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經濟學原理》是英國著名經濟學傢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的代錶作品。該書在西方經濟學界被公認為劃時代的著作,也是繼《國富論》之後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經濟學原理》一書的主要成就在於建立瞭靜態經濟學,為微觀經濟學各流派提供瞭一個共同的理論框架,為經濟自由之路作瞭總結。馬歇爾提齣的“靜態分析範式”現在已經演變為局部均衡分析法,創造瞭經濟學分析的工具,他提齣的價格理論至今仍然是經濟學中價格理論的基礎。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1842~1924),近代英國著名經濟學傢,新古典經濟學派的創始人。新古典經濟學一直被西方經濟學界奉為典範,馬歇爾因此也被尊為現代經濟學之父。
目錄
第一篇 導 言
第1章 緒 論
第2章 經濟學的實質
第3章 經濟普遍原理和經濟規律
第4章 經濟研究的次序與目的
第二篇 若乾基本概念
第1章 緒 論
第2章 財 富
第3章 生産 消費 勞動 必需品
第4章 收入 資本
第三篇 論欲望及其滿足
第1章 緒論
第2章 欲望與活動的關係
第3章 消費者需求的等級
第4章 欲望的彈性
第5章 一物不同用途的選擇,立即使用與延緩使用
第6章 價值和效用
第四篇 生産的要素——土地、勞力、資本和組織
第1章 緒 論
第2章 土地的肥力
第3章 土地肥力(續前)報酬遞減的趨勢
第4章 人口增長
第5章 人口的健康和強壯
第6章 工業訓練
第7章 財富的增長
第8章 工業的組織
第9章 工業組織、分工以及機械的影響
第10章 工業組織(續前)專門工業集中於特定的地方
第11章 工業組織(續前)大規模生産
第12章 工業組織(續前)企業管理
第13章 結論 報酬遞增傾嚮與報酬遞減傾嚮的相互關係
第五篇 需求,供給與價值之間一般的關係
第1章 引 論 論市場
第2章 需求和供給之間的短暫平衡
第3章 正常的需求和供給的平衡
第4章 資金的分配與投資
第5章 正常需求與供給的平衡(續)關於長期與短期
第6章 連帶需求和復閤需求,連帶供給和復閤供給
第7章 直接成本與總成本同連帶産品之間的關係風險保險,銷售成本和再生産成本間的關係
第8章 邊際成本和價值的關係一般原理
第9章 邊際成本與價值之間的關係一般原理(續前)
第10章 農産品價值和邊際成本之間的關係
第11章 邊際成本和城市土地價值的關係
第12章 從報酬遞加規律來看正常需求和正常供給的均衡
第13章 正常需求和正常供給變動的理論同最大限度滿足原理的關係
第14章 壟斷理論
第15章 供求均衡的一般理論摘要
第六篇 國民收入的分配
第1章 分配概論
第2章 分配概論(續前)
第3章 勞動工資
第4章 勞動工資(續前)
第5章 勞動工資(續前)
第6章 資本的利息
第7章 資本與經營能力的利潤
第8章 資本與經營能力的利潤(續前)
第9章 地 租
第10章 土地租佃
第11章 分配總論
第12章 進步對價值的影響
第13章 進步與生活程度的關係
第七篇 附 錄
附錄一 自由工業推動企業發展
附錄二 經濟科學的發展
附錄三 經濟學的範圍和方法
附錄四 抽象理論在經濟學中的使用
附錄五 資本的各定義
附錄六 物物交換
附錄七 地方稅的徵稅範圍和有關政策的幾點意見
附錄八 有關報酬遞加的靜態假設運用的局限性
附錄九 李嘉圖的價值論
附錄十 工資基金學說
附錄十一 幾種剩餘
附錄十二 李嘉圖有關農業稅和土地改良的理論
前言
原著第一版序言
經濟狀況一直在不斷地變化著,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看待自己的問題。在英國以及歐洲大陸和美國,人們比以往更加積極地進行經濟學研究;但是,這一切活動隻是更清楚地說明:經濟學的發展是緩慢而又不間斷的。在當代最好的著作中,有些初看上去的確與前人的著作觀點不同甚至相悖;但是,當這種著作日久定型,粗糙的棱角被磨平時,人們會發現它實際上並沒有違反經濟學發展的連續性。新的學說補充瞭舊的學說,並且擴充、發展且有時修正舊的學說,甚至還因為重新設定側重點而常常賦予舊學說不同的特點,不過卻很少推翻舊的學說。
本書試圖藉助於新時代的著作,就我們這一時代新齣現的問題,對舊的學說重新進行解釋。第一篇說明瞭本書總的範圍和目的;在第一篇末,對經濟研究的主要課題以及與經濟研究有關的主要實際問題進行瞭簡短的敘述。依照英國的傳統觀點,經濟學的規律隻能是收集、整理和分析經濟事實,並利用從觀察和經驗中獲得的知識,確定各種原因所導緻的直接和最終結果可能是什麼;而且,經濟學的規律是以陳述語氣陳述一些傾嚮,而不是以命令的語氣進行道德勸誡。事實上,經濟規律和推論隻不過是在某種程度上用良心和常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建立可以指導生活規則性的原則。
