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史·第十卷(1912-1949影像大事记) [A History of Chinese Images]

中国影像史·第十卷(1912-1949影像大事记) [A History of Chinese Imag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权,张龙 著,韩丛耀,赵迎新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影像史
  • 影像史
  • 中国电影
  • 历史
  • 纪录片
  • 1912-1949
  • 民国
  • 影像大事记
  • 文化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15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8026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影像史
外文名称:A History of Chinese Imag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影像史·第十卷(1912-1949影像大事记)》是一部记录中国影像探索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从摄影术发明之前中国早期科学家、思想家等对光学和相关化学的探索,一直到1949年影像技术在中国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影像史的巨大发展、变迁。首次以影像的方式全面、系统梳理中国历史,涵盖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涉及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历史读本。通过影像所反映的现象获得深层次的意义,准确地反映历史,推进文明的传承和传播。

内容简介

  历代文明是影像产生的源点,而通过影像我们又能反观文明延续的脉络和传承的路径。在中国史学界,一直有“左图右史”的传统,而在西方史学界也早就有“以图证史”的方法。《中国影像史·第十卷(1912-1949影像大事记)》正是秉持了这样的原则,因而该丛书对影像史的研究,不是对影像内容的单纯研究,而是把影像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进行解剖,包括影像产生的背景、现场和传播形式,从影像的三种形态和影像意义的三个场域,即技术性形态、构成性形态和社会性形态,图像制作的场域、图像自身的场域和图像传播的场域,进行分析和整理。“中国影像史”丛书以时间为序分成八个历史阶段,分别书写不同阶段影像发展的状况。依次为:古代卷,研究摄影史前时代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光学和化学方面的探索;1839-1900年,研究摄影术诞生并传入中国后,外国在华摄影师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中国的拍摄活动及所摄影像;1900-1911年,研究庚子事变至清王朝灭亡前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1-1919年,研究中华民国成立至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19-1927年,研究新文化运动之后至北伐战争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27-1937年,研究北伐胜利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37-1945年,研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至抗日战争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1945-1949年,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影像的发展状况;第九、十卷,从编年史的角度,分别梳理了1839-1911年、1912-1949年间中国影像的主要事件、影像作者、影像作品、影像出版等。此外,为统一体例,各卷以相同或近似的结构和次序,按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像的总体风貌、影像的技术特征、影像的构成性特点、影像的传播场域、影像作者、影像选萃,以及同一时期电影的发展概要,展现出各个时期的影像史。丛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入选“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目录

1912年(民国元年)
1913年(民国二年)
1914年(民国三年)
1915年(民国四年)
1916年(民国五年)
1917年(民国六年)
1918年(民国七年)
1919年(民国八年)
……

