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衣裳:旧制度与新时尚

民国衣裳:旧制度与新时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松芳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服饰文化
  • 时尚史
  • 社会文化
  • 近代中国
  • 文化研究
  • 历史
  • 图像史
  • 民俗学
  • 流行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121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486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20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山装从何而来?旗袍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民国时期的民众是怎么看待时装表演的?民国政府又是怎么整治奇装异服的?《民国衣裳》带你追忆民国霓裳风情,追寻民国时代气息。
  《民国衣裳:旧制度与新时尚》是周松芳博士在南方都市报副刊开设的专栏——《民国衣冠》专栏文章的结集,这一专栏用学术的标准、文学的笔触对民国时期的服饰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包括民国服饰变革运动、中山装等新服饰的介绍、穿衣风格的变迁以及服饰与当时政治、文化的关系等等。内容丰富,语言风趣,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周松芳,文史学者,文学博士。出版有学术专著《自负一代文宗:刘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数十篇,其中多篇或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或为光明日报、文学报等摘要评述。先后在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报刊开设学术随笔、文化漫谈、影视时尚、法律史谭等专栏,结集出版《岭南饕餮:广东饮膳九章》、《民国味道:岭南饮食的黄金时代》。以学术品格参与地域文化建设,主编出版《珠水维新:中华文明的珠江时代》,参与编撰出版《广东九章》、《上海九章》、《广西九章》、《东莞九章》等。


