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雾霾启示录》读者将会发现,空气污染曾经是个啼笑皆非且狡猾的恶魔。数十年来,空气污染几乎变成了自然状态——但是需要非自然的警惕。数十万人因此而丧生,大多数是因慢性病而亡,这个数字与当地因战争、车祸及黑帮火并的伤亡相当。如多才多艺的恶作剧,空气污染还可以诱发谋杀、自杀、精神障碍、不忠和责备的冲动。它同样释放出公司欺诈和为资本说话的所谓“科学”,制造了无聊的电影和钟爱的宠物(因为只能待在家里)。总统候选人要采取方案治理它,远足者诅咒它,喜剧演员为它编段子,民航飞行员甚至污蔑它扰乱了观察UFO的视线(真的!)。
[美]奇普·雅各布斯(Chip Jacobs),获奖作家、记者,曾为《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洛杉矶每日新闻》(Daily News of Los Angeles)、《洛杉矶周刊》(L.A. Weekly)撰稿,著有Wheeling the Deal The Outrageous Legend of Gordon Zahler, Hollywood's Flashiest Quadriplegic等。
[美]威廉·凯莉(William J. Kelly),记者,为《洛杉矶周刊》、《洛杉矶时报》、美国Alternet杂志和《加州期刊》(California Journal)撰稿,曾任大洛杉矶烟雾控制局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区发言人,著有Home Sweet Home等。
译者序
洛杉矶,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是美好的。1984年,当许海峰一声枪响为我国赢得奥运会历史上的首枚金牌,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赛场上伴随着雄壮激昂的国歌冉冉升起时,国内公众通过当时才刚大范围推广的彩色电视国际赛事转播,对奥运会和承办这届奥运会的“天使之城” 洛杉矶拥有了一个美好的记忆。然而,真实的洛杉矶则作为美国“空气污染之都”饱受几十年烟雾污染的折磨,刚开始从烟雾蔽日恢复到蓝天白云。
我是做空气污染研究的,很早就听说过洛杉矶的光化学污染,也大概了解一些情况,但对于其污染的产生、程度和防治等历史细节的了解基本空白。2013年7月19日,我收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的来信,邀请我来翻译Chip Jacobs 和William Kelly 所著的Smogtown: the Lung�睟urning History of Pollution in Los Angeles一书。考虑到这是本优秀的科普书,2008年在美国出版以来被认为是近年来环境生态领域最优秀的公众读物之一,读者好评如潮,并获得多个机构的奖励,我也很有兴趣了解洛杉矶污染的详细历史,于是我就接受了本书责任编辑的邀请。随着翻译工作的进展,越来越觉得这本书思想的深刻性,更证明当初答应翻译邀请的正确性。
翻译完本书,我总体感觉有三个特点。
一是文学性。这本书通过纪实小说般的语言刻画了洛杉矶60多年来光化学烟雾下的众生相: 饱受污染摧残的愤怒公众;直面污染危害而仗义执言的医生;想采取措施却不知如何下手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官员;绞尽脑汁想要搞清楚污染产生机制的科学家;面对责任推诿扯皮逃避、只知逐利的工业巨头;想凭一两个奇思妙想治理污染而名利双收的妄人;在污染肆虐时看到商机想发一笔大财的商人,等等。由于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采和使用,对污染控制和防治的无知、漠视和有意逃避,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初期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由于空气没有特供权,空气面前人人平等, 无论谁都得面对空气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科学与无知,责任和逃避,公益和唯利以及远见和短视等社会面面观在作者好莱坞电影剧情般的演绎中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通过文学性的语言描述了很多政策和研究工作背后微妙的过程及其来龙去脉,这是很多读者在科学研究著作中很难读到,但却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真实故事。
