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2014 新周刊2014年度佳作

吐槽2014 新周刊2014年度佳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周刊》杂志社 编
图书标签:
  • 吐槽
  • 新周刊
  • 2014年度
  • 文化评论
  • 时事评论
  • 社会观察
  • 幽默
  • 讽刺
  • 年度佳作
  • 杂文
  • 非虚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739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20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0
字数:2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新周刊》,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新周刊》,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
  《新周刊》,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
  《新周刊》,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略的"智囊"和"思想库"。
  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内容简介

  疯狂的房价和日新月异的租房价让生活在北京的外地人不断刷新着有关居所的新名词:从地下室生存到胶囊公寓,从蜗居到井下穴居,北京客的生存智慧和忍耐力让人叹为观止。(《雾霾中的北京哲学》)
  伪基百科对于"叫兽"行为有过描述:"叫兽"是只出没于大学之内的生物,而且对于可爱的女大学生特别感兴趣,据说有时会在四下无人时以推倒可爱的女大学生为乐,但在众人面前则会表现出伪学术伪持平的伪面目。(《白天是教授,晚上是叫兽》)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玩法。(《自拍、微约、广场舞--代际断裂的社会病理分析》)
  2014《新周刊》,记录着2014年中国社会的脉动和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作者简介

  《新周刊》杂志社,由广东出版集团、三九企业集团联合主办。每期128页全彩印刷,每月1日、15日出版,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同时,《新周刊》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目录

吐槽北京--活在北京100怕
雾霾中的北京哲学
张永和:从水平城市到物体城市到反城市
沈继光:5000张照片为古城消逝留下证据
窦文涛:我活在北京,就是为了"自私"
王久良:在垃圾场遭遇北京
金磊:北京至今没有一个城市安全的建设观
活在北京100怕
北京:离北平最远的城市
丑陋的中国男人?
中国男人是怎样变丑的?
不是一个人丑,是一群人丑
商界丑男批判:他们是一群实用主义者
中国商人被丑化了几千年
白天是教授,晚上是叫兽
治学当有君子之德
昨天是暖男,今天是渣男
正常或低奢对中国男人来说太难了
为什么美女不爱嫁美男?
你越挑剔,你的男人越美丽
那些史上最丑的极品男
中外美男考
如何成为一个妖孽--新女性圣经?/?
为什么要成为一个妖孽!
中国妖孽榜
时尚奶奶
新时代女性的35个特质
当男人吐槽女人,他们在吐槽什么?
阴谋论患者--谁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
阴谋论患者:病,并快乐着
阴谋论的12个社会病理学标本
口语中的阴谋论
丹·布朗与他的阴谋世界
20个未被医学命名的社会病
阴谋论为什么这么红?
我不是装,我是刻奇?/?
我们只是在刻奇
他不是前卫战士,而是亲爱的刻奇分子
刻奇词典
商业如何"刻奇"制胜?
刻奇是"梦想""情怀",也是收视率
值得警惕的是"刻奇的刻奇"
刻奇里的中国
自拍、微约、广场舞--代际断裂的社会病理分析?/?
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玩法
Selfie潮流中的中国人
哪一代中国人能拥有正常的情爱关系?
他们为什么不跳广场舞?
中国老人批判
广场舞的江湖传说
我们是如何沦为粗鄙一代的?
不想过年?/?
"恐归族"的价值宣言马上逃离!
节日红黑榜
特立独行者的"拒绝"辞典
春节可以向圣诞节学什么?
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过年经历
一过年,好青年就变成了问题青年
没有春节的职业
谁的城市??/?
野生动物是人类最好的邻居
石屎森林中的动物存活秘诀
人与鹿的共存之道
要不要"动物警察"来保护动物?
15平方米的香港
香港诗歌电车行
去创业吧,万一成功了呢?
游学社交圈
一只妖股的炼成史
潜水者谷歌在中国还能做什么?
悲观的《21世纪资本论》
硅谷大佬的中国打怪升级之路
奇点时代?
中国的性学专家
一件貂皮大衣的奇幻旅程
一个"扶都"的诞生
没有好道具师的剧组拍不出好片子
包子总和政治有关
他们知道得太多了!
"蜂鸟"邓紫棋: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
黄渤50亿影帝的一天