目录

前言 001

辑一、制度赶不上时尚的趟 001

朝未改,服已易 003

民国已建,服制未定 008

中山装起源之乱 013

中山装血腥国服路 015

孔子穿上了中山装 019

驱逐鞑虏,恢复旗袍 021

旗袍的潮与嘲 027

旗袍的与时短长 029

旗袍的经典之路 034

旗袍与马甲的离合 038

民国领袖·领 041

民国领袖·袖 046

西装的东与西 050

对西装的揶揄 052

西服末路 054

延伸阅读

辛亥革命时代的青年服饰 孙伏园 057

旗袍 朱鸳雏 059

六十年来妆服志 包天笑 060

短旗袍 碧遥 071

论西装 林语堂 072

辑二、对新时尚的规训与惩罚 077

妓伶引领时尚 079

女学堂抢班夺权 082

对学生装的规训 085

校服正传 087

妓伶避席,明星擅场 091

不爱红妆爱武装 095

女效男装的西洋时尚 099

亮出你的内衣来 101

“天乳”运动风波 105

摩登与反摩登 111

新生活首惩摩登装 114

取缔与反取缔 116

过犹不及成鸡肋 118

旧把戏演不了新生活 120

取缔行动的式微与代兴 122

取缔男子奇装异服 123

延伸阅读

更衣记 张爱玲 125

中国女子服饰的演变 张宝权 132

忧“天乳” 鲁迅 139

谈服装 徐訏 141

辑三、咸与维新,时尚摩登 143

时世妆,摩登妆与时装 145

美术家时代的时装 148

云想衣裳,人想云裳 151

云裳公司的式微与没落 155

云裳是先锋派,鸿翔是实力派 158

重审云裳公案 160

中国第一次时装表演 171

“苏广成”的“广” 180

粤装引领时尚 183

“苏广成”的上海化没落 185

民国的东洋时尚 188

太太时装与太太时代 190

足下摩登,广东先行 192

丝袜:永远的摩登 194

延伸阅读

上海妇女服装沧桑史 《申报》编辑部 196

洋服的没落 鲁迅 199

云想衣裳记 周瘦鹃 201

旗袍的旋律 《良友》编辑部 202

衣裳 梁实秋 204

辑四、旧传统与新时尚 207

时装穿越古今中西 209

藏拙的时尚 212

莲船载酒醉春宵 214

皮草的兴衰 216

张爱玲的奇装异服 218

只认衣衫,不认文人 220

文人服饰的京派与海派 222

香港人服饰场面 224

昭君套:头巾还是帽 226

伪娘的服饰渊源 228

从头再来:民国帽饰时尚 231

帽子的时尚与尴尬 234

一帽关乎国运 237

洋线袜的革命 239

闺女穿上了别人做的袜 241

东服西渐 243

延伸阅读

童言无忌 张爱玲 246

服装趣语 不问 249

衣在香港 郁琅 251

帽史 蒋吟秋 253

袜史 妙因 256


精彩书摘

  《民国衣裳:旧制度与新时尚》:
  民国领袖·袖
  领袖领袖,领的高低,往往与袖的长短互动。中国传统的服装,男子是宽袍大袖,女子则是低领窄袖,然而“庚予以后,风气弥开,男女皆尚高领窄袖……凡西洋服饰若花边细钮绒毛衣之属皆为常御之品,而往时之阑干挽袖均捐废矣”(曾宝荪《崇德老人自订年谱》,《曾宝荪回忆录》,岳麓书社1986年),仿佛是袖子的布料用到脖子上去了。然而,此时的袖仅仅是窄了些,真正的挑战是要短一些,那可不容易。要知道,手臂向来也是充满性想象的部位,鲁迅先生在《而已集·小杂感>里就说过,中国人是“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正史的《列女传》里也有女子的手臂被人拉过,就将其斫下的惨烈故事,可见手臂必须被长袖遮裹的渊源,可见袖子缩短的不容易。
  短既不易,在袖的开口上下点功夫,也算是一种变通的做法,那就是“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的“喇叭管袖子”,随着民国的初建而出现。再以旗袍而论,现在我们看到的经典式样,是没有袖子的,可当年要缩短一点,也是比提高一点下摆还难的。“十七年时,革命成功,全国统一,于是旗袍进入了新阶段。高度适中,极便行走”,但袖没让短,“袖口还保持旧式短袄时阔大的风度”。“到十八年,旗袍上升,几近膝盖”,此时,袖口才不得不随之缩小变短。这还主要是因为外因所致:“当时两洋女子正在盛行短裙,中国女子的服装,这时也受了它的影响。短旗袍到十九年,因为适合女学生的要求,便又提高了一寸。可是袖子却完全仿照西式,这样可以跑跳自如,象征了当时正被解放后的新女性。”(《旗袍的旋律》,《良友》1940年第150期)准确地说,那时正是欧美爵士时代,女子衣裙以“史无前例之短为时尚——有人认为这是魔鬼的杰作”。张恨水的《天上人间》,便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外来影响:“近代的舞蹈,第一条件,就是要露出两只腿,腿愈露得多,愈是时髦;第二条件,便是露着手臂与胸脯,自然也是愈露得多愈好。”这些都是拜欧化之赐:“她们都是欧化的装束,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地露出肉体来……这位董小姐,身上穿了米色薄绸的西式背心,胸前双峰微凸,两只光胳臂,连两肋都露在外面。”
  世风汹汹,以至于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服制条例》明确规定了女子礼服(实是旗袍)的袖长——“过肘与手脉之中点”。事实上,民间根本不睬这一套。徐国桢在《上海生活》撰文称,1929年上海流行时尚的旗袍款式“衣袖很短,不过到臂弯为止”。到1933年,则是“鞋跟愈高愈妙,袖口愈短愈佳”。(《新天津画报》1933年4月22日)1934年,则袖短且宽,玉臂得以充分展现:“衣袖高齐肘,飘飘七寸宽。偶然伸玉臂,两腋任郎看。”(《夏日时装妇女五言吟》,《金钢钻》1934年第9期)这些描述,也反映出社会上的_些不满。新生活运动也恰在此时登场,对衣袖长度的要求有了较明确的规定,但是,民国社会,好歹标榜民主与自由,人们很容易寻出对策,这就是卷袖时装。《北洋画报》1935年6月22日第1260期有一篇署名无聊的《卷袖时装》写道,新生活运动禁止妇女旗袍缩短袖子,“短袖女性在公共场所,受窘者甚多,故北平女生现作旗袍时,袖口皆作长过肘。但平日则将其高卷二三折,仍将肘露出,至受干涉时始放下,令干涉者无话可说。现裁已己懂此妙诀,而专作此种袖口之衣服矣”。
  ……

