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克里希那穆提具代表性的系列著作
首次亮相中文世界
大师智慧 深度品读
内容简介
《让心入静》是《克里希那穆提集》的第六本,收录了克里希那穆提1949—1952年在世界各地所做的演讲和讨论。身处冲突动荡的世界,面对生活的难题,我们该如何去寻得内心的安宁,洞见世相的真谛?如何通过实现心灵的宁静进而实现生活的幸福?放弃努力的逼迫,停止意识的思虑,简单直接地去生活,我们将会享受到寂静之心带来的平和与快乐。
《克里希那穆提集》系列共17本,涵盖了克里希那穆提在1933至1967年这35年间的演讲,堪称是克氏最具代表性的系列著作,已经包括了他的全部思想。
作者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美国《时代周刊》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五大圣者之一”。他生于印度,少年时期开始专门的灵性修炼,以后成为彻悟的智者。他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他一生的教诲旨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迷茫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他的著述是由空性流露的文字和讲话集结而成,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留下广泛深远的影响。
目录
出版前言
英文版序言
印度拉贾蒙德里
做一个安静的观察者
要想认识问题,心灵必须安静下来
在无为的姿态中,认知悄然来临
印度马德拉斯
认识“当下实相”,才会获得满足
我们有一种双重本性
独在与孤独是两码事
斯里兰卡科伦坡
宗教妨碍认识问题
行动
信息即知识,它与智慧截然不同
我们不过是不断重复的留声机
遵从是对智慧的否定
冲突代表了倒退
关系
印度孟买
不怀任何希望地生活
认识了模仿才有创造力
幸福是一种没有任何依赖的存在状态
要想认识真理,心灵必须是简单的
终结反应,便是认识自我
净化关系就是自己转变的开始
法国巴黎
问题的制造者就是自己
寻求心理安全破坏了生理安全
依赖性将幸福挡在门外
自知是智慧的开始
没有冥想,就无法自知
美国纽约
不分心才能发现真理
认识自我没有方法可循
是什么导致了我们内心的矛盾?
观察者即所观之物
只有困惑的人才会去选择
美国华盛顿
若想改变世界,就得觉知自己的心理反应
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寻求着隔离
欲望是痛苦
心理上渴望结果,手段势必变坏
获取,妨碍了我们清楚、简单、直接地生活
印度马德拉斯
认识欲望的整个过程
信仰带来局限与隔离
认识欲望,不是去谴责它
什么是“我”?
体验是如何强化自我的?
若想真爱来临,必须终结意识
痛苦是什么
衰退的根源
思想是衰败的主要因素
自我能够终结吗?
自我欺骗的根源
觉察自我中心的行为
英国伦敦
思想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能摆脱观念与行动的冲突吗?
直接地应对问题
直接进入体验,不要通过词语命名
努力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活动
超越思想的产物
精彩书摘
做一个安静的观察者
聆听是有艺术的。聆听,只为探明所说的话的涵义,听后做出判断,予以接受或者抛弃——但首要的是聆听。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困难在于我们并没有在聆听,我们是怀着或敌意或友好的心态来到这里的,而不是抱着客观中立的态度去聆听。如果你以中立的姿态去听,那么显然你就将开始去发现那蕴含在词语背后的东西了。词语是一种交流的手段,你必须要学习我的语汇,我话语背后的涵义,尔后你就会懂得所论主题的意义了。首要之举,便是学会正确地聆听。假若你抱持着偏见去读一首诗歌,那么你怎么可能理解它呢?要想领会诗人希望你理解的东西,你就得带着自由去阅读。
当前摆在我们大部分人面前的问题是,个体究竟是被社会利用的工具,还是社会为之服务的目的?你、我,究竟是按照某种模式为社会利用、指挥、教化、控制和塑造,还是说,社会、国家是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体是社会的目的,还是仅仅作为一种战争的工具,是被驯化、盘剥和宰杀的玩偶?这就是摆在我们大多数人面前的一道难题,这就是世界的难题:即个体究竟是社会的单纯的工具,是一个在各种影响之下被塑造出来的玩物,抑或社会是为了给个体提供服务而存在的?
