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东汉初期历史学家班固编著,这是中国一部纪传体式的断代史书。《汉书》通过纪、表、志、传开创了我国编撰断代史的先河,奠定了此后编修正史体例的基础。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将其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以史料丰富、文赡事详、博学洽闻而著称,为后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文史资料,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十志》的撰写,更为后代学者们所推崇。
卷一上 高帝纪第一上
卷一下 高帝纪第一下
卷二 惠帝纪第二
卷三 高后纪第三
卷四 文帝纪第四
卷五 景帝纪第五
卷六 武帝纪第六
卷七 昭帝纪第七
卷八 宣帝纪第八
卷九 元帝纪第九
卷十 成帝纪第十
卷十一 哀帝纪第十一
卷十二 平帝纪第十二
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第一
卷十四 诸侯王表第二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卷十九 百官公卿表第七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卷二十一上 律历志第一上
卷二十一下 律历志第一下
卷二十二 礼乐志第二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卷二十四上 食货志第四上
卷二十四下 食货志第四下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卷二十九 沟洫志第九
卷三十 艺文志第十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
卷三十二 张耳陈余传第二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
卷三十四 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卷三十五 荆燕吴传第五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第六
卷三十七 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
卷三十八 高五王传第八
卷三十九 萧何曹参传第九
卷四十 张陈王周传第十
卷四十一 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卷四十二 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
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 上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卷九十九 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卷九十九 下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卷一百 上叙传第七十上
卷一百 下叙传第七十下
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今年已逾花甲,此生求学,上过三个大学。第一个是“广阔天地”大学,修业五年,收获颇丰,可以说是奠定了我今后发展基石的五年;第二个大学,是“工厂”大学,修业二年二个月;第三个大学,拜邓公改革开放之福,在我离开学校十二年后,又重新跨入校门,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攻读外语专业,经过四年的学习,一九八二年二月毕业,成为一名中学教师。然而,“广阔天地”的五年经历,自己总认为是获益非浅的五年。
我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即人们常说的“77级”。毕业以后,奔波于两轮之间,躬耕于讲台之上。倏忽间,三十二年已过。却看园圃翠绿,姹紫嫣红,企盼大树挺拔,渐成栋梁。然而回眸一望,镜中已是双鬓染霜。常自思:蹉跎岁月,并无一事可成,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往的岁月,使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不敢说是博览群书,总可以说是手不释卷,尤其是文史类书籍,自诩对中外历史,颇下过一番功夫。在此基础上,遂有将古代典籍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想法。由于所学专业并非文史,按照专家们的说法,这样做有点儿“率尔操觚,不知深浅”之嫌。
可是“广阔天地”五年的劳动和自学经历,加之坚韧、执着、喜欢挑战的性格,使我对此事欲罢不能。既然要做的是一件繁难的古籍翻译,与其翻译已经被他人翻译过的古典文献,不如知难而上,选择一部无人敢于问津的史书,《汉书》即成为我最终选中的古书。
绝大多数中国人称自己为“汉人”,称自己的民族为“汉族”,称我们使用的语言为“汉语”,称我们使用的文字为“汉字”。作为中国人,对于本民族的历史,尤其是西汉历史,确实需要有一个完整、准确的了解,了解一个客观的,而不是像“戏说”一样虚妄的历史;真实的,而不是像某些“学者”所讲的:“像一个小姑娘一样,可以任意被打扮的历史。”假若可以将这部《汉书》译著完成,正可以为此做出一份贡献。念及此,更让我下定决心,要做一次挑战。
《汉书》问世以来,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人对于西汉历史,尤其是后期历史,仍然了解甚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汉书》文字的难读。《汉书》甫一问世,人们就已经发现,其中许多古字古词难读,甚至于有许多地方很难读通,当时的许多著名学者,已经开始在为《汉书》作注,及至东汉末年,汉献帝更是诏命著名的历史学家荀悦,将《汉书》改写,编为《汉纪》,这恐怕是《汉书》最早的“译本”,但也正因为此,《汉书》中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变得支离破碎,直至后世宋代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从《汉书》中撷取了许多材料,但是大量有价值的材料,还是遭到舍弃,史书在对史实的编选时,本身就已经是精而又精,经过这样对《汉书》的一再删削修改,人们对汉史的了解,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数年来,历经寒暑,为了保持头脑清醒,我常常在凌晨三四点钟就起床,在电脑前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在每篇纪、表、志、传中逐字逐句地游弋、思索,选择合适的句式,找出每篇纪、表、志、传中,作者用辞的含意,上下文的关联,再将两千年前的古文,以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在此期间,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学者专家的注释中,辨别出对应的准确含意;即使有了这些,确保将整部《汉书》以“信、达、雅”的标准翻译出来,仍然是难乎其难。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汉书》中的每一篇古文,仅仅满足于翻译出来,显然还不够,还要努力做到雅俗共赏。特别是在《汉书》这部古书中,保留了两千年前大量的诗歌,辞赋,奏疏,诏书,策问、对策,谏言。