前言/序言



《民国衣裳:旧制度与新时尚》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民国服饰的浅显图鉴,也非单纯的服饰史叙事。它深入挖掘了民国时期服装变革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社会、文化与思想变迁,旨在勾勒出在东西方文明交融、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宏大背景下,个体身份认同的重塑,以及新旧制度摩擦激荡所催生的独特审美风尚。 内容梗概: 本书将民国时期(约1912-1949年)的服装变革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审视。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旗袍的兴起、中山装的普及、西装的流行,更重要的是,这些衣裳的流变如何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 制度的解构与重塑: 文章首先考察了辛亥革命后,随着帝制的终结,围绕在传统服饰上的等级、礼仪等制度性束缚如何逐渐被打破。长袍马褂、补服等作为旧制度象征的逐渐式微,以及新式服装的涌现,标志着个体在政治和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一转变过程中,社会各阶层对服装的态度和选择,以及官方在推动服装改革方面的努力与局限。 文化思潮的涌动与渗透: 民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的时代。新文化运动、女权思潮、爱国主义等思潮,都通过服装这一媒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作者将深入探讨,在“德先生”“赛先生”的呼唤下,服装如何从封建礼教的压抑中解放出来,成为展现个性和表达思想的载体。例如,女性解放思潮如何促使女性大胆尝试短发、短裙,乃至男性化的装束,以此挑战传统的性别角色。同时,民族主义情绪也体现在对国货服饰的推崇以及对西方服饰的辩证接受上。 东西方美学的碰撞与融合: 民国时期是中国与西方世界接触最为密切的时期之一。西方的工业文明、生活方式、艺术审美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涌入中国。服装便是最直接的载体。本书将细致分析西式服装(如西装、连衣裙、礼帽)的传入、演变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接受过程,同时,也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如盘扣、领型、刺绣、纹样)如何在西方服饰的框架下得到创新和发展,催生出如旗袍等极具民族特色的新式服装。这种东西方美学的碰撞与融合,并非简单的模仿或排斥,而是一个充满张力、辩证演进的过程。 身份认同的变迁与建构: 在社会转型期,个体的身份认同变得尤为重要且复杂。服装成为了塑造和表达身份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青年学生、活跃在舞台上的艺术家,还是寻求新生活的女性,他们都通过自己的着装来宣示自己的立场、品味和社会定位。本书将通过对不同群体服饰风格的分析,揭示民国时期个体身份认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服装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物质生活与社会风尚: 除了宏观的制度和思潮,本书还将关注服装作为物质文化的具体呈现。从面料的选择、剪裁的工艺、到配饰的搭配,都反映了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以及普遍的审美趣味。作者会描绘出当时城市街头、社交场合、家庭生活等不同场景下的服饰景观,展现一个生动立体的民国生活画卷。例如,丝绸、棉布、人造纤维等不同材质的普及,旗袍、中山装、西装等不同款式在不同场合的流行,都体现了社会风尚的变迁。 核心观点: 《民国衣裳:旧制度与新时尚》认为,民国时期的服装变革并非偶然的潮流更迭,而是整个社会在内外压力下,进行深刻自我反思和重塑的必然结果。服饰不仅是遮体御寒的物件,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基因、社会观念和个人情感的物质载体。通过审视民国衣裳,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那个转型时代的复杂性,以及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创造。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读者能够从日常的衣着细节中,窥探到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中国近代史、社会史、文化史、服饰史以及民国风情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它同样能够为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素材。 本书的独特之处: 跨学科的视角: 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深入的分析: 摆脱了对服饰的简单描述,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 丰富的史料: 结合了历史文献、旧照片、文学作品、艺术品等多方面的史料,力求呈现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民国衣裳图景。 全新的解读: 试图通过服饰这一独特的切入点,提供对民国时期社会变迁的全新解读。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民国衣裳所诉说的那个时代的跌宕起伏,去理解那段历史留下的深刻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在翻开《民国衣裳:旧制度与新时尚》之前,我总以为民国时期的服饰不过是旗袍与中山装的简单堆叠,是对传统东方审美的简单复兴或是对西方服饰的照搬。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像一把精密的钥匙,解锁了一个我从未真正触及过的时代侧面——一个物质与精神、传统与革新、保守与激进激烈碰撞与交融的生动画卷。作者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将历史的宏大叙事巧妙地织入衣料的纹理、盘扣的光泽、领型的变迁之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新女性”的论述所吸引,她们不再仅仅是家庭的附庸,而是开始走上街头,走向职场,她们的服饰不再是压抑的象征,而是自我表达、个性彰显的载体。那些曾经被视为“奇装异服”的西式剪裁、短发造型,在作者的解读下,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力量。书中对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女性服饰的细致描绘,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多元的社会图景。上流社会的精致华美,与小市民的朴素实用,再到乡村女性的淳朴风情,无一不展现了服饰作为社会符号的强大力量。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服饰本身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服饰背后的文化基因、时代思潮以及人物命运。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衣裳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的历史,一部关于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那些鲜活的人物,以及他们身上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民国衣裳:旧制度与新时尚》之前,我对民国服饰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有些刻板印象。以为就是旗袍的百花齐放,或是对西装的简单模仿。这本书则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用极其生动、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文字,将那个时代的衣裳“活”了过来。作者并没有把重点放在服饰本身的工艺和美学,而是更侧重于服饰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变迁、思想解放以及时代精神。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洋装”如何在中国社会落地生根的论述,它不仅仅是服饰的引进,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观念的传播。那些曾经被视为“伤风败俗”的短发、短裙,是如何一步步被接受,甚至成为新潮的象征,这个过程的描写充满了戏剧性和社会张力。作者对不同社会群体,例如学生、教师、职业女性等,在服饰选择上的具体分析,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细微变化。他们如何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如何试图通过着装来融入新的社会环境,这些细节的描绘极具感染力。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而又充满活力的年代,亲眼见证了衣裳的流变,也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

