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丛书:综合业务承载网规划设计手册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丛书:综合业务承载网规划设计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劲,陈佳阳,肖凯文 著
图书标签:
  • 信息与通信
  • 综合业务承载网
  • 网络规划
  • 网络设计
  • 通信技术
  • 网络技术
  • IP网络
  • 传输网络
  • 网络工程
  • 电信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7092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782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6
字数:30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综合业务承载网规划设计手册》列举了运营商提供的各类业务,并基于QoS及网络安全性等维度将业务分为四大类。根据四大类业务的对承载网的需求提出了综合业务承载网的目标架构及建设思路,然后根据综合承载网的目标架构将网络划分接入承载网及城域网承载网两个层级,并分别进行规划方法的论述。
  《综合业务承载网规划设计手册》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作为业务承载网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电信运营商的参考书或培训教材,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承载网概述
1.1 承载网概念与定位
1.1.1 骨干承载网
1.1.2 城域承载网
1.1.3 接入承载网
1.2 承载网的演进
1.2.1 承载网的发展历史
1.2.2 现阶段承载网介绍
1.2.3 综合业务承载网建设目标
1.3 承载网相关技术
1.3.1 铜缆接入技术技术
1.3.2 PON技术
1.3.3 PTN/IP RAN技术
1.3.4 IP技术
1.3.5 MPLS技术
1.3.6 OTN技术
1.3.7 线接入技术
第2章 综合业务承载网
2.1 承载业务的分类
2.2 承载业务的网络质量需求
2.2.1 网络指标
2.2.2 各类业务的需求
2.3 综合承载网建设思路及目标架构
2.4 综合承载网业务承载模式
第3章 PON网络规划
3.1 PON网络结构及应用
3.1.1 PON的基本结构
3.1.2 光线路终端(OLT)
3.1.3 光分配网
3.1.4 光网络单元(ONU)
3.1.5 PON的应用模式
3.2 FTTH组网模式
3.2.1 主要内容与目标
3.2.2 光纤接入网应采用树形为主的拓扑结构
3.2.3 分光器部署原则
3.3 PON网络规划
3.3.1 PON网络规划原则
3.3.2 PON网规划流程
3.3.3 PON网规划准备
3.4 PON网规划方法
3.4.1 PON网规划步骤
3.4.2 PON网用户密度区预测方法及举例
3.4.3 PON网OLT覆盖区规划方法及举例
3.4.4 PON网分光区规划方法及举例
3.4.5 接入光缆网规划方法
3.5 接入网规划的实施
3.5.1 市场驱动的思路
3.5.2 整体推进的方法
3.6 PON网络业务承载及指标分析
3.6.1 业务承载
3.6.2 PON承载网性能
3.6.3 PON承载网对移动回传的承载
第4章 IP RAN/PTN 接入网
4.1 承载业务需求分析
4.1.1 3G基站回传承载业务需求
4.1.2 LTE承载需求
4.1.3 政企客户承载业务需求
4.2 相关技术
4.3 IPRAN组网规划
4.3.1 网络架构规划
4.3.2 资源规划
4.3.3 路由部署
4.3.4 业务部署
4.3.5 QoS部署
4.3.6 时钟同步部署
4.3.7 网管部署
4.3.8 现有接入传输网投资保护
4.4 PTN组网方案介绍
4.4.1 端到端的L2 组网方案
4.4.2 PTN核心层支持L3 MPLS VPN方案
4.4.3 节点设置原则
4.4.4 方案建议
第5章 城域综合承载网规划
5.1 城域网网络模型
5.1.1 城域网的定位
5.1.2 城域网组网架构
5.2 网络指标分析及业务承载方案
5.2.1 指标分析
5.2.2 互联网接入业务实现
5.2.3 对IPTV业务的支持
5.2.4 对软交换网络的支持
5.2.5 企业互连业务实现
5.3 城域承载网建设原则和流量测算
5.3.1 网络建设总体原则
5.3.2 流量测算方法
5.4 综合业务承载方案
5.4.1 网络扩容方案
5.4.2 IP地址规划
5.4.3 路由部署
5.4.4 QoS部署
5.4.5 网络安全
第6章 城域网新技术的演进
6.1 城域网核心路由器的建设演进路线
6.1.1 升级为40G平台(2+2)路由器或100G平台单机路由器对比
6.1.2 城域网核心路由器上联链路调整方案
6.1.3 结论
6.2 城域网100G技术的建设演进路线
6.2.1 技术演进路线
6.2.2 网络现状与需求分析
6.2.3 网络建设方案
6.2.4 主要结论
6.3 IPv6演进方案
6.3.1 IPv6技术演进需求及现状分析
6.3.2 IPv6技术演进总体路线
6.3.3 演进策略建议
第7章 城域承载网多专业协同规划
7.1 城域承载网业务、技术发展趋势、组网基本原则及规划方法
7.1.1 重点业务承载
7.1.2 宽带接入网(PON)
7.1.3 IP城域网
7.1.4 城域传输和光缆网
7.1.5 IP RAN网络规划方法和步骤
7.1.6 协同规划主要流程
7.2 协同规划经验介绍
7.2.1 组织、流程经验总结
7.2.2 具体案例介绍
7.2.3 协同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第8章 城域承载网综合网管
