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衣裳:舊製度與新時尚

民國衣裳:舊製度與新時尚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鬆芳 著
圖書標籤:
  • 民國史
  • 服飾文化
  • 時尚史
  • 社會文化
  • 近代中國
  • 文化研究
  • 曆史
  • 圖像史
  • 民俗學
  • 流行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東南方日報齣版社
ISBN:9787549112104
版次:1
商品編碼:1162486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6
字數:20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山裝從何而來?旗袍又經曆瞭怎樣的變遷?民國時期的民眾是怎麼看待時裝錶演的?民國政府又是怎麼整治奇裝異服的?《民國衣裳》帶你追憶民國霓裳風情,追尋民國時代氣息。
  《民國衣裳:舊製度與新時尚》是周鬆芳博士在南方都市報副刊開設的專欄——《民國衣冠》專欄文章的結集,這一專欄用學術的標準、文學的筆觸對民國時期的服飾文化進行瞭全方位的研究,包括民國服飾變革運動、中山裝等新服飾的介紹、穿衣風格的變遷以及服飾與當時政治、文化的關係等等。內容豐富,語言風趣,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周鬆芳,文史學者,文學博士。齣版有學術專著《自負一代文宗:劉基研究》;發錶學術論文和評論文章數十篇,其中多篇或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復印,或為光明日報、文學報等摘要評述。先後在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等多傢報刊開設學術隨筆、文化漫談、影視時尚、法律史譚等專欄,結集齣版《嶺南饕餮:廣東飲膳九章》、《民國味道:嶺南飲食的黃金時代》。以學術品格參與地域文化建設,主編齣版《珠水維新:中華文明的珠江時代》,參與編撰齣版《廣東九章》、《上海九章》、《廣西九章》、《東莞九章》等。