评分

手捧《民国衣裳:旧制度与新时尚》,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时代气息的旧时空间。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罗列民国时期各种服饰的款式,而是以一种极为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探究衣裳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意义。作者将“旧制度”的痕迹,与“新时尚”的涌动,巧妙地编织在每一件衣裳的细节之中,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群像。我特别被书中对“男装”演变的分析所吸引,从象征着传统士大夫阶层的长袍马褂,到逐渐被接受的西装,这个过程的背后,是社会结构、权力格局以及个体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西装视为“进步”的象征,而是深入分析了它在中国社会落地过程中所经历的本土化改造,以及它如何被赋予了新的中国意义。书中对于不同职业群体,如军人、学生、商贾等,在服饰选择上的差异化描写,也让我更加直观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社会分工和职业认同的特点。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民国的服饰,更重要的是,我被引领着去思考,衣裳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成为个体表达、社会参与以及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

评分

《民国衣裳:旧制度与新时尚》给我的阅读体验,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但并非是那种惊涛骇浪式的冲击,而是如涓涓细流般,一点一滴地渗透,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洪流。我从未想过,一袭长衫、一件旗袍,甚至是一条裤子,都能承载如此丰富而复杂的历史信息。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服饰款式,而是将每一件衣裳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下,去解读它、剖析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礼服”的章节,传统意义上代表着等级森严、规矩束缚的礼服,在民国时期是如何被解构、重塑,甚至被赋予了新的政治与文化内涵的。那些在重要场合穿着的服饰,不再仅仅是装饰,更是政治立场、社会身份甚至是思想意识的宣言。作者对西方服饰传入中国后所引发的“本土化”改造过程的分析,也令人耳目一新。它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如何与中国传统的服饰审美、社会习俗进行巧妙的融合,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国风”。这种“中西合璧”并非表面上的简单拼接,而是深层次的文化对话与创造,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觉,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书中对于不同年代、不同社会群体在服饰选择上的差异化描写,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个时代社会阶层、地域文化以及性别观念的复杂构成。

评分

《民国衣裳:旧制度与新时尚》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历史穿透力。它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场关于衣裳与时代的对话。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视角,将民国时期的服饰演变,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服饰不仅仅是身体的遮蔽,更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是思想解放的载体,是文化碰撞的见证。我被书中对“实用主义”与“审美主义”在民国服饰设计中的博弈深深吸引。一方面,在战乱与变革的年代,服饰的实用性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和新思潮的传播,人们对于服饰的审美追求也日益提高,尤其是女性,她们开始通过服饰来展现独立、自信的新形象。作者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男性服饰的变化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长袍马褂的传统与保守,到西装革履的洋气与进取,每一个细节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男性所面临的身份焦虑与转型。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服饰特点的对比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这本书让我明白,服饰的背后,隐藏着比我们想象中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历史密码,而作者正是那个能够解读这些密码的智者。

