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砖精品赏析

汉画像砖精品赏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国新 著
图书标签:
  • 汉画像砖
  • 画像石
  • 考古
  • 艺术
  • 历史
  • 文化
  • 古代艺术
  • 砖雕
  • 汉代
  • 文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823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1398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1
字数:2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汉画像砖精品赏析》在中国汉画像砖艺术宝库中精选一百块逐一进行艺术阐释,并且每块画像砖配一幅本砖的原砖照片或拓本图像,力争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成为人们了解汉画像砖精品艺术、理解汉代视觉艺术语言的基础资料和通俗读物。

内容简介

  《汉画像砖精品赏析》中包括从各地的汉画像石中精选了100方,按照地域分为河南南阳、山东、江苏徐州等六个部分,结合地域特征,重点剖析了汉画像石艺术的雕刻技法、构成艺术、造型法则和艺术特征,是站在一定学术高度对汉画像石艺术进行鉴赏的一部专著。

作者简介

  李国新,河南社旗人。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农林大学汉画造型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汉画学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参与国家重点课题4项、省级重点课题5项,出版《汉画学》《画像石艺术鉴赏》《砖石札记——汉画造型语言研究》《汉画像石造型艺术》《诗话东湖》等专著10部,发布学术论文50余篇。

目录

境技练达———河南南阳汉画像砖精品赏析
一、胡汉战争的史诗
二、秦始皇的“精神新衣”
三、精彩的穿越,丰富的内涵
四、酣酒奏大风
五、频频移步三维砖
六、和谐默契、形神俱备的组合
七、不同凡响的艺术表现
八、视觉上的“麻辣烫”
九、艺高胆大,险绝中见真功
十、不可思议的精妙表演
十一、以形传神的佳作
十二、英雄的样板
十三、典雅的范例
十四、童话般的艺术世界
十五、 年前的毕加索经典造型模式
十六、优美的画面,神秘的文化内涵
十七、在闹市中愣神的小吏
十八、郊外的盛会
十九、多维空间的超时空对接
二十、庭院内的视觉盛宴
二十一、门吏的悄悄话
二十二、唱出的神话和历史
二十三、忠言逆耳,酒乐娱人
二十四、砖上山水
二十五、汉代娱乐生活白描
布像造境———河南洛阳汉画像砖精品赏析
一、重复的魅力
二、一幅典型的白描图卷
三、规则的造型,自然的面貌
四、天马的盛典
五、事半功倍的造型模式
六、运动中的形象和情节
七、守护骏马
八、形象的蜕变
九、洛阳汉画像砖中的异类
积微成锦———河南其他地区汉画像砖精品赏析
一、活字印刷的先驱
二、精彩的马赛克艺术
三、电影胶片似的构成模式
四、重重铺陈,形形排比
五、非同一般的造型
六、 年前的时尚美眉
七、浪漫而精彩的表演
八、玉树临风的门亭长
九、风驰电掣的四轮马车
十、万马千军度阴山
十一、洒脱而细腻的形象
十二、积木式的建筑
十三、大人物的形象
十四、实用建筑的典范
十五、独特的艺术形式
十六、似蛇非蛇的双龙
十七、日常生活的蒙太奇式表现
十八、擦肩而过的图像“列车”
十九、平淡之中的真功夫
二十、高明的视觉中心选择
图侃浮世———巴蜀地区汉画像砖精品赏析
一、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佳作
二、设计出来的真实空间
三、趋于完美的透视造型
四、速度的暗示
五、团圆的温馨
六、四平八稳中的生动活泼
七、团队的力量
八、透视原理的逆向运用
九、无声的劳动号子
十、分工协作制佳肴
十一、知识的吸引力
十二、圣莲下的精灵
十三、步调一致的二骑吏
十四、 年前的市场
十五、动态视觉焦点的诞生
十六、人头攒动制盐忙
十七、春色满园关不住
十八、辛勤劳作着的“工蚁”
十九、楔形构图的力量
二十、方向切换出来的秩序
二十一、不动而动效果的产生
二十二、众星捧月般的氛围营造
二十三、飞转的涡轮
二十四、多形象组成的稳固画面
二十五、巧妙的方圆对比模式
四神开泰———陕西汉画像砖精品赏析
一、典雅造型的典范
二、愈夸张愈真实
三、典雅的动态感
四、精致造型的典范
五、排列组合的力量
六、被线条装饰的白虎
七、形象生动的朱雀
八、至简的青龙
九、画意十足的朱雀
边域之花———其他地区汉画像砖精品赏析
一、完美的书画合璧
二、“拙”尔不群的造型
三、盖世的神力
四、拔山的神功
五、简洁的造型,精致的面貌