目錄

前言 001

輯一、製度趕不上時尚的趟 001

朝未改,服已易 003

民國已建,服製未定 008

中山裝起源之亂 013

中山裝血腥國服路 015

孔子穿上瞭中山裝 019

驅逐韃虜,恢復旗袍 021

旗袍的潮與嘲 027

旗袍的與時短長 029

旗袍的經典之路 034

旗袍與馬甲的離閤 038

民國領袖·領 041

民國領袖·袖 046

西裝的東與西 050

對西裝的揶揄 052

西服末路 054

延伸閱讀

辛亥革命時代的青年服飾 孫伏園 057

旗袍 硃鴛雛 059

六十年來妝服誌 包天笑 060

短旗袍 碧遙 071

論西裝 林語堂 072

輯二、對新時尚的規訓與懲罰 077

妓伶引領時尚 079

女學堂搶班奪權 082

對學生裝的規訓 085

校服正傳 087

妓伶避席,明星擅場 091

不愛紅妝愛武裝 095

女效男裝的西洋時尚 099

亮齣你的內衣來 101

“天乳”運動風波 105

摩登與反摩登 111

新生活首懲摩登裝 114

取締與反取締 116

過猶不及成雞肋 118

舊把戲演不瞭新生活 120

取締行動的式微與代興 122

取締男子奇裝異服 123

延伸閱讀

更衣記 張愛玲 125

中國女子服飾的演變 張寶權 132

憂“天乳” 魯迅 139

談服裝 徐訏 141

輯三、鹹與維新,時尚摩登 143

時世妝,摩登妝與時裝 145

美術傢時代的時裝 148

雲想衣裳,人想雲裳 151

雲裳公司的式微與沒落 155

雲裳是先鋒派,鴻翔是實力派 158

重審雲裳公案 160

中國第一次時裝錶演 171

“蘇廣成”的“廣” 180

粵裝引領時尚 183

“蘇廣成”的上海化沒落 185

民國的東洋時尚 188

太太時裝與太太時代 190

足下摩登,廣東先行 192

絲襪:永遠的摩登 194

延伸閱讀

上海婦女服裝滄桑史 《申報》編輯部 196

洋服的沒落 魯迅 199

雲想衣裳記 周瘦鵑 201

旗袍的鏇律 《良友》編輯部 202

衣裳 梁實鞦 204

輯四、舊傳統與新時尚 207

時裝穿越古今中西 209

藏拙的時尚 212

蓮船載酒醉春宵 214

皮草的興衰 216

張愛玲的奇裝異服 218

隻認衣衫,不認文人 220

文人服飾的京派與海派 222

香港人服飾場麵 224

昭君套:頭巾還是帽 226

僞娘的服飾淵源 228

從頭再來:民國帽飾時尚 231

帽子的時尚與尷尬 234

一帽關乎國運 237

洋綫襪的革命 239

閨女穿上瞭彆人做的襪 241

東服西漸 243

延伸閱讀

童言無忌 張愛玲 246

服裝趣語 不問 249

衣在香港 鬱琅 251

帽史 蔣吟鞦 253

襪史 妙因 256


精彩書摘

  《民國衣裳:舊製度與新時尚》:
  民國領袖·袖
  領袖領袖,領的高低,往往與袖的長短互動。中國傳統的服裝,男子是寬袍大袖,女子則是低領窄袖,然而“庚予以後,風氣彌開,男女皆尚高領窄袖……凡西洋服飾若花邊細鈕絨毛衣之屬皆為常禦之品,而往時之闌乾挽袖均捐廢矣”(曾寶蓀《崇德老人自訂年譜》,《曾寶蓀迴憶錄》,嶽麓書社1986年),仿佛是袖子的布料用到脖子上去瞭。然而,此時的袖僅僅是窄瞭些,真正的挑戰是要短一些,那可不容易。要知道,手臂嚮來也是充滿性想象的部位,魯迅先生在《而已集·小雜感>裏就說過,中國人是“一見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體……”。正史的《列女傳》裏也有女子的手臂被人拉過,就將其斫下的慘烈故事,可見手臂必須被長袖遮裹的淵源,可見袖子縮短的不容易。
  短既不易,在袖的開口上下點功夫,也算是一種變通的做法,那就是“飄飄欲仙,露齣一大截玉腕”的“喇叭管袖子”,隨著民國的初建而齣現。再以旗袍而論,現在我們看到的經典式樣,是沒有袖子的,可當年要縮短一點,也是比提高一點下擺還難的。“十七年時,革命成功,全國統一,於是旗袍進入瞭新階段。高度適中,極便行走”,但袖沒讓短,“袖口還保持舊式短襖時闊大的風度”。“到十八年,旗袍上升,幾近膝蓋”,此時,袖口纔不得不隨之縮小變短。這還主要是因為外因所緻:“當時兩洋女子正在盛行短裙,中國女子的服裝,這時也受瞭它的影響。短旗袍到十九年,因為適閤女學生的要求,便又提高瞭一寸。可是袖子卻完全仿照西式,這樣可以跑跳自如,象徵瞭當時正被解放後的新女性。”(《旗袍的鏇律》,《良友》1940年第150期)準確地說,那時正是歐美爵士時代,女子衣裙以“史無前例之短為時尚——有人認為這是魔鬼的傑作”。張恨水的《天上人間》,便形象地描述瞭這種外來影響:“近代的舞蹈,第一條件,就是要露齣兩隻腿,腿愈露得多,愈是時髦;第二條件,便是露著手臂與胸脯,自然也是愈露得多愈好。”這些都是拜歐化之賜:“她們都是歐化的裝束,在可能的範圍內,盡量地露齣肉體來……這位董小姐,身上穿瞭米色薄綢的西式背心,胸前雙峰微凸,兩隻光胳臂,連兩肋都露在外麵。”
  世風洶洶,以至於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服製條例》明確規定瞭女子禮服(實是旗袍)的袖長——“過肘與手脈之中點”。事實上,民間根本不睬這一套。徐國楨在《上海生活》撰文稱,1929年上海流行時尚的旗袍款式“衣袖很短,不過到臂彎為止”。到1933年,則是“鞋跟愈高愈妙,袖口愈短愈佳”。(《新天津畫報》1933年4月22日)1934年,則袖短且寬,玉臂得以充分展現:“衣袖高齊肘,飄飄七寸寬。偶然伸玉臂,兩腋任郎看。”(《夏日時裝婦女五言吟》,《金鋼鑽》1934年第9期)這些描述,也反映齣社會上的_些不滿。新生活運動也恰在此時登場,對衣袖長度的要求有瞭較明確的規定,但是,民國社會,好歹標榜民主與自由,人們很容易尋齣對策,這就是捲袖時裝。《北洋畫報》1935年6月22日第1260期有一篇署名無聊的《捲袖時裝》寫道,新生活運動禁止婦女旗袍縮短袖子,“短袖女性在公共場所,受窘者甚多,故北平女生現作旗袍時,袖口皆作長過肘。但平日則將其高捲二三摺,仍將肘露齣,至受乾涉時始放下,令乾涉者無話可說。現裁已己懂此妙訣,而專作此種袖口之衣服矣”。
  ……

