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发动机技术大全

现代发动机技术大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Richard van Basshuysen,[德] Fred Schiifer 著,张然治,吴建全,景国玺 等 译
图书标签:
  • 发动机
  • 汽车工程
  • 机械工程
  • 内燃机
  • 汽车维修
  • 发动机技术
  • 汽车原理
  • 动力系统
  • 车辆工程
  • 发动机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80954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10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1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现代发动机技术大全》是国外第一部系统全面介绍现代发动机技术的百科全书,汇集了国外内燃机领域百名专家大量的基础研究、工程开发和应用经验,是全面反映现代发动机技术发展的指南,是一本难得的发动机技术综合性辞书。
  《现代发动机技术大全》全面概括和总结了现代发动机技术几乎所有学科领域的管理性因素,并给出了现代发动机技术的应用研究实例,将现代发动机研究和开发中积累的理论研究和工程经验呈现出来。《现代发动机技术大全》介绍了内燃机技术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系统与零部件的结构特征,特别是介绍了热冲击动力学、结构动态响应频率计算、刚体动力学和多体动力系统等新的仿真技术手段以及大量的工程实践例证。
  《现代发动机技术大全》内容新颖,图文并茂,采用了大量图表、数据资料和产品研发工程应用实例,关键词按字母顺序排列,建立了不同技术之间的交叉引用关系,并扩展到四级条目,关键部分配有插图,向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视化解释。
  《现代发动机技术大全》的出版有助于科研人员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国外发动机技术发展的新变化,有助于借鉴国外在发动机技术领域的研究理念、方法和工程应用经验,对于车辆、工业、船舶、航空等相关行业的动力工程技术人员、行业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全面了解现代发动机的技术发展和开展工程研发与技术创新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Richard van Basshuysen,荣誉工学博士,德国工程师协会(VDI)会员,1932年出生于德国宾根/莱茵。最早为一名汽车修理工学徒,出师后获得汽车修理技工资格;1953-1955年就读于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应用技术大学,毕业后获得机械工程师学位。1982年,获得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学位。1955—1965年,在德国咸海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担任工程科学助理。1965年,巴舒森加人NSU汽车公司,负责发动机和变速箱研发过程中的试验工作,包括汪克尔发动机的开发工作,后升任汽车试验工程副主任。在这个职位上,他对许多车辆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促成了普林茨(Prinz)4、NSU 1000和1200、RO 80和K 70等许多车辆的开发。1969年,NSU汽车公司被奥迪公司(Audi AG)接管,在此他负责豪华车的开发,并担任发动机和变速箱开发总监;他还被选为奥迪公司监事会监事。巴舒森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发了第一台轿车用低排放、直喷、涡轮增压柴油机,当时公司内部多数人对此持反对意见。与预燃室发动机相比,这种直喷式发动机的特点是燃油消耗减少20%,再加上高功率输出和扭矩水平,确立了其在全球超群的地位。在欧洲,这种类型发动机的市场占有率从1989年的约12%增长到2007年的50%以上。在他企业生涯的后期,巴舒森于1992年成立了工程办公室,目前他仍然在管理着这个办公室。现在,他致力于国际公认的科学和工程类期刊《汽车技术》杂志(ATZ)和《发动机技术》杂志(MTZ)的出版,并为国际汽车制造商提供咨询工作和工程服务,撰写和出版科学和工程方面的书籍,其中大部分已被翻译成英文。总而言之,他是50多个出版物的作者或特约作者。十多年来,他的社论定期出现在ATZ和MTZ上。2001年,他被授予2000年度恩斯特一布里克勒奖和奔驰-戴姆勒-迈巴赫荣誉勋章。2004年,马格德堡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Fred Schiifer,教授,工学博士,1948年出生于德国莱茵诺韦德。他在完成机械工程学徒之后,继续在科布伦茨国家工程学院从事这一领域的学习。接着进入凯泽斯劳滕大学发动机和机器系学习,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最后,他的博士论文是“奥托发动机的氢气/甲醇燃烧反应动力学研究”。然后,舍费尔进人位于德国内卡苏姆的奥迪公司,担任开发主管助理。在该公司的10年期间,他还担任了包括发动机实验组经理、发动机设计部主任等职务。
  1990年,舍费尔被伊谢尔伦技术大学聘任为发动机和机器系教授,目前在南伐里亚的伊谢尔伦技术大学执导他的内燃机和流体机械实验室。他是很多大学机构的现任成员,包括管理大学教务。他当前担任理论和研究学院副院长,是机械工程学院指导委员会的成员。舍费尔还活跃在发动机技术研究和开发领域,无论是在自研能力,还是与该公司机器和工厂自动化(MPA)工程合作。1996-2003年,他与理查德·巴舒森合作,以增刊的形式在ATZ和MTZ杂志上分期出版了“壳牌内燃机词典”。2004年,以书籍的形式出版了专著《发动机技术词典》,舍费尔多年来一直是德国工程师协会(VDI)和汽车工程师学会(SAE)的成员。