你打算怎样去找出该问题的答案呢?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对吗?假如个体仅仅是社会的一个工具,社会就要比个体重要得多。如果这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放弃掉个性,去为社会效劳,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就必须发生彻底的改变,个体将会沦为一个工具,被社会使用、毁坏、杀戮、用完即弃。但倘若社会是为个体而存在的话,那么社会的功用就不是要让个体去顺从某种模式,而是要给予他自由以及自由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要探明什么是谬误。
你将如何对这一问题展开探寻呢?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是吗?它不依赖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无论是左倾的还是右倾的,如果它依靠某种意识形态,那么它就仅仅是一种观念,而观念总是会导致敌意、混乱与冲突。假如你依靠左倾的、右倾的或是宗教性的书籍,你就会去依赖单纯的观念,或许是佛教的,或许是基督教的,也可能是资本主义的或共产主义的,它们只是观念,而非真理。事实是永远无法被否认的,但关于事实的观点却可以遭到驳斥。只要我们能够探明问题的真相,就可以不依附于任何观点来展开行动了。所以,没有必要去在意他人所说的话,难道不是吗?左翼或其他领袖的观点是其所受的限定的产物,因此,只要你为了有所发现而去依赖书本上所说的,你就只会为观点所囿,而这并不是认知的正确途径。
一个人要怎样才能探明关于该问题的真理呢?这是我们行动的根基。想要懂得此问题的真理,就得摆脱一切宣传,这意味着,你要能够不去依附于任何观点,独立地审视该问题。教育的全部任务,在于唤醒个体。要想洞悉此问题的真理,你必须格外的清楚明白,这表示你不可以去依赖某位领袖,当你出于混乱而选择了某个领袖的时候,你的领袖们同样将是混乱的,而这便是世界上发生的情形。所以,你不可以求助于你的领袖来获得指引和帮助。
那么,问题就在于,如何找到该问题的真相:个体究竟是社会的工具,还是说,社会是为了个体而存在的?你打算怎样去探明——不是在智力层面,而是实际上去探明。你所说的个体,是指什么意思?“你”又是什么?我们是什么,生理的和心理的、外在的和内在的“我们”是什么?我们难道不是环境影响的产物吗?我们难道不是自身的文化、国家、宗教等等的产物吗?因此,个体是文理科教育的结果,你是环境的结果。有些人声称,你不仅仅是物质的,而且还是某种更高的存在——实相、神就蕴含在你的身上。这毕竟不过是一种观点罢了,是社会影响的产物,它是一种受限的反应,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在印度,你相信自己不止是物质影响的产物,而其他地方的人则认为自己仅仅是物质影响的结果。两
种信仰其实都是受限的,都是源于社会的、经济的和其他方面的影响——这一点是相当显见的。所以,我们应该首先认识到我们是自己周围的社会影响的产物,不管你是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左翼意识形态或是什么都不信,你都是自身所受限定、所处环境的产物。
……
前言/序言
克里希那穆提1895 年出生于印度南部的一个婆罗门家庭。 十四岁时,他被时为“通神学会”主席的安妮? 贝赞特宣称为即将到来的“世界导师”。通神学会是强调全世界宗教统一的一个国际组织。贝赞特夫人收养了这个男孩,并把他带到英国,他在那里接受教育,并为他即将承担的角色做准备。1911 年,一个新的世界性组织成立了,克里希那穆提成为其首脑,这个组织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让其会员做好准备,以迎接世界导师的到来。在对他自己以及加诸其身的使命质疑了多年之后,1929 年,克里希那穆提解散了这个组织,并且说:
真理是无路之国,无论通过任何道路,借助任何宗教、任何派别,你都不可能接近真理。真理是无限的、无条件的,通过任何一条道路都无法趋近,它不能被组织;我们也不应该建立任何组织,来带领或强迫人们走哪一条特定的道路。我只关心使人类绝对地、无条件地自由。
克里希那穆提走遍世界,以私人身份进行演讲,一直持续到他九十岁高龄,走到生命的尽头为止。他摒弃所有的精神和心理权威,包括他自己,这是他演讲的基调。他主要关注的内容之一,是社会结构及其对个体的制约作用。他的讲话和著作,重点关注阻挡清晰洞察的心理障碍。在关系的镜子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了解自身意识的内容,这个意识为全人类所共有。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不是通过分析,而是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在这一点上克里希那穆提有详尽的阐述。在观察这个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己内心存在着观察者和被观察之物的划分。他指出,这种划分阻碍了直接的洞察,而这正是人类冲突的根源所在。
克里希那穆提的核心观点,自1929 年之后从未动摇,但是他毕生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简洁和清晰。他的阐述中有一种变化。每年他都会为他的主题使用新的词语和新的方法,并引入有着细微变化的不同含义。