8.1 城域承载网综合网管需求分析
8.2 系统定位
8.2.1 IP 网络管理目标网管架构
8.2.2 和其他IT 系统关系
8.2.3 管理对象及容量要求
8.3 系统功能需求
8.3.1 业务运营支撑能力
8.3.2 网管的“四个基础能力”
8.4 系统接口要求
8.4.1 业务工单系统接口
8.4.2 IP 长途网网管系统接口
8.4.3 北向接口(系统开放接口)
8.4.4 宽带自动测试系统
8.4.5 综合告警系统接口
8.4.6 综合资源管理系统接口
8.4.7 认证计费系统接口(RADIUS)
8.5 系统性能指标
8.6 城域综合网管系统组成
附录1:1588v2光纤不对称性补偿方案探讨
附录2:城域承载网流量预测方法实例
附录3:IP RAN组网可用度分析

精彩书摘

  1.确定目标区域边界
  PON网规划的目的是为一定范围内的用户提供灵活、可靠的接入。接入网规划需要根据目标覆盖区域内的用户分布、地形地貌、现有网络资源等特点提供针对性设计——PON网规划方案受用户分布和地形地貌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很大。因此,清晰的目标覆盖区边界划分可以避免规划范围的无原则蔓延,有利于将规划的重心聚焦到接入网解决方案上来。
  目标覆盖区域边界划分的方法可以参考城市规划和行政区域界线,并尽量利用河流、山丘、铁路、宽阔的道路等作为边界,同时注意避免穿越障碍地带造成线路迂回绕道:只有目标覆盖区域内的用户才作为网络接入的目标用户;目标覆盖区域外的用户不属于网络接入的目标用户。
  2.收集、整理基础数据
  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及目前的通信网现状,结合国家就接入网建设方面的相关技术政策及体制制订方案。
  (1)背景资料
  ①背景数据如市政规划文本、人口分布、统计年鉴。
  ②地理情况、街区分布、人口分布图。
  ⑧服务区内的经济情况、重要商业金融区域分布。
  ④重要商住楼宇、住宅小区的分布和规划。
  (2)网络资料
  ①局所(机楼与接入点)现状数据。包括机房可使用空间、电源负荷、局所分布及其覆盖区域、产权、租金等。
  ②接入网管线现状数据。包括管道网络分布、管孔使用等情况;接入光缆网络结构、配线节点分布、纤芯分配方式、纤芯及光交使用等情况。铜缆交接箱及其归属、接入铜缆主干、配线及引入线的长度和资源使用情况。
  ③宽带接入网络现状。包括宽带接入方式、网络结构、设备性能型号及使用率、开放带宽等情况。
  ④传输网络、业务网络现状。包括中继传输网络结构、各业务网网络结构等。
  (3)投资单价资料
  ①主干光缆(单位:元/纤芯公里)。
  ②配线光缆(单位:元/纤芯公里)。
  ③电缆(单位:元/线对公里)。
  ④机房及配套投资(含电源、传输、走线架等)(单位:元/接入点机房)。
  ⑤窄带设备(单位:元/线)。
  ⑥宽带设备(单位:元/线)。
  (4)相关调研表格
  基于以上基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进行FTTX网络规划,并通过对网络现状的整理,对当前接入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FTTX网络的发展定位、实施策略及建设模式和成本分析。同时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应注重设计相关表格,将有利于做出明确的业务和用户预测以及相关规划工作的开展。相关调研表格示例如表3.1~3.4所示,供读者选用。
  ……

前言/序言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丛书:综合业务承载网规划设计手册 概述 在信息爆炸和数字时代飞速发展的浪潮中,通信网络已成为支撑社会运行、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基石。从传统的语音通信到如今海量的多媒体数据传输,再到未来万物互联的智能化需求,通信网络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演进。综合业务承载网(Next Generation Network,NGN)的出现,是通信行业应对这一变革的关键举措。它旨在打破传统电信网络在业务支持上的壁垒,实现语音、数据、视频等各类业务的统一承载,为用户提供更丰富、更灵活、更高质量的服务体验。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丛书:综合业务承载网规划设计手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或堆砌配置命令,而是深入剖析了综合业务承载网的核心理念、技术架构、关键技术及其在实际网络规划与设计中的落地应用。本书旨在为通信网络工程师、规划设计师、技术管理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全面、实用的综合业务承载网规划设计指南。 本书核心内容与结构 本书共分为 XX 个章节,系统地阐述了综合业务承载网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设计的各个环节。 第一部分:综合业务承载网基础理论与发展演进 第一章:信息通信网络发展回顾与趋势展望 本章将带领读者回顾通信网络从早期电路交换时代到分组交换时代,再到当前IP时代的发展历程。 重点梳理了传统电信网络在支持多样化业务方面面临的挑战,如业务孤岛、技术割裂、扩展性差等。 深入探讨了综合业务承载网(NGN)提出的背景、核心驱动力以及其在统一业务承载、网络融合、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的优势。 