二是科学性。作为文学记者,准确理解科学是件很难的事情,但是本书作者不仅做到了,而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通俗的语言对洛杉矶空气污染的来龙去脉做了详细介绍。书中生动地描述了很多洛杉矶人抗击空气污染的科学故事,如第三章专门介绍了“空气污染控制之父”斯米特(Arie Haggen�睸mit)教授如何通过实验研究在历史上第一次探明光化学烟雾(洛杉矶烟雾又被戏称为斯米特烟雾)的本质: 机动车尾气与工业废气在太阳光作用下反应生成臭氧,这个突破性发现是现在美国甚至全世界制定空气污染标准的科研基础之一。作者对斯米特教授科学研究背后的故事做了深入描述,对他的科学贡献表达了溢美之词。但是,作者也实事求是地客观描写了斯米特教授的局限性,如他错误断言空气污染对健康没有什么不良影响,这反映了污染的复杂性以及单个科学家的局限性。污染问题不是一个人能全部理解的,即使如斯米特教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离开其专业领域,也会犯错误。此外,作者还用第五章专门介绍了洛杉矶空气污染研究部门如何开展科学与技术研究,积极应对空气污染。如洛杉矶当年有很多人出主意采用人工干预的办法来消除烟雾,后来著名的气象学家莫里斯·内布格在《科学》(Science)写了一篇文章,认为所有这些人工办法都不可行。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指出,这种针对污染治理的“抽排”办法犹如抽干海水那样,是无法实现的。这些对我们今天防治雾霾污染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是思想性。两位作者作为地道的洛杉矶人,从小就身受空气污染之害。为了再现那段历史,他俩不辞劳苦,从档案本、旧报告、故纸堆中搜寻当年的故事;记录仍然在世的亲历者讲述与污染斗争的细节,等等,从旧故事中提炼出洛杉矶空气污染史的浓缩版。每章、每段、每句话,都有深刻的含义和意义。作者的文字力透纸背,字里行间揭示出污染现象后的思想本质,期望传递出空气污染的共性特征。掩卷深思,洛杉矶昨天的污染故事很多以惊人的方式在现今世界上许多城市活生生地上演着。如一位官员在1956年调侃道“我们花了35年来消除烟雾,其中的30年对抗政客,5年治理烟雾本身”。作为斗争结果的环保法案、减排措施和方案控制住了洛杉矶的烟雾,但是新的问题在历史长河中接踵而至: 能源危机、CO2减排、全球变暖等。舒适但高能源消耗的现代生活方式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面对这一事实,多数人仍在妄想单纯凭借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来治理污染,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全球化大背景下的今天,地球上的人们互相影响,谁都不能独善其身。这一系列故事的背后,往往都有利己主义者和科技至上论者的身影。犹如空气污染领域的“寂静的春天”,作者提出深刻的反思: 如果科技也对环境危机无能为力,人类该怎么办?
两位作者讲述的是洛杉矶的故事,放眼的却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工业化进程中的我国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重读这段洛杉矶烟雾污染治理历史,反观当今席卷大江南北的雾霾事件、经年治而不降的空气污染,我觉得有如下几点特别值得借鉴。
首先,高度重视科学研究。20世纪40年代初洛杉矶发生光化学烟雾污染时,各界人士都茫然不知所措;经过大概10年的摸索,由加州理工学院斯米特教授率先发现机动车与工业尾气的光化学反应产物是污染的肇因,之后的控制都是围绕这个科学结论展开。没有高水平科研成果做支撑,如盲人摸象,不仅污染控制的效果差,甚至污染控制的基本方向都是错的,出现越治理越污染的局面。因此,洛杉矶很早就开始了空气污染的科学研究,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高水平的科技攻关。如1968年成立的加州空气资源局(CARB)第一届主席就由斯米特教授担任,几十年来CARB引领与左右了美国空气污染的科研水平、控制技术、标准制定、法规条例等进程。
其次,对污染治理的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能寄希望是“毕其功于一役”。从1943年7月8日洛杉矶出现第一场有记录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开始,谁也没想到这个污染治理工作持续70余年,时至今日还在继续。烟雾污染发生的头几年里,政府官员、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开场合信誓旦旦拍着胸脯承诺几年内就要改善这种烟雾污染(尽管它是什么、如何形成都还不清楚)。从1943年算起,洛杉矶这个“美国空气污染之都”,尽管投入巨额资金、巨量资源、巨大努力,进行人类有史以来最长时间、最大规模的污染控制实践活动,直至作者成书的2008年甚至今天,空气质量虽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但相比之下,洛杉矶的污染仍高居美国各大城市之首,由此可见污染控制的艰巨性。
再者,需要多种方式、多种手段、多个部门来共同治理污染。洛杉矶空气质量改善,除了依赖科技进步,还要紧密依赖经济分析、社会管理、产业替代等多种手段;不仅依赖环保单位,还要依赖研发机构、环保社团、产业部门等全社会的共同投入;上至州长、市长,下至贩夫走卒,无论职业医师还是社交名流,都对空气污染控制做出过贡献。空气质量的改善不仅与污染源控制有关,也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换、人民生活方式转变等有关。需要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深刻教训,对新上马的高污染工程项目做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估,防止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产生新的污染。
