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完全手绘表现临本是集中建筑、景观、室内、服装、首饰等所有设计专业的优秀手绘集中营。
景观设计表现中,手绘是恰当的方式。在现今行业的人才需求中,手绘技能突出能够使其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本书作者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以专业第1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艺硕士,学习期间在意大利米兰进行了一年的深造,积累了大量的手绘作品。
脱颖而出的手绘技能需要有更高层次的眼光和技法,本书区别于其他手绘图书的优势在于步骤详细,技法优势,能够有助于练习者在临摹之后有独特的表现技能。
这是一本让绘画技法说话的必备书,考研、就业浪潮中可以脱颖而出的秘笈。
内容简介
良好的手绘表现能力是设计师所需要的基本素养,设计手绘对于设计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就艺术设计专业而言无论考研考博的入学考试还是工作前的入职考试,快速设计与手绘表现能力的测试都是必不可少的。《完全手绘表现临本:景观设计快题表现》是一本以景观设计手绘表现为核心的手绘学习书籍,从基本的手绘知识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渐过渡到完整的景观快速设计表现。是景观设计手绘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宋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 硕士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POLITECNICO DI MILANO)设计学院 室内设计 硕士
2007-2012年实习于北京土人,中外园林,中元国际等设计公司,参与了很多大型的景观设计项目
2011-2014年 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硕士
2012-2013年 国家公派交换到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 联合培养 硕士
2013-2014年 北京联合大学,燕京理工学院外聘讲师
2011年 创办北京新蕾搏梦艺术&信息咨询工作室 主要从事艺术设计培训,艺术设计留学和艺术设计活动
2010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中国手绘艺术设计大赛学生组 二等奖/
优秀奖/佳作奖
2010 China-Designer全国高校室内设计大赛---非指定命题入围奖
2010年第五届“WA.总统家”杯建筑手绘设计大赛副赛二:《色彩手绘大赛》--大学生组三等奖
2010年第五届“WA.总统家”杯建筑手绘设计大赛--大学生组佳作奖
2010 IFLA 国际景观设计竞赛
2010 AIM 北京尚8 CBD老工业园区国际竞赛
2010 和成“新人杯”大学生室内设计竞赛
内页插图
目录
1 手绘概述
1.1 手绘的内涵和意义
1.1.1 表达设计师的构思和想法
1.1.2 体现设计师的表现手段
1.1.3 表现设计的真实效果
1.1.4 手绘的类别
1.2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1.2.1 线稿工具
1.2.2 颜色工具
1.2.3 画纸类工具
1.2.4 辅助工具
1.3 景观手绘原则
1.3.1 构图原理
1.3.2 透视原理
1.3.3 透视原理
1.3.4 光影效果
1.4 线条的魅力
1.4.1 线条的重要性
1.4.2 正确的画线的方法
1.4.3 不同种类线条的质感
1.4.4 不同种类线条的练习
1.4.5 线条疏密的练习
1.5 “体块”的理解和练习
1.5.1 “盒子”的理解和练习
1.5.2 简单几何体和复杂几何体的练习
1.5.3 “盒子”在室内手绘中的运用
1.5.4 “盒子”在建筑手绘中的运用
1.5.5 “盒子”在景观和规划手绘中的
运用
1.6 开始上颜色
1.6.1 色彩的奥秘和规律
1.6.2 色彩搭配的规律和技巧
1.7 马克笔基础技法
1.7.1 马克笔基本用笔
1.7.2 颜色的叠加用笔
1.7.3 马克笔和彩铅配合使用
1.7.4 马克笔体块和光影练习
2 景观手绘基础
2.1 景观手绘中植物的画法
2.1.1 乔木的画法
2.1.2 灌木的画法
2.1.3 草本植物的画法
2.1.4 植物的组合练习
2.2景观手绘中景观小品的画法
2.3景观手绘中交通工具
的画法
2.4景观手绘中的人物
画法
2.5景观手绘中水体的
画法
2.6 线稿与上色
3 景观手绘步骤详解
3.1 滨水景观手绘步骤
3.2高级住宅区景观手绘
步骤详解
3.3商业步行街景观手绘
步骤详解
3.4休闲小广场景观手绘
步骤详解
3.5泳池区休闲景观手绘
步骤详解
3.6商业中心景观规划
设计鸟瞰手绘详解
3.7现代地标性高层建筑
鸟瞰手绘步骤详解
4 景观手绘作品欣赏
5景观快题设计与表现
精彩书摘
手绘是人的眼睛、大脑和手共同合作来完成的:眼睛将所看到的图像信息传送给大脑,大脑再将得到的信息通过手和笔呈现在纸上。
植物、人物、交通工具、水体和公共设施构成了完整的景观空间,近百种设计元素在这里罗列和归纳。
30个步骤详解滨水景观、住宅景观、商业步行街景观、休闲广场、商业中心和地标性建筑环境设计案例。
多年积累的写生经验和作品创造出华丽的设计手绘作品。
头脑风暴与徒手表现实现真金组合,完整的快题表现归纳设计师必备技能。
……