前言/序言


《中国影像史·第十卷(1912-1949影像大事记)》:时代的剪影,历史的定格 本书不是关于图片或影像本身的书,而是一本以影像为线索,回溯近代中国跌宕起伏历史的著作。它试图通过梳理1912年至1949年间,那些被镜头捕捉、被胶片记录、被影像传播的重大事件、关键人物和时代印记,为读者呈现一幅宏大而生动的近代中国画卷。这三十八年,是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从分裂走向统一,从积贫积弱走向民族复兴的艰辛探索时期,也是影像技术在中国萌芽、发展并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的关键阶段。 穿越时空的影像洪流,窥探历史的真实肌理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照片或影像素材,而是将这些视觉符号置于其产生的历史语境之中,进行深入的解读和阐释。每一幅被提及的影像,无论是官方宣传的集会游行,还是民间生活的点滴记录,亦或是战火纷飞中的瞬间凝固,都被视为历史叙事的载体,承载着信息、情感和意义。通过对这些影像背后故事的挖掘,作者力求揭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以及社会思潮的涌动变迁。 1912年,辛亥革命的余晖仍在闪耀,中华民国在废墟中诞生。在这一年,共和国的诞生,无论是隆重的阅兵仪式,还是民众的欢欣鼓舞,亦或是政坛的暗流涌动,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充满希望与迷茫的开端,通过影像的视角,感受新生的共和国在艰难岁月中前行的每一步。从黎元洪的就职典礼,到孙中山先生的演讲集会,再到普通民众在街头巷尾的庆祝场面,这些零散的影像片段,汇聚起来,勾勒出那个时代共和国最初的模样。 随后的北洋政府时期,军阀混战,政治动荡,但文化艺术却在夹缝中寻求发展。影像技术也开始在这一时期逐渐传播,照相机和摄影师出现在各种重要场合。本书将细致梳理这一时期的重要政治事件,如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张勋复辟的短暂插曲,以及直奉战争的烽烟。同时,它也将关注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新式教育的推广,女性地位的悄然改变,以及新兴产业的萌芽。这些变化,往往通过一些不经意的影像得以显现,比如新式学堂的开学典礼,留洋学生归国后的照片,或者早期工厂里工人们忙碌的身影。 192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虽然政治上仍不稳定,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新思潮的涌入,使得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上海的十里洋场,北平的古都风貌,广州的革命热情,都留下了丰富的影像记录。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重要的政治运动,如五四运动的后续影响,国民党北伐的军事行动,以及共产党早期活动的踪迹。同时,它也将聚焦于文化艺术的繁荣,如左翼电影的兴起,话剧的蓬勃发展,以及文学大家的影像肖像。那些穿梭于摩天大楼之间的新女性,在咖啡馆里谈笑风生的文人墨客,在码头辛勤劳作的工人,以及发生在街头巷尾的各种社会景象,都将通过影像的力量,呈现在读者眼前。 1930年代,日本侵华的阴影逐渐笼罩,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这一时期,影像在中国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它不仅是记录历史的工具,更是传递信息、激发民族斗志的武器。本书将重点呈现抗日战争前夕的民族危机,从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到华北事变,再到七七事变爆发,每一场战役,每一次抵抗,都被影像所铭记。我们将看到前线将士英勇作战的场面,后方民众支持抗战的场景,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关注。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到国共合作的历程,以及爱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呐喊。那些充满血泪的战场画面,那些悲壮的牺牲瞬间,那些坚韧不拔的抵抗身影,都将成为本书浓墨重彩的篇章。 1940年代,全民族抗战进入艰苦卓绝的阶段。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国统区和边区根据地的不同境遇,都通过影像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本书将深入挖掘这一时期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人民在苦难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我们将看到战火纷飞中的城市景象,流离失所的难民,以及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根据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到抗战胜利后的政治格局,以及解放战争前夕的社会动荡。那些记录着战争伤痕的街头巷尾,那些反映着人民疾苦的家庭场景,以及那些预示着变革的政治集会,都将通过影像的力量,再次唤起我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本书将以开国大典的庄严时刻作为近代史影像叙事的收官。那些欢腾的民众,高高升起的五星红旗,以及新中国成立的各项标志性活动,都将成为历史的永恒定格。本书将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展现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以及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自豪感。 超越影像的观看,触碰历史的温度 《中国影像史·第十卷(1912-1949影像大事记)》不仅仅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它更是一种观看历史的方式。作者通过细致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让每一幅影像都“活”了起来,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时代,亲历了那些事件。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历史洪流中的一员,感受着那个时代的脉搏,体会着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觉材料和解读视角,更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近代中国历史的生动窗口。它打破了枯燥的文字叙述,用直观、鲜活的影像,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细节,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形成过程,以及它对当下中国的影响。 这三十八年,是近代中国最动荡、最复杂、也最富有变革意义的时期。从辛亥革命的曙光,到北伐战争的硝烟,从抗日战争的烽火,到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无数的影像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辉煌,悲伤与希望。本书试图通过这些影像,串联起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命运,感受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并最终理解我们今天的中国从何而来。它是一次关于视觉记忆的梳理,一次关于历史回响的探寻,一次关于民族精神的追溯。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捧起《中国影像史·第十卷(1912-1949影像大事记)》这本书时,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那个时代的好奇与向往,也有对历史真实性的期待。1912年到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时期,充满了变革、冲突、希望与牺牲。而“影像大事记”的呈现方式,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那个时代的全新窗口。 我首先期待的是,书中能够以影像的形式,生动地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历史脉络。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到北洋政府的动荡不安,再到国民政府的统一与挑战,直至抗日战争的全民族抗争,以及最终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些重大的历史节点,无疑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我想看到,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文字描述中的历史事件,例如袁世凯就任总统的场面,国民党北伐时的景象,长征路上的艰难跋涉,西安事变时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对峙,以及全面抗战爆发时,全国人民奋起抵抗的决心,这些影像,将如何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在我眼前重现。 除了宏观的历史事件,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对于那个时代社会生活景象的展现。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在此交融碰撞。我想看到,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比如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北京古都的韵味,以及其他各地充满特色的城市景观。我想看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衣着打扮,他们的交通工具,他们的教育方式,他们的娱乐活动。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影像,往往比宏大的历史叙事更能触动人心,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温度。 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抗日战争的影像记录。那是一段中华民族遭受深重苦难,同时也展现出巨大民族精神的时期。我想看到,前线将士的英勇身影,他们眼神中的坚毅与不屈;我想看到,后方民众的坚韧与奉献,他们在战火纷飞中维持生活的景象;我想看到,那些被摧残的城市,那些失去家园的人们。这些影像,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必将唤起我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 而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辉煌的顶点,也象征着新篇章的开启。我想看到,人民解放军进城时的庄严景象,人民群众欢庆新中国诞生的场面,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但充满希望的建设景象。这些影像,将是对那个漫长而艰辛的革命历程的最好总结,也象征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开端。 我相信,作者在挑选这些“影像大事记”时,一定经过了严谨的考量,力求呈现出最具有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影像。我期待,本书不仅能提供丰富而珍贵的历史画面,更能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为我提供深入的思考。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专业的眼光,为我解读图片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其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让我不仅仅是“看”图,更是能够“懂”图。 总而言之,这部《中国影像史·第十卷》对我而言,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震撼之旅,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深度对话。它承诺用影像的力量,为我揭示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让我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感受历史的温度,去理解那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岁月,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这段探索。