六、祥云的魅力
七、视听觉神奇的连通
八、小画面,大场面
九、动感十足的水鸟
十、大舍下的舞乐和合
十一、至简的童话世界
十二、无欲的钱童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二、秦始皇的“精神新衣”
  史传禹集天下之金铸成九鼎,放置于天下九州,于是,“九州方圆”便有了代表天下的含义。谁拥有了这些宝鼎,就象征着拥有了江山。
  身为秦朝始皇帝的嬴政,自然会有拥有宝鼎的强烈渴望。久访之下,得知宝鼎遗失于泗水。于是,他便迫不及待地派人到泗水捞鼎,该画像砖就真实展现了泗水捞鼎的生动画面。
  画面的中心部位是一座虹桥,在虹桥的上下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捞鼎。从画面中众多的车马和骑士来看,始皇帝是非常重视这次活动的。因为宝鼎是代表天下的重器,捞取它是一件极为庄重、极为盛大的活动。如此盛举,搞一个大型的庆祝活动造势是很有必要的。人们在桥正中竖起一个建鼓,两人边跳边打,还有两个摇拨鼓者并排立于他们右边,与之合奏。这样就把捞鼎的场面烘托得热火朝天。桥下有两条小船,每条船上各有两人,他们好像刚刚把鼎从水里捞上来,并欲把鼎吊上桥去。与他们配合的是虹桥两端的四个人,他们一边两人,对称排列,正用力地往上拉鼎。快要大功告成之时,一条巨龙于鼎的右侧腾空跃起,把系鼎的绳子咬断,结果绳断鼎落。再往水中寻觅却久觅不得,泗水捞鼎活动终告失败。汉代人极力表现这个故事是为了扬汉贬秦:有德则自然得鼎,失德则自然失鼎。秦始皇失德无道,宝鼎已在眼前却得而复失,秦灭汉兴乃是天道必然。
  同时,在捞鼎的过程中,虹桥的交通并没有中断:画面的左边一辆轺车正经过顶端饰有凤凰的单阙准备过桥;桥的左端一辆轺车正在爬桥;桥的右端一辆轺车和两个单骑似乎刚刚过桥。在凤阙的右端更远处的空间里,一人正大步飞奔着套兽。总之,生活照旧,被秦始皇十分看重的泗水捞鼎失败,并未影响社会秩序。制砖工匠不厌其烦地反复铺陈桥通路畅,意在暗示秦王失鼎,世事照转。目的依然是为了贬秦,为汉王朝歌功颂德。
  在汉画中,泗水捞鼎的画面还是比较常见的,但在汉画像砖上表现如此题材,并且构建出如此宏大的场景和气势,实属罕见,堪称汉画像砖中的精品。
  三、精彩的穿越,丰富的内涵
  “双龙穿璧”是汉画中常见的题材,可能是由人祖伏羲、女娲的人首鳞身的故事引申出来的灵异题材。一般汉画中常见的伏羲、女娲形象,上端的人首往往似夫妇般相对,尾部交互穿插缠绕。有些画面在缠绕的龙身下方,甚至还安排一个小人儿,其内含的对生育祈愿的吉祥含义是显而易见的。伏羲、女娲图像的吉祥寓意延伸并演变为“二龙交尾”,就让双龙身交接点正好处在代表天门的圆形的玉璧里,以此来隐喻“天造神授”的生育祈盼。期盼多生子、生贵子是古代先人挥之不去的情结,而汉代人认为龙乃天之子而最为贵,这就是汉画中常见的“双龙穿璧”的文化内涵所在。
  这个图像较之一般所见的类似形象更加复杂多变,精彩纷呈,是此类汉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原因在于画面上龙首、龙颈、龙爪、龙尾的交错穿插关系层次丰富和显示高贵身份的玉璧,更在于羽人、白虎、熊、牛在双龙穿璧而相交的紧要关头闯入画面,反衬了画面的气氛,强化了画面感,使画面情节显得跌宕起伏,激情荡漾。画面中,白虎可能象征女性的生育力,羽人则有可能象征天上和仙界。在汉代人的心目中,熊不仅是旺盛生殖力的象征,还具有不言而喻的神奇力量,同时又具有辟邪的功能。在上古神话传说中,大禹是有熊氏部落的首领,曾经在治水过程中因为龙门难开而化身为熊,用神力打开龙门。在一些汉画像中还出现有熊托建筑、熊负重物的画面。具有驱邪吃鬼等超能力的方相氏,一般也被表现为熊的模样。牛体壮剽悍,犄角锐利,充满野性,是力量、强悍、阳刚、博大的象征。《说文解字》中有“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的记载。所以,传说中神农氏炎帝就是牛身人首的形象。总之,画面中的诸配角又各有其含义,目的是为了增强画面内在的象征性和神圣性。
  该画像砖具有如下的艺术特色:一、外框工整。该画像砖的边框是由均匀直线围成的菱形纹修饰的,显得工整而精致。二、画面中的形象采用浮雕与线相结合的造型模式,使突出于平整砖面上的形象又多了线的装饰,显得立体、醒目和精致。如虎和羽人的身上,龙、熊与牛的头部都使用了精美的线,使物象的每个细节都显得很精彩。三、于平淡之处体现丰富。此龙与彼龙,除在玉璧中十字交接外,还有多个部位交互穿插:龙颈与龙身、龙爪与龙尾、龙爪与龙身之间前后空间关系的多次转换都很相似,但绝无雷同。特别是双龙身十字相交穿越玉璧时,龙身与龙身、龙身与玉璧之间的空间关系处理得非常细腻到位。两条多处交错的龙身和六个突出的龙爪聚集在一起,在画面中成为形象密集的交会地,清晰而有条理,显得十分耐看。四、点状机理的成功运用。在圆形的玉璧上装饰着一些突起的圆点,这些点随玉璧一圈一圈排列成大小有序的同心圆,显得均匀而自然,增加了玉璧的真实感。玉璧上的点在画面中格外地醒目,不着任何色彩,依然显得溢彩流光,给人一种精致的高贵感。
  ……