展望了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例如5G/6G的演进、云网融合、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在网络中的应用,以及这些趋势对综合业务承载网规划设计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综合业务承载网(NGN)核心理念与架构 本章详细阐述了NGN的五大核心理念:业务与控制分离、媒体与信令分离、开放性、电信级质量(QoS)保证以及可管理性。 深入剖析了NGN典型的分层架构,包括接入层、传输层、核心控制层、业务应用层等,并阐释各层之间的交互关系。 重点介绍了NGN架构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如媒体网关(MGW)、信令网关(SGW)、软交换(Softswitch)、应用服务器(AS)、业务平台(BP)等,并解析其功能和作用。 通过详实的图示和逻辑流程,帮助读者建立对NGN整体框架的清晰认识。 第二部分:综合业务承载网关键技术解析 第三章:IP骨干网与核心技术 本章将聚焦于构成NGN传输基础的IP骨干网。 详细介绍IP网络的核心协议,如TCP/IP协议族、路由协议(OSPF, BGP等)、交换技术(VLAN, MPLS等)。 重点讲解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技术,包括其工作原理、标签分发协议(LDP, RSVP-TE)、MPLS VPN(L2VPN, L3VPN)等,以及MPLS如何在NGN中实现业务的高效转发和隔离。 讨论IP骨干网的可靠性设计,如冗余机制、快速收敛技术等。 第四章:传输网与承载技术 本章深入探讨NGN的传输层技术。 介绍SDH/SONET、WDM/DWDM等传统光传输技术,及其在NGN中的演进与融合。 重点讲解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技术,阐述其在更高带宽、更低时延、更强保护能力方面的优势,以及如何作为NGN统一承载层。 讨论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技术,分析其在承载IP分组业务方面的灵活性和经济性。 阐述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和NFV(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在传输网中的应用,及其对NGN架构的革新意义。 第五章:信令与控制技术 本章聚焦于NGN实现业务互通和控制的核心——信令与控制技术。 详细介绍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及其在建立、修改和终止多媒体会话中的作用。 讲解H.248(MGW控制协议)和MEGACO等媒体网关控制协议,以及它们如何实现与媒体网关的交互。 深入分析SS7(Signaling System No. 7)在传统电信网络中的作用,以及与NGN之间的信令互通问题。 探讨Diameter协议在认证、授权、计费(AAA)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其在NGN中的重要性。 第六章:业务实现与接入技术 本章探讨NGN如何实现各类业务的接入与承载。 详细介绍VoIP(Voice over IP)技术的实现原理,包括语音编码、回声消除、抖动缓冲等。 分析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的承载机制,包括组播技术、流媒体传输等。 讨论宽带数据业务的接入方式,如xDSL、GPON/EPON、4G/5G等。 阐述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在NGN中提供富媒体业务和统一接入的架构和关键技术。 探讨移动通信与NGN的融合,如VoLTE(Voice over LTE)等。 第三部分:综合业务承载网规划设计实践 第七章:网络规划总体策略与流程 本章提供一套系统化的NGN网络规划流程。 从业务需求分析、容量预测、网络拓扑设计、资源配置、技术选型、成本效益分析等多个维度,指导读者进行全面的网络规划。 强调不同业务类型对网络性能的要求,以及如何在规划中权衡不同需求。 介绍网络规划中的关键决策点和风险评估方法。 第八章:传输层与骨干网设计 本章侧重于传输网和IP骨干网的具体设计。 讲解容量规划方法,包括链路容量、节点容量的计算。 指导用户进行网络拓扑设计,包括环形、星形、网状等拓扑的优劣势分析,以及如何根据业务分布和可靠性需求选择合适的拓扑。 重点阐述MPLS VPN的设计,包括VRF、RD、RT等配置要素,以及如何实现不同客户间的隔离。 讨论IP骨干网的QoS策略设计,包括流量分类、标记、整形、拥塞控制等,以保证关键业务的服务质量。 讲解网络安全在骨干网设计中的重要性,包括访问控制、加密、防DDoS攻击等。 第九章:核心控制层与业务平台设计 本章深入探讨核心控制层和业务平台的规划设计。 指导用户如何设计软交换集群,包括主用/备用、负载均衡等策略。 讲解媒体网关和信令网关的选型与配置,以及如何确保其与核心网元的互联互通。 阐述IMS架构的设计,包括P-CSCF、I-CSCF、S-CSCF等网元的功能和部署。 讨论业务平台的设计,包括接入的业务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的选型和部署,以及如何保证业务的可扩展性。 强调用户数据库(UDM)、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等关键用户管理实体在NGN中的作用。 第十章:接入网与用户终端设计 本章关注用户接入部分的设计。 指导用户根据用户密度、业务类型和带宽需求,选择合适的接入技术,如GPON/EPON、DSL、Wi-Fi 6等。 讲解接入网的容量规划和设备部署。 讨论用户终端的选型与配置,以及如何保证其与NGN网络的兼容性。 