评分

《民国衣裳:旧制度与新时尚》给我带来的,是一场关于历史、文化与审美的深度对话。作者并非简单地呈现民国时期的服饰美学,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且富有穿透力的视角,将服饰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我被书中关于“家庭与服饰”关系的论述所打动。在那个时代,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观念,乃至婚姻的走向,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的服饰选择。而另一方面,女性通过服饰展现出的新面貌,也可能反过来影响家庭的内部关系以及她们在社会上的自我定位。作者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的紧密联系。同时,书中对“时尚杂志”在民国时期服饰传播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媒体在塑造公众审美和传播新思潮方面的力量。那些印在纸上的精美服饰插图,是如何引领着当时的潮流,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穿着习惯和审美观念,这个过程的描写非常生动。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民国时期服饰的流变,更重要的是,我被引领着去思考,衣裳是如何在历史的脉络中,成为一种无声的叙事,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评分

在阅读《民国衣裳:旧制度与新时尚》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这本书所呈现的,远非简单的服饰图录,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在历史洪流中,通过最贴近身体的物质载体——衣裳,来表达自我、塑造身份、参与社会变革的宏大叙事。作者的笔触,时而如一位技艺精湛的裁缝,细致地勾勒出旗袍的剪裁,盘扣的工艺,衣料的质感;时而又如一位洞察世事的哲人,深刻地剖析着这些衣裳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思潮、文化观念以及权力关系。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军阀混战时期”的服饰描写所打动,那个时期的服饰,既有对传统的坚守,也有对实用性的考量,更在某些细节上流露出一种别样的风采,仿佛在混乱中寻觅秩序,在压抑中寻找出口。作者并没有回避服饰背后的社会不平等,她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服饰差异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贫富差距、阶级固化的现实。然而,她也看到了服饰在促进社会流动、打破等级观念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衣裳并非是孤立的存在,它是与时代、与社会、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的。

评分

《民国衣裳:旧制度与新时尚》对我而言,是一次意外的惊喜。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偏重于服饰美学和工艺的画册,但事实证明,它是一部关于时代精神的深刻解读。作者以其独到的眼光,将民国时期的服饰,从简单的外在表象,深入到其所处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去挖掘它们所承载的复杂信息。我被书中关于“制服”在民国时期扮演角色的分析所震撼。无论是军装、校服,还是特定行业的制服,它们都不仅仅是为了规范着装,更是为了塑造集体认同,传递某种意识形态,甚至成为社会秩序的象征。作者对这些制服的演变和意义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社会力量的运作方式。同时,书中对“改良旗袍”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传统服饰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命力。它如何在吸收西方元素的 samtidig,保留了东方韵味,又如何通过设计和穿着方式的变化,来适应新女性的社会角色和生活方式,这个过程的描写充满了智慧与创造力。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衣裳不仅仅是穿在身上的东西,更是时代的表情,是历史的缩影。

评分

《民国衣裳:旧制度与新时尚》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画卷,而作者则以其非凡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徐徐展开。我从未想过,关于“旧制度”与“新时尚”的交织,能在服饰这一最直观的载体上得到如此淋漓尽致的体现。书中对于“旗袍”的演变过程的解读,让我大开眼界。它不再仅仅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标志性服装,而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和形态。那些曾经被视为“前卫”的旗袍设计,背后蕴含的是怎样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作者的分析,让我对服饰与女性解放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书中对“洋装”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与接受过程的梳理,也充满了历史的张力。它不仅仅是服饰的引进,更是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本土化改造和再创造。作者对不同社会群体,如学生、知识分子、工商业者等,在服饰选择上的细致描写,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社会分层和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为触手可及的衣裳,让读者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评分

在阅读《民国衣裳:旧制度与新时尚》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又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探寻。作者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民国时期的服饰,从被遗忘的角落中拉扯出来,置于历史的长河中,进行细致的审视和解读。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帽子”的章节所吸引,一顶帽子的变化,往往能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和女性观念的转变。从最初的保守、端庄,到后来的奔放、前卫,帽子的演变,犹如女性社会地位悄然提升的一个侧影。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服饰本身的描述,而是将服饰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政治动荡、经济发展、文化思潮紧密地联系起来。我看到了在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人们如何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如何通过穿着来区分不同的社会群体,以及如何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依然追求着美的需求。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服饰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载体,是历史记忆的载体。

评分

据说刚刚收到,还没来的急回家拆包装。

评分

随便。

评分

不错,了解一下

评分

很好

评分

我见过的最好的民国服饰文化著作

评分

民国服饰文化最佳力作

评分

很好

评分

民国服饰文化最佳力作

评分

我见过的最好的民国服饰文化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