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承载网概述
1.1 承载网概念与定位
1.1.1 骨干承载网
1.1.2 城域承载网
1.1.3 接入承载网
1.2 承载网的演进
1.2.1 承载网的发展历史
1.2.2 现阶段承载网介绍
1.2.3 综合业务承载网建设目标
1.3 承载网相关技术
1.3.1 铜缆接入技术技术
1.3.2 PON技术
1.3.3 PTN/IP RAN技术
1.3.4 IP技术
1.3.5 MPLS技术
1.3.6 OTN技术
1.3.7 线接入技术
第2章 综合业务承载网
2.1 承载业务的分类
2.2 承载业务的网络质量需求
2.2.1 网络指标
2.2.2 各类业务的需求
2.3 综合承载网建设思路及目标架构
2.4 综合承载网业务承载模式
第3章 PON网络规划
3.1 PON网络结构及应用
3.1.1 PON的基本结构
3.1.2 光线路终端(OLT)
3.1.3 光分配网
3.1.4 光网络单元(ONU)
3.1.5 PON的应用模式
3.2 FTTH组网模式
3.2.1 主要内容与目标
3.2.2 光纤接入网应采用树形为主的拓扑结构
3.2.3 分光器部署原则
3.3 PON网络规划
3.3.1 PON网络规划原则
3.3.2 PON网规划流程
3.3.3 PON网规划准备
3.4 PON网规划方法
3.4.1 PON网规划步骤
3.4.2 PON网用户密度区预测方法及举例
3.4.3 PON网OLT覆盖区规划方法及举例
3.4.4 PON网分光区规划方法及举例
3.4.5 接入光缆网规划方法
3.5 接入网规划的实施
3.5.1 市场驱动的思路
3.5.2 整体推进的方法
3.6 PON网络业务承载及指标分析
3.6.1 业务承载
3.6.2 PON承载网性能
3.6.3 PON承载网对移动回传的承载
第4章 IP RAN/PTN 接入网
4.1 承载业务需求分析
4.1.1 3G基站回传承载业务需求
4.1.2 LTE承载需求
4.1.3 政企客户承载业务需求
4.2 相关技术
4.3 IPRAN组网规划
4.3.1 网络架构规划
4.3.2 资源规划
4.3.3 路由部署
4.3.4 业务部署
4.3.5 QoS部署
4.3.6 时钟同步部署
4.3.7 网管部署
4.3.8 现有接入传输网投资保护
4.4 PTN组网方案介绍
4.4.1 端到端的L2 组网方案
4.4.2 PTN核心层支持L3 MPLS VPN方案
4.4.3 节点设置原则
4.4.4 方案建议
第5章 城域综合承载网规划
5.1 城域网网络模型
5.1.1 城域网的定位
5.1.2 城域网组网架构
5.2 网络指标分析及业务承载方案
5.2.1 指标分析
5.2.2 互联网接入业务实现
5.2.3 对IPTV业务的支持
5.2.4 对软交换网络的支持
5.2.5 企业互连业务实现
5.3 城域承载网建设原则和流量测算
5.3.1 网络建设总体原则
5.3.2 流量测算方法
5.4 综合业务承载方案
5.4.1 网络扩容方案
5.4.2 IP地址规划
5.4.3 路由部署
5.4.4 QoS部署
5.4.5 网络安全
第6章 城域网新技术的演进
6.1 城域网核心路由器的建设演进路线
6.1.1 升级为40G平台(2+2)路由器或100G平台单机路由器对比
6.1.2 城域网核心路由器上联链路调整方案
6.1.3 结论
6.2 城域网100G技术的建设演进路线
6.2.1 技术演进路线
6.2.2 网络现状与需求分析
6.2.3 网络建设方案
6.2.4 主要结论
6.3 IPv6演进方案
6.3.1 IPv6技术演进需求及现状分析
6.3.2 IPv6技术演进总体路线
6.3.3 演进策略建议
第7章 城域承载网多专业协同规划
7.1 城域承载网业务、技术发展趋势、组网基本原则及规划方法
7.1.1 重点业务承载
7.1.2 宽带接入网(PON)
7.1.3 IP城域网
7.1.4 城域传输和光缆网
7.1.5 IP RAN网络规划方法和步骤
7.1.6 协同规划主要流程
7.2 协同规划经验介绍
7.2.1 组织、流程经验总结
7.2.2 具体案例介绍
7.2.3 协同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第8章 城域承载网综合网管
8.1 城域承载网综合网管需求分析
8.2 系统定位
8.2.1 IP 网络管理目标网管架构
8.2.2 和其他IT 系统关系
8.2.3 管理对象及容量要求
8.3 系统功能需求
8.3.1 业务运营支撑能力
8.3.2 网管的“四个基础能力”
8.4 系统接口要求
8.4.1 业务工单系统接口
8.4.2 IP 长途网网管系统接口
8.4.3 北向接口(系统开放接口)
8.4.4 宽带自动测试系统
8.4.5 综合告警系统接口
8.4.6 综合资源管理系统接口
8.4.7 认证计费系统接口(RADIUS)
8.5 系统性能指标
8.6 城域综合网管系统组成
附录1:1588v2光纤不对称性补偿方案探讨
附录2:城域承载网流量预测方法实例
附录3:IP RAN组网可用度分析
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这个身处快速变化的技术浪潮中的通信工程师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觉得,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技术中,如何将那些看似独立但又紧密相连的“业务”和“承载网”这两种概念进行有机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精细的设计,是衡量一个网络工程师能力的重要标准。我迫切地想了解,这本书是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让我能够从宏观到微观,清晰地理解承载网在整个通信网络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综合业务”这个词的解读,它意味着不仅仅是数据的传输,更是将语音、视频、实时通信、云服务等多种业务统一在一个高效、可靠的网络平台上。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根据不同业务的特性,例如带宽需求、时延敏感度、抖动容忍度、可靠性等级等,来设计出弹性、可扩展、易于管理的承载网。例如,对于低时延、高可靠性的业务,是否会推荐特定的传输技术或者路由策略?对于爆发性增长的流量,承载网又该如何进行容量的动态调整和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网络环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进行网络规划和设计,提升网络的整体性能和用户满意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丛书:综合业务承载网规划设计手册”,单看书名,就足以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一直从事通信网络相关的工作,对于如何构建稳定、高效、能够承载多样化业务的网络,有着持续的探索和学习需求。