前言/序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灿烂辉煌,博大精深,很值得研究和传承。但许多东西由于年代久远而不为现代人所关注和了解,更不被世界所认识,它们沉睡在古书里,寂寞在博物馆里,蒙尘在文物仓库里。许许多多的珍贵传统文化资源,最终被封存在过往的时空里。青年一代跟随现代媒体,对自己的母体文化反而缺乏了解。曾经有一个学生告诉笔者:西方文化博大精深,很值得借鉴;中国古代文化零散琐碎,没什么意思。呜呼,中国五千年文明何等厚重! 灿若星海的民族文化瑰宝何等壮观! 难以数计的艺术品何等耀目! 难道时代真的忽视了中华传统文明? 痛定思痛,笔者觉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漠视和排斥不是青年人的错,而是因为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没有及时在传统文化和时代发展之间构建足够的通道,阐释得不够,宣传得更不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笔者决定从建“桥”入手,迈开向青年一代、向时代、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步伐。长江和汉江交汇于武汉,也把此地分割为各自孤立的三镇,因此这里的人对桥的理解就较为深刻。桥,可以使天堑变通途,把相互孤立的三地连接成一个四通八达的整体城市,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传统文化和现代认知方式之间建立一座座桥梁,以吸引更多的人沿着畅达的通道,与传统文化发生更多、更深刻的接触? 这对弘扬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提高时代和世界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度,拓展传统文化的潜在价值等都意义重大。
  汉画像砖是中国汉代最珍贵的图像资料图库之一,存世量大,艺术价值高,蕴藏着很多古老而新鲜的元素,具有巨大的视觉艺术开发和拓展应用价值。中国画像曾和日本浮世绘一道进入欧洲,对20 世纪初的现代派绘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若其潜在的价值被完全开发出来,必然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掀起一场巨大的变革。因为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期,所以汉画艺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无拘无束的创新气场和沉雄博大的精神气质。由于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汉画才被艺术界所认识,其被人看重并深入研究的时间就更短了。而且,绝大多数汉画像砖因为年代久远,已铅华尽失,素面向人,自然不能吸引匆匆而过的世人。人们即便能耐下心细看,也未必能够完全会意其造型语言的曼妙之处。因此,把汉画像砖图像展示出来,用现代人能接受的语言加以阐释,让人们先了解和读懂它,然后主动接纳它从而被吸引。这是把汉画像砖艺术推到世人面前的第一步。以后网络、影视等多种传媒再逐渐跟上,总会把大汉雄风植入青年一代的知识库里,身体力行地逐层揭去传统文化的神秘面纱,让时代和世界乐意接受、渴望接受。
  本书在中国汉画像砖艺术宝库中精选一百块逐一进行艺术阐释,并且每块画像砖配一幅本砖的原砖照片或拓本图像,力争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成为人们了解汉画像砖精品艺术、理解汉代视觉艺术语言的基础资料和通俗读物。

