京·旧影秦淮》
吴亮:《老上海·已逝的时光》
黄爱东西:《老广州·屐声帆影》
流沙河:《老成都·芙蓉秋梦》
陆文夫:《老苏州·水巷寻梦》
林希:《老天津·津门旧事》
内容简介
《老天津》展现了百多年来在天津这块土地上拍摄的各种各样的照片,洋洋大观……有战事的、政闻的、史料的,也有社会的、市井的……如果只是因为一点点怀旧情结,一张发黄的照片就未必那么珍贵。因为每一秒瞬间都是历史,每一个场景都是人生,每一个角落都系结着一段故事。旧照片留给人们的是无限丰富的人间冷暖,是天津这片古老土地的历史风貌。
城市记忆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精神财富,老天津不能在煎饼果子、狗不理包子里储存,老天津是文化景观,老天津是温馨家园 ,沿着情感记忆的绳索,走进老天津的神奇溶洞。
作者简介
林希,原名侯红鹅,现代作家。1935年生于天津,出版有诗集4部,其中《无名河》获全国新诗奖。9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已经出版有《买办之家》等长篇小说5部。发表中篇小说约40余篇,其中《丑末寅初》、 《高买》先后获《中国作家》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小的儿》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林希的创作瞄准了天津历史上很有味道的那个阶段,即北洋后期和抗战前那个特殊时期。不是天津味道培养了林希,而是林希给了天津味道以品位。
——蒋子龙
★做一个生活化的人,才能体察性格、情感的入微之处。林先生写天津的人、天津的事儿,咱为什么瞧着好看?缘此而已。
——《城市快报》
★研究天津的事儿,一半是给天津人看,但主要还是给外地人看的。在这个开放、交流的时代,人们最想了解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背景、生活状态、生活习惯,用现在的说法,就是选择宜居城市。所以地域文化的研究,首先需要得到外地人的认同—本地人看是一种乐趣,外地人看是一种知识。
——林希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难忘辉煌
一处宝地
鼓楼?炮台?铃铛阁
舻舳相衔
儿时印象:光怪陆离的庙会
劝业场?八大天
“丁丁当……”
第二章 租界黄昏
戈登花园
流浪汉发迹
沉沦
万国建筑博览
小洋楼文化
第三章 兵燹噩梦
炮口下的投书
大沽口陷落……
火烧望海楼
上帝派来的魔鬼
档案馆里的旧照片:李鸿章
啊,“泱泱大国”
第四章 津沽世说
人不能和命争
来“三不管”只有两种人
时髦人生
第五章 悲悯浮生
苦力生涯
有这样一种吃法
水铺
度营生
边走边唱
第六章 平民教化
天津走红
直面人生
“雨来散”
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
“茶余君”的“随意文章”
天津大事记
精彩书摘
一处宝地
天津人爱故乡,一说起家乡,天津人张口最爱说的那句话就是:“咱们天津卫是一方宝地。”其实天津一没有多少良田,二没有一座矿山,就是靠着九条大河,硬是世世代代地养活了千千万万的天津民众,就这一点,天津就有资格称是一处宝地。
天津的知名度是和天津的土特产连在一起的。在日本,无人不知天津甘栗。日本人不吃日本栗子,只吃天津甘栗,许多做天津甘栗生意的人,由此发了大财;在东南亚,人们最爱吃的菜是天津大白菜,在没有空运之前,那一带地方把天津大白菜看得比最贵重的水果还要珍贵;至于南方一带百姓认为是水果上品的天津鸭梨,那就更不是普通百姓能够吃得起的了。
天津有了这三种世界闻名的特产,你说天津是不是一方宝地?只有真正的天津人才知道,全世界认为是天津特产的那三样东西,其实有两样不是出在天津的:天津鸭梨,其实是泊镇鸭梨,只是泊镇地方太小,出产的鸭梨要集中到天津运往各地,所以人们才把泊镇鸭梨称作是天津鸭梨。栗子生在山里,天津没有山,如何会出产栗子呢?所谓的天津甘栗,就是本产于山地的栗子,集中到天津发往各地,于是才有了天津甘栗的美名。大白菜倒是天津的作物,天津郊区的大白菜的确与众不同,天津大白菜那菜心甜得和水果一样,天津人以此为骄傲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天津人把自己的家乡看做是一方宝地,自然是一种热爱家乡的情结。只是,这种爱家乡的情结却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天津人认为天津什么都比外地好:吃的讲究,穿的时髦,全中国哪里也比不上天津。
