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包装行业标准(BB/T 0067-2014):包转容器 钢塑复合桶 [Packaging Container - Steel and Plastic Composite Drum]

中华人民共和国包装行业标准(BB/T 0067-2014):包转容器 钢塑复合桶 [Packaging Container - Steel and Plastic Composite Dru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包装
  • 容器
  • 钢塑复合桶
  • 行业标准
  • BB/T 0067-2014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包装行业
  • 标准
  • 复合材料
  • 工业包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474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144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ackaging Container - Steel and Plastic Composite Drum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
字数:18000
正文语种: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包装行业标准(BB/T 0067-2014):包转容器 钢塑复合桶》规定了钢塑复合桶(以下简称复合桶)的分类、材料、结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储存及使用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包装行业标准(BB/T 0067-2014):包转容器 钢塑复合桶》适用于由钢桶外壳和塑料内胆组合而成的复合桶的制造、流通、使用和监督检验。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分类
5 材料
6 结构
7 要求
8 试验方法
9 检验规则
10 标志、包装、运输、储存及使用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包装容器标准体系中的另一极——纸板容器的构造与性能 本册图书聚焦于包装行业标准体系中一个重要但与“钢塑复合桶”主题截然不同的分支——纸板包装容器的设计、制造、测试与应用。它并非对BB/T 0067-2014所涵盖的金属与高分子材料复合结构进行探讨,而是深入剖析了以纤维素纤维为主要基材的包装形式,特别是瓦楞纸板箱、折叠纸盒以及特种纸板容器在现代物流和产品保护中的关键作用。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从事纸制品包装设计、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以及相关原材料采购的专业人员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技术参考。内容严格围绕纸质包装的特性、国家及行业标准(不包括BB/T 0067中涉及的钢材或塑料结构标准),着重于纤维材料的物理与化学性能,以及结构设计如何影响最终的承载能力和环境适应性。 第一部分:纸板原材料的深度解析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详尽阐述了构成纸板包装的核心要素——原纸的种类、制造工艺及其关键指标。我们将深入探讨: 1. 原纸的分类与纤维特性: 箱板原纸 (Linerboard) 与瓦楞纸 (Corrugating Medium): 区分这两类原纸在施胶度、抗水性、挺度以及抗撕裂强度上的差异。讨论表面施胶对印刷适性(如柔版印刷或胶印)的影响。 箱纸板 (Kraft Linerboard) 与测试纸板 (Test Liner): 分析牛皮纸浆和回收浆在强度和成本上的权衡,以及它们如何决定包装箱的整体承重等级。 高强度纸板与特种防水纸板: 介绍通过浸蜡、涂布聚乙烯(PE)或高分子树脂改性来提高纸板抗湿和抗渗透性能的技术。 2. 纸板的结构与制造工艺: 瓦楞楞型的标准化分类: 详细介绍A、B、C、E、F型以及双层、三层瓦楞的几何参数(楞高、楞距),及其对包装抗压强度(如边压强度)和缓冲性能的决定性影响。 三层、五层及七层瓦楞纸板的组合设计: 分析不同层数的组合如何优化包装的成本效益与保护性能,例如,采用不同楞型的混合结构来平衡抗堆码和抗冲击需求。 平滑度与厚度标准的控制: 探讨纸板表面平滑度对标签粘贴牢固性和印刷套准精度的影响,以及厚度偏差对自动包装线兼容性的挑战。 第二部分:纸板包装容器的结构设计与性能测试 本部分将重点放在成品包装容器的设计原则和必要的性能验证上,这些标准与金属或复合桶的要求体系截然不同。 1. 纸板箱的结构设计规范: 标准箱型(Regular Slotted Container, RSC)的设计计算: 介绍基于爱丁堡公式(或更现代的有限元分析简化模型)来估算包装箱在静态堆码条件下的安全载荷,重点在于楞向与箱体受力的关系。 异形箱与展示包装(Point of Purchase, POP)的设计挑战: 讨论需要增加插销、胶带或粘合剂的特殊结构对纸板的局部应力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增加局部支撑来弥补材料强度的不足。 2. 纸板包装的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边压强度(Edge Crush Test, ECT)的测定与应用: 详述ECT仪器的操作规范、试样制备以及测试结果如何直接应用于包装箱的强度等级划分。 戳穿强度(Puncture Resistance)和抗冲击性测试: 针对内装易碎物品的包装,介绍如何通过特定的落锤或摆锤测试来评估包装抵抗突发外力的能力。 水分对性能的影响: 详细说明在不同相对湿度下,纸板的吸湿率、尺寸变化(膨胀与收缩)以及由此导致的强度衰减曲线。 第三部分:特种纸基包装与可持续发展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非标准化的、面向特定应用场景的纸基解决方案,并讨论行业对环保趋势的响应。 1. 液体与重载纸基容器: 无菌灌装纸盒(Tetra Pak 类结构): 探讨纸板、铝箔与聚合物层压结构的设计原理,重点不在于钢材或塑料的物理强度,而在于阻隔层对氧气和水分的控制。 重载纸板托盘与内衬: 介绍替代传统木质或塑料托盘的蜂窝纸板结构,其承重计算模型和对防潮垫层的要求。 2. 印刷、粘合与表面处理: 油墨与粘合剂的兼容性: 分析水性、溶剂型油墨及热熔胶对纸板物理性能的潜在负面影响,如降低表面强度或增加吸湿性。 可回收性与生物降解性评估: 探讨当前行业对完全可回收纸包装的趋势,以及复合材料中非纤维成分(如涂层)对环境认证的影响。 结论: 本书提供的是一个专注于纤维素材料的包装技术视野,它系统地梳理了从原纸到成品箱的工程学基础,其技术路线和标准验证体系与BB/T 0067所描述的钢塑复合容器——一种主要依赖材料复合强度和刚性支撑的结构——存在本质区别。本书聚焦于纤维素的结构优化、环境适应性及包装的轻量化和可循环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与其说是内容丰富,不如说是规范的密集。它无疑是为那些需要确保“合规性”的工程师和采购人员准备的宝典,它详尽地规定了检验方法和判定标准,保证了市场上流通的这类容器在基本性能上不会出现灾难性的偏差。然而,对于关注“未来包装生态”的观察者来说,它显得过于聚焦于单一产品形态的内部细节。我期待能看到关于这种容器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回收处理流程探讨,或者它在新的环保法规下的潜在改造方向。但这些与“未来感”和“系统性”相关的话题,在这本专注于本体结构和性能指标的规范文本中几乎没有着墨。它是一份关于“当下最优解”的详尽记录,而非“未来演进方向”的预见报告。