《丝路流韵:古代壁画中的异域风情与文化交融》 一、引言:穿越时空的色彩记忆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寻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那些璀璨夺目的壁画艺术。壁画,作为凝固的历史和流动的色彩,是研究古代社会、宗教、贸易乃至民族迁徙的珍贵一手资料。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的通道,更是文明交汇的熔炉。在这条漫长而古老的路径上,不同地域、不同信仰的艺术元素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在岩壁之上绘就出气势恢宏、内容丰富的艺术画卷。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因其独特的时代风格、精湛的绘画技艺以及所承载的多元文化信息而具有极高研究和欣赏价值的壁画群,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它们背后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精神。 二、丝路壁画的地理与时代跨度 丝绸之路的壁画遗存分布极为广阔,从东部的敦煌莫高窟,到中部的克孜尔石窟、高昌故城,再到西部的龟兹、疏勒等地,形成了一条横跨数千公里的艺术长廊。本书将按照地理区域和历史分期,对这些重要的壁画群进行分章介绍。 2.1 早期(魏晋南北朝)的奠基与融合: 着重探讨早期壁画如何承载佛教初传的痕迹。此时期的壁画风格多带有强烈的犍陀罗和中亚遗风,人物造型古朴、线条粗犷有力,色彩多以矿物颜料的厚重感为主。例如,对早期佛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的描绘,如何体现了“西域化”的审美趣味,以及对人体结构和动态处理的初步探索。 2.2 盛唐气象的巅峰: 盛唐时期,壁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与辉煌。此时的画风吸收了汉魏以来的本土经验,融合了天竺的健硕与波斯的华丽,形成了雍容大气、气势磅礴的时代风格。重点分析供养人画像的社会意义、大型经变故事的叙事张力,以及如何通过精细的晕染技法(如凹凸法)来表现空间的深度和人物的立体感。 2.3 中晚唐至宋元的流变与地方色彩: 探讨在中央政权更迭和文化重心的调整下,壁画艺术如何适应地方藩镇或政权的审美需求。部分地区(如回鹘高昌地区)的壁画开始展现出世俗化、生活化的倾向,服饰、器物等细节描绘得尤为写实,为研究中晚期社会生活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证据。 三、壁画中的核心文化母题解析 本书将壁画内容划分为几个核心主题进行深入剖析,这些母题是理解丝路文化交流的关键钥匙。 3.1 佛教图像学的演变与本土化: 壁画中佛、菩萨、罗汉的形象是核心内容。我们将追溯“胡本佛”向“汉式佛”转变的脉络,关注装饰元素(如头光、背光、璎珞佩饰)的变化,以及密宗元素在西域壁画中出现的早期形态。 3.2 俗世生活的生动记录: 宗教壁画之外,世俗场景的描绘更具文献价值。书中将细致解读狩猎图、宴饮图、农耕图以及车马出行图。这些场景不仅展示了当时贵族与平民的衣着发式、饮食起居,更揭示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交融状态。例如,对“胡旋舞”、“琵琶乐舞”等异域艺术形式的图像捕捉,具有极高的音乐史和舞蹈史价值。 3.3 装饰母题中的异域符号: 壁画中的建筑、纹样和祥兽,是文化交流的无声使者。我们将专门探讨卷草纹、联珠纹、宝相花等图案的源流,以及来自西亚的狮子、飞天形象如何被中国工匠吸收和再创造。重点分析飞天形象从早期印度犍陀罗风格的健硕,到盛唐时期飘逸灵动的蜕变过程。 四、绘画技法与材料科学的探讨 艺术的震撼力离不开高超的技艺。本书不仅关注“画了什么”,更关注“如何画”。 4.1 颜料的地理起源与矿物学分析: 壁画的生命力源于其绚烂的色彩。通过对壁画中矿物颜料(如石青、石绿、朱砂、铅白等)的分析,可以反推这些颜料的可能来源地,从而佐证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书中将详细介绍传统壁画的底稿勾勒、打底层、上色、皴擦晕染等关键步骤。 4.2 线描的“骨法用笔”与“兰叶描”: 对比分析敦煌壁画中线条的力度、速度与韵律感,尤其是盛唐时期“曹衣带水,吴带当风”的用笔特点,以及西域画派对线条的简化与平面化处理,如何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绘画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语:壁画的当代价值与保护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总结丝路壁画艺术对于当代文化自信的意义。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壁画的病害监测、色彩还原和三维重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这些“墙上的史书”的深入赏析,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包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本书旨在为艺术史学者、文化研究者以及所有热爱古代艺术的读者提供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审美趣味的深度导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学术与大众科普之间的完美平衡。对于一些涉及到复杂的铭文释读或墓葬形制学的专业内容,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他提供了一个足够严谨的结论,但又不会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将普通读者拒之门外。如果对更深层次的考证感兴趣,文末的注释和参考书目又提供了清晰的指引,体现了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负责任的态度。我发现,即便是像我这样没有受过专业考古训练的人,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正是优秀学术普及读物所应具备的特质,它既尊重了专业性,又展现了对知识传播的热情与智慧。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叙事艺术颇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作者对图像背后“故事性”的挖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淋漓尽致。那些原本静止在砖块上的画面,在作者的笔下重新获得了生命力。比如,对于某些宴饮场景的描绘,作者不仅仅是罗列出现了哪些人物和器皿,而是结合当时的礼仪制度和宗法观念,重建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互动网络。再比如,那些描绘狩猎和农耕的画面,被赋予了强烈的生存意志和对自然的敬畏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对“铺首”和“阙楼”等建筑场景的解读,作者通过对这些附属元素的细致观察,成功地将个体图像嵌入到宏大的汉代宇宙观之中。这种“由微见著”的叙事技巧,让那些看似重复的符号焕发出新的意义,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历史细节的求知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庄重的古典美学。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拿在手里分量十足,仿佛就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版式上对留白的精妙处理,没有一味地堆砌图片,而是给每一幅画像砖留出了足够的呼吸空间,让观者可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那方寸之间的乾坤。色彩的还原度也非常高,那些古朴的赭石色、炭黑色,在现代印刷技术下依然能展现出汉代特有的那种苍凉而有力的质感。看到那些线条的勾勒,我仿佛能听到千年前匠人手中刻刀与砖石摩擦的声音,每一笔都饱含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极致追求,让阅读本身也变成了一种对传统艺术的致敬仪式,而不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远超出了普通艺术图录的水准,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性极强,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文物图录的刻板印象。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年代或地域划分,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系列主题化的章节,比如“汉代的生活侧影”、“神话与信仰的交织”甚至是“动物世界的寓言”。这种分类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画像砖的维度,让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其艺术形式,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密码。作者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叹服,那些解读性的文字,既有扎实的考古学支撑,又不乏人文关怀的洞察力,行文流畅,绝不干涩。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聆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一个个尘封已久的故事。特别是对某些特定主题中不同地域风格的对比分析,那种细致入微的比较,让我对汉代艺术多元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深度和广度兼备,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

