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1010-2014):铝电解系列不停电停开槽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Shutting Down/Restarting Aluminum Reduction Cells Without Power Interrup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1010-2014):铝电解系列不停电停开槽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Shutting Down/Restarting Aluminum Reduction Cells Without Power Interrup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铝电解
  • 电解槽
  • 设计规范
  • 国家标准
  • GB51010-2014
  • 冶金
  • 铝工业
  • 不停电停开槽
  • 电力系统
  • 工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508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080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Shutting Down/Restarting Aluminum Reduction Cells Without Power Interruptio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1010-2014):铝电解系列不停电停开槽设计规范》共分9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总体设计、直流负荷开关、机械开闭机构、控制系统、设计验证和安全规定。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总体设计
4.1 构成及原理
4.2 设计规定
4.3 故障处理的设计准则
5 直流负荷开关
5.1 设计规定
5.2 主要电流参数计算
6 机械开闭机构
7 控制系统
8 设计验证
9 安全规定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冶金工程技术前沿:现代铝电解槽设计与维护新范式 本书聚焦于铝电解行业在追求高效、连续生产与严格环境标准背景下面临的技术挑战与创新解决方案。 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当前全球领先的铝电解技术发展脉络,深入剖析了电解槽结构优化、能源管理策略、以及对环境影响的控制措施等核心议题。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引导行业向更高生产力、更低能耗、更安全运营迈进的指南。 第一部分:新一代铝电解槽设计理念与材料科学基础 本书首先从基础理论入手,阐述了现代铝电解槽设计的核心驱动力——提高电流效率和降低单位电耗。 1.1 核心技术指标的再定义: 传统的设计思路往往侧重于电解质的稳定性和电极的寿命。本书则提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的设计哲学,将设备磨损、维护频率、以及间歇操作对生产连续性的影响等因素纳入初始设计考量。详细分析了在特定电流密度下,不同炉衬材料(如高强度刚玉砖、新型镁铝尖晶石砖)对阳极下方的电流分布和热场均匀性的影响模型。 1.2 熔体重组与电解质管理: 深入探讨了先进熔体重组技术在电解质管理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氟化铝(AlF₃)和氟化钙(CaF₂)的添加比例与加入方式,实现熔体电阻率的动态优化。书中引入了在线阻抗谱分析(EIS)技术在实时监测电解质组分变化中的应用案例,并辅以详细的实验数据和现场验证结果。书中还涵盖了如何设计新型的电解质添加系统,以确保物料在熔体中的快速、均匀分散,避免局部过热或电解质“死区”的产生。 1.3 炉体结构与热工性能优化: 本书对大型预焙阳极电解槽的侧墙和底部的热工设计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详尽对比了传统钢壳结构与新型复合材料衬里结构在热效率、热损失和结构稳定性上的差异。特别关注了磁场对熔体动力学的影响,并介绍了几种先进的磁场补偿技术和外部磁场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旨在最小化电磁力的干扰,稳定铝液表面,从而减少飞溅和氧化损失。 第二部分:过程控制与自动化集成前沿 在生产效率日益依赖于高精度控制的今天,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介绍集成化的过程控制系统(PCS)的最新发展。 2.1 视觉传感与图像识别在阳极控制中的应用: 详细描述了如何利用高分辨率红外热像仪和可见光摄像系统,结合先进的图像处理算法,实现对阳极位置、消耗速率以及焙烧面状态的实时、非接触式监测。书中给出了具体的三维重建算法,用于精确计算阳极与铝液表面的距离(称为“极距”),并论述了如何将这些数据反馈给自动化控制系统,以实现毫秒级的极距动态调节。 2.2 能源系统的智能调度与优化: 本书分析了电解车间作为主要高耗能单元,如何融入整体能源管理系统(EMS)。内容涵盖了电网波动性对电解槽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并介绍了基于预测控制(MPC)的直流电源系统调度策略,以平滑负荷曲线,提高电能利用率。探讨了利用富余电能进行熔盐加热或热能回收的可能性。 2.3 气体排放与烟气净化技术升级: 针对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本书详尽介绍了高效的烟气回收与氟化物净化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参数。重点剖析了干法净化(如活化炭吸附)与湿法净化(如喷雾洗涤)的组合应用,并探讨了二氧化碳(CO₂)减排技术在预焙阳极工艺中的可行性研究,包括新型惰性阳极的研发进展及其对废气成分的根本性改变。 第三部分:设备维护与安全管理体系的革新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对生产连续性和员工安全的保障,强调预防性维护与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3.1 炉衬寿命预测与维护窗口管理: 介绍了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炉衬健康状态评估系统(PHM)。通过分析电解槽的电压波动、热成像数据、以及衬里接地电流等历史数据,系统能够预测炉衬的剩余有效寿命,从而指导维护计划的制定,实现从被动修补到主动更换的转变。讨论了如何设计更易于更换的底部衬里模块化方案,以缩短停产检修时间。 3.2 铝液安全处理与应急响应: 深入探讨了铝电解车间中特有的安全风险,如铝液喷溅、氢气积聚导致的爆炸风险。本书提供了多层级安全联锁系统的设计指南,包括气相监测、自动惰化气体注入机制,以及新型的防火和抑爆材料在操作平台和通道上的应用实践。 3.3 职业健康与低噪声环境构建: 鉴于电解车间的高噪声环境对操作人员的长期影响,本书引入了先进的声学工程设计。内容包括对空冷系统、鼓风机和变压器等主要噪声源的降噪技术,如使用高性能吸音材料、优化气流导向通道,以及通过结构设计降低设备振动,以达到国际领先的职业健康标准。 总结与展望 本书汇集了全球顶尖冶金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旨在为铝行业的研究人员、设计工程师和运营管理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参考平台。它强调了跨学科整合——材料科学、热工学、过程控制与环境工程——是推动下一代铝电解技术进步的关键所在。本书对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铝工业未来发展路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的技术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局外人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所代表的行业壁垒和技术成熟度上。想象一下,铝电解是现代工业的基石之一,其生产过程中的任何中断都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能源浪费。因此,“不停电停开槽”技术无疑是行业内衡量技术水平的试金石。这本规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可复制的标准操作体系。我尤其关注它如何处理“应急”与“常规”之间的界限——是在正常操作流程中就内嵌了应对突发状况的冗余设计,还是有一套完全独立于常规运行的“软停机”程序?从规范的名称来看,它更倾向于将特殊操作流程标准化,而非仅仅依赖临场经验。这体现了一种从依赖“英雄式操作”向依赖“系统化管理”的转变,这对于任何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重工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进步阶梯。它让我想起那些精密仪器说明书的厚重感,每一个字、每一个图例都承载着无数次试验和失败的教训。