前言/序言



《民國衣裳:舊製度與新時尚》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民國服飾的淺顯圖鑒,也非單純的服飾史敘事。它深入挖掘瞭民國時期服裝變革背後所蘊含的深層社會、文化與思想變遷,旨在勾勒齣在東西方文明交融、傳統與現代碰撞的宏大背景下,個體身份認同的重塑,以及新舊製度摩擦激蕩所催生的獨特審美風尚。 內容梗概: 本書將民國時期(約1912-1949年)的服裝變革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曆史語境中進行審視。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旗袍的興起、中山裝的普及、西裝的流行,更重要的是,這些衣裳的流變如何摺射齣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 製度的解構與重塑: 文章首先考察瞭辛亥革命後,隨著帝製的終結,圍繞在傳統服飾上的等級、禮儀等製度性束縛如何逐漸被打破。長袍馬褂、補服等作為舊製度象徵的逐漸式微,以及新式服裝的湧現,標誌著個體在政治和社會結構中的位置發生瞭根本性變化。本書將詳細分析這一轉變過程中,社會各階層對服裝的態度和選擇,以及官方在推動服裝改革方麵的努力與局限。 文化思潮的湧動與滲透: 民國時期是中國思想文化空前活躍的時代。新文化運動、女權思潮、愛國主義等思潮,都通過服裝這一媒介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作者將深入探討,在“德先生”“賽先生”的呼喚下,服裝如何從封建禮教的壓抑中解放齣來,成為展現個性和錶達思想的載體。例如,女性解放思潮如何促使女性大膽嘗試短發、短裙,乃至男性化的裝束,以此挑戰傳統的性彆角色。同時,民族主義情緒也體現在對國貨服飾的推崇以及對西方服飾的辯證接受上。 東西方美學的碰撞與融閤: 民國時期是中國與西方世界接觸最為密切的時期之一。西方的工業文明、生活方式、藝術審美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湧入中國。服裝便是最直接的載體。本書將細緻分析西式服裝(如西裝、連衣裙、禮帽)的傳入、演變及其在中國社會中的接受過程,同時,也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服飾元素(如盤扣、領型、刺綉、紋樣)如何在西方服飾的框架下得到創新和發展,催生齣如旗袍等極具民族特色的新式服裝。這種東西方美學的碰撞與融閤,並非簡單的模仿或排斥,而是一個充滿張力、辯證演進的過程。 身份認同的變遷與建構: 在社會轉型期,個體的身份認同變得尤為重要且復雜。服裝成為瞭塑造和錶達身份的重要工具。無論是受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投身革命的青年學生、活躍在舞颱上的藝術傢,還是尋求新生活的女性,他們都通過自己的著裝來宣示自己的立場、品味和社會定位。本書將通過對不同群體服飾風格的分析,揭示民國時期個體身份認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及服裝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物質生活與社會風尚: 除瞭宏觀的製度和思潮,本書還將關注服裝作為物質文化的具體呈現。從麵料的選擇、剪裁的工藝、到配飾的搭配,都反映瞭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生産技術以及普遍的審美趣味。作者會描繪齣當時城市街頭、社交場閤、傢庭生活等不同場景下的服飾景觀,展現一個生動立體的民國生活畫捲。例如,絲綢、棉布、人造縴維等不同材質的普及,旗袍、中山裝、西裝等不同款式在不同場閤的流行,都體現瞭社會風尚的變遷。 核心觀點: 《民國衣裳:舊製度與新時尚》認為,民國時期的服裝變革並非偶然的潮流更迭,而是整個社會在內外壓力下,進行深刻自我反思和重塑的必然結果。服飾不僅是遮體禦寒的物件,更是承載著曆史記憶、文化基因、社會觀念和個人情感的物質載體。通過審視民國衣裳,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那個轉型時代的復雜性,以及中國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所經曆的陣痛與創造。本書旨在提供一種新的視角,讓讀者能夠從日常的衣著細節中,窺探到波瀾壯闊的曆史圖景。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對中國近代史、社會史、文化史、服飾史以及民國風情感興趣的廣大讀者。它同樣能夠為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學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素材。 本書的獨特之處: 跨學科的視角: 融閤瞭曆史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美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 深入的分析: 擺脫瞭對服飾的簡單描述,深入剖析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動因。 豐富的史料: 結閤瞭曆史文獻、舊照片、文學作品、藝術品等多方麵的史料,力求呈現一個立體而真實的民國衣裳圖景。 全新的解讀: 試圖通過服飾這一獨特的切入點,提供對民國時期社會變遷的全新解讀。 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感受民國衣裳所訴說的那個時代的跌宕起伏,去理解那段曆史留下的深刻印記。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在閱讀《民國衣裳:舊製度與新時尚》之前,我對民國服飾的瞭解非常有限,甚至有些刻闆印象。以為就是旗袍的百花齊放,或是對西裝的簡單模仿。這本書則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就像一部精心製作的紀錄片,用極其生動、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的文字,將那個時代的衣裳“活”瞭過來。作者並沒有把重點放在服飾本身的工藝和美學,而是更側重於服飾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變遷、思想解放以及時代精神。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洋裝”如何在中國社會落地生根的論述,它不僅僅是服飾的引進,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觀念的傳播。那些曾經被視為“傷風敗俗”的短發、短裙,是如何一步步被接受,甚至成為新潮的象徵,這個過程的描寫充滿瞭戲劇性和社會張力。作者對不同社會群體,例如學生、教師、職業女性等,在服飾選擇上的具體分析,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社會結構的細微變化。他們如何通過服飾來錶達自己的身份認同,如何試圖通過著裝來融入新的社會環境,這些細節的描繪極具感染力。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動蕩而又充滿活力的年代,親眼見證瞭衣裳的流變,也感受到瞭時代的脈搏。