城市之光: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实践 —— 探索人与环境共生的未来图景 序言:重塑城市脉络的艺术与科学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已不再仅仅是建筑的堆砌,而是承载着社会互动、文化传承与生态平衡的核心载体。本书《城市之光: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实践》旨在深入剖析当代城市公共空间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蕴含的巨大潜力。我们聚焦于如何通过精妙的设计语言和前瞻性的规划理念,将那些被忽视的角落转化为充满活力、兼具美学价值与实用功能的城市“客厅”。 本书并非对既有景观理论的简单罗列,而是立足于城市设计的整体性、社会性与可持续性三大支柱,构建了一套系统而深入的设计方法论。我们相信,优秀的公共空间设计应当是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完美融合,它要求设计师不仅是空间造型师,更是城市生态的维护者和社会关系的引导者。 第一篇章:城市公共空间:现状、挑战与哲学基础 第一章:现代城市肌理的解构 本章首先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进行全面的扫描与诊断。从功能主义盛行的二战后重建,到后现代主义对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回归,我们追溯了城市空间设计思想的演变脉络。核心在于揭示当前城市化带来的“空间碎片化”与“场所感缺失”等核心弊病。我们探讨了街道、广场、公园、滨水区等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定位,并引入了“可步行性指数”(Walkability Index)和“社会密度”(Social Density)等量化指标,用以评估空间的活力。 第二章:设计哲学:从功能至体验 设计不仅仅是形式的创造,更是对人类行为模式的预判与引导。本章深入探讨了支撑现代公共空间设计的几大哲学流派,包括凯文·林奇的认知地图理论、简·雅各布斯的街道生命力学说,以及当下备受关注的“韧性设计”(Resilience Design)理念。我们强调,设计过程必须超越美学表层,触及空间的公平性与包容性——如何为不同年龄、不同经济背景、不同文化群体的使用者提供平等的介入和享受的机会。 第三章:可持续性的三重维度 可持续性在城市设计中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核心议题。本书将可持续性分解为生态、社会与经济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在生态层面,我们关注本土植物群落的恢复、雨洪管理系统(如Sponge City理念)的整合,以及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策略。在社会经济层面,则探讨了如何通过引入社区驱动的项目和微观经济活动(如农夫市集、临时市集),增强空间的自我造血能力与社区认同感。 第二篇章:设计方法论:从宏观规划到微观细节 第四章:城市尺度的空间策略 公共空间的设计必须融入城市的宏大叙事之中。本章重点阐述了城市尺度的空间组织策略,包括:如何通过“蓝绿网络”(Blue-Green Infrastructure)连接分散的绿地;如何利用线性空间(如废弃铁路线、河道)激活城市断裂带;以及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平衡历史保护与功能置换的复杂关系。案例分析将聚焦于大型城市综合体周边公共空间的协调设计。 第五章:场所营造的核心要素:元素与材料的叙事 微观层面的设计是决定空间体验成败的关键。本章细致入微地探讨了构成场所的“基本语法”: 铺装设计与地面纹理: 如何通过材料的质地、色彩和铺设方式,界定不同的使用区域,并引导人流。 照明设计的情感光谱: 照明不仅关乎安全,更塑造了夜间公共空间的氛围与行为。我们分析了高对比度照明与漫反射照明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效果。 家具与装置的社会学意义: 探讨座椅、遮阳结构、水景等元素的尺度、耐用性及其对社交互动的影响。例如,非固定式座椅比固定式座椅能提供更高的用户控制感。 第六章:人性化尺度的动态界面 公共空间常常是城市建筑与街道之间的过渡地带。本章深入研究了“界面设计”——即建筑入口、半室外空间(如门廊、骑楼)的处理。成功的界面设计能够平滑地过渡外部公共区域与内部半私密区域,同时兼顾安全视线与空间渗透性。本章特别提出了“可渗透性边界”(Permeable Boundaries)的概念,强调限制性设施(如围栏)的设计应是柔性而非刚性的。 第三篇章:技术前沿与未来展望 第七章: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公共空间 随着物联网(IoT)和数据分析技术的成熟,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也迈入了智能化时代。本章探讨了如何利用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人流密度、噪音水平和空气质量,并将数据反馈到空间管理和动态设计调整中。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在公众参与式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也使得社区反馈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第八章:适应性与多义性设计 未来的城市空间必须是灵活且具有适应性的,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本章推崇“多义性”(Polysemy)设计,即一个空间应能根据时间、季节和事件需求,承担多种功能。例如,一个兼具旱地喷泉、临时集市和露天剧场功能的广场。我们分析了模块化设计系统和可快速转换的景观元素在实现空间灵活度上的巨大作用。 第九章:跨学科协作的实践模型 现代公共空间设计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景观设计师无法独立完成。本章着重介绍了成功的城市项目是如何通过整合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社会学家、艺术家乃至社区代表,建立起高效的跨学科协作模型。实践案例展示了项目启动初期,如何通过共创工作坊(Co-Creation Workshops)确保最终设计成果的社会契合度。 结语:场所精神的唤醒 《城市之光: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实践》最终指向一个核心目标:通过深思熟虑的设计,唤醒城市中那些沉睡的场所精神。它要求从业者摒弃快速解决方案,拥抱复杂性,将每一次干预视为对城市长期福祉的投资。这本书是为所有致力于创造更宜居、更具生命力城市环境的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以及决策者提供的一份详尽的操作指南与深刻的思考资源。通过精心的设计,我们能够确保城市成为人们真正愿意停留、交流和繁荣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