评分

拿到《中国影像史·第十卷(1912-1949影像大事记)》,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1912年至1949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动荡但又充满希望的时期,它见证了帝制的终结,共和国的诞生,民族解放的艰辛,以及新中国的曙光。而“影像大事记”这个概念,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认为,视觉化的历史叙事,比单纯的文字更能直观地触动人心,更能跨越时空的隔阂,让我仿佛亲身经历。 我最为期待的,是书中能够如何通过一组组精心挑选的影像,串联起那个时代的宏大叙事。从辛亥革命的爆发,到北洋政府时期的混乱,再到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直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想象着,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文字描述中的历史事件,诸如二次革命、护法运动、五四运动、南昌起义、长征、西安事变、全面抗战的爆发、三大战役等等,在影像中会是怎样的景象?它们是否会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我对历史的进程有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大事”,我也同样渴望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潮碰撞,各种文化交融。我想看到,那个时代的城市景观,无论是上海滩的纸醉金迷,还是北京城浓厚的文化底蕴,抑或是其他各地充满特色的风土人情。我想看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衣着打扮,他们的交通工具,他们的教育模式,他们的娱乐方式,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往往最能体现历史的温度和质感,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脉搏。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抗日战争的影像呈现充满了期待。这段艰苦卓绝的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的回忆,也是民族凝聚力最强的时刻。我想看到,前线将士的英勇身影,后方民众的坚韧与奉献,那些被战火摧残的城市,那些在苦难中不屈的灵魂。我相信,这些影像,将是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最有力证明,也必将唤起我对和平的珍视。 而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更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点。我想看到,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人民群众的欢庆场面,我想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但充满希望的建设景象。这些影像,将是对过去三十多年艰辛探索的最好总结,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我深信,作者在挑选这些“影像大事记”时,必然是经过了严谨的考量。什么样的影像,才算得上是能够真正代表那个时代精神的?什么样的画面,才能够揭示出历史的深层意义?我期待,作者能够以其专业的眼光,为我呈现出那些最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影像。 同时,我也希望,书中对于每一幅影像的解读,都能做到深入而准确。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说明,更应该包含对图片背景、历史事件的梳理,以及对图片所能传达的情感和意义的阐释。我希望,这些解读能够引导我,不仅仅是“看图”,更是能够“懂图”,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历史。 总而言之,这部《中国影像史·第十卷》对我而言,是一次与历史的亲密接触,是一次视觉的震撼之旅。它承诺以影像的力量,带我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直观、更深刻的方式,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理解我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这段探索。