精彩书摘

  阴谋论患者--谁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
  你太天真了!--他们这样评论相信新闻报道的你。
  事情绝不是表面这么简单!--他们胸有成竹。
  有人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他们好像更知道些什么。
  他们若不是深喉不是幕后黑手,通常就是典型的阴谋论患者。他们拥有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压根就不相信现象),一种对万事万物保持警觉的防御型世界观(并非真的理性)。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可能就是你的同学、同事、朋友或你自己。
  灾难、政治、经济、娱乐八卦都是阴谋论策源地,阴谋论很流行。
  不"公开公平公正"一定是阴谋论滋生的土壤。对未知情境充满不安全感的心理弱势、"判断相关"的思维惯性、一些被事后证明的丑闻和炒作、社会利益集团的多元化和隐蔽性,也令阴谋论层出不穷,更加有市场。
  但现在,阴谋论患者的数量,已经远远大于阴谋论的数量了。
  在中国,阴谋论也渐渐发展成为新的娱乐方式,具有晒智商、求安慰、找乐子的功能。--为什么他赢了?因为冠军早就内定了!为何我输了?因为水很深!元芳,你怎么看?大人,此事必有蹊跷!明星传绯闻?肯定是炒作!你不觉得她漂亮吗?肯定整过容!谁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只要真相的复杂性超出了一些人的理解能力,阴谋论就永远有市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国际积极心理学会中国理事彭凯平语)
  阴谋论是一种社会病,患者不为解释别人,只为说服自己。
  自拍、微约、广场舞--代际断裂的社会病理分析
  自拍、微约和广场舞,是当下中国最大众化的社交行为。
  自拍呈现的,是修饰过的自我和未加修饰的自我期许。在数以亿计的年轻
  手机用户之间,自拍很社交很流行。
  微约呈现的,是赤裸的性欲和隐晦的两性交往障碍。在中青年已婚和未婚
  群体之间,微约社交流行。
  广场舞呈现的,是自娱自乐的健康需求和噪声扰民的人居冲突。在数以亿
  计的中老年之间,广场舞很社交很流行。
  自拍者的家里,自爱与自恋是一人分饰的两角,自信与自卑都是其隐形室友;排解孤独是必要的事,但不接纳真实自我,可能面临自恋型人格障碍和晒自拍造成的微信"朋友圈暴力"。
  微约者的心里,肉体的愉悦与感情的空虚如影随形,多吃多占的心理和印证魅力的需求并存;追求性爱是人之常情,但有性无爱的"用户体验"分离了亲密感和信任感,令两性关系更加异化和恶化。
  舞者的广场上,有共同时代经历的人再次生命飞扬,惯性的集体意识和新鲜的舞曲水乳交融;老有所乐是社会之福,但对他人权利和感受的漠视,引发社区冲突,势必祸及自身。
  各代际的中国人,都在尽情享受自己的社交,以各自的方式刷存在感,各有各的社交逻辑和病理,彼此谁看谁都有不顺眼的地方。但无论你属于哪个代际,精神层面的慰藉,一定来自真实和谦卑,来自温情和敬意。
  ……