由于本书的文学性很强,限于译者的水平和时间限制,有很多地方的理解可能出现偏差,敬请读者不吝批评指正。Smog是由smoke和fog两个英文单词合并而成,在空气污染领域一般翻译为烟雾,出版社考虑到我国当前严重的雾霾现象,为引起广大读者对空气污染的关注,决定将本书译名定为《洛杉矶雾霾启示录》。考虑到作者原文中的含义,书中仍将smog译为“烟雾”,特此说明。参与本书翻译的人员还有陈阳、朱崇抒、徐红梅、王浥尘、王启元、王景芝、田杰、苏小莉、李楠、赵竹子、赵淑雨、魏崇、李建军、张宁宁,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生高美玲(Meiling Gao)参与校对翻译稿,在此表示特别的感谢。美国沙漠研究所Judith C. Chow教授、John G. Watson教授、王小亮副教授参与本书翻译稿的讨论,在此一并感谢。
洛杉矶治理污染的历史,是全人类环境治理的财富。“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希望本书中文版的出版,能为我国大多数城市有效治理空气污染、防治雾霾天气提供他山之玉,早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空气污染危机。
曹军骥
2014年1月25日于西安
刚翻完《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一股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书里描绘的那种笼罩在城市上空的,仿佛永不散去的灰色帷幕,真实得让人窒息。我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些关于洛杉矶的经典画面——闪耀的星光大道,蔚蓝的太平洋海岸线,奔跑在海滩上的年轻人们,以及那些承载着梦想的电影明星。然而,这本书却用一种近乎残酷的笔触,将这些光鲜亮丽的表象剥离,展现出隐藏在美丽风景之下的另一种现实。空气中弥漫的刺鼻气味,孩子们因为呼吸道疾病而频繁进出医院的场景,老年人不得不终日待在室内,甚至连简单的户外散步都成为一种奢侈,这些都让我感到心痛。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数据和科学术语,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我们感受到这场环境灾难对个体生命所造成的深远影响。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因为雾霾而咳嗽的声音,看到那些被遮蔽的远山,闻到那股挥之不去的压抑气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环境问题的书,更是一声敲响的警钟,提醒我们,当美丽的自然景观被污染侵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家园”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与周遭环境的关系。
评分阅读《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仿佛是一次与这座城市心灵的对话。它不再是那个只有阳光、沙滩和明星的“天使之城”,而是一个在污染的阴影下,努力呼吸、努力生存的真实存在。书中对不同人群在雾霾中的生活状态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多层次的洛杉矶。有那些因为空气质量下降而被迫改变生活习惯的普通家庭,他们不再能随意让孩子在户外玩耍,取而代之的是长时间待在室内,用各种设备过滤空气;也有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试图寻找解决之道的研究者和活动家,他们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在努力点亮希望。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她没有将自己置于一个评判者的位置,而是用一种观察者的视角,冷静而深刻地剖析着这场环境危机。她让我们看到了雾霾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遮蔽,更是精神上的压抑,它影响着人们的心情,限制着人们的视野,甚至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读完这本书,我对洛杉矶这个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而是一个承载着真实生活、真实烦恼和真实希望的地方。它让我更加珍视眼前清新的空气,也更加警醒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评分读完《洛杉矶雾霾启示录》,我感觉自己被带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熟悉是因为洛杉矶一直以来都是流行文化中那个充满魅力的城市,但陌生是因为我从未想象过它会以这样的面貌展现在我面前。书中关于雾霾对日常生活的具体影响,比如出行受阻、户外活动被迫取消、甚至空气中弥漫着一丝硫磺的味道,这些细节都描写得非常逼真,仿佛我身临其境。