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修订版)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宗力,张政烺 编
图书标签:
  • 官制
  • 中国历史
  • 历代
  • 政治制度
  • 辞典
  • 参考工具书
  • 历史文化
  • 行政管理
  • 古代史
  • 修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30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264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2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是记录中国历代职官制度废置沿革的大型工具书。收录20000多词条,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官制信息的方方面面。通过它们,可以看到历代机关的组织管理的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及其整体运行机制。
  本书1994年曾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出版后深受各界好评。随着十多年来史学研究特别是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深入和细化,编委们对古代官制的认识也逐渐深化,遂决定对该书进行修订。
  此次修订,适度增删:增补了若干必须增补的新条目,删除了部分立目不当的词条,补正了部分条理不够清楚或内容有严重缺陷的词条。

作者简介

  张政烺(1912-2005),著名史学家,在古文字学、古文献学等领域有极高的造诣。郭沫若誉之为中国史学界的“活字典”。

  吕宗力,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现为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大学博士生,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精彩书评

  ★“规模更大、更完备”,更附有贺著未曾收录的“历代职官品位表”。
    ——前欧盟亚洲处处长、汉学家魏根深(Endymion Wilkinson)

前言/序言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修订版前言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自1994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至今已18年。在此前后,亦有多种官制或职官词典陆续问世。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俞鹿年《中国官制大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徐连达《中国历代官制大词典》(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沈起炜、徐光烈《中国历代职官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 (中华书局1997),龚延明《中国历代职官别名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等,但北京版《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仍有其特色及优势,受到广泛关注。
  欧美著名汉学研究或中国学研究课程的参考书目中,多选用北京版《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为查询官名的主要中文工具书。例如曾任欧盟亚洲处处长和欧洲委员会驻华代表团团长的汉学家魏根深(Endymion Wilkinson)所编撰的《中国历史手册》(Chinese History:A Manual),是西方汉学界近年出版的最大规模、最具权威的中国历史研究工具书指南,也是欧美多所大学中国历史研究课程的入门教材。该书面向的读者是西方研究中国的学者和学生,所以在政治制度——职官名衔一节中,魏根深首先介绍贺凯(Charles O.Hucker)编撰的《中国古代官名辞典》(A Dictionary of Oficial Titles in Imperial China),称之为“以英文撰写的关于中华帝国历史各个时期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最佳指南”;但魏根深同时指出,如果读者在贺凯书中未能查检到所需的官制信息,可以查阅北京出版社版《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因为它“规模更大、更完备”,更附有贺著未曾收录的“历代职官品位表”。 (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for the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 2000, p.53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及东亚系教授艾尔曼(Benjamin A. Elman)编撰的网络版《中国经典文献工具书录》 (Classical Hzstoriography of Chinese History),在“有关中国古代职官的工具书”一节,将贺凯《中国古代官名辞典》、《历代职官表》、北京出版社版《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列为最主要的参考书。事实上,欧美高校中主要的东亚学教学研究机构所编撰的中国研究工具书目录,也多将北京出版社版《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列为基本或最重要的中国古代官制参考书。例见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文学院(Faculty of Humanities,University of Copenhagen)编撰的“中国研究参考书目” (Reference Works for Chinese Studies),以及德国莱比锡大学( Universitat Leipzig)采用的“汉学参考书目”(SinologischeHilfsmittel)。在两岸三地的史学、文献学、古籍整理等学科的教研活动中,北京出版社版《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更被视为常备工具书。
  十多年来,我们逐渐发现本书的一些技术性瑕疵,例如错字、漏字(可能出于手写之误但未能校正),错简(编排次序紊乱),词目表所标记页数与正文页数不合,列为参见条的词目其实未曾立条,少数词目立条不当,某些词条的内容不够完整或准确,等等。此外,随着十多年来史学研究,特别是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深入和细化,新史料的出现(如金文、帛书、简牍、碑铭、档案等),我们对古代官制的认识和知识也逐渐深化。因此,对北京出版社版《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作出较大幅度修订的时机已经成熟。