由于他讲话的主题无所不包,这套《克里希那穆提集》具有引人入胜的吸引力。任何一年的讲话,都无法涵盖他视野的整个范围,但是从这些文集中,你可以发现若干特定主题都有相当详尽的阐述。他在这些讲话中,为日后若干年内使用的许多概念打下了基础。
《克里希那穆提集》收录了克里希那穆提中年及以后出版的讲话、讨论、对某些问题的回答和著作,涵盖的时间范围从1933 年直到1967 年。这套文集是他教诲的真实记录,取自逐字逐句的速记报告和录音资料。
美国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作为加利福尼亚的一个慈善基金会,其使命包括出版和发布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影片、录像带和录音资料。《克里希那穆提集》的出版即是其中的活动之一。
《静海心田》 一、 尘嚣之外,寻觅内心的宁静之所 现代生活的洪流,裹挟着我们日夜奔腾。信息爆炸的时代,焦虑与浮躁如影随形,我们的心灵如同被狂风吹拂的树叶,摇曳不定,难以找到片刻的安宁。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深夜的寂寥星辰,我们的思绪似乎从未真正停止过奔跑。工作中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过往那些无法释怀的片段,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我们困于其中。 “静海心田”并非一本提供速效解决之法的鸡汤读物,它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您踏上一段回归内在、探寻平静的旅程。这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真正的宁静并非源于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澄澈与安然。它不提供“摆脱”焦虑的魔法,而是教会我们如何与焦虑共处,如何在那份躁动之中,找到一个安稳的锚点。 在喧嚣的世界里,我们早已习惯于向外索取:向外界寻求认同,向物质寻求满足,向他人寻求慰藉。然而,这种向外追逐的模式,往往如饮鸩止渴,越是追逐,越感空虚。当外界的波涛汹涌时,我们的内心也随之摇晃,失去方向。而“静海心田”则引领我们将目光转向内在,发掘那片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海洋,在那里,即使惊涛骇浪,也能拥有一颗如镜面般平静的湖泊。 本书并非宣扬消极避世,恰恰相反,它鼓励我们以更清醒、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当内心平静时,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做出更明智的判断,用更从容的态度去应对生活中的风雨。这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源于对自我深刻理解的力量。 二、 认识心海的潮汐:理解情绪的起伏与调和 我们的情绪,如同大海的潮汐,时而汹涌澎湃,时而温柔低语。喜悦、悲伤、愤怒、恐惧……这些情绪如同自然的规律,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许多时候,我们被这些情绪所吞噬,被愤怒烧灼,被悲伤淹没,被恐惧束缚。我们试图压抑它们,却发现它们如同潜藏的暗流,伺机而动,更加汹涌地反扑。 “静海心田”的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情绪的本质,帮助我们理解情绪的发生机制,以及它们为何会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想。我们并非要消灭情绪,而是要学会与之共舞。通过一些温和的观察与接纳的练习,读者可以学会如何辨识自己情绪的源头,理解它们传递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成为情绪的奴隶。 这本书会引导读者去认识到,情绪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们只是信号。愤怒可能是在提醒我们某种界限被侵犯,悲伤可能是对失落的自然反应,恐惧则可能是在提示我们面临潜在的危险。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理解和回应这些信号。 我们将学习如何不被负面情绪所裹挟,如何在情绪的浪潮中保持觉察,不让它将我们带向失控的边缘。这并非易事,需要持续的练习与耐心。书中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例如情绪日记、情绪呼吸法、以及识别并挑战负面思维模式等,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情绪调和的能力。 理解心海的潮汐,意味着接纳生命的丰富性,包括那些我们常常试图回避的“负面”情绪。当我们可以平和地注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与之搏斗时,我们就赢得了内在的自由。这种自由,是通往真正平静的第一步。 三、 锚定内心的灯塔:专注当下,观照自我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的思绪常常像脱缰的野马,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来回奔跑。