但是,道德的力量也是包括在經濟學傢必須考慮的那些力量之內的。的確,"經濟學傢"曾經有過這樣的打算:以一個"經濟人"的活動為內容,建立一種抽象的經濟學。
所謂經濟人,就是他不受道德的影響,而是機械的和利己的孜孜為利。但是,這種打算卻沒有獲得成功,甚至也沒有徹底實行過。因為,他們從沒有把經濟人真正當做完全利己的。一個懷有利人的願望、甘受勞苦和犧牲以贍養傢庭的人,是最能信任的,他的正常的動機常被默認為包括傢庭情感在內。但是,他的動機既包括傢庭情感在內,為什麼就不能包括其他一切利人的動機——其作用在任何時間和地點的任何等級之人中都是如此一律,以緻能被變為一般法則——在內呢?這似乎是沒有理由的。本書把正常的活動看做一個産業集團的成員在一定條件下會有的活動,而對於任何有利他主義的動機——其作用是有規律的——的影響不加考慮。該書如有它自己特點的話,那可說是在於注重對連續原理的各種應用。
這個原理不單應用於動機的道德特性—— 一個人在選擇其目標時會受到這種特性的影響,而且還應用於他追求目標所發揮的聰明、努力及進取心之中。因此,要強調下列事實:從"城市商人"的活動到普通人的活動不斷地、逐漸地變化著。前者本著謹小慎微、考慮長遠和精打細算的原則,盡心盡力地進行著各種活動;而後者既無力量又不願意以商業性的方式行事。正常的甘願節省及甘願為某種金錢報酬而付齣某種努力,或者為尋找最好的買賣市場,或者為自己、為兒女尋找最有利的職業而正常地保持留意——諸如此類的行為與某一特定地點以及某一特定時期的某一特定階級的成員有關。一旦懂得瞭這一點,那麼正常的價值理論就可同樣應用於非商業階級的活動中,雖然在細節上沒有像應用於商人或銀行傢的活動中那樣精確。
正像在正常的行為與暫時看做不正常的行為之間沒有顯著的區彆一樣,正常價值與"現行的"或"市場的"或"偶然的"價值之間也沒有顯著的區彆。後者是一時的偶然事件占優勢的價值;而正常價值是所考慮的經濟條件如有時亳無阻礙地充分發揮它的作用,終能獲得價值。但是,這兩者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它們可以在不斷地逐漸變化中結閤在一起。如果我們想到商品交易所中時時刻刻的變化,我們也許認為那是正常的價值,但從一年的曆史來看,這種價值不過是錶明現行的變化而已:從一年的曆史來看的正常價值,如從一個世紀的曆史來看,也不過是現行的價值而已。因為,時間的因素——這差不多是每一經濟問題的主要睏難中心——本身是絕對連續的:大自然沒有把時間絕對地分為長期和短期;但由於不知不覺的程度上的差彆,這兩者是互相結閤的,對一個問題來說是短期,而對另一個問題卻是長期瞭。
這樣,例如租金和資本的利息之間的區彆雖然不十分明顯,卻也主要取決於我們心目中對時間長短這一點的認識。那被恰當地當做"自由的"或"流動的"資本或新的投資的利息的東西,更適閤被看做一種舊的資本投資的租金——以後稱之為準租金。流動資本與已被"固定"於某一特殊生産部門的資本之間並沒有顯著的區彆,而新的投資與舊的投資之間也沒有顯著的區彆;每一種資本都與對方逐漸混為一體。因此,土地的地租也不能被看做一種孤立的東西,而應被看做一大類當中主要的一種,雖然地租的的確確具有自己的特徵——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徵。
再者,人們使用的工具與其本身雖有著明顯的差彆,雖然人們奉獻和犧牲所得到的供給和需求都各有其特徵且與客觀貨物的供求不同,但即便如此,這種貨物本身畢竟通常都是由人類奉獻和犧牲而來的結果。勞動産品價值理論和勞動價值理論是不可分離的,它們是一個大的整體在細節問題上存在區彆的兩個部分,但經研究後可以知道,正像鳥類和獸類雖然形狀上大不相同,但在它們的軀體中都有一個基本觀念一樣,即大部分不是種類上的差彆,而是程度上的差彆,供給與需求平衡的一般理論也是貫通交換和分配的各部分結構的一個基本概念的重點問題。連續原理還應用於術語的使用當中。總是存在著這樣一種誘惑:將經濟商品進行概念明確的分類,可以進行許多有關這種商品的簡明陳述,以立刻滿足學者追求邏輯準確性的願望,迎閤人們普遍對貌似深奧但實則容易理解的教條的愛好。但是如果屈服於這種誘惑,並在大自然並沒有劃分界綫的地方人為地劃分齣寬闊的界綫來,就似乎産生瞭很大的弊端。如果一種經濟學說所指的分界綫在實際生活中找不到的話,那麼這種經濟學說越是簡單化、絕對化,在實踐中應用時,造成的混亂就會越大。在實際生活中,被當做資本與非資本的東西之間、必需品與非必需品的之間或生産性的與非生産性的勞動之間,都沒有明顯的分界綫。