强调无缝漫游、移动性管理等在无线接入中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网络运维与管理 成功的网络建设离不开完善的运维体系。 本章介绍NGN网络的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等。 重点讲解网络监控工具和告警系统的使用。 阐述网络优化策略,包括容量优化、性能调优、故障预测等。 讨论自动化运维在NGN中的应用,例如配置自动化、故障自愈等。 第十二章:案例分析与未来展望 本章通过实际的NGN网络建设案例,生动展示本书所阐述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 分析不同应用场景下的NGN设计考量,如城市宽带网络、企业专网、运营商核心网等。 总结NGN建设过程中的常见挑战与解决方案。 再次展望NGN技术在未来通信网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面向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新时代的演进方向。 本书特色 系统性与全面性: 本书从基础理论到核心技术,再到实际规划设计,覆盖了NGN领域的全貌,力求为读者提供最全面的知识体系。 实践导向: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设计流程指导,帮助读者掌握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网络建设的能力。 前瞻性: 关注NGN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如SDN/NFV、5G/6G、AI等,展现未来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 专业性: 由资深行业专家和技术骨干撰写,内容严谨,技术准确,具有高度的专业价值。 易读性: 采用清晰的逻辑结构,辅以丰富的图表和实例,使复杂的技术概念易于理解和掌握。 目标读者 电信运营商、广电运营商、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等网络规划、设计、建设和运维工程师。 企业网络架构师、IT部门负责人。 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和研究生。 对综合业务承载网技术感兴趣的行业研究人员和技术爱好者。 《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丛书:综合业务承载网规划设计手册》将是您深入理解和掌握综合业务承载网技术的宝贵参考,助您在日益复杂的通信网络环境中,构建出高效、可靠、面向未来的网络基础设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这个身处快速变化的技术浪潮中的通信工程师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觉得,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技术中,如何将那些看似独立但又紧密相连的“业务”和“承载网”这两种概念进行有机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精细的设计,是衡量一个网络工程师能力的重要标准。我迫切地想了解,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让我能够从宏观到微观,清晰地理解承载网在整个通信网络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综合业务”这个词的解读,它意味着不仅仅是数据的传输,更是将语音、视频、实时通信、云服务等多种业务统一在一个高效、可靠的网络平台上。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根据不同业务的特性,例如带宽需求、时延敏感度、抖动容忍度、可靠性等级等,来设计出弹性、可扩展、易于管理的承载网。例如,对于低时延、高可靠性的业务,是否会推荐特定的传输技术或者路由策略?对于爆发性增长的流量,承载网又该如何进行容量的动态调整和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网络环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进行网络规划和设计,提升网络的整体性能和用户满意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丛书:综合业务承载网规划设计手册”,单看书名,就足以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一直从事通信网络相关的工作,对于如何构建稳定、高效、能够承载多样化业务的网络,有着持续的探索和学习需求。在实际工作中,规划设计往往是整个网络生命周期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它决定了网络的未来走向、成本效益以及用户体验。一本专注于“综合业务承载网”(简称“承载网”)规划设计的专业手册,无疑能够为我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我尤其关心的是,书中是否能够清晰地阐述承载网的演进历程,从早期的TDM网络到当前的IP/MPLS网络,再到面向未来的SRv6、FlexE等新技术,如何一步步地演进,以及每种技术在承载网中的定位和优势。同时,在规划设计层面,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业务(如语音、数据、视频、物联网等)在承载网中的承载模型、QoS保障机制、资源分配策略,以及如何根据业务需求和网络资源进行最优化的网络拓扑设计和容量规划。