内页插图

目录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精彩书摘

  《现代发动机技术大全》:
  浓油雾Rich cloud。在稀薄调谐汽油机中,为实现低的燃油消耗率,必须进行混合气分层,只有这样才会在火花塞周围形成可点燃的浓混合气(即浓油雾)。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直喷式汽油机,由于燃油消耗量低,在全球范围得到了推广。由于这种发动机可以理想地控制混合气质量,因此在部分载荷条件下燃油消耗量节约可高达20%。
  浓混合气Rich mixture。是指实际空气含量低于完全反应理论上所需空气含量(燃油完全转换为H2O和CO2)的混合气。浓混合气有助于发动机内部冷却,防止敲缸,常用于全负荷工况。但同时会引起燃油消耗率的增加和HC排放的增大。
  理论混合气Stoichiometric mixtureo是指空燃比经过精确测量,测得的空气含量恰好为全部燃油氧化为H2O和CO2理论上所需空气含量的混合气。应用三元催化转化器时,应采用理论混合气,因为CO、HC和NOx这三种污染物只有在这种混合气条件下才能实现充分、高效率转换。
  附壁油膜形成Wall film formationo如果混合气制备不理想,且进气歧管内混合气流动出现偏向,就会形成附壁油膜,油膜厚度取决于当前进气歧管壁面和混合气的温度。油膜主要出现在采用化油器和单点喷射的老式发动机的进气歧管中。全负荷时,形成油膜的燃油比例可达到总喷油量的1/2。附着在歧管壁面上的燃油密度主要取决于进入进气歧管的混合气条件。零件边缘和节气门等气体流动障碍,对油膜形成有着重大影响。在冷起动和暖机过程中,即使之前混合气制备非常好,也有可能形成附壁油膜。
  ……