评分

这部《中国影像史·第十卷(1912-1949影像大事记)》在我手中,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整个民国时代的重量。我一直对那个被文字、被电影、被传说描绘得千姿百态的时代心存向往,但也总觉得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摸到其脉搏。因此,当看到这本书,尤其是“影像大事记”这个关键词时,我的内心是充满渴望的。 我首先想到的,是书中所收录的那些“大事”。1912年,辛亥革命的余波还在荡漾,民国初建,一切都充满未知。我想象着,那些推翻帝制的革命者们,在影像中会是怎样的神情?他们是踌躇满志,还是如履薄冰?而1912-1949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变故:北洋政府的动荡,国民政府的崛起与衰落,全民族抗日的烽火,以及最终的解放战争。我希望,书中的影像能够串联起这些重大的历史节点,让我清晰地看到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在课本上耳熟能详的事件,在影像中会呈现出怎样的真实面貌。比如,五四运动爆发时,青年学生们是如何走上街头,他们的口号与标语会是怎样?国民党北伐的进程,在影像中又会是怎样的宏大叙事?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普通民众是如何参与其中的?我想,一张张凝固的历史瞬间,将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能唤起我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记忆。 当然,除了那些政治性的“大事”,我同样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景象充满了好奇。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旧的文化与新的思潮碰撞,传统与现代交织。我想看到,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比如上海的十里洋场,北京的古都风韵,又或者其他更具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象。我想看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衣着,他们的交通工具,他们的娱乐方式,他们的家庭生活。我相信,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影像,更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和质感。 我还希望能看到,书中有关于各个阶层人物的影像记录。不仅仅是政治领袖和军事将领,我也想看到,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普通的老百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辛勤劳作,他们的命运沉浮,这些都应该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经历战乱的年代,我想看到他们是如何在困境中生存,又是如何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的。 我非常欣赏“影像大事记”这种呈现方式,它暗示着一种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的叙事。我期待,书中的图片不仅仅是孤立的画面,而是能够通过作者的梳理和解读,形成一条连贯的历史线索。每一张图片,都应该有着准确的年代、地点和背景介绍,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历史意义。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专业的眼光,挑选出那些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特征的影像,让它们说话,让它们诉说历史。 我更希望,这部作品能够超越简单的图文展示,能够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它能否让我重新审视那段历史?能否让我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否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有更立体、更全面的认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是能够在我心中种下一颗思考的种子,让我对历史保持持续的探索欲望。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相对客观和平衡的视角,展现那个时代的复杂性。1912-1949年,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时期,既有进步的光辉,也有黑暗的阴影。我希望,作者能够如实地呈现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歌颂民族的伟大精神,也反思历史的教训。 总而言之,这部《中国影像史·第十卷》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深入探究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用视觉去感知历史的温度,用思考去理解历史的深度。我期待着,它能给我带来一场难忘的历史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所有对近代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那些偏爱图像化叙事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别样的窗口。我拿到它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一直认为,相较于文字,图像似乎更能直接触及人心,更能跨越时空的隔阂,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却又充满变革的年代。 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那种厚重感,不仅仅是纸张的质感,更是历史本身的重量。我知道,这本书的作者们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搜寻、甄选,最终呈现出这一幅幅珍贵的影像。而“1912-1949”这个时间跨度,恰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且复杂的时期:从帝制的崩塌到共和国的建立,其间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多少腥风血雨,多少希望与绝望。 我尤其好奇的是,那些历史课本上刻板的文字,在影像中会呈现出怎样的生动与鲜活?那些模糊的、被时间冲刷的事件,是否会在这些定格的瞬间,重新焕发生机?我期待看到,辛亥革命爆发时,民众的真实反应;北洋政府时期的街景,是否如我们想象般萧瑟;国民政府的成立,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抗日战争的烽火,在影像里又会是怎样一种震撼;直至新中国的曙光,是如何一点点照亮这片土地。 这不仅仅是一本图片集,更是一部用视觉语言讲述的历史。它承诺为我们提供的是“影像大事记”,这意味着每一个画面,都应该与那个时期的重大事件紧密相连。我想象着,那些曾经被反复提及的“大事”,比如五四运动、长征、西安事变等等,在书中会以怎样的影像形式出现?它们是否会比文字描述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更能让我们理解事件的复杂性与参与者的情感? 我喜欢这种“大事记”的编排方式,它能够帮助我理清历史的脉络,看到不同事件之间的关联。我知道,图片虽然直观,但如果没有清晰的文字注解和背景介绍,也可能沦为一堆无意义的图像。所以我期待,书中对于每一幅影像,都有详实而精准的解读,能够引导我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意义,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视觉冲击。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历史往往聚焦于伟人、大事,但真正构成历史的,是无数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是他们的挣扎与奋斗。在这些影像中,我希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市井百态,看到劳动人民的艰辛,看到知识分子的迷茫与追求,看到妇女的解放与抗争。只有看到这些,历史才算真正完整,也才更能打动人心。 我对作者挑选图片的眼光充满了期待。什么才算得上是“代表性”的影像?怎样的图片,才能真正抓住那个时代的精神特质?是宏大的历史场景,还是细微的生活片段?我希望,作者的选择能够兼顾宏观与微观,既有历史的厚度,也有人性的温度。 我猜想,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将会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情感的唤醒,一种历史的回响。我期待着,在翻阅每一页时,都能被那些影像所触动,甚至被那些曾经的悲欢离合所感染。 “中国影像史”这个宏大的系列,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而第十卷聚焦于1912-1949这个时期,无疑是整个系列中最具戏剧张力的篇章之一。我很高兴能够有机会接触到这部作品,它承载着我对那段历史最深切的求知欲和最真挚的情感寄托。 我相信,这部作品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所呈现的图像本身,更在于它所能激发的思考。它能够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理解中华民族是如何在重重困境中寻找出路,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新生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这段视觉与历史的探索之旅。

