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简介[ - ] |
| 本书由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平教授,联合海内外热心民国时期音乐文献保护与研究的专家编选,共收录近现代各类音乐文献137种,精装30册,分为音乐理论、音乐教育及中小学音乐教科书、歌曲、器乐曲、工具书和参考资料、音乐期刊等六类。其中特别珍贵的文献有:民国初年沈庆鸿(即沈心工)编纂的《民国唱歌集》,有影响的多套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如朱稣典编《新中华音乐课本》(中华书局)、教育部编《小学音乐教材》《中学音乐教材》(正中书局)等。在本书最后,收录了三种比较重要的音乐期刊:《音乐杂志》(国立音乐学院音乐艺文社)、《乐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乐艺社)、《新乐潮》(北平爱美乐社编辑)。本书的出版,使读者有机会全面领略民国时期音乐文献的原貌,对于当代的音乐学研究和音乐创作都有重要价值。 |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戏剧有着特别的偏爱,尤其是那些融合了时代变革与传统戏曲的作品。这次阅读《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汇编》(全30册),才真正体会到,音乐在那个时期是如何与戏剧深度融合,共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景观。书中关于京剧改良、昆曲传承的讨论,以及大量当时的剧本、唱词、乐谱的收录,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着迷于一些剧评文章,它们不仅仅是对演出本身的评论,更是对社会风貌、人心向背的深刻解读。比如,有一篇评论某部新编剧目时,提到其音乐设计如何巧妙地融入了当时流行的西方音乐元素,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赋予了作品新的时代感,这种跨界的融合,在今天看来依然极具启发性。翻阅这些文献,我仿佛能听到舞台上时而婉转低回,时而激昂慷慨的唱腔,看到观众席中时而蹙眉沉思,时而拍案叫绝的面孔。这套书让我对民国时期的戏剧艺术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思潮的镜子。
评分寻遍故纸堆,偶遇这套《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汇编》(全30册),实在如获至宝。当初只是对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有些模糊的向往,想着或许能从中找到些许旧时曲调的痕迹,没想到它所呈现的,远比我最初的想象要丰富和立体得多。打开第一卷,那些泛黄的乐谱、泛黄的刊物,仿佛带着历史的呼吸扑面而来。我尤其被其中收录的几篇关于当时音乐教育改革的文章所吸引,它们细致地梳理了新式学堂引入音乐课程的曲折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音乐审美、民族音乐传承的激烈讨论。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是怎样的教育家们,怀揣着怎样的热情和信念,在教室里奏响西洋的乐章,又在激昂的时代浪潮中,努力寻找中国音乐的根脉。这套书不仅仅是音乐史料的堆砌,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光辉和文化自觉,他们的探索与挣扎,他们的希望与迷茫,都浓缩在这厚重的篇章之中。
评分作为一个对民国时期社会生活充满好奇的人,这套《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汇编》(全30册)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原以为音乐文献大多是枯燥的乐理和纯粹的艺术评论,但实际阅读后,我才发现它所包含的社会信息量之大,远超我的想象。在其中一篇关于“流行歌曲研究”的文章中,作者细致地考证了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各种歌曲,从内容上分析了它们如何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情感需求,甚至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比如,有些歌曲歌颂爱情的自由化,有些则描绘都市的繁华与寂寞,还有些则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思。这些歌曲,如同那个时代的“朋友圈”动态,记录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时代变迁下的个体命运。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哼唱那些可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旋律,想象着它们在咖啡馆、在舞厅、在弄堂里是如何被传唱,又是如何触动着当时人们的心灵。这套书让我看到了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也让我对民国时期的市井生活有了更生动、更具象的体认。
评分我对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套《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汇编》(全30册)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音乐学术研究的篇章。我看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许多学者并没有放弃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梳理、研究和理论建构。他们翻译西方音乐理论著作,撰写中国音乐史,甚至深入民间田野调查,收集和整理失传的乐曲。我记得有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某位音乐家如何花费数年时间,走遍大江南北,记录下各地的民间小调和戏曲唱腔,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类。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怀,令我深受感动。这些文献不仅仅是学术成果的展示,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复兴的庄重承诺。在战火纷飞、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他们依然能够沉下心来做学问,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这套书让我深刻体会到,音乐研究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和民族精神的支撑。
评分我一直认为,音乐是反映时代情绪的晴雨表,而这套《民国时期音乐文献汇编》(全30册)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我从一些关于“救亡歌曲”和“抗战音乐”的文献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抗争的精神。这些文献中收录的歌曲,歌词慷慨激昂,旋律激越奋进,无一不充满了对抗日救亡的呼唤和对民族复兴的期盼。我读到了一篇关于当时如何组织音乐团体,创作和推广抗战歌曲的报道,其中描述了音乐家们如何克服物质条件的艰苦,用音乐鼓舞士气,传递抗战必胜的信念。我仿佛能够看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在乡村的田间地头,人们围在一起,高唱着那些充满力量的歌曲,将悲愤化为力量,将痛苦化为前进的动力。这些文献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在国家危难之际,音乐是如何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凝聚人心,振奋斗志。这套书让我对民国时期的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历史洪流中,民族精神觉醒和抗争的有力见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