老天津人说天津好,名副其实,天津那时候确实比北京好。而且在本世纪初,天津比香港好,那时候香港只是一个小小的乡镇。现如今香港繁荣起来了,再见到香港人,那就觉着自己寒碜了。这叫风水轮流转,没辙。
本世纪初,当北京还是满城土路的时候,天津租界地,早就修成沥青马路了。英租界维多利亚路,也就是今天的解放路,路边建起了高楼大厦,马路也宽敞平坦,而且清扫得干干净净,赶上雨天,到了晚上,路面上边连人影都能照出来,看着果然令人心旷神怡。
修了马路,自然就要安装电灯。本世纪30年代,天津开始有了路灯。入夜,天津条条马路灯火通明,比起那时的北京人晚上出门还要提个灯笼照路,天津应该说是现代化了。用一句文绉绉的话来说,“已经沐浴着近代文明的曙光”。
柏油马路、高楼大厦,从根本上改变了天津的面貌。新式的桥梁建筑,更使天津格外美丽壮观。早在1887年,天津就在子牙河、北运河交口处建起了一座单孔拱式铁桥——大红桥,50年后,在被洪水冲毁的大红桥附近又重建起了更加恢宏的新大红桥。
在此之前,1927年,在老龙头火车站附近,建起了一座万国桥,天津人称之为法国桥,也就是现在的解放桥。这座桥桥身分为三孔,中间的一孔为双叶立转开启跨,可以自由开启。至今70年的时间过去,这座桥还在使用,如今许多影视作品,每到表现天津的时候,常常就出现这座铁桥,以表现天津的雄伟壮丽。
鼓楼·炮台·铃铛阁
中国人因热爱家乡而怀有一种“宝地”情结,天津人尤甚。
天津人说起天津来,天津样样好。天津小贩做生意,无论卖的是什么货,一定要标明“本地”二字,“本地萝卜”、“本地白菜”、“本地活虾”,直到“本地带鱼”。其实带鱼产于黄海,但不标“本地”,天津人就不买。所以,天津人因怀有“宝地”情结,而显得十分天真可爱。
在天津人看来,天津处处是宝,也处处有宝。这种“宝”,不单是农副产品,是一种广义的“宝”。古往今来,一切令天津人引以为骄傲的,全都是“宝”。
如是,就要从“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说起了。
一说起天津卫的这三宗宝来,天津人还满怀的骄傲,似乎全世界的城市,就为了没有这三宗宝,全不敢和天津媲美似的。
笔者小的时候,一天,几个同学合计好要到一个什么神秘的地方去玩,而且约好不能让家长知道,唯恐家长们破坏了这次美好的计划。耐心地等待了好几天,行动的一天终于到了,于是几个要好的同学约定在鼓楼下边集合。到了时间,大家就一起来到鼓楼。偏偏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雨落下,什么地方也去不成了。正在大家扫兴之时,忽然一个小伙伴提议说,何不登上鼓楼一游呢?真是好主意,都说鼓楼是天津的第一宝,怎么我们就没想到登上鼓楼去看看呢?好在那时候天津的鼓楼就在城中心孤零零地立着,鼓楼上面的门窗也早已经破败不堪,更没有人看管,随便什么时候、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上去一“游”。“游”够了,自己再下来,也没有人向你收费。
就这样,我们几个小朋友先后登上鼓楼。站到鼓楼上面一看,果然“一览众山小”了,城里四条大马路,尽收眼底,鼓楼下面人来人往,看人们忙忙碌碌的样子,也真是一片繁华景象了。此外呢?此外就什么也没有了。鼓楼上面的屋宇已经都破得不像个样子,走道上长满了蒿草,屋顶上筑着燕子窝,窗子上没有玻璃,风来风过,满楼一片萧条凄凉,看着真让人有点“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感觉。围着鼓楼转了一大圈,索然寡味,大家也就百无聊赖地下来了。
历经几百年时间的风雨剥蚀,鼓楼早已经风光不再,但在当年,天津城中的鼓楼,可真辉煌一时了。