评分

我花了些时间试图理解这本《铝电解系列不停电停开槽设计规范》的结构,它给我的感觉不像一本容易让人一口气读完的读物,更像是一本需要经常查阅的工具书。规范的标题——“GB 51010-2014”——就昭示了它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它代表着国家层面对这一关键冶金环节的技术共识和最高要求。最让我感到好奇的是,它是如何平衡“不停电”这一极高要求的操作与“设计”这一前瞻性工作之间的关系的。设计规范的意义在于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所有操作情景,并提前给出最优解。可以推测,书中一定包含了大量关于热应力管理、电流路径稳定性和特殊材料兼容性的详尽数据和图表。虽然我无法直接应用这些数据,但能体会到编写者在确保铝冶炼这一高能耗、高风险产业的持续高效运行中所付出的巨大心血。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正是现代工业标准化的精髓所在,它将复杂的经验固化成了可以世代传承和遵守的铁律。

评分

这本关于铝电解槽设计的规范,从一个非专业读者的角度来看,它的名字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技术上的深度和专业性。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工程手册,但翻开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行业“圣经”。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关于“不停电停开槽”这种高难度操作背后的复杂计算和材料学原理,但光是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对工业安全和生产连续性的极致追求,就足够令人敬佩了。它显然是为那些常年与高温、强电流和高风险作业打交道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量身定制的。我能想象,在实际操作中,任何一个微小的设计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而这本规范的目的,就是通过详尽的规定和标准化的流程,将这种风险降到最低。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建造一个电解槽”,更是关于“如何在不中断关键生产流程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维护和调整”这一核心挑战的解决方案集。对于关注中国先进制造业标准的我来说,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一个特定工业领域如何通过标准化来保证其核心竞争力的绝佳窗口。

评分

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浓郁的、令人安心的“确定性”气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中,标准规范就是最坚实的锚点。当我看到“铝电解系列”这个限定词时,我意识到这不是一份普适性的工程指南,而是针对特定电解槽技术路线的深度钻研。这意味着其中的每一个参数、每一个连接方式,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和论证的,它们之间的匹配度是经过计算验证的。一个读者或许可以快速浏览其他行业的基础规范,但面对这种深度聚焦于某一特定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的技术文件时,只能保持最大的敬意。它告诉我们,先进的工业制造,绝非简单的设备堆砌,而是无数个微小而关键的技术节点的精密耦合。这本书可能对我们普通人理解冶金技术的作用有限,但它无疑是保障国家关键原材料供应链稳定运行的幕后英雄,是确保电解厂能够“永不停歇”的无声保证书。

评分

初次接触到这样一本纯粹的技术规范,最大的感受是其语气的客观和论述的严密。它没有文学性的渲染,没有市场推广的辞藻,只有冰冷而精确的工程语言和数据支撑。这种“非人性化”的叙事方式,恰恰是其专业性的最佳体现。我推测,书中必然充斥着大量的表格、流程图和材料性能指标,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清晰的决策树,指导工程师在面对复杂的设备状态变化时,如何以最低风险的方式介入和操作。这种规范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知识传递的门槛,使得新入行的专业人员能够迅速达到行业认可的操作水准,避免了“师傅带徒弟”模式中可能出现的经验偏差和个人英雄主义。对于一个致力于提升中国工业基础竞争力的观察者来说,这类规范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反映了我们国家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它是一份沉甸甸的技术资产,其价值远超其纸张和油墨本身的成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