關於持續發展的概念,對各種近代關於經濟的思想類彆都是共通的,不論如赫伯特·斯班塞的著作所代錶的對這些派彆所發生的主要影響是生物學的影響,還是如黑格爾的《曆史哲學講演錄》和歐洲大陸及其他地方新興的倫理曆史研究所代錶的曆史和哲學的影響。這兩種影響左右本書所錶明觀點的實質,比其他任何影響還大。但這些觀點在形式上卻最受連續性的數學觀念的影響——如古爾諾的《財富理論中數學原理的研究》所代錶的。古爾諾告訴我們必須麵對這樣的睏難:一個經濟問題的各種因素不是被看做以連鎖的因果關係逐一決定的,如甲決定乙、乙決定丙,等等,而是將它們看做互相決定的。大自然的作用是復雜的,如果把這種作用說成簡單的,並設法以一係列的基本命題來闡明它,畢竟最終沒有什麼好處。
在屠能和古爾諾的指導下(前者的指導較小),我對以下的事有瞭深刻的印象:在物質和精神世界中,我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增加量的關係大於總數量的關係;尤其是對一個事物需要是一個持續的參數,這個事物的"邊際"b 提升量在平穩的平衡下,抵消瞭為它的生産費用相應增長的數量。如果沒有數學圖錶或符號的閤作,我們要徹底證明這一方麵的持續性不是簡單的。使用圖錶時不需用特殊知識的輔助,而且圖錶比數學符號常常更能明確和簡單地體現經濟生活的狀況。文章中的論題從不使用圖錶和符號,可以把它們省略掉。但是,經驗似乎錶明:讓它們給我們幫助,我們對許多有用的原理就能得到更客觀的理解;而且對於大多數屬於純理論的命題,如果我們一旦用圖錶進行解決,就不需要再用其他方法去弄清楚瞭。
純數學在經濟問題上的主要用途似乎在於幫助一個人將他的一些思想迅速地、簡短地、準確地記錄下來,以供他自己使用;並且能確保他對他的結論有足夠的且僅僅是足夠的前提(這就是說,他的方程式與他的未知數在數字上恰好相等)。但是,當必須使用許多符號時,除瞭作者本人,任何人都會覺得非常麻煩。雖然古爾諾的天纔必然給予每一個得到他的啓發的人一種新的智力活動,雖然與他有著相似纔能的數學傢們用他們自己得意的方法為自己掃清道路,以到達通嚮經濟理論中那些隻是被觸及外錶邊緣的難題中心;然而,是否有人會願意去花時間閱讀那些並非由他自己將經濟學說改寫成的冗長的數學符號,這似乎是令人懷疑的。不過,最適閤我目的的幾例數學語言的應用還是被我添加到本書的附錄中瞭。
1890 年9 月
好的,下麵為您提供一本不包含《經濟學原理》內容的、關於西方經濟學思想史的圖書簡介,力求內容詳實、自然流暢。 --- 《思想的巨輪:西方經濟學理論演進的脈絡與辯論》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描繪一部跨越數個世紀的宏大畫捲,係統梳理西方經濟學思想在曆史長河中的發展脈絡、核心範式更迭及其引發的持久論辯。我們不關注某一部特定的、被奉為圭臬的教科書體係,而是聚焦於驅動經濟學這門學科不斷自我審視與突破的那些關鍵思想的碰撞與演進。從早期的重商主義與重農學派對財富本質的樸素探索,到古典經濟學對自由市場與勞動價值論的奠基,再到馬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深刻批判,直至新古典經濟學對邊際效用與均衡狀態的數學化描述,本書力求呈現經濟思想發展中的每一個關鍵轉摺點。 第一部分:萌芽與奠基——早期經濟思想的碎片與整閤 在現代經濟學學科正式誕生之前,人類對財富的聚集與分配問題早有思考。本部分首先考察重商主義思潮,它強調國傢通過貿易順差積纍貴金屬的重要性,反映瞭早期民族國傢形成時期的經濟治理邏輯。隨後,我們將深入剖析法國的重農學派,特彆是弗朗索瓦·魁奈(François Quesnay)的《經濟錶》(Tableau Économique),這是曆史上首次嘗試以係統化的方式描繪社會再生産的流動圖景,雖基於土地是唯一財富來源的簡單假設,卻為後來的宏觀分析埋下瞭伏筆。 隨後,本書將筆鋒轉嚮被譽為現代經濟學開端的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此處僅提及作為曆史節點,不深入闡述其內容,而是將其視為與後續思想分流的起點)。在此基礎上,我們探討瞭斯密思想的繼承者們,如邊沁(Jeremy Bentham)的功利主義思想如何開始滲透到經濟決策的倫理考量中。 第二部分:古典學派的輝煌與內在的裂痕 古典經濟學構成瞭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個高峰。本部分著重分析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比較優勢原理,這一理論超越瞭純粹的國彆利益,奠定瞭國際貿易理論的基石。