評分

《民國衣裳:舊製度與新時尚》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曆史穿透力。它不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場關於衣裳與時代的對話。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識和獨特的視角,將民國時期的服飾演變,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政治、文化語境中進行解讀,讓我看到瞭服飾不僅僅是身體的遮蔽,更是社會變遷的晴雨錶,是思想解放的載體,是文化碰撞的見證。我被書中對“實用主義”與“審美主義”在民國服飾設計中的博弈深深吸引。一方麵,在戰亂與變革的年代,服飾的實用性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麵,隨著西方文化的湧入和新思潮的傳播,人們對於服飾的審美追求也日益提高,尤其是女性,她們開始通過服飾來展現獨立、自信的新形象。作者對不同時代背景下,男性服飾的變化也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從長袍馬褂的傳統與保守,到西裝革履的洋氣與進取,每一個細節都摺射齣那個時代男性所麵臨的身份焦慮與轉型。書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服飾特點的對比分析,也讓我看到瞭中國這片廣袤土地上,多元文化的交融與碰撞。這本書讓我明白,服飾的背後,隱藏著比我們想象中更為豐富和深刻的曆史密碼,而作者正是那個能夠解讀這些密碼的智者。

評分

《民國衣裳:舊製度與新時尚》對我而言,是一次意外的驚喜。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偏重於服飾美學和工藝的畫冊,但事實證明,它是一部關於時代精神的深刻解讀。作者以其獨到的眼光,將民國時期的服飾,從簡單的外在錶象,深入到其所處的曆史文化土壤之中,去挖掘它們所承載的復雜信息。我被書中關於“製服”在民國時期扮演角色的分析所震撼。無論是軍裝、校服,還是特定行業的製服,它們都不僅僅是為瞭規範著裝,更是為瞭塑造集體認同,傳遞某種意識形態,甚至成為社會秩序的象徵。作者對這些製服的演變和意義的解讀,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社會力量的運作方式。同時,書中對“改良旗袍”的論述,也讓我看到瞭傳統服飾在時代變遷中的生命力。它如何在吸收西方元素的 samtidig,保留瞭東方韻味,又如何通過設計和穿著方式的變化,來適應新女性的社會角色和生活方式,這個過程的描寫充滿瞭智慧與創造力。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衣裳不僅僅是穿在身上的東西,更是時代的錶情,是曆史的縮影。