评分

当我手中沉甸甸地捧着《中国影像史·第十卷(1912-1949影像大事记)》时,我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以及那个时代人物的呼吸。1912年至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关键、充满动荡却又孕育着新生的时代。而“影像大事记”这种呈现方式,无疑是让我期待不已,因为视觉的冲击力往往比文字更为直接和深刻。 我最希望在书中看到的是,那些能够串联起那个时代宏大历史叙事的“影像大事记”。我想象着,从辛亥革命的爆发,到中华民国的建立,再到北洋政府的混乱,国民政府的崛起与挑战,以及全民族抗日的烽火,直至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书中会以怎样的影像形式呈现?我迫切希望看到,那些仅仅存在于文字中的历史节点,例如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仪式,五四运动的街头景象,国民党北伐的队伍,红军长征的艰难足迹,西安事变时紧张的气氛,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都能在书中以鲜活而震撼的方式复活。 除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我也极其关注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1912-1949年,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的时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此交织。我想看到,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例如上海的繁华,北京的古韵,以及各地充满特色的街景。我想看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衣着打扮,他们的交通方式,他们的教育模式,他们的娱乐活动。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影像,往往最能触动人心,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温度和质感。 我尤其看重书中对于抗日战争的影像记录。那是一段中华民族遭受深重苦难,同时也爆发出巨大民族精神的时期。我想看到,前线将士的英勇身影,他们眼神中的坚毅与不屈;我想看到,后方民众的坚韧与奉献,他们在战火纷飞中维持生活的景象;我想看到,那些被战火摧残的城市,那些失去家园的人们。这些影像,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必将唤起我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 而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辉煌的顶点,也象征着新篇章的开启。我想看到,人民解放军进城时的庄严景象,人民群众欢庆新中国诞生的场面,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但充满希望的建设景象。这些影像,将是对那个漫长而艰辛的革命历程的最好总结,也象征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开端。 我相信,作者在挑选这些“影像大事记”时,一定经过了严谨的考量,力求呈现出最具有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影像。我期待,本书不仅能提供丰富而珍贵的历史画面,更能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为我提供深入的思考。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专业的眼光,为我解读图片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其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让我不仅仅是“看”图,更是能够“懂”图。 总而言之,这部《中国影像史·第十卷》对我而言,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震撼之旅,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深度对话。它承诺用影像的力量,为我揭示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让我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感受历史的温度,去理解那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岁月,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这段探索。