甚至于还有远古留存下来的《尚书》、《易经》卦辞。如果将这样的一些古文,仅仅满足于翻译出来,则完全失去了文章本身的韵味。这就如同是有好的食材,却被一个糟糕的厨师给任意糟蹋了。因此要求译者在翻译古文时,必须要在“雅”字上面多下一些功夫,而这个“雅”的把握,正是古文翻译中最难把握的。在这方面,也是我最耗时、最费尽心力的地方。用“殚精竭虑、耗尽心血”来形容,丝毫不过分。在几年的翻译过程中,我有几次晕厥,有几次因为耳石症的发作天旋地转,病卧在床。真可谓是在“译”途中艰难跋涉。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夫人吴华颖,她在医院工作,正是在她的精心呵护下,才没有出师未捷,中途夭沮。
译稿完成以后,出版仍然是一个难关,投了十余家出版社,均以出版社已经改制,现在是企业化经营,难以保证经济效益为由拒绝出版。在此,我要十分感谢新世界出版社的余守斌编辑,正是在余守斌编辑的鼎立支持下、多方协助下,这部译著才得以正式面世。
这部译著有着以下特点:第一:整部译著,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均由一人完成,从而能够保证整部译著风格的完整性、用语的统一性。现代文的使用整齐划一,力求符合当代人的阅读欣赏习惯。
第二:为了让读者方便了解古代历史纪年,在《汉书》翻译时,凡是需要标注纪年的地方,尽可能地以括号形式注明现代人所使用的公元纪年,用两种纪年方式进行对比。
第三:在西汉二百三十年间的历史中,汉民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对抗与交往,以及不断地民族融合,一直是贯穿始终的最大民族问题,在《汉书》译著中,凡是有匈奴出现的地方,译者努力将历代匈奴单于的名称与汉代纪年进行对比,参考书目有谭其骧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四:将十二位帝王的纪年清晰地标注出来。参考书目有方诗铭编著的《中国历史纪年表》。
第五:《汉书》中有很多的诗词歌赋,有重要大臣的对策、谏言,皇帝的策问、诏书。这些历史文献有许多收录在汉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出版的文选中,比如《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史记》中有许多列传,与《汉书》中的传记相互重叠)等著作,并且《汉书》中,还有很多的文章、书信、诗词歌赋,这些著述有些经过现代著名专家、教授的现代汉语翻译,译文可谓华彩纷呈,精妙绝伦。
同样也是抱着“百花齐放”的态度,不揣鄙陋,在《汉书》翻译中,译者不仅将这些诗词歌赋,著名的历史文献进行了现代汉语的翻译,而且力求在译文中做到古人翻译中所强调的“信、达、雅”,特别是诗词歌赋,均按照格律诗的形式,采用古体骈文的形式,大胆尝试,逐一进行翻译,以供文学、史学界大师们批评指正。
第六:《汉书》整部译著完成后,为了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可读性,译者经过反复地校对,力求做到译意准确,译文典雅,使得读者在进行阅读时,能够做到流利顺畅,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我们知道,《汉书》不仅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巨著,而且还是一部文学巨著。译者在翻译时,反复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将整部译著译得典雅,既符合当时人的著述风格,还要让当代人在阅读时,无论老幼,无论知识程度深浅,均能读起来,琅琅上口,做到雅俗共赏。因此译者特别重视翻译后的修改,译者下了极大功夫,对《汉书》中部分译稿进行了数十遍的修改,尤其是七十传记,反复地进行修改,真可谓是字斟句酌,呕心沥血。从头至尾的修改,起码有十五次以上。
第七:在《汉书》翻译的整个过程中,译者参阅了大量的古今参考资料,特别重视古今学者编著的参考书籍,主要参考书目有唐朝颜师古的《汉书注释》,清朝王念孙的《读汉书杂志》,清朝沈钦韩的《两汉书疏证》,清朝周寿昌的《汉书注校补》,清朝钱大昭的《汉书辨疑》,清末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清代数学家李锐的《日法朔余强弱考》,清代历史学家钱大昕的《三统术衍》,民国杨树达的《汉书管窥》。还有现代历史学家陈直的《汉书新证》,现代天文学家陈遵妫的《中国天文学史》,现代历史学家姚明辉的《汉书艺文志注解》。对于难以解读的古文古字,译者使用的工具书有《辞海》、《现代汉语词典》、《难字大辞典》、《说文解字》、《广韵》、《尔雅》、《汉文典》、《古汉语词典》等书籍。
尽管译者已经付出了艰辛努力,由于译者本人的知识疏浅,而《汉书》本身又的确是一部古朴深奥的古书,《汉书》译著中不可避免地还会存在许多错误。译者对于古文的理解,以及在现代汉语的表述方面,还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这部《汉书》译著面世后,能够在专家、读者的指导下,得到更多的批评和指正,以利在下次再版时修订。
二○一四年六月一日星期日于珠海静思斋中
这套《白话汉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可以用“流畅”二字来形容。我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古文著作,但往往因为语言障碍而难以坚持。这套书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的白话翻译,并没有牺牲原文的韵味,反而更加增强了其可读性。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向你讲述那个遥远朝代的点点滴滴。从开国初期的艰辛,到盛世的辉煌,再到王朝的起伏,每一个时期都被描绘得生动形象,人物的言行举止,仿佛就在眼前。书中对一些重要事件的背景分析,也十分到位,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既有历史的客观性,又不失人性的温度。例如,对汉武帝的评价,既肯定了他的雄才大略,也指出了他晚年的失误,这种辩证的眼光,让我受益匪浅。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很有品味,拿在手里很有质感,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书,不仅在于其内容本身的价值,更在于它能否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读者。