同時,我們將審視托馬斯·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關於人口增長與資源限製的悲觀論斷,及其與李嘉圖關於報酬遞減規律的結閤,構成瞭早期經濟學的“不證自明”的限製性前提。 在這一階段,卡爾·馬剋思(Karl Marx)的思想占據瞭重要的批判地位。本書將分析馬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如何基於對勞動價值論的繼承,發展齣剩餘價值理論,並對資本主義的周期性危機及其曆史必然性進行瞭激進的剖析。這種批判性視角,構成瞭經濟學內部對“自然秩序”假設的第一次重大挑戰。 第三部分:革命性的轉嚮——邊際革命與新古典範式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經濟學經曆瞭被稱為“邊際革命”的深刻變革。本部分將細緻考察三大獨立但同時發生的發現:傑文斯(Jevons)的邊際效用遞減、門格爾(Menger)的主觀價值理論,以及瓦爾拉斯(Walras)的一般均衡模型。這些思想的核心在於將關注點從“商品的客觀價值”(如勞動時間)轉嚮瞭“消費者主觀偏好”和“稀缺性”,從而徹底重塑瞭微觀經濟學的分析工具。 我們隨後轉嚮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綜閤工作,他成功地將古典的供給側分析與邊際主義的需求側分析結閤起來,通過“剪刀論”的比喻,確立瞭供需分析在主流經濟學中的核心地位。本書將深入剖析消費者剩餘、生産者剩餘的概念,以及企業利潤最大化行為的假設基礎。 第四部分:宏觀視野的重構——凱恩斯的挑戰與宏觀經濟學的誕生 進入二十世紀,麵對大蕭條的嚴峻現實,古典與新古典經濟學關於市場自我調節能力的信念受到瞭緻命的衝擊。本部分的核心在於分析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革命性貢獻。我們將詳細解讀《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對有效需求不足的分析,以及乘數效應、流動性陷阱等概念,這些構成瞭宏觀經濟學獨立學科的理論支柱。 凱恩斯的理論引發瞭後續經濟學界對國傢乾預程度的長期辯論。本書將追溯早期凱恩斯主義如何與貨幣主義(以米爾頓·弗裏德曼為代錶)展開對話,特彆是關於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關係的爭論,以及菲利普斯麯綫的興衰史。 第五部分:理論的分化與現代的爭鳴 在戰後,經濟學進入瞭高度專業化和數學化的階段。本部分將聚焦於當代經濟學領域中的主要流派分化: 1.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NCM):探討理性預期學派如何試圖通過將理性行為假設引入宏觀模型中,來挑戰並試圖整閤凱恩斯主義的某些方麵。 2. 新凱恩斯主義:分析不完全競爭、信息不對稱(如效率工資理論)如何為政府進行短期穩定政策提供微觀基礎。 3. 製度經濟學:追溯從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的舊製度學派,到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對公共池塘資源治理的研究,強調規則、習慣和社會結構對經濟結果的塑造作用,作為對純粹理性人假設的有力補充。 4. 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的興起:介紹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塞勒(Richard Thaler)等人如何利用心理學工具揭示傳統模型中“理性人”假設的局限性,探討錨定效應、前景理論等對消費和投資決策的實際影響。 結論:經濟學作為一門永恒的對話 本書最後總結道,經濟學並非一套固定不變的真理集閤,而是一個動態的、充滿張力的知識體係。每一次核心範式的轉變,都源於對前一時期理論缺陷的深刻反思,以及對新齣現社會經濟現象的解釋需求。理解經濟學的曆史,就是理解人類理解自身財富創造與分配規律的思維演進過程,理解不同思想流派之間永不休止的論辯,正是這門學科保持其生命力和解釋力的關鍵所在。本書緻力於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去辨識和評估這些影響瞭世界運作方式的偉大思想的復雜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