評分

《民國衣裳:舊製度與新時尚》給我帶來的,是一場關於曆史、文化與審美的深度對話。作者並非簡單地呈現民國時期的服飾美學,而是以一種更為宏觀且富有穿透力的視角,將服飾置於時代的大背景下進行解讀。我被書中關於“傢庭與服飾”關係的論述所打動。在那個時代,傢庭的經濟狀況、父母的觀念,乃至婚姻的走嚮,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女性的服飾選擇。而另一方麵,女性通過服飾展現齣的新麵貌,也可能反過來影響傢庭的內部關係以及她們在社會上的自我定位。作者對這些細微之處的描繪,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個體命運與時代變遷的緊密聯係。同時,書中對“時尚雜誌”在民國時期服飾傳播中的作用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媒體在塑造公眾審美和傳播新思潮方麵的力量。那些印在紙上的精美服飾插圖,是如何引領著當時的潮流,又如何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人們的穿著習慣和審美觀念,這個過程的描寫非常生動。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不僅瞭解瞭民國時期服飾的流變,更重要的是,我被引領著去思考,衣裳是如何在曆史的脈絡中,成為一種無聲的敘事,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和人物的命運。

評分

手捧《民國衣裳:舊製度與新時尚》,我仿佛被帶入瞭一個充滿時代氣息的舊時空間。這本書並非僅僅是羅列民國時期各種服飾的款式,而是以一種極為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去探究衣裳背後所承載的曆史、文化與社會意義。作者將“舊製度”的痕跡,與“新時尚”的湧動,巧妙地編織在每一件衣裳的細節之中,形成瞭一幅幅生動的時代群像。我特彆被書中對“男裝”演變的分析所吸引,從象徵著傳統士大夫階層的長袍馬褂,到逐漸被接受的西裝,這個過程的背後,是社會結構、權力格局以及個體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西裝視為“進步”的象徵,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在中國社會落地過程中所經曆的本土化改造,以及它如何被賦予瞭新的中國意義。書中對於不同職業群體,如軍人、學生、商賈等,在服飾選擇上的差異化描寫,也讓我更加直觀地理解瞭那個時代社會分工和職業認同的特點。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自己不僅瞭解瞭民國的服飾,更重要的是,我被引領著去思考,衣裳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成為個體錶達、社會參與以及文化傳承的重要媒介。

評分

《民國衣裳:舊製度與新時尚》如同一部厚重的曆史畫捲,而作者則以其非凡的視角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徐徐展開。我從未想過,關於“舊製度”與“新時尚”的交織,能在服飾這一最直觀的載體上得到如此淋灕盡緻的體現。書中對於“旗袍”的演變過程的解讀,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再僅僅是那個時代女性的標誌性服裝,而是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下,被賦予瞭不同的意義和形態。那些曾經被視為“前衛”的旗袍設計,背後蘊含的是怎樣的社會變革和思想解放?作者的分析,讓我對服飾與女性解放的關係有瞭更深的理解。同時,書中對“洋裝”在中國社會的傳播與接受過程的梳理,也充滿瞭曆史的張力。它不僅僅是服飾的引進,更是生活方式、文化觀念的碰撞與融閤,以及在此過程中所産生的本土化改造和再創造。作者對不同社會群體,如學生、知識分子、工商業者等,在服飾選擇上的細緻描寫,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社會分層和身份認同的復雜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抽象的曆史概念,具象化為觸手可及的衣裳,讓讀者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

評分

在閱讀《民國衣裳:舊製度與新時尚》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這本書所呈現的,遠非簡單的服飾圖錄,而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在曆史洪流中,通過最貼近身體的物質載體——衣裳,來錶達自我、塑造身份、參與社會變革的宏大敘事。作者的筆觸,時而如一位技藝精湛的裁縫,細緻地勾勒齣旗袍的剪裁,盤扣的工藝,衣料的質感;時而又如一位洞察世事的哲人,深刻地剖析著這些衣裳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思潮、文化觀念以及權力關係。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軍閥混戰時期”的服飾描寫所打動,那個時期的服飾,既有對傳統的堅守,也有對實用性的考量,更在某些細節上流露齣一種彆樣的風采,仿佛在混亂中尋覓秩序,在壓抑中尋找齣口。作者並沒有迴避服飾背後的社會不平等,她通過對不同社會階層的服飾差異的描繪,生動地展現瞭那個時代貧富差距、階級固化的現實。然而,她也看到瞭服飾在促進社會流動、打破等級觀念方麵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這本書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衣裳並非是孤立的存在,它是與時代、與社會、與個人命運緊密相連的。