  北京出版社版《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原主要撰稿人(按姓氏笔画排序)有王朝中、王静、毛佩琦、田人隆、史卫民、史金波、吕宗力、任道斌、刘华祝、刘驰、刘秀生、刘洪波、刘桓、刘翔、江丽、孙丽丽、孙言诚、李世愉、李宝柱、杨讷、杨林、何本方、张玉兴、张莉、陈长年、陈祖武、范勗之、罗燕生、孟世凯、徐万民、栾保群、黄正建、黄乘矩、商传、商全、谢保成、赖长扬、蔡松柏、廖心一等。本次修订完全由正副主编们承担,先由田人隆、吕宗力、刘驰、刘洪波、李世愉、商传、谢保成、赖长扬分别审阅全稿,各自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吕宗力通审通校通改。
  我们曾考虑利用这次修订的机会,大幅增订,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应该可以增补数千词条。但由于大家目前工作繁重,精力有限,故此次修订只能着重于适度增删、补正和订正。
  适度增删包括增补若干必须增补的新条目,例如厂臣、上等司、王相、公主府家令司、右谷蠡王、右柱国、右翼世职官学总理大臣、左柱国、市帅、司士中大夫、司乐中大夫、考工室令、团营、竹木抽分局、军学处、运同、作、补子、直隶总督、尚书三百六十曹、盐运使、御马司、鼓吹局、銮仪司、藉田令、藉田署等;以及删除立目不当或重出的词条,如左右光禄大夫、左右柱国、左右翼世职官学总理大臣、四将军、令史掾、主府者吏、礼服、司马令史掾、设特勤、典劝使者、南学正管学官、南学副管学官、说书、郡马、都督行府、资政、副留守、得君、谒、散骑集书、税吏、掣签法、导官令、导官丞、导官署等。
  补正工作包括重撰条理不够清晰或内容有严重缺陷的词条,如内史、长官、水师、册立、守选、军功、关、贡院、诏狱、社学、补服、恩科、旅责令、资国院、资政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度支、送故、閻门司、第一领民庶长、第二领民庶长、第三领民庶长等条;酌加补充或更新内容不够完整的词条,以及订正释文中不够准确甚至错误的用词、描述,如十二部、十八房、丁忧、三老、大比、大行、大将军府、大监、六察、世官、世职、东京留守司、右司谏、左司谏、四夷馆、外台、印、主考、弘文馆学士、光禄寺主簿、岁试、运判、里、兵房、兵曹、宏词科、词科、灵台、武举、直史馆、明堂、侍仪司、侍仪局、总管、宫相、宫相都总管府、都转运盐使司、都镇抚司、候官、剧县、银印、笺、殿中郎、殿中郎将、寨、爵等条。
  订正工作包括修正词目及改正词目中的错字、顺序,如改邑有司为邑司、奉义校司为奉义校尉、典驽都尉为典弩都尉、典馔中士为典彘中士、铁局总局为铁路总局、河东河道总督为东河河道总督、阁内大都督为閻内大都督、阁内都督为閻内都督、策论为策论取士、儒士科学为儒士科举、鼈人为鳖人等;更包括清理技术性瑕疵,如查核校正引文,改正标点符号、错讹字、地名、年代等达上万处。
  本次修订,增删、补正的条目不算很多,订正部分的工作相当琐碎,但总体工作量仍然巨大。参与修订者不仅要仔细校读自己专长的断代条目,更要通览全书的内容,校订文字、标点,复核史实,查对引文,留意词目与词条、词条与词条之间的关联协调。《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编撰团队的主要成员,在刚参与编撰时年逾而立,至北京版出版时早已年逾不惑。到了这次修订,则多至耳顺之年。明人何良俊有云:“古人云‘校书如拂几上尘’,言旋拂旋有也。”(《四友斋丛说》)前人也说,“校书如扫落叶,随扫随落”。引述此语,不是要为可能看走眼的错漏预留开脱的藉口,只是想说,集体编撰大型工具书的种种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错误遗漏,在所难免。读者、方家如愿赐教,我们衷心欢迎。下次有修订或增订机会时,会充分吸收大家的批评、指正。
  特别要说明的是,作为修订本,《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沿用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的词目排序,只做了局部调整。
  最后,我谨代表《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的编撰团队,向当年支持我们编就此书的北京出版社,这次支持修订版的商务印书馆和丁波先生,以及协助审校的诸位先生,表示诚挚的谢意和敬意。
  吕宗力
  2012年3月于未名湖畔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修订版)》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 --- 书名:《丝绸之路上的风与沙:中亚文明的兴衰与交融》 作者:[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听起来专业的作者名字,例如:林远山] 出版社:[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有历史感或学术气息的出版社名称,例如:天际线文化] --- 内容简介 一、 引言:文明的十字路口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探讨中亚地区,特别是古代至中世纪时期,丝绸之路沿线文明演变、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历史巨著。中亚,这片横亘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广袤地域,自古以来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的核心地带,是连接欧亚大陆的生命线。它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思想、技术、宗教与艺术的传播动脉。本书力求跳出传统史学中将中亚视为“过道”的窠臼,将其置于世界历史演进的中心舞台,展现其作为独立且多元文明体的复杂面貌。 我们关注的焦点,聚焦于塔里木盆地、河中地区(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以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草原地带。从早期青铜时代的粟特文化萌芽,到希腊化时期塞琉古帝国的残余影响,再到佛教的东传与兴盛,直至伊斯兰教的全面渗透与突厥化浪潮,本书勾勒出中亚历史长河中波澜壮阔的画面。 二、 核心篇章:贸易、帝国与流动性 本书主体分为四个部分,详尽梳理了中亚历史的脉络: 第一部分:早期文明的奠基与希腊化余晖(公元前4世纪 - 公元3世纪) 此部分着重分析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结束后,希腊文化如何与本土文化(如巴克特里亚、索格德)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独特的希腊-佛教艺术风格。我们深入考察了大月氏的迁徙、贵霜帝国的崛起及其在印度河流域和中亚腹地的统治模式。重点研究了粟特商人群体的出现,他们如何利用语言优势和商业网络,建立起超越部族界限的商业共同体,为后世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本篇尤其关注了早期中亚城市,如米尔(Merv)和撒马尔罕的城市规划与社会结构。 