我脑海里会不自觉地勾勒出那些戴着口罩,在街道上匆匆而过的人们,那些因为空气质量差而不得不关闭窗户,即使如此,室内空气也无法完全摆脱那种沉闷感的家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她没有渲染末日般的绝望,而是通过描绘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适应,展现了人性的韧性。我看到有人发明了简易的空气过滤装置,有人组织了小型的社区绿化运动,也有人在努力寻找更清洁的能源解决方案。这些微小的努力,在书中闪耀着希望的光芒,让我觉得即使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挑战,人类也并非束手无策。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一次看似微小的改变,都可能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去对抗那些看起来不可战胜的困难。
评分《洛杉矶雾霾启示录》所展现的,与其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不如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侵蚀,它像一种无声的瘟疫,缓慢而坚定地吞噬着这座城市的生机。我尤其被书中对社会阶层影响的描写所打动。那些生活在污染源附近,经济条件相对拮据的社区,所承受的健康代价似乎更加沉重。孩子们早早地就患上了哮喘,老人们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日益加剧,而这一切,似乎在光鲜亮丽的媒体报道中被刻意忽略。我能想象,当富裕阶层可以负担得起昂贵的空气净化器,或是搬离到空气质量更好的地区时,那些无力改变现状的家庭,只能默默地承受着污染带来的痛苦。这种不公平的现实,让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环保的层面,更触及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议题。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她没有简单地将矛头指向某个特定的污染源,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整个社会运转的机制,以及这种机制如何无形中加剧了环境问题的恶化。读完之后,我开始思考,当我们谈论环境保护时,是否也应该同时关注那些最脆弱的群体,他们的声音是否被听到了,他们的权益是否得到了保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环境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问题。
评分《洛杉矶雾霾启示录》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的警醒。书中对雾霾成因的剖析,虽然没有过于学术化的探讨,但却清晰地揭示了工业发展、交通运输以及人类生活方式与环境恶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开始反思,我们如今所享受的便利生活,是否正在以一种不可逆的方式,破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书中的一些场景,让我感到不安,比如空气质量极差的日子里,天空呈现出一种不真实的橙红色,仿佛末日电影里的镜头,但它却是真实发生在那座著名城市的上空。作者并没有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呈现问题,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停下来,想象自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会是怎样的感受?我是否会开始质疑自己过去的生活习惯?我是否会积极地去寻找改变的可能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一个遥远而抽象的环境问题,具象化成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并从中汲取力量,去思考自己能为改变现状做些什么。它是一种无声的呼唤,提醒我们,守护环境,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评分买来以后还没有仔细看,不好评论
评分东西不错,挺漂亮的,还会再来买。
评分洛杉矶雾霾启示录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国外的处理雾霾的办法值得我们借鉴,一次性买了7本
评分不错,好书,实用,便宜
评分绝对是正品哟。支持!
评分给单位买的,到货挺快
评分内容还行吧 刚看,就是书太旧了,已经被人看过无数次了,二手也就算了,还脏!无比脏!擦了好久都擦不干净,京东分拣书的人你瞎吗?!这种书你还拿出来发?给你你要啊?!瞎逼呼呼!
评分现在出厂不带塑封的是不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