这本书的收藏价值远超出了其阅读价值。首先,就图片的精选而言,它汇集了众多罕见或过去仅在专业期刊中才能一见的珍品,许多砖拓的清晰度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仿佛能透过照片触摸到砖面的粗粝感。更重要的是,它的主题选择和分类逻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具有研究潜力的视角来审视汉画像砖这一艺术门类。我甚至已经开始尝试使用书中的某些分类框架,去重新整理我个人收藏的一些零散的图像资料。这种启发性是真正有价值的,它不仅仅是一本“看图说话”的图册,更像是一部活的“索引”和“方法论”。我相信,对于任何致力于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将是案头必备的、具有长期参考价值的经典之作,其信息密度和思想深度是极难在其他单行本中找到的。

评分

很好!

评分

在中国汉画像砖艺术宝库中精选一百块逐一进行艺术阐释,并且每块画像砖配一幅本砖的原砖照片或拓本图像,力争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成为人们了解汉画像砖精品艺术、理解汉代视觉艺术语言的基础资料和通俗读物。包括从各地的汉画像石中精选了100方,按照地域分为河南南阳、山东、江苏徐州等六个部分,结合地域特征,重点剖析了汉画像石艺术的雕刻技法、构成艺术、造型法则和艺术特征,是站在一定学术高度对汉画像石艺术进行鉴赏的一部专著。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满意

评分

很好!

评分

满意

评分

很好!

评分

在中国汉画像砖艺术宝库中精选一百块逐一进行艺术阐释,并且每块画像砖配一幅本砖的原砖照片或拓本图像,力争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成为人们了解汉画像砖精品艺术、理解汉代视觉艺术语言的基础资料和通俗读物。包括从各地的汉画像石中精选了100方,按照地域分为河南南阳、山东、江苏徐州等六个部分,结合地域特征,重点剖析了汉画像石艺术的雕刻技法、构成艺术、造型法则和艺术特征,是站在一定学术高度对汉画像石艺术进行鉴赏的一部专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