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当我拿起《上帝、洛克与平等》这本书时,我对于洛克政治思想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表层的阶段,主要集中在其对自由、财产权以及有限政府的论述上。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专业且极具洞察力的方式,展现了基督教教义如何在洛克的思想体系中扮演着如此核心的角色。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洛克“自然法”概念的深入挖掘,他不仅仅将其视为人类理性能力的产物,更强调其背后蕴含的、由上帝所设定的神圣旨意。书中对于“平等”的讨论,也因为加入了基督教的维度,而显得更加深刻和有力。洛克所倡导的,并非仅仅是政治上的平等,更是一种源自上帝面前的、不可剥夺的尊严和价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要真正理解洛克,绕开他的基督教信仰,是多么大的一个盲点。
评分读完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上帝、洛克与平等》这个书名并非只是一个噱头。它不像我一开始预期的那样,只是简单地列举洛克思想中可能出现的宗教元素,而是真正深入地剖析了基督教信仰如何成为洛克构建其政治哲学体系的基石。书中对于“上帝”的阐释,不仅仅是指一个抽象的创造者,更是将上帝视为道德和法律的终极来源,而洛克的自然法理论,作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如何直接来源于这一神圣的根源。关于“洛克”的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政府论》等核心著作的细致解读,他没有回避洛克思想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和矛盾,而是试图在基督教的框架下,为这些看似难以调和之处提供一个内在的解释。而“平等”这一概念,书中对其的论述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再仅仅是社会契约的产物,而是被赋予了神圣的合法性,即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因此在世俗的政治生活中也应享有平等的权利。这本书成功地让我看到了洛克思想中那股强大的、源自信仰的驱动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如何将一个看似严肃的学术研究,处理得如此充满人文关怀和思想的深度。阅读《上帝、洛克与平等》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他不仅知识渊博,更有着一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却不失其精髓的能力。作者对于洛克政治思想的解读,并非简单的学术梳理,而是融入了对人类理性、自由意志以及信仰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书中的“上帝”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符号,更是洛克思想中那股驱动变革、赋予权利的源泉。而“洛克”则成为了一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启蒙时代思想家是如何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在理性与信仰之间,艰难而又坚定地探索着人类政治秩序的未来。书中对“平等”的论述,更是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在纷繁的世界中,依然存在着一种普适的、神圣的价值,值得我们去追求和捍卫。
评分我通常对学术性强的历史著作有些畏惧,但《上帝、洛克与平等》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清晰和流畅,带领我走进洛克的思想世界。我并没有感受到那种繁复的哲学术语带来的压迫感,反而被作者严谨的逻辑和引人入胜的论述所吸引。书中对洛克个人生平、时代背景的交织描绘,使得他的政治思想不再是孤立的学术概念,而是与他所处的社会、他所秉持的信仰紧密相连。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洛克神学著作的引用和解读,这部分内容常常被其他研究洛克的学者所忽略,但在这里却成为了理解其政治思想的关键。作者通过层层剥茧,揭示了洛克如何从神学观念出发,推导出其关于自然权利、个人自由和政府合法性的核心论点。对于“平等”的论述,书中也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它并非仅仅是基于理性,而是有着深刻的宗教根源,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上帝、洛克与平等:洛克政治思想的基督教基础》一开始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政治哲学和宗教之间的交叉领域很感兴趣,而洛克作为启蒙运动的巨擘,他的思想中蕴含的宗教色彩更是值得深入探究的。想象一下,作者如何能够拨开层层迷雾,将洛克那些看似理性、世俗化的政治论述,与他深信不疑的基督教信仰巧妙地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挑战。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解读洛克的自然法理论,是否能证明其根植于上帝的律法;又如何分析他对政府起源和权力的看法,是否能看到上帝的授意或设计的痕迹。更重要的是,我很好奇作者是否会探讨洛克的平等观,即所有人,无论性别、种族或社会地位,都拥有某种先天的、不可剥夺的权利,这种观念在当时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是多么石破天惊,而它又与基督教教义中“人人皆为上帝之子”的理念有着怎样的共鸣。我预设这本书会是一次思想的盛宴,带领我重新审视洛克,甚至重新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根基。
评分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是英国的哲学家。在知识论上,洛克与乔治·贝克莱、大卫·休谟三人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pragmatism)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在社会契约理论上做出重要贡献。他发展出了一套与托马斯·霍布斯的自然状态不同的理论,主张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并且保障人民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时,其统治才有正当性。洛克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时,社会契约才会成立,如果缺乏了这种同意,那么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权利。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书
评分好书,值得推荐、阅读、收藏……!!!!!好书,值得推荐、阅读、收藏……!!!!!好书,值得推荐、阅读、收藏……!!!!!好书,值得推荐、阅读、收藏……!!!!!好书,值得推荐、阅读、收藏……!!!!!好书,值得推荐、阅读、收藏……!!!!!好书,值得推荐、阅读、收藏……!!!!!