评分

我拿到《中国影像史·第十卷(1912-1949影像大事记)》的那一刻,心情是既兴奋又忐忑的。兴奋在于,终于有这样一本厚重的作品,能够以影像的方式,带我深入探究那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民国时代。忐忑则源于,我深知那段历史的复杂性,也深知影像所能承载的,既有辉煌,也有伤痛。 我最迫切想看到的,是书中所呈现的“影像大事记”如何勾勒出那个时代的脉络。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旧的秩序崩塌,新的探索开始。我想看到,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性事件,在影像中是怎样的真实呈现。从辛亥革命的余波,到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博弈,再到国民政府的统一与内战,以及抗日战争的全民族抗争,直至解放战争最终的胜利,我想象着,书中那些凝固的画面,将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尤其令我着迷的是,那些曾经在历史课本中被文字描绘得波澜壮阔的事件,在影像中会呈现出怎样的细节和力量。比如,五四运动中,青年人的激昂与愤怒,如何在照片中被捕捉?国民党北伐时期,军队行军的阵势,民众的反应,又会是怎样的景象?我想,一张张历史照片,将赋予那些文字以生命,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 除了宏观的历史事件,我也非常渴望通过这本书,窥探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我想看到,那个时代的城市景观,无论是繁华的大都市,还是宁静的古镇,它们在影像中会是怎样的风貌?我想看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衣着打扮,他们的交通方式,他们的娱乐活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最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抗日战争的影像呈现。这段历史,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笔,也是民族精神最闪耀的时刻。我想看到,在民族危亡之际,普通民众是如何挺身而出,我想看到,前线的战士是如何浴血奋战,我想看到,在遭受巨大苦难的同时,中华民族是如何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生命力。这些影像,必将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 而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影像,更是充满象征意义。我想看到,人民解放军进城时,人民群众是如何欢欣鼓舞,我想看到,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告,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但充满希望的建设场面。 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于每一幅影像的解读,都能做到深入而精准。不仅仅是简单的年代、地点说明,更应该包含对图片背后历史事件的梳理,以及对图片所能传达的情感和意义的阐释。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专业的视角,为我解读那些历史的密码,让我不仅仅是看图,更是能够理解图。 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收集的珍贵影像,更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历史的思考。它能否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能否让我们对中国近代史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否让我们对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和平与发展,有更深的感悟?我期待,这部作品能够成为我认识那个时代的窗口,并引发我更深入的探索。 总而言之,这部《中国影像史·第十卷》是一部令人期待的巨著。它以影像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民国时代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直观、更深刻的方式,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这段视觉与历史的对话。

评分

当我拿到《中国影像史·第十卷(1912-1949影像大事记)》这本书时,内心既有对历史的敬畏,也有对影像力量的期待。1912年至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巨变、跌宕起伏的时期,它见证了帝制的终结、共和国的诞生、民族危机的深重以及新中国的曙光。而“影像大事记”这种呈现方式,对我而言,无疑是打开这段历史的一把金钥匙,它承诺用视觉的力量,讲述那些鲜为人知或耳熟能详的故事。 我最为期待的是,书中能够如何用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影像大事记”,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历史轨迹。从辛亥革命的余波,到北洋政府的动荡,再到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直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充满了戏剧性和复杂性。我想看到,那些曾经只在文字中出现的历史事件,比如二次革命的爆发,五四运动的呐喊,南昌起义的枪声,红军长征的艰辛,西安事变时的剑拔弩张,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以及解放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在书中会以怎样震撼人心的影像形式呈现,让我对历史的进程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除了宏大的历史事件,我也非常渴望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此交织。我想看到,那个时代的城市风貌,无论是上海的十里洋场,还是北京的古都风韵,抑或是其他各地充满特色的城市景观。我想看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衣着打扮,他们的交通工具,他们的教育模式,他们的娱乐活动。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影像,往往最能触动人心,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温度和质感。 我尤其看重书中对于抗日战争的影像记录。那是一段中华民族遭受深重苦难,同时也爆发出巨大民族精神的时期。我想看到,前线将士的英勇身影,他们眼神中的坚毅与不屈;我想看到,后方民众的坚韧与奉献,他们在战火纷飞中维持生活的景象;我想看到,那些被战火摧残的城市,那些失去家园的人们。这些影像,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必将唤起我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 而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辉煌的顶点,也象征着新篇章的开启。我想看到,人民解放军进城时的庄严景象,人民群众欢庆新中国诞生的场面,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但充满希望的建设景象。这些影像,将是对那个漫长而艰辛的革命历程的最好总结,也象征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开端。 我相信,作者在挑选这些“影像大事记”时,一定经过了严谨的考量,力求呈现出最具有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影像。我期待,本书不仅能提供丰富而珍贵的历史画面,更能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为我提供深入的思考。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专业的眼光,为我解读图片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其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让我不仅仅是“看”图,更是能够“懂”图。 总而言之,这部《中国影像史·第十卷》对我而言,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震撼之旅,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深度对话。它承诺用影像的力量,为我揭示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让我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感受历史的温度,去理解那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岁月,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这段探索。