回忆的牵绊,担忧的缠绕,让我们错过了眼前最宝贵的风景,也让我们与真正的自己渐行渐远。“专注当下”,这个词汇听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却异常困难。 “静海心田”将深入探讨“活在当下”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练习,将我们纷乱的思绪重新拉回到此刻。书中会介绍多种培养专注力的技巧,不仅仅是简单的冥想,更涵盖了将专注融入日常生活的各种方式。 我们将学习如何成为自己思绪的观察者,而不是思绪的囚徒。通过“观照自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思维的模式、习惯性的反应,以及那些潜藏在意识深处的信念。这种自我观照,是认识自我的关键,也是改变自我的起点。 这本书将引导读者去发现,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行走、每一次倾听,都可以成为通往当下的桥梁。通过感官的重新唤醒,我们可以重新连接这个真实的世界,体验到生命最本真的美好。例如,在品尝一杯茶时,全身心地去感受茶的温度、香气、滋味;在与人交谈时,全神贯注地去倾听对方的每一个字句,而不是在脑海中构思自己的回应。 “锚定内心的灯塔”,意味着在汹涌的思绪之海中,找到一个坚实的立足点。这个灯塔,就是“此时此刻”。当我们的注意力不再被过去的懊悔或未来的忧虑所占据时,我们的内心便能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稳定与平静。这种平静,并非麻木,而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觉知,一种对生命全然的接纳与投入。 四、 活出内在的和谐:与自己和解,与世界链接 真正的宁静,最终体现在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以及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方式上。“静海心田”的第四部分,将触及“内在和谐”的核心议题。这包括了自我接纳、自我关怀,以及如何以一种更平和、更有爱的姿态去面对他人和周遭的世界。 许多时候,我们内心深处的冲突,源于对自己的不接纳,对自己的严苛要求。我们总是在与“不够好”的自己较劲,这种无休止的斗争,耗竭了我们的能量,也剥夺了我们感受幸福的能力。本书会提供一些方法,帮助读者去放下对完美的执着,去拥抱那个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 我们将学习如何善待自己,如同对待最珍爱的朋友一样。这意味着在遇到困难时,给予自己安慰和支持,而不是指责和否定。通过自我关怀的练习,我们可以滋养自己的心灵,重建内在的安全感。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的内心变得祥和与宁静时,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积极的改变。我们不再以评判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是能够以更多的理解与同情去回应。这本书将探讨,如何将内心的平静转化为外在的和谐,如何在人际互动中保持真诚与善意,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传递一份宁静的力量。 “活出内在的和谐”,意味着我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自己、与他人、与整个宇宙,都建立起了一种深刻而有意义的链接。这种链接,是基于爱、理解与包容。当这种和谐的状态成为我们生命的常态时,我们便能真正体验到,平静并非一种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一种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五、 开启静谧之旅:实践与持续 “静海心田”并非一本读完即弃的书,它是一份行动的指南,一份唤醒内在潜能的起点。书的最后部分,将着重于如何将书中的理念和练习,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并鼓励读者建立起持续的实践习惯。 我们认识到,真正的改变,来自于日复一日的微小行动。这本书不会提供“灵丹妙药”,而是强调“润物细无声”的积累过程。它会提供一些可行的步骤和建议,帮助读者将“静海心田”的理念,从书本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无论是早晨的片刻静思,通勤路上的呼吸练习,午餐时的正念饮食,还是睡前的一段反思,都可以成为滋养内心宁静的土壤。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并持之以恒。 “静海心田”相信,每个人都拥有回归宁静的内在力量。这本书的目的,便是点燃这束力量的火花,并为它提供滋养的燃料。它希望成为您在这条寻静之路上,一位忠实的伙伴,一个温暖的引导者。 请记住,这条通往内心宁静的旅程,没有终点,只有不断深入的探索与体验。愿“静海心田”能陪伴您,在生命的海洋中,找到那片属于您自己的,波澜不惊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