第二部分:游牧的力量与帝国的更迭(公元4世纪 - 公元10世纪) 本部分集中探讨了中亚历史上频繁出现的游牧民族集团对定居文明的冲击与重塑。从匈奴、嚘 কার্যকলাপ(Hephthalites)到突厥汗国,这些力量不仅带来了军事上的征服,更带来了新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游牧-农耕互动的新范式。本书细致分析了突厥汗国时期(特别是西突厥)对河西走廊的压力,以及唐朝与中亚各势力的复杂外交与军事博弈。通过对出土文书的解读,我们还原了当时突厥贵族与粟特文士阶层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关系。 第三部分:伊斯兰化与文化融合的高峰(公元10世纪 - 公元13世纪) 这一阶段是中亚历史的黄金时代,也是本书着墨最多的部分。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义和阿拉伯-波斯文化开始在中亚定居点扎根。本书深入探讨了萨曼王朝如何成为波斯文化复兴的中心,以及伽色尼、塞尔柱等突厥化伊斯兰政权如何将中亚的学术、建筑和科学推向新的高度。我们详尽考察了布哈拉、希瓦等学术重镇的知识体系,分析了伊斯兰法学、天文学(如忽必勒对马尔阿盖天文台的贡献)如何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在继承波斯-希腊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中亚特色的伊斯兰文明。 第四部分:蒙古冲击与帝国的遗产(公元13世纪 - 公元15世纪) 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的西征,无疑是对中亚文明的一次剧烈重组。本书并未将蒙古的到来简单视为破坏,而是分析了它如何通过建立一个庞大的、连贯的政治实体,反而极大地促进了欧亚大陆的直接交流。重点分析了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以及帖木儿帝国的兴衰。特别是帖木儿(Tamerlane)时期,撒马尔罕作为其帝国首都,集中了来自波斯、印度、叙利亚等地的工匠和学者,形成了高度繁荣的“帖木儿文艺复兴”。本书通过对帖木儿家族的文献和建筑遗存的分析,揭示了这一时期融合了突厥、蒙古、波斯元素的独特风格。 三、 方法论与视角创新 本书的撰写大量借鉴了近二十年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新发现,特别是对吐鲁番文书、敦煌遗书、以及粟特语、回鹘语文献的交叉比对研究。我们采用了“流动性史学”(History of Mobility)的视角,强调人、物、思想在丝绸之路网络中的动态过程,而非仅仅关注帝国的兴衰。通过对具体贸易路线、宗教传播路径、以及技术扩散的微观考察,力求还原中亚作为多重文明交汇点的生动图景。 四、 结语:永恒的过渡地带 《丝绸之路上的风与沙》旨在提供一个超越狭隘民族史观的中亚通史。它揭示了中亚地区如何在不断的外来冲击与内部整合中,始终保持其独特的文化韧性与创造力。本书不仅是历史学者的案头参考,也是对所有对世界文明交流史感兴趣的读者,一次关于帝国兴衰、信仰变迁与文化交融的深刻旅程。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性极强,结构清晰得让人赞叹。它显然不是简单地将历代官职名称堆砌起来,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系统梳理。不同朝代的官制演变脉络被巧妙地串联起来,无论是从时间顺序还是从职能分类上,都能找到清晰的索引和对比参照。尤其是一些复杂官职的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作者用精炼的语言和直观的图示进行了界定,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对于研究者而言,这种详尽的梳理结构无疑是节省了大量时间,避免了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迷失方向。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框架,让我们可以循着历史的足迹,一步步探究中国古代权力运行的精妙机制,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令人钦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感觉就像捧着一本久经风霜的古籍。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字体排版也十分考究,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工具书。内页的印刷质量也是一流的,字迹清晰锐利,墨色均匀,即使是复杂的图表和细节,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对于我们这些痴迷于历史文献的读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收藏价值极高,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空间都增添了几分儒雅之气。每一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那种历史沉淀下来的质感,让人心生敬畏。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历史对话感。虽然它是工具书,但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度,让人忍不住想要“通读”而不是仅仅“查阅”。它仿佛是一位博学的古代史官,耐心地在你耳边,将历代政权的组织架构娓娓道来。每一次深入探究一个部门的职能变化,都能从中窥见当时的政治风向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这种由“点”及“面”,由“细节”推导“宏观”的学习路径,极大地提升了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整体把握能力。它不只是一个工具,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权力中枢的密室之门,令人流连忘返,总想再多看一页,再多了解一个细节。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凝练、精准,完全摒弃了花哨的辞藻,直击核心。它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析着中国历史长河中权力结构的每一个节点。在描述那些繁复的官职头衔和职能变迁时,作者展现出非凡的文字功底,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机构的兴衰起伏。阅读过程中,你会深刻体会到古代文官体系的复杂与智慧,感受到历代改革者在权力制衡上所做的努力与挣扎。它不是在“讲述”故事,而是在“呈现”事实,其客观和中立的立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受个人倾向干扰的、纯粹的史料平台。这种学术性的严谨,使得它成为案头常备的权威参考。