评分

拿到《中国影像史·第十卷(1912-1949影像大事记)》,我内心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这个系列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视觉的冲击力,而将焦点放在1912-1949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时期,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我最期待的,是书中所呈现的“影像大事记”能够如何具体地勾勒出那个时代的轮廓。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到北洋政府的军阀混战,再到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直至新中国的曙光初现,这三十多年的历程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深刻的变革。我迫切希望,书中那些珍贵的影像,能够将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文字记载中的历史事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鲜活度和冲击力展现在我面前。 我想象着,当翻开书页,能够看到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场景,看到北洋政府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景象,看到国民党一大会址前的庄严氛围,看到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的革命场景,看到红军长征的艰辛足迹,看到西安事变时那种剑拔弩张的氛围,看到全民族抗战爆发时,无数同胞奋起反抗的悲壮画面,以及解放战争中,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役。这些“大事”,在影像中会是怎样的震撼? 除了宏大的历史事件,我也非常关注书中所展现的社会生活细节。1912-1949年,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那个时代激烈碰撞。我想看到,那个时期的城市风貌,无论是繁华如上海的十里洋场,还是充满古韵的北京城,抑或是其他各地的城市景观。我想看到,那个时代的普通民众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衣着、他们的饮食、他们的交通、他们的娱乐,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最能触动人心,最能展现历史的真实温度。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风貌。那个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经历了思想上的启蒙、救亡图存的探索,以及复杂的政治斗争。我想看到,他们是如何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思考国家的前途,如何在学术、艺术、教育等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课堂,他们的著作,他们的聚会,这些影像,都将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 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对于抗日战争的影像呈现。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段记忆,也是最光辉的篇章。我想看到,前线的战士是如何浴血奋战,后方的民众是如何支援战争,那些被摧残的城市,那些无辜的受害者,这些影像,都将提醒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民族独立精神的伟大。 而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景象,更是令人心潮澎湃。我想看到,人民解放军进城时的景象,我想看到,新中国成立时的欢庆场面,我想看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们如何充满信心地建设国家。 我相信,作者在选取这些“影像大事记”时,必然经过了深思熟虑。什么才算得上是真正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精神的影像?什么样的画面,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期待,作者的眼光能够精准而深刻,能够为我们呈现出最具有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影像。 而且,我希望,书中对于每一幅影像,都有详实而精准的文字说明。这些说明,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罗列,更应该包含对图片背景、历史意义的深入解读,能够引导我理解图片背后的复杂历史和深刻内涵。 总而言之,这部《中国影像史·第十卷》对我而言,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反思。我期待着,它能够带我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用影像去感受历史的温度,用思考去理解历史的深度,从而更加珍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评分