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当面对不同粒度、不同时延要求的业务混合承载时,应该如何权衡和设计?如何评估不同技术方案的优劣,并做出最适合的决策?这些都是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思考的问题。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丛书:综合业务承载网规划设计手册》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在通信网络领域摸爬滚打多年,我深知一个稳定、高效、可扩展的承载网对于支撑现代化信息社会的重要性。它就像城市里的交通枢纽,连接着千家万户,承载着信息流动的血脉。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角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关心书中对于“综合业务”的定义和承载方式的阐述,这是否意味着将语音、数据、视频、物联网等多种类型业务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以及如何在这种“大融合”的背景下,实现不同业务的QoS保障和资源最优分配。在规划设计层面,我渴望了解书中是否能提供一套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指导我们如何进行承载网的容量规划、拓扑设计、路由选择以及网络安全设计。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各种前沿的承载技术,例如SRv6、NFV/SDN在承载网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构建更智能、更灵活、更具成本效益的网络。如果有相关的仿真测试和实际部署的案例分析,那将是对我最有价值的补充,能够帮助我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更从容地应对未来的网络挑战。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通信网络的复杂图景。在实际工作中,我常常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为不断涌现的新业务提供稳定、高效、低成本的承载,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一直认为,承载网是整个通信网络的地基,它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上层业务的生死存亡。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划设计方法论,让我能够跳出碎片化的知识点,建立起对承载网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深入剖析不同承载技术(如MPLS-TE、Segment Routing、FlexE等)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以及在何种场景下选择哪种技术更为合适。此外,对于承载网的容量规划和流量工程,我希望能找到更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例如,如何准确预测业务增长趋势,如何进行多业务混合承载下的最优路径选择,如何应对突发流量的冲击,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流量调控来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比如某个运营商是如何成功建设和优化其综合业务承载网的,那将是我极大的福音,能够让我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

评分

作为一个对通信技术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讲解“综合业务承载网”这一重要概念的权威读物。从书名来看,“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丛书:综合业务承载网规划设计手册”,这无疑是一本非常专业且具有指导意义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理解承载网的核心架构和关键技术,例如,它如何从传统的“一对一”连接演进到如今能够灵活承载各种类型业务的“多对多”网络。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承载网在网络分层模型中的位置,它如何与接入网、核心网以及上层应用层相互协作。在规划设计方面,我期望能够学习到如何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例如,低时延的AR/VR,高带宽的视频流,可靠性的物联网数据传输),来选择合适的承载技术和网络拓扑。书中是否会讲解如何进行承载网的层次化设计,如何实现业务的隔离和资源的共享?另外,对于网络的鲁棒性和可恢复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冗余机制、故障检测和快速收回的详细阐述,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业务都能得到稳定承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