评分

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那些已经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冷门”官职的收录与考证。很多我们平时翻阅一般史书时会忽略的、仅仅存在于某个特定时期的特殊职务,这本书都给予了详细的解释和出处标注。这体现了编纂者非凡的耐心和极高的学术视野,绝非一般普及读物所能比拟。可以说,它将中国古代的官僚体系做到了一个近乎“全景式”的呈现,填补了许多历史研究中的细微空白。每当我遇到某个晦涩的古代文献中的词汇时,翻开它总能迅速定位,并获得准确的解释,这种即时的满足感和知识的可靠性,是其他资料难以替代的。它真正做到了“辞典”的本分——即查即得,而且查得准确。

评分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评分

书很好,物流很快,有塑封

评分

虽然没有太多折扣,但绝对值得入手,再也不用为那些不知所云的官名头疼了。

评分

书很厚,很大,印刷很好,用途广泛。

评分

价格不菲,纸张薄了点,但不影响使用。好书

评分

职官制度(即国家机构及其官员的设置、 职掌、 品秩、 沿革等), 是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必然产物, 是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服务于一定的政治和社会, 给政治和社会予巨大影响。

评分

很实用的一本辞典,熟识历代的官制

评分

条目设置甚为全面,读古书时查阅一下,可避免或纠正自己的误会。

评分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