这本书,我早在拿到之前就对其寄予厚望,毕竟“中国影像史”这个系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历史真实的追求。而第十卷的标题——“1912-1949影像大事记”——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那个充满戏剧性与转折的时代的强烈好奇。 我最迫切想在书中看到的,是那些能够浓缩那个时代精华的“大事”。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北洋军阀的混战,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发展,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较量……这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在书中会以何种影像形式呈现?我期待看到,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性时刻,如辛亥革命的庆典、国民党一大召开的场面、红军长征的艰难跋涉、抗战胜利的欢腾,以及新中国成立的盛况,都能在书中得到生动而真实的再现。 除了那些举世瞩目的“大事”,我也非常渴望通过这本书,了解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历史不应仅仅是权力的更迭和战争的硝烟,更应包含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我想看到,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城市的繁华与乡村的朴素,人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奋斗。我想看到,例如那个时代的街景,人们的穿着打扮,孩童的嬉戏打闹,以及各种行业的从业者,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影像,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我尤其看重书中对于抗日战争的影像记录。那是一段中华民族遭受深重苦难,同时也爆发出巨大民族精神的时期。我想看到,前线将士的英勇无畏,后方民众的坚韧不拔,那些饱经战火摧残的城市,那些失去家园的人们。这些影像,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和警醒。 而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辉煌的顶点。我想看到,人民解放军进城时的庄严景象,人民群众欢庆新中国诞生的场景,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百废待兴,但充满希望的建设场面。这些影像,将是对那个漫长而艰辛的革命历程的最好注解。 我期望,本书的编者在选择“影像大事记”时,能够有极高的专业性和敏锐度。什么样的画面,才能真正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神特质?什么样的影像,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我期待,作者能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眼光,为我呈现出最具有代表性和历史价值的影像。 此外,我对于书中对每一幅影像的解读也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这些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罗列,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图片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它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地“读懂”这些影像,而不仅仅是“看”它们。 总而言之,这部《中国影像史·第十卷》对我而言,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双重盛宴。它承诺用影像的力量,为我揭示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让我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感知历史的温度,去理解那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岁月。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这段探索。

评分

这部《中国影像史·第十卷(1912-1949影像大事记)》在我手中,给我一种别样的触感,一种穿越时空的重量。我一直对那个时代充满了好奇,毕竟,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是新旧交替的熔炉。课本上的文字,总有其局限性,而影像,似乎更能直接有力地传递那个时代的氛围与情绪。 我最期待的,莫过于书中所收录的那些“影像大事记”。我想象着,当翻开书页,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文字记载中的历史事件,会以一种鲜活、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的眼前。比如,武昌起义的枪声,在照片中会是怎样的景象?辛亥革命胜利后,人们是怎样的欢欣鼓舞?民国初年的北京城,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那些宏大的政治变革,如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国民党改组,都将以怎样的画面记录下来? 不仅仅是政治事件,我同样好奇那个时代的生活百态。1912年到1949年,经历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是一个充满苦难的年代,但也一定有着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我想看到,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普通民众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希望与绝望,是否都能在这些影像中找到一丝痕迹?比如,那个时期的市集,人们的穿着打扮,街头巷尾的景象,这些细节往往最能触动人心。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抗日战争的部分。这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也最辉煌的一段历史。我想看到,那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战士们,他们的眼神中是怎样的坚定与悲壮?后方的民众,是如何在物资匮乏、战火纷飞的环境下坚持生活的?那些被日寇占领的城市,曾经是怎样的繁华,又被摧残成什么模样?我想,这些影像,会比任何文字都更能唤起我们心中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民族独立精神的敬意。 解放战争的影像,同样令人期待。国共两党之间的殊死搏斗,对中国未来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想看看,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战役,是以怎样的场景呈现的?双方的军队,他们的装备、他们的士气,又会是怎样的不同?我想,这些影像,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加具象化的视角,去理解那个决定中国命运的年代。 而当历史的镜头最终指向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又将是怎样的视觉盛宴?我想看到,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告,人民群众的欢庆场面,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景象。这些影像,将是对那个漫长而艰辛的探索过程的最好注解。 我也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能够有足够详实的文字说明,帮助我理解每一张图片的背景、意义以及它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毕竟,一张图片如果没有文字的引导,有时也可能难以解读其深层含义。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精炼而准确的语言,为每一幅图像注入灵魂,让它们不仅仅是静态的画面,更是历史的讲述者。 作为读者,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固有的历史认知,给我带来新的启发。也许,某些我曾经忽略的细节,在影像中会变得无比重要;也许,某些我曾经深信不疑的定论,在影像面前会产生新的疑问。我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引导我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去探索更复杂的历史真相。 当然,我也知道,1912-1949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时期,有光明也有黑暗,有辉煌也有屈辱。我希望,本书能够以一种相对客观的态度,去呈现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既不回避历史的惨痛,也不掩盖民族的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影像史”,而不是“粉饰史”或“批判史”。 总而言之,我被这本书所承诺的“影像大事记”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民族命运的凝视。我期待,它能够给我带来一场视觉的震撼,一次思想的启迪,以及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