天津鼓楼建于明弘治三年,初名钟鼓楼,后以钟代鼓,晨昏叩108响。清末学人张涛于其所著《津门杂记》中写道:“楼居城中,高三层,四面穿心,通四大街。砖穴最古。一悬大钟,晨昏各撞一百八杵。城门早晚启闭,以钟鸣为准,历有年所,声闻十余里。”对于鼓楼,天津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天津人把鼓楼看作天津的象征、骄傲。有一座鼓楼,天津城里的四条大街,就显得格致有序。试想,如果没有鼓楼,进了南门,一贯而通,一眼就能望到北门,那才真是一眼望穿呢。
老天津的第二宗宝,是炮台。始建于明崇祯年代,以用来防备清兵南犯,一共建了7座。如今天津还有一处地方叫炮台庄,炮台的遗迹不见了,只留下一个地名而已。三岔河口处的一座炮台,是天津7座炮台中的一座。到了清同治十三年,清代大名镇总兵将其改建。炮台周长230丈,并建了一座高达5层的瞭望塔。这在当时的天津,也甚是雄伟了。
铃铛阁,在天津城西,是稽古寺内的一个藏经阁。楼高二层,飞檐四出,檐下挂有风铃,每逢风起,铃声丁冬,夜间可飘至城内。先祖父在世时,曾向我们述说过他当年听到铃声的感觉:夜阑人静,烛光摇曳,城外传来丁冬铃声,那也真是令人飘然欲仙了。只是后来一场大火,铃铛阁毁于一旦,在铃铛阁原来的地方建起了一座中学,到后来还真造就出了不少的人才。
天津卫三宗宝,是和天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连在一起的,而天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始于永乐二年。据一方碑石记载,天津“城垣,于永乐二年建筑,周围9里2分,共得1626丈6尺,东西长504丈,南北长324丈,垣高2丈。门四,东曰镇海,南曰归极,北曰带河,西曰卫安”。有了城墙,天津就形成一个城市了。但是天津的城区实在是太小,城墙的城周只合四五公里,这和北京城墙城周的20公里,简直就不成比例。小小的城区,矮矮的城墙,天津人的不以城墙为骄傲,其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京剧艺术的专著的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关于天津历史的书籍。 --- 《梨园风华:京剧的百年流变与艺术传承》 本书简介 《梨园风华:京剧的百年流变与艺术传承》是一部全面、深入、富有洞察力的京剧研究著作。本书以京剧这一中国国粹为核心,系统梳理了其自徽班进京至新世纪以来的发展脉络、艺术特征、代表人物及其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结合精妙的文本分析和对现代舞台实践的观察,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而立体的京剧艺术史画卷。 第一部分:溯源与奠基——徽汉合流的时代脉动 本书的开篇深入探讨了京剧“徽汉合流”的复杂历史背景。不同于以往将京剧的诞生简单归结为某一年份或某位名家的功绩,本书着重分析了清代中叶社会结构、城市文化与戏曲生态的互动。 首先,“徽班进京”并非一次简单的剧种移植,而是徽州戏班在乾隆盛世的北京城,如何适应宫廷审美和市民文化需求的过程。作者细致比对了徽戏与汉调(如昆腔、弋阳腔)在声腔、板式、表演程式上的差异与融合。 其次,是“汉调的融入与鼎盛”。汉调,尤其是以湖北为代表的声腔体系,对京剧早期声腔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书通过对早期剧目如《搜孤救孤》、《定军山》等唱腔的结构分析,揭示了汉调如何为京剧的“京味儿”打下了基础。这一阶段的京剧,更侧重于武打和“打出手”,体现了清代武风盛行的文化特征。 第二部分:声腔系统的定型与流派的纷呈 京剧艺术的成熟,标志着声腔系统的最终定型。本书用了大量篇幅,剖析了程长庚、谭鑫培等早期“老生泰斗”在声腔变革中的历史性贡献。 谭派的“韵味”与“气”: 谭鑫培对京剧声腔的贡献,在于他吸收了昆曲的细腻和汉调的醇厚,形成了被誉为“气、韵、味”兼备的谭派老生腔。书中不仅描述了其演唱风格,更结合当时的剧评,还原了“谭腔”在观众心中的震撼力。 