前言/序言


2014:一场盛宴,一次反思 2014年,世界依旧在复杂与变幻中前行。全球经济在复苏与挑战中摇摆,政治格局在角力与合作间演变,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文化艺术领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人类的精神世界在碰撞与融合中寻求着新的表达与意义。 在这一年,我们目睹了科技的奇迹,人工智能的萌芽开始显露,大数据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被收集与分析,改变着商业模式、信息传播乃至社会治理。智能手机的功能日益强大,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交媒体以更快的速度连接着全球的个体,信息爆炸成为常态,但也带来了信息茧房和真相辨别的新挑战。可穿戴设备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预示着人机交互的新可能。基因编辑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疾病治疗带来了曙光,也引发了关于伦理边界的深刻讨论。 政治舞台上,大国博弈的暗流涌动,地区冲突此起彼伏。乌克兰危机成为焦点,深刻影响着国际地缘政治格局。气候变化问题依然严峻,全球各国在减排目标上仍在拉锯,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感也在逐步提升。反恐斗争持续,恐怖主义的阴影笼罩着部分地区,国际社会在安全合作与人权保障之间寻找着平衡。在许多国家,民粹主义思潮抬头,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对全球化进程和多边主义构成了挑战。 经济领域,全球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但复苏的步伐并不均衡。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势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但也伴随着结构性改革的压力。传统发达经济体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努力寻找新的增长引擎,货币宽松政策在一些国家仍在延续。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依然存在,资产泡沫的风险不容忽视。中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成为关键词。 社会层面,城市化进程继续加速,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加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和城乡差距。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在许多国家依然是重要的议题。贫富差距的扩大引发了社会不安,关于公平与正义的讨论愈发激烈。全球人口流动性增加,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社会融合的挑战。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个人隐私保护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文化艺术领域,2014年是充满活力的。电影方面,好莱坞大片依然占据市场主导,但独立电影和各国特色影片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流媒体平台的兴起,改变了观众的观影习惯,也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更多平台。音乐产业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独立音乐人和各类音乐节蓬勃发展。文学领域,传统出版业面临挑战,但电子书和网络文学也呈现出新的增长点。文学作品的社会批判性、人文关怀以及对个体命运的深刻洞察,仍然是打动人心的关键。艺术展览、戏剧演出、舞蹈表演等活动在世界各地精彩纷呈,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和实验性得到了充分展现,艺术家们以各种形式回应着时代的热点与困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更加渴望深度与洞察。《2014:一场盛宴,一次反思》正是对这一年宏大叙事与细微之处的梳理与品读。这本书并非罗列事件的年鉴,而是通过对年度热点事件、趋势性现象以及深刻的社会文化议题的解读,呈现出2014年中国乃至世界的精神面貌。它不回避挑战,不掩饰矛盾,以一种审慎而又不失力量的笔触,剖析了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个体所面临的机遇与困境,社会所经历的变革与阵痛,以及文化所孕育的希望与反思。 书中,你或许能读到对当年席卷而来的网络文化现象的精准捕捉,那些看似无厘头的流行语背后,隐藏着人们的情绪表达与社会心态的折射。你可能会发现对新兴科技如何悄然改变我们社交方式、工作模式,甚至价值观念的深入分析,从人工智能的初露锋芒到大数据时代的悄然降临,都将被细致地剖析其潜在的影响。 同时,本书也会将目光投向更加宏观的层面。经济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机遇?“新常态”下的增长动力何在?社会结构的变化,又带来了哪些新的社会议题?这些问题,在书中都会得到深入的探讨。在国际舞台上,2014年并非风平浪静,地缘政治的暗流涌动,全球治理的困境,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碰撞,都将在书中得到审视。 更重要的是,本书并非只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力求触及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与文化基因。它关注的是,在这些大潮起伏的事件中,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如何被改变,他们的情感与思考,他们的希望与失落。它试图理解,在快速迭代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独立的思考,如何保有不变的价值追求。 《2014:一场盛宴,一次反思》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光影,既有令人振奋的进步与创造,也有需要警醒的危机与挑战。它鼓励我们不仅要看到表面的繁华,更要深入思考事件的本质;不仅要惊叹于科技的飞速发展,更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伦理与社会影响。它是一次对年度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我们当下生存状态的深刻追问,引领读者在复杂的信息洪流中,找到理解世界、认识自我、把握未来的清晰路径。这本书,将带你一同回顾那个既充满机遇也伴随挑战的2014年,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值得思考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他同类评论书籍相比,《吐槽2014》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文学性”和“新闻性”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很多评论文章读起来像报告,生硬得很;而纯粹的文学作品又过于注重意境,缺乏对现实的直接干预力。但这本“佳作”显然找到了那个甜点。它的行文流畅如小说,逻辑严密如社论。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其中几篇对媒体生态的描述,作者们仿佛化身为“福尔摩斯”,从蛛丝马迹中还原了当年若干新闻事件背后的权力博弈和信息操控。这种叙事手法,既满足了读者对“内幕”的好奇心,又保持了知识分子的审慎态度。它没有陷入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更侧重于结构性的分析。读到那些部分时,你会有一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同时也会为这种层层叠叠的复杂性感到一丝疲惫。这本书要求读者有较高的信息储备和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它不是让你轻松阅读的“睡前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你全神贯注才能消化的“年度诊断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情绪过山车”。它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主题来编排的,而是那种随机的、让你措手不及的跳跃感。前一秒你可能还在为某个经济现象感到困惑,后一秒作者就用一个极其荒谬的文化现象来给你当头棒喝,让你瞬间切换到另一种批判的频道。这种打乱常规的节奏感,恰恰模仿了信息爆炸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混乱状态。我尤其欣赏它对“流行语”的运用,那些在当时被反复提及的网络热词,在作者笔下被赋予了全新的、带有解构意味的生命力。它们不再是简单的网络符号,而是成为了剖析社会心理的工具。有时候,我甚至怀疑作者是不是有一台时间机器,能精准地预知到几年后大家会如何看待2014年的某些事件。这本书的“年度佳作”称号,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极佳的“历史回溯点”,让你能够从一个更抽离、更冷静的角度,重新审视那个自己曾身处其中的年份。它不是在写历史,它是在重塑我们对历史的记忆方式。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社会评论选集,毕竟“新周刊”这块牌子摆在那里,总带着一股子精英主义的味道。没想到,这本《吐槽2014》的文风出乎意料地“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有些“市井气”,但这恰恰是它的妙处。作者们似乎深谙如何用最通俗易懂、甚至有点“臭屁”的语言,来包装那些极其严肃的议题。我特别喜欢它对几个年度争议人物的“群像描摹”,那种笔触细腻入微,描绘出的形象立体得让人毛骨悚然。他们没有直接下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漫不经心的叙事片段和对话,让你自己去拼凑出那个真相的轮廓。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不像那些直白的批判那样容易引起反感,反而让你在不经意间,就站到了作者那一边。书中的某些段落,读起来就像是和几个极其清醒、但也略带愤世嫉俗的朋友在深夜酒馆里聊天,话题从宏大的国家政策跳跃到身边同事的八卦,跳跃得毫无逻辑,却又处处是真理。它捕捉到了2014年那种社会情绪的微妙波动,那种介于希望与幻灭之间的灰色地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彻底的心灵“排毒”。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痛快淋漓,意犹未尽”。说它“痛快”,是因为它敢于把那些被包装得过于精美的社会现象,用最直接、最不留情面的语言进行“去魅”。2014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大部分人都选择了遗忘或者选择性记忆,但这本书却像一个固执的“历史记录员”,把那些不那么光彩的细节都给你拎了出来,让你不得不面对。说它“意犹未尽”,是因为很多话题的探讨都戛然而止,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间。作者们似乎只是抛出了问题,然后把接下来的辩论和反思的责任推给了读者。这让我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总觉得应该再找谁来聊聊这本书里的观点。它成功地激发了读者的“参与感”,而不是简单地“灌输”观点。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唯一的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提问框架,让读者自己去构建2014年的那个复杂图景。可以说,它是一个时代的“情绪放大器”和“理性过滤器”的结合体。