評分

在閱讀《民國衣裳:舊製度與新時尚》的過程中,我仿佛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視覺盛宴,又仿佛進行瞭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探尋。作者以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民國時期的服飾,從被遺忘的角落中拉扯齣來,置於曆史的長河中,進行細緻的審視和解讀。我特彆被書中關於“帽子”的章節所吸引,一頂帽子的變化,往往能摺射齣整個時代的社會風氣和女性觀念的轉變。從最初的保守、端莊,到後來的奔放、前衛,帽子的演變,猶如女性社會地位悄然提升的一個側影。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服飾本身的描述,而是將服飾與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政治動蕩、經濟發展、文化思潮緊密地聯係起來。我看到瞭在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人們如何通過服飾來錶達自己的政治立場,如何通過穿著來區分不同的社會群體,以及如何在物質匱乏的情況下,依然追求著美的需求。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服飾不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載體,是曆史記憶的載體。

評分

在翻開《民國衣裳:舊製度與新時尚》之前,我總以為民國時期的服飾不過是旗袍與中山裝的簡單堆疊,是對傳統東方審美的簡單復興或是對西方服飾的照搬。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像一把精密的鑰匙,解鎖瞭一個我從未真正觸及過的時代側麵——一個物質與精神、傳統與革新、保守與激進激烈碰撞與交融的生動畫捲。作者以極為細膩的筆觸,將曆史的宏大敘事巧妙地織入衣料的紋理、盤扣的光澤、領型的變遷之中。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新女性”的論述所吸引,她們不再僅僅是傢庭的附庸,而是開始走上街頭,走嚮職場,她們的服飾不再是壓抑的象徵,而是自我錶達、個性彰顯的載體。那些曾經被視為“奇裝異服”的西式剪裁、短發造型,在作者的解讀下,都蘊含著深刻的社會變革力量。書中對不同階層、不同地域女性服飾的細緻描繪,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多元的社會圖景。上流社會的精緻華美,與小市民的樸素實用,再到鄉村女性的淳樸風情,無一不展現瞭服飾作為社會符號的強大力量。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服飾本身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服飾背後的文化基因、時代思潮以及人物命運。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衣裳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的曆史,一部關於時代精神的生動寫照。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眼見證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那些鮮活的人物,以及他們身上所承載的厚重曆史。

評分

《民國衣裳:舊製度與新時尚》給我的閱讀體驗,可以用“震撼”來形容,但並非是那種驚濤駭浪式的衝擊,而是如涓涓細流般,一點一滴地滲透,最終匯聚成一股強大的思想洪流。我從未想過,一襲長衫、一件旗袍,甚至是一條褲子,都能承載如此豐富而復雜的曆史信息。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服飾款式,而是將每一件衣裳置於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之下,去解讀它、剖析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禮服”的章節,傳統意義上代錶著等級森嚴、規矩束縛的禮服,在民國時期是如何被解構、重塑,甚至被賦予瞭新的政治與文化內涵的。那些在重要場閤穿著的服飾,不再僅僅是裝飾,更是政治立場、社會身份甚至是思想意識的宣言。作者對西方服飾傳入中國後所引發的“本土化”改造過程的分析,也令人耳目一新。它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如何與中國傳統的服飾審美、社會習俗進行巧妙的融閤,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國風”。這種“中西閤璧”並非錶麵上的簡單拼接,而是深層次的文化對話與創造,其背後所摺射齣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自覺,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書中對於不同年代、不同社會群體在服飾選擇上的差異化描寫,也讓我更加理解瞭那個時代社會階層、地域文化以及性彆觀念的復雜構成。

評分

我見過的最好的民國服飾文化著作

評分

民國服飾文化最佳力作

評分

隨便。

評分

隨便。

評分

我見過的最好的民國服飾文化著作

評分

據說剛剛收到,還沒來的急迴傢拆包裝。

評分

據說剛剛收到,還沒來的急迴傢拆包裝。

評分

不錯,瞭解一下

評分

我見過的最好的民國服飾文化著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