评分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大为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评分非常冷门的一本书,连个书评也找不到,不过具有可读性。
评分还没看,应该还行吧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文章分为两组。第一组为综论性质,意在概观柏拉图与神话之关系的诸多方面,建立对柏拉图神话的整体把握。第二组则贯彻语境原则,针对单篇对话中的神话个案进行细致解读。另附两篇文章,其一梳理柏拉图笔下与神话相关的语词运用,其二介绍柏拉图神话的现代研究传统。 如果说“诗”构成了理解柏拉图写作的一大迷津,那么寻求跨越这一迷津的很大一部分努力,都必须付诸对柏拉图作品中“神话”部分的解读。在研究柏拉图的神话时,更关键也更困难的,还是这样一些始终绕不过去的核心问题:柏拉图反对传统神话(荷马)是很清楚的,可他自己为什么又要重写神话?神话和对话的其他部分尤其辩证讨论部分的关系是什么?秘托斯和逻各斯这两种言辞类型的关系是什么?神话在柏拉图对话中的位置和作用究竟为何?每个神话的独特含义是什么?总而言之,这些问题都涉及究竟应该如何来解释柏拉图笔下的神话。 在《王制》的结尾处,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给他的读者讲了一个神话故事,描绘战士俄尔死后下到冥府游历一番,最后又复活过来的所见所闻。无论从结构还是意图看,这一做法的理由都颇难揣测。后来,伊壁鸠鲁的信徒科罗塞特(Coloset),专门就这个俄尔神话提出严厉批评,对柏拉图发出了如此质问: 如果你想给我们传授一种关于天上世界的概念,揭示我们灵魂的诸种状况,为什么你不用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来做呢。而要用那些想象出来的人物、事件、场景,恰恰把真理的入口都弄得不纯净了,拙劣地模仿一个剧作家? 科罗塞特觉得,哲人不应该虚构故事,虚构对传授真理来说是不适宜的。西塞罗在写他的《论共和国》时,以柏拉图的《王制》为楷模,最后部分也模仿俄尔神话讲述了天学景象,不过,场景从冥府变换到了梦中。 作为代替的是,柏拉图创造了自己的神话体系(mythology)。在这个过程中,他特别强调那种明显的共同神话谱系。柏拉图神话的大体框架、基本象征和主要人物都能在一些古老而熟悉的传奇和故事中找到其对应。并且,这些传奇和故事的讲述者,不管是苏格拉底还是其他一些对话者,常常都借助别人的权威来给出自己的讲述。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的神话体系还建立在他自己通过辩证法而获得的领悟上。对他来说,神话是根据意愿来塑造的故事。如此,神话并非理性的对立面。在介绍其对冥府的一种描述时,苏格拉底可以在对话中向对方说(《高尔吉亚》523a):你会把我的描述看作寓言(muthos),但我却当它是一个合理的故事(10gos)。在柏拉图的笔下,神话的确成了人类理智的一种手段。但是,神话并没有那种辩证知识内在的确定性。对于一个神话,一个人只能被说服。对于一个有判断力的人来说,坚持认为事物就如神话中描绘的那样实际存在,是不合适的,最多这只能是相似或可能(《斐多》114d)。神话“整体上说来是假的,但其中也不乏真实”,苏格拉底如此确定那些诗人们的故事(《王制》377a)。这一点对柏拉图的神话同样有效。可是,哲人必须冒险相信它,他会高兴地听这些故事(《斐多》114d;《蒂迈欧》29d)。要是不加上神话,有些哲学探究就肯定无法达到目的(《王制》614a)。
评分洛克政治思想的基督教基础这本书很好能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