前言/序言


《穿越时空的齿轮:机械原理的演进与未来展望》 本书并非聚焦于现代发动机的某一特定技术领域,而是将视角拉高,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机械原理悠久历史的壮丽旅程。我们探索的并非具体的某个活塞、曲轴的精巧设计,而是驱动这一切运转背后,那些最基本、最普适的物理定律和工程哲学。 第一部分:机械的黎明——从古至今的智慧结晶 我们将一同回顾人类历史上那些令人惊叹的机械发明,追溯它们是如何从最初朴素的工具,逐步演化成复杂精密的机械系统。 杠杆的优雅与滑轮的省力: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古代中国的灌溉系统,我们将剖析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如何被巧妙运用,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功用。这不仅是关于物理原理的应用,更是关于人类智慧如何克服自然限制的生动写照。 齿轮的王国: 齿轮,被誉为机械的心脏,其演进历程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工程史。我们将探究不同时代齿轮的设计理念,从早期的木质齿轮到后来的精密金属加工,了解其形状、传动方式的演变如何影响着动力传递的效率与精度。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释直齿轮、斜齿轮、蜗轮蜗杆等基本类型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古代钟表、水力机械等领域的应用,展现齿轮如何成为复杂机械得以运转的基石。 流体与力量的对话: 水力、风力等自然力量的捕捉与利用,是早期机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们将考察水车、风车等装置的设计原理,理解它们如何将自然界的无形能量转化为可用的机械功,以及这些装置在农业、工业早期的重要作用。 蒸汽时代的曙光: 蒸汽机的诞生无疑是机械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书将侧重于蒸汽机工作原理的物理基础,而非仅仅罗列其技术规格。我们会解释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如何在蒸汽机的设计中得到体现,以及早期蒸汽机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探讨其从早期简陋的水泵到能够驱动庞大机器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对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精密时代的探索——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随着科学理论的成熟,机械设计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理论计算和精密制造的时代。 材料科学的进步: 优质材料是制造精密机械的前提。我们将简要介绍不同时期材料科学的突破,例如合金的出现如何提升了金属的强度和韧性,从而允许更精巧、更耐用的机械部件的设计。 摩擦与磨损的智慧: 任何机械系统都无法回避摩擦和磨损的问题。本书将探讨古今中外工程师们在减少摩擦、提高耐磨性方面的智慧,从早期的润滑剂应用到现代的表面处理技术,理解这些看似细微的环节对机械性能的巨大影响。 动力传递的艺术: 除了齿轮,皮带传动、链条传动等多种动力传递方式也在不断发展。我们将分析不同传动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适用性,理解工程师如何在效率、精度、成本之间做出权衡。 运动的控制与反馈: 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基础,但更复杂的机械系统需要精确的控制。我们将触摸到早期自动控制系统的雏形,例如钟表的摆轮系统、蒸汽机的节速器等,理解它们如何通过简单的反馈机制来稳定机械运行。 第三部分:超越经典——现代机械学的思考与展望 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本书也将着眼于现代机械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并非直接介绍现代发动机的最新技术细节。 效率的极致追求: 能量效率是衡量机械系统优劣的重要指标。我们将讨论能量守恒和能量耗散的基本概念,以及工程师们如何在设计中努力减少能量损失,提升整体效率。 智能化与集成化: 现代机械系统越来越倾向于集成电子、信息技术。我们将思考机械结构与控制系统如何协同工作,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但不会深入探讨具体的传感器、控制器类型。 可持续性与绿色设计: 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机械设计也面临着绿色化的挑战。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材料选择、结构优化、能源回收等方式,实现更加环境友好的机械系统。 仿生学的启示: 自然界亿万年的进化孕育了无数精妙的机械结构。我们将简要介绍仿生学如何为机械设计提供新的灵感,例如从动物骨骼结构中学习轻量化设计,从昆虫翅膀中寻找空气动力学优化方案。 本书特色: 宏观视角: 区别于专注于单一技术领域的书籍,本书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将机械原理的发展置于历史长河中进行审视。 原理为先: 强调机械背后的基本物理原理和工程哲学,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而非仅仅是“是什么”。 启发性: 通过对机械史的回顾和对未来趋势的思考,激发读者对机械工程更深入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俗易懂: 避免过于专业的技术术语,力求以清晰、生动的语言,向广大读者展现机械世界的魅力。 《穿越时空的齿轮:机械原理的演进与未来展望》是一本献给所有对机械充满好奇,渴望理解事物运作本质的读者的书籍。它将带领您领略机械科学的博大精深,感受人类智慧的无穷创造力,并一同展望机械技术更加辉煌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灵活多变,有的时候像一位严谨的学者,有的时候又像一个热情的讲解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发动机的“声浪”和“振动”的章节。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不同类型发动机独特的声音特征,以及这些声音如何反映了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和性能。例如,V8发动机低沉浑厚的轰鸣声,直列四缸发动机悦耳的咆哮声,这些描述都让我对发动机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同时,书中也提到了如何通过优化发动机设计来降低振动,提升驾乘舒适性,这让我从另一个维度理解了发动机的工程之美。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吸引力,那种金属质感和线条的流畅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这个汽车爱好者。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心想着终于能一窥现代发动机的神秘面纱了。书中开篇就详细介绍了内燃机的基本原理,从吸气、压缩、做功到排气,每一个环节都用清晰的图解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进行了阐述。我特别喜欢关于热力学定律在发动机工作中的应用那一章,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物理概念变得十分形象。比如,将压缩行程比作挤压弹簧,将做功行程比作弹簧释放能量。这种讲解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DIY的机械爱好者,对各种机械装置都充满了探索欲。这本书在讲解发动机工作原理的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发动机制造工艺的介绍,这让我大开眼界。我看到了精密铸造、数控加工、激光焊接等现代制造技术在发动机生产中的应用。书中对这些工艺的描述细致入微,甚至还配有一些工厂生产线的图片,让我仿佛置身于生产现场,亲眼目睹着一件件精密的发动机部件是如何诞生的。