评分

这本《吐槽2014》真是让人又爱又恨,说它“年度佳作”或许有点夸张,但它绝对是当年一股清流。我记得当时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设计就带着一股子不羁的味道,不像那种端庄严肃的评论集。翻开第一页,那种直击人心的犀利感就扑面而来,简直就像是把2014年那些我们心知肚明却不便明说的社会现象,用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给剖开了,还生怕你看不清楚。它不光是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那种解读的角度,带着一种特有的调侃和戏谑,让你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又忍不住感到一丝寒意。比如,它对某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简直是把那些光鲜亮丽的官方说辞撕了个稀巴烂,露出了背后的逻辑漏洞和人性的幽微。读的时候,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掐着太阳穴,琢磨作者到底用了多少心思去挖掘这些“槽点”。那些对流行文化、网络梗的精准捕捉和解构,更像是给那个特定年份刻上了一个带着嘲讽意味的印章,多年后再看,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留情面”,它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既定叙事,让读者在被冒犯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其深刻的洞察力。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快消品,而是需要你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辛辣滋味的“年度记录”。

评分

没价值的内容,很空洞,当废纸

评分

文章内容都特特别好,就是印刷及纸张很差哦

评分

书也是极好的 京东也是极好的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知识点丰富,深入浅出,适合专业阅读

评分

最为日常休闲读物购买,有些见解独到权威

评分

年度之作,正在收集中。

评分

每年都买,看了以后,聊天时妙语连珠!

评分

包的挺好的没有破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