流派纷呈的艺术竞争: 随着二十世纪初京剧进入“黄金时代”,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徽班等流派相继形成,共同构成了京剧多元化的艺术格局。 程派的“悲剧美学”: 重点分析了程砚秋的“水袖功”与“抑扬顿挫”的唱法,如何将悲剧人物的内心挣扎外化为极具审美价值的舞台呈现。书中对比了其演唱《锁麟囊》中“一霎时”的唱段,解析其音高的处理和换气的技巧。 荀派的“闺门旦”特色: 荀慧生通过对民间小调的借鉴,发展出俏丽、灵动的旦角表演,本书探讨了其如何平衡传统程式的规范与个性的鲜活。 第三部分:表演程式的系统化与“四功五法”的精研 京剧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高度抽象化和程式化的表演体系。本书将焦点投向“手、眼、身、法、步”的精细打磨。 武戏的“形体叙事”: 京剧武戏,尤其是以“打出手”为代表的技巧,实际上是一种高度凝练的“形体叙事”。作者援引了对早期武术家和戏曲武师的访谈记录(通过历史文献还原),阐述了“翻”、“跌”、“扑”、“登”等高难度动作背后的物理原理与艺术要求。 文戏的“虚拟空间”: 相比于武戏的直观性,文戏更依赖于虚拟性的表演。例如“走边”、“上马”等程式,如何通过水袖、马鞭和步伐的组合,在极简的舞台上创造出辽阔的场景。本书详细图解了“趟马”的规范动作,并分析了不同流派在处理同一程式时的细微差别。 第四部分:革命与新生——京剧的现代转型 二十世纪中期,京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既有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有社会变革的驱动。本书深入分析了京剧的“革新”历程。 新编历史剧的兴起: 以《借东风》、《智取威虎山》为代表的新编历史剧,是京剧在题材和叙事方式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本书探讨了这一时期,剧作家如何在保持京剧核心声腔体系的同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革命主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传统“程式”的取舍与重塑。 现代审美与国际传播: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增加,京剧如何走出国门,面对西方观众的理解差异?书中分析了梅兰芳西巡的成功经验,以及现代导演介入后的舞台调度变化,探讨了“在保持本体特征的前提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第五部分:当代困境与未来的守望 在当代,京剧面临着受众老龄化和新兴娱乐方式的挑战。本书的最后部分,转向对当下京剧生态的审视。 学术研究的新视角: 本书总结了当代学者对京剧的研究前沿,包括对剧本学的再挖掘、对早期录音技术的分析,以及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唱腔风格的量化研究。 人才培养与传承的张力: 从科班教育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何平衡对规范的严格要求与对个性化艺术的激发?作者提出,未来的传承,必须在对经典的尊重与对当代语境的适应之间,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 结语: 《梨园风华》不仅是一部历史的陈述,更是一部对艺术生命力的致敬。它试图告诉读者,京剧的魅力,恰恰在于它那层层叠叠的文化积淀与永不枯竭的创造张力之中。本书适合戏曲专业人士、历史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渴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舞台艺术魅力的普通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