《白话汉书》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它将《汉书》这部厚重的史学经典,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故事。我最看重的是它的“全译本”的特质,这意味着我们能够完整地接触到《汉书》的全貌,而不是断章取义的片段。从早期的政治斗争,到后来的文化发展,再到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每一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考证和解释,也显得十分严谨,并非随意揣测。而且,每册书的独立性也很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的篇章,但又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画卷。作为一本工具书,它的实用性毋庸置疑,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能够激发我对中国历史的进一步探索欲望。我常常在读完一章后,会去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进一步印证书中的内容,这种学习方式非常有趣。
评分这套《白话汉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一直以来,我对《汉书》这部史学巨著都心生向往,但奈何文言文的阅读门槛实在太高,每次翻开都望而却步。这次看到这套白话全译本,简直是瞌睡遇上了枕头。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文字通俗易懂,像是和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从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到“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再到汉武帝时期的开疆拓土、雄才大略,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重要人物都被描绘得活灵活现。尤其是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经过白话的翻译,变得清晰明了,让我对汉朝的社会运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穿插的注释也非常到位,对于一些生僻的词汇和典故,都能给出详尽的解释,避免了查阅字典的繁琐。更令人惊喜的是,这套书的装帧也很精美,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质量都属上乘,作为一本工具书,同时又具备了收藏价值。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古代史感兴趣的朋友,尤其是那些和我一样,曾被文言文困扰过的读者,这套书会是你开启《汉书》大门最完美的钥匙。
评分这套《白话汉书》绝对不是那种“囫囵吞枣”式的翻译,它在保持原文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让历史的温度和厚重感得以保留。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人物心理和动机的细腻描摹。比如,在描写霍去病和卫青的北征匈奴时,不仅仅是简单的战役复述,更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勇往直前、不畏强敌的军人血性,以及他们面对朝廷政治微妙关系的考量。还有一些宫廷斗争的描写,比如吕后专权时期,那些权力角逐的暗流涌动,在白话的叙述下,更显其惊心动魄。我平时喜欢阅读历史小说,但总觉得少了些历史的严谨性。《白话汉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遗憾。它既有小说般的精彩叙事,又有着史书的真实性和权威性。通过这套书,我不仅了解了汉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历史人物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每读一页,都感觉自己离那个遥远的时代又近了一分。书中的地图和人物关系图也为理解复杂的情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非常人性化。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对《汉书》这部巨著抱有敬意,但其文言文的阅读难度确实让许多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这套《白话汉书》的出现,无疑是打破了这一壁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亲近和理解《汉书》的绝佳途径。它不仅将原文的精髓进行了精准的白话转译,更重要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融入了现代人易于理解的叙事逻辑和语言风格,使得那些曾经遥远而古老的历史事件,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鲜活而生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记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决策背景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认识这些伟大的或争议的人物。例如,对司马迁在《汉书》中的评价,也能够通过白话的解释,理解其历史地位和贡献。这套书的编排也非常用心,四册的结构清晰,涵盖了《汉书》的主要内容,便于读者系统地学习和查阅。对我而言,这套书不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宝贵机会。
评分不错的书籍,好好利用和学习。是很好的。质量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应该是一本蛮不错的历史经典。
评分漂亮漂亮漂亮漂亮漂亮漂亮漂亮漂亮漂亮漂亮漂亮漂亮漂亮
评分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正版全新
评分班固编著的《白话汉书(白话全译本共4册)》介绍了,《汉书》顺应时代的要求,开创了断代史的叙史方法,体例为后世所沿袭。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读起来很顺口。快递也很快
评分还没看,应该还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