在实际工作中,规划设计往往是整个网络生命周期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它决定了网络的未来走向、成本效益以及用户体验。一本专注于“综合业务承载网”(简称“承载网”)规划设计的专业手册,无疑能够为我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我尤其关心的是,书中是否能够清晰地阐述承载网的演进历程,从早期的TDM网络到当前的IP/MPLS网络,再到面向未来的SRv6、FlexE等新技术,如何一步步地演进,以及每种技术在承载网中的定位和优势。同时,在规划设计层面,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业务(如语音、数据、视频、物联网等)在承载网中的承载模型、QoS保障机制、资源分配策略,以及如何根据业务需求和网络资源进行最优化的网络拓扑设计和容量规划。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当面对不同粒度、不同时延要求的业务混合承载时,应该如何权衡和设计?如何评估不同技术方案的优劣,并做出最适合的决策?这些都是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思考的问题。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丛书:综合业务承载网规划设计手册》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在通信网络领域摸爬滚打多年,我深知一个稳定、高效、可扩展的承载网对于支撑现代化信息社会的重要性。它就像城市里的交通枢纽,连接着千家万户,承载着信息流动的血脉。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角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关心书中对于“综合业务”的定义和承载方式的阐述,这是否意味着将语音、数据、视频、物联网等多种类型业务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以及如何在这种“大融合”的背景下,实现不同业务的QoS保障和资源最优分配。在规划设计层面,我渴望了解书中是否能提供一套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指导我们如何进行承载网的容量规划、拓扑设计、路由选择以及网络安全设计。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各种前沿的承载技术,例如SRv6、NFV/SDN在承载网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构建更智能、更灵活、更具成本效益的网络。如果有相关的仿真测试和实际部署的案例分析,那将是对我最有价值的补充,能够帮助我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更从容地应对未来的网络挑战。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通信网络的复杂图景。在实际工作中,我常常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为不断涌现的新业务提供稳定、高效、低成本的承载,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一直认为,承载网是整个通信网络的地基,它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上层业务的生死存亡。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划设计方法论,让我能够跳出碎片化的知识点,建立起对承载网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深入剖析不同承载技术(如MPLS-TE、Segment Routing、FlexE等)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以及在何种场景下选择哪种技术更为合适。此外,对于承载网的容量规划和流量工程,我希望能找到更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例如,如何准确预测业务增长趋势,如何进行多业务混合承载下的最优路径选择,如何应对突发流量的冲击,以及如何通过精细化的流量调控来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比如某个运营商是如何成功建设和优化其综合业务承载网的,那将是我极大的福音,能够让我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
评分作为一个对通信技术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讲解“综合业务承载网”这一重要概念的权威读物。从书名来看,“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丛书:综合业务承载网规划设计手册”,这无疑是一本非常专业且具有指导意义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理解承载网的核心架构和关键技术,例如,它如何从传统的“一对一”连接演进到如今能够灵活承载各种类型业务的“多对多”网络。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承载网在网络分层模型中的位置,它如何与接入网、核心网以及上层应用层相互协作。在规划设计方面,我期望能够学习到如何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例如,低时延的AR/VR,高带宽的视频流,可靠性的物联网数据传输),来选择合适的承载技术和网络拓扑。书中是否会讲解如何进行承载网的层次化设计,如何实现业务的隔离和资源的共享?另外,对于网络的鲁棒性和可恢复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冗余机制、故障检测和快速收回的详细阐述,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业务都能得到稳定承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