评分

初次拿起这本行业标准,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对“可靠性”的直观理解——毕竟,标准化的核心就在于确保每一件产品都具有一致的性能。然而,当我浏览到关于容器尺寸公差和外观缺陷判定的部分时,我深切感受到了一种时代的局限性。尽管这些细节对于保证产品的互换性和基础安全性至关重要,但现代包装设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物理尺寸界限。我未能找到任何关于如何优化物流空间利用率的设计原则,或者如何通过桶体形状的微调来提升堆叠稳定性的建议。这本书似乎停留在了“容器是什么”的定义阶段,而没有深入探讨“容器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物流系统”这一更具操作性的议题。它像是一块坚实的地基,但上层的建筑图纸却似乎尚未开始绘制。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挺有意思,封面上那略显陈旧的纸张质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你拉回了那个特定年代的行业标准制定现场。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的目录,试图寻找一些关于现代包装材料创新、数字化仓储或者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洞察时,我发现自己似乎误入了一个更加技术化、更侧重基础规范的殿堂。这里面充斥着大量关于钢材厚度、塑料层结合强度、以及密封性能的精确数值和严苛测试方法。对于一个关注行业前沿动态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结构严谨但内容相对“静止”的阅读体验。它更像是一份为质量控制部门准备的精确操作手册,而非为战略规划师量身定制的未来蓝图。那些关于复合层间剥离力的讨论,尽管专业,却与我期待中对“柔性制造”或“智能包装”的探讨相去甚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基础质量的固化,而非对未来形态的探索,这种差异感在初次接触时尤为明显。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白说,对非专业人士来说,门槛相当高。那些关于特定材料配比的章节,诸如“内衬树脂的选择及其对耐腐蚀性的影响分析”,其深度足以让材料工程师驻足深思,但对于一个像我这样主要关注市场应用和消费者体验的普通读者而言,它更像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化学工程学专著。我本期望能读到一些关于钢塑复合桶在食品、化工等不同领域应用场景的案例分析,比如,它们在长途运输中如何应对剧烈的温差变化,或者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其安全标准的差异化要求。但这本书似乎完全聚焦于“如何制造一个合格的桶”,而非“这个桶能解决什么复杂问题”。这种纯粹的技术规范导向,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对术语的解码,而非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让人不禁想问,它是否完全忽略了供应链的动态复杂性。

评分

对于习惯了图文并茂、逻辑流程清晰的现代技术文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表达方式确实需要一个适应期。它采用了高度凝练、近乎法律条文式的语言风格,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不容置疑的规范性,缺乏必要的背景解释和原理阐述。我希望看到的,是为什么选择某种复合工艺比另一种更优越的论证过程,或者不同批次测试数据之间的统计学意义分析。但这里提供的更多是“必须达到”的界限,而非“为何如此”的思考路径。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权威的检验指南,而不是一本可以引导创新思维的技术参考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掌握了验证一个钢塑复合桶是否合规的方法,但对于如何设计出一个突破现有性能瓶颈的新型复合桶,这本书提供的指引非常有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