评分

我一直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很感兴趣,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中有关于电动驱动技术和混合动力系统的章节时,我感到非常欣喜。书中详细介绍了电动机的种类、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中的应用。我尤其对混合动力系统的能量回收和管理策略感到着迷,书中通过图表和实例,清晰地展示了在不同驾驶条件下,电池、电动机和内燃机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达到最佳的燃油经济性和动力输出。这让我对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曾经的技校学生,我一直对发动机的维修和保养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章节中,有专门讲解发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和维修方法。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帮助。书中列举了许多典型的发动机故障现象,例如启动困难、怠速不稳、动力下降等,并详细分析了这些故障可能的原因,从点火系统、燃油系统到进排气系统,都有涉及。更重要的是,书中还提供了相应的检查步骤和维修建议,让我能够对一些简单的故障进行初步的判断和处理。

评分

这本书简直就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指南。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发动机材料科学的应用。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种金属合金、陶瓷材料以及复合材料在发动机制造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对发动机性能、耐久性和轻量化的影响。比如,书中详细介绍了铝合金、铸铁、钛合金等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在缸体、活塞、气门等部件上的使用。我还了解到了许多先进的材料处理技术,如热处理、表面涂层等,这些技术是如何让发动机部件更耐磨、更耐高温的。

评分

我一直对发动机的未来发展趋势充满好奇。这本书的结尾部分,着重探讨了未来发动机技术的革新方向。我看到了对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更高效的内燃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发动机控制中的应用等前沿技术的展望。书中对于这些未来技术的可行性、潜在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让我对汽车工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特别是关于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书中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认识到技术进步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非常用心,每一页都充满了细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分类和介绍。比如,关于直列四缸、V6、W12等不同气缸排列方式的优缺点,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有些车是四缸,有些是六缸,甚至还有十二缸。这本书就解答了我的疑惑,解释了不同排列方式对发动机的性能、尺寸、平顺性以及成本的影响。书中还对自然吸气发动机和涡轮增压发动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一直对涡轮增压的“小涡轮”如何提升动力感到好奇,书中对此的解释非常到位,让我明白了涡轮增压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为发动机带来的显著动力提升。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循循善诱地教导。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发动机性能调校的讨论。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了不同的调校策略如何影响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燃油经济性和排放。例如,关于ECU(发动机控制单元)的重写、进排气系统的优化、涡轮增压器参数的调整等等,这些内容都让我对如何“压榨”出发动机的极致性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我是一位对汽车机械原理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都觉得发动机是个相当复杂且高深莫测的机械心脏。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非直接丢给我一堆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机械结构讲起。比如,关于活塞、曲轴、连杆等核心部件,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它们的外形和功能,还通过精密的3D模型图,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特别是关于气门正时系统的讲解,我原本以为会非常晦涩,但书中通过对凸轮轴、正时皮带(或链条)以及气门开闭时机的详细分析,让我对发动机的“呼吸”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德国的发动机大全的确是指导该行业的重要资料

评分

不错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的书,准备有空看完再来追加评价

评分

真的很厚

评分

不错哦,还好还好

评分

书书印的不错

评分

不错的书,准备有空看完再来追加评价

评分

书书印的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